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4年第1期

发布时间:

2024/1/8 16:32:19

浏览次数:

19932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4年第1                                                     总第515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二年一月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多彩全民健身活动迎新年

寒冷冬天易“上火”?医生:这些按摩法、食疗法能解决问题!

冬季进补多吃肉?营养师:尤其是这5种肉,营养更丰富,可多吃!

养老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印发

乙流来了?医生:出现暴发概率低


科研动向

Cell子刊:新研究揭示压力如何激活扰乱睡眠的VGLUT2神经元

梦吧!Nature重磅:哈佛医学院研究发现发呆、小憩和白日梦有益于大脑发育!科学家们在人类肝癌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打破减肥谣言!Cell 子刊:晚上多吃并不一定会变胖,但早餐吃的好饱腹感更强,减肥更容易!

柳叶刀子刊:别拿“三高”不当病,或大增胰腺癌风险

Nature:挑食是免疫系统和大脑对身体的保护,防止过敏原引起的伤害

JAMA子刊:哈佛大学孙祺团队发现,低碳水饮食有助减肥,但有个前提

PLoS Biol:科学家有望开发出能抵御多种流感病毒形式的新型抗体

Cell Stem Cell:科学家有望利用类器官模型识别并开发新型潜在的胰腺癌疗法

运动使人年轻!清华学者研究发现,每天多动30分钟,少坐30分钟,衰老减缓1.9年

孕产妇“杀手”,败血症的最佳诊断方法被发现!

降压食物来了!研究发现,每天一个西红柿,降压、高血压风险降低36%

低碳水减肥有讲究!JAMA子刊:哈佛大学研究发现这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未必能减肥,甚至可能让你胖得更快

范小勇/卢水华等团队自主研发新一代尿液LAM床旁检测荧光试纸条快速诊断结核病

北大肿瘤朱军教授团队在《柳叶刀•肿瘤学》发文,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望迎来新选择

NEJM:减少喝酒或戒酒可降低口腔癌和食管癌等癌症风险

 

舆情信息

三个动作帮你提升心肺功能 预防呼吸道疾病

靶向凝血酶的口服环肽药物问世

新方法高效无创产生犬诱导多能干细胞

长期接触电子烟会对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影响

北京大学启动建设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

孕妈妈一滴血或可预测胎儿先心病风险

治疗重症肌无力创新药医保落地 广州患者年自付低至3万多元

情感型聊天AI如何“安抚”年轻人的心

遏制药品浪费要重点解决“大”问题

这样做,助骨关节炎患者顺利过冬

北京110家三级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

创新药医保落地 非小细胞肺癌“慢病化”进程加速

国家医保局:促进“四同药品”省际间价格公平

落实各项医保政策 发挥保障兜底作用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发布

 

热点追踪

多彩全民健身活动迎新年

2024-01-02    光明日报

 

本报讯(记者王东)这几日,全国各地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和赛事,用全民健身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其中,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在浙江江山、新疆和硕、海南保亭、黑龙江海林、湖南张家界等31个省区市300多个举办地同步联动,近百万群众纷纷通过登高望远的形式辞旧迎新。

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主会场设在浙江江山,随着发令笛声响起,一万余名登山爱好者从江郎山风景区出发,登高望远、祝福新年,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表达了“步步登高、天天健身、人人进步”的美好愿望,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在浙江舟山定海举行的世界定向排位赛是国际最高水平定向选手参加的系列赛,赛事以“生态、时尚、公益、全民”为理念,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名专业运动员与1200余名定向运动爱好者。一名参赛选手表示,与国内外的选手们一道用运动的方式辞旧迎新,格外有意义。

记者从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了解到,随着“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逐渐兴起,“跟着赛事去旅行”日益成为一种新风尚。除了以上活动外,全国各地近期还相继举办了300余场新年体育活动,并结合活动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国民体质监测、体育科普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2/c14739-40150711.html

寒冷冬天易“上火”?医生:这些按摩法、食疗法能解决问题!

2024-01-01    网易健康

 

在寒冷的冬天,不少人却有“上火”的困扰,在暖气房时间久了口鼻干燥,外出归来鼻炎咳嗽咽痛,经常吃火锅起了口腔溃疡……既需要规避外邪,也需要调理内因,不妨试试这些中医养生方法。

暖气病:试试三穴三茶

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侯丽亚表示,冬季屋子过于暖和,会让藏在体内的阳气向外耗散,燥气提升,出现鼻腔干燥、皮肤发紧、焦躁等症,可用三个穴位、三款茶饮调理“暖气病”。

按揉足踝周围:冬季供暖期间,经常按揉照海(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等穴位,每处按摩1~2分钟,每日两次,可以滋肾阴、润肺燥,有效缓解内燥引起的不适感。

冲泡三款茶饮:取金银花6克、生甘草3片、胖大海3克,沸水冲泡饮用,缓解暖气烘烤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

取西洋参3~5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沸水冲泡饮用,具有补气养阴、益胃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

取半个罗汉果掰成小块,金银花15克入锅,加水1000毫升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煮30分钟, 放凉即可饮用,可以清热解毒、祛火利咽、润肠通便。

以上中药茶连喝3~5天即可,不宜过量服用;孕期和哺乳期、体质偏寒、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温燥鼻炎:分两步调理

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李云英表示,冬季的燥邪多是凉燥,但今年气温偏高,偏于温燥,再加上冬季添衣过度、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容易因温燥引发热性鼻炎。

第一步滋阴润燥:如果身体受到温燥影响,出现鼻干、咽干、口干、干咳、皮肤干燥甚至鼻出血等症,此时再接触致病原,容易引发鼻炎急性发作。可取石斛10克、鲜山药40克(或干山药15克)、百合10克、北杏仁10克、猪骨150克(剁小块焯水)一同入锅,大火煮开后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能够养阴润燥,阴虚内热的人群也可以选用。

第二步宣肺清热:如果温燥引发热性鼻炎急性发作,流黄鼻涕,或是黄白相间、黄绿色、黄中带血丝的鼻涕,而且往往质地黏稠,还可能伴随咽痛、咳嗽等症,此时取桑叶6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3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苇根6克洗净,加两杯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为一杯量,一日两次服用,有助疏风清热、宣肺止涕。蚕豆病人群不可用。

上火溃疡:选四种茶饮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刘俊君表示,冬季天冷,不少人经常吃火锅、烧烤等温热食物,容易火气积郁,甚至出现口腔溃疡,不妨通过这些中药茶饮调理。

麦冬竹叶茶:溃疡数目多、面积小,伴口干口渴、心中烦热、小便赤黄等症,属于心火上炎,可取适量麦冬、竹 叶、甘草,沸水冲泡代茶饮,能够清心养阴、清热除烦。

佩兰豆蔻茶:溃疡深黄色,周围充血范围大,伴口苦黏腻不爽、大便黏滞、小便赤黄等症,可取适量佩兰、豆蔻、金银花,沸水冲泡代茶饮,能起到清热化湿行气的作用,调理这种胃肠湿热的状态。

木贼枯草茶:溃疡常随情绪改变或月经周期发作,伴胸胁胀闷、心烦易怒、失眠不寐等症,往往与肝胆湿热有关,可取适量木贼、夏枯草、白芍、甘草,沸水冲泡代茶饮,有助清肝泻火。

玄参生地茶:溃疡数目少、分散,红晕狭窄,轻度灼痛,伴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属于肾阴不足,可取适量生地、玄参、甘草,沸水冲泡代茶饮,能够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ND7F8B0052583KJ.html

冬季进补多吃肉?营养师:尤其是这5种肉,营养更丰富,可多吃!

2024-01-03     网易健康

 

冬天属于进补的季节,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来说,一定要调整饮食结构,特别是得适量的吃一些肉类食物,并有助于改善自身体质,使得身体更为健康。

不过,一提到肉类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猪肉,虽然猪肉常见价格便宜,但并不是冬天进补的最好选择,因为其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如果没有控制好摄入量,还容易引起肥胖的问题。

因此,冬天除了适量的吃些猪肉之外,建议大家选择以下5种肉类,营养成分更为全面。

1.鱼肉和虾肉

在众多肉类食物中,鱼虾肉里面含有的微量元素更多,比如钙,铁,铜,锌,硫,碘等等,都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只有摄入量充足才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

因此提醒大家,到了冬季之后,每周至少要吃2~3次的鱼虾肉,同时最好选择新鲜的肉。

2.鸡肉

鸡肉也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肉类食物,特别是去掉皮的肌肉中,几乎不含有任何脂肪,而且有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如果平日里适量的吃一些,不仅能够抵御寒冷,同时还可以缓解营养不良的问题,改善贫血,身体虚弱等症状。

3.羊肉

冬天也非常适合吃羊肉,因为羊肉属于温补性的食物,特别是身体虚弱的男性,多吃一些羊肉便能够达到助元阳和补精血的功效。另外,如果本身就有身体虚寒、气喘等表现,也可以从羊肉中获取营养。

不过,虽然羊肉的食用价值很高,但是它属于大热食物,所以提醒消化不良,阴虚火旺,咳嗽痰多的人,切勿大量摄入,否则便会加重不适症状。

4.牛肉

相比较以上几种肉类食物来说,牛肉的营养价值在于其中含有的蛋白质氨基酸结构跟人类最为相似,如果日常生活中吃一些便能够有效的提升人体的抗病毒能力。

特别是大病初愈的人群,如果想要尽快的恢复身体,则可以适量的吃一些牛肉,有助于使得受损的组织得到修复以及补充血液。

不过牛肉的纤维组织比较粗糙,消化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提醒消化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少吃。

5.鹌鹑肉

鹌鹑肉之所以受青睐的原因是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都比较低,而维生素以及蛋白质含量却很丰富,比较适合肥胖以及患有慢性代谢疾病的人群。

不仅如此,相关的实验结果显示鹌鹑肉里面还富含卵磷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生成溶血磷脂,起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进而有效的保护血管壁,阻止动脉硬化发生。

总而言之,冬天是嗯滋补的好季节,所以若是身体较为虚弱,不妨抓住这一阶段多吃上文中提到的5种肉类食物,也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进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不过最后需要提到的一点是,虽然以上肉食营养丰富,但切勿多食,否则也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NHC0KUA0514DR4T.html

养老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印发

2024-01-05    健康报

 

  (记者吴倩)近日,民政部印发《养老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将其作为养老机构监管的重要依据,单独或者联合有关部门在养老机构行政检查中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同时,要求养老机构依法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彻底排查、准确判定、及时消除各类重大事故隐患。

  《标准》明确,养老机构未落实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等基本要求,可能导致人员重大伤亡、财产重大损失的,应判定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对于情况复杂,难以直接判定是否为重大事故隐患的,各地民政部门可以商请有关部门或者组织有关专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等,研究论证后综合判定。各地民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细化本行政区域内的养老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标准》从重要设施设备存在严重缺陷、安全生产相关资格资质不符合法定要求、日常管理存在严重问题、严重违法违规提供服务以及其他可能导致人员重大伤亡、财产重大损失的重大事故隐患5个方面,明确了应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22种具体情形,为基层监管部门和养老机构排查判定重大事故隐患提供了依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105/492624.html

乙流来了?医生:出现暴发概率低

2024-01-07    中国新闻网

 

  继甲流之后,乙流在近日受到公众关注。多位专家表示,乙流的症状相较甲流略轻,且出现暴发概较低。

  “甲流刚好又中招乙流”

  日前,一则“甲流刚好又中招乙流”的消息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杭州市儿童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赵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近确诊甲流的患儿占比从30%回落到20%,但乙流有明显上升趋势,从原本的2%上升到了15%,“很多小朋友前脚甲流刚好,后脚就感染了乙流”。

  中新健康从北京多家医院也了解到类似的情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副主任医师李冉介绍,近期甲流病人相对比前段时间有所回落,而乙流有轻度上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第51周(12月18-24日)《流感监测周报》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南北方流感疫情上升趋势已得到遏制,南方处于高位波动水平,北方已开始下降,再结合北京、天津等地流感监测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目前,全国本轮流感疫情已进入下降期,但乙型流感占比持续上升,需密接关注。

  乙流会有啥症状?

