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17期

发布时间:

2023/5/5 16:41:15

浏览次数:

2339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17期                                 总第480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五月五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新冠检测阳性数波动增加 临床医生:“二阳”症状普遍轻于首次感染


科研动向

l  运动可致血液中免疫细胞增多

l  “所想即所见” 解码大脑信号再现视觉图像

l  两万年前坠饰复原出古人类DNA

l  新型水凝胶皮肤具有触觉传感能力

l  化疗药物首次到达人脑

l  研究:美国少数族裔新冠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舆情信息

l  医联体建设不得变相取消中医医院

l  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实施首年进展顺利

l  张伯礼院士:XBB.1.16流行可能性小,普通感冒药都可选用

l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无影灯)

l  国家疾控局要求——提升疾控领域财务管理水平

l  中俄医药健康标准转化中心落地北京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4-2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12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420日降至2661例,近1周(421-427日)呈上升趋势,427日增至6752例;检测阳性率202212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近1周(2023421-427日)波动增加,427日为4.4%(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12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427日的1.7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129日快速上升,12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近1周(2023421-427日)波动增加,427日阳性数为249例(阳性率为1.5%)(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6周(224-46日)的波动增加及平台波动后,呈现2周左右(47-423日)的波动下降,近4天(424-427日)呈平台波动,427日为22.1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2.3%(图2-1)。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约6周(224-46日)的波动增加后,近3周(47-427日)呈波动下降趋势,427日为5.5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0%(图2-2)。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23日后呈低位波动,约6周(224-46日)的波动增加及平台波动后,呈现2周左右(47-423日)的波动下降,近4天(424-427日)呈平台波动,427日为16.5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1.6%(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9-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12-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1.8%)开始呈现增加趋势,第10周(36-12日)达阶段高峰(9.1%)后开始持续下降,第16周(417-423日)流感样病例占比降至5.3%(图2-4)。

  2022年第49周(12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后小幅反弹(第8周新冠病毒阳性率为5.1%);第9-11周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下降(阳性率分别为3.8%2.7%1.9%),第12-13周(阳性率分别为2.3%2.6%)略有反弹,第14周新冠病毒阳性率与前一周持平(2.6%),第15周(410-16日)小幅增至3.2%,第16周(417-23日)增至4.4%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2023年第6周(26-12日)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第10周(36-12日,阳性率为53.2%)后上升趋势明显趋缓,第12周(320-26日,阳性率为55.5%)达阶段高峰后开始下降,第16周(417-23日)流感病毒阳性率下降至27.7%(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1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近1周(421-427日)呈波动增加,427日为5592例,较峰值减少了99.7%(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1227日至20231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4日增量明显下降,1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波动下降;近1周(421-427日)有所增加,427日为19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3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16例)(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427日为0例(图3-3)。421日至42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0例。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926日至2023427日,全国共报送43777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7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及其亚分支(构成比64.6%)和BF.7及其亚分支(构成比29.4%)。其中,BA.5.2及其亚分支包括DY.216.5%)、DY.411.3%)、BA.5.2.4810.9%)、BA.5.2.498.1%)、DY.18.0%)和DY.35.0%)等;BF.7及其亚分支包括BF.7.1420.7%)、BF.7.14.13.0%)、BF.7.14.52.4%)、BF.7.14.42.0%)、BF.7.14.30.3%)和BF.70.3%)等。123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121日至2023427日,全国共报送35089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3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及其亚分支(构成比62.2%)和BF.7及其亚分支(构成比32.3%)等。其中,BA.5.2及其亚分支包括DY.218.8%)、DY.411.2%)、BA.5.2.4810.9%)、DY.18.3%)、DY.35.3%)和BA.5.2.493.4%)等;BF.7及其亚分支包括BF.7.1422.0%)、BF.7.14.13.6%)、BF.7.14.52.8%)、BF.7.14.42.4%)、BF.7.14.30.4%)和BF.7.14.20.4%)等(表4-1)。共监测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27例,其中,4BQ.15BQ.1.134BQ.1.1.131BQ.1.1.171BQ.1.1.181BQ.1.1.351BQ.1.1.381BQ.1.1.461BQ.1.1.532BQ.1.1.661BQ.1.1.698BQ.1.21BQ.1.232BQ.1.82CH.1.16CH.1.1.11CH.1.1.112CH.1.1.171DT.21EA.14EG.13EL.17EM.11ET.110EU.1.13FB.11FD.26FE.17XBB6XBB.15XBB.1.11.11XBB.1.1213XBB.1.15116XBB.1.1643XBB.1.16.121XBB.1.17.11XBB.1.1970XBB.1.19.15XBB.1.22103XBB.1.22.12XBB.1.22.21XBB.1.2310XBB.1.241XBB.1.4248XBB.1.51XBB.1.5.16XBB.1.5.1116XBB.1.5.121XBB.1.5.1335XBB.1.5.152XBB.1.5.162XBB.1.5.171XBB.1.5.21XBB.1.5.201XBB.1.5.218XBB.1.5.2351XBB.1.5.241XBB.1.5.282XBB.1.5.325XBB.1.5.352XBB.1.5.361XBB.1.5.53XBB.1.5.72XBB.1.9540XBB.1.9.153XBB.1.9.21XBB.1.9.31XBB.1.9.523XBB.2.31XBB.2.3.21XBB.2.42XBB.3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和内蒙古以BF.7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海南、山西和天津两簇进化分支基本持平;其它省份均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42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474.0万剂次(图5-1)。接种总人数131048.9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710.0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790.4万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90.6%(图5-2)。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8096.9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69.6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37.2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322.2万人。

