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11期

发布时间:

2023/3/24 11:23:58

浏览次数:

25165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11期                                            总第474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本轮流感高峰在部分省份已开始下降中疾控专家表示,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

l  2022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督查激励拟推荐地市名单公示

l  中小学校重点人群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核心要点之教师与食堂从业人员篇

l  结核病防控为何这么难?中疾控主任道明原因


科研动向

l  中国科研新突破: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发病概率可实现个体精准预测

l  新研究揭示高脂高糖饮食导致脂肪肝的机制

l  监测肌肉萎缩的可穿戴传感器问世

l  仿生电子皮肤像鳄鱼皮般柔韧

l  新型水凝胶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l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者们发现了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键靶点

l  基因组揭示贝多芬生前健康状况

l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者总结了免疫检查点B7-H3CD276)研究和药物开发的新前沿

l  我国西北地区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

l  积极开展本草考古 开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路


舆情信息

l  国家医保局印发《办法》规范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 5类情形可启动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l  报告:2022年国人每晚平均睡眠7.40小时,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

l  让优质午休成为中小学生标配

l  世界睡眠日:睡不着、睡不醒都要警惕

l  北京:不让网上预约绊住老年人

l  北京疾控提醒:大风沙尘天气,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

l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l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在银川成立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3-1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12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316日降至4917;检测阳性率202212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316日为0.8%(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12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316日的4.9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129日快速上升,12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316日阳性数降至194(阳性率为0.4%)(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3周(224-316日)在波动增加后开始呈现平台波动,316日为48.3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3.2%(图2-1)。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近3周(224-316日)呈波动增加,316日为9.7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9.5%(图2-2)。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23日后呈低位波动,近3周(224-316日)在波动增加后开始呈现平台波动,316日为38.6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0.2%(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9-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12-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1.8%)开始呈现增加趋势,2023年第10周(36-12日)流感样病例占比为9.1%(图2-4)。

  2022年第49周(12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后略有反弹,近2周持续下降,第10周(36-12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为2.7%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2023年第6周(26-12日)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呈上升趋势,2023年第10周为53.2%(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1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316日下降至7091,较峰值减少了99.6%(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1227日至20231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4日增量明显下降,1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316日下降至7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2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5例),较峰值下降了99.9%(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316日为0例(图3-3)。310日至3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0例。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926日至2023316日,全国共报送3348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107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45.6%)、BF.7.1423.8%)、BA.5.2.499.9%)和DY.18.4%)。BF.7.14.124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2.9%之间,79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0.9%)(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121日至2023316日,全国共报送24789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62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50.0%)、BF.7.1426.4%)和DY.18.9%)(表4-1)。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86例,其中,4BQ.12BQ.1.11BQ.1.1.171BQ.1.1.382BQ.1.1.661BQ.1.1.696BQ.1.22BQ.1.81DT.22XBB.12XBB.1.11.11XBB.1.1227XBB.1.51XBB.1.5.57XBB.1.5.72XBB.1.916XBB.1.9.15XBB.1.9.21XBB.2.32XBB.3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内蒙古和天津以BF.7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其它省份均以BA.5.2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3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319.7万剂次(图5-1)。接种总人数131044.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700.4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755.4万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90.6%(图5-2)。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8032.3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70.3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35.1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302.2万人。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截至2023316日,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7%92.5%(图5-3)。

注:1. 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202212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老年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老年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3/t20230318_264368.html

本轮流感高峰在部分省份已开始下降

中疾控专家表示,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

2023-03-21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20日电(记者 顾天成)针对近期公众关心的流感防治热点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20日表示,继此前我国流感活动水平有所升高后,目前已监测到有几个省份流感活动高峰出现拐点,开始下降。

  “今年较往年约晚2个月进入流感流行季,本次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其次为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王大燕表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防控新冠病毒的措施同时对季节性流感防控也非常有效,使得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病毒流行受到一定程度压制;二是由于近3年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未在我国流行,导致人群对流感病毒的预存免疫力有所降低。

  专家提示,面对流感流行,公众应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避免带病上班、上学,接触家庭成员时需戴口罩。对于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低龄儿童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在流感疫苗可及的情况下积极接种,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321/488578.html

2022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督查激励拟推荐地市名单公示

2023-03-21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督查激励的通知》(国办发〔202149号)要求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实施办法(2022年修订版)》规定,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31个参评地市,在2022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价,拟将河北省保定市、江苏省南通市、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芜湖市、山东省德州市、河南省许昌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佛山市、重庆市开州区、贵州省遵义市10个地市,作为2022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地方。

根据相关工作要求,现予以公示,公示期自2023321日至325日。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以书面形式反映,反映情况须实事求是,并提供所反映问题的佐证材料。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需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以个人名义反映的,需注明真实姓名、工作(学习)单位和联系方式。

传真:010—62030504

邮箱:tgsddc@nhc.gov.cn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

2023321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tigs/s3573/202303/d7575ad75a344c72b9fd194311252610

