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8期

发布时间:

2023/3/3 11:20:16

浏览次数:

24379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8期                                            总第471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三月三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新冠病毒致病力是怎么变化的?专家解答

l  甲流和诺如病毒感染如何预防(服务窗·科学防疫)

l  医疗机构如何应对流感、诺如等季节性传染病?国家卫健委回应

l  如何区分甲流和普通流感?专家:需查验核酸,轻症患者无需查验

l  海关检出境外输入国内首例XBB.1.9等变异毒株

l  “阳康”后一直感到疲劳乏力?医生教你如何全方位调理

l  如何区分甲流和感冒?这种情况需就医

l  我国疾控系统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l  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


科研动向

l  不吃早餐或削弱免疫系统功能

l  3D打印“心脏”与“真心”无异

l  脂质纳米颗粒有望“大显身手”

l  非接触式传感器可监测血流

l  改善抑郁,锻炼比药物更有用

l  细胞治疗心衰规模最大试验结果公布

l  人工甜味剂或增患心脏病风险

l  水凝胶干细胞疗法可修复脑组织

l  柔性机器人创建体内3D生物打印

l  南牡蒿素可抑制肝癌细胞活性

l  每天快走11分钟,降低早逝风险

l  以毒攻毒”:肿瘤治疗新策略

l  “肠道芯片”促进对微生物学理解

l  最新研究:污水中卫生纸是“永久性有毒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之一

l  全程修复糖尿病创面,刘国辉团队开发神经-血管交互调控凝胶系统


舆情信息

l  整治农村山寨食品需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l  让更多基层医生留得住、有发展

l  不开心就大吃一顿?或许反而会伤“心”

l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校在春季开学之际要做好药品储备

l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增设20支左右国家重大疫情医疗救治队伍

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期全国疫情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l  以高标准引领养老家政服务高质量

l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l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应用加速

l  适老化改造成效需要多检验

l  春季带状疱疹高发 这些治疗误区要远离

l  学会这三招 也能“坐”着说话不腰疼

l  国家卫健委:两种治疗药品纳入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

l  北京积极应对季节性流感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就医需求

l  北京连续五年未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 乙肝母婴传播率低于1%


热点追踪

新冠病毒致病力是怎么变化的?专家解答

2023-02-26    人民网

病毒的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变,会频繁发生,但不具备公共卫生意义;另一类是质变,就是其导致疾病的传播力和致病力变化。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的RNA,这种病毒的基本特征就是变异,变异是其常态。”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这个病毒的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变,被称为漂移,会频繁发生,但不具备公共卫生意义;另一类是质变,就是其导致疾病的传播力和致病力变化,对人群疾病的流行和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产生了影响,“这种变异是我们一直所关注的”。

梁万年表示,从全球来看,各国都一直关注着这种有价值、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时刻做好警惕。我国在监测病毒变异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是重中之重。病毒的变异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完全把控病毒的变异方向,但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做好工作、做好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一切质变的变异。

那么,如何把握病毒的致病力是变轻还是变重了,传染力是变轻还是减弱了?梁万年说,要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其中最核心的是要布局好检测网络。在这个基础上,要做好防控能力建设,包括预警能力、处置能力,疫苗的进一步研发能力和快速地检测能力,力争对新的变异株所产生的影响能够早发现、快速处理、精准防控。第三个方面是要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包括重症救治能力、中医药的有效使用,能够研发和使用更可及、更方便、更有效的药物,以及加强感染者的健康管理和感染者的康复等。最后,还是要关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的保护,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26/20/HUHE5U5G0038804U.html

甲流和诺如病毒感染如何预防(服务窗·科学防疫)

2023-02-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每年冬春季节是甲流、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最近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散发病例。甲流和诺如病毒感染有什么特点?感染后会出现什么症状?如何治疗和预防?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

  甲流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分析,首先是病原和病因不一样,甲流属于感染甲型流感病毒,而感冒是由其他一些病毒,比如鼻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其次,甲流的症状更重,有发热、高热、全身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炎症,甚至出现全身病毒血症,导致基础病发作和加重。有一部分人感染甲流后可能会出现继发的感染,比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性气管炎等。感冒症状总体比较轻,出现低烧、流鼻涕、眼睛干涩、咳嗽、咽喉不舒服等。第三,从治疗方法看,治疗甲流有特异性药物。甲流虽然属于自限性疾病,但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重症风险。普通感冒一般对症治疗,多喝水,注意休息就可以了。第四,从预后和并发症来看,甲流危害性较大,如出现肺炎、诱发基础病加重、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而感冒不会出现并发症。

  “治疗甲流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王贵强说,症状较重的感染者和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基础病的加重等。感染者如果持续高热不退,出现气短、基础病加重,要及时就医。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王贵强介绍,诺如病毒喜低温,因此每年秋冬春是高发季。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感染者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呕吐和腹泻会导致人体大量的电解质和水分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引发休克,甚至电解质紊乱。

  “诺如病毒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治疗。”王贵强表示,多数患者发病后症状轻,无需治疗,休息23天即可康复,可口服糖盐水或补液盐补充呕吐和腹泻所消耗的水分。婴幼儿、老人,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如因频繁呕吐或腹泻出现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甲流?王贵强表示,接种流感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每年秋季是接种疫苗最佳时期。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甲流的易感人群,应该积极接种疫苗预防感染。小学、托育机构的儿童,经常处于人员集中的环境中,更容易感染甲流,也应该接种疫苗。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感染后,可能会导致基础病加重,出现重症,也应该接种疫苗。

  流感属于呼吸道疾病。王贵强认为,坚持戴口罩、保持手卫生、注意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降低流感传播风险。

  如何避免诺如病毒感染?王贵强说,目前,没有预防诺如病毒的疫苗可以用,因此,切断病毒传染路径是最好的预防方法。诺如病毒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即“病从口入”,因此一定要对食品、水源进行良好的卫生管理,防止沾染病毒。就个人而言,应该做好手卫生,做到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洗手。幼儿园、托幼机构、小学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疫情后,要马上看是否水源或食物被污染了,如果是食堂被污染了,那么一定要进行严格消杀,避免传播范围扩大。

  《人民日报 》( 20230227 12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7/c14739-32631650.html

医疗机构如何应对流感、诺如等季节性传染病?国家卫健委回应

2023-02-2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27日电(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当前,正值冬春季节交替,气温多变,个人应该如何做好流感、诺如病毒的防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会上介绍,近期,有不少省份出现了像流感和诺如病毒感染这些季节性传染病的聚集性发生。流感和诺如病毒的感染都是季节性的传染病,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流感每年都呈季节性的流行,大多属于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者因会出现肺炎或者其他并发症发展成重症病例,主要是发生在老人、儿童、孕产妇和有一些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

预防流感的措施,主要包括接种疫苗,戴口罩、常洗手,做好通风,以及减少人员的聚集。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要注意休息和自我隔离,有重症高危因素的人发病后应当及时就诊。

另外,诺如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的病人以及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引起传播。诺如病毒在环境当中抵抗力比较强,感染后潜伏期短,病人的排毒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容易在人群间造成传播。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都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的时期,重点的防控场所主要是学校、托幼机构以及集中供餐的集体单位。

郭燕红提示,诺如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它的预防措施主要是良好的手卫生,同时做好个人饮食卫生。比如不喝生水,以及瓜果蔬菜清洗干净,另外尽可能吃已经做熟的蔬菜,烹饪的食物要做到高温煮熟。

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最主要的症状就是上吐下泻。这个疾病也是属于自限性疾病,感染以后主要是要注意补充水分,保持电解质平衡,如果有严重的呕吐、腹泻,有脱水的风险也要及时就医。

“针对这些季节性传染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强化预检分诊,像发热门诊、肠道门诊都要做到应开尽开,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治疗药物,接诊的医生遇到有相关症状患者的时候要加强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病因和症状给予积极治疗,来切实保障好就诊的患者的医疗需求。”郭燕红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7/c14739-32632296.html