  注:1. 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202212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老年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老年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4/t20230429_265709.html

新冠检测阳性数波动增加 临床医生:“二阳”症状普遍轻于首次感染

2023-05-04    每日经济新闻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421日至427日,国内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和抗原检测阳性率波动增加,核酸检测阳性人数在一周内增加153.74%

    5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以及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市感染科主任医师处得知,近期临床上新冠感染人数的确增加了。

    彭劼表示,感染新冠的症状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但普遍比首次感染要轻。是否感染新冠,免疫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直接提高人体免疫力,提高免疫力的最好办法是保证充足睡眠,不要过于焦虑、劳累。

    4月中旬开始,新冠核酸及抗原检测阳性数波动增加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429日)数据,目前整体感染病例数相较于去年12月的高峰仍有明显下降,且未出现明显增长趋势,但421日至427日,国内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和抗原检测阳性率波动增加。

    具体来说,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数在2022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420日降至2661例,421-427日呈上升趋势,427日增至6752例,一周增长153.74%;检测阳性率202212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421-427日波动增加,427日为4.4%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临床医生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即“感染人数自4月中旬起渐进式增加”。据彭劼统计,目前,其所在医院门诊每天大概有70多个发热病人,其中约50个为新冠阳性,50个阳性患者中约有30~35个是首次感染,15~20个患者为再次感染,其中大多数患者的首次感染时间为去年12月,包括个别医护人员。

    彭劼称,目前判断患者是否为首次感染仍以患者口述为准,考虑到部分患者首次感染为无症状或没有进行过核酸/抗原检测,首次感染患者人数或有偏差,再次感染患者人数可靠性较高。

    另外,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市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对记者透露,“最近(临床的新冠感染率)确实增加了,约90%是初阳,不到10%是二阳”,不知道未来几天阳性人数是否会更多。

    “二阳”症状普遍更轻,脆弱人群可考虑接种疫苗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4月以来,钟南山、吴尊友、张文宏等多位传染病专家就新冠二次感染公开发表观点,其中张文宏呼吁“做好药物储备应对二次感染”,表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并建议脆弱人群在6个月以后再次接种疫苗。

    上文提到的两位临床医生均对记者表示,二次感染的患者症状普遍要轻于首次感染,比如持续的时间更短,发烧的热度更低,但也不排除个体差异导致的特殊情况。

    对于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抗病毒药物仍是治疗首选;对于普通人群,没有必要使用新冠抗病毒药物,可以适量储备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解热镇痛、止咳化痰药物、抗原试剂等。

