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39期 总第502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十月十三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这种病毒,进入感染高发期!中疾控提醒
两部门:加强依托咪酯和莫达非尼药品管理
新冠和流感疫苗同时注射,会影响疗效吗?
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京举行
一批涉及健康、高品质生活等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2
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解答——秋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如何预防
科研动向
l 研究发现臭氧长期暴露增加全球儿童疾病负担
l Food Chemistry发表消除酶“活性-稳定性Trade-off”现象新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成果
l 我学者实现对多种呼吸道病毒精准检测
l 超灵敏血检可量化“泛癌”生物标志物
l 中国学者获最新研究成果:七成乳腺癌患者或因“分型治疗”受益
l 医药大模型:复刻生理功能 评估药物反应
l 上科大生命学院:研发渐冻症基因治疗新手段
l 科研人员利用猕猴高维眼动空间解码精神活性药物的效应
l 大鼠和人类胰岛转录组中发现2型糖尿病前期的标志
l 研究揭示疼痛特异的丘脑皮层神经活动模式
l 银河系或正在丢失暗物质
l 使用多年后仍保持功能 仿生手实现与神经和骨骼高度融合
l 微生物代谢物或是帕金森病诱因
l 研究:患老年痴呆者初期方向感有“偏差”,尤其会高估转弯角度
舆情信息
l 疾控专家支招应对儿童秋季过敏
l 中秋国庆假期结束 北京疾控提示做好健康调节
l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100余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
l 国家药监局:积极支持具有重大临床价值、处于科技前沿等创新药研发和转化
l 新版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诊疗方案印发
l 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申报启动
l 首都卫生健康志愿服务总队成立
l 首款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开打
l 专家:儿童抑郁症≠成人抑郁症 或诱发嗜睡症状
l 被蛇咬伤如何自救
l 全国应急医学救援联盟成立
l (民生观) 增加儿童视角 完善城市规划
l 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为周到暖心的金融服务
l 疾控专家支招应对儿童秋季过敏
热点追踪
这种病毒,进入感染高发期!中疾控提醒
2023-10-07 央视财经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是诺如病毒感染疫情高发场所。 中国疾控中心提示,中秋国庆假期结束返校后,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尤为重要。
中国疾控中心发文提醒,诺如病毒为RNA病毒,极容易发生变异。每隔几年就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暴发流行。
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2小时至72小时,通常为24小时至48小时。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诺如病毒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多数患者发病后症状轻,无需治疗,休息2天至3天即可康复,可口服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呕吐和腹泻消耗的水分。
中国疾控中心提示:婴幼儿、老人,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如因频繁呕吐或腹泻,出现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公众应做好个人防护,保持手卫生,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qD5U5VrAl
两部门:加强依托咪酯和莫达非尼药品管理
2023-10-08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8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依托咪酯和莫达非尼药品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2023年10月1日起,未取得依托咪酯原料药定点生产资质和生产计划的企业不得生产依托咪酯原料药;依托咪酯原料药和含依托咪酯的药品制剂不得委托生产。自2023年10月1日起,不具备第二类精神药品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不得再购进依托咪酯原料药,原有库存产品登记造册报所在地承担药品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后,按规定售完为止。
日前,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的公告》(2023年第120号),自2023年10月1日起,依托咪酯原料药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莫达非尼(包括其盐、异构体和单方制剂,下同)由第一类精神药品调整为第二类精神药品。
《通知》要求,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应当依职责做好依托咪酯和莫达非尼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进出口的监督管理,督促有关单位持续强化监管,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保障医疗需求,严防流入非法渠道。
此外,还应当将莫达非尼作为药物滥用监测的重点品种,密切关注莫达非尼滥用变化情况,如发现滥用情况及时报告,必要时采取进一步强化监管的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08/c14739-40090653.html
新冠和流感疫苗同时注射,会影响疗效吗?
2023-10-08 搜狐健康
流感季即将来临,许多人需要通过疫苗加强保护,与此同时美国又通过了新冠二价疫苗的上市。能否同时接种两种疫苗,会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吗?
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布一项研究介绍,去年美国疾控已推荐同时接种两种疫苗,多项报告证实,同时接种不良反应率相近,对病毒的体液免疫反应轻微降低或不变。
为验证最新的新冠二价疫苗与流感疫苗合用的影响,以色列沙巴医疗中心医护人员参与了本次研究,他们分别同日或不同日接种了两种疫苗。单用新冠疫苗组共27.4%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全身疲劳及发热等,合用组为27.6%。
血清学研究显示,同时接种后抗体滴度相对下降16%,但不影响免疫效果,试验中也未有人员感染。因此,两种疫苗同时接种是可行无害的,在实际应用中可提高疫苗接种依从性。
美国今年还首次通过了RSV疫苗的上市,但CDC还没有它与其他疫苗合用的不良反应证据。
新冠疫情并未消除并在近期出现上升趋势,而去年流感已造成美国数千万例感染及1.9万—5.4万例相关死亡,因此FDA及CDC均呼吁,现在正是接种疫苗的最好时机,无论是两只或一只胳膊接种都可以。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726293341_359980?scm=
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京举行
2023-10-10 健康报
10月9日,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雪涛出席活动并致辞。活动以宣传片、主题宣讲、主题歌曲等形式开展,并发布了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倡议。
曹雪涛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曹雪涛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部门联动,协同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有关司局(部门)负责同志,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负责同志,部分地方卫生健康部门、有关医疗卫生机构、高校、中小学代表等参加活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010/490980.html
助力全民健身蓬勃开展
——杭州亚运会成果惠及长远②
2023-10-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金秋十月,作为杭州亚运会“最美跑道”,智慧新天地沿江景观带风景如画。在这里,人们见证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项目上首枚金牌的诞生。而在平时,钱塘江畔已成为市民日常锻炼的好去处,跑步、骑行、健步走等健身人群络绎不绝。
亚运会第三次在中国举办,精彩赛事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观赛体验。在体育健儿拼搏精神的感召下,全社会掀起健身新热潮。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丰富体育场馆设施供给,将健身活动融入生活,杭州亚运会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激发群众运动热情
每天清晨,61岁的杭州市民龚永灿都会来到萧山区瓜沥文化体育中心,打上一套太极拳。随着杭州亚运会举办,龚永灿发现,和他一起练拳的人多了起来,体育氛围愈加浓厚。
瓜沥镇承办杭州亚运会武术和卡巴迪项目比赛。几年间,镇上的每个村落都开辟了专门供居民锻炼的场所,当地开展的咏春拳大赛等特色体育活动累计有超过10万人参与。
亚运赛场的竞技比拼,带动广大群众主动加入健身行列。西湖景区,大大小小的跑团相约“接力跑”;游泳馆里,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庆亚运”游泳比赛;富春江边,体验赛艇、皮划艇、桨板成为许多游客的新选择……从线上线下观赛到身体力行参与运动,“体育让生活更美好”辐射效应持续释放。
“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于激发群众健身热情的作用不断凸显。”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刘国永表示,“进入亚运时刻表以来,浙江共举办各类赛事活动1.1万余场次,坚持城乡体育共享,注重全年龄段人群参与,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借助亚运平台的展示,更多青少年参与到滑板、攀岩、霹雳舞等新兴项目中。在位于杭州建德市的洋安亚运主题公园,很多小朋友兴致勃勃玩着轮滑,这里还经常开设轮滑公益课。“这些时尚的运动项目,对于青少年理解体育、爱上体育有极大促进作用。”刘国永说。
乘着亚运东风,健身热潮涌动神州大地。据统计,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前后,全国各地开展特色健身活动6000余项,直接参与人数超过330万。
增加百姓健身场所
杭州亚运会期间,绍兴柯桥区羊山攀岩中心成了网红打卡地。这个形似“蚕茧”的建筑,所在地曾是废弃采石场,如今变身为亚运会攀岩项目比赛场馆。该场馆负责人介绍:“赛后,这里将打造成一个集承办赛事、培训体验、科普研学、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国际化攀岩运动主题公园。”
杭州亚运会共有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杭州亚组委制定了“一馆一方案”,不只聚焦赛时运行,更提早布局赛后利用“下半篇文章”。“办赛是一时的,群众的使用才是长久的。”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毛根洪介绍,目前已有51个亚运场馆确定了赛后运营单位,将“共建、共享、共用”理念落到实处,做到“还馆于民”。
杭州亚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举办,56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实施惠民开放,累计接待健身群众超1000万人次。当地结合亚运场馆改造,为群众开展了智慧服务、智能管理等便捷服务。在“浙里健身”应用平台,公共体育场馆100%纳入“全民健身地图”,场馆空置率大幅降低。
还有更多改变,“体育惠民”收获了累累硕果。杭州亚运会筹办8年来,杭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8平方米提高到2.74平方米,今年底有望达到2.85平方米。一批运动场地“嵌入”市民生活圈,城市空间的“边角余料”成为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
在杭州拱墅区,高架桥下的闲置空地建起4个篮球场、1个五人制足球场和1个气排球场;位于温州的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利用污水处理厂屋顶空间打造而成;在金华,汽车南站停车场改造成涵盖多个项目的城市运动中心……截至今年9月底,浙江省纳入民生实事的1000个体育公园、足球场、村级全民健身广场、百姓健身房等项目全面完工并通过验收。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切实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当17岁的中国选手刘清漪在杭州亚运会霹雳舞项目女子组决赛中夺得金牌,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景和校区一群热爱街舞的学生激动不已。“每周三下午都有专业的街舞老师带来公益课程,孩子们通过练街舞更了解亚运会。”该校区副校长任咪说。