如何区分甲流和普通流感?专家:需查验核酸,轻症患者无需查验

2023-02-27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甲流属于流感的一种,但相对于普通流感来说,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要更快,症状相对要重,恢复时间更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陈国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根据国家流感中心223日发布的最新一期《流感监测周报》监测数据,我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较前一周继续上升,数据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检测样本中占比最高,达到71%。甲流和普通流感有哪些具体的差异?在治疗上有何异同?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多位感染科专家。

“从治疗上来看,普通流感多以休息为主,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口服解热镇痛等药物对症治疗。而如果是甲流,则可以选择特效抗病毒药‘奥司他韦’,抗病毒药越早期服用,效果越好。”陈国林指出,但是甲流和流感症状上有些类似,如果想要明确的区分,只能进行甲流核酸检测。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贵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甲流属于流感的一种,流感的临床症状都高度类似,如果单靠症状自身很难鉴别,需要借助于核酸检测等病原学的检测方式,但是甲流和普通感冒的治疗有一定区别,所以建议有感冒、发烧、流鼻涕等症状的患者及时去医院进行鉴别和治疗。”

同时,陈国林提醒,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流感流行期间,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果发现流感症状,但症状较轻时,不建议一定去医院就诊进行具体流感病症的确认,但如果自身症状较重,则可以选择去医院进行鉴别治疗。

“甲流相较于普通感冒来讲,传播性较强,症状也相对严重一些,一些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以及肥胖患者是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建议在出现症状的第一时间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林明贵也提醒,针对目前奥司他韦断货、涨价等问题,还是提醒患者不要盲目跟风,最重要的是不要等传染病流行起来再进行购买,此类抗病毒药、消炎药建议家中平时常备。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sOuPUfhR5

海关检出境外输入国内首例XBB.1.9等变异毒株

2023-02-27    北京日报客户端

22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李政良介绍,当前,全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疫情防控新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1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国际航班逐渐恢复、边境口岸陆续开通、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人员往来,新冠变异毒株和其他传染病输入的风险有增无减,外防输入仍然面临考验、挑战和压力。对此,海关将密切关注全球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海关检出境外输入国内首例XBB.1.9等变异毒株  李政良,图片来自中国网

一是强化全球疫情的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提升重大疫情早发现早处置能力,做到“研判更精准、响应更迅速、措施更有力”。同时,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海关联合疾控部门持续开展境外输入新冠病毒变异监测,自18日“乙类乙管”以来,截至226日,海关已累计检出境外输入新冠病毒变异毒株30种,检出国内首例XBB.1.9XBB.1.9.1XBL等变异毒株。

二是调整优化口岸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坚持科学防控,强化“水、陆、空”同防,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将入境人员行前48小时内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纳入海关健康申报内容。在口岸,通过体温监测、医学巡查、变异毒株监测等措施有效排查入出境人员涉疫风险,对于检疫发现异常人员严格实施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采样检测等措施,坚决筑牢外防输入的第一道防线。

三是持续做好“多病同防”。当前,国际上霍乱、黄热病、埃博拉病毒病、拉沙热等传染病疫情频发,21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海关将持续加强境外传染病疫情的风险监测和分析研判,强化联防联控,在严格落实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的同时,严防其他各类传染病的跨境传播。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HUJMM4N80001899O.html

“阳康”后一直感到疲劳乏力?医生教你如何全方位调理

2023-03-01    人民网

新冠疫情的高峰已过,大多数人身体逐步恢复,但是也有人依然还会感觉疲劳乏力、甚至失眠等,这到底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如何恢复元气?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友谊医院国际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婷婷。

王婷婷表示,“阳康”后很多人感觉体力与精气神不如之前,去医院检查心脏和肺部没有明显病变,但仍有疲劳、失眠,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可能是心肺功能下降所致。

对于心肺功能下降的原因,王婷婷指出,一是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出现发热、心率快、血压异常以及咳嗽、气喘等症状,这是因为新冠病毒除了造成呼吸系统的损伤外,也对心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虽然没有达到肺炎、心肌炎的程度,但是这些损伤的心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改善。

二是感染期间患者食欲减退,导致摄入的热量和蛋白质不足,全身的肌肉力量下降,这也会影响心肺的功能。

三是过久的静养,也会导致心肺功能和肌肉出现废用性减退。

对此,王婷婷建议,应注意避免劳累、熬夜,多休息并多饮水,补充足够的水分。

另外,也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中医体质调理,气虚体质人群可口服一些补气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或者中药如黄芪、人参等,以改善乏力症状,恢复体力。

饮食方面,王婷婷建议,“阳康”后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可能下降,吃鸡蛋、猪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微量营养元素等的食物,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增强身体免疫力,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运动锻炼方面,王婷婷提示,锻炼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每阶段的锻炼可以维持两三天,若无不适再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出现胸痛或者头晕,应该立即停止锻炼。锻炼可分为几个阶段完成:

准备阶段:可做一些相对柔缓的锻炼,例如呼吸训练、缓慢步行、拉伸和平衡练习。坐着或站着拉伸肌肉,每次拉伸应轻柔地进行,每次可保持15-20秒。

低强度活动:例如散步、简单的家务,可以每天的锻炼时间增加10-15分钟,此阶段可维持7天左右。

中等强度训练:例如快走、上下楼、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

回归往常的练习:适应中等强度活动后,可以进行感染新冠病毒之前的正常锻炼和体育运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637.html

如何区分甲流和感冒?这种情况需就医

2023-03-02    人民网

近期多地疾控部门提醒,每年冬春季节是甲流高发季节,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什么是甲流?与普通感冒相比,甲流有何不同?在本期《1分钟养生课》上,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曾琴兵为广大网友讲解相关知识。

曾琴兵表示,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简称甲流。

他介绍,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比较强,容易形成季节性流行,一般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流感病毒又分成甲型、乙型和丙型等多种亚型,甲型最为多见,大家熟知的H1N1就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而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腺病毒等普通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比较弱。

“与普通感冒相比,甲流除了传染性比较强,临床症状也比较重。”曾琴兵表示,甲流所导致的发热症状更为明显,常常是高热,发热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普通感冒发烧一般1-3天,甲流发烧多数在3-5天,而且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包括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感染甲流以后,体力恢复的时间也会比较长,轻症患者一般要一周左右才能恢复。另外,甲流引起的并发症更多见,包括中耳炎、肺炎、心肌炎等。

曾琴兵建议,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甲流,需要重视,尤其是儿童、孕妇和患有其它疾病的老年人,需要及时就医。

最后,曾琴兵表示,在治疗方面,除了一般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外,目前针对甲流的治疗还有早期的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在48小时以内应用,可以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2/c14739-32634475.html

我国疾控系统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2023-03-02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1日电(记者顾天成)记者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纳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国疾控中心二期工程31日宣布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将为提升我国疾控系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推动我国疾控体系改革发展,既要提高人才队伍“软实力”,也要提升实验室及科研平台建设“硬基础”。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表示,中国疾控中心坚持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疾控机构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水平。

  据介绍,中国疾控中心二期建设内容包括覆盖慢性病、营养、妇幼、环境、辐射、职业卫生等多专业的科研楼、病原微生物大楼、实验动物中心等。发挥传染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重点加强各专业实验室扩建,建成后实验室建设总面积增加一倍以上,与已投用的一期工程合计达到17.1万平方米。

  其中,病原微生物大楼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病原微生物检测能力,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基础支撑;环境所科研楼将设有品种齐全、类型多样的环境暴露模拟仓、理化检验实验室和组学技术平台,围绕环境危害因素、消毒与感染防护等开展科学研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2/c14739-32634658.html

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

2023-03-0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3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为指导各地做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医疗救治工作,32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组织召开全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视频会议,对各级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开展临床救治培训,并对做好当前流感及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进行部署。

会议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统筹好医疗资源,配齐、配强医院相关科室力量,急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要加强应急值守,安排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出诊;坚持关口前移,强化重症预警,关注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同时,要加强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正确了解相关疾病知识,提高预防和早诊早治意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3/c14739-32635391.html