中小学校重点人群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核心要点之教师与食堂从业人员篇

2023-03-22    中国疾控中心公卫处、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

  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变异速度快、免疫保护时间短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使其成为全球急性胃肠炎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极易在社区、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引起流行、暴发,舆论对此关注度较高。开学期间,学校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加工、销售、服务等)作为诺如病毒感染防控重点人群建议从以下几点做好健康防护:

  一、教师

  1.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症状,或为急性胃肠炎患者/隐性感染者,须报告单位并及时就医,待症状消失3天后再返回工作岗位。

  2.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应密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做好晨午(晚)检及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及时提供心理辅导与帮助。

  3.及时报告疫情。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在疫情发生后采用最便捷的通讯方式及时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并根据专业人员的指导开展进一步的疫情进展报告、病例管理等工作。

  4.及时隔离患病学生。当学生在教室、卫生间等场所内发生呕吐时,教师应立即疏散其他健康学生远离被呕吐物污染区域,并向校医汇报,配合校医及保洁人员规范处理呕吐物。将患病学生单独隔离,通知家长带其就医或回家休息。患病学生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并查验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手卫生,消毒湿巾和免冲洗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标准洗手程序。

  6.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营养均衡。生吃瓜果或蔬菜时要清洗干净,不徒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

  7.增强身体抵抗力,适度运动,保证睡眠充足。

  8.加强学校、家庭生活学习场所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日常以常规清洁通风为主。

  9.日常工作中加强健康宣教和健康引导,每年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前、寒假前对学生及家长加强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包括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等。

  二、食堂从业人员(加工、销售、服务等)

  1.食堂从业人员需持健康证上岗。

  2.食堂从业人员应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症状,或为急性胃肠炎患者/隐性感染者,须向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立即离岗、就医。待症状消失3天后,连续2天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返回工作岗位。

  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保持手卫生,加工操作直接入口食品前应当洗手消毒并戴好手套,进入工作岗位前应当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佩戴口罩。

  4.经常清洁/消毒工作区环境表面和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禁止非食堂从业人员未经允许进入食品处理区。

  5.合理安排食品生产线的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尤其是制备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的高风险食品时,需规范备餐流程。

  6.散装直接入口食品避免直接暴露。对于贝类(蛤、牡蛎、贻贝等)应深度加工,保证彻底煮熟。中小学不得制售冷荤类、生食类、裱花蛋糕等高风险食品。

  7.食品加工场所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与新鲜。

  8.食品运送人员(含司机)避免直接接触食品。保持所有运输容器的清洁并定期消毒,避免食物受污染,并与其他可能导致污染的货物分开。

9.食品售卖人员做好个人卫生和工作环境卫生。勤洗手,鼓励非接触式支付。对经常接触的物品等要及时清洁消毒,包括勺、钳、容器、餐车、门把手等。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yrdgz/202303/t20230322_264445.html

结核病防控为何这么难?中疾控主任道明原因

2023-03-2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24日电(张尼 宫宏宇)“肺结核的防控难点主要是耐药问题,以及缺乏具有良好保护力的疫苗。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采取了这么多努力和措施,却仍然难于控制的原因,而且不时还有新的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出现。”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我国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费用平均约16万元

3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多年来,结核病高发一直是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1060万结核病患者,耐药结核病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0万,结核病发病率为55/10万。

沈洪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肺结核的防控难点主要是耐药问题,以及缺乏具有良好保护力的疫苗。另外,结核病通常起病比较缓慢,发病隐匿不容易早期发现,在人群聚集的场所易于造成传播。

而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患者还面临着医疗负担问题。

沈洪兵向记者介绍,从治疗费用看,目前结核病免费治疗只包括一线抗结核药物,也就是普通(敏感)结核病治疗的药物费用,不包括辅助治疗的药物。耐药结核病治疗主要靠医保,但保险支付比例低(全国约在50-70%的水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平均约16万元,费用负担较高。

国家出手为患者减负

事实上,对于减轻患者负担问题,国家层面一直高度重视。

今年2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两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要积极落实国家医保局相关文件精神,将耐药结核病纳入门诊慢特病管理,可参照住院管理和支付。对治疗耐药结核病效果良好、价格较为昂贵的二线抗结核药物不纳入药占比计算范围。同时,提倡各地以省级为单位,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

此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就曾对媒体表示,为推动在2030年前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他建议推进肺结核免费医疗。

在张文宏看来,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但结核流行形势仍然严峻,往往有患者因经济原因不能完成治疗而造成不能阻断疾病的持续传播。

他曾建议,要建立实施结核病免费医疗多渠道综合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地方兜底政策做到应治尽治;加大中央财政对结核病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力度。

“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晓率比较低,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是可以提高的,积极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通风、作息规律、营养均衡等。”沈洪兵强调。

沈洪兵认为,中国正朝着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2030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的目标努力,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无结核社区”行动等综合防治措施,开展多部门的合作和百千万志愿者的结核病防治宣传行动。希望通过多方努力,中国能够真正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CidwBxElr

科研动向

中国科研新突破: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发病概率可实现个体精准预测

2023-03-1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17日电在智能技术与眼科临床医疗深度融合下,中国眼科界取得科研突破——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发病概率可实现个体精准预测。