    彭劼表示,现在新冠疫情还在流行,公众不能对新冠感染放松警惕,要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比如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开窗通风透气,去公共场所或密闭环境继续佩戴口罩等。另外,距离上次新冠感染已满6个月的人群,可以考虑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

    “很难说是哪个单一的因素导致了二次感染,但免疫力是最重要的。”彭劼告诉记者,对于此前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半年之内,其体内的中和抗体理论上能对新冠病毒起到交叉免疫的作用,但如果该个体体内的抗体水平下降比较快,新冠病毒载量比较高或者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劳累,都可能形成合力导致个体再次感染新冠。

    不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秘方”可以直接提高人体免疫力。彭劼称,提高免疫力的最好办法是保证充足睡眠,不要过于焦虑、劳累,尤其是年轻人不要连续加班加点,要调节好作息时间,不要熬夜刷手机。

    “建议大家正面和科学地看待现在的新冠感染问题。”彭劼说。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2787877_115362?edtsign= 


科研动向

运动可致血液中免疫细胞增多

2023-05-04    科技日报

  芬兰科学家开展的两项最新研究得出结论称,仅仅10分钟的锻炼就能增加血液中免疫细胞的数量,这对抗癌非常重要。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出版的《科学报告》和《生理学前沿》杂志。

  最新研究负责人、图尔库大学研究助理缇娅·科伊武拉表示,以前人们认为,癌症患者在确诊后应该休息。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锻炼可改善癌症的预后,不过锻炼如何控制癌症仍是未知数。

  鉴于此,她们开展了两项研究,旨在了解短期运动对癌症患者免疫细胞的影响。这两项研究涉及28名新确诊的淋巴瘤和乳腺癌患者。研究过程中,患者进行了10分钟的骑行运动,科学家们在其运动前、中、后分别采集了血液样本,分析并比较了运动前后血液样本中几种不同免疫细胞(白细胞)的数量

  结果发现,运动过程中,淋巴瘤患者血液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破坏癌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有所增加,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白细胞、中间单核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而且,两组患者的运动强度与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联系: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升高得越多,进入血液的免疫细胞就越多。

  科伊武拉表示,虽然结果表明,运动强度越高,免疫细胞从储存器官转移到血液中的数量就越多,但仅10分钟的轻度或中等强度运动就会导致血液中免疫细胞数量的增加,这对抗癌至关重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4/c14739-32677801.html

 “所想即所见” 解码大脑信号再现视觉图像

2023-05-04    科技日报

  是否有可能仅根据大脑信号,就完全重建某人所看到的内容?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引入了一种新算法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准确度捕捉大脑动态。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这种新颖的机器学习算法——CEBRA植根于数学,可学习神经代码中的隐藏结构。研究人员利用新算法进行了演示。一只老鼠正在观看1960年代的黑白电影片段,其中一名男子跑向一辆打开后备箱的汽车;在另一个屏幕上,人们可看到由CEBRA计算出的电影重建画面,新构建的电影几乎与原版完全吻合,但有一些轻微的怪异扭曲。

  CEBRA从原始神经数据中学到的信息可在解码训练后进行测试。团队已证明他们可从模型中解码老鼠在看电影时所看到的东西。但CEBRA不仅限于视觉皮层神经元,甚至大脑数据,它还可用来预测灵长类动物手臂的运动,并重建老鼠在竞技场上自由奔跑时的位置。

  用于视频解码的数据由艾伦脑研所提供,大脑信号是通过插入小鼠大脑视觉皮层区域的电极探针,直接测量大脑活动而获得,这些探针被设计成使激活的神经元发出绿光。在训练期间,CEBRA学习将大脑活动映射到特定帧。在以视觉皮层中不到1%的神经元进行测试时,CEBRA表现良好。

  CEBRA基于对比学习技术,这是一种学习如何将高维数据排列或嵌入到低维空间的技术。与其他算法相比,CEBRA在重建合成数据方面表现出色,这对于比较算法至关重要。它的优势还在于它能够跨模式组合数据,例如电影功能和大脑数据,并且它有助于限制细微差别,例如由数据收集方式带来的数据变化。

