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4期

发布时间:

2023/2/3 10:31:03

浏览次数:

5954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4期                                       总第467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二月三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坚持持续精准服务好重点人群

l  国家卫健委: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

l  春节农村地区疫情形势如何?药品供应和防疫物资是否充足?

l  世卫: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l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CH.1.1,这些知识您需要了解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我国未监测到CH.1.1及其亚分支本土感染病例

l  有基础病和未接种疫苗者仍需加强个人防护


科研动向

l  德专家称人类移植猪心脏研究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l  香港大学研究显示,感染新冠一年半后,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风险仍然很高

l  Nature子刊:利用患者来源的iPS细胞重现强直性肌

l  营养不良1型的骨骼肌病理

l  Nature子刊:发现治疗肺癌新的分子靶点,药物联用能增强杀伤效果,

l  还可拓展到其他癌症类型

l  NBE:申小涛等人开发基于微量血样多组学数据的精准健康监测平台

l  实现满月即可诊断自闭症,从1cm头发中的检出准确率高达81%

l  预防痴呆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实现

l  Nat Cell Biol: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新型的肺癌疗法

l  Cancer Cell:关键基因的改变或会驱动机体肺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l  Nature子刊:对花粉过敏?上海交大李敏团队揭示鼻腔细菌是关键

l  Cell Res:杨巍维团队等利用生物分子模拟预测代谢酶新功能,

l  并揭示结直肠癌发生新机制

l  《JAMA·神经病学》:警惕!科学家首次证实,

l  使用抗癫痫药物与帕金森病风险增加80%有关

l  化疗全系骨髓保护创新药「曲拉西利」全国首方落地,提升化疗的抗肿瘤疗效

l  人工智能可从头开始设计灭菌蛋白 同样方法有望用于新药研制

l  想预防痴呆?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实现!

l  J Hepatol:科学家揭开抵御人类慢性乙肝的成功治疗性疫苗策略的关键决定因素

l  JAMA Int Med:坚持多种健康的饮食模式或与人群机体过早死亡的风险降低有关

l  Nat Commun:科学家揭示肺癌用来躲避宿主机体免疫攻击的新型分子机制

l  NEJM林丹瑜团队证实,二价mRNA疫苗加强针在预防Omicron的住院和死亡方面更有效

l  Redox Biology: 糖尿病内皮细胞的糖酵解依赖DNA修复缺陷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l  Nature:新研究构建出线粒体蛋白图谱

l  Sci Rep:新型细菌疗法或有望帮助治疗人类肺癌

l  Nature:机体特定的免疫T细胞或有望帮助开发出高效的抗癌免疫疗法

l  Int. J. Biol. Sci.: 神经肽Y通灭活M1巨噬细胞保护急性肾损伤

l  新抗原:癌症治疗的有希望的靶点

l  当爹要趁早!Nature子刊最新研究:父亲年龄越大,传递给后代的基因突变越多!

l  重大突破!科学家利用iPSC首次培养出高度成熟神经元,

l  有望治疗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l  Int. J. Biol. Sci: 血清M6PR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种新的预后标志物

l  重磅研究!1,25-二羟基维生素D缺乏通过下调Sirt1基因表达加速衰老相关骨关节炎

l  BJP: 吗啡通过抑制质子泵抑制TLR2信号诱导胃微生物失调,从而引起胃炎症

l  科学界最新揭示了Sesn2调控线粒体吞噬的机制为腰椎间盘退变的防治开辟新的思路

l  “无细胞治疗”为延缓皮肤衰老提供新策略

l  破解“种牙贵”难题,从集采开始

l  换桌椅、改照明 呵护学生体质健

l  饮食营养素影响疾病图谱创建

l  研究揭示通过poly(A)尾巴重塑母源mRNA调控人类卵子向胚胎转变

l  被子盖的重,晚上睡得香!研究发现,重被子增加褪黑素产生

l  一喝酒就脸红的“东亚”突变基因,增加冠状动脉疾病风险,但有药能治!

l  两篇研究发现,咖啡加奶,抗炎效果翻倍

l  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你喜欢吃什么是怎样在生命早期被塑造形成的?

l  Cancer Res:靶向RNA外切酶XRN1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l  中科院营养健康所李于团队发现调控星状细胞激活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新机制

l  男性避孕新选择!非激素男性避孕药迈出了有希望的一步

l  多功能荧光探针研究中取得进展

l  Nature:柳振峰团队发现叶绿体蛋白质传送器的组装原理

l  XY一定是男性吗?NO,可以是女性且能生子,Y染色体还可以来自妈妈!


舆情信息

l  中国为全球抗疫作出重要贡献

l  2023年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将于3月1日起施行

l  患者的需要就是冲锋的号角

l  加强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新冠科普知识宣传

l  各地医疗队伍加强重点人群帮扶 保障基层健康服务

l  康复期间做好营养搭配(服务窗·科学防疫)

l  正值返程高峰,医生提醒:阳康后易血栓 长途乘车乘机要注意

l  上海实施新冠感染分级诊疗——小医院一线守护 大专家远程搭脉

l  河北邢台任泽区探索适老化改造 居家养老更贴心

l  河南武陟:夫妻村医的“健康夜校”

l  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识

l  两款新冠口服药附条件批准上市

l  加快推进三甲医院网上问诊

l  安徽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l  辽宁锦州:区域联动救治重症患者

l  天津:用质控提升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水平

l  “将温暖送到群众身边”——安徽组织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见闻

l  “暗访视频”疯传,被曝自行研发新冠病毒变种,辉瑞回应

l  紫外线消毒灯或损害室内空气质量

l  “乙类乙管”落地见效 新冠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

l  河南周口:用好中医药 抗疫有良方

l  科学家揭示光照影响血糖代谢机制

l  孕妇进补 应警惕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l  健康生活方式可帮助老年人预防痴呆

l  “无细胞治疗”为延缓皮肤衰老提供新策略

l  破解“种牙贵”难题,从集采开始

l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第五批查处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违法典型案例

l  把科技穿在身上,既有温度也有风度

l  “脾脏芯片”深度模拟镰状细胞病

l  禽流感病毒突变或增感染人类风险

l  中疾控首次报告我国代表性婴幼儿膳食调查数据

l  最高不超4500元 种植牙告别“万元时代”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1-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202212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各省份利用已有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实时掌握核酸检测数据。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9日检测量为1.5亿,202311日降至754万,123日降至最低28万。

  202212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逐步下降,2023123日降至最低1.5万;检测阳性率1225日(29.2%)达高峰后逐步下降,123日降低到5.5%(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202212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APP),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呈现逐渐减少趋势,从202212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123日的最低10.5万;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129日快速上升,12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降至最低,分别为47734.5%(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下降到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6.2%(图2-1)。

  (二)农村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下降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6%(图2-2)。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下降至5.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7.0%(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129日起,在我国已建立的824家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546家、省级哨点医院278家)和402家国家级网络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20229-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19-25日)达到最高60万;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12-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3周(116-22日)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图2-4)。 

  网络实验室对流感样病例标本同时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检测,从2022年第49周(12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52周期间达峰值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1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123日下降至24.8万人,较峰值减少了84.8%(图3-1)。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1227日至20231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4日增量明显下降,1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123日下降至3.6万,较峰值下降了72.0%(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结果。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随后持续下降,123日下降至896,较峰值下降79.0%(图3-3)。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202212月后在每个省份选择部分哨点医院开展门(急)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部分特殊人群病毒变异监测。同时开展陆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入境人员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一)总体情况。2022926-20231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13个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121日至2023123日,全国共报送101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2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2%)和BF.728.3%)(表4-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XBB.11BQ.1.1.174BQ.1.13BQ.1.22BQ.1.8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20201215日全国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后,接种速度明显加快,5天完成1亿剂次接种,单日最高接种2474万剂次。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接种工作,截至2023120日,累计完成接种34.88亿剂次(图5-1)。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90.5%(图5-2)。

  根据近期开展的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92%(图5-3)。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人群,分母为近期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数。

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

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1/t20230125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1-2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病例情况