伴随亚运知识和亚运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大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广泛传播。杭州市体育局局长金承龙表示,自成功申办杭州亚运会以来,杭州市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从40.6%上升至46.01%,这意味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0万以上。
亚运会引领运动新风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多人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之美。2022年11月,全长超1000公里的钱塘江绿道全线启用。黄龙体育中心改造项目中,专门设计了一条1000米长的空中跑道,供市民健身使用。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4.2%。
在杭州亚运会游泳赛场,中国游泳队表现出色。队中有9名运动员来自浙江,全部获得了金牌。竞技人才的持续涌现,与游泳项目在当地的广泛开展密切相关。现在,这里的体育氛围愈加浓厚,体育精神愈加浸润人心。
持续放大亚运综合效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上,杭州亚运会以卓有成效的探索留下诸多可借鉴的经验。
“从北京到广州,再到杭州,亚运会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座活力四射、宜居宜业的城市。而这背后所体现的全民共享的理念,也必将在未来的办赛中继续得到贯彻和推广。”刘国永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1/c14739-40092788.html
一批涉及健康、高品质生活等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2023-10-1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记者林丽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涉及医疗健康、高品质生活、安全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等重要领域。
在医疗健康领域,健康软件产品安全标准的发布,为健康软件产品的开发者与制造商提供标准规范,为监管和责任识别提供指南,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全。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液体的制备和质量管理标准,有助于保护血液透析患者免受由于采用了不当方法制备透析液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规范市场及临床应用。儿童家具质量检验及质量判定等6项标准,将引导家具行业的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帮助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准确判断家具中的化学物质、挥发性有机物及其释放量,全面保障家具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守护儿童健康。
在生活领域,门窗智能控制系统标准规范了智控门窗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将有效保护消费者使用安全和信息安全,积极推动智能家居行业健康发展。移动终端动漫内容标准有利于规范移动终端动漫内容提供方的制作技术与内容质量,净化移动终端动漫产品市场,促进中国动漫产业健康规范发展。绿色照明产品评价标准为绿色照明产品检测、评价、认证提供技术支撑,将引导和规范照明生产企业重视环境资源问题,推动照明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安全生产领域,矿用电缆安全技术要求等7项标准,有利于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为矿山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对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有积极促进作用,最大程度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电梯安装验收规范等4项标准,对满足公众对电梯安全运行的期望、有效排查电梯安全隐患、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和舒适的乘运环境、助力现有建筑加装电梯的顺利实施、方便老年人出行等具有重要意义。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3项标准,与国际上流行的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的相关充电接口标准兼容,具有更大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提高系统安全水平,实现大功率充电等未来多种应用场景的技术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28.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解答——秋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如何预防
2023-10-13 健康报
近期,呼吸道疾病流行态势如何?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如何做好防护?10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就秋季呼吸道疾病有关情况接受了记者采访。
儿童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提前
天气渐凉,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增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介绍,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一些非典型病原体等,而近期临床上儿童呼吸道疾病病例有所增加。
“发热、咳嗽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自9月以来,我院发热咳嗽门诊就诊量持续高位,日门诊量在3000至4700例。”徐保平告诉记者,其中约有20%患儿的支原体肺炎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他病原体感染病例也有所增加,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也有发现。
“今年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高峰比往年有所提前。”徐保平介绍,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例,其在北方多于冬春季流行,但今年的流行高峰明显提前了。
徐保平表示,造成儿童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提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季节原因。气温下降,秋季和即将到来的冬季本身就是各种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二是部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其流行趋势。比如,支原体肺炎每3至7年有一次流行高峰,不排除今年处于流行高峰期。三是个人抗体水平有所下降。
“应对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是以对症治疗为主。而细菌或支原体感染需要用到抗菌药物,应遵医嘱用药,切忌盲目用药。”徐保平提示,支原体感染典型的症状为发热、咳嗽,咳嗽初期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随病情进展会出现咯痰,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胸痛、头痛等表现,少部分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如果出现后面几种症状,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
秋季易“燥”重点人群做好预防
近日,网传的“集体咽喉炎”等也引起了公众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表示,从中医角度看,秋季气候的特点是“燥”,早秋多为“温燥”,晚秋多为“凉燥”,反映到人体,表现为秋天以后口干鼻燥、皮肤干燥、想喝水,有的人小便黄、大便干燥等,秋季和人体五脏六腑直接相关的就是肺,所以更容易引起咳嗽咽干等症状。
那么公众在日常生活起居上如何来防“秋燥”、预防呼吸道疾病?“首先要少吃辛辣、清淡饮食,多喝水,吃百合、梨、藕、白萝卜等润肺的食物。”齐文升介绍,其次是在作息上早睡早起,适当锻炼,但要注意锻炼一定要适量、不要出过多汗,以防耗气,注意保暖。
面对秋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更应做好预防。“要勤洗手,房间多通风,少去人员密集、封闭的场所,必须要去时可以戴口罩。”徐保平介绍,对学龄儿童来说,若感染呼吸道疾病也不要带病上学,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平时增强体质也非常重要。
“许多老年人有锻炼的习惯。”齐文升表示,老年人除了做好日常防护外,出门锻炼时更要注意保暖,早晚气温较低时可适当增添衣物、戴帽子,注意不要着凉。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013/491049.html
科研动向
研究发现臭氧长期暴露增加全球儿童疾病负担
2023-10-07 网络
细颗粒物和臭氧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然而,学界和公众对臭氧健康危害的了解有限,相关风险的管理存在不足。已有研究发现长期臭氧暴露通过诱发呼吸道疾病导致了全球每年约36.5万的成人早逝
细颗粒物和臭氧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然而,学界和公众对臭氧健康危害的了解有限,相关风险的管理存在不足。已有研究发现长期臭氧暴露通过诱发呼吸道疾病导致了全球每年约36.5万的成人早逝1。然而,关于臭氧危害儿童健康的研究较少,尤其在集中了全球90%以上儿童死亡的中低收入国家,相关研究几近空白。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团队分析了来自55个中低收入国家的儿童健康数据,检验了臭氧暴露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系,发现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每增加10微克每立方米,五岁以下儿童死亡风险增加3.2%。通过整合多中心流行病学设计、固定效应模型、变系数模型等方法,团队还发展了检验暴露反应关系效应阈值的新方法,发现当暴露浓度低于100微克每立方米(WHO第一阶段目标)臭氧对儿童死亡的作用并不显著。针对中国等97个发展中国家,该研究进一步评估了2003—2017年的疾病负担,发现臭氧长期暴露导致每年15.3万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相当于臭氧长期暴露导致27万成人早逝的57%。研究进一步发现,我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归因于臭氧长期暴露的比例从2010年的0.8%上升到2015年的1.5%,且相关疾病负担集中分布于京津冀、华北平原和长三角等少数地区。以上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柳叶刀-星球健康》2(https://doi.org/10.1016/S2542-5196(23)00165-1)。
经由“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等清洁空气行动,我国细颗粒物污染得到迅速治理,但臭氧污染加剧3,不仅臭氧重污染天气频发,更有研究表明部分地区臭氧污染季节从夏秋季节向春冬季蔓延、长期暴露水平增加4。该项研究提示我国应重视臭氧长期暴露健康风险的防控,加快推进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标准制订。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全体民众的生命健康。包括我国在内,目前多数国家主要依据“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等短期空气质量标准监控臭氧污染。WHO新修订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2021版)首次提出以“暖季平均浓度小于60微克每立方米”作为臭氧长期暴露的管控目标5。结合该项研究结果,管理部门应尽早研判,明确在空气质量标准中增设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指标的必要性,以及在标准修订中考虑如何加强儿童等脆弱人群的保护。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空气质量评估与标准制修订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臭氧污染与天气气候变化的协同健康效应及风险”、能源基金会的资助。薛涛为第一作者,朱彤为共同通讯作者。主要作者还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Frank Kelly,以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健康系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多位师生。