  CEBRA是揭示复杂结构的“专家”。鉴于大脑就是最复杂的结构,这也可看作是CEBRA的终极测试空间。这一研究将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成为人类发现神经科学新原理的平台。而该算法的实际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它还能应用于许多涉及时间或联合信息的数据集,包括动物行为、基因表达数据,以及进一步为人们提供高性能脑机接口所需的理论支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4/c14739-32677799.html

两万年前坠饰复原出古人类DNA

2023-05-04    科技日报

  《自然》杂志3日报道一项创新DNA提取技术,科学家从一个约2万年历史的鹿牙坠饰中,复原了古代DNA,表明它可能曾被一名有亚欧大陆北部血统的女性所佩戴。这种非破坏性DNA提取方法,为鉴别持有物品的古代个体的身份提供直接的遗传证据。

  用动物骨头或牙齿制作的物品特别有分析潜力,因为它们是多孔材质,会让含有DNA的体液渗入,可用于推断制作者或使用者的信息。但是从古代骨质材料中提取DNA会造成破坏,浸泡在提取缓冲液中也对标本有侵蚀风险。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和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创新DNA提取方法,将物品浸泡在磷酸钠缓冲液中,逐渐升高温度。藏在古代骨骼和牙齿人造物品中的DNA会释放到溶液中,从而可进一步测序和分析。团队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在俄罗斯丹尼索瓦洞发现的一个鹿牙坠饰,成功恢复了一头麋鹿(鹿属物种)和一个古人类的DNA

  DNA分析使团队推断该坠饰的时代约在1900025000年前。进一步分析人类的DNA表明,坠饰的制作者或佩戴者是一名女性,拥有与一组古代亚欧大陆北部人群很近的遗传亲缘关系。

  这一技术还意味着,古代人工制品自此可作为一种此前未开发的古人类DNA资源,直接关联起遗传和文化信息。团队提出,考古学家在发掘期间和之后应采用接触最小化的方案,因为表面DNA污染会妨碍此类分析。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4/c14739-32677809.html

新型水凝胶皮肤具有触觉传感能力

2023-05-0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4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启发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新的基于水凝胶的皮肤,这种极其柔韧的皮肤使用一系列电极和一种算法重建触觉刺激,让机器人能够检测物体的触觉特性,复制人类的触觉,有望促进软体机器人的开发。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3日出版的《今日材料电子》杂志。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对如何用柔性和可拉伸材料制造机器人感兴趣,为了最大化这些机器人的优势,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机器人所有组件都必须是柔软的。鉴于此,研究人员从人类皮肤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了一种可拉伸的传感材料,这种材料可检测任何损伤,感知物体或人类的触摸,并监测其周围环境。

研究使用一种专门开发的传感水凝胶作为皮肤的基础,这种水凝胶可生物降解,而且非常有弹性。研究人员将其与电阻抗断层成像硬件相结合,硬件使用皮肤边缘的电极来施加电流并测量电压,从而提供有关皮肤状态的信息,推断人造皮肤被触摸的位置,以及是否有受损。

在最初的评估中,研究人员发现新系统明显优于基于传统神经网络的人工皮肤系统。他们还测试了新的水凝胶皮肤在损伤检测或定位、监测环境及识别不同的触觉刺激这3个关键现实应用中的潜力,发现其在这3项任务中都表现良好,这表明它可用来增强软体机器人系统的能力,以执行不同的任务。

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努力改善皮肤的形状和大小,以便能感知更复杂的刺激。例如,将皮肤涂抹在机械手上,它不仅能感知皮肤被接触的位置和力度,还能感知机械手每个手指的位置以及手是否受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5/c14739-32678982.html

化疗药物首次到达人脑

2023-05-0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4日电 (记者张梦然)治疗致命性脑癌胶质母细胞瘤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也无法渗透血脑屏障抵达脑肿瘤。但现在,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团队报告了一项Ⅰ期人体临床试验的结果,他们使用一种新型的颅骨植入式超声设备,打开血脑屏障,并反复将化疗药物渗透到人脑的大片关键区域以增强治疗效果。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的《柳叶刀·肿瘤学》上。