科研动向

不吃早餐或削弱免疫系统功能

2023-02-2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佳欣)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对小鼠模型研究发现,禁食可能不利于抵御感染,并可能导致心脏病风险增加。发表在223日《免疫》杂志上的该研究,可能会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长期禁食对身体的影响。

  研究人员为更好地了解禁食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对照分析了两组小鼠。其中一组在醒来后立即吃早餐,这是它们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餐,另一组不吃早餐。研究人员收集了两组小鼠醒来时的基线血液样本,再次收集分别是4小时和8小时后。

  在做血液检查时,研究人员注意到禁食组在单核细胞数量上大不相同。单核细胞是指在骨髓中制造并在体内传播的白细胞,它们在体内扮演着许多关键角色,可对抗感染、心脏病甚至是癌症。

  在基线时,所有小鼠的单核细胞数量相同。但4小时后,禁食组小鼠的单核细胞受到了显著影响,90%的这些细胞从血液中消失,这一数字在8小时后进一步下降。同时,非禁食组单核细胞未受影响。在禁食小鼠中,研究人员发现单核细胞返回骨髓,进入休眠状态。与此同时,骨髓中新细胞的产生减少了。

  研究人员继续禁食老鼠长达24小时,然后重新喂食。隐藏在骨髓中的细胞在几个小时内又回到了血液中,这种激增导致了炎症程度的加剧。这些改变的单核细胞非但不能预防感染,反而更具炎症性,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研究人员称,确有充足证据证明禁食的好处,但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平衡很重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益的东西或许会在另一个方面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7/c14739-32631843.html

3D打印“心脏”与“真心”无异

2023-02-2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26日电 (记者张佳欣)没有两个人的心跳是一样的。心脏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因人而异,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这些差异尤其明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程序,可3D打印患者柔软而灵活的心脏复制品,并可控制其泵送动作,以模仿患者的泵血能力。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定制治疗方案。研究团队22日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报告了该成果。

  研究人员首先将患者心脏的医学图像转换为3D计算机模型,然后使用基于聚合物的墨水进行3D打印,得到的是一个柔软、灵活的外壳,与患者自己的心脏形状一模一样,研究小组还可使用这种方法打印患者的主动脉。

  为了模拟心脏的泵血动作,该团队制作了类似于血压袖带的袖套,将打印出来的心脏和主动脉包裹起来。每个“袖套”的底面都类似于有精确图案的气泡膜。当“袖套”连接到气动系统时,研究人员可调整流出的空气,有节奏地使套筒内气泡膨胀并收缩心脏,模仿其泵送动作。

  研究小组还在主动脉周围给一个单独的套筒充气。他们表示,可调整这种收缩以模仿主动脉瓣狭窄。

  医生通常通过外科手术植入人造瓣膜来治疗主动脉狭窄,这种人造瓣膜可以扩大主动脉的自然瓣膜。该团队表示,未来医生可能会使用他们的新程序首先打印患者的心脏和主动脉,然后在打印的模型中植入各种瓣膜,看看哪种设计能产生最好的功能,并适合特定的患者。心脏复制品也可被实验室和医疗器械行业用作测试各种类型治疗方法的现实平台。

  研究人员表示,每个人的心脏都是不同的,新系统的优势在于,不仅可重建患者心脏的形态,还可重建其在生理和疾病方面的功能。

  3D打印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时日。比较常见的应用场景是,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牙齿、骨骼等人体部位或器官,用于医学训练和研究。当然,也可以精准地对患者的某个器官进行3D建模并打印出来,帮助医生做手术前的研究判断和准备。不过能够将人体器官复制出来,同时模拟这些器官运行的应用还比较少见。最新研究不但复制出柔软灵活的心脏,还能让这个“假心脏”模拟泵血动作,充分显示出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正日益深入、精准、高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7/c14739-32631871.html

脂质纳米颗粒有望“大显身手”

2023-02-27    科技日报

  在应对新冠肺炎的鏖战中,脂质纳米颗粒(LNP)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引发极大关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22日报道指出,除用于研制新冠疫苗,LNP还可应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不过科学家们仍面临着降低其毒性,以及将其输送到人体内合适器官等难题。

  小块头大用途

  LNP将小分子输送到人体内,其输送的最著名的“货物”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后者是一些新冠疫苗的关键成分。一旦进入人体内,LNP会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体,并释放到细胞质中。

  Acuitas公司为辉瑞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研制LNP,该公司高级科学家芭芭拉·梅称,新冠疫情加速了人们对LNP的认知、关注和接受程度。接下来,科学家可能会研发针对其他传染病(如艾滋病或疟疾)或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的LNP-mRNA疫苗。而且,LNP的运载潜力并不仅局限于mRNA,它可运载不同类型的载体,将在多个治疗领域大显身手。

  超越mRNA疫苗

  LNP领域目前最令人兴奋的方向是基因编辑。

  LNP可携带基因编辑机制,如Cas9 mRNA或引导RNA等进入细胞,这使LNP能用作基因治疗递送系统。目前,有一种基于LNPCRISPR-Cas9候选疗法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其靶向肝脏中的PCSK9基因,旨在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其他基因疗法还包括利用LNP在囊性纤维化患者体内操纵CFTR基因,或用于治疗罕见遗传疾病。

  LNP的另一个潜在应用是免疫治疗。使用嵌合抗体受体(CAR)对T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等淋巴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已被证明对血癌有用。这一过程通常会从患者血液中提取淋巴细胞,对其进行编辑以表达CAR,然后将其重新输回患者血液内。但LNP可让CAR mRNA穿梭到标靶淋巴细胞,从而在体内表达所需的CAR。体内研究证明这一过程能对小鼠T细胞起作用,相关研究刊发于《科学》杂志。

  ProMab生物技术公司20229月在CAR-TCR峰会上展示了初步数据,涉及LNPCAR mRNA引导至NK细胞,然后杀死靶细胞。研究人员称,RNA-LNP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新技术,可用于输送CAR和对付癌症的双特异性抗体。=

  LNP还可输送小干扰RNAsiRNA)。例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第一种siRNA药物patisiran,使用LNP递送针对名为转甲状腺素的基因产物的siRNA,后者通过抑制转甲状腺素蛋白的产生来治疗一种淀粉样变。

  降低毒性提高疗效

  不过,科学家们指出,为使LNP能充当最佳载体,他们仍需要进行大量研究。主要挑战之一是:与用于研制疫苗相比,LNP用于基因疗法和其他常规疗法时需要更高剂量,高剂量LNP会引发细胞的毒性反应,因此降低LNP的毒性成为当务之急。

  有不同方法可降低LNP治疗的毒性。一是通过研究脂质如何影响毒性。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纳米医学实验室主任丹·皮尔一直在开发一系列新脂质,这些脂质具有生物降解性更强、免疫原性更低等特点。他相信,免疫原性更低的脂质对治疗效果会更好。

  这也将有助于LNP更有效地交付“货物”。目前影响LNP递送效率的一个障碍是:当LNP被细胞吸收且并没有完全释放到其目标中时,它们往往会被困于细胞的核内体中。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凯瑟琳·怀特黑德认为,提升核内体逃逸能力对未来几代LNP至关重要,逃逸能力越强,使用的LNP剂量就越低,从而能大幅减少毒副作用。

  到达正确的器官

  影响LNP大展拳脚的另一个障碍是让其能到达身体不同部位。LNP一般会转移到肝脏,但对于靶向基因治疗等应用,有必要将其引导到肺、肾或脑等其他器官。

  研究人员称,要防止LNP在肝脏积聚,也要将其引导到特定位置,如它们需要穿过血脑屏障才能在大脑中发挥作用。

  目前有不同团队在尝试不同方式,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一些小组正在研究LNP中的脂质如何影响其对不同器官的靶向性;另一些小组则在探索在LNP表面添加靶向配体以帮助它们与特定细胞结合。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能让LNP绕过肝脏,进入肺或脾脏等其他器官,那么这将显著增加其治疗潜力。

  LNP-mRNA新冠疫苗广泛应用的一个障碍是需要将其保存在极低温度下,而热稳定LNP能在室温下保持稳定。耐热配方对改变mRNA疫苗和疗法的前景至关重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7/c14739-32631856.html