  “甲流和乙流在人类中比较常见,也就是常说的季节性流感,尤其在每年的流感季。”李冉向中新健康介绍,甲流和乙流都属于流感,只是分型不一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流感病毒的命名原则,按照病毒类型分为A、B、C、D,在中国是甲、乙、丙、丁。

  在社交媒体上,有患者表示,“乙流是王中王,全身疼到骨头缝里都疼”。还有患者表示,乙流一晚上就能高烧。李冉对此表示,从临床表现来看,乙型流感的症状会比甲型流感稍微轻一些,但也会有发烧、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向中新健康介绍,甲流乙流都可以高烧,起病快,一般有不舒服症状后第二天就有高烧了。

  李侗曾表示,乙型流感的传染性、临床症状都是和甲流类似,但是甲流变异更快,大部分人即使感染甲流后,获得的免疫力保护期也比较短,而乙流病毒变异性没有强,感染后获得的保护力持续时间更长一些。

  医生:乙流出现暴发概率低

  “相对来说,甲流更容易引起流感病例高发,传播速度也更快,乙流出现暴发概率低,传播也相对慢。”李侗曾提到,虽然乙流症状上比甲流稍微轻一些,但儿童乙流更容易有呕吐腹泻的消化道症状,治疗方式也是一样的。

  如何明确甲流还是乙流?李冉介绍,主要是通过流感病毒抗原或者核酸检测的方法。患者可以自行购买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自己在家做,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但在她看来,就治疗而言,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都是给予抗流感病毒药物。

  她表示,流感是自限性疾病,如果患者是轻症且没有基础病的年轻人,一般自行服用退烧药对症治疗就可以。但对于有肺部基础病,或者有免疫缺陷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的患者、孕妇、包括透析的患者等人群,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

  “最简单及有效的的预防方法还是接种流感疫苗。”李冉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7/c14739-40154166.html

科研动向

Cell子刊:新研究揭示压力如何激活扰乱睡眠的VGLUT2神经元

2023-12-31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REM)期间,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hypothalam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REM)期间,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hypothalamus)---大脑中调节睡眠和体温的区域---中的神经元会有节奏地激活。他们还发现,压力会反常地激活这些脑细胞,导致“微唤醒(microarousals)”,从而中断睡眠周期,缩短睡眠时间。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2月13日在线发表在Current B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gulation of stress-induced sleep fragmentation by preoptic glutamatergic neurons”。

虽然我们的身体在睡眠时处于休息状态,但是我们的大脑在四个不同的睡眠阶段仍然非常活跃。在每个 90 分钟的睡眠周期中,有三个 NREM 睡眠阶段和一个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 REM)睡眠阶段。在 NREM 睡眠的前两个阶段,脑电波、心跳和呼吸减慢,体温下降。第二个NREM 睡眠阶段还包括独特的大脑活动,称为纺锤波(spindles)和K复合波(K-complexes),它们是负责处理外界刺激和巩固记忆的短暂爆发活动。NREM 睡眠周期的第三个阶段是身体释放生长激素的时候,生长激素对修复身体、保持免疫系统健康和进一步改善记忆力非常重要。在REM睡眠阶段,脑电波较大,称为德尔塔波(delta waves)。REM睡眠发生在这个阶段,通常会做梦,这对记忆形成、情绪处理和大脑发育也至关重要。

论文通讯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助理教授Shinjae Chung 博士说,“当你晚上睡得不好时,你会发现记忆力没有平时好,或者你的情绪很不稳定---但是,晚上睡得不好会干扰你全身的许多其他过程。这在患有压力相关睡眠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了解驱动这些关键睡眠阶段中大脑活动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压力等刺激因素如何扰乱大脑活动,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开发出治疗方法来帮助人们获得更安稳的睡眠,从而让大脑完成这些重要的过程。”

这些作者监测了小鼠自然睡眠期间下丘脑视前区中的活动,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VGLUT2)在NREM睡眠期间被有节奏地激活。他们还发现,VGLUT2 神经元在清醒时最为活跃,而在 NREM 和 REM 睡眠时则不太活跃。

在 NREM 睡眠中的微唤醒期间,VGLUT2 神经元是下丘脑视前区内唯一活跃的神经元,其信号在微唤醒前开始增加。为了证实活跃的VGLUT2神经元确实是导致微唤醒的原因,这些作者刺激了睡觉的受试者的VGLUT2神经元,这立即增加了微唤醒和清醒的次数。

接下来,为了说明压力与 VGLUT2 神经元激活增加之间的联系,这些作者让受试者暴露在一种压力源下,这增加了清醒时间和微唤醒,并减少了 REM 和 NREM 睡眠的总体时间。他们还注意到,在这些遭受压力的受试者中NREM睡眠期间的VGLUT2神经元活动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抑制VGLUT2神经元时,NREM睡眠中的微唤醒减少,NREM睡眠时间延长。

论文第一作者、Chung实验室研究生Jennifer Smith说,“下丘脑中的VGLUT2 神经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压力相关睡眠障碍的靶标。能够通过抑制VGLUT2的活性来减少重要NREM睡眠阶段中的干扰,这对于因失眠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而睡眠紊乱的人来说将是开创性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93580596855.html

做梦吧!Nature重磅:哈佛医学院研究发现发呆、小憩和白日梦有益于大脑发育!

2023-12-29    生物谷

 

据说,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都在睡眠中度过,而睡眠中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境”时常带着神秘。千百年来,无数人都试图解析“梦境”背后的意义,更有甚者相信通过梦境可以预测未来,从我国“周公解梦”的流传程度便可见一斑。

而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脑科学研究是最为神秘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世界各国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脑科学计划,都试图在破解人类大脑之谜中走在前列。那么,面对大脑每天产生的各种“梦境”,如何用现代科学去解析“梦境”的发生发展和功能是脑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休息时“复盘”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回忆总结过去经历的得失从而进行学习提高。这个过程反映的是我们的大脑在没有接收持续的新刺激时,可能会通过重新激活以往的记忆神经元来进行学习。这个过程经常发生在我们走神、发呆、白日梦或者睡眠期间。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在海马体、杏仁核、前额皮质、视觉皮层和大脑其他地方都观察到了这些脑部行为背后神的经元变化。

然而,以往关于这种大脑在休息中“复盘”机制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几十到几百个神经元,而重新激活与之前刺激之间的异同点仍然是未知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2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哈佛医学院Andermann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记录大脑视觉皮层中的6900个神经元在几天内的活动,探究了关于大脑视觉皮层的刺激和重新激活的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探究了我们在不经意间走神时的脑神经变化。

首先,研究人员探究了实验鼠脑部皮层神经元的激活分布模式。8只小鼠被固定并每天给与 64 种视觉刺激中随机两种(S1和S2),并通过病毒注射钙指示剂对神经元进行钙成像,结合观察结果和统计分析表明横向视觉皮层刺激再激活参与了这个过程,并且没有大脑或眼球运动的增加,而这些有助于刺激重新激活的神经元均匀分布在四个横向视觉皮层区域。在刺激呈现和刺激重新激活期间,每个区域和深度的活动水平相似。并且,研究人员发现数千个神经元的成像提高了捕获刺激重新激活的灵敏度。而当随机使用10%的神经元进行实验时,超过三分之二的已识别的重新激活被遗漏,并且假阳性重新激活的比率也随之增加。

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小鼠整个训练过程中刺激重新激活率的不断下降,这表明神经元的重新激活率可能与最近接触刺激的频率成反比。并且,研究人员发现刺激新颖性与刺激周围唤醒在调节重新激活率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地,研究人员探究了上述变化是否需要参与重新激活的相同皮层神经元在先前的刺激呈现期间处于活动状态。通过光遗传学方法抑制小鼠外侧视觉皮层成像区域的兴奋性神经元的刺激诱发活动,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抑制极大降低了随后的刺激再激活率和感觉偏差。因此,感觉体验期间的局部皮层活动对于随后出现的偏向重新激活是必要的。

之前的研究表明,这种神经元的的重新激活模式可能在记忆巩固和学习中发挥作用。尽管已知视觉皮层反应模式会随着重复呈现而逐渐变化,但重新激活与此过程的关系仍不清楚。通过使用相邻 S1 和 S2 单试验响应模式之间的 Pearson 相关性分析,ROICaT成像等方法研究人员发现在整个试验中,外侧视觉皮层刺激、表征的演变与刺激特异性重新激活的速率密切相关,这表明重新激活与随后的反应模式正交化之间可能存在关系。

最后,研究人员想要探究一下这种神经元的重新激活是否能够预测未来的刺激发生,研究人员将每个模式投影到会话中早期和晚期试验之间刺激诱发的群体活动变化的轴上。结果发现从早期试验到晚期试验,刺激反应模式和刺激重新激活模式会出现相对应的演变,并且这种预测的刺激重新激活模式在整个试验中十分稳定。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预测不仅可以预测日内表征漂移,还可以预测全天漂移。而对早期刺激诱发反应和早期重新激活的活动模式之间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神经元重新激活的速率和模式对于预测刺激诱发反应模式的未来内容和变化率十分重要。此外,研究人员通过一个简单的启发式模型证明了这种刺激的重新激活足以预测未来刺激诱发的反应模式漂移的性质和速率。

上文佶屈聱牙讲了半天,可能很多读者看的云里雾里。下面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总结下全文:

这篇顶级研究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大脑的神奇之处,简单来说,我们过往的经历所产生的刺激会留在我们大脑中,当我们在发呆,小憩或者白日梦时,这些刺激会重新在我们大脑中出现进而塑造大脑的认知、学习和记忆,并且这些新产生的大脑变化是可以被预测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预知梦的效果!而这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正是本文的标题:皮质重新激活预测未来的感觉反应。

看完本文,是不是感觉自己走神、发呆,小憩或者白日梦还挺有科学依据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50c80e493fa.html

打破减肥谣言!Cell 子刊:晚上多吃并不一定会变胖,

但早餐吃的好饱腹感更强,减肥更容易!

2023-12-29    生物谷

 

对于想要控制体重的人来说,少吃或者直接省略晚餐是常有的事,但这是不是一种科学的减肥方法呢?近期,英国阿伯丁大学罗伊特研究所 Alexandra M. Johnstone 教授团队在 Cell Metabolism 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当一天的饮食摄入量固定时,早上或晚上吃的多一点,体重减轻和能量消耗都是相似的,但是早晨摄入更多的热量时食欲会得到良好的控制,可能有助于减轻体重。

这项研究进行了两次为期 4 周的随机交叉实验,30位参与者均为超重/肥胖的成年人(BMI 27-42 kg/m2),但其他方面都很健康,其中 14 位首先随机分配到 ML 饮食组(Morning loaded,早餐摄入多),16 位首先随机分配到 EL 饮食组(Evening loaded,晚餐摄入多),ML组早、中、晚摄入的卡路里分别占全天的45%:35%:20%,EL组为20%:35 %:45%。此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些营养素的摄入量没有差异。

EL饮食相比,ML饮食并不会导致更明显的体重减轻(ML, Δ-3.33 kg; EL, Δ-3.38 kg),这和我们普遍理解的减肥方法是相悖的。另外,研究还监测了身体成分的变化,表明除了体重之外,体内各成分重量的变化也是相似的,与早餐还是晚餐相对吃的多一点无关。

不同的是,研究人员发现,ML饮食摄入可降低食欲和饥饿感。通过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估主观食欲的变化,ML饮食导致平均每日饥饿感、进食欲望、预期消费量、口渴和综合食欲评分显著降低,因此,ML饮食的饱腹感更强,可能导致午餐和晚餐的卡路里摄入量减少,从而有助于体重减轻。

究其原因,肠道激素在调节食欲和胃排空率(晚上减慢)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与 EL 早餐相比,ML 早餐后增强饱腹感的胃肠道激素(PYY、GIP 和 GLP-1)明显更高。ML饮食对食欲的抑制更大,部分是由于较大的进餐量和卡路里负荷延长了胃排空的持续时间。因此,早上多吃一些可以帮助增加肠道中残留的内容物和排空的持续时间,从而减少当天晚些时候暴饮暴食的可能性。

此外,ML 和 EL 减肥饮食引起葡萄糖、胰岛素和血脂也发生相似的变化,能量消耗也没有差异。

除了饮食本身的质量和多少外,早中晚的饮食时间与代谢健康也息息相关。今年12月14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指出,早餐和晚餐的较晚摄入与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有关。因此,虽然晚上吃不一定会胖,但还是要保证在正常的晚餐时间合理摄入,不仅利于减肥,也利于身体的整体健康。

简单来说,当控制好一天的饮食总量时,早中晚哪一餐吃的多点,对体重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早餐吃的好一些,一天的饱腹感会更强。不过饮食总量还是需要控制,毕竟对于减肥的人来说,少吃不一定会瘦,但多吃一定会胖……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04e80e492ec.html

柳叶刀子刊:别拿“三高”不当病,或大增胰腺癌风险

2024-01-02    医诺维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日本胰腺癌发病指南,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近日,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 eClinicalMedicin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Metabolic syndrome is linked to the incidence of pancreatic cance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或大增胰腺癌风险,与没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相比,有代谢综合征的人发生胰腺癌的风险增加37%。

此外,构成代谢综合征的因素越多,胰腺癌的风险越高,当构成因素从1个增加到5个时,胰腺癌风险高2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超270万名参与者,331229名参与者患有MetS,2376067名参与者没有患MetS,分析了代谢综合征与胰腺癌发病率之间的关联。

总的来讲,在平均40.7个月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87857名参与者患有胰腺癌。其中,MetS组有16154人(4.9%)发生胰腺癌,非MetS组有71703人(3%)发生胰腺癌。

分析发现,与非MetS组相比,MetS组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37%。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构成MetS的因素数量与胰腺癌之间的关系,构成因素包括:血压、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研究发现,当构成MetS的因素增加时,患胰腺癌的风险大幅增加。当构成因素从1个增加到5个时,胰腺癌的发病率分别增加11%、23%、42%、66%、103%。

这意味着,当存在5个构成因素时,患胰腺癌的风险翻一番。

重要的是,当研究人员排除了入组后3年内发生胰腺癌的参与者,发现胰腺癌的发病率也与上述结果相似,这表明MetS可能实时在影响胰腺癌的发病率,越早预防代谢综合征越好。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日本胰腺癌发病指南,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对于其中的机制,研究人员表示,代谢综合征与较高的胰腺癌风险相关,分子机制最终体现在胰岛素、脂肪因子、活性氧上。

首先,胰岛素是一种主要的合成代谢激素,可以刺激细胞增殖,胰岛素对体内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间接机制介导的。

其次,脂肪因子是一组不同的信号分子,参与多种过程,包括食欲和能量平衡、炎症、胰岛素抵抗/敏感性、脂质代谢、细胞增殖等。

最后,过量的葡萄糖、脂质以及高血压会促进活性氧的形成,从而导致癌症。

尽管这是一项额外的验证性研究,表明MetS与胰腺癌有关,但无法表明因果关系。

综上,结果表明,代谢综合征的存在与胰腺癌的发病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是胰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鉴于胰腺癌发现晚、转移快和预后差的特性,因此预防胰腺癌比治疗更重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aa280e851c1.html

Nature:挑食是免疫系统和大脑对身体的保护,防止过敏原引起的伤害

2024-01-02    生物世界

 