  12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冠病毒感染现有住院病例215958例,现有重症26156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1894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24262例。120日至2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6364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289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6075例。

  二、疫苗接种情况

  截至12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8974.6万剂次,接种总人数131020.7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654.9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658.3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7822.4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61.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12.7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222.7万人。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1/t20230128_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坚持持续精准服务好重点人群

2023-01-30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129日电(记者陈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29日召开第二次全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会议指出,春节假期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人员大流动和聚集性活动没有造成感染小高峰,要继续盯紧盯牢重点人群健康监测服务、密闭场所管理、疫情防控宣传等关键事项,做好动态监测、定期调度,发现问题立即处置。

会议强调,要持续精准服务好重点人群。充分依靠基层力量,督促村“两委”干部和乡村医生点对点包人包户,特别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要切实帮助解决饮食、医药、代购代办等实际困难;对偏远山区、牧区、林区、海岛等交通通信条件不太好的地方,保障服务要继续强化,守牢农村防疫工作底线,确保不出现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要坚持抓好重大活动和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各地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根据当地疫情形势,持续对聚集性活动做好引导管控。继续管好密闭公共场所,安排专人现场巡查提醒,控制好人员密度,加强消毒消杀,引导戴口罩,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继续充分运用微信群、短视频、大喇叭、宣传横幅等多种方式,解读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普及疫情防控知识,落实好个人防护责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4058.html

国家卫健委: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

2023-01-3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30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春节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广大医务人员和各行业工作者坚守岗位,防控工作平稳有序,“乙类乙管”措施落地见效。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

米锋表示,春节后返程人流增加,要做好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做好个人防护。

他强调,农村仍然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要始终紧盯关键环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全力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随着出入境人员增加,要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动态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和病毒变异等情况。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4328.html

春节农村地区疫情形势如何?药品供应和防疫物资是否充足?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防疫关切

2023-01-31    新华网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农村地区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全国农村地区疫情形势如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情况如何?药品供应和防疫物资是否充足?30日,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防疫关切。

春节期间全国农村地区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要始终紧盯关键环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全力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

农村地区仍然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表示,春节期间,农村地区的疫情总体平稳,没有出现疫情上升情况。

针对包括偏远山区、牧区、林区、海岛在内的“三区一岛”农村疫情防控薄弱环节,毛德智介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落实重点人群包保机制,摸清老、幼、病、残、孕五类重点人群基础信息,开展“点对点”联系服务;二是开展巡诊服务,推动各地配足乡村两级医疗人员,开展医务人员“上山下海”诊疗、送医送药上门;三是加强药品储备,推动各地在防疫药品和医疗设备分配时向“三区一岛”倾斜;四是做好转运转诊,督促指导各地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救护车。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平稳有序

“总的来看,春节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说,为更好掌握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情况和疫情形势,坚持基层机构诊疗情况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

监测数据显示,自20221221日以来,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和普通门诊、急诊诊疗人次总体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目前正在平稳回落。2023127日,基层机构普通门、急诊诊疗量为203.6万人次,与节前相比减少近三成。

20221229日,云南省镇雄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的一名医生在开展救治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第一道防线。据介绍,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发热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春节期间,全国发热诊室24小时开诊,正常运行,及时做好轻型患者对症治疗和重症患者早识别、早转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状况持续改善

春节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保障农村地区物资储备和供应。对此,傅卫介绍,“我们坚持每日监测调度,动态掌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配备、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对各省配备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和督促。”

监测数据显示,20231月以来,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状况持续改善。目前,94%以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配中药、解热、止咳三类药品可用一周以上,85%以上基层机构达到两周以上储备量,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配备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截至2023127日,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配备指氧仪289.4万个,制氧机21.9万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94.html

世卫: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3-01-3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30日电 综合报道,世界卫生组织30日在官网发布声明称,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认为,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消息称,世卫突发事件委员会27日就新冠疫情举行第14次会议后给出建议。世卫总干事谭德塞同意委员会关于新冠疫情的建议,认为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谭德塞还认同委员会的观点,即新冠大流行可能正处于过渡阶段。他感谢委员会提出的应谨慎应对这一过渡阶段并减轻潜在负面影响的建议。

此前在127日的会议开场讲话中,谭德塞曾表示,本周正值世卫组织宣布新冠大流行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三年。这是世卫组织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谭德塞在讲话中指出,随着新冠疫情进入第四个年头,当前状况与一年之前相比有所好转。当时,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感染潮正处于顶峰,全球每周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死亡病例超过七万例。

但他同时强调,疫苗、检测和治疗对于挽救生命、预防严重疾病以及减轻卫生系统和医务人员的压力至关重要。

20201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11日宣布新冠疫情具有大流行特征。根据《国际卫生条例》规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要定期重新召集突发事件委员会审查疫情形势。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VZu3Xpada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CH.1.1,这些知识您需要了解

2023-02-01    中国疾控动态

1、奥密克戎变异株 CH.1.1 是什么?

CH.1.1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2.75的第六代亚分支。最新研究显示,由于新增多个突变位点,增加了CH.1.1的免疫逃逸能力。同时,新增的一个突变位点(L452R)曾经是德尔塔变异株的特征性突变位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突变位点也存在于许多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中,如BA.5.3BA.5.1.3等。

202211月至今,CH.1.1在美国新冠病毒流行株中占比呈上升趋势。2023年第4周,CH.1.1在美国流行株的占比为第五位,仅次于XBB.1.5BQ.1.1BQ.1XBB变异株。

2CH.1.1 致病性会更强吗?

目前,未见CH.1.1变异株的致病性增强,仍需进一步关注。一般新毒株出现后,感染病例需达到一定规模并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初步判断新毒株的致病力是否变化。

3CH.1.1 全球流行特点

根据GISAID数据库收录序列显示,CH.1.1202278日在印度首次采集发现。近1个月,CH.1.1及其亚分支在全球序列数占比超过6%。截至2023130日,已在67个国家或地区监测发现,主要在英国、丹麦、新加坡等国流行,在英国近一个月内上传的新冠病毒序列中占比约为25%

4CH.1.1我国检出情况

20221113日,我国通过基因组测序首次从天津市报送的1例泰国输入病例样本(20221110日采样)中检出CH.1.1进化分支。截至2023130日,共监测发现24CH.1.1及其亚分支输入病例。输入病例来源地涉及15个国家或地区。未监测到CH.1.1及其亚分支的本土感染病例。

5CH.1.1能引发第二轮感染吗?

尽管CH.1.1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强,导致突破感染和再感染风险增加,但我国大部分人群体内已存在高水平中和抗体,对CH.1.1存在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CH.1.1短期内不会引起本土大规模流行。脆弱人群(65岁以上老人、基础病患者和未接种疫苗者)以及未感染人群仍需加强个人防护。

6、如何面对CH.1.1?

坚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不要相信未经证实的网络报道。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WPAUvoRD0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2-0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202212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各省份利用已有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实时掌握核酸检测数据。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9日检测量为1.5亿,202311日降至754万,123日降至最低28万后有所反弹,130日为97.4万。

  202212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逐步下降,2023123日降至最低1.5万,其后呈现低位波动,130日为2.4万;检测阳性率1225日(29.2%)达高峰后波动下降,130日降至2.5%(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202212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APP),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呈现逐渐减少趋势,从202212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123日的10.5万,其后有所反弹,130日为13.2万。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129日快速上升,12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130日降至最低,分别为28482.2%(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130日为16.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3%(图2-1)。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员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2023130日为6.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2.5%(图2-2)。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23日后呈低位波动,130日为9.5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1%(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129日起,在我国已建立的824家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546家、省级哨点医院278家)和402家国家级网络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20229-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19-25日)达到最高60万;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12-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4周(123-29日)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图2-4)。