参考文献
1. Murray, Christopher JL, et al. "Global burden of 87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2020.
2. Xue, Tao, et al. “Estimating the exposure–response function between long-term ozone exposure and under-5 mortality in 55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3.
3. Xue, Tao, et al. "Estimat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ambient ozone exposure during 2013–2017 using a data-fusion mode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4. Li, Ke, et al. "Ozone poll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preading into the late-winter haze seas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5. 朱彤、万薇、刘俊、薛涛、宫继成、张世秋,《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修订解读》,《科学通报》2022年第8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a20e94559e6.html
Food Chemistry发表消除酶“活性-稳定性Trade-off”现象新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成果
2023-10-07 网络
江南生物工程学院周哲敏教授团队在消除酶“活性-热稳定性Trade-off”现象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Counteraction of stability-activity trade-off of Nattokinase through flexible region shifting”正式发表于Food Chemistry (IF=8.8)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3.136241)。
“活性-热稳定性Trade-off”现象长期以来是改造获取高性能酶的限制因素,尽管对该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尤其是蛋白质结构动力学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良好解决。纳豆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其由于高效的纤维蛋白降解特性受到关注并在保健品领域广泛应用。但是,野生型纳豆激酶稳定性较差,严重影响产品稳定性,而传统单一策略提升稳定性的同时往往会带来酶活性降低。
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首先采用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对野生型纳豆激酶在300K与400K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纳豆激酶较多的Loop结构是其主要的热敏感区。针对热敏感区,进行了包含折叠自由能预测设计、二硫键设计和序列共识设计的多策略改造。经迭代优化,最终获得组合突变M4,其在55℃下半衰期较野生型提升了20.7倍,同时比酶活也较野生型提升2倍。经的RMSF、Rg、DCCM分析,以及元动力学模拟(Metadynamics MD)发现:M4的结构的整体柔性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别,但其局部柔性区发生转移。进一步的动力学网络分析显示:该柔性区转移是由残基间动力学网络的重构驱动的。以上研究不仅获得了一个高性能纳豆激酶突变体,更重要的是,消除“活性-热稳定性Trade-off”新机制的发现对于其他高性能酶的设计与改造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生物工程学院20级博士生罗杰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韩来闯助理研究员和周哲敏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0103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21047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1M701461)等项目资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efae94561d1.html
我学者实现对多种呼吸道病毒精准检测
2023-10-08 科技日报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慧团队与深圳市儿童医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简单、全封闭、高度集成的微流控系统,实现了对多种呼吸道病毒及其变种的精准检测。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杂志上。
病毒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诊断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实验设备和较长的检测周期,且存在着高成本、低灵敏度等问题。
杨慧介绍,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只能确定病毒类型,如果要检测同一病毒的不同变异株,就需要进行昂贵且耗时较长的基因测序。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微流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BA.1、BA.2和BA.5)、甲型流感病毒(H1N1)、甲型流感病毒(H3N2)、流感病毒(IVB)和呼吸道感染病毒(HRSV)进行精准识别。
据悉,这项研究具有将实验室科学带入社区诊所的能力,是诊断技术领域一项重大突破。随着针对多种疾病诊断试剂的持续开发,该微流控系统在疾病预防、健康监测以及个性化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08/c14739-40090565.html
2023-10-08 科技日报
据美国哈佛大学怀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官网6日消息,由该所和美国医疗机构麻总百瀚(MGB)、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组成的联合团队,开发了一种低成本、超灵敏的血液测试方法,可检测多种常见癌症的高度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微量水平,每次检测只需半滴血(25微升)即可。该方法在癌症早期检测和疾病监测方面很有前景,并可能与其他工具结合,用于检测、风险分析和治疗。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的《癌症发现》杂志上。
癌症生物标记物检测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可在多种癌症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微量的泛癌症生物标记物。
研究利用了新开发的单分子检测技术。这项测试旨在检测一种名为ORF1p的蛋白,这是一种转座元件蛋白,已知存在于多种癌症中,但不存在于相应的正常组织中,它可能与癌症致命性的风险程度相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灵敏、准确的测试方法来检测ORF1p。
实验中,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改进和患者样本的迭代,测试了不同类型癌症(包括卵巢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液样本。他们发现,这种超灵敏评估工具能够对癌症患者血液样本中的ORF1p进行定量检测。对来自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约200例结肠癌和75例食道癌活检组织样本的研究显示,ORF1p组织表达在癌症和高危前驱病变中普遍存在。这表明,ORF1p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癌症生物标志物。
这种工具可与其他测试方法一起使用,以改进整体早期检测结果,未来其将允许医生实时监测患者对癌症治疗的反应,在需要时进行调整。
癌症生物标记物检测,其实也是免疫疗法的一部分。但在现实中,病人的免疫系统和肿瘤之间的关系是动态且复杂的,医生很难将癌症的动态生物学“提炼”出一个单独的、离散的、静态的标志物。本文的研究成果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过,该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结果尚不能提供肿瘤组织在体内位置等信息,而这也将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08/c14739-40090570.html
中国学者获最新研究成果:七成乳腺癌患者或因“分型治疗”受益
2023-10-0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10月8日电 (记者 陈静)在乳腺癌患者中,临床上近七成初诊患者和超过半数的复发转移患者罹患的是腔面型乳腺癌。
记者8日获悉,中国的学者们历时5年攻关,率先绘制“腔面型乳腺癌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提出“复旦腔面四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这将改变以往腔面型乳腺癌治疗“一把尺子衡量一群人”的治疗困境,有助于临床专家对患者“分类而治”。未来,大部分乳腺癌患者有望获得“分型而治”,从而进一步提升疗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江一舟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攻关取得的成果发表在最新的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内分泌治疗是腔面型乳腺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我们经常会看到临床表现非常相似的患者,同样是吃内分泌药,有的就可以长期控制疾病,有的就会在不同的时间点出现内分泌耐药和复发转移。”邵志敏教授当日接受采访时说,“因此,只是简单地加减治疗强度和时间并不能有效提高疗效,而是应该更精细地分类,给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研究团队综合生物信息大数据特征,将腔面型乳腺癌精准划分为4个亚型:经典腔面型(SNF1)、免疫调节型(SNF2)、增殖型(SNF3)和RTK驱动型(SNF4)。据悉,基于多维大数据系统提出的腔面型乳腺癌分类标准此前未见报道。这为实现腔面型乳腺癌精准治疗和“一患一策”的临床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后,邵志敏教授团队根据腔面型乳腺癌各亚型的特点,提出了“腔面型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国内多个医院众多腔面型乳腺癌用药和疗效的真实世界数据进一步证实:腔面型乳腺癌“复旦分型”可以很好地预测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
据了解,目前,邵志敏教授带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已启动了多项针对腔面型乳腺癌的精准治疗临床试验,希望在进一步验证“分型精准”策略的同时,尽快使研究成果服务于患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09/c14739-40091278.html