  打开血脑屏障的4分钟程序是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进行的,患者可在几小时后回家。结果表明该治疗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打开血脑屏障导致人脑中的药物浓度增加大约46倍。科学家用两种不同的强效化疗药物紫杉醇和卡铂观察到了这种增加。

  此外,这是第一项描述超声处理后血脑屏障关闭速度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大部分血脑屏障的恢复发生在超声处理后的3060分钟内。这一发现将帮助优化药物输送和超声激活的顺序,以最大限度地将药物渗透入人脑。

  对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来说,该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目前可用的化疗药物替莫唑胺也能穿过血脑屏障,但它是一种弱药物。而将紫杉醇直接注射到这些肿瘤患者的大脑中虽能观察到疗效迹象,但直接注射或导致大脑刺激和脑膜炎等问题。

  该研究首次使用法国生物技术公司Carthera设计的、由9个超声波发射器组成的新型颅骨植入式网格,在去除胶质母细胞瘤后,其还能覆盖与残留在大脑中的空腔相邻的一大片区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5/c14739-32678988.html

研究:美国少数族裔新冠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2023-05-05    海外网

海外网55日电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54日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近期发布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是2022年美国国民第四大死因,印第安人和非裔的新冠死亡率和总体死亡率均高于其他种族。

此前数据表明,在2020年与2021年,新冠病毒感染是美国国民第三大死因。尽管新冠死亡率在2022年有所下降,但仍直接或间接夺去了近245000名美国人的生命。

数据还显示,2020年至2022年期间,美国印第安人和非裔的新冠死亡率始终高于其他种族。此外,这两个种族的总体死亡率也比其他种族更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lZdGbYXdF


舆情信息

医联体建设不得变相取消中医医院

2023-05-04    新华健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三部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不得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变相地取消、合并中医医院。未设置中医医疗机构的县级行政区域应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县办中医医疗机构。

  截至目前,我国尚有约12.86%的县级行政区域(不含市辖区)未设置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其中约一半为脱贫县和原深度贫困县,极大限制了中医药服务供给。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不得在医联体等各类建设过程中,变相地取消、合并中医医院,改变其功能定位,不得以各种理由在事实上削弱中医医院。

  未设置中医医疗机构的县级行政区域(不含市辖区)应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县办中医医疗机构,统筹考虑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交通条件、就医需求等因素,优先设置县级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局鼓励各地在已有医疗机构基础上通过改变机构类别、转变隶属关系、经济转型等方式,加强县级中医医院设置。如暂不具备设置中医医院条件,可以设置县办中医门诊部。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504/

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实施首年进展顺利

2023-05-04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赵星月)近日,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相关部门数据资料,对儿童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和法律保护7个领域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纲要》实施首年总体进展顺利,儿童健康水平整体提高,安全保护持续加强,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儿童福利提标扩面,家庭建设日益完善,成长环境日益优化,法律保护机制不断健全。

  数据显示,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2021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0.78名,比2020年增加0.14名;每千名儿童拥有床位2.2张,增加0.03张。全国新生儿死亡率为3.1,下降了0.3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由2020年的5.4下降到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1,下降了0.4个千分点。

  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不断强化,初步建立覆盖婚前、孕前、孕期、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防治出生缺陷宣传教育得到加强,公众优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2021年,全国婚前医学检查率为70.9%,比202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产前筛查率为85.7%,提高了4.6个百分点;新生儿访视率为96.2%,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儿童健康管理得到加强,围绕儿童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等儿童生长发育重点,全面加强儿童健康服务和管理。2021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2.8%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为94.6%,比2020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为93%,提高了1.2个百分点。小学生和初中生近视率分别为35.5%71.1%,与2020年基本持平。

  儿童疾病防治持续强化,加强儿童传染病防治,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儿童血液病等重大疾病救治诊疗体系逐步完善。2021年,适龄儿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各种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0%以上。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为4.2%,比2020年下降0.3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的通知》,累计将22个病种纳入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

  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得到关注,学生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机制不断完善,引导儿童树立正确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逐步纳入基础教育体系。2021年,小学和中学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比例分别为30.1%54.2%,分别比2020年提高21个和23.7个百分点。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性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学校比例为94.4%,提高4.3个百分点。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04/489130.html

张伯礼院士:XBB.1.16流行可能性小,普通感冒药都可选用

2023-05-03    健康时报

近期,奥密克戎亚种XBB.1.16引发关注,XBB.1.16会流行吗?应对XBB.1.16,第一波疫情时药物是否可以继续使用?