  网络实验室对流感样病例标本同时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检测,从2022年第49周(12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4周(123-29日)新冠阳性率已下降至8.3%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目前流感阳性率维持在1.0%以下(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1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130日下降至14.4万人,较峰值减少了91.1%(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1227日至20231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4日增量明显下降,1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130日下降至1.4万,较峰值下降了89.3%(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130日下降至434例,较峰值下降89.8%(图3-3)。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202212月后在每个省份选择部分哨点医院开展门(急)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部分特殊人群病毒变异监测。同时开展陆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入境人员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主要为BA.5.2.48BF.7.14BA.5.2.49,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一)总体情况。2022926日至2023130日,全国共报送2058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73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52.1%)、BF.7.1423.3%)和BA.5.2.4916.0%),BA.5.221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2.5%之间,49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0.6%)(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121日至2023130日,全国共报送11878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26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1.1%)和BF.7.1427.8%)(表4-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2例,其中,1XBB.14BQ.1.11BQ.1.1.174BQ.1.22BQ.1.8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天津和内蒙古以BF.7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江苏BF.7及其亚分支和BA.5.2及其亚分支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20201215日全国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后,接种速度明显加快,5天完成1亿剂次接种,单日最高接种2474万剂次。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接种工作,截至202313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完成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0亿剂次(图5-1)。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90.6%(图5-2)。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0%,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6%92.2%(图5-3)。

注: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人群,分母为202212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2/t20230201

我国未监测到CH.1.1及其亚分支本土感染病例

有基础病和未接种疫苗者仍需加强个人防护

2023-02-03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 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发布了关于CH.1.1变异株的有关情况,指出我国目前未监测到CH.1.1及其亚分支的本土感染病例。

CH.1.1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2.75的第六代亚分支。最新研究显示,由于新增多个突变位点,增加了CH.1.1的免疫逃逸能力。同时,新增的一个突变位点(L452R)曾经是德尔塔变异株的特征性突变位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突变位点也存在于许多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中,如BA.5.3BA.5.1.3等。

202211月至今,CH.1.1在美国新冠病毒流行株中占比呈上升趋势。2023年第4周,CH.1.1在美国流行株的占比为第五位,目前,未见CH.1.1变异株的致病性增强,仍需进一步关注。一般新毒株出现后,感染病例需达到一定规模并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初步判断新毒株的致病力是否变化。截至2023130日,已在67个国家或地区监测发现CH.1.1,主要在英国、丹麦、新加坡等国流行。

20221113日,我国通过基因组测序首次从天津市报送的1例泰国输入病例样本中检出CH.1.1进化分支。截至2023130日,共监测发现24CH.1.1及其亚分支输入病例。输入病例来源地涉及15个国家或地区。未监测到CH.1.1及其亚分支的本土感染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介绍,尽管CH.1.1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强,导致突破感染和再感染风险增加,但我国大部分人群体内已存在高水平中和抗体,对CH.1.1存在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短期内不会引起本土大规模流行。不过,这里也提示一下,脆弱人群,像65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病患者和未接种疫苗人员,以及未感染人群仍需加强个人防护。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Y3bZQYazM

科研动向

德专家称人类移植猪心脏研究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2023-01-27    新华网

新华社柏林126日电(记者杜哲宇)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近日表示,人类移植猪心脏研究正处于“最后冲刺阶段”,估计两年可投入应用。

据了解,研究团队试验了多个品种的猪,最终选择了来自新西兰的猪并对其进行基因改造,使其体重保持在7090公斤,这样它的心脏对人体来说不会太大。

领导这一团队的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布鲁诺·赖夏特对德国媒体介绍,经过基因改造的猪的心脏要先在狒狒身上进行试验,达到相关标准后才可进行人体移植研究。2018年,赖夏特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将经过基因改造的猪的心脏移植到狒狒体内,狒狒接受移植后最长存活时间达六个半月。

20221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专家进行了全球首例将经过基因改造的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的手术。接受手术的是一名57岁的男性心脏病人,他在手术后存活了约两个月。

异种器官移植被认为可以缓解人体器官捐献不足的难题。德国器官移植基金会数据显示,德国2022年有869人捐献器官,和2021年相比减少6.9%;捐献器官数量2662个,较2021年下降8.4%;捐献器官中,心脏有312个。而根据欧洲移植组织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德国有超过8500人等待器官捐献,其中近700人等待心脏捐献。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SJX5ZcGwH

香港大学研究显示,感染新冠一年半后,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风险仍然很高

2023-01-27    医诺维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023119日,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心血管领域权威学术期刊 CardiovascularResearch 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of COVID-19 with short- and long-term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mortalityaprospective cohort in UK Biobank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感染新冠会大幅增加短期和长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并且增加死亡风险。与未感染者相比,新冠患者在感染后21天内,死亡风险高81倍,并且在18个月后的死亡风险仍然高5倍。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 UKBiobank 数据库中15万名参与者,包括7584名新冠阳性患者(20203-202011月),71296名同时期匹配对照未感染参与者,以及71314名新冠大流行之前的对照者(20183-202011月)。两个对照组的参与者身体状况与新冠感染组相似。平均年龄为66岁,男女人数几乎相等。研究人员分析了感染者和未感染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发生率。

研究发现,与未感染者相比,新冠患者在短期和长期出现多种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要高得多,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短期内,新冠患者出现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例如中风和心房纤颤,但随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与同时期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的前三周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4.3倍,死亡风险高81倍。在感染22天后到18个月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40%,死亡风险高5倍。

与新冠大流行之前的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的前三周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5倍,死亡风险高67.5倍。在感染22天后到18个月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30%,死亡风险高4.5倍。

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

此外,在感染22天后到18个月内,新冠患者出现出现心包炎的风险显著升高,相关风险增加4.5倍。

重要的是,在亚组分析中发现,重症患者的严重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表示,与未感染的参与者相比,新冠患者更有可能患上多种心血管疾病,这可能导致他们死亡的风险更高。感染后,应接受至少一年的监测,以诊断感染的心血管并发症,这是长新冠的一部分。

研究人员强调,这项研究是在第一波大流行期间进行的,未来的研究应该评估随后的疫情。早期的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并发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调查接种疫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有效性。

综上,研究表明,感染新冠与短期和长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高风险相关。康复后,仍需要接受至少一年的监测,以诊断感染的心血管并发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9b5e568753f.html

Nature子刊:利用患者来源的iPS细胞重现强直性肌

营养不良1型的骨骼肌病理

2023-01-27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的HidetoshiSakurai实验室利用由患者衍生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产生的骨骼肌细胞成功地再现了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Dystrophy type 1, DM1)的病理,并展示了它们用于药物疗效的定量评估。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111日发表在Scientific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stablishmentof quantitative and consistent in vitro skeletal muscle pathological models of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 using patient-derived iPSCs”。

DM1被认为是成人中最常见的肌肉萎缩症,但目前还没有治疗方法。为了发现和开发新的治疗性药物,迫切需要设计一种使用人类细胞的评估系统,以便能够忠实地再现DM1患者的病理。

DM1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DMPKdystrophiamyotonica-protein kinase)基因中CT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引起。由发生CTG扩增的DMPK基因产生的异常RNA诱导聚集,从而导致剪接因子MBNL1muscleblind-like splicing regulator 1)在细胞核中的功能丧失。由此导致的MBNL1介导的基因剪接的破坏被认为是DM1发病的主要机制。

利用他们之前设计的直接和间接分化方案(分别在有或没有诱导MYOD表达的情况下),这些作者能够利用DM1患者衍生的iPS细胞产生骨骼肌细胞(下称DM1骨骼肌细胞),并再现了DM1中的多种细胞病理变化,如MBNL1蛋白聚集物的形成和DMDBIN1ATP2A1等基因的剪接缺陷。

MyoD-DM1-hiPSC分化而来的肌管中,MBNL1在细胞核内聚集。图片来自ScientificReports, 2023, doi:10.1038/s41598-022-26614-z

这些作者接下来使用这些分化的细胞来评估候选药物,看它们是否有能力逆转所观察到的细胞病变。他们用CAG25处理分化的DM1骨骼肌细胞,其中CAG25是一种反义寡核苷酸,以前在临床前研究中已被证明对DM1病理有治疗作用。一致的是,分化的DM1骨骼肌细胞中的MBNL1聚集和剪接缺陷都被CAG25处理所拯救,这表明这些分化的骨骼肌细胞可以作为一种平台,根据已知的DM1病理学定量地评估药物疗效。