记者17日获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和爱尔眼科合作发布青光眼预测的科研成果,该研究成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F=11.037)发表,题为“GLIM-Net: Chronic Glaucoma Forecast Transformer for IrregularlySampled Sequential Fundus Images”。研究成果表明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发病概率可实现个体精准预测,这将使青光眼患者在成为“患者”前就被发现成为可能,提升青光眼患者的早诊早治率,从而进一步降低青光眼致盲率。

此研究对两千多时间间隔不一的眼底影像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提出基于时间敏感自注意力机制的青光眼患病智能辅助预测算法,实现青光眼发病概率个体的精准预测。

312-318日是第16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青光眼周主题是“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和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疾病,统计显示,全世界约有7800万人患有青光眼,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升至1亿1000万。但由于青光眼早期症状不明显,约有50%的青光眼患者会延误就医,从而导致不可逆转的视神经损伤。“早发现”是防止青光眼致盲重要手段。

据介绍,现阶段已有的人工智能主要针对青光眼的诊断开展,通常通过自动分割视杯视盘计算杯盘比来诊断是否患有青光眼。而针对青光眼的早期预测问题,即通过输入患者的一段时间内的序列影像,判断患者未来患有青光眼的可能性,鲜有研究。目前已有的算法DeepGF基于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循环神经网络设计,存在检测精度有限,且不能预测患者给定时刻患病的概率等不足。

针对现有算法存在的局限性,中国相关研究团队提出基于时间敏感自注意力机制的青光眼患病预测算法GLIM-Net,即输入拍摄的序列眼底影像,以及对应的时刻信息,输出给定时刻患青光眼的概率;针对如何有效的编码时间信息,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时间位置编码模块(Time Positional Encoding)和时间敏感的多头自注意力模块(Time-sensitiveMSA),根据时间间隔调整对不同影像的关注度。

研究团队将提出的GLIM-Net与公开数据集SIGFTumor-CIFAR上的已有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SIGF数据集上,GLIM-Net取得了平均89.5%的准确率,达到了业界最优水平,其他指标也均为最优;同时,在Tumor-CIFAR数据集上亦为业界最优。

业内称,可以看到,如果患者从阴性变成阳性,那么中间时刻患病概率是增加的,如果患者没有转阳,那么中间时刻患病概率无显著增加,这进一步说明了本算法在预测未来时刻患病概率的有效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8/c14739-32646754.html

新研究揭示高脂高糖饮食导致脂肪肝的机制

2023-03-20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19日电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高糖高脂的西式饮食会改变消化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使有害代谢物产量增加,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抗生素治疗可以缓解病情。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硬化、肝癌等的重要诱因,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这项研究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加深了对其发病机制的理解,可望帮助开发新的疗法。相关论文最近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研究人员用低胆碱、高脂肪、高糖的典型西式饮食喂养小鼠,发现小鼠消化道里一种特定细菌含量增加,产生更多的2-十八烯酸单甘油酯,导致小鼠出现与人类非酒精性脂肪肝相似的症状,包括肝脏肥大、脂肪变性、肝细胞炎症和纤维化。

通过饮用水给予由多种抗生素组成的“鸡尾酒”药物后,小鼠肝脏的炎症得到抑制,肝脏肥大和脂肪积聚的情况也有缓解。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为开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新疗法提供了靶点。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9PMqbJSoH

监测肌肉萎缩的可穿戴传感器问世

2023-03-2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20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首款可用于检查和监测肌肉萎缩的可穿戴传感器,以供执行长期任务的航天员或病人居家使用,监测其健康状况。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IEEE生物医学工程汇刊》。

  肌肉萎缩指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通常与退行性疾病、衰老等相关。医生们目前依靠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来评估患者的肌肉是否萎缩,但频繁地检测耗时且成本高昂。新研究表明,由导电的“e-线”制成的电磁传感器可替代MRI开展检测。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该设备,利用两个线圈(一个用于发射信号,一个用于接收信号)和一个由“e-线”制成的导体来工作。最终产品类似于测量血压的袖带,而且特殊的设计让其能够大幅伸缩,以适合更多人使用。

  为验证新设备的工作效果,研究人员制作了3D打印的肢体模具,并在模具中填充碎牛肉,以模拟人类受试者的小腿组织。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能测量肢体体积的微小变化,并监测到高达51%的肌肉损失。

  这项研究是目前已知第一种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肌肉萎缩的方法,建立在研究人员之前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发健康传感器的基础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可穿戴设备距离实际应用尚待时日,接下来计划让该设备与移动应用程序相连,以记录佩戴者的健康信息并直接发送给医生等人。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仿生电子皮肤像鳄鱼皮般柔韧

2023-03-21    科技日报

  开发具有多种感官的电子皮肤对于康复、医疗保健、假肢和机器人技术等诸多领域都至关重要。这项技术的关键之一是可拉伸压力传感器,它可检测各种类型的触摸和压力。最近,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蔚山大学的联合团队受鳄鱼皮启发,创造出一种全方位可拉伸压力传感器。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最近的《Small》杂志上。=