2023-10-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金凤)人工智能与器官芯片联姻,会带来什么惊喜?10月8日记者获悉,在近日召开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上,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院长顾忠泽向外界发布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和人体器官芯片结合的大模型成果。
顾忠泽指出,人体器官芯片可以自动化、高通量、多模态地产生更接近人体的精准实验数据,为大规模、高通量、自动化和多路复用的人工智能构建和实现提供一个强大的平台,能更好地复刻人体生理病理系统和功能,评估药物反应。顾忠泽结合实例展示了该大模型在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老药新用以及精准医疗等方面的优异性能,并表示人体器官芯片大模型在精度、节约药物设计时间、降低研发费用等方面都有了数量级提升。
据悉,顾忠泽教授团队是国内首批开展人体器官芯片研究的团队,目前,团队在器官芯片的高精度跨尺度三维打印、功能性细胞外支架材料、细胞力成像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已实现自主可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09/c14739-40091236.html
上科大生命学院:研发渐冻症基因治疗新手段
2023-10-09 上科大生命学院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罗振革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Therapy(《分子治疗》)杂志在线发表题为“Intrathecal delivery of AAV-NDNF ameliorates disease progression of ALS mic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全新的ALS基因治疗策略。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位于大脑的上运动神经元和位于脊髓的下运动神经元逐渐退变甚至死亡引起,由于其逐渐引起肌肉的去神经支配、肌肉萎缩,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因此ALS俗称渐冻症。ALS高致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其中90%的病例是散发性的,缺乏明确的基因诊断,只有10%有明确的基因突变,主要包括SOD1、TDP43、FUS和C9ORF72等, 其中SOD1突变占比12-20%。基于病理机制的多个小分子药物已进入临床验证,但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基因治疗成为令人期待的手段。
罗振革实验室长期研究神经发育与再生,在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神经生长与再生、及大脑皮层发育与进化领域有长期积累。经过前期探索和挖掘,研究组聚焦神经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DNF,优化并构建了基于腺相关病毒AAV的NDNF表达载体,采用脊髓鞘内注射手段,实现了NDNF在脊髓及全脑的大范围神经细胞转染(图1)。
本工作将AAV-NDNF在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鞘内注射到SOD突变ALS小鼠,分析动物的运动行为、生存曲线、运动神经元存活以及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研究发现,在疾病发生的早期一次注射AAV-NDNF即可显著改善疾病小鼠的运动行为并减缓体重的下降;在疾病发生的晚期一次注射可显著延长ALS动物的生存。组织学分析表明,AAV-NDNF注射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减少异常蛋白的聚集,保护神经肌肉接头,减缓肌肉的萎缩(图2)。信号通路分析表明,AAV-NDNF注射显著激活细胞存活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细胞死亡相关信号通路,而且抑制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因此,通过AAV鞘内递送NDNF展现了作为ALS基因治疗策略的潜力。
考虑到大多数ALS的散发性以及遗传异质性,具有广谱神经保护作用的神经营养因子在ALS治疗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该工作提出的策略尚需要更多验证,尤其是大动物实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验证。近年来,类器官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另外一种验证手段。另外,在其他ALS小鼠模型的验证以及多种因子的组合也值得尝试。
本文第一作者为罗振革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程伟,罗振革教授为通讯作者。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d56e95344ca.html
2023-10-10 网络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具有破坏力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原因在于无法在病人身上进行各种侵入式的探测。
《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题为Decoding Effects of Psychoactive Drugs in a High-Dimensional Space of Eye Movements in Monkey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顾勇研究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继军团队以及临港实验室程志仙研究组合作完成。该团队开发了一套眼动测试工具包,发现了精神活性药物PCP和氯胺酮诱导猕猴产生了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似的眼动异常,在高维度的眼动参数空间中可区分不同药物(PCP、氯胺酮和生理盐水)诱导的状态,且该区分能力在不同个体之间可以迁移。结果表明,该眼动测试工具包可建立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有望为新治疗方法的评估提供支持。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具有破坏力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原因在于无法在病人身上进行各种侵入式的探测。因此,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可弥补现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然而,精神分裂症缺乏明确的生物学标志物,使得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赖于主观的症状描述和心理评估工具,这对精神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带来了挑战。
眼球运动在认知、情绪以及其他心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各种眼动异常,包括扫视,注视,平滑追踪和自由视图等。透过这些眼动异常,科研人员可更全面地探究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此外,研究显示利用眼动可有效识别精神分裂症(准确率超过90%),表明眼动可作为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比其他模型动物(如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与人类更相似,因此更可能出现类似于人类的精神障碍。人类和猕猴拥有几乎相同的控制眼动的大脑回路。基于此,顾勇研究组开发出应用在猕猴模型上的眼动测试工具包,收集了猕猴在注射精神活性药物PCP和氯胺酮前后扫视、平滑追踪、注视、微扫视和瞳孔反应等多项眼动数据。研究发现,尽管动物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但PCP和氯胺酮两种药物均产生了显著而相似的效应,具体包括扫视启动滞后、速度降低、持续时间增加,且正确率降低;平滑追踪速度增益降低;注视不稳定;微扫视偏向下视野,且速度和持续时间增加;瞳孔反应减弱。这些眼动异常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动异常相似。进一步,科研人员在高维度的眼动空间中,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方法,区分出不同药物(生理盐水、PCP和氯胺酮)诱导的状态,准确率达93.4%(如图)。同时,该分类模型允许数据在不同的受试者之间进行迁移,即使用一个个体的数据来训练解码器,在另一个个体的数据上进行测试时,仍可取得较高的性能。该研究为未来临床应用(如新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的评估)提供了潜在价值。
研究工作得到上海市、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
(A) 显示了主成分(PCs)(最多到第15个PC)的散点图,以及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算出的主成分的显著性(绿色)。(B)由第1、第3和第10个主成分绘制的散点图;(C)加载在第1、第3和第10个主成分上的不同眼动参数的权重。(D) 基于两只动物混合数据的多类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的交叉验证结果。(E) 个体间解码结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5dce953842a.html
大鼠和人类胰岛转录组中发现2型糖尿病前期的标志
2023-10-11 数学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雷课题组开发了一种计算方法,对T2D的动物模型Goto-Kakizaki(GK)和对照模型Wistar(WST)大鼠胰岛的时间序列全基因表达谱以及来自捐献者的人类胰岛的
2型糖尿病(T2D)是复杂、慢性、渐进且无法自愈的疾病。治疗2型糖尿病,是颇有挑战性的难题。
除胰岛素抵抗外,胰岛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特征之一。为了探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胰岛的病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雷课题组开发了一种计算方法,对T2D的动物模型Goto-Kakizaki(GK)和对照模型Wistar(WST)大鼠胰岛的时间序列全基因表达谱以及来自捐献者的人类胰岛的全基因表达谱进行整合分析。全部数据来自公共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其中,大鼠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GSE81811),人的胰岛来自北欧胰岛移植计划(GEOGSE38642)。
基于表达谱的双重特征结构,整合分析识别出,在两个物种中保守的一个主要基因特征向量。它的特征是上调的血管生成和下调的氧化磷酸化。对于GK和WST大鼠胰岛的表达谱,通过在每一个时间点实施两样本对照统计检验,可直接验证基因表达的上述改变。在胰岛中,β细胞和α细胞分别分泌降血糖的和升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整合分析发现,在转录组层面的血管生成的改变与α/β-细胞分布的改变同步发生。它们早于氧化磷酸化的下调,而后者与胰岛素分泌逐步恶化同步。此外,在GK大鼠中,在胰岛素分泌恶化之前可以观察到显著的高胰岛素血症。
缺氧诱导因子(HIF)信号传导通路是激活血管生成基因转录的上游调控路径。根据整合的表达特征,HIF通路中的大部分基因明显上调。该研究中的多项证据表明,在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HIF信号通路是在缺氧应激下发挥作用。此外,抗血管生成基因THBS1和PEDF在基因特征向量中表达排名靠前,表明存在一种对抗机制。这一转录组层面的对抗机制,与在T2D的胰岛中观察到的毛细血管增厚与断裂是一致的。