这种新构建的基于DM1患者衍生的iPS细胞产生的分化骨骼肌细胞的药物评估系统有望为未来发现和开发针对DM1的有效治疗药物做出贡献。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6e9e5620406.html

Nature子刊:发现治疗肺癌新的分子靶点,药物联用能增强杀伤效果,

还可拓展到其他癌症类型

2023-01-27    生辉

如今,肺癌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肺癌新发患者约 220 万例,导致死亡患者约 179 万例,但现阶段针对肺癌的治疗仍然面临重大挑战。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和彼得-麦卡勒姆癌症中心(PeterMacCallum Cancer Centre)的联合研究小组,基于小鼠模型发现一种名为“Menin”的蛋白质会导致癌细胞中特定基因的异常失活,而靶向 Menin 蛋白可以重新激活这些基因,这项发现或将会为肺癌和淋巴瘤等癌症的治疗带来更有效的方法。

目前,这项研究已经以“TargetingMenin disrupts the KMT2A/B and polycomb balance to paradoxically activatebivalent genes”为题发表在 NatureCell Biology 上。

癌症的标志之一是基因的正常调节被破坏,这导致癌细胞的外观和行为与正常细胞有所不同,然而癌细胞可以关闭某些基因使其处于休眠状态,通过使特定的免疫基因失活,一些癌症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测,导致癌细胞变得“不可见”,而这也使得癌症生长迅速并变得更具侵袭性。

据了解,Menin 蛋白由 MEN1 基因编码,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作为一种支架蛋白,Menin 蛋白在细胞生长调节、细胞周期控制、基因组稳定性、骨的发育以及造血等生物学途径中发挥关键作用。

 “先前有研究认为,Menin 蛋白可以激活基因,然而,我们的研究出人意料地发现 Menin 蛋白的作用是使这些基因处于非活性的休眠状态。通过使用药物靶向 Menin 蛋白可以重新激活这些基因,使癌细胞再次变得“可见”,并让免疫系统寻找并摧毁这些癌细胞。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敲除 Menin 蛋白就可以再次激活免疫基因,而这对于帮助免疫系统监测和杀灭癌细胞非常重要。”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MarianBurr 博士说道。

MarianBurr 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她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健康与医学院的研究员兼实验室负责人,她课题组的研究主要围绕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监测导致肿瘤发展和进展的分子机制,采用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以增强癌细胞的免疫识别。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靶向 Menin 蛋白后,活性基因中 KMT2A 的释放改变了二价基因上 polycomb  KMT2A 的平衡,进而促进了基因激活,换句话说,Menin 蛋白的缺失或药理学抑制,能够导致癌细胞和多能干细胞中二价基因的去阻遏(使阻遏物失活从而使原先受阻遏的基因得以表达)。

 “与此同时,抑制 Menin 的特异性药物已经开发出来,目前正在针对特定形式的白血病开展临床试验。”MarianBurr 指出。

据了解,Menin 抑制剂对 NPM1 突变(NPM1c)的白血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NPM1 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约占 20-30%,因此开发高效 Menin 抑制剂将为该亚型患者的治疗带来希望。比如,SyndaxPharmaceuticals 公司开发的 Revumenib 药物。

据悉,Revumenib 为一种强效、选择性的小分子 Menin 抑制剂,目前正在开发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以及 NPM1 突变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在临床前研究中,Revumenib 治疗导致无事件生存期超过 1 年,个模型中有 7 个从该药剂的单一治疗中获益,值得一提的是,该药物还获得了美国 FDA 的孤儿药认定,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

 “我们的研究发现拓展了这些药物的潜在临床用途。我们已经证明,Menin 抑制剂可以与其他现有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增强对淋巴瘤和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我们相信这些药物也可能对其他类型的癌症有效。”MarianBurr 表示。

 “此次我们的这些新发现将有助于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细胞功能,同时也对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都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我们需要了解细胞‘如何做出决定并改变自身行为方式’,以便找到治疗癌症的新方法。”该研究的参与者、彼得-麦卡勒姆癌症中心 MarkDawson 教授说道。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d31e5689339.html

NBE:申小涛等人开发基于微量血样多组学数据的精准健康监测平台

2023-01-27    生物世界

静脉穿刺取血的成本较高并具有高侵入性,因此在临床或研究中研究血液生物标志物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此外,现有的医疗实践大多是“被动”的,仅基于有限的生理和临床信息,且通常很难做到高频率连续收集,往往只能数月或数年才收集一次。

近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从微量取血并从其中采集多组学数据的平台(Multi-omicsmicrosampling for the profiling of lifestyle-associated changes in health),成功地从微量血样(10μL)中采集到了稳定的多组学数据(包括蛋白质组、代谢组、细胞因子和激素数据等)。

这种微量取血方法非常便捷、简单、并且侵入性较低,受试者可以自己在家采集微量血样,并通过快递将其寄送到实验室进行多组学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利用建立的微量取血多组学平台,论文作者进行了两个案例研究来展示该平台在精准营养和精准医学上的应用。

该工作于2023119日发表在生物工程Top期刊 Nature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论文题为:Multi-omics microsampling for theprofiling of lifestyle-associated changes in health

论文第一作者为斯坦福大学申小涛博士,共同第一作者还有 RyanKellogg 博士、DanielJ. Panyard 博士,以及 NasimBararpour 博士,通讯作者为 MichaelSnyder 教授。

微量取血多组学平台

微量取血多组学平台工作流程如图1a所示,作者使用Mitra设备收集10μL血样,在测试了多种提取条件后,开发了一种高效提取蛋白质、代谢物、脂质和细胞因子的方法。

为了评估该微量取血方法的稳定性,作者首先检查了微量血样中蛋白质,代谢物和脂质在多种条件下(温度、保存时间等)的稳定性,证明从微量血样中得到的多组学数据在多种不同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随后,作者将从微量取血和传统静脉取血中的代谢物和脂质进行了比较,证明该微量取血方法可以得到跟传统静脉取血相似的结果。

为了展示微量取血多组学平台在精准医学上的应用,作者进行了两个案例研究。第一个是监测不同个体对复杂食物的不同代谢状况的反应。第二个对个人的24小时连续7天的高频率采血的"全生理组学"研究。

不同个体对食物的反应并不相同,通过对血液中的生物分子进行分析,可以监测不同个体对食物的不同反应,可以指导个体的饮食,从而实现精准营养。传统的取血办法很难做到短时间内的高频率取血,因此很难取得在进食之后短时间内的多个时间点的多组学数据,而微量取血多组学平台让这种分析监测成为了可能。

研究团队招募了28个参与者,然后让参与者饮用奶昔,并采集了饮用前后共五个时间点的微量血液样本(图2a)并采集了丰富的多组学数据(图2b)。作者发现微量血样的中的不同生物分子在饮用奶昔之后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2c),将变化的生物分子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他们可以分成不同的组别(图2d)。比如,氨基酸在饮用奶昔之后快速增长,并在6个小时之后回复到正常水平(图2e)。这些数据证明了微量取血多组学数据确实可以反应人体在进食之后的快速的代谢变化。

不同个体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定量化反应

利用微量取血多组学数据,作者随后建立了6metabolicscore,来定量监测不同个体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反应能力(图3ab),如图3c所示,使用这些metabolicscore,可以将所有参与者分成不同的组别,不同的组别中的参与者对不同营养物质有不同的反应能力(图3d)。

对个体进行高频率的多种生理数据监测能够实现个体健康监测和管理。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然而传统的采血方法很难做到高频率的生理指标检测,而微量取血多组学数据使其成为可能。作者招募了一个参与者,然后对其进行了24小时连续7天的全面生理监测,包括:1)每小时的微量取血;2)可穿戴设备采集心率等数据(图4a)。最后采集到了非常丰富,全面的"全生理组学"数据(图4bcd)。

