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40万例,我国估算为2.9万例(占全球的7.3%),居全球第4位。目前我国耐药患者主要应用长程方案治疗,疗程长达18-20个月,药品种类5-7种,患者服药负担较重(每日达近30粒)。为了减轻患者服药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成功率,我国亟需短程、强效、安全的新治疗方案。
自从新型抗结核药品普托马尼片问世以来,WHO于2022年更新了《耐药结核病治疗整合指南》,强烈推荐6个月、全口服BPaL/M治疗方法(药物包括贝达喹啉、利奈唑胺、普托马尼、莫西沙星)。截止2023年底,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并在亚洲部分国家如菲律宾、缅甸、印尼、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等开展了实用性研究,总体治疗成功率达90.9%,获得了在亚洲国家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依据。我国利用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方法评估了BPaL/M方案的应用对我国耐药结核病及结核病流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十年(2025-2035年)可累计增加近12万例成功治疗的耐药结核患者,减少约6万例因耐药结核死亡的患者,避免约8万人感染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1万多耐药结核潜伏感染者发病。
BPaL/M方案具有用药少(3-4药组合)、疗程短(6个月治疗),兼具安全性和有效性,治疗成功率较高,达到90%及以上。由于之前普托马尼片在我国未获注册,尽管具备其他三种药物,BPaL/M方案在我国未能应用。经多方共同努力,普托马尼于2024年12月1日获得了上市批准(国药准字HJ20240153)。不久的将来,Bpal/M方案可以在我国推广应用,将惠及我国广大的耐药结核患者,进一步降低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水平和死亡人数,助力我国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