α/β-细胞分布的改变和高胰岛素血症早于胰岛素分泌恶化的观察结果,支持了科研人员此前提出的观点,即对糖尿病前期的筛查除测量血糖水平以外,应包括空腹和餐后血胰岛素水平;为了防止胰岛形态的改变进入不可逆的阶段,或者防止2型糖尿病的病理进展变得不可逆,在高胰岛素血症阶段,甚至在血糖水平尚未出现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除公开的原始数据外,计算代码和中间计算数据存放在开放云平台(https://codeocean.com、https://zenodo.org)。所有报道的结果均可复制再现。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097e955377f.html
2023-10-11 心理所
疼痛具有重要的适应性价值,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实际或潜在的伤害。然而,持续存在的慢性疼痛十分有害,不仅会影响机体功能,诱发各种并发症,危害身体健康,而且会严重损害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社会经济损失。解
疼痛具有重要的适应性价值,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实际或潜在的伤害。然而,持续存在的慢性疼痛十分有害,不仅会影响机体功能,诱发各种并发症,危害身体健康,而且会严重损害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社会经济损失。解析疼痛的神经编码模式对于评估和干预疼痛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研究存在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即大脑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编码疼痛的脑区和神经活动模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涂毅恒研究组和胡理研究组合作,开展了一项大样本、跨物种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人类神经成像技术和大鼠在体电生理技术开展了三个子研究(图1),揭示了丘脑背内侧核(medial-dorsal thalamic nucleus,MD)神经活动及其与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连接可特异性编码疼痛。相关研究成果以Pain-preferential thalamocortical neural dynamics across species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
研究一在两个人类fMRI数据集(n=399和n=25)中识别出对疼痛起特异性响应的丘脑核团及丘脑皮层功能连接。数据集1包括399名参与者接受疼痛刺激、触觉刺激、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的fMRI数据。传统的单变量分析仅发现了躯体感觉特异的脑区活动(ventral posterolateral nucleus [VPL] in thalamus)。为了考察多个体素的活动模式是否是疼痛特异的,研究使用多变量模式分析(MVPA)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疼痛刺激而非其他感觉模态刺激引发了MD核团更强的激活,且MD与背侧前扣带皮层(dACC)和岛叶(insula)的功能连接在疼痛条件下更强。
前人研究发现,多数疼痛诱发脑激活反映的可能是刺激突显性(salience),而非疼痛本身。为了排除刺激突显性差异的潜在混淆,研究单独采集了25名参与者的fMRI数据、刺激突显性主观评分和可客观反映突显性的皮肤电导响应(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CR)。结果显示,利用突显性评分和SCR响应匹配疼痛和触觉刺激的突显性之后,MD对疼痛刺激的特异性响应仍然存在:与同等突显性的触觉刺激相比,MD对疼痛刺激的响应显著更强。可见,MD活动反映的确是疼痛,而非刺激突显性。
为了揭示MD特异性处理疼痛信息的动态时间特征,研究二使用了与研究一相同的实验范式,采集了220名参与者的EEG数据(这些参与者同时完成了研究一的fMRI实验)。研究综合利用多变量模式分析和表征相似性分析(RSA),实现了fMRI和EEG数据的跨模态融合,进而确定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在施加疼痛刺激后89ms~295ms之间,EEG的神经表征与MD的神经表征显著相关。这揭示了MD特异性加工疼痛信息的精准时间特征。
为直接记录MD核团的神经元活动,验证fMRI和EEG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三同步采集了9只大鼠的丘脑(MD和VPL)和皮层【ACC和S1(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电生理数据。结果发现:相较于触觉刺激,MD对疼痛刺激产生了更强的神经元放电响应,且MD与ACC之间具有显著更强的神经信号相干性。该发现不仅在动物模型上为MD及MD-ACC通路特异性表征疼痛信息提供了直接证据,而且证实了疼痛特异性脑区和神经活动模式具有跨物种一致性。
综上,该研究刻画了疼痛感知背后复杂的神经动力学特征,在宏观层面鉴别出MD及其与ACC的连接这一特异性疼痛加工神经活动模式,并证明了此神经模式在人类与大鼠中的跨物种一致性。该研究从跨物种角度入手,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有机整合了不同层次的人类和动物研究,发现了新的疼痛感知特异性神经机制,为疼痛管理中的针对性干预提供了潜在靶点,并为促进疼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理所科学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08ce95535f0.html
银河系或正在丢失暗物质
2023-10-12 科技日报
法国巴黎天文台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盖亚太空望远镜提供的数据估计,银河系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2000亿倍,仅为过去估值的1/5到1/4。这项研究似乎表明银河系正在丢失一些暗物质,这种不可见的物质约占宇宙总质量的85%。新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
盖亚太空望远镜绘制了银河系18亿颗恒星的天文图,研究人员据此估计银河系的总质量仅为太阳的2000亿倍,而此前的估计值约为8900亿倍到1万亿倍太阳质量。
研究论文作者、巴黎天文台的弗朗索瓦·哈默博士解释说,她们通过观察银河系的旋转曲线来计算其质量。从本质上讲,银河系是由1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组成的螺旋星系,科学家认为这些恒星被暗物质晕包围。虽然盖亚绘制出的18亿颗恒星只是银河系内恒星总数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让研究人员计算出其准确的旋转曲线。
银河系的旋转曲线与其他大型螺旋星系不同,因为它不是平坦的。而且,20世纪70年代后,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理论,即大型螺旋星系必须被暗物质晕包围。最新研究表明,银河系的旋转曲线在星系盘的外围开始迅速下降,恒星的轨道运行速度比预期要慢,这表明一些来自暗物质的引力“缺席”。
研究人员表示,银河系的旋转曲线“可能要归因于银河系异常安静的历史”:它最后一次大合并发生在约90亿年前,而其他螺旋星系的合并发生在约60亿年前。此外,这一发现可能会对理解银河系130亿年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因为这可能表明银河系与其他星系的碰撞次数少于其同类星系。
摘引网址: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10/
返回目录>>
使用多年后仍保持功能 仿生手实现与神经和骨骼高度融合
2023-10-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张佳欣 张梦然)科学家一直尝试将仿生手长期集成到佩戴者的神经和骨骼系统中,据11日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的论文,这一实践首次取得成功。来自瑞典、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人机界面,允许假肢通过骨整合舒适地连接到佩戴者的骨骼上,同时还能通过植入神经和肌肉的电极,与神经系统进行电连接。对于面临截肢的人来说,这项新技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瑞典女性卡琳是一名肘部以下截肢者,她成为第一个接受这种高度集成仿生手的人。20多年前,一场事故夺走了卡琳的右臂,从那时起,她忍受着极度痛苦的幻肢痛,而传统假肢既不舒服又不可靠,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起作用。2020年,当她接受了突破性的仿生技术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3年来,她能整日舒适地佩戴这一功能强大的假肢,该假肢与卡琳残肢之间的高度融合,缓解了她的痛苦。
肘关节以下截肢面临的挑战是两块骨头(桡骨和尺骨)应对齐并均匀负载,并且此处没有太多空间可用于植入以及放置假肢组件。然而,研究小组设法开发了一种合适的神经肌肉骨骼植入物,允许将佩戴者的神经系统与假肢的电子控制系统连接起来,这不仅缓解了卡琳的疼痛,还使她能用自己的神经系统去控制假肢。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技术的一个关键特征是,通过骨整合将假肢附着在骨骼上。正是利用骨组织包裹钛的过程,仿生手形成了牢固的机械连接。
钛植入物与骨组织的生物整合,为截肢者拥有更自然的义肢、改善生活质量创造了机会。通过将骨整合与重建手术、植入电极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人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恢复意外失去的天然功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48.html
微生物代谢物或是帕金森病诱因
2023-10-1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刘霞)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联合发现,微生物代谢产物会破坏人类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导致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出现。这一发现为潜在的环境因素,例如来自人类微生物组的代谢物作为帕金森病的诱因提供了新线索。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环境》杂志。
科学家目前已知基因突变是帕金森病的原因,但90%的病例是偶发性的,并没有明确的基因来源,因此科学家怀疑环境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最近的研究强调了肠脑轴的重要性。肠脑轴指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信号传递和关联,主要和肠道微生物有关,这些研究表明,人类微生物组可能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类微生物组指人体内所有微生物。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与健康人不同。一些微生物代谢产物专门攻击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帕金森病患者体内这些神经元受到严重影响。
维也纳大学和康斯坦茨大学团队分离并鉴定出了委内瑞拉链霉菌产生的代谢物,并将其暴露于人类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中。结果表明,这种代谢物具有破坏作用,会损坏神经元,情况与帕金森病类似。为进一步验证他们的发现,研究人员检查了这种细菌代谢物对线虫的影响,线虫随后表现出与人类帕金森病患者相似的运动困难和特定的神经元模式。
团队指出,最新发现不仅为帕金森病的诱因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有望催生新的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3/c14739-40094520.html