非接触式传感器可监测血流

2023-02-28    科技日报

  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控制系统与无线电电子大学正在研发一种非接触式传感器,其可以监测支架状态并收集做完支架手术后血管内的血流参数。研究人员认为,这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支架手术并不能保证所有血液循环问题都会被消除,需要持续监测支架和安装了支架的血管状态。为此,可通过血管穿刺插入一个特殊的传感器,然后将其送到支架植入的位置。

  托木斯克国立控制系统与无线电电子大学工业电子系副教授杰尼斯·帕赫穆林称,该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术后并发症,即使在门诊,也可以检查支架安装区域的血流参数。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改善抑郁,锻炼比药物更有用

2023-02-2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27日电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呼吁让锻炼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他们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效果是心理咨询或药物的1.5倍。该研究包括97篇综述、1039项试验和128119名参与者。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英国运动医学杂志》。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人(9.7亿人)患有精神障碍。而最新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极为有益。12周或更短时间的运动干预措施在减少心理症状方面最有效,其中抑郁症患者、孕妇和产后妇女、艾滋病患者或肾病患者受益最大。

  研究负责人、南澳大利亚大学的本·辛格博士表示,体育活动必须列为优先事项,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状况。

  辛格说:“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但迄今还没有被广泛地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所有临床人群中,体育活动干预都可以显著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一些人群表现出更大的改善迹象,而且高强度运动对抑郁和焦虑的改善作用更大。”

  研究还发现,所有类型的体育活动和锻炼都有益,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阻力训练、普拉提和瑜伽等,重要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人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锻炼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8/c14739-32632822.html

细胞治疗心衰规模最大试验结果公布

2023-02-2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27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的科学家27日宣布了迄今最大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细胞治疗试验结果。该疗法针对因射血分数低导致的慢性心衰,通过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和降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风险而使患者受益。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其在减少心血管死亡方面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由Mesoblast公司开发的一种称为间充质前体细胞(MPC)的特殊免疫调节细胞,首次展现出解决心力衰竭的潜力。MPC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抗炎、促血管生成和促进愈合作用。如此试验细胞是从健康成年供体的骨髓中获得的。参与试验的患者同时接受了常规治疗,这表明细胞疗法与最先进的心力衰竭药物具有协同作用。

  此项Ⅲ期试验,在51个地点对565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研究。在平均30个月的随访中,MPC治疗将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发生率降低了58%,而在具有高水平炎症血液标志物的患者中,益处上升到75%

  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细胞疗法的机制,其通过减少炎症、增加微血管流动和增强心肌来发挥作用。在心脏局部,MPC可保护心肌细胞免于死亡,并改善血液流动和能量。在全身的大血管中,MPC减少了斑块的不稳定性,这是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原因。这些细胞也具有全身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结果有助于识别那些风险最大且最有可能从MPC治疗中受益的心衰患者,其作为一项开创性试验,也为最终将细胞疗法添加到人类疾病治疗库中奠定了基础。

  心脏就像一个泵,将血液泵向全身血管。发生心力衰竭时,这个最重要的泵排出的血液,不再能完全满足人机体的需要,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给患者带来痛苦。本文介绍的研究表明,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细胞MPC或许能够帮助改善心力衰竭问题。实验已经进行到第三阶段,受试者达到565名。结果表明,细胞疗法从三个方面发挥了作用——减少炎症、增加微血管流动以及增强心肌。目前心衰治疗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未来这种细胞疗法能和药物协同,让患者充分获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8/c14739-32632827.html

人工甜味剂或增患心脏病风险

2023-03-0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28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

  人工甜味剂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以降低糖和热量摄入。人们常建议将其作为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病)患者替代糖的选择。监管机构一般认为这些甜味剂是安全的,但很少有研究调查过其长期健康影响。赤藓糖醇是一种常用的代糖,它是天然形成的,在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低水平的赤藓糖醇,但在加工产品中添加水平较高。

  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研究人员此次在1157名经过心脏病风险评估、有3年结局数据的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团队观察到多种人工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化合物水平在三年随访中与未来心脏病和中风风险增加有关。这一相关性在独立阵列研究中得到证实,该阵列研究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了选择性心脏评估。团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全血或血小板中的赤藓糖醇导致了血栓形成加速,这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得到了确认。

  研究人员还在8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了前瞻性干预研究。在志愿者摄入30克赤藓糖醇饮料后,检验其血浆水平,发现所有志愿者赤藓糖醇水平持续增加,在23天里超过了凝血风险增加的阈值。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或可表明赤藓糖醇水平提高与血栓风险升高相关。但他们也指出,此次研究的阵列中心血管风险因子发生率偏高,仍需确认对明显健康的受试者进行更长期随访中是否能观察到类似结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85.html

水凝胶干细胞疗法可修复脑组织

2023-03-0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28日电(记者张梦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混合”水凝胶,使临床医生能够安全地将干细胞输送到小鼠脑损伤部位。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上,其将有利于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及多身体部位的干细胞治疗。

在发生中风等损伤后,大脑中会有一个死区,需要临时血液供应来支持细胞,直到血液系统修复。新型水凝胶可将物质输送到体内,并促进新细胞有效生长,其不但可提供干细胞和氧气,还能在注射过程中保持干细胞存活。此突破性研究解决了干细胞科研人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即保持干细胞存活足够长的时间,使它们在插入身体受损部位时,可以创建新组织所需的细胞。

在这一历时5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一种基于肌红蛋白的合成蛋白质——在抹香鲸和马的心肌中高浓度存在的天然蛋白,其添加到水凝胶中能提供持续的氧气释放,确保干细胞在递送过程中存活,进一步发育成脑组织修复所需的细胞。

鲸鱼和其它深潜动物被认为在肌肉组织中进化出了高浓度肌红蛋白,因此它们能在潜水时缓慢吸收尽可能多的氧气;同样,马也被认为有同等进化,因此它们才可进行远距离驰骋。

最新研究在受伤的小鼠脑组织中展开,团队证实,结合了肌红蛋白和干细胞的水凝胶,修复了受伤的脑组织。与不含肌红蛋白的水凝胶相比,健康大脑功能所需的新干细胞,存活和生长都显著增强。

该研究提高了未来在人体治疗中生长新组织的可能性,这也是水凝胶中实现氧气输送和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的第一个证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95.html

柔性机器人创建体内3D生物打印

2023-03-0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28日电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微型柔性软体机器人手臂,可将生物材料直接3D打印到人体器官上。未来医生们有望通过小的皮肤切口或天然小孔,将该设备送入人体内难以触及的区域,以加速疾病的治愈。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

  3D生物打印通常需要使用大型3D打印机,在活体外打印出细胞结构。在最新研究中,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机器人实验室团队研制出一种微型柔性3D生物打印机,它能像内窥镜一样插入人体内,并将多层生物材料直接输送到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表面。

  该概念验证设备名为F3DB,有一个非常灵活的旋转头和与之相连的一个长而灵活的蛇形机械臂,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外部控制。研究团队在人造结肠内测试了这一设备,并在猪肾脏表面3D打印出了各种不同形状的材料。

  研究人员表示,现有3D生物打印技术需要在体外制作生物材料再将其植入体内,这会增加感染风险,而新柔性3D生物打印机可通过微创方法将生物材料直接输送到目标组织或器官中。

  团队生产出的最小F3DB原型的直径与内窥镜相当(约11-13微米),足以插入人体胃肠道,而且这一设备还能再缩小规模。该系统已获得专利,下一阶段是在活体动物上进行测试,以证明其实际用途。研究人员还计划实施其他功能,例如集成摄像头和实时扫描系统,以重建体内运动组织的3D断层扫描。

  3D生物打印,以计算机三维模型为“图纸”,配以“生物墨水”,最终制造出人造器官和生物医学产品。通常来说,产品需要用相应机器“打印”定制,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植入生物体内。本文介绍了一种新思路,微型的柔性3D生物打印机可以将生物材料输送至目标位置,直接将特定的结构打印在需要的地方,降低了感染风险。目前,该产品在人造结肠内进行了测试,之后,它还需要继续爬坡过坎,看看在活体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92.html