  鳄鱼具有非凡的感知能力,能探测小波浪和猎物的方向,这是通过其皮肤上的极其复杂且敏感的感觉器官实现的。该器官由半球形的感觉凸起组成,以重复的方式排列,之间有皱纹铰链。当鳄鱼移动身体时,铰链变形,而感觉部分不受机械变形的影响,使鳄鱼在水下游泳或捕猎时对外界刺激保持异常敏感。

  研究团队从鳄鱼皮独特的感觉器官中汲取灵感,开发出带有微型圆顶和皱纹表面的全向可拉伸压力传感器。

  通过发明一种带有细小皱纹的半球形弹性聚合物,其中包含长纳米线或短纳米线,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性能优于目前压力传感器的设备。其他传感器在机械变形时会失去灵敏性,但新型传感器表面细小的皱纹结构,受压时会展开,在一个方向拉伸高达100%和两个不同方向拉伸高达50%时,都能对压力保持异常敏感。

  为了评估其性能,研究人员将传感器安装在塑料鳄鱼身上并将其浸入水中。有趣的是,安装的传感器也能够检测到小水波,成功复制了鳄鱼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

  提到鳄鱼,虽然大多数人没上手摸过,但总下意识认为它的皮肤应该挺粗糙。实际上,鳄鱼皮上那些斑点状的隆起中,布满神经末梢,它非常敏感,能帮助鳄鱼感觉到水流的微小变化。你以为皮肤只是它的铠甲,但其实也是它重要灵敏的器官。受鳄鱼皮启发,科研人员采取“褶皱+隆起”的结构,开发出全方位可拉伸压力传感器,模拟鳄鱼皮肤的能力。它可感受来自各个方向的细微压力变化,嵌入电子皮肤,用于可穿戴设备,改善这些产品的功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57.html

新型水凝胶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2023-03-2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 通讯员焦德芳 王明辰)32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李俊杰教授团队成功研发新型水凝胶,该水凝胶可有效抑制心室重塑,促进血管再生并恢复心脏电生理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

  缺血性心脏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冠状动脉堵塞会诱发心肌供血不足,使心肌细胞代谢出问题,从而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影响心脏生理功能。缺血性心脏病持续威胁人类健康,发病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目前,心脏组织工程专家主要使用基于聚乙撑二氧噻吩的导电水凝胶改善心肌细胞跳动频率、收缩速度和排列结构,但是这种水凝胶并不利于心肌细胞存活和增殖,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炎症反应。因此,开发出一种新型水凝胶对于心肌修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李俊杰团队研发的新型水凝胶,可有效克服传统导电水凝胶生物相容性差的缺陷,具有优越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新型水凝胶还显示出与心肌相匹配的机械性能和电传导,能促进心肌细胞成熟和定向肌节结构的形成,可以调节纤维化引起的电解耦,防止梗塞恶化。

  “我们相信,这种水凝胶在心肌修复、骨骼肌重建、神经和脊髓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具有潜在优势。李俊杰说。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者们发现了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键靶点

2023-03-21    生物谷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低,骨折风险增加,由绝经期间雌激素缺乏引发。干细胞过早衰老被认为是PMOP骨恶化的关键发病机制。从机制上讲,线粒体功能障碍,特别是生物能量下降和活性氧(ROS)积累,是干细胞衰老的关键机制。因此,旨在恢复线粒体内稳态的方法可能为对抗PMOP提供了有希望的机会。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者们在RedoxBi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enisteinmitigates senescence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ia ERRα-mediated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nd mitophagy in ovariectomized rat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Genistein通过雌激素相关受体αERR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吞噬来改善绝经后妇女和去卵巢(OVX BMMSCs的衰老,这为推进和开发针对PMOP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分子基础。

慢性氧化应激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衰老是PMOP的重要因素。线粒体质量控制在调节氧化应激和细胞衰老中起着关键作用。Genistein是大豆制品中的一种主要异黄酮,以其抑制OVX啮齿动物骨质流失的能力而闻名。在这里,研究者发现OVXBMMSCs表现出早衰、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而Genistein挽救了这些表型。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者确定ERRα是染料木素的潜在靶点。ERRα的敲除大大消除了染料木素对OVXBMMSCs的抗衰老作用。此外,在OVX-BMMSCs中,ERRα敲除抑制了染料木素诱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吞噬。在体内,Genistein抑制了OVX大鼠胫骨近端小梁骨区域的小梁骨丢失和p16INK4a表达,上调了sirtuin3SIRT3)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αPGC1α)的表达。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和早衰。Genistein通过ERRα恢复线粒体稳态,对OVX-BMMSCs发挥抗衰老作用,这为其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天然化合物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这也验证了ERRα是开发PMOP治疗干预措施的一个有前途的目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dabe63084a6.html