“目前证据显示,XBB.1.16的全球流行风险低于XBB.1.5和其他正在流行的变异株。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虽然一些地方出现了感染新冠病毒增加的情况,但还是散发的,目前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张伯礼表示,居民可以适当储备一些常用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但没有大量囤药的必要。治疗普通感冒的药物都可以选用,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宣肺败毒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等,西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复方氨酚烷胺等。

“使用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时,注意用药尽可能的早,咽喉部感觉不适即可用药,效果较好;首剂加倍原则,即第一次用药量加倍,起效更快、效果更好。第一波疫情时购买的药物只要还在有效期内,仍可以继续使用。阳性患者应早发现、早用药、早治疗,若身体不适,有咽痛等迹象或检测出阳性后,建议及时用药。”张伯礼提醒。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3QQM9NH052583KJ.html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无影灯)

2023-05-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前,北京协和医院分别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签署帮扶合作协议。北京协和医院将向这两家医院输出品牌、技术、管理等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区域医学中心,助推贵州在医疗服务、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一个缩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落地,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享受更优质、更便利、更实惠的健康服务。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需要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促进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目前,我国已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要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技术引领作用,主攻疑难复杂疾病,使重点病种患者跨省、跨区域就医大幅减少。发挥省级高水平医院辐射带动作用,引导省会城市和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资源向薄弱地区疏解,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推动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突出县级医院县域龙头地位,围绕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持续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补齐能力短板。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需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上下结合、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要健全家庭医生制度,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要平台,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供综合连续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在城市地区网格化布局由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组成的医疗联合体。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建立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需要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要加大基层、边远地区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地区、专业之间人才配置差距。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落实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制度,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儿科、重症医学、呼吸、精神科、传染病、老年医学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完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和使用力度,增加全科医生数量。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置和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期待各地区各部门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5/c14739-32678761.html

国家疾控局要求——提升疾控领域财务管理水平

2023-05-05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张磊)近日,国家疾控局召开局机关及直属和联系单位财会监督相关工作能力提升培训会。会议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和国家疾控局工作方案,切实做好局机关及直属和联系单位的预算执行监督,提升疾控领域财务管理水平。

  会上,由财政部监督评价局负责同志介绍了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的出台背景、起草过程,分析了财会监督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详细讲解了《意见》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重点就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意见》、做好财会监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据悉,国家疾控局已印发《国家疾控局财会监督领导小组机构及职责》和《国家疾控局财会监督和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国家疾控局规财法规司于4月初分别召开了直属和联系单位、局机关各司的财会监督、预算执行监督工作部署动员会。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05/489144.html

中俄医药健康标准转化中心落地北京

2023-05-05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邱煜雯)近日,中俄医药健康标准转化中心成立大会暨中俄医药健康合作与标准论坛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举行。

该中心将落户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园,由昌平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北京市药品检验研究院联合共建。在论坛上,来自中俄政府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和医药企业的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围绕中俄医药健康标准协调与市场准入、医药产品备案注册与监察、合作现状、问题与机遇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贺泳江介绍,昌平区将进一步深化与俄罗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交流合作,完善机制、创新载体,更好地聚合双方在人才、科研和临床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提出,清华大学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搭建一个集标准检测认证、科技合作对接、创新项目加速于一体的开放式平台,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

作为“2020-2021中俄科技创新年”的重要成果之一,中俄医药健康标准转化中心以“为民众提供安全、有效和优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保障两国民众健康”为宗旨,大力开展务实合作。中俄医药健康标准转化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北京进一步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作用,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增进两国间科技创新人才交往、开启国际化科技交流与招商引资新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lZfZlUkBa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