南牡蒿素可抑制肝癌细胞活性

2023-03-02    科技日报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肝癌新发人数超过84万。

  228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陈纪军研究员团队从南牡蒿中发现了系列结构多样的新颖倍半萜二聚体和作用于相关靶点与信号通路的抗肝癌活性成分。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

  倍半萜二聚体作为蒿属植物中一类重要的化学成分,因其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药理活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此项研究中,该团队首次发现药用植物南牡蒿提取物对3株肝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以抗肝癌活性为导向,该团队利用多种层析方法,首次从南牡蒿活性部位分离出9种结构类型的36个新颖的倍半萜二聚体——南牡蒿素,并确定了其化合物结构,其中7个化合物结构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

  论文第一作者之一、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后何小凤介绍,研究表明在南牡蒿中,倍半萜二聚体具有很高的结构多样性,这进一步丰富了倍半萜二聚体的结构类型,为深入其活性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据了解,该团队已从南牡蒿、暗绿蒿、中甸艾、牛尾蒿和蒙古蒿等植物中,共分离鉴定得到了122个具有抗肝癌活性的新颖倍半萜二聚体,占全世界蒿属植物已报道的234个倍半萜二聚体总数的52%

  抗肝癌活性筛选表明,其中11个化合物对3株肝癌细胞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南牡蒿素活性最好,与临床一线抗肝癌药物索拉非尼相当。南牡蒿素G7对正常肝细胞显示出较索拉非尼更好的选择性和安全性。同时从细胞迁移、侵袭、周期阻滞、凋亡、靶点、网络药理学和信号通路等方面,该团队开展了抗肝癌药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牡蒿素G7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诱导肝癌细胞凋亡,阻滞肝癌细胞分裂周期,从而抑制其增殖,发挥抗肝癌活性。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每天快走11分钟,降低早逝风险

2023-03-0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1日电(记者张梦然)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一项最新大规模分析证实,如果每个人的身体活动量至少达到推荐水平的一半,那么十分之一的早逝是可以避免的。228日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称,每天11分钟(每周75分钟)快走等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足以降低患心脏病、中风和癌症的风险。

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体育活动,尤其是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为了探索对抗疾病和过早死亡所需的身体活动量,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流行病学部门的研究人员汇集并研究了来自所有已发表证据的队列数据。他们查看了196篇同行评审文章中报告的结果,涵盖了来自94个大型研究队列的超过3000万参与者,这是对身体活动水平与心脏病、癌症、早逝风险之间关联进行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分析。

研究发现,从广义上讲,每周超过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在降低疾病或早逝风险方面的额外好处几乎微不足道。但每周累积75分钟的适度运动,却足以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17%,患癌症风险降低7%。对于某些特定的癌症,风险降低幅度更大,如头颈癌、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瘤和贲门癌的风险降低14%26%。对于肺癌、肝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其他癌症,观察到的风险降低了3%11%

研究人员表示,适度的活动并不一定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运动,例如跑步。有时只需要改掉一些习惯,例如尝试步行或骑自行车,而不是开车去工作或学习地点,或者与孩子一起积极玩耍也可以。做喜欢的活动,且很容易将其纳入每周例行活动中,这是让身体变得更加活跃的绝佳方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2/c14739-32634576.html

以毒攻毒”:肿瘤治疗新策略

2023-03-02    科技日报

  228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浙江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李恭楚教授团队研发的治疗实体瘤的“GC001溶瘤痘苗病毒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该团队研究发现,通过调控一系列细胞内信号途径,可显著提升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的靶向复制水平和溶瘤活性。

  现有的癌症治疗方式存在容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条件限制多、费用高等局限性。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恶性肿瘤发病数持续上升,我国每年所需的相关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

  李恭楚介绍,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新型免疫疗法,可通过直接溶瘤作用和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特异性地杀死肿瘤细胞并豁免正常细胞,为不同类型的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相较于CAR-T等细胞免疫疗法,其生产成本低,治疗费用少。

  “目前,至少已有分属10个病毒家族的溶瘤病毒进入临床试验,如麻疹病毒、疱疹病毒等。”李恭楚解释,“其中减毒处理后的痘苗病毒作为天花疫苗已应用多年,安全性较高。同时,痘苗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不会整合到基因组上,稳定性强,没有突变的风险。所以我们选择痘苗病毒作为研发对象。”

  他介绍,溶瘤病毒可以有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而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作用,当肿瘤细胞裂解之后,会释放出更多病毒继续感染周边的肿瘤细胞,直到肿瘤被完全破坏,以此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癌症晚期的患者,通常因为肿瘤的耐药性而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案可选。”李恭楚说,“GC001溶瘤痘苗病毒注射液”因其不存在耐药性,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癌症晚期患者治疗手段上的空白,给予患者新的治疗方案选择。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肠道芯片”促进对微生物学理解

2023-03-0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佳欣)发表于新一期《APL生物工程》杂志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新设备——肠道芯片,该设备模型成功地维持了人类肠道细胞和微生物群的共生体长达几天,甚至是几周的时间。

  器官芯片是人体器官的微型模型。它们含有微小的通道,细胞和组织培养物与精确控制的营养物质在其中相互作用。使用这些模型避免了耗时巨大和成本高昂的试验挑战以及动物试验背后的伦理问题。

  由于独特的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组进行建模尤其困难。但肠道芯片可以模拟其中的许多特性,如肠道的无氧环境、液体流动和收缩/放松的脉冲。与标准的实验室细胞培养相比,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肠道细胞更接近人类生物学。

  肠道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其内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种群,这种微生物群的破坏与一系列疾病有很强的联系,例如炎症性肠病、肥胖症、哮喘,甚至心理和行为障碍。因此,有效的肠道模型对了解其功能和相关疾病非常有用。

  研究人员表示,获得可以在实验室中更方便展开研究的有效人体器官模型,可以极大地加快科学发现和新药开发。该团队目前正在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原因,及其对健康造成的重大影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3/c14739-32635511.html

最新研究:污水中卫生纸是“永久性有毒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之一

2023-03-0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美联社1日报道,一项发表在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显示,扔进污水中的卫生纸是“永久性有毒化学物质”(PFSA)的主要来源之一,并可能通过污水渗入土壤,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美洲、非洲和欧洲的卫生纸,同时比对佛罗里达州8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样本,检测出34种有毒化学物质。研究人员表示,一些造纸商在木材转化为纸浆的过程中会添加PFSA,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环境和人体中长期存在,并诱发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生育问题。环境科学家塔莎·斯托伯表示,已知的永久性有毒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卫生纸、洗护用品等常用家庭用品中,这“令人担忧”。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vIZXzMnDi

全程修复糖尿病创面,刘国辉团队开发神经-血管交互调控凝胶系统

2023-03-02    生物世界

糖尿病患者皮肤损伤后易形成迁延不愈的慢性创面(如糖尿病足溃疡),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治疗难题之一。我国每年的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发生率约为8.1%DFU导致的截肢率约为19.03%,而DFU导致的死亡率则高达14.4%DFU的治疗压力日益严峻,而目前DFU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提高DFU的疗效。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国辉教授团队在国际材料科学高水平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题为:AWhole-Course-Repair System Based on Neurogenesis-Angiogenesis Crosstalk andMacrophage Reprogramming Promotes Diabetic Wound Healing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设计出神经-血管交互调控凝胶系统全程修复糖尿病创面。

刘国辉教授团队既往发现糖尿病创面局部免疫微环境紊乱是DFU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而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失衡是该致病型微环境的主要。另外,刘教授团队通过医工交叉合作,研发了多种免疫调控型水凝胶体系用于重塑糖尿病创面免疫微环境,加速创面愈合。

基于以上研究,刘国辉教授与重庆大学冯茜及荷兰格罗宁根大学Mohammad-AliShahbazi团队合作,率先提出基于血管-神经交互调控的全称修复策略,并通过调控巨噬细胞重编程,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微环境。