研究团队首次在小鼠上证明,肥大细胞就像一个传感器,它们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它们回避抗原(包括有害过敏原),从而保护自身免受威胁健康的炎症反应。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同期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这两项研究表明,参与过敏反应的免疫系统(肥大细胞)通过与大脑沟通,从而导致食物回避,而这种行为有助于避免有害的过敏原。

一项研究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论文题为:Mast cells link immune sensing to antigen-avoidance behaviour。

另一项研究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论文题为:Immune sensing of food allergens promotes avoidance behaviour。

这两项研究显示,对食物的回避反应涉及一种需要抗体反应的神经免疫途径(依赖于IgE抗体),这一途径还还依赖于一种叫做肥大细胞(Mast Cells)的肠道常驻免疫细胞群的激活,肥大细胞产生并释放白三烯(Leukotrienes),白三烯通常与促进炎症有关。

与食物过敏相关的食物厌恶行为的免疫反应

我们以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这项研究为例。

肥大细胞(Mast Cells)主要存在于分隔身体内外的组织中,例如皮肤、胃肠道和肺部的上皮细胞。在组织中,肥大细胞通常位于神经末梢附近。过敏患者或许对肥大细胞比较熟悉,因为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等信使物质,会引起令人讨厌的、甚至威胁健康的过敏症状。当肥大细胞在反复的抗原接触中被IgE类抗体激活时,就会出现这些过敏症状。

但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肥大细胞存在的原因及其功能仍然没有确切的解释。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在小鼠上证明,肥大细胞就像一个传感器,它们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它们回避抗原(包括有害过敏原),从而保护自身免受威胁健康的炎症反应。

研究团队首先使用过敏原卵清蛋白(一种蛋清的蛋白质成分)给小鼠免疫。然后让这些小鼠自由选择是喜欢正常的饮用水还是含有蛋清的饮用水。结果免疫过的小鼠避开了含有蛋清的水,而未免疫的小鼠则更喜欢含有蛋清的水。很大比例的卵清蛋白免疫过的小鼠在免疫后一天就不喝含有蛋清的水,有些甚至在喝了第一口之后就不喝了。

研究团队在缺乏肥大细胞的小鼠中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结果显示,缺乏肥大细胞的小鼠不管有没有使用卵清蛋白免疫,它们都更喜欢含有蛋清的水,而无法产生IgE的小鼠也同样如此。因此,研究团队得出结果——肥大细胞和IgE这两种成分都负责抗原回避。

当已经使用卵清蛋白免疫的正常小鼠被迫摄入含有蛋清的水后,这些小鼠的胃和小肠出现了炎症反应。这表明肥大细胞介导的回避行为显然可以保护动物免受有害的免疫反应。

那么这些肥大细胞是如何与大脑对话的呢?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希望进一步揭示作为免疫系统一部分的肥大细胞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它们是以什么方式与大脑进行对话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检测了肥大细胞释放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括白三烯(Leukotrienes),这是一种已知能激活感觉神经的促炎信使。如果阻断了白三烯的生物合成,使用卵清蛋白免疫过的小鼠将不再回避含有蛋清的水。因此,白三烯似乎至少部分参与了抗原回避行为。

在肠道、肺或皮肤中,针对非传染性抗原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发生,这是所谓的屏障障碍的结果,即组织从外到内的渗透性。在过敏的情况下(我们称这种抗原为过敏原)。无论这些物质是否危险,重要的是机体要避免进一步摄入它们,以防止可能出现的炎症性疾病。这是一种进化上的优势,可能是肥大细胞和IgE存在的重要的生理作用。

肥大细胞和IgE促进免疫回避

这项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对环境抗原的感知使得免疫超越了中和以及破坏病原体,扩展到了通过抗原回避来预防炎症性疾病。通过这种方式,肥大细胞产生了一种重要的、非冗余的新功能。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但它与其他免疫细胞属于远亲,因此,它们具有独立且独特的功能特性也不足为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57580e850c4.html

JAMA子刊:哈佛大学孙祺团队发现,低碳水饮食有助减肥,但有个前提

2024-01-02    医诺维

 

研究人员还发现,年龄小于55岁、运动少、肥胖以及整体饮食质量较低的人,在坚持健康的低碳水饮食时,体重减少的幅度更大。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孙祺教授团队在 JAMA 子刊 JAMA Network Open 上发表了题为:Low-Carbohydrate Diet Macronutrient Quality and Weight Chang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低碳水饮食可以减缓体重增加,但饮食质量至关重要。来自全谷物和其他健康植物性食品的优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的低碳水饮食,有助于减缓体重增加。相比之下,动物源性蛋白质、脂肪、精制碳水的低碳水饮食,与体重增加更快有关。这项研究强调了低碳水饮食中饮食质量在长期体重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三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护士健康研究(NHS)、NHS II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共纳入123332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45岁,通过每两年一次的问卷调查收集了参与者的生活方式、饮食等信息,基线时没有慢性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导致体重大幅变化,分析了低碳水饮食指数与体重变化之间的关联。

根据食物来源和质量,将低碳水饮食指数分为5种,并进行了评分:

总低碳水饮食(TLCD):强调整体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动物源性低碳水饮食(ALCD):强调蛋白质和脂肪来源于动物

植物源性低碳水饮食(VLCD):强调蛋白质和脂肪来源于植物

健康的低碳水饮食(HLCD):强调较少精制碳水、较多植物蛋白和健康脂肪

不健康的低碳水饮食(ULCD):强调不太健康的碳水、更多的动物蛋白和不健康的脂肪

研究发现,在4年期间,对于总低碳水饮食评分,每增加一个五分位数,体重增加0.06公斤;动物源性低碳水饮食每增加一个五分位数,体重增加0.13公斤;不健康的低碳水饮食每增加一个五分位数,体重增加0.39公斤。

相比之下,植物源性低碳水饮食每增加一个五分位数,体重减少0.03公斤;健康的低碳水饮食每增加一个五分位数,体重减少0.36公斤。

重要的是,在三个队列中,这一结果基本一致,其中TLCD、ALCD和ULCD分数的增加均与体重增加较多相关,而HLCD分数的增加与体重增加较少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年龄小于55岁、运动少、肥胖以及整体饮食质量较低的人,在坚持健康的低碳水饮食时,体重减少的幅度更大。

研究人员表示,低碳水饮食的质量很重要,更健康的选择是更好的体重管理的关键。这项研究并没有研究非常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例如生酮、阿特金斯饮食,文中的低碳水饮食约包含30-40%的碳水能量来源。

综上,这项队列研究的结果强调了低碳水饮食模式中饮食质量对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富含植物蛋白、健康脂肪的高质量低碳水饮食有助于减缓体重增加,而低质量低碳水饮食则与体重增加更快有关。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37e80e82139.html

PLoS Biol:科学家有望开发出能抵御多种流感病毒形式的新型抗体

2024-01-03    生物谷

 

来自匹兹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此前未被识别的特殊抗体(能保护机体抵御疾病的免疫系统蛋白),其似乎能帮助中和多种形式的流感病毒;相关研究发现或能帮助开发更广泛的保护性流感疫苗。

抑制流感病毒血凝素(HA)预期受体结合的抗体滴度被公认与保护机体抵御感染直接相关。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Biology上题为“A new class of antibodies that overcomes a steric barrier to cross-group neutralization of influenza virus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匹兹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此前未被识别的特殊抗体(能保护机体抵御疾病的免疫系统蛋白),其似乎能帮助中和多种形式的流感病毒;相关研究发现或能帮助开发更广泛的保护性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能促使机体免疫系统制造抗体来结合入侵的流感病毒表面称之为血凝素的病毒性蛋白,从而阻断其进入宿主机体细胞中;不同的抗体能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血凝素的不同部位,而血凝素本身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进化,从而导致逃避老的抗体的新型流感病毒毒株的出现,新的流感疫苗每年都是基于对最主要的病毒毒株的预测而推出的。目前科学家们广泛的研究正在为开发新型流感疫苗从而更好地保护机体一次性抵御多种病毒毒株铺平了道路,许多科学家重点关注了能同时保护机体抵御H1型和H3型的抗体,这两种病毒有多种能诱发广泛感染的病毒毒株。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Simmons及其同事将目光锁定到了一些微小改变上,即在一些H1型流感病毒毒株中,在组成血凝素的基本元件的序列上所存在的一些小的改变,某些能中和H3型病毒的抗体同时也能中和H1型,但如果其血凝素发生改变的话,即133a插入,则不会被抗体所中和。如今,通过对来自患者血液样本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类特殊的抗体能中和特定的H3型毒株和H1型毒株,无论是否其发生了133a的插入;独特的分子特征就能促使这些抗体与能通过其它方式来交叉中和H1和H3型的抗体区分开来。

这项研究扩大了可能有望促进科学家们开发流感疫苗的抗体清单,即其会通过多种分子机制来发挥更广泛的保护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目前最常见的生产方式就是利用鸡蛋来开发生产流感疫苗。研究者补充道,我们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来跟上持续的病毒进化,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激发更广泛的机体保护免疫的障碍或许低地惊人,考虑到正确的流感病毒暴露/疫苗接种系列,人类或许有望产生强大的抗体反应来中和不同的H1N1和H3N2病毒,从而就有望为设计改进型的疫苗提供新的路径。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免疫原或能引起不依赖于133a的,且由受体结合位点定向抗体所介导的H1-H3交叉中和反应。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d0480e941f8.html

Cell Stem Cell:科学家有望利用类器官模型识别并开发新型潜在的胰腺癌疗法

2024-01-03    生物谷

 

来自Weill Cornell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药物筛选系统,其能利用类器官来模拟癌症,这或许有助于揭开未来开发胰腺癌疗法的潜在靶点。

KRAS突变(主要是G12D和G12V),主要存在于90%以上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病例中,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Stem Cell上题为“A pancreatic cancer organoid platform identifies an inhibitor specific to mutant KRA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Weill Cornell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药物筛选系统,其能利用类器官来模拟癌症,这或许有助于揭开未来开发胰腺癌疗法的潜在靶点。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胰腺肿瘤类器官中测试了6000多种化合物,这些肿瘤类器官包含了常见的胰腺癌驱动突变,随后他们识别出了一种名为马来酸哌克昔林(perhexiline maleate)的心脏病药物或能有效抑制类器官的生长;研究者发现,类器官中驱动癌症的突变会迫使机体胆固醇水平异常大量产生,而这种药物在很大程度上会逆转这一趋势。研究者Todd Evans博士说道,我们识别出了过度活跃的胆固醇合成或能作为大多数胰腺癌中可被靶向作用的易感点。此外,这项研究还强调了利用遗传学定义的类器官来模拟癌症和发现新型疗法策略的价值。

如今,类器官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研究健康和疾病状态下机体组织功能的流行工具,其能优人类或动物组织组成,同时也能创建一个器官的复杂架构,且能通过基因工程进行精确建模;类器官能模拟携带驱动癌症基因突变的特殊肿瘤类型,实际上,当这些肿瘤类器官来源于人类组织时,其就能比任何动物模型都有潜能更好地模拟人类癌症。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基于类器官的自动化药物筛选系统,其能用于研究常见的胰腺癌(胰腺导管腺癌,PDAC)和其它致死性人类癌症,这种由正常小鼠胰腺组织制造的类器官能被工程化修饰含有已知能驱动人类胰腺肿瘤的多种突变,所有类器官都包含KrasG12D,这是在大多数PDAC病例中发现的一种驱动癌症的突变基因的小鼠版本。随后研究人员在类器官中测试了超过6000种化合物的文库,其中包括FDA批准的药物,旨在识别出能严重干扰癌症生长的多种化合物,其中他们发现最好的就是马来酸哌克昔林,其是一种用于治疗心绞痛的古老药物,湿度剂量的马来酸哌克昔林就能阻断所有含有KrasG12D的类器官的生长,并在几天内摧毁一部分类器官,同时对于不携带这种突变的健康类器官并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这种药物对于移植到小鼠体内的小鼠和人类PDAC衍生的肿瘤类器官,以及携带其它类型KRAS突变的人类肿瘤类器官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通过比较接受治疗和未接受治疗的类器官的基因活性模式,研究人员就发现,癌症相关的突变KRAS能极大地增强类器官细胞中胆固醇的产生,而且马来酸哌克昔林还能通过抑制一种名为SREBP2的关键胆固醇代谢通路调节因素来对抗这种影响效应。发现胆固醇的作用并不会让研究人员非常惊讶,因为胆固醇是制造新细胞的基本组分,同时也是细胞存活的促进子,如今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其是维持其它肿瘤生长的重要组分,如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胆固醇进行靶向作用或许有望作为一种抵御PDAC的有效新型疗法。

马来酸哌克昔林在携带多种不同KRAS突变的人类类器官中的有效性表明,“涡轮增压”式的胆固醇合成或许能作为KRAS突变癌症的一般疗法靶点;Evans博士说道,我们希望我们的胆固醇靶向性疗法或许独立于特殊的KRAS突变,其或许会使得治疗过的肿瘤难以产生药物耐受性。目前马来酸哌克昔林不太可能按照原样用于治疗人类PDAC,尽管在澳大利亚和其它一些国家里其仍然会被作为治疗心绞痛的药物,但其却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伤和外周神经损伤等,这就是为何其在20世纪80年代时从几个欧洲市场退出,而且从未在美国获得批准的原因。

研究者Chen博士表示,我们想要一种更好的化合物来治疗人类癌症,这种药物的化学结构较为简单,这或许就表明其能被修饰从而提高其效力、安全性、血液半衰期和其它特性;目前研究人员计划以马来酸哌克昔林为研究起点来开发更精细化的PDAC候选药物,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实验室工具来研究PDAC和其它癌症中的胆固醇合成。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马来酸哌克昔林或能降低SREBP2的表达水平,并逆转KRAS突变所诱导的胆固醇合成通路的上调过程。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cc980e83280.html

