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16期

发布时间:

2023/4/28 16:55:43

浏览次数:

2540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16期                    总第479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将开展

l  乘势而上,筑牢公卫防护网

l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这份疫苗接种攻略 请家长收藏

l  综述:中国抗疟力量和经验惠及非洲

l  中疾控:本土病例仍以BA.5.2BF.7及其亚分支为主

l  新冠病毒又来了?专家:这类人中招最多


科研动向

l  降压药物无效?超声肾脏神经去除术或成为高血压患者的替代疗法!

l  Nature Medicine:这种在研新药可增强多发性骨髓瘤移植的干细胞动员

l  纳米毒性理论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l  头发变白或因干细胞“卡住”了

l  数字技术加持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l  电刺激将伤口愈合速度提高三倍

l  借助银可提高抗生素效力

l  最新研究:欧洲每年至少有1200名儿童死于空气污染

l  移动疫苗打印机问世 利于室温下长期储存疫苗并通过皮肤给药

l  为何癌症也有“楚河汉界”?

l  吞服“小胶囊” 筛查食管癌

l  Cell Death Differ:科学家揭示了营养缺乏导致的疾病发生机制

l  最新研究:爱吃炸薯条的人,患抑郁症风险要比普通人高

l  摄入型“电疗胶囊”能控制食欲

l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凝胶可完全治愈侵袭性脑肿瘤

l  微塑料可在摄入两小时后进入大脑

l  人类染色体“X”档案破解 迷你“钥匙”决定DNA形状

l  在两种“老化”状态间循环切换 科学家设计基因调控回路延缓衰老


舆情信息

l  中医药贯穿肿瘤防治“全过程”很重要

l  国家药监局:第三方平台要全力确保药品网售质量安全

l  村卫生室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国内首个团体标准发布

l  病有所医,保障人民健康

l  今年“铁拳”行动将严打“神医神药”

l  全国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工作会要求——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l  “新冠二阳”再次出现:五一将近,下一波疫情高峰即将到来?

l  专家:甲流等传染病流行期间 警惕哮喘急性发作带来的死亡风险

l  肺结核和感冒如何区分?该怎样预防?这些知识要知道

l  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壮大(人民时评)

l  全国共有托育服务机构约7.5万家 提供托位数约350万个

l  外交部发言人:429日起,航空公司不再查验来华人员登机前新冠病毒检测证明

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

l  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分析 做好药品设备等物资准备

l  国家疾控局: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制定本地佩戴口罩指引

l  全力做好“五一”期间医疗保障

l  社区高质量防艾有了指导手册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4-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12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420日降至2661例;检测阳性率202212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420日为1.7%(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12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420日的1.6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129日快速上升,12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420日阳性数降至79例(阳性率为0.5%)(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6周(224-46日)的波动增加及平台波动后,近2周(47-420日)呈下降趋势,420日为23.6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1.8%(图2-1)。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约6周(224-46日)的波动增加后,近2周(47-420日)呈下降趋势,420日为6.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2.6%(图2-2)。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23日后呈低位波动,约6周(224-46日)的波动增加及平台波动后,近2周(47-420日)呈下降趋势,420日为16.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1.4%(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9-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12-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1.8%)开始呈现增加趋势,第10周(36-12日)达阶段高峰(9.1%)后开始持续下降,第15周(410-416日)流感样病例占比降至5.8%。(图2-4)。

  2022年第49周(12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后小幅反弹(第8周新冠病毒阳性率为5.1%);第9-11周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下降(阳性率分别为3.8%2.7%1.9%),第12-13周(阳性率分别为2.3%2.6%)略有反弹,第14周新冠病毒阳性率与前一周持平(2.6%),第15周(410-16日)小幅增加至3.2%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2023年第6周(26-12日)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第10周(36-12日,阳性率为53.2%)后上升趋势明显趋缓,第12周(320-26日,阳性率为55.5%)达阶段高峰后开始下降,第15周(410-16日)流感病毒阳性率为35.3%(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1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420日下降至3929例,较峰值减少了99.8%(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1227日至20231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4日增量明显下降,1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420日下降至10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2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8例)(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420日为0例(图3-3)。414日至42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0例。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926日至2023420日,全国共报送41681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58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及其亚分支(构成比66.2%)和BF.7及其亚分支(构成比29.8%)。其中,BA.5.2及其亚分支包括DY.216.7%)、DY.411.6%)、BA.5.2.4811.2%)、BA.5.2.498.5%)、DY.18.3%)和DY.35.1%)等;BF.7及其亚分支包括BF.7.1421.0%)、BF.7.14.13.1%)、BF.7.14.52.4%)、BF.7.14.42.0%)、BF.7.14.30.3%)和BF.70.3%)等。114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121日至2023420日,全国共报送32993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17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及其亚分支(构成比64.3%)和BF.7及其亚分支(构成比33.0%)等。其中,BA.5.2及其亚分支包括DY.219.2%)、DY.411.6%)、BA.5.2.4811.3%)、DY.18.6%)、DY.35.6%)和BA.5.2.493.5%)等;BF.7及其亚分支包括BF.7.1422.4%)、BF.7.14.13.7%)、BF.7.14.53.0%)、BF.7.14.42.4%)、BF.7.14.30.4%)和BF.7.14.20.3%)等(表4-1)。共监测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603例,其中,4BQ.14BQ.1.119BQ.1.1.131BQ.1.1.171BQ.1.1.181BQ.1.1.351BQ.1.1.381BQ.1.1.461BQ.1.1.532BQ.1.1.661BQ.1.1.698BQ.1.21BQ.1.232BQ.1.82CH.1.13CH.1.1.11CH.1.1.111DT.21EA.12EG.13EL.17EM.11EU.1.12FB.13FE.11XBB4XBB.12XBB.1.11.11XBB.1.124XBB.1.1542XBB.1.165XBB.1.16.116XBB.1.17.137XBB.1.19.12XBB.1.2222XBB.1.22.11XBB.1.235XBB.1.241XBB.1.4109XBB.1.52XBB.1.5.119XBB.1.5.122XBB.1.5.157XBB.1.5.2335XBB.1.5.241XBB.1.5.281XBB.1.5.321XBB.1.5.361XBB.1.5.52XBB.1.5.72XBB.1.9163XBB.1.9.135XBB.1.9.21XBB.1.9.31XBB.1.9.511XBB.2.31XBB.2.3.21XBB.2.42XBB.3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和内蒙古以BF.7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海南、山西和天津两簇进化分支基本持平;其它省份均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42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443.2万剂次(图5-1)。接种总人数131048.0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708.4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783.9万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90.6%(图5-2)。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8083.7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69.3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36.1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318.9万人。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截至2023420日,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7%92.6%(图5-3)。

注:1. 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202212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老年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老年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4/t20230422

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将开展

2023-04-24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张磊)515日是全国第30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补碘三十年,利国利民保健康”。419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全面总结30年来碘缺乏病防治成效,持续巩固和推进科学补碘预防碘缺乏病防治策略。

  《通知》指出,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自1994年起,我国设立防治碘缺乏病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防治疾病的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有效推进了碘缺乏病的防治进程。

  《通知》要求,广泛、深入地宣传科学补碘对于保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及时对不科学的认识予以澄清,进一步引导公众树立科学补碘的正确理念,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

  《通知》强调,各地要根据不同人群碘生理需求特点,开展核心信息和知识宣传,突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加大对特殊人群,特别是孕妇、儿童和碘缺乏地区人群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其关注自身碘营养状态,提高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碘缺乏危害的警惕性,掌握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424/489042.html

乘势而上,筑牢公卫防护网

2023-04-24    健康报

  3年来,我国走过了极不平凡的抗疫历程,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在此基础上,应乘势而上,深入总结抗疫斗争经验,加快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尽快补齐短板弱项,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强大的公卫体系是基础。这意味着要积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发展,平稳有序推进地方机构改革,推动落实疾控机构及人才相关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同时,加强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业学科和院前急救建设,推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规范化建设,加强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其中,解决疾控机构人才保障和激励难题,要从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比如,在实行财政全额保障的同时,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符合疾控机构特点的运行新机制,尤其是落实“两个允许”要求,给予疾控机构内部分配自主权,激发机构运行活力。此外,还要适时调整卫生防疫津贴和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调动广大疾控人员和相关公共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过硬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是支撑。这需要推动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同时,完善平急结合、快速反应的医疗应急体系,推进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级医疗应急综合演练基地、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和医疗应急队伍建设。聚焦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培养一支过硬的应急队伍,提升传染病应急响应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无疑是发展的方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自动化采集多点多维数据,进而及早地、智能化地判别出传染病可能增加的流行风险,并发出预警信息。这需要建立多部门信息合作共享机制,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壁垒。

  统筹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过往3年,我们也同时面临猴痘、人禽流感、炭疽等新发突发疫情的威胁,艾滋病、结核病、肝炎、寄生虫病、地方病等亦尚未消除。此时,决不能掉以轻心。此外,环境健康、学校卫生、免疫接种等工作也需常抓不懈。以免疫接种工作为例,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如何将方案中的举措落实到位是摆在眼前的待解问题。这需要全体疾控人共同努力,加快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而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commentary/2023/0424/489039.html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这份疫苗接种攻略 请家长收藏

2023-04-25    人民网

4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疫苗的发明和预防接种是人类公共卫生的重要成就。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陈社菊介绍,当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原微生物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抗体。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基因重组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

陈社菊表示,婴幼儿可以从母体获得一定的抗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逐渐减弱或消失。为提高儿童抵抗传染病的能力,需要按照程序进行预防接种,使孩子自身产生抵抗力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

接种疫苗前,要避免儿童空腹、劳累,接种当天应穿宽松的衣服,以方便接种。接种疫苗时,要如实向接种医务人员告知儿童健康情况和接种禁忌。接种疫苗后,在现场留观30分钟,确认没有异常才能离开。保持注射部位干净卫生,注意休息,健康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容易过敏的食物,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注意观察儿童健康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咨询医务人员或医院就诊。

那么,儿童在什么情况下不适合接种疫苗呢?陈社菊说,儿童对某种疫苗严重过敏,或接种后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禁止接种同种疫苗。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等疾病的儿童,不接种疫苗。处于急性疾病期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的儿童,暂缓接种。处于特殊健康状态的儿童,经过专业医学评估,病情稳定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补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5/c14739-32672974.html