该凝胶系统可以高效强化神经-血管细胞间通讯,同时在伤口部位提供促愈型免疫微环境,以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神经修复和血管再生。在止血和炎症阶段,该凝胶系统通过Mg2+的持续释放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募集到创面部位,随后工程化胞外囊泡G-sEVsDM可诱导募集的MSCs成神经分化;同时,G-sEVsDM可通过释放活性小分子DM将巨噬细胞从M1表型重编程为M2表型,提供促愈型免疫微环境。在增殖期,新分化的神经细胞与缓释的Mg2+可协同促进血管再生,恢复创面部位的血液灌注,进而增强神经修复。最终,促愈型的神经修复-血管再生循环在创面处成功建立,全程高效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

刘教授团队一直聚焦于难愈性创面的临床和转化研究,从创面愈合的机制出发,通过医工交叉合作致力于新型高效治疗策略的研发和落地,旨在造福广大患者。2023年刚刚开始,该团队相继在 Advanced Materials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 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团队的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并积极探索相关研究工作的临床转化,在2022年一年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项,向最终成功的转化落地迈出坚实的一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刘国辉教授和米博斌医师为主要通讯作者,熊元博士后和林泽博士为第一作者。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521e614473f.html

舆情信息

整治农村山寨食品需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2023-02-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过年回家,看了一眼家里买的年货,竟然有不少都是仿冒产品,什么‘旺日子雪饼’‘营养伙伴’‘特伦舒牛奶’等。包装与正品差不多,价格却便宜不少,难怪家人会受骗上当。”湖北鄂州市读者姜女士在来信中说,这些“山寨”食品外包装和知名品牌高度类似,极易产生混淆,但味道却与原品牌大相径庭。“本来要打开给孩子喝的钙奶饮料,我尝了一口,发现香精味道很重,十分黏稠,像糖浆一样,尝不出牛奶的味道,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哪些成分,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姜女士说。

  随着消费市场日趋活跃,部分商家趁机在农村地区生产销售山寨礼品、“三无”产品等假冒伪劣商品。据天津商业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有50%的消费者因“仿制逼真,难以区分”购买过山寨食品,26.6%的消费者因“价格低廉”选择购买山寨食品。

  “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假冒伪劣现象更加严重,监管难度很大。”浙江宁波市读者郑建钢发现,这些山寨食品大多由附近的小商品店、集市或者批发市场售卖,产自小作坊,没有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环境恶劣,卫生条件不达标。一些山寨食品“色香味”往往靠香精、色素调制而成,货真价实的原料并不多。

  “因为名牌产品售价较高,村民大多不会购买,附近小商品店也不进货。农村的留守老人、儿童等平时也没有保留购物票据的习惯,买到山寨食品,也找不到投诉渠道。”郑建钢说。

  这些山寨食品不仅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挤占了正常商品的市场空间。“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常务理事范世乾分析,农村地区商品贸易水平较低,低价商品涌入农村市场,让价格相对较高的正价商品失去了市场空间。加上农村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相对较弱,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为山寨食品逃避监管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对山寨食品开展过多次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农村地区地域广、居住分散,市场监管部门实施有效全面监管还存在一定难度。江西新余市渝水区读者廖海金表示,交通条件受限、基础设施不完备是农村地区商品贸易水平较低的原因,“通过大力推广集中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农村集贸市场供应链体系,可以做到以较低价格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借助于大型商贸或电商平台,也能满足农村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生活需要。”

  目前,食品安全码已经在全国多地得以推广普及。“农村地区也应加快建立包括集中收集、追溯、跟踪等制度在内的食品监管体系。对于所有流入农村市场的商品,尽快建立溯源机制,明确生产、流通责任,对全链条规范运营起到有效约束作用。”河南漯河市读者张涛说。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教授李曙光表示,整治农村山寨食品,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管,对于制假售假的企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源头上治理售假问题。通过下沉执法力量、加强明察暗访、畅通投诉举报等,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对于群众反映的售假问题,要建立健全维权通道,加强打击售假的力度,完善售假的事后惩罚机制,提高售假违法成本。其次,广大企业也要提升品牌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打假,在维护自身品牌和声誉的同时,有力净化市场秩序。“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农村地区广为宣传,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比如购物时索要并保存购买凭证,如果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赔偿,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严重的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经营者的刑事责任。”李曙光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7/c14739-32631738.html

让更多基层医生留得住、有发展

2023-02-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乡村医生、社区医生等基层医生,承担着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病的防治,以及公共卫生、家庭签约服务等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福建省出台文件,强调建立人员经费保障制度,为在岗的每个基层医生每年提供68009800元的补助资金。广东省卫健委发文明确,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月人均补贴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同时将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标准提高至每年每行政村2万元。这些支持政策,将有效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基层医生的工作环境、待遇水平、职业发展等都有了明显改善。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达443万余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才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在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仍不均衡,个别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缺乏好医生。在持续深化医改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和优化制度供给,让基层医生队伍更稳定,扎根基层更安心。

  提升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免除后顾之忧。一方面,应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实行灵活激励等方式,让真正有水平、能干事、愿奉献的基层医生获得更好收入。另一方面,要妥善解决基层医生的编制、养老生活补助等问题。目前已有地方做了探索尝试,比如重庆市明确要求,将一部分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对未能入编的村医,参照事业编制发放工资。

  拓宽优秀人才来源,加强培养培训。在学校教育环节,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扩大全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增加储备人才总量。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落实好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向农村地区持续输送优质医学人才。在继续教育环节,可通过鼓励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不断提高年轻基层医生的实操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医联体的制度优势,通过上级医院专家“传帮带”、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水平。

  畅通职业发展渠道,让基层医生工作更有盼头。目前,越来越多地方选择将基层服务年数、质量,作为基层医生晋升职称的重要标准。未来还需加快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推进基层制度创新。在基层职称评审中,提高工作量、工作实绩、业务能力和基层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将工作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建立符合实际需求、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渠道,才能让医学人才在基层留得住、有发展。

  基层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基层首诊是防病治病的第一道防线。有效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能力和业务水平,消除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担忧,为的就是让优秀医疗人才与基层医院更好实现精准对接,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广大基层医生必能以仁心仁术造福更多基层群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7/c14739-32631733.html

不开心就大吃一顿?或许反而会伤“心”

2023-02-26    北京青年报

情绪化进食是指不良情绪下的进食行为。例如,很多人不高兴,就会大吃一顿,而且食物还不健康。

日前,一项随访13年的研究提示,一些饮食行为与心血管健康有关。比如,情绪化进食会损害心血管。

研究者认为,在心血管病预防过程中应考虑饮食行为,应将情绪调节技巧教学纳入其中。

情绪化进食是指不良情绪下的进食行为。例如,很多人不高兴,就会大吃一顿,而且食物还不健康。

分析显示,在成年人中,情绪化进食出现心脏舒张功能障碍风险增加了38%。而且,二者间的关联,31.9%与压力水平有关。同时,情绪化进食还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关系。

据悉,该研究纳入1109名健康人,包括916名成年人和193名青少年。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26/20/HUHED6IN00388050.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校在春季开学之际要做好药品储备

2023-02-2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27日电(记者闫妍)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应急医药物资保障是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规模疫情处置中,需要应急保障的物资种类多、总量大,而我国地域广、各地需求也有较大差异。为保障医药物资供给的充足和可及,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工业和信息化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医药物资的保障工作。

一是完善分级储备制度。除了中央要做好应急医药物资储备外,地方也要加大储备力度,形成国家储备、区域储备、省市县储备和医疗机构储备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储备格局,健全区域间储备合作和互助机制,加强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紧急调用更加高效,以及时补充救治资源的缺口,使临床救治工作得到及时满足。

二是及时完善储备的品种和数量。应急医药物资分为产能储备和实物储备等。对于实物储备,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实物储备的目录和数量,以及储备的方式。同时,结合传染病疫情的需要,建立疫情的专项储备,提前测算用药和物资的需求,扩充相应的产能和实物储备,保证药品物资供给的充足和可及。

