一、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本病流行季节多在春冬,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儿童发病较高,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幼儿园及小学学校等集体生活的地方。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
二、猩红热如何传播?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以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三、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猩红热,潜伏期1-12天,多为2-5天,急性起病,以高热伴咽痛、“环口苍白圈”“草莓舌”、“杨梅舌”全身皮疹为特点。
四、如何快速识别猩红热
一看嘴:患儿在发热24小时后会出现皮疹,此时面部充血,但口、鼻周围相对发白,形成“口角苍白圈”。
二看舌:猩红热发疹初期,部分患儿舌头上会出现一层厚厚的白苔,舌尖红肿或有点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变得光滑鲜红,点刺明显(“杨梅舌”)。
三看皮疹:皮疹一般在发热后次日出现,从耳后、颈部及胸部开始,1天后蔓延全身。皮疹为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按压可褪色,摸起来像“砂纸”一样,摸着比较粗糙。在腋下、肘部及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色深红,间或有出血点,呈横线状,称为“帕氏线”。大概一周左右皮疹消退,同时会出现脱皮的表现,躯干常呈糠样脱屑,严重者四肢、手掌、足底可出现片状脱皮。
五、猩红热的治疗和预防
(1)猩红热的治疗原则
①一般治疗。与健康儿童隔离,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清洁卫生,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供给充足的水份。高热进食少者或中毒较重者,给以静脉补液治疗。
②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效果欠佳者,可选用红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2)预防措施
①发现患病学生后可在家休息,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患儿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炎症痊愈。严重者可到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②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患儿的痰液、鼻涕等分泌物、用过物品等要进行消毒处理。
③对于密切接触者,应进行7天医学观察,如出现猩红热症状,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④在疾病流行时,学校要严格执行晨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制度,发现疑似病例,也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⑤在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去各类公共场所,必要时要戴口罩。注意宿舍和教室开窗通风换气。
⑥在学校发生本病流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预防性服药。
⑦做好学生晨检工作,及时发现患病学生,及时报告、隔离和治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