综述:中国抗疟力量和经验惠及非洲

2023-04-26    新华网

  4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疟疾仍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12月发布的《世界疟疾报告2022》,2021年全球84个疟疾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中,疟疾病例数达2.47亿例。全球范围内疟疾负担最重的是非洲,这一地区的疟疾病例数约占全球的95%。近年来,中国积极与非洲国家开展抗疟合作,为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和经验。

 “感谢中国医疗队的善举”

  中国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零病例的瞩目成绩,并在2021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同时,中国一直与世界分享消除疟疾的方法,为其他国家疟疾防控提供参考。一批又一批中国人在助力非洲抗击疟疾的道路上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经验”……

  南苏丹是疟疾高发国家之一。南苏丹首都朱巴教学医院基础设施较差,污水管网缺乏,无法有效抑制蚊虫滋生。“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发生的有效手段,而利用药浸蚊帐进行防蚊是非常经济的方法。”中国第十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队长徐张巍说。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雨季,医疗队4月初向这家医院捐赠2000顶药浸蚊帐,为住院病人解决了基本防蚊需求,受到患者和院方好评。院长安东尼·卢巴伊说:“这批蚊帐将有效预防患者在住院期间被蚊虫叮咬,防止染上疟疾使病情加重,降低疟疾发生率和死亡率。感谢中国医疗队的善举,解决了当前防蚊的燃眉之急。”

  在位于非洲大陆中部的中非共和国,“疟疾是当地像感冒一样常见的疾病,我们平均每天接诊1015名疟疾患者。这当中有很多疟疾反复发作的病人,几乎是抱着最后希望过来寻求帮助。”在首都班吉友谊医院工作的第19批援中非医疗队队长王宝祥说。

  “在非洲,很多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诊断和治疗而死于疟疾。”王宝祥说。据他介绍,医疗队通过疟原虫检测并结合临床症状来确诊,经过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辅以对症治疗改善症状,“绝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好”。

  中国第十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近期走进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东战区8支分队,组织开展疟疾防治巡回宣传教育活动。

  “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除了恐袭战乱,疟疾等高发性传染病是对维和官兵生命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医疗分队副队长刘文斗说,在这次活动中,中国医疗分队为各国分队在青蒿素等防疟药品的储备使用和营区环境消杀等方面讲解指导,“有效形成各国分队依托自身力量防治疟疾发病的整体合力”。

  “维和官兵一旦罹患疟疾,会影响正常任务执行。中国医疗分队组织的活动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他们分享的疟疾防治知识对我们开展日常工作帮助很大。”埃及战斗运输营医疗官穆罕默德·塞林说。

 “希望非洲可以像中国一样战胜疟疾”

  作为中国抗疟援助的重要名片,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重大贡献,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就有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此外,中国探索总结出的“1-3-7”工作规范(即1日内完成病例报告,3日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7日内完成对疫点调查和处置)也被正式写入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文件向全球推广应用。

  生活在东非岛国科摩罗的人们长久以来饱受疟疾困扰,5岁以下儿童是易感染人群。“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青蒿素,为科摩罗人摆脱疟疾噩梦点亮了希望。”科摩罗国家疟疾防治中心实验室主任卡迈勒·赛义德·阿卜杜拉说。中国抗疟团队基于青蒿素复方药,已协助当地大幅降低疟疾发病率。

  疟疾也是西非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面临的首要公共卫生问题,当地年疟疾发生率高达10%。自2017年起,中方在该国开展了三期抗疟技术援助,采用的青蒿素复方“中国抗疟方案”为该国实现2025年消除疟疾的目标增添了希望。

  今年1月,中国援非盟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一期)项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竣工,这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长期以来,非洲饱受疟疾等传染性疾病困扰。期待有了新大楼、新设备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正式投入使用后,可以有效提升疾病防控工作。希望非洲可以像中国一样战胜疟疾。”亚的斯亚贝巴黑狮专科医院医学专家阿斯查卢·沃尔库说。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在与疟疾斗争的战役中,中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防控经验,这些经验非常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借鉴。”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从派遣医疗队和专家组到援建医院和疟疾防治中心,中国多年来与非洲在疟疾防控等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正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6/c14739-32673644.html

中疾控:本土病例仍以BA.5.2BF.7及其亚分支为主

2023-04-2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26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根据我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数据显示,从总体上看,本土病例仍以BA.5.2BF.7及其亚分支为主。从动态看,XBB及亚分支增长较快。近期,输入性病例中XBB变异株已占绝对优势,本土病例中XBB变异株占比增长明显,从3月初的1.5%增加到410日—19日这一周的18%。截至422日,我国已经在本土病例中监测到57XBB.1.16及其亚分支病例。世卫组织认为,目前证据显示,XBB.1.16的全球流行风险低于XBB.1.5和其他正在流行的变异株。

陈操表示,虽然在不同国家,包括XBB.1.5为主要流行株的国家人群中,已经观察到XBB.1.16具备了一定的传播优势和与XBB.1.5相当的免疫逃逸能力,但是没有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与其它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也没有看到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6/c14739-32674178.html

新冠病毒又来了?专家:这类人中招最多

2023-04-28    上观新闻

希望符合条件的人能够积极主动接种疫苗,获得更强的免疫保护能力,也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4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监测显示,近期全国疫情总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五一”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增多,但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不过,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特别提到,近期的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上一波未被感染人群、免疫水平率先下降和存在免疫缺陷的人群。

此三类人群具体包括哪些特征?相关人员应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陈小松在节前为市民带来健康提醒。

·每天收治约20例新冠阳性患者,上一波未被感染人群中招最多

“最近一周,仁济医院发热门诊每天收治约20例的新冠病毒阳性患者。根据临床特征来看,大部分是初次感染病毒的患者,复阳患者比较少。这些患者的发热症状并不严重,体温一般在38度上下,目前尚未出现重症病例,偶尔可以见到有轻微肺炎的患者,也没有并发结膜炎的患者。”陈小松介绍,“可以说,根据我们的临床接诊情况,与日前国务院发布会公布的情况基本一致:即病情略有抬头,但没有重症,上一波未被感染的人群‘中招’最多。”同时他也表示,虽然“五一”假期即将来临,但仁济医院将全力以赴保证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保证有足够的医疗力量满足临床需求。

从疫情暴发以来,医疗机构内始终最关心免疫低下人群的健康情况。陈小松介绍,存在免疫缺陷的人群通常主要包括肿瘤化疗患者、移植术后患者、血透患者、中度或重度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晚期或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接受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等,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婴幼儿也属于免疫低下的人群。

2022年,《临床肿瘤学杂志》曾公布一项研究结果,与非癌症患者相比,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突破性感染(OR分别为1.124.64)和严重结局(OR分别为1.331.45)风险显著升高。

·一部分人群的免疫水平率先下降,“三件套”依旧是健康保护的有效法宝

众所周知,疫苗是保护人类免受感染性疾病困扰的有效武器,也是控制新冠传播的关键策略。疫苗接种和感染都可以使人体获得免疫保护,但业内普遍认为,感染后36个月内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超过6个月之后,情况如何呢?陈小松说,其中就会有一部分人群的免疫水平率先下降。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我国仍有部分人群从未感染、未接种疫苗或仅接种1剂次的疫苗。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3次及以上病毒抗原的刺激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此,综合当前各类人群的接种或感染情况,“补齐免疫水平差距”主要是使符合近期接种条件的人群能通过增加抗原刺激的次数,达到产生较好免疫保护的效果。

陈小松解释,目前存在免疫水平差距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希望符合条件的市民能够积极主动接种疫苗,获得更强的免疫保护能力,也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当然,除了疫苗接种之外,日常的防护仍不能怠慢。“虽然很多人‘憋’了很久,希望利用‘五一’假期好好出去玩个够,但在大规模的流动中,也需要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他强调,“如在密闭的公共交通工具内、人员密集的场所内,都建议佩戴口罩;如果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或自测抗原呈阳性后,应佩戴口罩;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岗位人员工作期间,也应佩戴口罩。”陈小松说,“此外,就是注意勤洗手,做好手卫生。随着气温升高,假期还应预防肠道传染病,尽量保持良好的作息,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428/06/I3D2EQ4I00388045.html

科研动向

降压药物无效?超声肾脏神经去除术或成为高血压患者的替代疗法!

2023-04-23    生物探索

难治性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即使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降压药物的使用,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心脏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和中风的风险都会增加。

近期,JAMA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Endovascular Ultrasound Renal Denervation to Treat Hypertension”表明,通过一种类似于植入支架的皮下程序,可以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这种微创手术使用通过小球囊输送的超声能量,切断了肾动脉的神经供应。该方法被称为超声肾脏神经去除术(ultrasound renal denervationuRDN),可以单独使用或与降压药物一起使用,靶向肾脏神经的过度活动。

这项随机的临床试验共招募了224名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由Ochsner Health的介入心脏学部门负责人、介入心脏研究主任Stephen Jenkins博士合作撰写。

 Ochsner医院参与了研究超声肾脏神经去除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RADIANCE-HTN系列试验,”Jenkins博士说。“在这项关键的、随机的、多国试验中,Ochsner医院是美国的第二大招募机构。这个简单的导管基础手术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替代药物治疗的方法,通过减少动脉的交感神经活动来减轻高血压的压力。”

目前,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内镜导管肾脏神经去除术(RDN)已经成为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方法。传统的RDN手术使用射频消融技术将位于肾动脉内的神经烧灼,以达到降低神经活动的效果,从而降低血压。

uRDN系统则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将一个小型的柔性导管插入手腕或腹股沟的小孔中,然后将导管放置在肾脏供血的动脉内。通过将射频或超声能量传送到动脉周围的组织数秒,以减少神经活动并降低血压。当两个肾脏都经手术治疗后,设备将被移除。

先前的两项假对照试验表明, uRDN可降低轻中度和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最新的这项研究则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群体中开展了更大规模的试验,并证明了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在这一患者群体中适用:治疗后两个月,患者的血压持续降低,这意味着 uRDN有望成为药物治疗的替代方案。       

另外,发表于在JAMA Cardiology上的一项研究“Patient-Level PooledAnalysis of Ultrasound Renal Denervation in the Sham-Controlled RADIANCE II,RADIANCE-HTN SOLO, and RADIANCE-HTN TRIO Trials”汇总分析了RADIANCESOLORADIANCE TRIO  RADIANCEII这三项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uRDN在更广泛的高血压范围内具有一致的降压效果。

除此之外,这种疗法还有其他一些优势。相对于传统的RDN疗法,uRDN具有更少的并发症和更高的成功率。由于uRDN可以在任何临床环境中进行,因此它可以为那些无法耐受或不能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