2023--10-1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1日报道,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相比健康的和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症(也称“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初期在方向感上“会出现偏差”,尤其“总会高估自己转弯的角度”。
报道称,研究团队让110名参与者戴着虚拟现实眼镜在3种不同场景中走特定路线,虽然路线长度相同,但参与者对自己改变方向的感知有明显差异。结果显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平均认为自己转了160度,但实际上只转了100度;而即使是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他们估计的平均值也在110度左右。研究者认为,出现这种感知错误是疾病发作的结果,而非衰老或认知能力下降导致的。
据报道,英国约有94.4万人患阿尔茨海默症,其中只有六成能及时得到诊断,而治疗该病的重点在于及早诊断并减缓其发展。专家认为,该研究或能为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提供一条快速实用的新途径。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v9za7Z5I3
舆情信息
疾控专家支招应对儿童秋季过敏
2023-10-05 新华网
鼻塞、流涕、眼痒……进入秋季,草花粉过敏症发病有所攀升。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发布儿童秋季过敏性疾病健康提示,提醒家长们留意孩子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对引发过敏的原因进行控制与干预。
根据健康提示,过敏反应指的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机能发生紊乱,错误地将外界有益或无害物质当作有害物质去攻击,引发免疫性炎症。秋季是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中心有关专家表示,过敏反应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孩子出现下列症状家长们要警惕,比如出现腹痛、腹泻,排除感染后要检查是否患有过敏性胃肠炎;出现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要检查是否患有过敏性鼻炎;出现咳嗽、喘息,排除感冒后要检查是否患有变异性咳嗽和过敏性哮喘等。
感冒和过敏有相似症状表现,均可能出现鼻塞、结膜炎等症状,如何辨别?对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主任尚云晓介绍,两者关键区别在于病史和症状持续时间,感冒症状通常持续7至10天,过敏症状则可能持续数周。
“季节性过敏原以室外常见的花粉为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向莉说,家长们可以通过关注本地花粉浓度报告、在家应用空气净化器、出门戴口罩和防花粉眼镜、回家换衣服、洗澡、清洗口鼻等帮助对花粉过敏的孩子对过敏原因进行控制与干预,做好预防措施。
在临床治疗方面,专家建议季节前两周开始预防性用药,可减轻季节中过敏症状;发病后及时应用药物,防止炎症严重程度加深,同时避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季节过后可以考虑脱敏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05/c14739-40089399.html
2023-10-07 光明日报
中秋国庆假期结束,广大市民将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要提前做好健康调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假期结束后要注意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以及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就诊时戴好口罩并告知医生外出史,以帮助医生诊断,不要带病上班、上学。
专家表示,节后要逐渐调整饮食习惯,少油少盐,多吃粗杂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要注意饮食卫生,生食果蔬时,一定要清洗干净,保持手卫生。另外,可适度增加运动,避免“节后胖三斤”,但要选择恰当的运动方式,强度适宜,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及过度疲劳。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安排起居,加强体育锻炼,逐步恢复到上学时的作息规律,合理选择零食,保持健康体重。尽量减少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07/c14739-40089822.html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100余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
2023-10-0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7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药监局网站今日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69号(医疗卫生类215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
针对丁列明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研发和技术审评的提案》,国家药监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关注精准医学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生物医药新技术产品的审评能力建设和技术规范研究,加快相关产品的审评审批工作,推动精准医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
近年来,国内外以细胞和基因治疗为代表的精准医疗产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快速涌现,在恶性肿瘤、再生医学等多种疾病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答复》指出,为规范和推动我国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精准医学产品的研发和注册申报,自2019年开始,国家药监局持续开展包括肿瘤主动免疫治疗产品在内的生物医药新技术产品的监管科学和评价体系研究。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研讨,发布了免疫细胞治疗产品、溶瘤病毒、基因治疗等产品研发相关的药学、非临床和临床试验技术指南,并于2023年4月发布《肿瘤主动免疫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100余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其中包括多种技术路线的个体化肿瘤主动免疫治疗产品。国家药监局将通过监管科学研究,综合考虑肿瘤主动免疫治疗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对技术审评标准的监管需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前沿技术进展,预判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好研究工作的提前量和冗余度,继续加强并扩大与国内科研院所、研发企业、医疗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的合作交流,加快完善肿瘤主动免疫治疗产品在内的精准医学产品的技术评价体系,推动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注册申报。
另外,国家药监局提前布局组织研究,注重审评标准研究与产品特点相结合,针对个体化治疗药物,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组建了由生物制品临床、生物制品药学、化药药学、药理毒理等专业组成的审评团队。审评团队针对该类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风险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践行以患者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审评理念,从患者的临床需求出发,并在审评过程中主动与研发团队就相关技术问题充分沟通。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07/c14739-40090271.html
国家药监局:积极支持具有重大临床价值、处于科技前沿等创新药研发和转化
2023-10-0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7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药监局网站今日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792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
针对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的建议,国家药监局表示,下一步,为进一步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工作,国家药监局将秉承“创新工作机制,主动靠前服务”的原则,按照“早期介入、研审联动、专人负责、全程指导”的方式,为重点项目提供服务,积极支持具有重大临床价值、处于科技前沿、自主原始创新等特点的创新药的研发和转化。
《答复》指出,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建立完善优先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上市程序,推广实施提前介入、研审联动、平行检查等应急审评检验,核心就是鼓励药品创新,推动药品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临床用药需求。
2018年至2023年5月31日,已有203个儿童用药物、68个罕见病药物获批上市。同时,国家药监局稳步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截至2023年5月31日,共审评通过3242个品规的一致性评价申请,涉及608个品种。累计发布68批参比制剂目录。截至2023年6月8日,2023年已批准17个创新药上市(其中,中药1个、化药9个、生物制品7个)。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07/c14739-40090275.html
新版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诊疗方案印发
2023-10-09 健康报
(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方案》强调,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取以免疫调节、生命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一旦怀疑或确诊为该病,建议尽快转入有救治条件的医院。
《方案》指出,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在全球均有病例报告,全年均可发病,冬季相对高发,5岁以下儿童较多见。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该病起病急骤,部分患者可有乏力、咳嗽、咽痛、肌肉疼痛、呕吐、腹泻等前驱症状,呼吸道症状通常较轻。首发症状常为高热或超高热,突出表现为高热后迅速出现惊厥发作和昏迷。
《方案》提示,接种疫苗可有效减少相应病毒感染发病,降低并发症及重症发生率。对没有禁忌证的儿童,鼓励进行疫苗接种。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009/490960.html
2023-10-09 健康报