基因组揭示贝多芬生前健康状况

2023-03-23    科技日报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世界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头发,成功解码其基因组。研究表明,贝多芬有肝硬化的遗传倾向,并感染了乙型肝炎,他的肝病或与饮酒有关,并很可能导致了死亡。相关论文发表在22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研究团队从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中获得了8个头发样本,并对其进行了鉴定测试。研究发现,至少有两缕头发不属于贝多芬,其中一缕著名的头发(即Hiller-Lock)据说是当时年仅15岁的音乐家费迪南德·希勒从刚去世的作曲家的头上剪下来的。先前对“Hiller-Lock”的分析支持贝多芬患有铅中毒的观点,铅中毒可能导致他的健康问题,包括他的听力损失。研究发起者之一威廉·梅雷迪思说:现在我们知道‘Hiller-Lock’属于一位女性,而不是贝多芬,以前仅基于这个头发样本的分析都不适用于贝多芬。

  经鉴定为真品且出自同一人的有5份样品。贝多芬的整个基因组是使用其中一个样本“Stumpff-Lock”进行测序的,这被证明是保存最完好的样本。研究小组发现,从Stumpff-Lock中提取的DNA与生活在现在北威州的人们之间存在最密切的联系,这也与贝多芬已知的祖先起源相吻合。

  这项国际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贝多芬的健康问题。研究小组发现了肝病的许多重要遗传风险因素,以及贝多芬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证据,这种情况至少发生在他患致命疾病之前的几个月。然而,研究人员无法确定贝多芬耳聋或肠胃问题的遗传原因。贝多芬的听力损失与多种可能的原因有关。根据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排除了麸质和乳糖不耐症、肠易激综合征导致肠胃问题的可能。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剑桥大学的特里斯坦·贝格表示,贝多芬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使用的谈话笔记本表明他经常饮酒。如果贝多芬的饮酒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足够高,且与他的遗传风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就为他的肝硬化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3/c14739-32649511.html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者总结了免疫检查点B7-H3CD276)研究和药物开发的新前沿

2023-03-22    生物谷

支持免疫系统杀死癌症细胞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癌症治疗策略。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CTL4)调节免疫系统,对自我耐受、防止自身免疫和抵抗入侵的癌症细胞至关重要。该检查点系统的阻断因素改变了癌症治疗的范式,并在患者生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

B7-H3(也称为CD276)是免疫检查点蛋白B7家族的成员,在癌症细胞和活化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高度表达,并帮助癌症细胞逃避细胞毒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监视。新的证据表明,B7-H3参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和治疗抵抗,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因此B7-H4已成为抗癌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

近日,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MolCanc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ewfrontiers in immune checkpoint B7-H3 (CD276) research and drug development”的文章,该综述简要讨论了B7-H3在癌症发展中的生物学和功能,更多地强调最新发现及其潜在机制,以反映B7-H3研究的新进展。此外,研究者讨论了B-H3抑制剂在癌症药物开发中的新改进。

B7-H3B7蛋白家族的成员,是癌症进展的关键因素。这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中选择性表达。除了其免疫检查点功能外,B7-H3还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和治疗耐药性有关。此外,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巨大差异表明,以药物靶向B7-H3将导致癌症特异性毒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细胞的伤害。这些证据使B7-H3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靶点。

最近,B7-H3研究和药物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新发现,包括其参与细胞代谢重编程、癌症干细胞富集、衰老和肥胖,扩大了人们对该分子的认识和理解,这对指导未来靶向B7-H3.的战略很重要。

综上所述,由于对详细的作用机制和未知的受体/功能结合伴侣缺乏了解,B7-H3的研究和药物开发受到了阻碍。探索B7-H3的受体和结合伙伴、其在细胞中的定位、转录后和翻译后修饰对其在癌症发病机制中功能的影响、其在其他疾病中的参与以及其在正常生理学中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扩大人们对B7-H3.的了解并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98fe634476d.html

我国西北地区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

2023-03-24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作为当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备受植物学家关注。上百年来,植物学家对被子植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历史仍是植物学家面临的难解之题。众多古植物学家一直在寻找最早的被

作为当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备受植物学家关注。上百年来,植物学家对被子植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历史仍是植物学家面临的难解之题。众多古植物学家一直在寻找最早的被子植物,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历史。西方古植物学家对于被子植物起源一直持有的观点是:白垩纪之前没有被子植物。然而,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化石证据才能给出最终结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古生物教研室教授孙柏年与博士研究生韩磊、宁夏地质博物馆与西北大学等,利用Micro-CT技术对来自我国西北地区中侏罗世地层中的一类化石材料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该研究确认了这些侏罗纪化石的被子植物属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命》(Life)上。

  这些化石来自我国西北的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地。研究人员将这些化石命名为美丽青甘宁果序(Qingganninginfructus formosa)。该化石此前曾被认为是裸子植物,被命名为美丽镰鳞果。此次科研团队通过对三维保存的被子植物化石标本进行Micro-CT研究,观察到保存在果实内部具双层珠被的倒生胚珠,这正是判断其被子植物属性的关键特征。

  上述发现确认了被子植物在侏罗纪的真实存在,并表明了当时在中国西北地区被子植物广泛分布并达到了一定的繁盛程度。这是目前西北地区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记录。该化石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

  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美丽青甘宁果序及其内含的胚珠/种子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5c2e6384968.html