当然,像所有医疗疗法一样,uRDN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限制。患者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过快、休克、肾功能障碍或血管损伤等风险。此外,目前这种疗法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总的来说,uRDN是一种全新的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方法,它利用超声能量作用于肾动脉周围的组织,降低神经活动性,从而降低血压。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和其他手术治疗方式,uRDN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虽然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但是该疗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方法。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536e6811268.html

NatureMedicine:这种在研新药可增强多发性骨髓瘤移植的干细胞动员

2023-04-23    生物世界

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身的健康干细胞,储存并在高剂量化疗后重新输入,相对传统仅化疗的方式能改善总体生存率。这一方法称为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其效果有赖于收集足够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能力,这些细胞通常来自血液。

G-CSF(一种蛋白质,在骨髓中辅助生产白细胞和干细胞)是动员造血干/祖细胞(HSPC)至血液中以供收集和储存的标准药剂,但尽管经过多日治疗,有4050%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仍无法产生最优数量的干细胞以供自体移植。

Motixafortide是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一种选择性抑制剂,过去已在1期临床试验中表明它可以在健康人的循环血液中增加HSPC的丰富度。

2023417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Motixafortide and G-CSF tomobiliz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o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in multiplemyeloma: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的研究论文。

这项3期临床试验报告,在80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90%成员中,注射一剂Motixafortide可以安全地动员最优数量的干细胞,以供收集和移植。这一方法或可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结局。

作为一项多中心3期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团队在122名患有多发性骨髓瘤、正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前进行造血干/祖细胞(HSPC)动员的患者中,比较了以下二者的安全性和效果:结合MotixafortideG-CSF,与结合安慰剂和G-CSF

结果表明,Motixafortide+G-CSF是安全的,并且耐受良好,大多数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仅持续很短时间。一次Motixafortide+G-CSF治疗,有93%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总共80人)为自体干细胞移植动员了最优数量的HSPC,相比之下,安慰剂+G-CSF中达到这一效果的患者为26%(共42人)。此外,论文作者认为Motixafortide+G-CSF很好地动员了更多初级HSPC,初级HSPC与自我更新和再生增强有关。

论文作者总结说,这些发现提出了一种新的HSPC动员方案,快速、安全且耐受良好,并有潜力极大改善收集HSPC以供干细胞移植的能力,以及其他基于HSPC的基因疗法。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e77e6812637.html

纳米毒性理论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2023-04-23    国家纳米中心

无机纳米材料通过催化作用驱动细胞活性氧(H2O2O2·-O2等)发生化学转化,是其毒性等生物学效应的重要来源,由此开展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应用是纳米医学的重要课题。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高兴发团队长期用理论与模拟手段研究纳米材料催化活性氧转化的机制与规律,发展了纳米毒性预测理论和相关生物应用的计算设计方法,最近在该方向取得了系列进展。

1、“透明”机器学习虚拟筛选靶向肿瘤H2O22D纳米材料

实体瘤富含H2O2分子,纳米材料催化H2O2攫氢反应(类过氧化物酶催化)可导致氧化应激毒杀肿瘤;纳米材料催化H2O2歧化反应(类过氧化氢酶催化)可缓解乏氧抑制肿瘤增殖。因此,预测纳米材料对H2O2的催化活性可用于前瞻性地设计靶向H2O2的抗肿瘤纳米材料。研究团队前期发展了预测纳米表面催化H2O2攫氢反应的理论模型(ACS Catal., 20201012657),最近发展了预测纳米表面催化H2O2歧化反应的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基于催化机制,物理意义清晰,与密度泛函计算结合原则上可预测纳米材料的上述抗肿瘤活性。

为提高理论模型预测2D材料抗肿瘤活性的效率,研究人员进一步为模型中的描述符物理量训练了机器学习计算方法,建立了高效筛选抗肿瘤2D纳米材料的计算机方案。该方案兼具物理模型的可解释性与机器学习方法的高效性,用普通电脑与材料数据库连接即可实现虚拟筛选,为2D材料的抗肿瘤应用研究提供了高效理论工具(图1)。相关工作以Clear-box machine learning for virtual screening of 2D nanozymes totarget tumor hydrogen peroxide为题,发表于《先进保健材料》(AdvancedHealthcare Materials)。

2、配体轨道能模型刻画MOF催化活性的远端取代基效应

纳米材料催化O2攫氢反应(类氧化酶催化)同样具有抗肿瘤应用前景,例如可利用该反应消耗肿瘤细胞的葡萄糖分子“饿死肿瘤”。前期实验发现MOF材料活化O2的活性与取代基的Hammett常数成正比,研究团队通过密度泛函计算发现,MOF还原为该反应过程最可能的决速步,由于Hammett常数大的拉电子基团有利于MOF还原,可提高催化活性,解释了实验结果(Advanced Materials,2021, 33, e2005024)。

然而,一些MOF在催化磷酸酯键水解时,推电子基团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为深入研究MOF取代基调控催化活性的机制与规律,该团队以UiO-66为模型体系,研究了其催化两类反应的取代基效应,提出了“配体轨道能量模型”。该模型将催化反应的决速过渡态到前一个中间体的过程表示为决速过程,决速过程中MOF上的净电荷变化表示为ΔQMOF。模型指出,ΔQMOF的正负决定了取代基效应的方向性:当ΔQMOF > 0时,决速过程中电子从MOF向反应物转移,推电子基团有利于MOF给出电子,可提高催化活性;ΔQMOF < 0时,决速过程中电子从反应物向MOF转移,拉电子基团有利于MOF接受电子,可提高催化活性。由于取代基效应源自于连接配体π轨道与金属节点d轨道的远程π-d共轭,配体的LUMOELUMO)能级决定了取代基效应的作用强度。由此提出了关系式定量描述取代基效应对MOF催化活性的调控规律(图2)。取代基效应一般用经典Hammett方程定量描述,而该方程使用经验参数,限制了其使用范围。配体轨道能量模型揭示了MOF催化取代基效应的底层机制,避免了经典Hammett方程使用不可移植经验参数的缺点,有望用于未来指导研制基于MOF孔道结构,具有反应底物选择性的纳米毒性调控技术。相关工作以Remotesubstituent effects on catalytic activity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 linkerorbital energy model为题,发表于《npj计算材料学》(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3、纳米酶催化机制与动力学的理论与计算研究

无机纳米材料催化H2O2攫氢、H2O2歧化、O2攫氢和O2·-歧化的功能分别与氧化还原酶家族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催化功能相似,因此这些具有类酶催化活性的无机纳米材料也被称为纳米酶。纳米酶是材料、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学科交叉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虽然纳米酶设计、合成、表征和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纳米酶工作环境复杂,其微观机制和动力学研究依然有挑战。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可在原子尺度刻画反应体系沿反应坐标方向的势能面,洞悉催化反应的微观机制和动力学,近年来在纳米酶催化机制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计算结果或刻画纳米酶催化的原子历程,为实验研究提供支撑,或进一步发展理论模型描述催化活性,为计算设计提供理论工具。

高兴发应邀为《纳米酶专刊》撰写了题为Reaction mechanisms and kinetics of nanozymes: insights from theoryand computation的综述,回顾了纳米材料模拟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物酶催化功能的分子机制和规律。重点评述了计算与实验如何交叉合作,共同揭示纳米酶催化机制,也展望了纳米酶计算和模拟研究未来面临的挑战性问题。相关工作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4、“机制-理论-设计”指引发现其他靶向的纳米生物催化材料

纳米材料除与活性氧发生催化作用外,与生物体内其他活性分子/基团的催化作用也是其毒性的来源。磷酸酯键是核酸、磷脂膜、蛋白质等生物结构中的重要官能团,为将化学模拟推广为一种研究纳米毒性上游化学机制的普适性策略,研究团队研究了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表面水解磷酸酯键的微观机理和动力学,提出了“OH-H共吸附能模型”描述催化活性。与此前“路易斯酸模型”仅解释部分实验结果不同,新模型系统解释了前人实验,并预测了首例基于金属、稳定且生物相容度高的钌催化材料,用实验证实了预测结果(图4)。

该研究结果体现了“机制-理论-设计”这一化学模拟策略可作为一种研究纳米毒性上游化学理论与机制的普适性策略,研究复杂纳米生物体系中的化学问题。该研究成果以Mechanism and kinetics-guided discovery of nanometal scissors to cutphosphoester bonds为题,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ACS Catalysis)。

上述成果拓展了异相催化理论,为纳米毒性预测与生物应用设计提供了理论工具,论证了“机制-理论-设计”这一理论与模拟策略在研究纳米生物复杂化学问题中的有效性。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纳米中心等项目的资助。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a70e6821434.html

头发变白或因干细胞“卡住”了

2023-04-2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一项由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研究人员领导的新研究表明,毛囊黑色素干细胞(McSC)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在毛囊的生长室之间移动,但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干细胞会被“卡住”,从而无法成熟,并失去保持头发颜色的能力。相关研究1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McSC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头发的颜色是由McSC是否获得Wnt信号而成为成熟细胞来控制的。新研究表明,McSC具有显著的可塑性。这意味着在正常的毛发生长过程中,这些细胞在成熟头发轴上不断地来回移动,因为它们在发育中的毛囊的隔室之间传输。正是在这些隔室中,McSC暴露在不同水平的影响成熟的Wnt信号中。

  研究人员发现,McSC在其最原始的干细胞状态和下一成熟阶段转移扩增状态之间转换,具体取决于它们所在的位置。随着头发老化、脱落,然后再长出,越来越多的McSC被卡在称为“毛囊凸起”的干细胞隔室中。它们停留在那里,不会成熟到转移扩增状态,也不会回到毛胚胎室的原始位置。“卡住”的McSC不再暴露于大量Wnt信号,因此停止了再生行为,无法在继续生长的新毛囊中产生色素。

  此次研究是用小鼠细胞进行的,加深了人们对McSC如何给头发着色的基本理解。新发现的机制提出一种可能性,即McSC的固定定位在人身上也可能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为逆转或防止人类头发变白提供了一条潜在途径,即帮助堵塞的细胞在发育中的毛囊室之间再次移动。

  研究人员表示,McSC具有类似变色龙的功能,而这种功能的丧失可能是导致头发变灰和变白的原因。新发现表明,McSC的能动性和可逆分化是保持头发健康亮泽的关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4/c14739-32672017.html