作者发现微量血样中的多组学数据可以对个体的饮食和用药进行监测,比如可以检测到个体在每天早上饮用的牛奶的成分,以及其中四天中吃的阿司匹林药品(图5a)。

生物分子的节律变化

因为高频率的血样采集,使对人体的生物分子的昼夜节律变化分析成为了可能。作者使用节律分析对血样中多组学数据的昼夜节律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大量具有昼夜节律的生物分子(图5bcde)。

如何发现生物分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直是难点。而高频率的微量取血使其成为可能。作者开发了一个名为"laggedcor"的算法,利用延迟错位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可穿戴设备数据和生物分子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利用这种算法,作者发现了可穿戴设备数据(心率、步频和glucose)跟生物分子之间有大量的潜在因果关系,组成了一个laggedcorrelation network(图6)。

随后,作者对跟glucoseCGM)联系的生物分子组成的subnetwork进行了详细分析(图7a),这其中,发现了已知的因果关系,比如a-synuclein可以引起glucose的升高,以及gucose可以引起C peptide的升高(图7b),这些结果证明了laggedcor算法可以用来发现潜在的因果关系。当然,所有新的发现都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该微量取血多组学平台可以使参与者在家进行方便,无痛的高频血样采集,从而获得丰富的多组学生理学数据,结合可穿戴设备数据,具有很多其他潜在应用。包括:1)生物标志物发现,与传统的血液采集方法相比,微量采血简单且无痛,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自行采集高频率和高质量的微量血液样本,以进行纵向生物标志物发现。2)个性化健康监测,人们可以在家中自行采集微量血液样本,然后将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如果检测到明显的异常,结果会立即发送给医生。然后,医生将验证结果并通过干预快速做出反应。3)治疗药物监测,患者可以频繁地远程采集微量血样,在已知时间监测血液中与药物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用药剂量,从而优化药物治疗。当然,该方法在临床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增强其稳定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901e568830b.html

实现满月即可诊断自闭症,从1cm头发中的检出准确率高达81%

2023-01-27    生物探索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儿童的诊断率约为2%,平均诊出年龄约为4岁。然而,对语言和社交功能至关重要的神经通路却在婴儿期发育,目前的诊断方案错过了ASD治疗的最有效年龄。促进语言和感觉通路(包括视觉和听觉)发展的神经回路具有高度可塑性,尤其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因此,在出生第一年越早检出ASD,对患儿的早期干预效果越好。但是,缺乏可在婴儿期应用的诊断工具和生物标志物,是ASD治疗发展和早期干预面临的主要挑战。

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代谢的动力学失调是ASD的部分病因。胎儿和婴儿接触有毒金属和营养元素缺乏与ASD的患病率增加,以及ASD相关的不良发育结果有关,包括智力障碍、语言、注意力和行为问题。动物研究表明,各种金属对大脑发育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神经传递调节以及额叶和皮质下大脑结构来调节。在细胞水平上,对动物模型系统的研究表明,通过饮食来源整合的基本元素,为自闭症样行为相关途径中的受体功能提供了关键性的调节。因此,接触金属环境、饮食暴露以及金属代谢是ASD的潜在重要病因。

那么,为什么选择头发呢?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头发中铅、汞、铜等金属元素的含量较高。头发以每月大约1cm的速度递增生长,随着年龄、性别、种族和生长周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通过头发捕捉体内金属代谢的时间动态,从而提供了发育中的神经系统药效学环境输入和涉及元素代谢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的指标。

美国西奈山医学院针对一月龄婴儿的非侵入性ASD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研究。科学家们首先使用激光剥去头发的表层;然后,第二台更强大的激光器沿着头发运行,在每一厘米的650个点上进行测量,将发丝变成等离子体;建立计算机模型,分析头发中与自闭症有关的金属元素摄取和代谢的时间动态[1]

科学家们根据瑞典和美国358名儿童的数据开发出模型,并在220名一个月大的日本儿童身上测试了该方法。然后将结果与自闭症的临床诊断进行比较,这些诊断是在孩子四岁左右时完成的。科学家发现该测试正确识别了394例自闭症(占总数的 81%)和75.4%的没有自闭症的儿童。

此项研究被业界称为“开创性”,并处于初创公司LinusBio开发的早期阶段,现在正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快速跟踪。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帮助儿童更快地接受早期干预治疗,同时也能为幼儿开发新的药物或治疗模型。这项创新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幼儿错过发育里程碑之前识别ASD

目前还没有针对ASD的生物学测试。孩子通常在父母注意到行为差异后才被送医确诊,例如避免目光接触、语言延迟或拒绝沟通。但这些行为差异很大,ASD也可能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和情绪障碍等其他疾病同时发生。ASD的问题在于平均在4岁时才被诊断出来,但大脑已经发育。LinusBio希望能够实现ASD的早发现和早干预。

正如树的年轮能告诉科学家每年的生长情况一样,头发的生长使研究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特定时刻某人体内发生的变化。LinusBio测试分析了新陈代谢的历史,再现了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了哪些物质或毒素。LinusBio针对ASDStrandDx测试通过搜索环境可能在人类身上留下的分子指纹,来评估患ASD的可能性。StrandDx在显微镜下沿头发运行激光,利用激光能量将头发转化为等离子体以供分析。头发长度的不同点对应于其生长的不同时期。一厘米长的头发大约相当于一个月,沿着这条线的每个样本都可能追溯到特定的环境暴露。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数据,判断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代谢的动力学失调模式。

2021年,StrandDx在首次亮相后就获得了FDA的突破性认定,并在欧盟获得CE标志,作为诊断辅助工具。202315日,LinusBio获得了1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者希望这笔资金能够帮助LinusBio壮大团队,并提供“有形成果”,证明其测试所需的临床数据可以作为ASD的准确诊断辅助工具,甚至在婴儿刚出生时就可以使用。

许多疾病都没有在医学实践中用于诊断、监测疾病进展或在临床试验中提供分子终点的生物测试。LinusBio的专有平台引入了精确的暴露组生物标志物,可以促进这些疾病领域的发现。该技术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从自闭症到胃肠道疾病,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到肾脏疾病和癌症。

此外,LinusBio平台可以通过一根头发提供相当于500多个液体活检或血液样本的数据来显著改进临床试验。它是第一个以时间相关的方式绘制人体生理学分子动力学的技术平台。该平台可以在基因组生物标志物尚未发现前,识别新的标志物。该公司已经在两项由制药公司赞助的试验中使用该平台,并且正在与医疗保健和制药生态系统内的多个组织合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33de5689042.html

预防痴呆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实现

2023-01-29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孙乐琪 通讯员王蕾)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贾建平团队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6种生活要素与延缓记忆下降高度相关,找出了保护老年人记忆的有效方案,为全球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相关成果近日在世界顶级综合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

贾建平团队在长达10年的队列研究中发现,如果中老年人坚,持做到以下几点,可大大降低痴呆发生率:坚持食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坚果、奶制品、适量的盐、油、鱼类、茶12种饮食中的7种;每周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不少于75分钟的高强度体育锻炼;每周不少于两次的社会活动;每周不少于两次阅读思考和书写等;控制烟酒。这一研究有力证明找回记忆、预防痴呆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具体可总结为“管住嘴,迈开腿,勤动脑,多社交,记忆好”。“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可开展、接地气的非药物疗法,对于公众简便易行。”贾建平说。

科研团队表示,与年龄相关的记忆衰退并不一定是痴呆的前驱症状,可能只是一种普遍的良性健忘,可以被逆转或保持稳定。因此,团队呼吁公众实践这个方法,共同预防和减缓与年龄相关的记忆衰退,阻止其发展为痴呆。

该研究还发现了一种遗传因素中影响记忆的重要风险基因,中国现有2.7亿人群携带该基因,存在记忆下降的潜在危害。研究团队分析了健康生活方式对该基因携带者的影响,发现同样可以有效保护记忆,抵消该基因所带来的发病风险。该研究不但适用于老年人,也适用于携带影响记忆重要风险基因的中青年人。贾建平认为,提高这一人群更早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将对我国全民脑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Tv2bI2P6W

