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恙虫病?

发布时间:

2023/11/22 9:34:12

浏览次数:

9641

 

恙虫病,是由恙螨幼虫叮咬人体后传播一种病原体(恙虫东方体)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斑疹伤寒样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伴有皮疹和淋巴结肿大,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严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流行病学特征

(一) 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

 鼠类是最重要的储存宿主,如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等;其次为食虫目动物,臭鼩鼱。此外,兔、猪、猫和禽类也能感染。

本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恙螨一生经历卵、次卵、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和成虫7个时期,仅幼虫时期营寄生生活,能够叮咬动物和人传播疾病,其它阶段都生存于地面浅表层。

 恙螨多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孳生地为隐蔽、潮湿、多草、多鼠等场所,以江河沿岸、溪边、山坡、山谷、森林边缘及荒芜田园等杂草丛生的地区为最多;也可见于村镇附近的农作物区、菜园、瓦砾堆、墙角等处。恙螨幼虫活动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12m,垂直距离1020cm,常聚集在一起呈点状分布,称为螨岛。幼虫喜群集于草树叶、石头或地面物体尖端,有利于攀登宿主。

(二)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携带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幼虫叮咬传播。恙螨幼虫孵出后,在地面草丛中活动,遇到宿主动物或人时即附着其体表叮咬组织液,3-5天吸饱后落于地面。恙螨一生一般只在幼虫期叮咬宿主动物一次,获得东方体后经卵垂直传播,当子二代恙螨叮咬人时传播本病。

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尚无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导致传播的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恙虫病东方体普遍易感。田间劳作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伐木、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训练部队、野外旅游者和喜好在草丛或丛林中驻留或休憩的人员受恙螨侵袭机会较多,容易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病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由于本病造成全身的小血管广泛受损,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以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和肾脏损害较多见。焦痂多见于腹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腋窝及腰背部。

 发热多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体温可达38.541℃。发病初期于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继而成为水泡,以后形成黑褐色焦痂。可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焦痂临近的局部淋巴结最为明显。皮疹先于躯干散在性出现,后蔓延至四肢,轻症患者可无皮疹,重症患者皮疹可密集融合,甚至为出血性。

个人预防控制措施:

1. 消除孳生场所 防鼠灭鼠,堵塞鼠洞,填平坑洼,保持干燥,定期铲除住地杂草与灌丛。

2. 药物杀螨 在人、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及恙螨孳生地,可喷洒敌敌畏、倍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等。

3. 个人防护 不要在溪沟边草地上坐卧休息。野外工作时要扎紧衣裤口,外露皮肤可涂避蚊胺、避蚊酮、香茅油、玉桂油等,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野外作业后,及时拍打衣物,抖落附着的恙螨;换衣洗澡,重点擦洗腋窝、腰部、会阴等皮肤柔软部位,可减少被恙螨叮咬的机会。

恙螨主要栖息在草丛或灌木,应避免在此类环境中坐卧休息或晾晒衣被。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应扎紧袖口、裤管口,衬衣扎入裤腰内,减少恙螨的附着或叮咬。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裤脚、领口或袖口上喷涂含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或避蚊胺等成分的驱避剂进行防护,如驱蚊灵、蚊不叮等。

4. 及时就医 有恙螨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焦痂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活动史。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