数字技术加持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3-04-2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虞璐 王雨曼 柳鑫 记者过国忠)421日,记者从扬州大学获悉,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聆心语者”科研团队成功研发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系统,为广大青少年当好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上述科研团队负责人高媛媛说,目前传统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存在青少年心理评估数据采集难、心理健康预测依赖过程监测、线下心理健康疏导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中小学校需求。传统的心理健康评估软件则缺乏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的技术保障。据调查,有65%的青少年不信任该类软件。

为了解决传统心理健康评估系统存在的诸多痛点问题,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聆心语者”科研团队研发了一款更专业安全且操作简便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系统,帮助青少年有效防范心理健康问题。例如,针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时比较关注的隐私保护问题,该科研团队采用区块链算法加密技术,每一个用户单独拥有一个密钥,有效增强了软件应用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传统的评估系统,该科研团队研发的新系统不仅采用了带情境的测试题及多媒体编排技术,有效引导青少年完成测试,而且还采用了心理测试量表的动态组合与融合生成算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现青少年成长周期全过程数据管理与应用,并采用大数据分析预测与干预方法,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科学决策。

目前这款新型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系统已进入市场示范应用。下一步,团队将根据试用反馈情况继续对软件进行完善升级,让科研成果为更多青少年健康成长护航。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4/c14739-32672015.html

电刺激将伤口愈合速度提高三倍

2023-04-2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慢性伤口是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截肢。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瑞典和德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利用电刺激将伤口愈合速度提高了3倍。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芯片上的实验室》杂志。

  最新研究负责人、瑞典查尔默斯理工大学生物电子学副教授玛丽亚·艾斯普朗德解释说,慢性伤口是一个巨大的健康问题,但很少引起关注。为此,他们开发出了这种可使伤口愈合速度加快的方法,有望让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受益,因为他们经常遭受无法愈合的创伤。

  新方法基于一个古老的假设——对受损皮肤进行电刺激可使伤口愈合,原因在于皮肤细胞在电场中会定向“迁移”。艾斯普朗德团队研究了如何利用这一原理对细胞进行电引导,以使伤口更快愈合。

  为此,他们开发出了一款生物芯片,在上面培养皮肤细胞,然后在皮肤上制造微小的伤口,接着用电刺激伤口,结果表明,其伤口愈合速度是没有电刺激的4倍。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还将重点放在了与糖尿病有关的伤口愈合上。结果表明,电刺激可以提高伤口的愈合速度。糖尿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每11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糖尿病。

  研究团队指出,他们目前正在研究不同皮肤细胞对电刺激的反应,希望开发出一款设备,能“扫描”伤口,并根据伤口的情况调整电刺激,以有效帮助那些伤口愈合缓慢的人。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借助银可提高抗生素效力

2023-04-25    科技日报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借助银降低了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系列测试表明银纳米粒子在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方面非常有效。有关专家称,该项研究打开了微生物学新篇章,使得许多旧药物返回市场并提高效力成为可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纳米材料》杂志上。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化学和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所教授阿列克谢·佩斯托里科夫称,研究方法是把银纳米粒子溶液用作一种独立的药物,而不是抗生素的添加剂。研究测试发现,新制剂大大提高了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该研究是针对患有浆液性乳腺炎的繁殖奶牛进行的,其病原体是大肠杆菌。第一组接受联合作用的兽用抗菌药物治疗,第二组接受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科学家的制剂治疗。

  研究分析表明,用含有抗生素的药物治疗导致大肠杆菌对抗菌药敏感度降低超过20%。在用银纳米粒子治疗后,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增加了将近20%

  佩斯托里科夫解释说,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有几个:纳米颗粒抑制了保护细菌群落免受外界侵害的生物膜的生长,它们降低了微生物附着在体细胞上的能力,还减少了能够使抗生素失活的细菌细胞的比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5/c14739-32672745.html

最新研究:欧洲每年至少有1200名儿童死于空气污染

2023-04-2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最新研究表明,欧洲治理空气污染不力,导致该地区每年有上千名儿童过早死亡。

据英国《卫报》24日报道,欧洲环境署发布了一份涵盖37个国家的空气质量报告,其中重点评估了空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报告显示,欧洲97%的人口都暴露在空气污染程度超标的环境中,该地区每年因呼吸污染空气而过早死亡的儿童至少有1200名。另有数千名儿童因空气污染身心受创,其影响很可能延续终身。

报告分析,儿童呼吸速率更快、更喜欢户外活动,且个子矮小,更接近地面,比成人更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儿童时期接触污染物经证实会抑制肺活量,增加呼吸道疾病、耳部感染和过敏的风险,甚至还可能影响大脑发育。虽然减少污染源很重要,但欧洲环境署建议针对儿童采取更具体的降污措施,如改善学校周围的绿化环境,走小路步行上学、改善室内通风环境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dI0G5aEly

移动疫苗打印机问世 利于室温下长期储存疫苗并通过皮肤给药

2023-04-25    科技日报

  为所有需要疫苗的人接种并非易事。许多疫苗需要冷藏,因此很难将它们运送到缺乏基础设施的偏远地区。24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可一天内生产数百剂疫苗的移动疫苗打印机。打印机能生产热稳定的新冠RNA疫苗,且该疫苗在小鼠中产生的免疫反应,与注射RNA疫苗相当。

  这种打印机可放在桌面上,其用数百个含有疫苗的微针生产贴片,贴片会附着在皮肤上,使疫苗无需传统注射即可溶解。一经打印出来,疫苗贴片在室温下也能储存数月。

  研究人员用来打印微针的“墨水”,包含了封装在脂质纳米颗粒中的RNA疫苗分子,这有助于它们长时间保持稳定,即使在室温或更高温度下储存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发现,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聚乙烯醇的50/50组合,是具有刚度和稳定性的最佳组合。

  为测试疫苗的长期稳定性,研究人员首创了这种含有荧光素蛋白的RNA墨水。他们将所得的微针贴片在4℃或25℃(室温)下储存长达6个月后应用于小鼠,同时还在37℃下储存了一批贴片一个月。在所有这些条件下,贴片均未失效。相比之下,传统肌内注射疫苗有效性随室温下储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工作特别令人兴奋,因为它实现了按需生产疫苗的目标。由于有可能扩大疫苗生产规模并提高高温下的稳定性,移动疫苗打印机可促进RNA疫苗的广泛获取。

  微针贴片疫苗,一种无需注射的疫苗。贴片尺寸袖珍,但表面布满微型针头。按一下贴片,装载有疫苗成分的微针刺入皮肤,便轻松完成了接种。对疫苗推广来说,它的亮点在便于运输、储存,大为降低疫苗的获取和注射门槛。此次,研究人员干脆研制出了配套的疫苗打印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打印。他们已经在小鼠上测试了疫苗稳定性。即使在室温条件下,半年过去疫苗依然表现优秀。这种打印机可以促进RNA疫苗的更广泛获取,造福偏远地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5/c14739-32672743.html

为何癌症也有“楚河汉界”?

2023-04-26    科技日报

  近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中华肿瘤杂志》上公布了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并首次公布了各省份主要癌谱流行情况,各地的癌谱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为何肿瘤也有“楚河汉界”?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郝希山表示,除了地理位置本身,地域背后隐藏的人为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差异,可能也是导致癌症发病差异的原因之一,早预防、早筛查、早发现、早开展规范化治疗的“四早”是抗癌的关键。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06.40万例,死亡病例约241.35万例。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癌谱结构依旧以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等为主,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比如肺癌在除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外的其他地区均位居首位;鼻咽癌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多发;食管癌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的发病例数相对较低。

  对此,郝希山表示,目前中国癌谱兼具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癌谱的双重特征,以往认为高发而且预后较差的癌症,如食管癌、胃癌等,尽管当前已经显示出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处于较高的发病率水平。以前国内发病率较低而发达国家高发的癌症,比如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或许和人们饮食习惯改变、肥胖、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由于我国各省份在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各种癌症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郝希山举例说,比如从饮食习惯上看,结直肠癌与肉食摄入过多、肥胖、缺乏运动有关,在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而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山东及江苏沿海一带胃癌高发,与食用盐渍的食品,如肉类腌制品、咸鱼、腌制蔬菜和海产品等相关。

  “开展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是我国癌症防控工作的关键措施。”郝希山说,以乳腺癌为例,实施乳腺癌普查的地区与不普查的地区相比,前者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提高20%—30%,这是多个国家、不同时间段、宏观数据研究下得出的结果。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因为人种、体质的不同,国内外的筛查方案应该有所差别。郝希山提出,我国应该制定适合我国国民发病特点的、规范的、科学的筛查方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6/c14739-32673601.html

吞服“小胶囊” 筛查食管癌

2023-04-26    科技日报

  如今,胶囊胃镜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熟知的检查手段。然而,使用胶囊这样的手段进行食管检查却还是件新鲜事儿。

  424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海军军医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李兆申教授与该科王洛伟教授团队在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一项研究突破,即通过吞服一粒“胶囊”来采集食管细胞,进而对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实现精准评估。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胃肠病与肝脏病学》。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原河南医学院沈琼教授发明了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即通过类似气球的装置插入受检者食道,充气后将装置拉出,对沾染在气球上的食管细胞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对食管癌进行早筛。该方法在上个世纪曾应用于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人群筛查,为食管癌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科技水平受限,在患者舒适性、诊断敏感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漏诊率较高,后基本停止应用。

  李兆申指出,绝大部分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在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后就诊往往已错失早诊早治机会。

  记者了解到,目前胃镜检查是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较为可靠的筛查方法,但由于我国内镜诊疗资源配置不充足,且胃镜的接受度较低,愿意进行筛查的人数较少。

  “受沈琼拉网细胞学检查启发,我们团队研制了新型食管细胞采集器。”王洛伟介绍,在外壳可溶解的采集器中装入海绵状的高分子细胞富集材料,并固定于棉线上。受检者采样时将类似胶囊的采集器随水吞下,采集器外壳在受检者胃液中溶解,内含的海绵状高分子细胞富集材料膨胀,2分钟后,提拽牵拉棉线取出膨胀的细胞富集材料。由于采集器是从胃食管结合部通过食管取出,此时的采集器上收集了超过600万个食管和贲门细胞,是传统方法细胞采集数量的几百倍。最后,通过人工智能数字病理系统对样本进行分析进而对食管癌进行诊断。