Nat Cell Biol: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新型的肺癌疗法

2023-01-28    生物谷

精确控制二价启动子的活性H3K4me3和抑制性H3K27me3组蛋白修饰对于正常发育非常重要,但其在癌症中经常会受到破坏。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Cell Biology上题为“TargetingMenin disrupts the KMT2A/B and polycomb balance to paradoxically activatebivalent gen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Menin的特殊蛋白或会促进癌细胞中特定基因的异常失活。

癌症的特征之一就是基因的正常调节被破坏,这就会导致癌细胞的外观和行为与正常细胞不同,癌细胞能关闭特定的基因,并使其处于休眠状态;而通过失活特定的免疫基因,某些癌症就能躲避免疫系统的检测,基本上就会变得不可见,这就会使得癌症继续生长并变得更具侵袭性。利用药物疗法来靶向作用Menin蛋白,研究人员就能失活这些基因,从而使得癌细胞再次显现出来并促使免疫系统寻找并破坏癌细胞;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治疗淋巴瘤和肺癌的新型更为有效的疗法。

研究者Mark Dawson教授说道,本文研究结果能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学习细胞是如何发挥功能的,对于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因为研究者需要理解细胞是如何制定决策以及改变其行动方式的,从而就能帮助找到治疗癌症的新方法。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从癌细胞中剔除了Menin蛋白,此前研究人员发现该蛋白能激活基因,然而,如今他们意外地发现,Menin蛋白的功能就是使得这些基因处于不活跃的休眠状态。

这就意味着,通过剔除Menin蛋白就能开启免疫基因,后者对于帮助免疫系统来检测并杀灭癌细胞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抑制Menin蛋白的特定药物已经被开发出来,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对特定形式的白血病进行检测。本文研究结果扩大了这些药物的潜在临床用途,如今研究人员已经表明,Menin抑制剂能与其它当前疗法相结合来在实验室中增强对淋巴瘤和肺癌细胞的杀伤性作用。

研究者认为,这些药物或许对于治疗其它类型的癌症也有一定的用途。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MeninKMT2A/B复合体组分的功能划分揭示了能通过抑制Menin蛋白来被利用的新型治疗性机会。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298e5690728.html

Cancer Cell:关键基因的改变或会驱动机体肺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2023-01-28    生物谷

肺部鳞状细胞癌(LUSC)代表了肺癌的一个主要亚型,其治疗选择非常有限,KMT2D是这类肺癌中最频繁发生突变的基因之一(大约20%的比例),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其在致癌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Cell上题为“KMT2Ddeficiency drives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hypersensitivity to RTK-RASinhibi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驱动肺部鳞状细胞癌发生的特殊基因,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这类癌症的新型疗法。

目前并没有针对肺部鳞状细胞癌获批的靶向性一线疗法,这类癌症是在器官内的细胞层中形成,其大约与20%-30%的肺癌死亡病例有关;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剔除KMT2D基因或许会诱发称之为类器官的复杂培养物中正常的肺部细胞转化为肺部鳞状细胞癌细胞。据研究者介绍,KMT2D能调节促使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tyrosinephosphatases)构建的基因的活性,酪氨酸磷酸酶能抑制通过另一种称之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receptortyrosine kinases)所发出的促细胞生长信号,名为EGFRERBB2的两种RTKs已知会参与RTK-RAS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其中一个分子开关会被卡在开启的模式下,从而就会导致细胞不断繁殖并成为癌症的一部分。

研究者Kwok Kin-Wong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识别出了KMT2D能作为肺部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关键因素,同时其还能提供关键的线索帮助揭示如何靶向作用KMT2D缺失的肺部鳞状细胞癌;引起该基因促进癌症发生的相同遗传改变还会产生对靶向相关通路的当前药物敏感的肿瘤。本文研究证实了此前的研究结果,即KMT2D基因能编码一种特殊蛋白—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其能确定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能被试图读取它的细胞机器所获取的程度。

鉴于科学家们对肺部鳞状细胞癌发生机制有了更好地理解,于是他们开始选择在小鼠中进行研究来检测名为SHP2抑制剂SHP099 和泛ERBB抑制剂阿法替尼的两种药物组合的治疗效力。ERBB会因KMT2D信号缺陷而变得更加活跃,而SHP酶则能促使RTK-KAS通路上升,这与EGFRERBB2很像,其会因KMT2D的缺失而变得更加活跃;于是研究人员推测,当旨在抑制SHP的实验性药物与ERBB抑制剂一起使用时,或许就会抵抗KMT2D缺失所产生的影响效应。

的确,研究者发现,这种药物组合能减缓KMT2D缺失的肺部鳞状细胞癌小鼠机体中肺部肿瘤的生长,同时对于携带KMT2D突变的人类肺部鳞状细胞癌肿瘤衍生的小鼠肿瘤也具有类似的减缓效应。HuaZhang博士表示,目前他们在临床试验中检测了多种SHP2抑制剂,而且阿法替尼已经开始使用了;本文研究结果证明了在KMT2D缺失的肺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测试这些疗法的临床试验的设计。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识别出KMT2D或许能作为机体肺部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关键表观遗传调节子,而且KMT2D的缺失还会使得肺部鳞状细胞癌在治疗上容易受到RTK-RAS抑制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a39e56905e8.html

Nature子刊:对花粉过敏?上海交大李敏团队揭示鼻腔细菌是关键

2023-01-28    生物世界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鼻炎类型之一,全球 20-40% 的人口受过敏性鼻炎困扰,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社会造成的严重的经济负担,致病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近几年随着测序技术和培养方法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鼻腔菌群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但已发表研究普遍存在入组样本量少,人群个体背景差异造成菌群变异大等问题。

作为宿主防御重要组成成分,生活在人体黏膜表面(例如肠道或皮肤)的细菌群落对宿主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为人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的器官,鼻上皮细胞等构建的上皮屏障是鼻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鼻腔黏膜也是人体菌群较为集中的部位,鼻腔正常菌群在抵抗病原菌定植和侵袭、维护人体与微生物之间内环境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鼻腔菌群稳态失衡与多种疾病关系密切,但其中关键的菌群标志物和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有待阐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李敏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Micro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Exacerbationof allergic rhinitis by the commensal bacterium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证实了唾液链球菌通过与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Muc5ac蛋白结合,促进其粘附定植和富集,并加重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Nature 期刊对该论文进行了题为:Plagued byhay fever? Blame your nasal microbes  Research Highlight 报道,介绍了该研究关于过敏性鼻炎与鼻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的新发现。

该研究严格控制临床病例和健康对照入组数量和入组时间,发现与健康人相比,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菌群的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链球菌属和罕见小球菌属是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微生物群中的优势物种。进一步差异菌种鉴定发现唾液链球菌的丰度在过敏性鼻炎中显著增加,而健康对照组显著富集的葡萄球菌属丰度显著降低。

为了深入了解唾液链球菌的存在与过敏性鼻炎严重程度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研究者应用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小鼠模型来检测唾液链球菌对过敏性鼻炎相关表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唾液链球菌可以通过诱导炎症来促进过敏性鼻炎。然而,唾液链球菌并不能分泌特殊的促炎分子,体外实验发现只有完整的活细菌具有促炎能力,而分泌的上清没有这种能力,研究者推测唾液链球菌的促炎作用可能与上皮细胞独特的粘附有关。

体内外实验证明,唾液链球菌对过敏原暴露的上皮细胞的粘附明显增加。粘蛋白Muc5ac分泌的增加是过敏性鼻炎的特征之一,敲除Muc5ac唾液链球菌与上皮的粘附以及过敏性鼻炎加重均消失。因此唾液链球菌通过增加与Muc5ac结合,能够在过敏性鼻炎的环境下与鼻上皮保持密切接触,促进鼻腔上皮细胞促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表达,引发Th2细胞介导的过敏级联反应的细胞因子IL-33TSLP高表达,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的特异性化学引诱剂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1CCL11)表达,进而促进/加重过敏性鼻炎反应。对疾病发生发展发挥关键作用的鼻腔菌群标志物的筛选和功能确定将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更精准的疗效评估提供实验室依据和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苗平、简颖博士和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江一鸣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李敏教授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MichaelOtto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139e570959b.html