(记者 高艳坤)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启动2023年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申报工作。申报途径为通过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在线申请,申报时间为10月7日—12月5日。
通知明确,依据“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本轮审批总量为69台,其中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31台(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台),高端放射治疗类设备38台(其中,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河南、广东各2台,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1台)。
通知指出,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大厅形式审查和申请材料(纸质版)复核,并向申请单位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委托第三方进行专家评审,再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和配置规划等情况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许可决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大厅出具申请受理单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专家评审时间不计算在内)。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009/490962.html
首都卫生健康志愿服务总队成立
2023-10-10 健康报
(记者 刘嵌玥)10月9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首都骨干青年医务人员来到受汛期灾情影响的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元寺村,开展“青春建功新时代 乡村振兴健康行”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乡村进行义诊和科普宣传。活动中,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团委发起成立首都卫生健康志愿服务总队。
活动中,来自妇科、中医科、呼吸科、眼科、心外科、消化内科、口腔科、骨科的青年医务人员,在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元寺村为村民义诊。来自儿科、口腔科、眼科的医务人员,在周口店镇中心小学开展健康宣讲,为学生们进行视力检查、口腔检查。
据悉,首都卫生健康志愿服务总队由获得过“北京青年五四奖章”“首都卫生健康青年榜样”和首都卫生健康系统“未来之星”等市级以上奖项的优秀青年人才组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团委书记李丹表示,首都卫生健康志愿服务总队立足于充分发挥优秀青年人才的智力优势和工作热情,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围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持续在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健康素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力,为健康北京建设汇聚更多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010/490973.html
2023-10-1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10月8日,我国首款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在天津开打。该款疫苗为3岁及以上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流感疫苗保护,可预防由甲型H1N1、H3N2和乙型BV、BY四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填补了我国四价亚单位流感疫苗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流感疫苗创新技术迈上新的台阶。据了解,接下来,该疫苗将在全国多个省市陆续开打。
我国首款四价亚单位流感疫苗——慧尔康欣HRK-X^?(以下简称“慧尔康欣”)于今年5月份获批,为我国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
目前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绝大部分是第二代普通裂解流感疫苗,亚单位流感疫苗属于第三代流感疫苗,相比第二代普通裂解流感疫苗,拥有显著优势:具备有效抗原纯度高、接种后不良反应少、免疫效果更优秀等特点,对于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更为友好。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指出,从疫苗制备工艺来看,亚单位疫苗去除病毒内部蛋白仅保留纯度较高的HA(血凝素)和NA(神经氨酸酶)抗原成分,相较于裂解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一位行业人士介绍:“亚单位疫苗制备工艺复杂、生产难度较大,为确保最优效果,往往需要5支普通裂解疫苗的原材料,才能纯化出1支亚单位疫苗。”
国际疫苗学期刊《疫苗》刊载的四价流感亚单位疫苗慧尔康欣临床三期数据显示,以国内流感裂解四价疫苗的标杆产品作为对照,3—8岁儿童发热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仅为对照组的46%,儿童发热反应更少。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疾控局局长韩金艳表示,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42%流感样比例就诊,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28%的流感相关并发症。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6—8月后抗体滴度开始衰减。根据流感南北差异的流行情况不同,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北方稍早在10月左右,南方稍晚,有的持续到来年一季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0/c14739-40091989.html
专家:儿童抑郁症≠成人抑郁症 或诱发嗜睡症状
2023-10-1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10月10日电 (蔡敏婕 张灿城)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障碍常见的伴发疾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医学中心教授潘集阳表示,与成人抑郁症不同,儿童抑郁症表现出独特的症状,需要家长、教育者和医疗专家的关注与早期识别干预。对于儿童出现的无端发脾气、暴躁等情绪以及莫名的躯体不适,家长和老师应引起重视。
今年12岁的彤彤(化名)从小就是优等生,但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彤彤最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症状——嗜睡,感觉总是睡不醒。老师起初觉得是彤彤作息不规律,晚上贪玩手机,于是要求家长好好管教,彤彤却说自己不是故意要在课堂上睡觉,而是无法克制睡意。
经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门诊评估后,医生发现彤彤存在抑郁情绪。在医生的询问下,彤彤说自己经常会躲起来偷偷哭泣,认为爸爸妈妈自从有了弟弟以后就不爱自己了,自己的学习压力大,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称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曾多次用手掐自己脖子及撞头等伤害自己。
为进一步明确彤彤的睡眠问题,医生建议彤彤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SLT),以求进一步明确诊断。
潘集阳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考虑彤彤存在:1、重性抑郁障碍;2、可疑发作性睡病。就目前情况而言,建议其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同时进行药物治疗,主要治疗原发病即情绪问题,睡眠问题也会随之改善。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但常常被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潘集阳表示,儿童抑郁症的前兆未必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萎靡,而是焦虑、易怒,或非器质性的躯体症状。此外,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会认为失眠与抑郁症息息相关,但睡眠过多同样也与抑郁症相关联。白天过度嗜睡通常被认为是睡眠紊乱或睡眠不足的结果。这种表现与多种睡眠障碍相关,如失眠、睡眠鼾症、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和不宁腿综合征,而实际上最常与心理疾病相关,特别是抑郁障碍
潘集阳称,睡眠过多是抑郁症的不典型表现,更多见于年轻人(<30岁抑郁症患者中有40%,50岁抑郁症患者中10%)和女性,主要表现包括白天嗜睡,日间休息后感觉不能恢复精力或警觉,但不包括夜间睡眠。这一现象与长期、严重和难治性抑郁症有关,也可能提示潜在的双相障碍。因此,早期识别与治疗是改善患者睡眠问题及预后的重要保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1/c14739-40092891.html
2023-10-11 科技日报
日前,海南一位30岁男青年在山中劳作时,被眼镜王蛇咬伤了右手大拇指。患者刚被咬伤时,除咬伤肢体肿胀疼痛外,并无其他不适。但仅1个小时后,患者便出现了四肢乏力、眼睑下垂、呼吸困难等症状,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万幸的是,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雨季是蛇咬伤的高发期,被蛇咬伤后及时就医、科学治疗方能保证生命安全。同时,多了解相关急救科普知识,提高防范意识,也是避免此类意外事件的关键。
被蛇咬伤后应该如何急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王涛表示,了解蛇的毒性特点对正确抢救和治疗患者非常重要。蛇毒可分为血液毒、神经毒和混合毒。血液毒会引起出血和组织损伤,神经毒会导致肌肉无力、呼吸麻痹等症状,而混合毒则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毒性作用,会同时侵害血液、神经还有皮肤等。
那么,如何清除体内蛇毒呢?王涛介绍,可以输注抗蛇毒血清或置换血浆,还可以根据蛇咬伤的具体情况使用其他治疗方法。例如,可以使用降压药物、止痛药物、抗过敏药物等进行辅助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考虑使用体外循环、血液净化等更为复杂的治疗手段。
王涛表示,如果不幸被蛇咬伤,一定要尽快呼救,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治疗。他提醒,等待救援时,可先对伤口进行冲洗,用干净的布或纱布包扎伤口,用碘伏消毒,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剂,以免刺激伤口;要保持伤口位置低于心脏,以免毒素加速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减少毒素扩散;切勿用红酒、刀片等处理伤口,也不要过度束缚受伤部位,避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肌肉坏死,同时不要试图吸出毒液,这样可能会加重伤情,甚至危及生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1/c14739-40092865.html