积极开展本草考古 开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路

2023-03-24    科技日报

  “要用好本草考古这把钥匙,让中医药历史活起来,从而解答中医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要科学问题,阐释人类医药文化的发展与进程,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辟新的路径。”318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办的首届本草考古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

  黄璐琦介绍,中国特色的传统药物学在古代称为本草,因此中国的药物考古又称为本草考古。本草考古就是应用现代考古理论与方法,以考古出土的药物及其相关遗存为对象,探索人类与药物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发展和利用药物的历史和规律,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理清中医药发展历史脉络。

  我国对药物遗存的鉴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015年,在黄璐琦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开始开展本草考古研究,2018年,又将科技考古引入中医药研究,在《科学通报》提出“本草考古”新领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袁媛表示,团队前期在本草考古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性研究,也有很多突破性发现。例如,灵芝的起源研究将人类使用灵芝的时间从秦汉时期提前到距今6800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地黄炮制品研究,将我国米蒸法应用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团队还因发现迄今最早中药辅料炮制品,获2019年全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种质与产区是道地药材的核心要素。道地药材的种质或产区发生变迁,将影响临床疗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彭华胜介绍,会上启动了“道地药材源流的本草考古研究”项目,该项目共设立4个课题,拟通过系统调查我国考古出土的本土药材文物、外来药材文物及宫廷药材文物,基本摸清我国药材文物现状,复原药材文物的时空信息;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种质溯源技术体系,完成前胡、大黄、白芍、巴戟天4种代表性道地药材的种质溯源研究;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产区溯源技术体系,完成10种清代道地药材的产区溯源研究,为道地药材正本清源提供考古学依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301.html

舆情信息

国家医保局印发《办法》规范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 5类情形可启动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2023-03-20    北京青年报

  为了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督检查,规范飞行检查工作,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管理暂行办法》,自202351日起施行。

  5种情形

  可启动飞行检查

  国家医保局表示,《办法》共5章、32条,规定了飞行检查的遵循原则、启动条件、组织方式、检查要求、检查程序、问题处理等内容,为进一步规范飞行检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其中,《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启动飞行检查:(一)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的;(二)举报线索反映医疗保障基金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三)医疗保障智能监控或者大数据筛查提示医疗保障基金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四)新闻媒体曝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五)其他需要开展飞行检查的情形。

  被检地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要求被检查对象及时整改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对反馈意见中涉嫌违法违规的情形进行处理:(一)对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二)对违反医保服务协议的,交由医保经办机构按照协议约定进行处理;(三)对涉嫌违纪、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按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四)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移送相应部门处理;(五)其他需要进行处理的情形,按规定处理。

  《办法》要求,组织飞行检查的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将飞行检查结果纳入对被检地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飞行检查结果处理情况进行督导,适时组织力量开展飞行检查“回头看”。

  据悉,2019年以来,国家医保局累计派出飞行检查组184组次,飞行检查定点医药机构384家,发现涉嫌违法违规使用相关资金43.5亿元,综合运用协议管理、行政处罚、行刑衔接、行纪衔接等多种方式,依法对各类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同时,各省参照国家飞行检查模式广泛组织省级飞行检查,国家“建机制”“揭盖子”“做示范”,各省“建队伍”“查底子”“做推广”。仅2022年各省就飞行检查定点医疗机构2756家,发现并追回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22.9亿元。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及飞行检查工作的全面推进,医药机构“明目张胆”的骗保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基金监管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骗保行为由台前转入幕后,手段更隐蔽,造假更专业,作案手段不断迭代翻新,查处难度逐渐加大。同时,历年实践也反映出现行飞行检查制度在工作流程、权利义务、问题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充分满足新形势下的基金监管工作要求,制度保障力度有待加强。为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切实完善飞行检查机制,优化飞行检查程序,规范飞行检查行为,为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开展飞行检查提供制度保障,持续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国家医保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飞行检查实践经验等内容,经过多次调研、研讨,多轮征求系统内部、相关单位、社会公众等意见建议,历时2年制定了该《办法》。

  “出台《办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守护医保基金安全。”上述负责人表示,及时出台《办法》,有效提升制度保障层级,进一步发挥飞行检查利剑震慑效应与引领示范作用,持续遏制欺诈骗保普发、频发势头,切实强化定点机构自律管理,全面营造“不敢骗、不想骗”的社会氛围,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在现行基金监管方式中,飞行检查侧重于点、专项整治侧重于线、日常监管侧重于面。《办法》进一步扩大了启动检查的情形和形式,强调了对违法违规使用基金行为实施综合打击,确保飞行检查能够精准、快速、彻底撕开“问题口子”,实现“点上开花”,既发挥飞行检查利剑震慑和打击作用,又通过及时揭露普遍性、典型性、苗头性、领域性等问题,促进基金监管工作的“点线面”结合,有效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基金监管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0/c14739-32647074.html

报告:2022年国人每晚平均睡眠7.40小时,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

2023-03-18    中国新闻网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17日在北京发布。报告基于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库,研究分析了2022年民众的睡眠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

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近半数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47.55%)16.79%的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民众睡眠时长依然有待增加。