Cell Res:杨巍维团队等利用生物分子模拟预测代谢酶新功能,

并揭示结直肠癌发生新机制

2023-01-28    生物世界

新的证据表明,一些催化代谢物磷酸化的代谢酶也可以作为蛋白质激酶磷酸化各种蛋白质底物,从而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许多其他的细胞过程。然而,代谢酶能否作为蛋白质磷酸酶去磷酸化蛋白质却鲜为人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杨巍维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国辉研究组、广州大学王雄军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全林教授合作在 Cell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Fructose-1,6-bisphosphatase1 dephosphorylates IκBα andsuppresse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糖异生关键代谢酶果糖1,6-二磷酸酶1FBP1)能够行使蛋白磷酸酶的功能,并明确了FBP1介导的IκBα去磷酸化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关键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对代谢磷酸酶进行了高通量筛选,发现糖异生途径的关键代谢酶FBP1可作为蛋白质磷酸酶。FBP1在糖异生途径中负责催化果糖1,6-二磷酸(F-1,6-BP)水解为果糖6-磷酸(F-6-P)。

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确定IκBα是FBP1去磷酸化的蛋白底物。机制上,在TNFα等炎症因子刺激下,FBP1 213位天冬酰胺(N213)直接与IκBα相互作用并去磷酸化IκBα第32/36位丝氨酸(S32/36),从而抑制NF-κB信号的激活。MD模拟结果显示,FBP1介导的IκBα去磷酸化的催化机制与F-1,6-BP去磷酸化类似,只是IκBα去磷酸化具有更高的能垒。

功能上,FBP1依赖的NF-κB失活通过增加肿瘤细胞对炎症刺激的敏感性和阻止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动员来抑制结直肠肿瘤的发生。此外,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FBP1的表达与NF-κB的激活、肿瘤细胞的存活及MDSCs的浸润相关。

该工作揭示了代谢酶FBP1能够行使蛋白磷酸酶的新功能,明确了IκBα是FBP1去磷酸化的蛋白质底物,并确立了FBP1介导的IκBα去磷酸化在结直肠肿瘤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及其机制。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杨巍维研究员、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国辉研究员、广州大学王雄军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全林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朱文成博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楚慧郢副研究员、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张亚娟副研究员、上海长海医院罗天航主任医师和广州大学喻华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基础研究项目等资助。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和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43ae570962d.html

JAMA·神经病学》:警惕!科学家首次证实,

使用抗癫痫药物与帕金森病风险增加80%有关

2023-01-28    奇点糕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些年来,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有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到2030年我国将有500万帕金森病患者【1】,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因此,如何有效识别PD患者和降低PD发病风险,近年来成为许多科研人员的探讨热点。

此前有研究指出PD的发病可能与癫痫相关【2】,但机制尚未明确。另一方面,由于癫痫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AED),有人指出AED的使用,而非癫痫本身,可能直接增加特发型PD的发病风险,但这一猜想尚未得到基础或临床研究的支持。

近日,来自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Belete等人,在JAMANeurology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3】。

他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比了UKBiobank数据库中PD组和对照组,发现抗癫痫药物(AED)处方与PD的发病风险增加80%相关(OR1.80)。此外,他们还观察到处方数量增加和抗癫痫药物联用与更高的PD发病风险相关。

这一研究首次发现了常用AEDPD的关系,为AED能否引起特发型PD这一问题带来全新解答。

Belete等人主要采用UK Biobank中的数据进行研究。UK Biobank是英国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其中包括50多万人的健康数据。

本研究PD的诊断依据来自医院事件统计系统(HES)中的记录,其中包括一部分自述有PD诊断的患者。抗癫痫药物方面,他们主要关注四种在英国常用的药物: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和左乙拉西坦。

最终,1443名记录完整的PD患者被纳入PD组,在控制基线水平的条件下,8598名非PD受试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者们主要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方法,首先对比了两组患者服用AED以及癫痫诊断的情况。PD组中62人(4.3%)在诊断为PD之前有AED处方记录,对照组中则有211人有AED处方记录(2.5%)。PD组中被诊断为癫痫的患者共63人(4.4%),对照组为113人(1%)。

之后Belete等人分析了AEDPD之间的相关性。总体结果显示,服用任意AED的情况下患PD的风险为对照组的1.8倍(OR值为1.80)。单一药物层面,拉莫三嗪(OR2.83)、左乙拉西坦(OR3.02)和丙戊酸钠(OR3.82)服用史均和PD发病风险明确相关,而卡马西平服用史与PD发病之间关系不能确定(OR1.43p=0.07)。

研究者们分析了多种AED药物联用对于P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和服用单个AED相比,多种药物联用对PDOR值显著升高。

此外,他们将患者的AED处方数量按百分位数划为四个范围,分析了AED处方数量变化对P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提示随着AED处方数量增加,OR值也逐渐增加。

上述结果提示服用AED种类和数量增加,对PD发病风险的影响越显著。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禁会问:AED引起PD发病率升高是否和癫痫本身有关?在没有癫痫的情况下,AED是否还会影响PD的发病风险?

研究者们通过控制模型癫痫以及其他与癫痫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后,发现丙戊酸钠和PD发病风险的关系仍然明显。这一结果提示了AED,尤其是丙戊酸钠,与PD发病风险直接相关。

Belete等人同样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敏感度分析。首先他们限制了AED处方到PD诊断的时间长度。分别排除诊断前1年、2年和5年的处方进行分析后,发现除卡马西平外,其余AED服用情况与PD发病风险之间仍显著相关。

之后,他们对PD患者的诊断加以限制,仅纳入HES中获得医生诊断的PD患者和曾服用过两种及以上治疗PD药物的患者,之后对这一部分患者进行AED的相关性分析。

和之前排除癫痫因素的情况类似,其他AED药物和PD发病的关系无法确定,但丙戊酸钠仍与PD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总的来说,本研究首次证实了服用AED会增加PD发病风险,且服用AED种类和数量越多,对PD发病风险的影响越明显。此外,限制模型中癫痫、服药时间长度和PD诊断的情况下,服用AED仍能显著增加PD的发病风险,其中相关性最强的是丙戊酸钠。这一发现为AED和特发型PD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此研究不仅在临床上提示了AEDPD之前的关联,也将引起关于AED如何影响多巴胺传导通路的深入探讨,相关的基础研究可能打开对于PD发病机制的全新领域。让我们期待关于这一话题的更多研究成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1e3e56797d6.html

化疗全系骨髓保护创新药「曲拉西利」全国首方落地,提升化疗的抗肿瘤疗效

2023-01-28    先声药业

程颖教授牵头的TRACES研究的数据让全系骨髓保护创新药科赛拉为中国肿瘤患者带来化疗前预防骨髓抑制发生的更佳选择。128日,先声药业与G1Therapeutics合作研发的科赛拉(注射用盐酸曲拉西利)在吉林省肿瘤医院开出全国首张处方,标志着这款全球创新药物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吉林省癌症中心、吉林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临床研究一体化诊疗中心主任程颖教授介绍,该药物用于小细胞肺癌患者预防化疗造成的骨髓抑制,可实现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保护免疫系统功能的治疗目的,有助于提升化疗的抗肿瘤疗效。

虽然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药物的发展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日新月异的改变,然而化疗依然是恶性肿瘤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约有980万例肿瘤患者的首个抗肿瘤治疗方案采用了化疗,204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500万。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快速增殖,无在论初始治疗还是复发后的治疗中,化疗都是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基石。然而骨髓抑制是化疗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显示,80%以上化疗药物可导致骨髓抑制。