  2021年,王洛伟团队在《美国胃肠病学杂志》上首次报道了AI辅助细胞学筛查食管癌的科研成果。这为此次研究成果中的算法架构和参数组合奠定了基础,为科学准确筛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们研究发现,经过该方法初筛后,有限的内镜资源可以更好地投入到需要内镜精查的高风险人群中。”王洛伟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6/c14739-32673602.html

Cell DeathDiffer:科学家揭示了营养缺乏导致的疾病发生机制

2023-04-26    生物谷

自噬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消化过程,其中细胞质成分被溶酶体降解。自噬在细胞内也具有组成性活性,通过消除不必要的成分和功能失调的细胞器来帮助维持细胞稳态。此外,当细胞稳态受到干扰时,例如由于缺乏营养物质,细胞可以有效地刺激自噬流量,通过分解非必需成分来获得营养物质。

另一方面,过度的自噬与自噬细胞死亡有关。因此,自噬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异常水平可以破坏正常的细胞完整性并促进细胞死亡。失调的自噬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代谢紊乱。

近日,来自首尔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ell Death Diff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pigeneticregulation of autophagy by histone-modifying enzymes under nutrient stress”的文章,该综述讨论了自噬在营养胁迫下的表观遗传学调控,重点是组蛋白修饰酶和组蛋白修饰。

自噬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是在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下诱导的,目的是通过降解多余的成分和功能失调的细胞器来保护细胞并维持细胞稳态。尽管自噬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细胞质过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核内的表观遗传学调节对自噬的调节也很重要。

特别是,当能量稳态被破坏时,例如由于营养缺乏,细胞在转录水平上增加自噬活性,从而也增加了整体自噬流量的程度。与自噬相关的基因转录通过组蛋白修饰酶网络和组蛋白修饰受到表观遗传因子的严格调控。更好地理解自噬的复杂调节机制可以揭示自噬相关疾病的潜在新治疗靶点。

研究者总结了每种组蛋白修饰酶在自噬调节中的作用,以及相应的组蛋白标记物。当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时,染色质重塑酶抑制不必要的基因转录,同时激活生存所需基因的表达,包括与自噬相关的基因的表达。组蛋白修饰酶,以及相应的组蛋白修饰,协同调节自噬相关基因的转录。

自噬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与各种疾病有关。在癌症中,自噬具有双重作用,抑制或促进肿瘤生长。具体而言,在脑肿瘤中,核内ACSS2表达的增加促进了肿瘤的发生,而对ACSS2核转位的抑制减少了自噬和溶酶体的生物发生,从而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存活率。另一方面,据报道,MYC-HDAC2有助于维持癌症细胞的干细胞并促进其生长。

综上所述,自噬与多种病理密切相关,了解自噬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将为开发治疗自噬相关疾病的有效策略提供重要而有用的见解。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cc0e67750ef.html

最新研究:爱吃炸薯条的人,患抑郁症风险要比普通人高

2023-04-2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多吃炸薯条可能增加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4日报道,一个来自中国杭州的研究小组当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通过对14万参与者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经常吃油炸食品,尤其是爱吃炸薯条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出12%,患焦虑症的风险则高出7%

研究结果显示,油炸食品的摄入量越高,焦虑或抑郁的风险就越大。这是因为在高温油炸过程中,土豆等含有大量淀粉的食物会生成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化学物质。这一物质正是酿成人体多种不良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包括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同时,它能够对大脑脂质代谢造成破坏,由此引发焦虑和抑郁。

不过,有科学家认为把抑郁症简单归咎于“炸薯条吃太多”有待商榷。英国雷丁大学的营养学及食品科学教授古恩特·库内认为,心理健康不单与吃油炸食品有关,还要考虑爱吃薯条者的生活习惯,他们可能收入更低、体重更高、喜欢吸烟。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euo4qXwQm

摄入型“电疗胶囊”能控制食欲

2023-04-27    科技日报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联合开发了一种可摄入“电疗胶囊”FLASH,可调控肠脑轴、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信号通路。这种非侵入性的、精确的方法,可用于调节饥饿水平并治疗代谢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科学·机器人》杂志上。

  FLASH系统利用其表面的电极向胃黏膜组织提供电刺激。现有的调节轴的药物和手术方法,例如通过手术植入电极,不精确且具有侵入性。FLASH的灵感来自澳大利亚荆棘魔鬼蜥蜴的吸水皮肤,它们能够绕过胃液并实现直接的电极—组织接触。

  胃电刺激通常通过内窥镜直接从胃黏膜诱导刺激饥饿的激素释放。而口服摄入FLASH胶囊则被证明可显著和反复地调节生长素释放肽激素的水平。

  新开发的FLASH胶囊可在被吞咽后安全排泄。胶囊由可摄入的电池供电,能够提供20分钟的刺激。

  FLASH被证明能以特异性靶向胃神经激素回路,并调节血液中的激素水平。预计该装置具有一系列应用,包括治疗代谢、胃肠道和神经精神疾病。

  研究人员表示,电子疗法或电刺激疗法已成为神经调控的下一个前沿。FLASH是最早的可摄入的电疗法之一,可以精确调节神经激素回路,同时避免患者在侵入性治疗中可能遇到的不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7/c14739-32674545.html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凝胶可完全治愈侵袭性脑肿瘤

2023-04-27    科技日报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科学家将抗癌药物和抗体结合在溶液中自组装成凝胶,以填充手术切除脑肿瘤后留下的微小凹槽。目前的药物难以到达并抑制肿瘤生长,而新型凝胶可到达手术可能错过的区域,且提供的药物100%治愈了患有侵袭性脑癌的小鼠,这一惊人的结果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研究结果25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人员表示,新型凝胶似乎触发了小鼠身体在对抗胶质母细胞瘤时难以自行激活的免疫反应。当团队用一种新的胶质母细胞瘤重新挑战幸存的小鼠时,它们的免疫系统在没有额外药物的情况下单独击败了癌症。这种凝胶似乎不仅可抵御癌症,还可帮助重新连接免疫系统。

  尽管如此,手术仍至关重要。直接将凝胶应用于大脑而非手术切除肿瘤只有50%的存活率。研究人员称,手术可能会减轻一些“压力”,并让凝胶有更多的时间来激活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

  该凝胶溶液由紫杉醇制成的纳米尺寸细丝组成,紫杉醇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治疗乳腺癌、肺癌和其他癌症药物。细丝提供了一种载体来递送一种名为aCD47的抗体。通过均匀地覆盖肿瘤腔,凝胶在几周内稳定释放药物,其活性成分保持在注射部位附近。

  通过使用这种特异性抗体,研究团队正试图克服胶质母细胞瘤研究中最艰难的障碍——靶向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有时支持免疫但有时又去保护癌细胞的细胞,允许肿瘤积极生长。

  目前,胶质母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是由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一种植入膜剂,商业上称为Gliadel,在手术切除肿瘤后也能将药物输送到大脑中,并显示出较高的存活率。但是,这次新凝胶带来的数字是“100%”!我们基本不会在癌症疾病的模型中看到100%的存活率。因此,只要想到这种凝胶有极大可能改变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曲线,就极其振奋人心。科学家们下一步面临的挑战,则是将这一了不起的实验室现象,转移到临床试验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7/c14739-32674539.html

微塑料可在摄入两小时后进入大脑

2023-04-2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427日电 (记者张佳欣)奥地利科学家发表在《纳米材料》杂志上的一项对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体内后,仅2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这说明几乎无处不在的微小塑料可能比以前想象的更令人担忧。

  血脑屏障是一个由血管和组织组成的网络,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屏障,只允许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全身麻醉剂进入大脑,同时有助于阻止毒素和有害物质进入大脑。

  研究人员在6只小鼠身上进行了研究,他们使用了3种尺寸的聚苯乙烯制成的微塑料,分别是9.5微米、1.14微米和293纳米,并根据大小对微小的颗粒进行了不同的荧光标记,在模拟消化液中对其进行了短时间的预处理。其中3只小鼠口服了这些微塑料颗粒,并在摄入后24个小时被实施安乐死。结果,摄入仅2小时后,研究小组就检测小鼠大脑中塑料的存在。这表明,一些微塑料颗粒能在较短时间内穿透肠道和血脑屏障。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卢卡斯·肯纳表示,在大脑中,塑料颗粒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紊乱,甚至是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使用计算机模拟,该团队绘制了一种微塑料颗粒转运机制,即在膜表面胆固醇分子的帮助下进入大脑。他们希望新模型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微塑料颗粒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并用于未来的研究。

  此前,科学家在全球多地动物体内发现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甚至在人类胎盘中也发现了它们。这种颗粒可通过装在塑料瓶和食品包装中的饮用水进入人体。新研究为微塑料颗粒几乎无处不在添加了新证据。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人类染色体“X”档案破解迷你“钥匙”决定DNA形状

2023-04-2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427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报道,荷兰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揭示了为什么人的DNAX形的,并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细胞可决定DNA的形状。这一发现或对了解人类细胞行为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在人体里,细胞不断分裂成新的细胞。在此过程中,一个细胞复制自己的DNA,并在两个新细胞之间平均分配。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人类DNA有几米长,像意大利面一样塞进了看不见的微小细胞核中,如何在细胞之间公平分配DNA

细胞有一个聪明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它们复制DNA后,将其变成紧凑的包裹。在此过程中,细胞将两个DNA连接在中间,在显微镜下,这样的包裹看起来像一个X

在细胞分裂之前,X从中间释放,然后,X的每个“手臂”都会进入一个单独的细胞。如果这一过程出错,新细胞获得的DNA会比正常细胞多或少,这可能会导致它们的进程脱轨。例如,癌细胞通常含有异常数量的DNA

研究人员表示,染色体实际上由两条相同的长DNA线组成。环状黏连蛋白分子将两根线连在一起。环状黏连蛋白打开,导致DNA的“手臂”分开。而DNA中段部分保持紧密闭合,这是由Shugoshin蛋白导致的。

研究发现,Shugoshin使用了一种分子键,恰好可插入黏连蛋白中的一个“钥匙孔”,从而锁定黏连蛋白。由于Shugoshin在染色体的中心,因此只有在那里它才能锁定黏连蛋白,这使得染色体呈X形。

CTCF蛋白与Shugoshin其中一段具有完全相同的分子键,可插入相同的黏连蛋白“钥匙孔”,它也使用这一点来锁定黏连蛋白。

研究表明,存在一种细胞决定DNA形状的通用机制,即调节DNA的各种重要蛋白质使用相同的分子“密钥”来控制黏连蛋白。在正确的时间以及在DNA的正确位置锁定黏连蛋白,可确定染色体的形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flikA7c6W