报告构建了中国睡眠指数来分析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主要从睡眠质量、睡眠环境以及睡眠信念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测量。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居民的睡眠指数得分为67.77(百分制),较2021年增加了2.99分,且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也较2021年均有所增加。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74.22),其次是睡眠环境指标(70.96),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最低(56.55)。相比2021年,按指标得分增加幅度排序依次是睡眠质量指标(得分增加了2.71)、睡眠环境指标(得分增加了2.42)、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增加了1.82)

报告认为,2022年,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略好于2021年,但仍然存在许多睡眠问题:早睡的人睡得更早了,而晚睡的人睡得更晚了,工作和睡眠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在睡觉时间、睡眠时长以及睡眠质量上的差异,从而导致睡眠和健康不平等,这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改善居民的睡眠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与睡眠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是未来需要思考和重视的议题。

报告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询机构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8/c14739-32646755.html

让优质午休成为中小学生标配

2023-03-21    光明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上,两位全国人大代表不约而同提出建议,希望在全国中小学推行“趴睡”变“躺睡”,充分保证中小学生实现优质午休。两位代表的“躺睡”建议,得到了一众家长和网友的赞同和热议。

  一直以来,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和睡眠质量备受重视。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

  这份被坊间称为“睡眠令”的文件,虽然没有对午休作出具体要求和规定,但鲜明指出了午休的重要性。由于学校条件和孩子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目前对于午休的管理和规定,学校差异乃至班级差异都比较大。即便是统一安排了午休的学校,大多也是学生各自坐在原位,趴在桌子上午休。“趴睡”虽然也能实现休息的目的,但从医学角度来看弊端很多,也是很多儿童不愿意午休的原因之一。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个好的午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让下午精力充沛。尤其是到了夏季,白天时间变长,孩子们晚上睡觉时间普遍推后,晚上睡眠少了,如果没有充足的午休,下午上课时很容易变得昏昏欲睡,老师们面对无精打采的孩子们,要想出各种招数来帮助学生“提神”。下午体育课时,孩子们在缺乏休息的状态下开展体育运动,不仅无法达到锻炼效果,还可能对身体有害。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午休就变得十分重要。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张弛有度,才能保障身体健康成长。对于孩子们来说,休息权应该和学习、参加体育锻炼等权利同等重要。一方面,学校应通过指导学生和家长做好居家的睡眠管理,努力实现要求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更优质的午休环境、更合理的午休时间,以弥补居家睡眠时间的不足,减缓学生白天长时间连续学习产生的疲劳。

  近年来,随着教室空间和教育装备的改进,各地已涌现出不少学校午休“躺睡自由”的案例。创造条件让学生午休躺睡,实现更优质的午休,从技术、空间、投入上来看,都已经不再是难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妨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好这一事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好事、实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80.html

世界睡眠日:睡不着、睡不醒都要警惕

2023-03-21    新华网

  睡眠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睡眠质量的好坏更是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20233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当前,许多人被失眠、睡眠不足等问题困扰,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哪些症状意味着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不足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睡眠?记者采访了多位医学专家。

  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朱梅介绍,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要判断是否患有失眠,首先要看入睡是否困难,若入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一整夜觉醒的次数大于等于2次,存在早醒和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或者总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就意味着存在失眠问题。“长期失眠会导致白天精力不足、思考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或者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还会造成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增加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的患病风险。”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要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来判断。朱梅说,最常见的就是精神原因,比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兴奋等;其次还有躯体因素,比如患者有疼痛、鼻塞、咳嗽或频繁起夜等问题;另外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失眠,服用某些药物或者脑部病理性因素与失眠都有可能存在直接关系。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医师孟繁强表示,想要拥有良好的睡眠体验,规律作息很重要。孟繁强建议,每日坚持规律作息,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生物钟是保障睡眠质量的关键。失眠患者尽量不要因为夜晚睡得不好或睡得不够而在白天过度补觉,白天应增加光照时长,在室内尽量拉开窗帘,享受自然光,多参与户外活动。如果入睡很快,但经常早醒,需要警惕是否出现了情绪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五病区主任沙莎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慢性睡眠生物节律紊乱导致的失眠也逐渐增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次觉醒、睡眠不足或睡眠时相紊乱等非生理性睡眠。通俗来讲就是总体睡眠时间正常,而因为白天睡过多,夜晚出现失眠情况,在青少年、工作压力大的人群以及中老年人中多见。“建议此类人群以调整睡眠分配为主要目标,白天尽可能保持觉醒状态,增加运动、工作等能量消耗,白天睡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把睡眠集中分配于夜晚。”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差异,但凡事都有个“度”,睡眠过多也会出现健康问题。孟繁强介绍,夜间打鼾,尤其是伴有呼吸暂停的人,睡眠质量会明显变差,也会导致睡不醒;另外,患有抑郁症的人群,也会出现睡眠过多、睡不醒的症状,如果长期睡不醒且有明显的情绪问题,建议及早就医检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97.html