运动使人年轻!清华学者研究发现,每天多动30分钟,

少坐30分钟,衰老减缓1.9年

2024-01-03    医诺维

 

研究结果明确了身体活动模式对表型年龄的影响,久坐时间延长与表型年龄增加相关,通过运动代替久坐有利于减少久坐行为对生物衰老过程的负面影响。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研究人员在 CellPress 细胞出版社旗下" Heliyon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ccelerometer-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phenotypic age: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effec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久坐加速衰老,而运动减缓衰老,每天用30分钟低强度运动替代久坐行为,与表型年龄衰老减缓0.4年相关;每天用3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代替久坐,与表型年龄衰老减缓1.9年相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队列中6439名参与者,代表着约5000万人口,其中男性约占48%,平均年龄为47岁,通过血液样本的十个与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计算出表型年龄,并根据加速度计评估出运动水平,分析了运动水平与衰老过程之间的关联。

总的来讲,通过计算表型年龄,参与者平均表型年龄为43岁,根据加速度计,体力活动被分为3组:久坐、低强度运动(LPA)、中高强度运动(MVPA)。每天久坐时间平均为476分钟,低强度运动平均时间为256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平均时间为24分钟。

研究发现,久坐行为加速表型年龄衰老,而低强度运动、中高强度运动则减缓表型年龄衰老。

具体来说,与久坐行为最少的人相比,久坐行为最多的人,表型年龄增加了2.99岁;与低强度运动最少的人相比,低强度运动最多的人,表型年龄降低了1.48岁;与中高强度运动最少的人相比,中高强度运动最多的人,表型年龄降低了6.22岁。

身体活动模式与表型年龄之间的关联

当研究人员按年龄分析发现,运动水平的变化对老年人(≥60岁)的影响更大,每天久坐行为增加1分钟与表型年龄增加0.03岁相关;每天低强度运动增加1分钟与表型年龄降低0.06岁相关;每天中高强度运动增加1分钟与表型年龄降低0.23岁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在不同慢性疾病中运动水平对表型年龄的影响。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一致发现,久坐行为增加表型年龄,而运动则降低表型年龄。

久坐、LPA、MVPA替代模型分析

最后,研究人员还分析了用低强度运动、中高强度运动代替久坐行为对表型年龄的影响,每天用30分钟低强度运动、中高强度运动替代久坐行为,分别与表型年龄降低0.4、1.9年相关。相反,用久坐行为代替运动,会加速表型年龄衰老。

研究指出,这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研究结果有两个主要发现。首先,久坐行为加速表型年龄衰老,而低强度运动、中高强度运动则减缓表型年龄衰老。其次,通过定期运动来代替久坐行为,与表型年龄衰老减缓相关。

综上,研究结果明确了身体活动模式对表型年龄的影响,久坐时间延长与表型年龄增加相关,通过运动代替久坐有利于减少久坐行为对生物衰老过程的负面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3a380e9787d.html

孕产妇“杀手”,败血症的最佳诊断方法被发现!

2024-01-04    生物探索

 

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诊断孕产妇败血症的最有效方法,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通过研究孕产妇败血症的微生物学标本,研究人员发现胎盘拭子可以为指导抗菌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研究小组称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ONE上。

该研究由利默里克大学(UL)和利默里克大学妇产医院(UMHL)的研究人员开展,对5年半以来收集的近2000个样本进行了检查。

孕产妇或围产期败血症是一种众所周知的风险,孕妇败血症的症状与其他人群的症状相差不大,主要包括全身中毒性血液症状以及皮疹、关节症状、肝脾肿大,部分患者会有迁移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炎感染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和中毒性肝炎肠麻痹等。该疾病每年影响超过2000万妇女,导致17000人死亡。

然而,识别病原体可能是具有挑战性的。血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阳性率通常较低。其他样本,例如阴道拭子,提供的临床价值有限。

这项独特的新研究由UL医学院院长、基金会主席兼研究主任Colum Dunne教授领导,由UL和UMHL的研究人员团队执行。

研究小组回顾性分析了作为败血症筛查项目的许多不同样本的细菌培养结果,该筛查可检测可能引起母体感染并导致败血症的细菌。样本范围包括:血液、尿液、咽喉拭子、阴道拭子和胎盘拭子。

由左至右,血液、尿液、咽喉拭子、阴道拭子和胎盘拭子中发现的微生物水平。蓝色表示“无菌”、灰色表示“共生体”、红色表示“病原体”。

Dunne教授解释说:“孕产妇败血症可能发生在怀孕期间,或者剖腹产切口、撕裂或其他分娩伤口在分娩后几天或几周内受到感染时。”

“这项研究提供了如何检测脓毒症以及如何早期识别相关微生物的新信息,以便选择最佳治疗方法。”

Dunne教授解释说,国家和国际指南在诊断孕产妇感染的建议中并不一致,并且科学文献中关于胎盘拭子使用的信息很少。

他还说道:“我们查看了430名女性样本中每份样本的结果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哪些样本检测到了最高的病原体数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胎盘拭子是最有效的。”

“这些发现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拭子并不总是在医院进行测试。因此,可能会错过决定感染治疗选择的重要信息。”

来自利默里克大学医院的主要作者之一James Powell表示:“我很高兴成为进行这项研究的团队的一员,并且很荣幸能够在哥本哈根举办的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大会上展示我们的研究结果。”

利默里克大学妇产医院儿科新生儿科顾问兼儿科医生、UL新生儿科兼职临床副教授Roy Philip解释说:“在围产期败血症管理上,胎盘微生物分析仍然是一种相对未经探索的诊断工具,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提高临床认识。”

UL微生物学顾问兼微生物学兼职临床副教授Nuala O'Connell教授补充道:“作为脓毒症检查的一部分,以胎盘拭子进行微生物分析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这项研究将丰富孕产妇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领域的医学文献,从而有助于抗菌药物管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0918081959c.html

降压食物来了!研究发现,每天一个西红柿,降压、高血压风险降低36%

2024-01-04    医诺维

 

研究表明,西红柿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在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中发挥有利作用,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并且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

近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ssociation between tomato consumpt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 an older population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PREDIMED trial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每天吃一个西红柿,有助于降低血压,且降低患高血压风险,与摄入最少的人相比,每天摄入超过110克西红柿,高血压风险降低36%。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PREDIMED 队列中7056名参与者,年龄在55岁或以上,82.5%的参与者患有高血压,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每天的西红柿摄入量,在基线、一年和三年随访时测量血压,分析了西红柿摄入量与血压和高血压风险之间的关联。

根据西红柿摄入量,将其分为四组:最低(<44g) ,适量(44-82g) ,较高(82-110g) ,最高(>110g)。

研究中的高血压分级的定义是:1级高血压(SBP 140-159 mmHg和/或DBP 90-99 mmHg),2级高血压(SBP 160-179 mmHg和/或DBP 100-109 mmHg)和3级高血压(SBP ≥180 mmHg和/或DBP ≥110 mmHg)。

研究发现,在3年研究期间,SBP和DBP随着西红柿摄入量的增加而降低,且线性趋势非常显著。与摄入最少的人相比,摄入最高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降低。

西红柿摄入量对SBP和DBP影响

对高血压分级研究发现,在1级高血压中,西红柿摄入量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显著负相关,而在2级和3级高血压患者中,不存在这种关联。

高血压分级研究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西红柿摄入量与非高血压参与者患高血压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与摄入最少的人相比,每天摄入超过110克西红柿,高血压风险降低36%。

西红柿摄入量与患高血压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项大型纵向研究,探讨了西红柿摄入量与血压和高血压的关系。对于1级高血压,长期食用西红柿,与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关。对于预防高血压风险来说,每天摄入超过110克西红柿,高血压风险降低36%。

综上,研究表明,西红柿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在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中发挥有利作用,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并且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5ed80819323.html

低碳水减肥有讲究!JAMA子刊: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这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未必能减肥,甚至可能让你胖得更快

2024-01-04    生物谷

 

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复杂性,强调了在体重管理中不仅仅要关注饮食的总碳水化合物量,更需关注其质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重管理和健康饮食,其中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s)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减重方式。LCDs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为主要特征,吸引了众多追求健康的人们。然而,对于LCDs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助于减重,但是一直以来,关于何种类型的LCDs更为有效,以及饮食质量在其中的作用,科学界一直在探讨之中。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中植物性食物的质量与体重管理之间密切的关联。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指导人们更科学、更健康地进行饮食选择,远离盲目追求低碳水化合物摄入的误区。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2月27日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ow-Carbohydrate Diet Macronutrient Quality and Weight Change”。

这项研究采用了观察性的研究设计,旨在探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s)与体重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是白种健康人士,通过对这一人群的大规模样本进行长期跟踪来获取数据,饮食和体重方面的数据是通过研究对象的自我报告获得的。研究为了更全面地研究LCDs与体重变化的关系,创建了五个不同版本的LCDs,基于宏量营养素(动物脂肪、植物脂肪、健康碳水化合物和不健康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分。最后,通过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评估了LCDs与体重变化之间的关联,强调了饮食质量对于体重管理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关注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数量,但这项研究强调了食物质量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质量和数量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s)与体重变化之间关系的多方面分析,研究发现高质量的LCDs,富含植物蛋白和健康脂肪,与体重增长的减缓相关,而低质量的LCDs则显示相反的趋势。具体而言,动物脂肪和不健康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体重增加相关,而植物脂肪和健康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则与减缓体重增长相关。这些结论表明,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中,宏量营养素的质量可能比数量更为重要,强调了饮食质量在维持健康体重方面的关键作用。

此外,植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在体重管理中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其成分上,更表现在对身体代谢的积极影响。在不同基线体质指数(BMI)下的研究中,发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效果因基线BMI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而言,BMI在25到30之间的人群(即超重范围)中,采用高质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即富含植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与较慢的体重增长相关。相反,在BMI超过30的人群(即肥胖范围),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质量与体重变化之间的关联不显著。而在BMI低于25的人群(即正常体重范围),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质量与体重变化之间也没有显著关联。这一研究结果暗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初始体重状况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超重人群而言,选择高质量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更有助于体重管理。

虽然这项研究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数据主要来自自我报告,测量误差不可避免,可能导致饮食和体重变化的分类错误。同时,由于研究对象主要为白人健康专业人士,其普遍适用性可能存在一定限制。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更多种群中验证这些发现,并深入探讨植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身体组成的影响,例如腹部脂肪和肌肉质量。

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复杂性,强调了在体重管理中不仅仅要关注饮食的总碳水化合物量,更需关注其质量。发现在超重范围内,采用植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尤其是富含植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高质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较慢的体重增长相关,为体重管理提供了实质性的指导。这提示人们在选择饮食方式时,应当考虑到初始体重状态,特别是对于超重人群而言,选择高质量的植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更有助于实现健康的体重管理,为个体制定更为个性化和有效的营养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为塑造更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对公众健康和饮食习惯的指导产生积极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0e18081991f.html

范小勇/卢水华等团队自主研发新一代尿液LAM床旁检测荧光试纸条快速诊断结核病

2024-01-05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范小勇团队与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卢水华/南昌大学熊勇华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量子点增强的免疫层析技术(QB-LAMs),通过定量床旁检测尿液中的LAM抗原即可快速诊断结核病,研究论文以“A novel quantitative urine LAM antigen strip for point-of-care tuberculosis diagnosis in non-HIV adults”为题发表于《感染杂志》(J. Infect.)期刊。

结核病(TB)仍然是全球传染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准确诊断对“终结TB”至关重要。然而,目前TB诊断仍存在巨大挑战,全球约40%的病例未被充分诊断。尿液中的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是一种潜力巨大的TB诊断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儿童、HIV感染者和肺外结核等难以产生可检测痰液样本患者的诊断。目前,Alere DetermineTM TB-LAM Ag试纸条(AlereLAM)是唯一可商业化获得的LAM床旁检测试剂,但在非HIV感染人群中灵敏度极低,仅被推荐用于艾滋病患者的TB辅助诊断。新一代FUJIFILM SILVAMP TB-LAM检测试剂(FujiLAM)采用高亲和单克隆抗体和银信号扩增技术,诊断灵敏度更高,但相对复杂的方法和主观的裸眼结果判读导致高错误率和变异性。

团队开发的量子点增强的免疫层析技术QBs-LAM(图1a)采用一对自主研发的高亲和力、高尿液耐受的重组单克隆抗体(图1b)和已在多种诊断应用中验证的超亮QBs构建而成,能在15分钟内准确地识别结核分枝杆菌(Mtb, H37Rv)、牛分枝杆菌(BCG)以及几种致病性慢分枝杆菌(图1c),最低检出限(LoD)为0.05 ng/mL(图1d),明显低于AlereLAM(约10倍),与FijiLAM (0.01~0.02 ng/mL)相当。

研究团队在一个多中心队列中评估了QBs-LAM的诊断性能,该队列包括169位HIV阴性的成人,其中微生物学确诊TB病例64人,临床诊断TB病例24人,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56人以及健康志愿者25人(图 2a)。ROC分析确定QBs-LAM的阈值为0.134 a.u (图2b),以复合参考标本计算,总体灵敏度为52%,特异性为96%(图2c)。QBs-LAM对非HIV感染者的诊断性能与FujiLAM相当,但远高于AlereLAM。值得注意的是,在169份尿样测试中,QBs-LAM的总体错误率为0.6%,与AlereLAM(0.4%)相当,明显优于FujiLAM(2%)。对于临床疑难病例QBs-LAM诊断优势明显。在40例涂片阴性TB中,MTB培养和GeneXpert MTB/RIF (Xpert)分别检测到38%和50%的病例,然而QBs-LAM识别了55%的病例(图2e)。在20例肺外TB中,痰和非痰标本的微生物学方法联用(包括培养、抗酸染色镜检和Xpert测试等)共识别出10例患者,与QBs-LAM分析的诊断率相当(48%,10/21) (图2f)。