全国应急医学救援联盟成立
2023-10-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记者日前从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获悉,2023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暨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技术博览会10月9日在江苏无锡开幕。论坛上,全国应急医学救援联盟正式成立,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是该联盟的牵头单位。
据了解,成立该联盟的目的是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应急医学救援交流平台,集中全国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医疗专业力量,通过专科共建、教育培训协同合作、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为应急管理系统组织救援活动提供专业医学支持,实现全国范围内应急救援医疗专业资源共享、应急医学救援质量标准化,并辐射和带动联盟区域内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
该联盟以共享资源、协同救援、协作研究为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学术互动、救援教学、培训演练、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同时配合联盟成员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执行国家与地方的应急救援任务;协作开展应急医学相关研究,研发应急医学相关设备与用品,建设应急医学救援科研协作网络;指导联盟成员单位成立应急医疗救援队,联合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及演练,与消防救援队伍、国家安全生产救援队伍联勤联动,协同开展应急救援保障。
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家医院加入该联盟。全国各地具有应急救援医疗优势的三级及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均可本着自愿原则成为联盟成员单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49.html
(民生观) 增加儿童视角 完善城市规划
2023-10-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下午4点半,笔者路过一所小学,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被翘首以待的家长和各式私家车塞满了。放学的一瞬间,孩子们走出校门,大人们立刻迎上去,空气中夹杂着叫喊应答声、车辆引擎声。半个小时左右,熙熙攘攘的人群才逐渐疏散开去。
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许多快乐的记忆都发生在放学路上。无人接送,同学们有说有笑,大家走着玩着、相伴回家。谁家墙头的果子熟了,哪家商铺学具又上新了,每天虽重复着同一条路线,但总有新奇的故事发生,最终成为我作文里的“一件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一天”“我最喜欢的……”。
城市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面对现代街区和复杂交通,家长不敢再轻易放手。按照成人尺寸设计的公共设施,难免会对孩子使用造成困扰。城市高速运转的同时,孩子活动的独立性和安全性相对降低,需要成年人更多的陪伴和看护。
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一定充满了孩子的欢声笑语。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儿童友好城市逐步从概念、规划,成为行动、共识。越来越多城市加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队伍,越来越多公共空间因为适应儿童的需求而变得完善起来。
“1米高度”看城市,会发现同一个世界有着不同的“视界”。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就是要在“1米高度”的儿童视角中,推进城市、街道、社区多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建设,加大对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让儿童拥有更多跑起来、跳起来、玩起来的成长空间。
“1米高度”看未来,今天的少年儿童,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儿童总有大人想不到的“小点子”,能看到大人忽视的“小风景”,儿童的期盼和建议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灵感源泉。对儿童而言,参与家庭决策、社区治理或针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需要具备细致观察、主动适应、积极参与的能力,以及平等交流、清晰表达、倾听共情的能力。这些参与经历将有助于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为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最好的城市理应倾听儿童的声音、成就儿童的梦想。完善城市规划建设,不妨增加儿童视角,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这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希望,更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2日 13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22.html
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为周到暖心的金融服务
2023-10-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配备语音点钞机、老花镜和老年人专座,设置老年人办理业务绿色通道;对手机银行APP升级改造,解决老年人“看不清”“找不到”“打字难”等问题……近年来,许多金融机构根据老年客户的需求,从线上线下多方面加强适老化改造,为老年群体提供了更为周到、更加暖心的便利化金融服务。
同时也要看到,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水平还存在差异。一些中小银行推进适老化改造的软硬件水平相对落后,部分手机银行APP适老化版本依然有登录不方便、广告推送多等问题。有的老年人在面对智能化金融服务时,仍感无所适从。
如何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是金融行业的重要课题。解决好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急难愁盼”,既是助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金融行业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要加快适老化金融服务改造和创新,不断优化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体验,以实际行动帮助更多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要进一步完善适老化金融服务设施。银行网点是许多老年人接触金融业务的“第一站”。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银行网点的升级改造,扶手、专用座椅、血压仪等在银行网点中随处可见,自动取款机也增加了老年服务模式,字号加大、界面更简洁。今后,应继续加大金融机构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合理安排网点金融功能布局。尤其针对偏远地区,进一步加大部署力度,增加基层金融服务适老化供给,有效填补老年消费者金融服务空白。同时仍要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不善运用智能技术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要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科技。推出界面更简化、功能更突出、文字更清晰的老年版手机应用软件,将老年人来电接入人工坐席……近年来,不少银行保险机构采取的这些举措,受到老年群体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与老年群体的特点与需求相比,金融科技尚有不少提升空间。以手机银行APP的适老化改造为例,增大字号、优化界面之后,还要更注重功能的精细化调整,如开发智能语音服务,设置“一键求助”快速接入人工服务、提供在线视频服务等。
适老化改造不仅体现在金融机构软硬件的升级上,更体现在银行服务内容的变化中。在推进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不少金融机构向老年群体开展防诈宣传,普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识别非法集资和反洗钱等金融知识;同时针对老年人的理财需求,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帮助老年客户树立科学理性的养老投资观念,促进老年人提升金融素养,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这些好的做法可长期坚持、落实落细,帮助老年群体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从便利性入手,于细微处用心,只要真正“懂老”“爱老”,就能为老年人提供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3/c14739-40094485.html
2023-10-1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电 (记者顾天成、李恒)鼻塞、流涕、眼痒……进入秋季,草花粉过敏症发病有所攀升。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发布儿童秋季过敏性疾病健康提示,提醒家长们留意孩子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对引发过敏的原因进行控制与干预。
根据健康提示,过敏反应指的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机能发生紊乱,错误地将外界有益或无害物质当作有害物质去攻击,引发免疫性炎症。秋季是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中心有关专家表示,过敏反应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孩子出现下列症状家长们要警惕,比如出现腹痛、腹泻,排除感染后要检查是否患有过敏性胃肠炎;出现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要检查是否患有过敏性鼻炎;出现咳嗽、喘息,排除感冒后要检查是否患有变异性咳嗽和过敏性哮喘等。
感冒和过敏有相似症状表现,均可能出现鼻塞、结膜炎等症状,如何辨别?
对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主任尚云晓介绍,两者关键区别在于病史和症状持续时间,感冒症状通常持续7至10天,过敏症状则可能持续数周。
“季节性过敏原以室外常见的花粉为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向莉说,家长们可以通过关注本地花粉浓度报告、在家应用空气净化器、出门戴口罩和防花粉眼镜、回家换衣服、洗澡、清洗口鼻等帮助对花粉过敏的孩子对过敏原因进行控制与干预,做好预防措施。
在临床治疗方面,专家建议季节前两周开始预防性用药,可减轻季节中过敏症状;发病后及时应用药物,防止炎症严重程度加深,同时避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季节过后可以考虑脱敏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3/c14739-4009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