在两种“老化”状态间循环切换 科学家设计基因调控回路延缓衰老

2023-04-28    科技日报

  人类的寿命与个体细胞老化有关。3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破译了衰老过程背后的基本机制。在确定了细胞衰老过程中遵循的两个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这些过程来延长细胞的寿命。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他们现在利用合成生物学扩展了这项研究,设计了一种解决方案,可防止细胞达到与衰老相关的正常退化水平。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的细胞,都含有负责包括衰老在内的许多生理功能的基因调控回路。这些基因回路类似控制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设备的电路。

  团队发现,在中央基因调控回路的控制下,细胞的衰老方式并不一定相同。团队设想了一种“智能衰老过程”,通过从一种衰老机制循环到另一种衰老机制来延长细胞寿命。

  他们对控制细胞衰老的回路进行了基因重组,设计了一个负反馈回路来延缓衰老过程。重新布线的回路作为一个类似时钟的装置运行,被称为基因振荡器,它驱动细胞在两种有害的“老化”状态之间周期性地切换,避免细胞长期处于其中一种状态,从而减缓了细胞的退化。

  团队用酿酒酵母细胞模拟人类细胞衰老,开发并使用了微流体和延时显微镜来跟踪细胞整个寿命的老化过程。结果发现,与正常情况下老化的对照组细胞相比,经过合成重新布线的老化细胞,其寿命延长了82%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次使用合成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重新设计基因回路并编程衰老过程,从而有效延长了寿命,创造了通过遗传和化学干预延寿的新纪录。

  这项研究还表明,防止细胞走上注定的衰退和死亡之路,拨慢“衰老时钟”是可能的,而时钟般的基因振荡器可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通用系统。

  细胞衰老背后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细胞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分子变化,直到最终退化和死亡。但科学家意外地发现,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在相同的环境中,竟然可以沿着不同的“老化路线”移动。只有大约一半的细胞,是因为储存遗传信息的DNA稳定性逐渐下降而衰老的;另一半的衰老则与线粒体的衰退有关。看清了路线,也就看清了方向。此次的这项合成生物学成果,就有可能重新设计延缓衰老的科学方法,带来逆衰的真正希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8/c14739-32675426.html

舆情信息

中医药贯穿肿瘤防治“全过程”很重要

2023-04-2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21日电(刘映)中医药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在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侯炜教授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中医药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防治都有独特优势和重要意义,贯穿肿瘤防治的“全过程”很重要,时间上则是越早越好

最新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全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406万,癌症仍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癌症形成的原因有内源性、外源性等多种因素,从个体基因到生活方式到环境,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比如肿瘤生长的环境,也是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围绕“肿瘤微环境”展开了很多研究。

“癌症的发生有很多是基因突变造成的,有的研究出有作用的靶点,如常见的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靶向药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肿瘤虽然是基因突变导致,但没有找到好的治疗药物;还有些没有基因突变的表现,也没找到好的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容易出现耐药问题,一年甚至几个月就耐药了。”侯炜说,肿瘤干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西医是相通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中医药治病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不受其分子水平变异和耐药的困扰,主要是治疗患瘤的人,而不仅仅是人身上的瘤,改善生瘤的“土壤”环境是根本。这就如同“种子与土壤”学说,“种子”是由遗传因素和体内环境变化等导致基因突变产生的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即肿瘤细胞;其所处的生长环境,即“土壤”。去除“种子”,还要改善“土壤”环境,才能有效防治肿瘤。

侯炜表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关键是“扶正培本”,通过对人体整体综合调节作用,达到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所以肿瘤病的中医治疗也是一个全身综合治疗的过程,中医对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各阶段,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手术切除病灶,通过放化疗控治肿瘤生长,这个过程对人体器官组织的损伤和毒副作用也很大。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从预防肿瘤发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延长生存期、改善晚期患者症状到提高生存质量,贯穿肿瘤防治的“全过程”。而且中药多为天然药物,很多是药食同源的物质,副作用小,这些都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重要优势。侯炜说,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于传统中医药的诊治,医院肿瘤科积极“走出去”,与很多国家临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如2007年与美国国立癌症中心(NCI)建立合作,共同设立博士后培养项目;2015年与NCI补充替代医学研究室牵头成立“国际中医肿瘤联盟”等。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不能“心理上害怕,行动上忽视”

“癌症的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等诸多因素有关,肿瘤防治关键是要加强预防,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感染,少吃烧烤食品等。很多研究都显示,肺癌与烟草密切相关,国家加强控烟力度,大家远离烟草,就有助于降低肺癌等肿瘤疾病的发病率。”侯炜强调说,大家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要重视健康体检,及时处理癌前病变,不能“心理上害怕,行动上忽视”。比如做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等,有助于减少肿瘤的发病率或早发现早治疗,疗效也很好。还要重视身心健康,适量运动。中医的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有助于调解情志、安定心神,对身心健康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侯炜表示,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还肩负着国家区域中医肿瘤专科诊疗中心、科技部“中医肿瘤扶正培本”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一系列重任,依托国家中医肿瘤中心建设和区域肿瘤中心建设,通过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多种方式,为全国的基层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等培养一批又一批“带不走的医生”,助力基层肿瘤中医药综合防治水平的提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3/c14739-32671000.html

国家药监局:第三方平台要全力确保药品网售质量安全

2023-04-2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21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国家药监局网站消息,419日,国家药监局在上海召开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调研座谈会,听取平台企业代表贯彻落实《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的工作举措和意见建议。

会上,拼多多、天猫、淘宝、美团、京东到家、饿了么、抖音电商、药房网、小红书等平台有关负责人就制度体系建设、风险巡查管控、违规行为治理等问题开展交流讨论,对培训指导、数据对接、社会共治等方面提出建议。上海药监局负责同志表示,平台应强化合规意识与主体责任意识,及时跟进政策要求,提升治理效率。

会议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药品网络销售发展快速,在疫情防控、满足群众用药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新业态也伴随新的问题,行业发展面临挑战。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与会单位要深入学习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力确保药品网络销售质量安全。

会议强调,第三方平台企业要统筹考虑发展与安全问题,牢固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和质量安全第一的意识;要以《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为抓手,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提升药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要持续守法合规,采取多种措施规范药品网络销售市场秩序。地方药品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主动监管、靠前监管,要充分探索“以网管网”“以快制快”的监管措施,加强违法违规行为监测处置。

资料显示,411日,国家药监局公布4起药品网络销售典型案例,包括美团外卖平台网店销售未取得批准证明文件药品案、京东商城网店销售医疗机构制剂案、小红书平台网店无证销售药品案、拼多多商城网店无证销售药品案。

国家药监局提示,《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于20229月发布,自2022121日起正式实施。药品网络销售企业应按照法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规范经营。药品网络销售第三方平台企业应严格落实好审核管理责任,监测平台内经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并向所在地监管部门报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1/c14739-32670326.html

村卫生室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国内首个团体标准发布

2023-04-21    环球网

以抗生素为代表的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的全球耐药菌感染问题日趋严峻。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细菌耐药描述为一种慢性疫情大流行。在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在基层和村卫生室较为明显。如何让基层合理使用抗菌药?

420日,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团体标准《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设备配置村卫生室》在博鳌亚洲论坛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上正式发布,并即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基层医疗机构中村卫生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总体要求、设备配置、检测项目及参考指标等,以期为基层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并逐步扭转不合理用药局面。

“我国近60万个村卫生室,大部分没有检查血细胞的条件,广大村医行医长期仅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医生们凭经验用药,偏好用药造成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只有为他们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条件,才能改变局面。”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专家顾问王宇介绍,长期以来,单纯以号召、教育的方式要求各级医务人员,特别是缺乏临床化验条件的基层医务人员,根据是否细菌感染来使用抗生素,收效甚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刘杰主任介绍,团体标准的出台弥补了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空白,将有助于规范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强化合理用药意识,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和一体化服务的国家规定。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设备配置标准》将村卫生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配置分为ABC三档,C档为村卫生室的基本配置,B档、A档为提高村卫生室业务能力的增强配置。

其中,C档建议村卫生室能够检测白细胞计数(WBC),即拥有白细胞分析仪(POCT采样后即时检验)、体温计。B档增加了免疫分析仪和尿液分析仪,能够让村卫生室完成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尿亚硝酸盐、尿白细胞酯酶检测。A档建议村卫生室配置体温计、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可以看到,体温计、白细胞分析仪被划入村卫生室基本配置,或将实现在村卫生室抽血、测白细胞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aBOXGm5Ui

病有所医,保障人民健康

2023-04-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开展药品集采和医保目录谈判,让患者医药负担大幅降低;坚持预防为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民生承诺,一幅健康中国的生动画卷逐步绘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超90%,组建医联体1.5万个,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降至27.7%,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

  期待改革红利更多惠及百姓,让群众能够获得均等的医疗资源、良好的医疗救治服务、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4/c14739-32671945.html

今年“铁拳”行动将严打“神医神药”

2023-04-24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 吴倩 近日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获悉,今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将重点打击食品非法添加、“神医”“神药”等虚假违法广告、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假冒知名品牌及“傍名人”“搭便车”行为等8类违法行为。

  2022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虚假违法广告案件7794件,罚没1.26亿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广告监管司副司长骆岚介绍,今年“铁拳”行动打击“神医”“神药”违法广告,将围绕强化广告监测,集中整治冒充专家名医开展广告宣传、违法违规宣传药品疗效、虚构夸大保健食品功效等突出问题。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424/489041.html

全国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工作会要求——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2023-04-24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郭蕾)420日,全国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明确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时代人口工作目标任务,健全和落实人口工作领导机制,出台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

  会议要求,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主动协调、狠抓落实、防范风险,加快建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加强人口监测和战略研究,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保障,深化服务管理改革,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424/489043.html

“新冠二阳”再次出现:五一将近,下一波疫情高峰即将到来?

2023-04-24    漫说健康

近日,一则“新冠二阳”又再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抗原阳性的照片,声称自己“二阳”,同时一些地区也检测出新增XBB.1.16变异株病例。

距离上一次疫情之后的5个月,又恰逢五一假期的到来,到时候全国流动人员范围又增加,不少人就担心下一波疫情高峰是否即将到来。

对比以往的病毒株,XBB.1.16变异株又有什么不同?