在就诊当天使用QBs-LAM可明显改善临床诊断的可及性,研究发现QBs-LAM联合Xpert或涂片检测阳性率提高至80%和77%,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检出率。该发现为QBs-LAM在未感染HIV的人群中诊断TB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为开发具有更高诊断性能的下一代基于LAM的POCT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由于其高诊断表现、成本效益和POCT特征,QBs-LAM有望作为TB社区筛查的工具,尤其是在高TB负担的偏远地区。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16d8083e80e.html 

北大肿瘤朱军教授团队在《柳叶刀•肿瘤学》发文,

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望迎来新选择

2024-01-05    网络

 

近日,《柳叶刀•肿瘤学》刊发了一项有关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r/r PTCL)的临床研究进展。该研究为戈利昔替尼全球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JACKPOT8的B部分)的结果,研究显示,戈利昔替尼治疗r/r PTCL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20.7个月,相较现有疗法呈现出持久的临床获益。同时,该研究还在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进行口头报告。

戈利昔替尼系全球首个且唯一针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首个适应症r/r PTCL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

截至2022年10月12日,JACKPOT8研究的B部分先后在全球范围入组了104例患者,此次研究分析数据显示,戈利昔替尼单药治疗r/r PTCL相较现有疗法呈现出显著且持久的抗肿瘤疗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破局r/r PTCL治疗的突破性优势显现。

经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IRC)评估,70%的患者病灶不同程度缩小,客观缓解率(ORR)达44.3%,完全缓解(CR)率达23.9%,两者均高于现有治疗方案近 2倍,且在多种PTCL常见亚型中均观察到肿瘤缓解。经IRC评估的中位DoR长达20.7个月,超越现有疗法(DoR均在12个月以下),为患者带来更为持久的临床获益。截至2023年8月31日,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6个月,中位生存期(OS)达19.4个月且尚未成熟。

作为新一代JAK1高选择性抑制剂,戈利昔替尼对JAK家族其他成员有200—400倍的选择性,有效地降低了泛JAK抑制导致的药物安全性风险。JACKPOT8研究的B部分中,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大多可恢复或临床可管理,且耐受性良好。

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表示:“PTCL是一种异质性强、侵袭性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具有亚型多、易复发和预后差等特点。而发展为r/r PTCL后,患者预后不佳,生存率低,治疗选择有限,不同亚型患者疗效差异大,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案。JAK/STAT通路在包括PTCL在内的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靶向JAK1/STAT通路是PTCL的高潜力治疗方法。戈利昔替尼是一种新一代、口服、强效、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相比其他JAK抑制剂,对JAK1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同时具备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可实现对JAK/STAT通路的持续有效抑制,同时确保临床安全性。”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副主任宋玉琴教授表示:“JACKPOT8研究的B部分全球范围入组了超过100例r/r PTCL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可评估的88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44.3%,23.9%的患者达完全缓解(CR),且在不同亚型中均观察到一致的高客观缓解率。中位DoR长达20.7个月,中位PFS 5.6个月,中位OS达19.4个月。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戈利昔替尼无论从缓解率还是生存数据上都优于现有治疗药物,有望改善r/r PTCL患者的不良预后,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4e88083e67e.html 

NEJM:减少喝酒或戒酒可降低口腔癌和食管癌等癌症风险

2024-01-05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关减少喝酒或戒酒与癌症风险的现有证据的全面综述和评估。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联合多个研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题为:The IARC Perspective on Alcohol Reduction or Cessation and Cancer Risk 的文章。

这项由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大型国际团队分析了90多项涉及与酒精相关癌症的研究数据,包括戒酒。这项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了减少喝酒或戒酒确实可以降低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口腔癌和食管癌。

在全球范围内,乙醇(酒精饮料中的主要形式)是最广泛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据wHO统计,在2019年,全球1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44%在过去一年中喝过酒。不同地理区域的酒精消费流行率差异很大,从东地中海区域的4%到欧洲、美洲和西太平洋区域的至少60%,并且男性的酒精消费率高于女性。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酒精与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充分因果证据,将酒精饮料归类为对人类的一类致癌物。酒精饮料中的乙醇和乙醇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也被归类为一类致癌物。在全球范围内,2020年估计有741300例新发癌症病例(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4.1%)可归因于喝酒(男性癌症中的6.1%,女性癌症中的2.0%)。WHO也在去年发出提醒——没有对癌症和健康安全的饮酒量。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指出,导致癌症的不是酒精饮料本身,而是乙醛,乙醛是酒精进入体内后在由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DH)氧化为乙醛,然后被乙醛脱氢酶(ALDH)氧化为乙酸。乙醛具有强效基因毒性,是酒精相关致癌的主要决定因素,特别是在上呼吸消化道中。因此,减少酒精摄入量可以减少身体产生的乙醛的量,从而降低患某些类型癌症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关减少喝酒或戒酒与癌症风险的现有证据的全面综述和评估。根据流行病学证据(特别是长期戒酒的大型研究),研究团队得出结论——减少喝酒或戒酒可降低口腔癌和食管癌的风险。

该研究还显示,如果只是停止喝酒一个月,然后在下个月再次开始喝酒,这种短期戒酒不太可能对癌症风险产生太大影响。因此,在新的一年里立下flag要戒酒的人,如果想获得戒酒带来的健康益处,就必须保持持续戒酒。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add8082e520.html

范小勇/卢水华等团队自主研发新一代尿液LAM床旁检测荧光试纸条快速诊断结核病

2024-01-05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范小勇团队与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卢水华/南昌大学熊勇华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量子点增强的免疫层析技术(QB-LAMs),通过定量床旁检测尿液中的LAM抗原即可快速诊断结核病,研究论文以“A novel quantitative urine LAM antigen strip for point-of-care tuberculosis diagnosis in non-HIV adults”为题发表于《感染杂志》(J. Infect.)期刊。

结核病(TB)仍然是全球传染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准确诊断对“终结TB”至关重要。然而,目前TB诊断仍存在巨大挑战,全球约40%的病例未被充分诊断。尿液中的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是一种潜力巨大的TB诊断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儿童、HIV感染者和肺外结核等难以产生可检测痰液样本患者的诊断。目前,Alere DetermineTM TB-LAM Ag试纸条(AlereLAM)是唯一可商业化获得的LAM床旁检测试剂,但在非HIV感染人群中灵敏度极低,仅被推荐用于艾滋病患者的TB辅助诊断。新一代FUJIFILM SILVAMP TB-LAM检测试剂(FujiLAM)采用高亲和单克隆抗体和银信号扩增技术,诊断灵敏度更高,但相对复杂的方法和主观的裸眼结果判读导致高错误率和变异性。

团队开发的量子点增强的免疫层析技术QBs-LAM(图1a)采用一对自主研发的高亲和力、高尿液耐受的重组单克隆抗体(图1b)和已在多种诊断应用中验证的超亮QBs构建而成,能在15分钟内准确地识别结核分枝杆菌(Mtb, H37Rv)、牛分枝杆菌(BCG)以及几种致病性慢分枝杆菌(图1c),最低检出限(LoD)为0.05 ng/mL(图1d),明显低于AlereLAM(约10倍),与FijiLAM (0.01~0.02 ng/mL)相当。

研究团队在一个多中心队列中评估了QBs-LAM的诊断性能,该队列包括169位HIV阴性的成人,其中微生物学确诊TB病例64人,临床诊断TB病例24人,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56人以及健康志愿者25人(图 2a)。ROC分析确定QBs-LAM的阈值为0.134 a.u (图2b),以复合参考标本计算,总体灵敏度为52%,特异性为96%(图2c)。QBs-LAM对非HIV感染者的诊断性能与FujiLAM相当,但远高于AlereLAM。值得注意的是,在169份尿样测试中,QBs-LAM的总体错误率为0.6%,与AlereLAM(0.4%)相当,明显优于FujiLAM(2%)。对于临床疑难病例QBs-LAM诊断优势明显。在40例涂片阴性TB中,MTB培养和GeneXpert MTB/RIF (Xpert)分别检测到38%和50%的病例,然而QBs-LAM识别了55%的病例(图2e)。在20例肺外TB中,痰和非痰标本的微生物学方法联用(包括培养、抗酸染色镜检和Xpert测试等)共识别出10例患者,与QBs-LAM分析的诊断率相当(48%,10/21) (图2f)。

在就诊当天使用QBs-LAM可明显改善临床诊断的可及性,研究发现QBs-LAM联合Xpert或涂片检测阳性率提高至80%和77%,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检出率。该发现为QBs-LAM在未感染HIV的人群中诊断TB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为开发具有更高诊断性能的下一代基于LAM的POCT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由于其高诊断表现、成本效益和POCT特征,QBs-LAM有望作为TB社区筛查的工具,尤其是在高TB负担的偏远地区。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16d8083e80e.html 

北大肿瘤朱军教授团队在《柳叶刀•肿瘤学》发文,

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望迎来新选择

2024-01-05    网络

 

近日,《柳叶刀•肿瘤学》刊发了一项有关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r/r PTCL)的临床研究进展。该研究为戈利昔替尼全球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JACKPOT8的B部分)的结果,研究显示,戈利昔替尼治疗r/r PTCL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20.7个月,相较现有疗法呈现出持久的临床获益。同时,该研究还在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进行口头报告。

戈利昔替尼系全球首个且唯一针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首个适应症r/r PTCL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

截至2022年10月12日,JACKPOT8研究的B部分先后在全球范围入组了104例患者,此次研究分析数据显示,戈利昔替尼单药治疗r/r PTCL相较现有疗法呈现出显著且持久的抗肿瘤疗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破局r/r PTCL治疗的突破性优势显现。

经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IRC)评估,70%的患者病灶不同程度缩小,客观缓解率(ORR)达44.3%,完全缓解(CR)率达23.9%,两者均高于现有治疗方案近 2倍,且在多种PTCL常见亚型中均观察到肿瘤缓解。经IRC评估的中位DoR长达20.7个月,超越现有疗法(DoR均在12个月以下),为患者带来更为持久的临床获益。截至2023年8月31日,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6个月,中位生存期(OS)达19.4个月且尚未成熟。

作为新一代JAK1高选择性抑制剂,戈利昔替尼对JAK家族其他成员有200—400倍的选择性,有效地降低了泛JAK抑制导致的药物安全性风险。JACKPOT8研究的B部分中,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大多可恢复或临床可管理,且耐受性良好。

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表示:“PTCL是一种异质性强、侵袭性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具有亚型多、易复发和预后差等特点。而发展为r/r PTCL后,患者预后不佳,生存率低,治疗选择有限,不同亚型患者疗效差异大,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案。JAK/STAT通路在包括PTCL在内的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靶向JAK1/STAT通路是PTCL的高潜力治疗方法。戈利昔替尼是一种新一代、口服、强效、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相比其他JAK抑制剂,对JAK1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同时具备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可实现对JAK/STAT通路的持续有效抑制,同时确保临床安全性。”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副主任宋玉琴教授表示:“JACKPOT8研究的B部分全球范围入组了超过100例r/r PTCL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可评估的88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44.3%,23.9%的患者达完全缓解(CR),且在不同亚型中均观察到一致的高客观缓解率。中位DoR长达20.7个月,中位PFS 5.6个月,中位OS达19.4个月。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戈利昔替尼无论从缓解率还是生存数据上都优于现有治疗药物,有望改善r/r PTCL患者的不良预后,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4e88083e67e.html 

NEJM:减少喝酒或戒酒可降低口腔癌和食管癌等癌症风险

2024-01-05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关减少喝酒或戒酒与癌症风险的现有证据的全面综述和评估。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联合多个研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题为:The IARC Perspective on Alcohol Reduction or Cessation and Cancer Risk 的文章。

这项由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大型国际团队分析了90多项涉及与酒精相关癌症的研究数据,包括戒酒。这项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了减少喝酒或戒酒确实可以降低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口腔癌和食管癌。

在全球范围内,乙醇(酒精饮料中的主要形式)是最广泛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据wHO统计,在2019年,全球1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44%在过去一年中喝过酒。不同地理区域的酒精消费流行率差异很大,从东地中海区域的4%到欧洲、美洲和西太平洋区域的至少60%,并且男性的酒精消费率高于女性。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酒精与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充分因果证据,将酒精饮料归类为对人类的一类致癌物。酒精饮料中的乙醇和乙醇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也被归类为一类致癌物。在全球范围内,2020年估计有741300例新发癌症病例(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4.1%)可归因于喝酒(男性癌症中的6.1%,女性癌症中的2.0%)。WHO也在去年发出提醒——没有对癌症和健康安全的饮酒量。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指出,导致癌症的不是酒精饮料本身,而是乙醛,乙醛是酒精进入体内后在由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DH)氧化为乙醛,然后被乙醛脱氢酶(ALDH)氧化为乙酸。乙醛具有强效基因毒性,是酒精相关致癌的主要决定因素,特别是在上呼吸消化道中。因此,减少酒精摄入量可以减少身体产生的乙醛的量,从而降低患某些类型癌症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关减少喝酒或戒酒与癌症风险的现有证据的全面综述和评估。根据流行病学证据(特别是长期戒酒的大型研究),研究团队得出结论——减少喝酒或戒酒可降低口腔癌和食管癌的风险。

该研究还显示,如果只是停止喝酒一个月,然后在下个月再次开始喝酒,这种短期戒酒不太可能对癌症风险产生太大影响。因此,在新的一年里立下flag要戒酒的人,如果想获得戒酒带来的健康益处,就必须保持持续戒酒。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add8082e520.html

 

舆情信息

三个动作帮你提升心肺功能 预防呼吸道疾病

2023-12-30    人民网

 