三是要强化医疗机构应急药品和物资的储备。指导推动医疗机构落实好应急医药物资储备的任务,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储备合作,做好重点药品物资应急采购和跨区域的调配,充分发挥国家传染病救治基地、紧急医学救治基地以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大型公立医院的作用,结合疫情的形势,提前做好药品、物资、设备的储备,需要时能够进行区域支援。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储备,建立动态平衡调节的机制,不断地提高储备的效能。

此外,高等院校在春季开学之际,也要做好药品的储备,为师生提供相应的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7/c14739-32632307.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增设20支左右国家重大疫情医疗救治队伍

2023-02-2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27日电(记者闫妍)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新冠疫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应急管理,特别是医疗应急的重要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不仅是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在应对历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应急体系。

郭燕红表示,下一步,要按照平急结合、系统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下发了“十四五”期间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规划,将以规划为指引,指导各地进一步强化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医疗应急各部门、各机构、各环节的职责,推动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国家医疗救援力量的调动与支援机制的建设。建设国家、省、市、县立体化的医疗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做到指令传递快、系统反应有序、基层执行有力。

二是要推进医疗应急救治基地的建设。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故灾难等几大类的突发事件建设医疗应急演训基地,提高在多场景情形下的医疗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在全国有工作基础的地区,要建设和布局国家的中毒救治研究中心,继续推进核辐射的医疗救治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构建紧急医学救援的核心支撑。

三是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进行提质扩容。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40支,分为综合救援、中毒事件救治和核辐射事件救治三类。为进一步做好重大疫情救治和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在此基础上按照“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在全国增设20支左右的国家重大疫情医疗救治队伍,负责重大疫情救治和区域内全国范围内的支援。同时,提升紧急医学救援的装备水平,特别是加强重症救治的能力。此外,还要推进省、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满足各种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处置的需求。通过全方位提升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能力,形成紧急医学救援的中坚力量。

“总之,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提升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收治能力,进一步提升大批量伤病员的救治和突发事件快速医疗应急处置的能力及反应。建立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的水平,同时也要发挥我国在全球紧急医学救援中的作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郭燕红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7/c14739-32632382.htm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近期全国疫情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2023-02-2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227日电  (记者王美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

  “近期,全国疫情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各地疫情均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未发现疫情明显反弹的省份。”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3年多来,我国始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3年多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极限考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人民防线。

  米锋强调,要抓实抓细“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要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和统筹调配,不断增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要密切关注境外疫情发展态势,保持常态化指挥体系有效运行,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快速响应水平。

  “新冠疫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应急管理特别是医疗应急的重要性。”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经过近些年不断努力,中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在应对历次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8/c14739-32632748.html

以高标准引领养老家政服务高质量

2023-03-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引领养老家政行业规范化、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促进服务品质升级、效率提升,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商务部近日联合印发《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健全,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标准推广应用效果日益凸显,并将出台100项养老和家政服务领域标准,引领养老、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最近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到,“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创新丰富家政服务,培育优质服务品牌”。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相关标准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服务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养老和家政服务需求快速增加,迫切需要高品质的服务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养老、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占比越来越高,居民对服务的要求更趋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顺应服务消费升级趋势,充分发挥标准对服务供给的支撑引领作用,以高标准确保高品质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能补齐行业发展短板,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以养老服务为例,此前,我国养老服务领域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实施,规定养老机构服务安全的基本要求、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要求等,明确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红线”。此次《行动方案》不仅升级服务标准体系,还要求向消费者明示服务标准、完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让服务水平可衡量,行业监管有尺度,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服务标准化要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标准供给不仅是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也需要市场各方参与,释放经营主体活力,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36万个,家政服务企业数量超过150万家,不少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服务标准规范。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家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有厚厚的一本操作手册,其中应对老年人跌倒的处理方案一项,就有近5000字,包括风险诱因、预防措施、干预方案等。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的操作规范,可以为丰富完善行业标准化提供参考。

  服务标准化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扩大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当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养老、家政行业发展时间较长,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对我国服务标准化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促进国内国际标准衔接、联通,能更好推进贸易便利化,引进先进的服务机构和人才,以标准的开放融合引领服务业的开放发展。

  目前各地各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养老、家政服务标准化工作,行业机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相信随着服务标准加速提档升级,以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化、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一定能促进服务品质升级、效率提升,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04.html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2023-03-0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社北京228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统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方案》明确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增强能力,服务群众;遵循规律,发挥优势;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方案》统筹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

  通过《方案》实施,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方案》指出,要强化项目实施,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要将重大工程实施纳入本单位重点工作;做好资金保障,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强监测评估,开展重大工程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注重宣传解读,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49.html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应用加速

2023-02-28    健康报

  (记者 王潇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覆盖了3000多种常见病,在270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应用,表现出很大渗透性。”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陈家昌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陈家昌说,人工智能技术当前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人工智能具有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作用,正在引领科研范式变革;二是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智能计算、脑与认知相关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领域加速发展,日益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特别是“智能﹢”的范式,在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学者提出了‘神经形态完备性’理论,研发了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同时国内科研机构研发了中文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图文音三模态大模型,这些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陈家昌说,下一步,要推动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加快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在重大应用场景中锤炼技术,升级迭代,培育市场;推动建立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的治理体系;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合作。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228/488225.html

适老化改造成效需要多检验

2023-03-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要持续提升适老化改造的广度、精度与温度,需要多回顾多检验,巩固成效

  近年来,随着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有序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大字模式、语音播报、远程协助……这些看似简单的微改造,关系老年用户的切身感受,尤其步入智能化社会,其成效好坏更直接影响老年人及未来步入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可喜的是,648家老年人常用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累计服务超过2.2亿人次,老年人面对智能技术“不能用”“不好用”“不会用”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但同时也应看到,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在持续推进过程中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比如,部分软件在版本更新后,适老化功能无法同步升级;一些手机应用在优化迭代中,出现一些新问题……相较于其他行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形态变化多样、产品更新频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服务动态变化,这就决定了适老化改造不仅需要灵活应变向前走,更要巩固成效多检验。前不久,工信部部署了巩固成效专项行动,对已做工作进行检验。

  检验,要检什么?

  要看到适老化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基础相对薄弱,适老化改造对多数企业而言仍是新事物,部分企业对老龄社会及老年人需求的认识不够深刻,使得产品研发设计缺乏老龄视角,未将无障碍体验相应的功能优化纳入产品升级迭代,导致适老化改造多为一次性,难以可持续。多检验,就是要发现并提醒各类产品及时优化更新,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交流需求。

  也要看到适老化改造中涌现出的新经验新做法。经过多年努力,一些企业先行先试勇于探索,一批优秀的适老化产品服务竞相落地,在出行、购物、通信、娱乐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助力老年人更便利地享受智能化服务。多检验,就是要发掘并激励这些走在前、做表率的优秀案例,让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更快向互联网应用推广,在全社会形成适老化改造的强大合力。

  长远看,多检验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进。当前,适老化改造工作逐渐深入,需要各方在资金支持、技术支撑、社会共建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良性产业循环;也需要各方不断破解新问题新挑战,激发新成果新作为,持续提升适老化改造的广度、精度与温度,真正让老年人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2/c14739-32634515.html

春季带状疱疹高发 这些治疗误区要远离

2023-03-01    新京报

带状疱疹的疼痛是神经受损导致的,单纯用止痛药并不能止住疼痛。

春季到来,各种皮肤疾病高发,除过敏、湿疹外,还有“痛得无法自拔”的带状疱疹。今年227日至35日是第二个国际带状疱疹关注周,“疱疹病毒一旦感染终身携带”亦登上热搜,引发人们关注。

北京世纪坛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周平介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临床表现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剧烈的神经痛。这种病毒不能被彻底清除,初次感染消退后,病毒会潜伏于黏膜、血液以及局部感觉神经节和多数器官内“伺机而动”。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会导致两种疾病,早期感染容易引起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神经中,待到成年后引起带状疱疹,也就是说带状疱疹缠绕的患者在早期一定感染过水痘,或是潜伏感染过水痘而没有发病。”周平解释道。