北京:不让网上预约绊住老年人

2023-03-22    光明日报

  春阳和煦,故宫的红墙黄瓦下站着不少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在故宫博物院的综合服务窗口处,今年65岁的退休教师王大爷拿出身份证,向工作人员出示付款码,给自己和老伴买了两张半价门票。

  “办好了,您到检票口的时候刷身份证就能进。隔着玻璃,工作人员的声音从窗口传出。

  “60岁以上老年人,给(工作人员)亮下身份证,在这儿登记交钱,就可以半价买票。不用提前预约,对老年人(来说)还是挺方便的。王大爷说。

  除了到综合窗口办理门票外,还有些老人是由家人代预约入馆。今年已80岁的郑大爷从陕北来到北京旅游,进故宫的门票就是由子女在手机上帮忙预约的,前几天去了长城,今天来故宫看看。这边(门票)便宜,老年人买票可以半价。郑大爷告诉记者。

  据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不会线上预约,可以由亲友代预约或者凭有效证件到综合服务窗口咨询。如果有余票,可办理当日票参观。

  如今,随着智能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园、文化场馆等实行线上实名预约购票制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对于不擅长网络操作的老年人而言,线上预约始终是道无形的门槛。为解决老年人线上预约碰壁窘境,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专门发布了关于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应为未能提前预约的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免预约进入或现场购票名额。需要提前预约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剧院等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应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方便老年人进行现场预约和电话预约。

  “我不会用手机预约,一般都是刷这个老年卡(北京通-养老助残卡)进公园,很方便。下午闲着没事儿,就会到公园里边来逛逛。到北海公园游玩的退休职工林大爷指着自己的老年卡告诉记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2/c14739-32648627.html

北京疾控提醒:大风沙尘天气,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

2023-03-2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22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今天,本市再次迎来大风沙尘天气。市疾控中心提醒: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减少外出活动。

    沙尘天气里,眼睛最容易受伤。市疾控中心介绍,如果眼睛有异物感,说明沙尘就在角膜上,采取揉搓等不恰当的处理,就会使沙尘镶嵌在其中,容易发生感染。应该用清水及时冲洗眼睛,如果情况严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此外,沙尘天气里最好别戴隐形眼镜。

    沙尘对呼吸道健康有着较大影响。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沙尘中可吸入颗粒物表面吸附着细菌病毒等多种有害病原体,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增高。

    市疾控中心提醒:此时,抵抗力比较弱、本身就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防护,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要尽快就诊,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此外,市疾控中心还提醒:沙尘天气时不宜开窗通风;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体弱者及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患者更应注意,以免旧病复发和出现新的疾病;外出时可戴上口罩、眼镜、帽子和纱巾;尽量避免骑自行车;室外能见度差,外出时应当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2/c14739-32649047.html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2023-03-23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22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安全工作开展评议考核的重要制度性文件,对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提升全链条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办法》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在全面总结近几年评议考核工作实践、充分听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基础上,细化考核内容、优化考核程序、调整评价要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新修订的《办法》共16条。《办法》规定,考核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客观公正、奖惩分明、推动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过程,强化责任落实;考核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基础工作、年度重点工作、食品安全状况、即时性工作、加分项、减分项等6个方面;考核程序分为日常考核、年中督促、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年终自查、年终评审、综合评议、结果通报等7个步骤;考核结果分ABCD四个等级,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通报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兵团。《办法》明确,对考核结果为A级、考核排名较上一年度提升较大的,以及相关工作成效突出的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兵团予以通报表扬;对地方创新性示范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对考核排名靠后的省份加强指导;对考核结果为D级或考核排名连续三年列最后3名的,约谈省级人民政府和兵团有关负责人,必要时约谈主要负责人;对考核排名退步较大或上年度考核发现问题未整改到位的,视情约谈省级人民政府和兵团食品安全办主要负责人;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兵团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评议考核中发现需要问责的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机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3/c14739-32649533.html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在银川成立

2023-03-22    中新网

318日举办的源起银川共创未来首届数字医疗健康银川峰会上,来自天津、深圳、山东、宁夏四地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的负责人在银川共同签订《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正式成立。今后,四方联盟将开启联动协作模式为完善和共享医疗数据资源体系和智库,加快数字医疗科技成果转化。

2020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复由宁夏卫生健康委、科技厅、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宁夏大学四方共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宁夏)。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宁夏)自成立至今,以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健康医疗特色)实验基地——“互联网+医疗健康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为契机,构建了一基地、多中心的开放式研发平台,打造政、产、学、研、资、管六位一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生态圈,为构建现代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链生态环境进行探索研究、资源整合和顶层设计。

此次成立的四方联盟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凝聚合力辐射全国,形成全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应用战略布局。同时,四方联盟还将进一步加速全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科学研究及应用发展,落实数字中国、健康中国战略,共同创建未来医院新模式,推动全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后,四方联盟还前往宁夏大学参加首次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会议,就联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年度工作计划等具体事宜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当天,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糖尿病防治管理宁夏银川培训基地、银川市东西部数字医疗健康创新联盟、银川市互联网+护理延伸服务中心等11个项目还集中举行了揭牌仪式。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019e637559b.html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