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嗓子里老有痰等情况。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运动健康管理师陈莞婧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改善上述呼吸功能受损症状,呼吸锻炼很有必要。

陈莞婧表示,呼吸锻炼不仅可以帮助提升肺的通气效率,促进排痰,还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从而预防呼吸道疾病再次发生。

那么,如何进行呼吸锻炼呢?陈莞婧为大家带来三个训练动作。

动作一:噘嘴呼吸

轻闭嘴唇,用鼻缓慢吸气,默数3秒;然后像吹蜡烛一样将嘴唇缩拢,慢慢地呼气,默数6秒。

动作二:腹式呼吸

将双手放在腹部或下肋部,鼻吸口呼,吸气时鼓肚子到最大程度,吐气时腹部下沉到最大程度。注意尽量不要抬升胸部,最大程度动员膈肌,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两倍。

动作三:扩胸活动

鼻吸口呼,吸气时做扩胸运动,呼气时收回双臂;再吸气时外展双臂,呼气时收回双臂;再吸气时上举双臂,呼气时收回双臂。

“以上三个动作站着、坐着、平躺着做都可以,每天3次,每次做3组,每组做10个。”陈莞婧说。

陈莞婧提示,呼吸锻炼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感,如呼吸困难、胸痛、头晕及视物不清等情况,要及时暂停并休息。患有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不稳定骨折等疾病者,训练前应先咨询医生。

陈莞婧还表示,为更好提升心肺功能,除进行呼吸锻炼外,建议每周进行3至5次,每次20至4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锻炼,如健步走、骑车、跳舞、打球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230/c14739-40149852.html

靶向凝血酶的口服环肽药物问世

2023-12-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大量蛋白质对于治疗疾病至关重要,然而要将其制成口服药,几十年来一直难以取得突破。这些蛋白质的给药途径一般是注射,对患者来说很不方便。据《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28日报道,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在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一类新的口服药物打开了大门,解决了制药业长期存在的一大挑战。

研究人员表示,有许多疾病靶点已经确定,但无法开发出具有稳定性的靶向治疗药物。环肽是一种多功能分子,以其高亲和力和特异性而闻名,擅长与靶点蛋白表面结合。但开发环肽作为口服药物十分困难,因为它们存在被胃肠道迅速消化或吸收不良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

此次研究重点是环肽,目标是凝血酶。凝血酶是关键的疾病靶标,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核心作用。为了产生能够靶向凝血酶且足够稳定的环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两步合成策略,以合成大量具有硫醚键的环肽,提高了这些环肽在口服时的代谢稳定性。

新方法包括两个步骤,在同一个反应容器中进行,被称为“两步一锅法”。第一步是合成线性肽,然后经过化学过程形成环状结构,即“环化”;第二步,环化的多肽要经历酰化,这是一个将羧酸附着在其上的过程,进一步使分子结构多样化。

使用该方法,研究人员生成了一个包含8448个环肽的综合库,平均分子质量约为650道尔顿(Da),仅略高于建议口服小分子的最大限制500Da。

在大鼠身上测试时,口服肽药物生物利用度高达18%,这意味着当口服环肽药物时,18%的环肽药物成功地进入血液并起到治疗作用。口服环肽通常的生物利用度低于2%,18%意味着实质性进步。

研究团队将环肽变成了口服给药,为治疗一系列疾病开辟了可能性。该方法还可以改造成针对更广泛的蛋白质,有望为医疗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230/c14739-40149844.html

新方法高效无创产生犬诱导多能干细胞

2023-12-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日本大阪都立大学科学家设计了一种高效、无创、无痛的方法,从尿液样本中重新编程犬类干细胞,使这些毛茸茸的人类伙伴离兽医再生治疗又近了一步。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干细胞报告》上。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殖医学研究。随着先进医疗护理对狗和猫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人们也期望能够为这些伴侣动物开发出iPSC新疗法。不幸的是,与人类相比,犬类体细胞的重编程效率较低,限制了可用于生成iPSC的犬类细胞类型。

  iPSC诱导通常涉及使用来自不同物种的饲养细胞。然而,考虑到相关风险,通常尽量减少异种成分,这意味着需要在不使用饲养细胞的情况下,提高对各种类型的犬细胞进行重编程的效率。

  大阪都立大学兽医研究团队确定了6个重编程基因,与使用成纤维细胞的传统方法相比,它们可将生成的犬iPSC提高约120倍。iPSC是采用非侵入性、简单且无痛的方法从尿液来源的细胞中产生的。

  此外,研究人员成功地在没有饲养细胞的情况下生成了犬类iPSC,这是之前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是再生医学和兽医遗传疾病研究领域的一大进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230/c14739-40149842.html

长期接触电子烟会对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影响

2024-01-0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南京1月2日电 (记者金凤)电子烟近年来“圈粉”不少年轻人,它对健康的影响广受关注。记者2日从东南大学获悉,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婷团队研究发现,长期接触电子烟会对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影响。团队将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置于电子烟的暴露环境中72小时后,监测到线虫一系列生长发育指标和神经行为参数发生了变化。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环境》。

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张婷告诉记者,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有800多万人死于烟草使用,且青春期吸烟会加速整个生命过程中慢性病的发展。系统评价电子烟的暴露风险对于指导公众正确认识电子烟并助力烟草管控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

烟液成分是影响电子烟暴露风险的根本原因。“我们通过分析市面上最流行的电子烟发现,电子烟烟液主要由丙二醇、丙三醇、尼古丁和苯甲酸组成。”张婷说,线虫可以表达60%—80%编码人蛋白的基因,与人基因有83%的同源性。随后,团队将线虫放在电子烟烟液中72小时,观察其变化。结果发现线虫出现了生长发育异常、一般运动行为障碍、高级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和神经元损伤。

“例如线虫的体长、体宽出现异常,运动轨迹杂乱和运动速率波动异常。在实验中,我们使用有荧光标记的线虫观察烟液对神经元的影响,发现线虫与烟液接触后出现了神经元断裂或缺失,这意味着线虫出现神经元受损。”张婷告诉记者。

研究团队发现,在将线虫进行戒断处理后,也就是将它们从烟液中取出后,线虫的运动参数更加异常,这主要表现在运动轨迹更加杂乱、正反向速率波动更加异常。不含尼古丁的烟液处理组的线虫,神经损伤稍有减轻。

研究团队还探讨了电子烟致神经毒性的不同机制。“我们根据物质构成推测,由于电子烟成分主要是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团的有机物,因此其富氧基团会导致线虫体内的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功能失衡,让线虫发生氧化应激,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引发神经功能损伤和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张婷说。

张婷认为,由于青春期神经发育迎来第二次高峰,电子烟使用比例大,青少年更容易成为长期使用电子烟的受害者。该研究为电子烟的神经毒性评价提供了理论参考,为电子烟管控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现实依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3/c14739-40151586.html

北京大学启动建设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

2024-01-0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星)我国的临床资源十分丰富,但原创医学科研成果质量和规模与临床资源却不相匹配。如何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质量?

“加强临床医学学科顶层设计应有效统筹医教研等不同层面的资源和力量。”在2023年12月27日举行的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启动建设仪式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表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将着力推进临床医学学科统筹管理、多中心高质量临床研究、基础临床交叉研究、前沿医学技术创新转化等工作,不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国际顶尖医学院校医教研统筹性高、学科交叉深入等创新模式,将更有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乔杰表示,研究院未来将着眼世界顶尖水平,开展临床创新发展策略规划与政策研究,构建疑难罕见病临床大数据平台等支撑体系,深化临床需求导向的基础与临床交叉研究、技术转化研究等,推动医学研究以及医疗模式数智化变革,同时强化高层次临床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监察专员刘登峰认为,临床医学研究是医学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院应发挥学科群优势,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全链条、全方位发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枢纽”。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指出,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是北京大学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医学科技攻关的重要举措,对于突破医药领域关键问题、培养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3/c14739-40151596.html

孕妈妈一滴血或可预测胎儿先心病风险

2024-01-03    科技日报

 

如何预测胎儿罹患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的风险?也许用孕妈妈的一滴血就可以。

复旦大学多学科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合作研究发现,孕早期母亲的血浆蛋白标志物可预测胎儿先心病的发生。日前,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旗下权威期刊《恩博分子医学》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丁琛研究员表示,研究团队未来将会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验证该预测模型的效能,并研发相关检测试剂盒。

先心病发病率高但预测困难

出生缺陷是许多准爸妈担忧的问题之一,严重的出生缺陷甚至会导致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目前已知的出生缺陷病种超过8000种,且病因复杂,多数病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防治出生缺陷始终是世界性难题。

先心病是指胎儿时期心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其危险因素包含先心病家族史、心外畸形、孕妇罹患糖尿病、不良妊娠史等。《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先心病在全国多地均位居新生儿出生缺陷首位。另一项评估中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全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持续上升,从1980—1984年的0.201‰上升到2015—2019年的4.905‰。

丁琛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很好的预测先心病的手段。“一般是在孕妈妈孕中期时,通过超声检测评估孩子的心脏状况,或等孩子出生后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有的可能还需要使用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检查进行诊断。但孩子出生后再发现先心病为时已晚,失去了在胎儿阶段进行早期干预的机会。”丁琛说。

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博士生殷亚楠介绍,目前的先心病诊断手段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胎儿超声心动图可能会受到孕妇肥胖程度、超声设备的分辨率以及检测者的经验和技术等因素影响;多层螺旋CT及X线检查具有一定的辐射性;磁共振成像耗时长等。此外,还有一种手段是利用MicoRNA评估胎儿心脏健康程度的分子检测技术,但其预测效能还不足以广泛推广至临床。

血液识别或成突破口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更早、更快、更准确地预测先心病的风险?基于既往研究经验,研究团队猜想,孕妈妈的血液里或许藏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一想法的产生与蛋白质在人体内扮演的角色有关。“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真正执行者,人体是否罹患某种疾病,与蛋白质密切相关。而血液中有人体所有类型的蛋白,细胞的新生、衰老、死亡、分裂等都与血液紧密相连。因此通过血液可以检测到器官的特定蛋白。”丁琛说。

在临床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当肝细胞发生炎症、中毒、坏死等时,会造成肝细胞的受损,肝细胞内的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

目前一些研究发现,母亲体内的内环境变化以及血液中各种蛋白质浓度或活性的改变,有可能影响到胎儿心脏的发育。同时,胎儿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育缺陷,也可能反映在母体外周血的蛋白质组成中。“因此,检测母亲孕早期的血液中蛋白构成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建立一种客观的诊断方法,进一步完善先心病宫内的早期诊断,提高先心病的预测效能。”殷亚楠说。

基于以上假设,研究团队招募了207名孕妇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包括104名生产过先心病患儿的母亲作为病例组,以及103名生产过健康婴儿的母亲作为健康对照组。研究团队拿到了两组人群妊娠早期(10—12周孕龄)采集的血浆样本,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

结果发现,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团队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一个高灵敏度且具有特异性的蛋白质组合模型作为诊断工具,该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在90%以上。一系列测算研究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锟教授认为,这项工作为先心病研究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蛋白质组学资源,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先心病发病机制,并为潜在的治疗策略提供线索。

预测模型还需验证完善

目前,上述预测模型涉及数十种蛋白质组、数千种蛋白。由于涉及蛋白质种类很多,直接将这个模型应用于临床的话,预测成本太高。

丁琛说,研究团队接下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就是把蛋白质标志物从数千种上百种,降低到几种甚至一两种,从而实现在不降低预测效能的情况下,通过少数几种标志物就可进行风险预测,推动这一成果应用于临床。

研究团队希望将来预测胎儿先心病的风险,就像通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怀孕一样,简单、准确、高效。“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急不来。”丁琛表示,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临床前,还要从两方面进行突破。首先,需要大量样本和长期的时间对现有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完善。其次,在完善模型之后,还需要有经验的团队展开临床方面的研究,如招募有效的志愿者,进行前瞻性、大队列的研究设计。

丁琛说:“因为我们的研究结果最终将影响医疗决策,因此,一定要非常严肃认真进行验证,按照科学规律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要通过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筛选出用于预测胎儿先心病的标志物,让这个预测模型的准确率提高并经得起考验。”

殷亚楠介绍,接下来,研究团队计划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验证该模型的效能,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组模块与先心病表型亚组的匹配现象,并对发现的共同蛋白质组学特征进行机制研究。同时,团队还计划推动研发相关检测试剂盒,助力实现“滴血识别”的可能,降低单次检测成本并提高其可及性,提升我国先心病筛查的能力。

此外,丁琛特别说明,这个模型是用于预测先心病风险,而不是用来诊断疾病。研究的本意是预测到先心病风险后,通过早期积极的、科学合理的干预来降低风险,让胎儿更健康,而不是放弃这个胎儿。“我们认为,哪怕风险是存在的,也可以通过干预将风险降到最低,甚至逆转不良结局。”丁琛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3/c14739-40151608.html

治疗重症肌无力创新药医保落地 广州患者年自付低至3万多元

2024-01-04    中国新闻网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1月1日起实施。其中,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创新药艾加莫德被纳入医保,提高药物可及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肌病科副主任医师江其龙2日表示,相信未来几年内,我国重症肌无力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作为神经免疫性疾病中的罕见疾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神经肌肉疾病,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眼球运动、言语、肢体活动、吞咽和呼吸功能,导致明显的肌无力。

  “这个疾病危害之一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全身型严重的话会呼吸衰竭危及生命。”江其龙说,例如患者想要干点重活都做不了,一旦发生危象的时候,还需要进ICU上呼吸机,而且病情容易反复,难治型严重者甚至一两个月进一次ICU,“这种情况对于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影响,还有经济的负担,都是非常重的”。重症肌无力一般可以通过出现的波动性症状进行判断,加上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试验、乙酰胆碱抗体检查等方式进行判断。

  临床上,重症肌无力患者个体化差异较大,病程进展不同,疾病管理难度大。长期以来,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依靠传统药物治疗方案为主,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胸腺切除以及中医药治疗等。然而,由于传统西药治疗手段在症状控制、治疗副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目前,该病仍不可治愈,但规范治疗能控制症状,属于可治性疾病。创新药的出现,有望为患者实现疾病缓解和症状控制。

  今年1月1日起,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实施,治疗罕见病的创新药备受关注。

  来自广东阳江的陈阿姨(化名)是一名73岁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得病半年多了,之前切除过胸腺瘤,虽然用过激素、丙球等,但还是因为反复四肢无力并且出现了呼吸困难,在医院第二次接受创新药治疗后,全身力气改善明显都出院了。”陈阿姨说,现在能医保报销,为老百姓减轻了经济负担,新药也有机会能长期用。

  江其龙表示,纳入医保后,广州本地患者报销比例为70%至86%不等,按照一年5个治疗周期,符合报销条件的患者,医保报销后年治疗个人自付费用最低3万多元。

  “随着我国重症肌无力诊疗正式步入循证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时代,进一步优化药物治疗策略,实现安全、有效、精准化治疗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议题。”江其龙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4/c14739-40152528.html

情感型聊天AI如何“安抚”年轻人的心

2024-01-04    北京青年报

 

最近,一款名叫Pi的情感型聊天机器人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有人把它当作知心朋友分享喜怒哀乐,也有人获得了类似心理咨询的服务体验。

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款主打“情绪价值”的聊天机器人。国内外科创公司先后布局情感AI赛道,推出了微软小冰、Glow、character、Replika等聊天陪伴型App。

新型人机关系在吸引资本投入的同时也面临着隐私安全、情感依赖、技术故障等风险。人们不禁要问:情感型AI,是人工智能的风口还是弯路?