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具有一定的变异能力,可以在宿主体内进行突变,并产生新的变异株。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发展,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如英国、南非、巴西等地的变异株,它们在基因序列上都与原始病毒存在差异。

XBB.1.16变异株是新冠病毒的一种变异株,与其他已知的新冠病毒变体有一些不同之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不同点:

1、分离时间更近

XBB.1.16变异株仅距离其他已知变体67天的时间,研究人员更容易在人群中分离到这种变异株,也可能导致这种变异株在人群中的传播更快。

2、变异株的序列不同

对比以往的变异株,XBB.1.16变异株在某些位置上的突变或插入,可能导致它的免疫逃逸和传播能力有所增加。

3、融合结构域较小

相对于其他变体而言,XBB.1.16变异株的更弱,可能导致它的抗体阻断和细胞溶解能力有所降低。

4、传染性更强

XBB.1.16变异株可能会导致更高的病毒载量和更强的传染性,这可能会加速疫苗接种后的免疫逃逸和病毒传播。

BB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新的变异株,科学家们正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传播途径、病程、病死率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探究,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同时也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是否会引起大规模二次感染?

由于眼看着五一长假距离没多少天,再加上如今不少地区也都开始宣布不必戴口罩,很多人也忽视了个人防护,于是有人就担心---这样是否会引起大规模二次感染呢?

事实上,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发生大规模二次感染。

近日感染人群多数都是之前没有感染过,或者没有打疫苗以及免疫力低下,导致他们抗体水平下降更快,因此对于这类人需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人员密集场所。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冠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以及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未来可能还存在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工作。

面对新冠第二波疫情,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个人防护:对于本身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建议继续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2、接种新冠疫苗:如果有机会,应该尽快接种新冠疫苗,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3、关注权威信息: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疫情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的防控措施和政策。

4、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疫情会逐渐得到控制,同时也要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就医。

当然,随着病毒变异株的危害性不断下降,目前新冠病毒也已经开始流感化,若不发生特殊情况下,病毒可能会一直存在,但存在感也没有那么强。

当然,最终是否会流感化,还得取决于后期变异的特征。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337OFP30514DR4T.html

专家:甲流等传染病流行期间 警惕哮喘急性发作带来的死亡风险

2023-04-24    环球网

我国哮喘患病率处在高位运行,其中非典型哮喘漏诊、误诊率高,整体控制率较低,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度低、规范治疗的意识薄弱。近日,全国多地进入甲流新的流行高峰,甲流感染可能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给哮喘患者带来严峻的健康挑战。

52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全面关爱每一位哮喘患者(Asthma care for All)”,提出每位哮喘患者都应享有正确的治疗和关爱。为进一步助力提升全国规范诊疗水平,422日,GSK联合国内外呼吸专家正式启动《哮喘学院》项目,全力支持专家学者、学协会组共同构建国际化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哮喘学组组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教授表示,主题目标可以从覆盖人群全面性、地域分布的广度乃至哮喘控制办法的深度等多个维度去理解,对于政府、学界、医生和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人群在哮喘管理方面缩小差距、达成共识,制定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可复制的哮喘诊疗模式,以薄弱的区域为抓手打通链路,提升整体哮喘诊疗水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哮喘防治生态圈。

非典型哮喘漏诊、误诊率高

哮喘是两大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研究显示,中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在4.2%,全国约有4570万人。近年来,随着环境复杂因素和不健康饮食方式增多,哮喘患病率迅速攀升,患病总人数也大幅增长。哮喘患者情况不同而表现不一,个体及地域差异较大,患者及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差距,漏诊、误诊时有发生。哮喘分为典型哮喘和非典型哮喘,两者虽有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典型哮喘的临床表现只有典型哮喘的部分症状或症状完全不同。

沈华浩教授表示,“我们国家约三分之一的慢性咳嗽患者实际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只咳不喘、干咳不断,导致初发时患者以为只是感冒,或被错误地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止咳药片却不见好转,部分患者后期会发展为典型哮喘。而胸闷变异性哮喘是以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胸闷加之呼吸受阻,与慢阻肺类似但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等哮喘诊断特征。”

1992年钟南山院士提出“隐匿性哮喘”后,胸闷变异性哮喘是沈华浩团队在2013年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报道的另一哮喘新临床类型,也是国际医学界呼吸学科领域又一个“中国制造”,中国流调、中国研究、中国临床正在为国际呼吸领域带来可靠的科学循证。沈华浩教授提醒,“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非典型哮喘潜在患者数量大,有家族疾病史、慢性咳嗽大于8周且夜间为重或有不明原因的胸闷,都应引起医务人员重视,必要时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

警惕哮喘急性发作带来的死亡风险

哮喘的高患病率、高增长速度与其低控制率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城区哮喘总体控制率仅为28.5%,总体远低于理想水平,约四分之三患者控制不佳。哮喘疾病正确认知不足、长期管理意识薄弱是背后主要原因。

沈华浩教授表示,“哮喘发作时会出现咳嗽、胸闷、气促,轻症情况下能够自行缓解或者突然好转,导致很多患者并未真正意识到哮喘的危害,错误地认为不治疗也没事或者症状减轻可以先停药或减药,给哮喘急性发作埋下巨大隐患。“

“哮喘病情长期存在且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若因没有正确的认识而未正规治疗,导致哮喘反复发作、控制不佳,多次累计加重,最终将进展成重度或难治型哮喘,发作时几分钟就会危及生命。无论是典型哮喘还是非典型哮喘,控制目标都是控制哮喘症状,最大程度降低急性发作,避免疾病快速进展或合并症受累。”沈华浩教授说到。

数据显示,26.2%的哮喘患者存在肺功能气流受限,相当于每5名哮喘患者中就有一人肺功能气流受限,并且年龄越高,比例也越高。

沈华浩教授谈到,春夏季节交替,气温跨度明显,尤其是老年哮喘患者应注意防护、正确控制哮喘等慢性病,谨防免疫力下降遭遇甲流这类急性感染性疾病,导致哮喘急性发作、症状快速加重,带来死亡的风险。

规范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2020版中国支气管哮喘指南》指出,通过规范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80%~90%哮喘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

“良好的控制能够减少急性复发以及出现肺功能损害,达到理想控制水平的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甚至锻炼都可以正常进行,甚至成为专业运动员。”沈华浩教授表示,长期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疗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于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药物与缓解药物。沈华浩教授介绍道,“自1995年全球第一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强调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来,吸入糖皮激素就被视为最有效的控制药物。尽管表现不同,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原则与典型哮喘相同,ICS/LABA被视为初始治疗首选方案之一,合适的患者加上合适的剂量,能够达到痰液中炎症指标、缓解咳嗽症状、改善肺功能的效果,另一方面胸闷变异性哮喘患者也对ICS+LABA治疗有效。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是持续存在且尚无法彻底治愈的,因此这类控制药就跟高血压、糖尿病药物一样,需要像吃饭一样养成习惯每天使用,只要医生没有主动要求停药就应坚持使用。”

实现哮喘防治的全病程个体化管理目标离不开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双向配合,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在打通院内外闭环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沈华浩教授表示,哮喘患者更需注意按照医嘱使用药物和装置、坚持治疗,识别并远离过敏原,减少反复发作、急性加重的可能性。沈华浩教授建议,哮喘患者作为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特殊时期需保证规范、足量、正确地使用控制类药物,在家中、工作处等经常活动的地方备好吸入制剂。同时,在流感高发的当下,生活与饮食上也需要做好自我管理,提前储备抗感染用药,避开疾病诱发源或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chcy2lIks

肺结核和感冒如何区分?该怎样预防?这些知识要知道

2023-04-25    健康中国

肺结核是当今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尽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结核病防控总体形势趋缓,但它仍然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生活中,该怎样预防结核病呢?

1.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如果这些症状持续2周以上,要及时到医院看病。肺结核患者还会伴有痰中带血、低烧、夜间出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

2.结核病的元凶是什么?

结核病背后的元凶是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可产生大量飞沫核,直径约5微米,飘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结核分枝杆菌大部分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杀死,但有一部分能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在体内存活。

3.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需要治疗吗?

对于绝大多数健康的人群来说,由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发展出活动性结核的风险非常低,所以无需过度担心。即便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也意味着发展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低于10%,未必需要马上吃治疗结核病的相关药物。

4.肺结核和感冒在症状上如何区分?

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急性的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一周左右,结核病的诊断介于两周以上的咳嗽咳痰,因为两周往往提示这是一个慢性的感染,这时要进行结核病的筛查。

第二点是发热,结核病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会出现低热症状,但是感冒患者的发热往往是超过38℃的高热,而且持续相对较长。

另外,结核病的发热还有一种叫午后低热的情况,就是患者在午后体温升高达到一个波峰,之后会有下降。但是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它的发热时间点不确定或不固定。

5.学生如何避免结核病及传染?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学生相互间接触频繁,一旦出现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很容易造成结核病在校园的传播流行。因此,对于肺结核的预防非常重要,一是要做好学生定期体检,比如新生入学体检等,及时发现身体的不良状况;二是尽可能减少前往人员密集且环境封闭场所的频次;三是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四是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另外,学校也要加强结核知识进校园的健康科普宣教,让学生主动掌握结核病的一些常见的症状,了解结核病防治关键知识点,学会进行结核病的筛查,自我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了相关的症状以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6.如何预防结核病?