老年人、病人、亚健康人群等抵抗力较差,更容易感染带状疱疹。除接种疫苗预防外,可以通过增强抵抗力来减少诱因。周平认为,保持心情愉快、作息规律和饮食清淡营养,适度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原本的基础疾病等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带状疱疹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抗病毒药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此外,也可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患者并非专业人士,当出现疱疹时,患者无法对疱疹类型作出准确判断,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治。”周平提醒。

“神经痛是很多带状疱疹患者会出现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带状疱疹的目的是避免出现后遗神经痛。”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付中学曾提醒,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吃止痛药对抗疼痛,这些都是治疗带状疱疹的误区。

付中学表示,导致带状疱疹的病毒是一种自限性病毒,就算不治疗,也会自己消失;带状疱疹的疼痛是神经受损导致的,单纯用止痛药并不能止住疼痛,止痛药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没有多大作用,仅仅是让患者一时舒服而已。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301/21/HUP93MO30038804U.html

学会这三招 也能“坐”着说话不腰疼

2023-03-01    北京青年报

久坐不但会伤害脊柱,还会对神经、消化等各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数据显示,约有60%80%的成人有过腰痛的症状。到医院就诊时大夫经常会交代“注意不要久坐!”可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人们能做到“不久坐”吗?

有研究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日保持坐位的时间在250分钟以上,而软件工程师、窗口收费员等特定职业则势必更久。

因此,抛开“不要久坐”的空洞告诫,如果不得不久坐,学会这三招,也能“坐”着说话不腰疼。

诀窍一:挑一把好椅子

市面上的椅子五花八门,哪种适合腰疼的患者呢?请注意“好椅子”的几个要素。送给大家选择好椅子的秘诀:腰椎局部有弧度;椅背讲究有高度;身体后仰一百度;轮子扶手保风度。

椅背。特别注意,我们选椅子的时候要选择有椅背的。人体坐着的时候,上半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腰部,导致腰椎间盘所受压力至少是站立位的150%,椅背则可以有效承担一部分负荷。

好的椅背要兼具“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是指椅背要有个向前的弧度,呈现优雅的曲线美,这样才能与同样有弧度的人体腰椎相契合,实现“人椅合一”。

“内在美”则是指椅背的软硬要适中,使得坐着的时候能够身体微微后仰。因为腰椎间盘内的压力随着坐位角度的不同而变化,当坐位角度在95°~105°之间且局部有支撑时,间盘内压力最小,自然也最舒服。

扶手。跟椅背的功能相似,扶手也可以有效分担一部分负荷。扶手应该有合适的高度,最好能够让上肢放松地搭在上面,而不会因为过高或者过低而牵拉到颈肩部或者胸背、腰背部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

轮子。我们坐着工作的时候可能需要随时转身取资料或与人交流,轮子在这个时候就突显出了它的作用。没有轮子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因为转身而对腰椎产生剪切应力;而有了轮子,这个动作就安全多了。

诀窍二:调整好姿势

有了好椅子未必就能保持好姿势。很多人在开始工作的时候都能坐得很标准,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好姿势就不由自主地“垮掉了”。

所以,在坐位工作的时候,最好把椅子尽量前移,使身体前方距离桌缘保持一拳的距离,这样能够把我们限制在好位置上的姿势,才是真正的好姿势。

诀窍三:搞点儿“小动作”

听课、开会等场合,不得不坐很久却又没有办法挑椅子或是调整好姿势,又该如何?教大家两个小动作,每个动作连续做5-10次,立刻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坐位挺身。身体坐直,双肘屈曲呈90°,向后抵住椅背,感觉整个后背绷紧,维持姿势10秒之后放松10秒为一次。

坐位猫式伸展。后背紧贴椅背,双手向前伸出,腹部用力向后缩,就像猫在伸懒腰,维持姿势10秒之后放松10秒为一次。

虽然教了大家几个“坐”着说话不腰疼的小妙招儿,但要知道,除了脊柱之外,久坐还会对人体心肺、神经、消化等各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作为大夫,最后还是免不了要啰唆一句:“尽量不要久坐”!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301/21/HUP99TDG0038804V.html

国家卫健委:两种治疗药品纳入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

2023-03-0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3日电(记者孙红丽)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根据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上市申请的审批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方案,经研究,将此2种药品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据悉,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用于治疗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应在出现症状3天或以内尽快使用。

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用于治疗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应在出现症状3天或以内尽快使用。

使用上述2种药品前应详细阅读国家药监局核准的说明书,按照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正确使用药品。医师开具药品前要熟知禁忌证、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并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情况,避免有禁忌证的患者使用,避免与禁止联用的药品联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3/c14739-32635384.html

北京积极应对季节性流感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就医需求

2023-03-0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2日电(记者孙红丽)据北京市卫健委微信公众号消息,针对近期流感等吸呼道传染病高发、发热患者增速较快、儿科门诊就诊压力加大等情况,北京市合理调配医疗资源,进一步优化接诊能力,不断提升救治水平,强化儿科诊疗服务,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就医需求,积极应对季节性流感。

提高接诊能力。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发热门诊、发热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全开,调整增加了发热门诊诊区、诊室,合理调配医务人员,最大努力提升接诊能力。

优化诊疗秩序。加强就诊患者监测,建立应急报告与处置制度,做好信息公示;落实预约诊疗,畅通医患沟通,进一步优化了诊疗服务流程,确保入院患者有序就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患者需求,开展线上咨询、互联网诊疗服务与药物配送,有效分流了线下就诊患者。

提升救治水平。采取针对性诊疗措施,注重甄别、观察就诊患者,及时发现和收治重症患者,采取专家会诊、早期运用抗病毒药物等措施,确保患者安全。建立了卫生健康委、医保局、药监局联系对接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药品监测,做好医疗物资供应保障。

强化儿科服务。合理调配儿科医务人员、诊室、住院病房、药品器材等医疗资源,做好门诊、急诊、住院的有效衔接。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统筹医疗资源,开设儿科门诊的延时门诊、夜间门诊,最大程度满足患儿的就诊需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内科高年资医师开展儿科专业培训,充实儿科医疗力量;开展儿科急救以及常见病诊治培训,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对流感病例的早期识别和诊治能力。

北京市卫健委表示,下一步,本市将持续开展疾病监测预警,进一步提升救治能力,加强药品监测和保供力度,全力做好季节性流感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北京市卫健委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冬春交际,流感病毒活跃,请市民朋友加强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外出回家后,及时更换衣服;居家时,每日通风23次,做好日常环境清洁与消毒;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合理用药,不盲目囤药;如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喘憋、剧烈头痛或者有明显胸痛等严重情况,及时就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2/c14739-32634927.html

北京连续五年未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乙肝母婴传播率低于1%

2023-03-0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2日电(记者孙红丽)消除母婴传播是预防和减少儿童新发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重要战略行动。

近日,北京市卫健委印发《北京市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2018-2022年,北京市连续五年未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先天梅毒发病率低于4/10万,乙肝母婴传播率低于1%,有效减少疾病代际传递。

根据《方案》,2023年,实现国家消除母婴传播指标要求,向国家提交消除评估申请。主要指标包括: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2%以下;先天梅毒发病率下降至50/10万活产及以下;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1%及以下;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率达到95%及以上;艾滋病、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治疗率达到95%及以上;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接种率达到95%及以上,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到95%及以上。到2025年,完成国家消除评估,全市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各项工作措施持续稳定,维持消除水平。

另外,《方案》还要求,严格落实艾滋病、梅毒及乙肝防控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流动人口、青少年、育龄妇女、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服务,减少新发感染。

引导新婚夫妇、备孕夫妻双方尽早接受检测,及早发现感染育龄妇女,及时提供干预措施,指导科学备孕。完善孕早期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检测服务流程,孕早期检测率保持85%以上。

积极推进现有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感染者权益保障政策落实,保护感染妇女及所生儿童合法权益,保护个人隐私。加强相关宣传教育,营造无歧视的医疗环境和社会氛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2/c14739-32634840.html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