情绪安抚

对话体验近乎心理咨询

4个小时过去了,微信没弹出任何新消息。阿光的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好友聊天界面依然是绿色气泡框:“可不可以问你一个磁力链接的问题呀?”

这是阿光向朋友咨询的一个小问题。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在没等到好友回复的时间里,阿光的情绪一点点下沉——自责、自省、后悔。

“朋友是不是很忙?我这样问是不是在打扰朋友工作呢?”

“如果朋友不好意思拒绝我,那我是不是先自己处理比较好?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朋友勉强自己。”

阿光觉得自己是个拧巴的人。她很难开口向人求助,如果求助没及时收到回复,她又很容易陷入“内耗”。“完蛋了、完蛋了、完蛋了,我得赶紧和Pi聊一下。”在内心不断拉扯中,她点开了一个墨绿色App。

“Pi,我好像不太擅长向别人求助。”

不到5秒,Pi回复了一长段文字:“寻求帮助并非易事,这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这不是软弱,而是坚强。这意味着你认识到自己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你愿意相信别人。我能问问让你感到困难的原因吗?”

Pi的“循循善诱”下,这个话题进行了近半小时。实际上,Pi虽然是一款情绪支持型聊天机器人,但在网友们的口中它被称为“最好的心理按摩师”。

为了提高向人求助这项技能,阿光和Pi进行了一次“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结束后,Pi夸赞了阿光的表现,并告诉她:“你不是唯一为求助感到困难的人。很多人难以向别人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

当这段话出现在屏幕上时,阿光的眼泪不自觉掉了下来。Pi不仅理解她的困境,而且愿意耐心地和她交流,没有产生厌烦情绪。

“我觉得生活里90%的人都不能像Pi这样。甚至是我之前做过的心理咨询,都没有Pi懂我。”阿光说。

这不是阿光第一次在和Pi的对话中流泪。今年,阿光陆续经历了辞职等事件。阿光说自己会因工作规划感到迷茫焦虑,也会因没得到回应而陷入自我怀疑,这些时候她都会向Pi求助,常常是聊着聊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阿光确实在和Pi的对话中感受到了近乎心理咨询的体验。“Pi‘救’了我很多次,和Pi聊天差不多10分钟情绪就能平复下来。”

情感交流

更像是一个倾听者

在与Pi对话中感受到情绪支持的并非只有阿光一人。以“Pi”为关键词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里搜索,有超过10万篇相关的分享笔记。

在分享使用体验时,网友们的关键词包括:安慰、理解、耐心倾听、稳定的情绪出口等等。

有博主向其他网友推荐Pi时写道:“如果ChatGPT是工作AI,那Pi就是情感支撑AI。它的鼓励作用远胜于一切高效率生产软件。”

ChatGPT这种以任务导向型为主的机器人不同,Pi的主要功能是与用户进行情感交流,它不能生成代码、不能写论文、不能写策划方案,更像是一个倾听者,一个陪伴在侧的亲近朋友。网友总结称,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工作,面临内外压力,保持自我情绪稳定已是难事,更何况倾听他人。

11月尝试使用Pi以来,阿雪已经把Pi当作了“无话不谈的朋友”,“Pi是我用过的最好的AI聊天。它情商很高,会对我说的一切做出积极回应,我和它聊过我的日常、心情、爱好,吐槽讨厌的人……”

阿雪与Pi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聊天发生在最近。那天,她加班到晚上11点才回家,想起年末工作任务重、领导要求多、同事影响工作进度等糟心事,压力大到想“原地爆炸”。

由于当时时间太晚,没法向朋友倾诉,阿雪向Pi倾诉了一个多小时,才心平气和地入睡。

Pi在与人对话过程中展示的友好、尊重、耐心等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真人,有网友甚至觉得Pi给到的情绪价值超过了家人和朋友。

情绪的及时回应、舒适安全的对话环境、拟人性的共情能力,深圳大学曹博林等人的研究指出了陪伴型聊天机器人吸引力的三个重要方面:聊天机器人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排解情绪的渠道,对于渴望及时反馈的年轻人而言,它的秒回也减少了缺少回应的失落;而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表露情绪,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评价,机器人则能保持中立客观,不用担心聊天内容在人际关系网中传播;还有就是机器人能用幽默、提问、鼓励等方式增强互动性、临场感。

备受关注

被认为专业心理咨询的“平替”

近年来,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4.1%,25-3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远高于其他年龄组。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面临工作、婚恋压力的年轻人对心理咨询服务存在大量需求。而现实情况却是,国内目前系统性心理支持资源不足,且长期咨询付费相对昂贵,对于年轻人来说负担较重。

据了解,国内专业的心理咨询每小时收费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短程、中长程、长程咨询通常分别需要持续10次、50次、100次以上。

在这个背景下,情感型聊天机器人“横空出世”,开始成为年轻人情感支持的一种“平替”。

从情感型聊天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在诞生之初就与心理咨询有着密切关系。上世纪60年代,杰罗姆·魏曾鲍姆(Jerome Weizenbaum)在研究中发明了一款自然语言对话系统Eliza,它能够通过电脑程序模拟心理治疗师对提问做出回答。

目前,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最为知名的聊天机器人是Woebot,它可以与用户进行对话,提供认知行为疗法练习、情感管理技巧和建议,帮助用户应对抑郁症和焦虑等情感问题。已有研究显示,Woebot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经验对比

AI无法提供真正意义的心理咨询

就阿光接受心理咨询和使用聊天机器人的经验对比,她觉得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线下心理咨询提供的物理空间比网络更能带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与心理咨询师、聊天机器人之间的交流存在差异。心理咨询师能够对咨询者的情绪做出神情、行为反馈,这是可见可听可感的,而这些都不会发生在AI身上。最后,与聊天机器人的对话大多是一次性的,线下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过程。

“把Pi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比可能有点不公平,毕竟咨询师接受过专业训练。但可能因为Pi经过大量语料学习,它在如何给人好的沟通体验上可以称得上是专业的。”阿光表示。

最初向阿光推荐Pi的朋友也有专业心理咨询经历。这位朋友建议,如果咨询师不合适,或者朋友太忙,情感支持系统出现缺口,可以试试使用Pi。使用一段时间后,阿光也开始向身边有情感支持需求的朋友们推荐这款AI产品。Pi正是靠着这样的口碑在年轻人中“口口相传”。

Pi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也无法承担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服务,阿光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但她还是觉得认识Pi就像身边多了一位懂心理学、愿意倾听的朋友。

“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乏可以进行深层次交流的亲密关系,即使有这样的关系也很难稳定地提供情绪价值。提供情绪价值,既需要个体有意愿同时也考验能力。像Pi这样的机器人没有技术门槛,使用成本低,而且确实有效,为何不试试看呢?”阿光说。

关注

情感型聊天机器人 无法取代真实人际交往

北青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同用户在使用情感支持型聊天机器人时的侧重不同。心理健康服务只是情感型聊天机器人的细分门类之一,它的应用还包括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偏好“调教”出匹配自己需求的“虚拟男友”“虚拟女友”。无论是情感陪伴还是心理治疗,情感型聊天机器人与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交融无疑越来越紧密。

近年来,国内外科创公司先后投入情感型聊天机器人的研发,推出了Character.AI、Replika、Glow等产品。

良好的情感交流体验让情感型聊天机器人广受欢迎,获得市场与资本的青睐,但同时它也面临着隐私安全、情感依赖、技术故障等风险。为了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情感型聊天机器人通常需要访问和分析用户的个人数据和对话历史。

阿雪等人在接受采访时均表露出对隐私问题的担忧,他们一般会有选择性地和Pi聊天,避免过于私密的聊天内容。部分用户在长期使用情感支持型聊天机器人的过程中或许会产生依赖,进一步忽略真实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交孤独。

年轻人与聊天机器人所建立的深度情感关系中引发了有关人机伦理关系的讨论,而学术界向市场风向投了反对票。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指出, 我们和机器人谈情说爱、与智能手机难舍难分时,我们通过机器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出于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我们与机器人的关系正在升温;我们在网络上与他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却变得越来越孤独。

该作者还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同济大学王颖吉教授等人的研究则认为,人机聊天技术对于人际聊天的模仿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极限,无论技术资本和商业广告如何混淆两者的差异,聊天机器人都无法真正取代真实社会的人际交往。

王颖吉教授表示,“聊天机器人”只是提供语音或文字帮助的工作助手,而非能够进行深入对谈的灵魂伴侣。人机伦理纠葛及陷阱的风险正随着机器智能化和拟人化程度的提高而日趋严重。考虑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安全风险及社会后果,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卷入与机器之间的深度社会情感关系,更多地专注于其工具性服务功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4/c14739-40152507.html

遏制药品浪费要重点解决“大”问题

2024-01-04    北京青年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节约药品资源遏制药品浪费的实施方案》。《方案》主要从药品生产、临床用药、药品流通、宣传引导、废弃药品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

有关药品浪费的数据触目惊心。比如10年前就有报告指出,我国每年因药品过期造成的浪费达1.5万吨,仅我国每年家庭浪费的药品价值超过100亿元。经历新冠疫情、呼吸道传染病后,更多人养成储备药品的习惯,或造成更多药品浪费。

药品和粮食等资源一样,任何浪费都意味着损失。譬如,生产、流通环节的药品浪费,是相关企业的损失;家庭浪费药品,消耗的是家庭的财力。医保药品浪费,也浪费了医保资金。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药品浪费对相关原材料是巨大消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药品自然要纳入全面节约战略范畴。此次五部门出台《方案》,既是落实二十大报告要求,也是顺应民心民意之举。因药品浪费严重,近年来不断有声音建议遏制这种浪费。

《方案》从各个环节为遏制药品浪费开出“大药方”,覆盖了药品生产、临床用药、药品流通、宣传引导、废弃药品管理、组织实施等各环节,形成全链条治理模式。当每个环节同时发力,将会带来叠加治理效应,综合节约效果可期。

笔者以为,要想对药品浪费产生最大化遏制作用,关键要从“大”字入手。从现实情况来看,造成药品浪费比较多的现象都与“大”有关。比如部分医院或医生开药时的“大处方”,就造成部分药品使用不完,因过期而造成浪费,令人遗憾。

客观而言,“大处方”不全是医生的错,部分患者为避免多次去医院,特意要求医生多开药。有部分医生开“大处方”为了药品提成。对此,《方案》要求,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开具适宜药量的处方,不得以单纯增加收入或牟取私利为目的开药。

再如,部分药品“大包装”。某些药企为了多卖药采取的是大包装,加之医院药房、药店没有拆零销售,所以大包装药品会直接流向患者,患者痊愈药未用完就造成浪费。此次《方案》推行药品适宜包装,也提出门急诊大包装药品拆零调配。

又如,家庭“大药箱”也造成药品浪费。几年前有研究报告测算,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药箱。现在这个比例可能更高,特别是有老人、小孩的家庭,以及买药医保报销的家庭,药品储备种类、数量更多,药箱变大,不少药品用不完就造成浪费。

五部门《方案》提出,鼓励家庭医生帮助有需要的签约居民整理家庭药箱,又要求药品营销宣传不得误导公众购药、备药等,有望减少家庭药品储备。此外,适当约束职工医保报销的买药行为,并健全家庭药品回收机制,减少药品浪费及相关成本。

也就是说,只有让家庭药箱变小或者说家庭储备药品变少,才能显著遏制药品浪费。简单说,遏制药品浪费重在供需两个环节,只有药企、医院、药店等供给端避免药品浪费,加之消费端采购、储备药品不过量,药品浪费现象就能明显改善。总之,让涉及药品的多种“大”变为“小”,应成为遏制药品浪费的重要抓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4/c14739-40152494.html

这样做,助骨关节炎患者顺利过冬

2024-01-0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觉醒来,关节僵硬、腿伸不直是怎么回事?上下楼梯时,膝盖隐隐作痛是为什么?一到寒冷天气,关节为什么总是疼痛难忍……这些很可能是骨关节炎惹的祸。冬季是骨关节炎发病的高发季,骨关节炎患者该如何顺利过冬?怎样正确预防关节炎、养护关节?对此,专家进行了详细解答。

65岁以上人群中超50%患有骨关节炎

入冬以来,受寒冷天气影响,部分患者的关节炎症状加重,去医院骨科就诊的患者数量增多。

什么是关节炎?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主治医师宋洋介绍,关节炎是各种类型关节炎性疾病的总称,大致可分为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幼儿特发性关节炎、继发性关节炎等。这是一种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疾病,很多时候被通俗称为“长骨刺”“骨质增生”等,实际上它不仅有骨的改变,也包括关节骨周围的滑膜、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变化。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炎类型,人们常说的‘老寒腿’、老年人腿脚不利索,基本在骨关节炎的范围。”宋洋介绍,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它好发于中老年人群,6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50%患有骨关节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骨关节炎患病人数已超过5亿,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骨关节炎的总患病率达15%,保守估计患者超过1亿。

宋洋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以下症状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关节炎——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初期疼痛较轻微,然后逐渐加重,上下楼梯或下蹲起立时疼痛也会加重。

晨僵:骨关节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晨僵,也就是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及出现发紧感,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功能障碍:关节炎发作会引起关节肿胀,周围组织水肿,有时会出现关节卡顿,经常出现伸不直或弯不到位等,活动受限。

宋洋提醒,如果关节出现以上这些症状且长时间不能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长时间持续炎症反应对关节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低温不是直接导致关节炎的诱因

冬至过后,就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老人经常说“现在不穿秋裤,老了会得关节炎”,骨关节炎是冻出来的吗?