接种卡介苗。目前,我国新生儿注射的第一针疫苗就是卡介苗,可以让新生儿获得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能力,降低重症结核病的发病率。

发现症状及时治疗。如果出现咳嗽、咳痰超过两周,特别是出现血痰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治愈。

健康人群要主动做好防护。在结核病传播的高风险环境中,比如去医院就诊、接触疑似结核病患者时,主动佩戴口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保证营养,不随地吐痰,室内经常开窗换气。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dIVIXB8xn

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壮大(人民时评)

2023-04-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养结合服务要精准对接不同需求,结合所服务的老年人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

  增加居家医疗服务供给、加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提升医养结合信息化水平……前不久,辽宁省提出多项医养结合具体措施。此前,山东、江苏、浙江、陕西等多个省份都发布了医养结合的相关实施意见。各地贯彻落实国家要求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具体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医养结合基础设施数量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达7.8万对,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有6492家,共有175万张床位。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4000万,对失能照护、慢病管理、康复促进等服务需求迫切。当前,医养结合服务还面临资源总量不足、居家和社区服务能力不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短板,需要下大力气补齐。

  扩大服务供给,把重点放在居家和社区。目前,我国养老格局中,绝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一部分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只有一小部分人在机构养老。可见,解决医养结合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上。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医疗服务,更好发挥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作用,让老年人不出家门也能看上病;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让老年人不出社区也能享受到服务。

  确保服务质量,注重服务类型的多元化。对于医养结合来说,养老是基础,医疗是支撑,二者缺一不可,需要各自发挥业务专长,开展业务合作,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年龄、健康等因素,老年群体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健康的老年人对体检、健康管理和精神文化需求较多;生活半自理的老人体弱多病,对慢病管理、就医用药、生活照料等需求较多;失能和卧床老人则需要家庭病床、长期护理和上门诊疗服务。因此,医养结合服务要精准对接不同需求,结合所服务的老年人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

  扩充人才队伍,提升从业者专业水平。专业人才直接决定着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供给。目前,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是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要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增设健康和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招生规模,适应行业需求。开展医养结合领域培训,发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用,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具有特殊优势,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绩效考核适当倾斜等方式,引导更多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并支持退休的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开展服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狠抓政策落实,做好先进经验推广,不断疏通堵点,补齐短板,提供质优、便捷、多元的医养结合服务,一定能让老年人享有幸福的晚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6/c14739-32673544.html

全国共有托育服务机构约7.5万家 提供托位数约350万个

2023-04-26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25日电(记者李恒)做好托育服务工作是实现“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关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25日在京表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托育服务机构约7.5万家,提供托位数约350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约2.5个。

  在当天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的全国托育服务工作推进会上,于学军介绍,2020年至2023年,我国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6亿元,新建48个地市级以上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各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社区托育、用人单位托育、幼儿园托班和家庭托育等多种模式,不断促进托育服务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三岁以下婴幼儿人数超3200万,每年新增1000万左右。托育事业发展得好不好不仅事关当前,更事关长远。

  据介绍,我国先后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发展托育服务的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把托育服务作为重点来发展,到“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托位数提高到4.5个。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命名河北省石家庄市等33个城市(区)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会议现场,两部门为首批入选的33个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区)授牌。

  于学军说,要全面总结推广示范城市创建经验,尽快启动第二批全国示范城市申报评审工作,继续实施好托育建设工程,扩大普惠托育有效供给,大力推进医育结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综合监管,不断提升托育服务整体水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6/c14739-32673637.html

外交部发言人:429日起,航空公司不再查验来华人员登机前新冠病毒检测证明

2023-04-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社北京425日电  (记者董雪)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本着科学精准、安全有序的原则,中方将进一步优化远端检测安排。

  毛宁表示,自429日起,所有来华人员可以登机前48小时内抗原检测代替核酸检测,航空公司不再查验登机前检测证明。“同时,我们提醒出入境人员做好行前自我健康管理和监测,严格遵守中国及当地的防疫要求,确保健康出行、愉快旅行、平安回家。中方将继续根据疫情形势,科学优化防控政策,更好地保障中外人员安全健康有序往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6/c14739-32673552.htm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

2023-04-27    光明日报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6日举行的“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指出,监测显示,近期全国疫情总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五一”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增多,要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落实防控措施,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加强重点机构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方便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健康祥和过节。

  全国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的波动状态,特别是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月中旬以后,单日阳性数和阳性占比均呈小幅上升态势。

  对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出现缓慢上升的社会关注,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专家研判认为,从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疫情波浪式流行的规律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和我国部分人群免疫保护水平的降低,未被感染人群、免疫水平已经下降的人群、存在免疫缺陷人群等三类人群容易被感染。总体上,全国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当前,我国检出了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16输入。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从总体上看,本土病例仍以BA.5.2BF.7及其亚分支为主。从动态看,XBB及亚分支增长较快。近期,输入性病例中XBB变异株已占绝对优势,本土病例中XBB变异株占比增长明显。截至422日,我国已经在本土病例中监测到57XBB.1.16及其亚分支病例。世卫组织认为,目前证据显示,XBB.1.16的全球流行风险低于XBB.1.5和其他正在流行的变异株。

  陈操表示,虽然在不同国家,包括XBB.1.5为主要流行株的国家人群中已经观察到XBB.1.16具备了一定的传播优势和与XBB.1.5相当的免疫逃逸能力,但是没有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也没有看到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相关部门将密切关注和分析未来变化的趋势。

  假日期间确保满足紧急救治以及常规接续治疗需求

  临近假期,公众出游热情高涨。“从客流强度看,预计营业性客运量和自驾出行量将创2020年以来‘五一’假期新高。”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表示,建议广大乘客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自觉乘坐合法营运车辆。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共同维护平安健康的出行环境。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假期期间,人员流动性大,聚集性活动增多,要加强发热门诊和救治床位的准备,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一些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和急救车的配备。

  “对医务人员,我们持续进行诊疗方案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和同质化治疗水平。”郭燕红指出,我们还建立了国家级专家线上会诊和线下巡诊的工作机制,来指导基层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同质化的诊疗工作。

  节假日期间,各医疗机构如何保障公众的正常就医呢?郭燕红表示,各地要高度重视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尤其是急诊等重点部门要配足配强医疗力量,确保急诊24小时开放;要严格落实医疗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确保满足紧急救治以及常规接续治疗的需求。

  目前全国所有省份流感活动均呈下降趋势

  假期将至,社会关注的流感是否会影响出行呢?陈操介绍,整体来看,流感活动水平在今年2月初增加,2月底上升趋势明显,到3月中旬时进入高峰期,随后陆续出现拐点。北方省份的拐点在3月中旬,南方省份拐点是在3月底4月初。目前全国所有省份流感活动均呈现下降趋势。

  全国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本轮流感疫情优势流行株是甲型H1N1和甲型H3N2亚型,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

  在应对季节性流感方面,陈操建议,公众还是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防护,尤其是注意手卫生、勤通风、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此外,现有的特异性抗流感病毒药物对目前流行株是有效的。

  那么,日前出台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主要的考虑是什么?贺青华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甲管”期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五个版本的佩戴口罩指引,告诉大家怎么戴口罩,引导公众佩戴好口罩,为保护公众健康、有效防控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31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新版佩戴口罩指引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新冠病毒危害变化,在保证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二是重点强化了公众佩戴口罩的指导,提出了应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口罩、可不佩戴口罩的分类建议;三是坚持动态优化调整的原则,佩戴口罩指引将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参照本地制定的佩戴口罩指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7/c14739-32674533.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分析 做好药品设备等物资准备

2023-04-2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26日电 (记者闫妍)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春季是甲流、乙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传染病高发的季节,新冠病毒感染也处于零星散发状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人员流动性大,聚集性活动增多,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分析,做好有关医疗救治准备工作。

第一,加强发热门诊和救治床位的准备。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同时,也要做好医疗资源特别是救治床位和设备设施的准备。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对二级以上医院的发热门诊,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热诊室,以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普通门急诊的就诊情况进行日监测、日分析,以动态了解相关信息,掌握疫情的相关情况。

第二,加强药品设备等物资的准备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加强新冠病毒感染相关药品、试剂、医疗设备等医疗物资的储备以及调配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对于重点的设备进行日调度,以保障医疗救治的需求。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配备药品过程中,特别加强对一些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配备,另外也对基层急救车的配备做了进一步加强。

第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专家会诊巡诊工作。对医务人员,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进行诊疗方案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和同质化治疗水平。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了国家级专家的线上会诊和线下巡诊的工作机制,以指导基层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同质化的诊疗工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6/c14739-32674254.html

国家疾控局: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制定本地佩戴口罩指引

2023-04-2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26日电 (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防止感染者传播病毒,同时保障健康者免受病毒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甲管”期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五个版本的佩戴口罩指引,告诉老百姓怎么戴口罩,引导公众佩戴好口罩、为保护公众健康、有效防控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贺青华介绍,今年1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疫情平稳转段,也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新发布的佩戴口罩指引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新冠病毒危害变化,进一步减少了应佩戴口罩的情形和场景,在保证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是重点强化了公众佩戴口罩的指导,对于与公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密切相关的常见的情形和场景,提出了应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口罩、可不佩戴口罩的分类建议。

三是坚持动态优化调整的原则。佩戴口罩指引将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结合当地的实际,参照制定本地的佩戴口罩指引。

“新发布的佩戴口罩指引,对于与公众日常相关的情形和场景,提出了佩戴口罩的有关建议。对于其他情形和场景是否需要佩戴口罩,公众可以根据当地的疫情防控规定,以及个人的健康状况确定,实现保护个人健康和避免疾病传播的目标,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贺青华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6/c14739-32674215.html

全力做好“五一”期间医疗保障

2023-04-28    新华健康

  4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为保障“五一”期间群众正常就医,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做好假期的值班值守工作,配足配强医疗力量,特别是要确保急诊24小时开放。同时,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确保需要紧急救治和常规接续治疗的患者在节假日期间得到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

  郭燕红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还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做好医疗资源特别是救治床位和设备设施的准备;指导各地加强新冠感染相关药品、试剂、医疗设备等医疗物资的储备和调配工作机制,特别是对于重点设备进行日调度,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基层急救车的配备。此外,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专家会诊巡诊工作,持续进行针对诊疗方案的培训,建立国家级专家的线上会诊和线下巡诊工作机制,指导基层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同质化的诊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427/59c9920e52ae42df

社区高质量防艾有了指导手册

2023-04-2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邱煜雯)日前,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药物预防与阻断专业委员会与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推出、吉利德科学提供支持的专为社区组织暴露后预防服务的防艾“教辅书”——《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社区组织指导手册》(简称“指导手册”)在北京正式发布。

  多年来,我国采取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HIV综合防治措施,艾滋病病例数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HIV感染者的治疗覆盖率和成功率持续达到90%以上。然而,HIV新发感染人数仍不容忽视。向重点人群进行科学预防宣教,传播规范的HIV防治知识和预防阻断策略成为HIV防控的重要一环。

  暴露后预防被称为有效阻断HIV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指尚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群,在暴露于艾滋病高感染风险之后,在72小时之内进行病毒阻断治疗,通过主动干预降低感染风险。新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也推荐了暴露后预防单片方案比克恩丙诺片,尽可能地降低患者感染风险。

  指导手册详细介绍了暴露后预防对于减少HIV传播的意义、社区组织的关键角色,以及暴露后预防的概念、适用人群以及如何获取专业知识。此外,手册还结合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借助典型案例重点讲解了应对方式,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了参考。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王辉教授表示,指导手册以社区工作者的工作需求为出发点,内容全面丰富,聚焦社区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更有效地帮助社区工作者开展暴露后预防相关工作,强化暴露后预防方面的专业认知并提高服务能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28/c14739-32675406.html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