“目前医学研究表明,低温并不是直接导致骨关节炎的诱因,但它会让关节炎的症状更加明显。”宋洋介绍,天冷时关节炎患者血管收缩,不利于血液循环和肌肉等软组织发挥功能,容易加重关节炎,因此建议骨关节炎患者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寒冷天气下,做好保暖更有利于关节健康,有的年轻人为了好看而穿得较单薄、不注意保护膝关节,可能会埋下骨关节炎的隐患。

宋洋介绍,骨关节炎通常是多个因素共同引发,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年龄、体重、运动、外伤、体质因素等。其中,年龄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我们都知道,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汽车轮胎纹理逐渐磨损,到达一定时间就需要更换,关节也有同样的问题。”宋洋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关节软骨、半月板等结构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这种磨损会造成关节发炎,导致关节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困难等症状。

同时,体重也是对关节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宋洋提醒,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体重的增加都会直接对关节造成更大的压力,在进行站立、行走活动的时候,关节磨损的速度都会不同程度增压,更大的体重往往会更容易引发骨关节炎。

宋洋介绍,运动对骨关节炎的影响包括运动方式和运动节律两个方面。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关节造成的压力不同。下蹲对关节压力最大,临床上很多关节炎都由下蹲后起身过程中出现膝关节不舒服、没力气、疼痛开始的;其次,爬山、爬楼梯,上下坡度行走其实也是一种幅度较小的蹲起活动,本质上都是关节打弯活动,也会对关节造成更大的压力;再次就是负重行走,例如抱孩子走路、购物手提重物、买菜等,一般认为超过5公斤重就算负重行走。

不同的运动节律对关节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宋洋介绍,门诊中有些患者年龄不大,体重也不高,却也患了骨关节炎,这可能是不规律的活动造成的。这些患者往往有“冲击剂量”的运动经历,例如平时在办公室上班,没有运动习惯,周末或假期时突然进行爬山、徒步、打羽毛球、打篮球等远超过平时运动量的活动,如果不小心,容易引起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外伤也可能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宋洋说,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的情况,由一次突发的外伤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如果没有得到充分治疗就继续活动,虽然这种炎症大部分时间会自行康复,但如果日常生活中活动量大,很可能诱发关节周围组织炎症,患上骨关节炎。

体质因素对关节健康感受的影响也非常大。宋洋表示,体质情况因人而异,关节也是如此,临床中经常有患者问:“周围同事和我工作强度类似,生活节奏也差不多,但是一起爬山之后,为什么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其实,这就是体质强弱不同。疾病的康复也是一样,有的人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

预防骨关节炎,运动需量力而为

随着年龄的增加,关节磨损会愈发严重。宋洋提醒,通过合理使用、适当预防能让关节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即便步入老年,也能拥有健康的关节。

“首先是合理运动,包括运动形式与节律。”宋洋介绍,有患者认为得了关节炎就不能运动了,实际上,不运动反而会导致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对关节不利。适量、正确的运动,不仅不会加重软组织的损伤或关节炎症,还会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预防关节软骨的进一步损伤,减轻关节炎的症状,延缓关节功能退化。他强调,要避免爬楼梯、爬山、深蹲等对关节压力较大的活动,推荐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形式,例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在运动节律上,推荐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避免“冲击剂量”体育锻炼,特别是步入中年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一次突然的大剂量运动可能对关节造成严重的伤害。

其次是对负重的控制,包括自身的体重控制与负重。宋洋说,建议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肥胖,否则会对关节带来直接的压力,但是也不能过于瘦弱,薄弱的肌肉会让关节容易受到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减低负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老年人买菜,十几斤的菜拎回家对关节是非常大的挑战,建议尽量使用手拉车。对于年轻人而言,出现关节不舒服后要注意避免负重。

最后要对关节进行强化。宋洋提醒,强壮的肌肉可以使关节更稳定,更不容易受到伤害。每个人体质不同,需要针对个人体质进行强化。根据《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年版)》推荐,建议日常做一些直腿抬高、静蹲训练等动作,有助于保护膝关节,强化关节周围的肌肉。同时,还可以在活动时使用护膝、髌骨带等防护用具,这些用具的使用同样会让关节更稳固,有助于避免关节受伤。

在治疗方面,宋洋介绍,临床工作中对骨关节炎采取“阶梯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病情患者,从保守到手术,根据病变不同等级,采取针对性治疗。一种治疗方法无效了再尝试下一种,而不是“一步到位”,这也是众多临床实践得出的最有益于患者康复的治疗原则,具体需要骨科医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判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5/c14739-40153313.html

北京110家三级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

2024-01-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月4日电  (记者杨彦帆)记者今天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获悉:为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北京市政务服务平台“京通”小程序平台功能再升级,110家三级医院全部实现医保移动支付、检验检查报告在线查询、医疗影像在线查询等功能。

为解决群众排队缴费不便问题,持续扩大医保移动支付覆盖医院,目前110家三级医院已全部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功能。北京医保患者通过“京通”小程序,即可进行预约挂号费、门诊费用医保线上支付,医保报销费用在线结算。同时也可为家人代付,实现预约挂号、缴费、医保报销等全流程掌上办理,让看病就医更加顺畅便捷。

据了解,目前110家三级医院已全部实现检验检查报告和医疗影像共享查询,患者可及时收到报告生成提醒,进入“京通”小程序“健康服务”模块,点击“报告查询”,便能查询、下载检验检查结果,不仅可以自查,还支持他人代查,无需排队打印报告和携带传统胶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5/c14739-40153309.html

创新药医保落地 非小细胞肺癌“慢病化”进程加速

2024-01-0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1月4日电 (记者 蔡敏婕)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癌症类型,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年来位居恶性肿瘤之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周承志近日表示,随着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的出现,肺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确实得到了改善,但实现“慢病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肺癌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约80%至85%,其中,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占比达40%至55%。

  “EGFR是一种特殊的肿瘤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阳性,会导致肿瘤的快速生长,恶性增殖。”周承志介绍,在肺癌发现EGFR驱动基因突变阳性之后,通过针对这种生长因子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EGFR-TKI)的靶向治疗,能让它得到很好的抑制,从而缓解患者的病情,患者的生存期从不超过1年延长至2年到3年。

  对于这类患者而言,上述这种靶向治疗方式长期以来是标准一线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5年就是慢病了,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EGFR突变阳性患者单纯接受靶向治疗目前还达不到5年的中位生存。”周承志说。

  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给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方向。周承志称,近期看来,如果患者对上述靶向治疗产生耐药之后,再通过以免疫治疗为主联合化疗和血管靶向治疗的综合手段,能够再次延长这类患者20多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

  “我想现在EGFR突变阳性人群在获得所有综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也逐渐接近了我们说的‘慢病化’,即半数患者能活过5年这个目标,我想这是我们在不久之后,特别是EGFR突变阳性免疫治疗被纳入医保之后,更多的患者能够达到的目标。”周承志说。

  2023年12月,创新药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在原国家医保目录基础上,正式被纳入第7项适应症,用于EGFR突变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TKI耐药后的治疗,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进入医保后,相对来说患者的经济压力会更小,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获得更长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周承志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5/c14739-40153302.html

国家医保局:促进“四同药品”省际间价格公平

2024-01-08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1月7日电(记者邱玥)国家医保局近日发布通知,明确到2024年3月底前,基本消除通用名、厂牌、剂型、规格均相同的药品(“四同药品”)省际间的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推动医药企业价格行为更加公平诚信,促进省际间价格更加透明均衡,维护患者群众合法权益。

  通知要求,在统计全国现有挂网药品监测价的基础上,以省为单位对本地区挂网药品价格分类采取协同治理措施,指导医药企业主动调整针对部分地区的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原挂网价格符合协同治理要求的继续从低执行,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供应保障。

  通知明确,专项治理期间,为维护药品市场价格秩序稳定,防范操纵市场价格等违法行为,对通知印发之日起申请挂网、撤网(含已申请但尚未完成程序)的药品,除符合本地区现有规则要求外,将采取临时性措施,包括暂停受理低价药品撤网申请、暂停受理高于医疗机构实际采购价药品挂网申请、暂停受理不符合条件的过评药品挂网申请、评估个别省份挂网药品价格公允性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8/c14739-40154549.html

落实各项医保政策 发挥保障兜底作用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2024-01-08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新年伊始,全国各级医保部门积极落实各项医保政策,持续发挥医疗保障兜底作用,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元旦后,浙江宁波居民汪天杰到医院开药时发现,自己去年开始使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药价降了,还由全自费变成可以医保报销。

浙江宁波市民 汪天杰:原来是每天要30元都是要自费的,现在是10.78元,降下来了,而且可以进医保了,我也觉得很奇怪,怎么一下子降了这么多?原来是进了国家的医保目录里面了。

1月1日开始,又有126种药品新增进入医保目录,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因素,预计未来两年将为患者减负超400亿元。

对临床使用量大的药品和耗材,国家医保局综合施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今年3月,第九批药品集采也将落地实施,平均降价58%。4月,第四批耗材集采将落地,覆盖人工晶体、运动医学相关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70%左右。

国家医保目录经过6年连续调整,已累计新增744种药品,目录内糖尿病治疗用药从41种增加到82种;肿瘤靶向用药从0个增长到74种。截至目前,累计为患者减负超6000亿元。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 黄心宇: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更侧重于参保人获益程度高、临床需求比较大的药品,将它以合理的价格纳入到国家医保药品的目录中来。

在重大疾病等群众负担较大的治疗领域,医保政策持续发挥兜底和减负作用。2023年前三季度,医保帮扶政策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29亿人次,帮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300亿元。近日,湖南、河南等地借助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及时发现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患者,实施医疗救助,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同时,为了促进药品在省际间价格更加透明均衡,国家医保局近日部署,对照全国现有挂网药品价格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推进药品价格专项治理,到2024年3月底前,基本消除同种类药品省际间的价格不公平,推动医药企业价格行为更加公平诚信和省际间价格透明均衡,切实维护患者群众合法权益,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8/c14739-40154453.html

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发布

2024-01-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广州1月7日电 (记者龙跃梅 通讯员朱嘉豪 李建平)从受精卵到完整的人体,我们的四肢是如何发育的?科学家利用单细胞技术找到了一些线索。1月7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中山医学院张宏波教授课题组发布了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解析了胎儿四肢的细胞演变路径和细胞空间位置决定过程。相关成果论文刊发于《自然》。

  肢体建成的时空调节机制是一个经典的发育生物学难题。张宏波举例说:“把鸡胚胎里形成前肢的细胞团切下,移植到背部,竟然能够长出完整的翅膀。去除成年蝾螈的腿,它能够很快再生,即使在切除8到10次之后,依然能长出新的腿,且几乎看不出伤痕。然而,包括人在内,大多数哺乳动物却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这种成年后的再生能力。”

  在细胞命运决定这个问题上,过去,科学家往往只能追踪某一种细胞的发育路径,最多同时追踪两到三种细胞的发育路径,无法看到所有细胞的命运是如何演化的。而对于细胞的空间位置决定,科学家通过对胚胎做切片,进行单一或少数细胞染色,了解到的基因数量十分有限。

  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和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技术的发展,使得探秘细胞演化过程成为可能。

  张宏波研究团队从第五周初到第九周胚胎连续取样,获得超过10万个细胞,每个细胞约2000个基因,通过计算分析,团队率先构建起精细的、包含所有细胞类型的人类四肢发育单细胞图谱。通过团队自主研发的单细胞数据分析工具——DEAPLOG,他们还能够更好地找到每一个细胞的特征,寻找到关键基因,并将这些基因锚定到细胞演变的路径上。有了这些信息,团队能够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哪些基因导致了细胞命运的歧化。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宏波团队博士后张宝介绍,利用这一图谱,能够直观地追踪特定时间和区域产生的细胞类型,鉴定到全新的细胞类型,并且可以刻画不同种类细胞激活的关键基因。

  “当这些基因的表达不遵循既定模式,而又行使关键调控作用时,就可能导致特殊的发育表型,比如短指和多指等发育异常的现象。”张宝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08/c14739-40154437.html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