程颖教授表示: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增加患者感染、出血风险,降低患者免疫功能,严重的可以发生脓毒症,不可控制的脏器出血,导致药物减量或延迟给药,影响肿瘤治疗疗效,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预后,成为医生迫切需要解决,患者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针对骨髓抑制缺少有效的预防方法,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特定细胞谱系起效,比如G-CSFTPO分别针对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定向增殖分化来进行治疗,但这类方法可能导致骨髓耗竭,长期使用效果将逐渐减弱,成分输血也伴随着感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等风险,而且目前也缺少同时针对多细胞谱系的治疗药物。一直以来,临床上都期待有一款前置性保护疗法,在有效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同时,不影响患者化疗的正常进行。而曲拉西利作为创新的预防性解决方案,兼顾了化疗疗效和骨髓保护,填补了此领域的医学空白。

曲拉西利是一款短效的、选择性、可逆的CDK4/6抑制剂。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CDK4/6调控才能进入增殖周期,理论上化疗前应用曲拉西利使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暂时阻滞在G1期,使细胞暂时停止分裂,免受化疗药物的杀伤,缓解造血干细胞的耗竭,如同为骨髓造血干细胞穿上了一层‘防弹衣’,让化疗减毒增效。2021年曲拉西利凭借在小细胞肺癌领域的3项研究数据证实了具有主要的骨髓保护作用,成为首个获得FDA批准的用于化疗开始前预防性骨髓保护剂。针对国内缺少预防化疗引起骨髓抑制或减轻骨髓抑制的有效疗法,程颖团队牵头开展了在中国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化疗前给予曲拉西利的安全性、疗效和药代动力学的3期研究。这项研究纳入了接受1线治疗和2/3线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发现曲拉西利关键暴露参数在中国与高加索裔患者之间是相似的。无论是一线治疗患者还是复发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安慰剂相比,曲拉西利治疗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降低,使第一周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DSN),使严重中心粒细胞减少,粒缺性发热,3/4级血小板减少、贫血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也减少了G-CSF的使用,没有发生额外的不可预期的毒性,对疗效没有影响。这项研究提示中国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曲拉西利 240mg/m2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化疗前给予曲拉西利可改善患者化疗耐受性,降低DSN,没有新的安全性事件发生,与国际研究获得了一致的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在2022年世界肺癌大会以壁报的形式公布。2022713日,曲拉西利在中国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也写入了2022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填补了中国小细胞肺癌治疗上重要的临床空白。据悉,曲拉西利在结直肠癌、三阴性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膀胱癌等更多瘤种相关临床研究也在全面展开。期待未来能够获批更多适应症,让更多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从中获益,也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901e568830b.html

人工智能可从头开始设计灭菌蛋白同样方法有望用于新药研制

2023-01-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29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开发出一款新的人工智能(AI)工具ProGen,其能从头开始设计出已被证明有效的抗菌蛋白质,最新方法有望用于研制新药。

蛋白质由氨基酸链组成,这些氨基酸的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形状和功能。在最新研究中,加州生物技术初创公司Profiloent的研究人员使用AI,设计出了数百万种新蛋白质,然后选取其中一些制成小样本,以测试它们是否有效。

研究人员指出,ProGen的工作方式与能生成文本的AI相似。ProGen通过学习氨基酸如何结合形成2.8亿种现有蛋白质,学会了如何生成新蛋白质。而且,研究人员可让ProGen专注于设计某一组类似的蛋白质,例如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

科学家们对AI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核查,使其不会让氨基酸“胡言乱语”。他们也在真实细胞内测试了AI设计出的分子样本。结果表明,在他们基于AI设计创造出的100个分子中,66个参与了类似于天然蛋白质的化学反应,破坏了蛋清和唾液中的细菌,这表明这些新蛋白质能杀死细菌。随后,研究人员从中选出反应最强烈的5种蛋白质,并将它们添加到大肠杆菌样本内,结果其中两种蛋白质摧毁了细菌。

接下来,研究人员用X射线对这些蛋白质进行了成像,结果表明,尽管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任何现有蛋白质的差异高达30%,但它们的形状几乎与天然蛋白质类似。研究人员说,类似的过程可用来研发药物新分子以供测试。

作为有机大分子,蛋白质是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毋庸置疑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渗透,蛋白质相关研究成为人工智能“试水”的前沿阵地:从可以准确预测蛋白质静态三维结构的“阿尔法折叠”,到首个尝试解析蛋白质动态构象的人工智能方法,再到可以从头开始设计新的蛋白质,甚至专注于设计一组类似的蛋白质,蛋白质研究领域正在见证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迭代升级。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想预防痴呆?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实现!

2023-01-29    北京日报

与年龄相关的记忆衰退并不一定是痴呆的前驱症状,可能只是一种普遍的良性健忘,可以被逆转或保持稳定。

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贾建平团队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6种生活要素与延缓记忆下降高度相关,找出了保护老年人记忆的有效方案,为全球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相关成果近日在世界顶级综合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

贾建平团队在长达10年的队列研究中发现,如果中老年人坚持做到以下几点,可大大降低痴呆发生率:坚持食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坚果、奶制品、适量的盐、油、鱼类、茶12种饮食中的7种;每周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不少于75分钟的高强度体育锻炼;每周不少于两次的社会活动;每周不少于两次阅读思考和书写等;控制烟酒。这一研究有力证明找回记忆、预防痴呆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具体可总结为“管住嘴,迈开腿,勤动脑,多社交,记忆好”。“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可开展、接地气的非药物疗法,对于公众简便易行。”贾建平说。

科研团队表示,与年龄相关的记忆衰退并不一定是痴呆的前驱症状,可能只是一种普遍的良性健忘,可以被逆转或保持稳定。因此,团队呼吁公众实践这个方法,共同预防和减缓与年龄相关的记忆衰退,阻止其发展为痴呆。

该研究还发现了一种遗传因素中影响记忆的重要风险基因,中国现有2.7亿人群携带该基因,存在记忆下降的潜在危害。研究团队分析了健康生活方式对该基因携带者的影响,发现同样可以有效保护记忆,抵消该基因所带来的发病风险。该研究不但适用于老年人,也适用于携带影响记忆重要风险基因的中青年人。贾建平认为,提高这一人群更早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将对我国全民脑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129/22/HS9JS2K20038804V.html

J Hepatol:科学家揭开抵御人类慢性乙肝的成功治疗性疫苗策略的关键决定因素

2023-01-29    生物谷

WHO数据显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目前全球大约有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当前的疗法很少有能成功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of Hepatology上题为“Activationof CD4 T cells during prime immunization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atherapeutic hepatitis B vaccine in HBV-carrier mouse mode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或有望开发出一种治愈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性疫苗;文章中,研究者表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成功取决于乙肝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的有效激发。

全世界有超过3%的人口遭受着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而这也是导致患者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的疗法很少能实现对这些患者的治愈;而治疗性疫苗(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治愈疾病的疫苗)或许代表了一种治愈乙肝的有希望的方法,但迄今为止其临床疗效非常有限。在过去20年里,科学家们在开发有效的治疗性乙肝疫苗方面做出了大量尝试,然而,这些疫苗中仅有少数进入了临床试验,而且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在慢性乙肝患者机体中展现出抗病毒疗效,这或许就凸显出了解析对于成功治疗性疫苗所必需的因素以及通过合理的疫苗设计来将其作为靶标的必要性。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一种名为TherVacB的疫苗进行了调查,其是一种新型的异源引物增强型治疗性乙肝疫苗,在异源引物增强的疫苗中,相同的抗原会以不同的形式被呈递给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在TherVacB中,蛋白质能被用来驱动宿主机体的免疫反应,而对于增强型的疫苗而言,抗原则是由病毒载体进行传递的。异源引物增强型疫苗的好处在于其具有更强和更为持久的免疫力,然而,对于初始和增强型疫苗策略的优化或许需要彻底理解哪种疫苗组分如何激活宿主机体免疫系统的不同细胞,比如T细胞或B细胞。

研究人员表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成功取决于乙肝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的有效激发,CD4T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细胞,其能在其表面携带CD4分子并能协调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剔除CD4T细胞或能让临床前小鼠模型完全丧失TherVacB所诱导的抗病毒疗效;此外,在启动免疫期间应用一种最佳的蛋白质疫苗配方或许就能适时地激活CD4T细胞,并能为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增强型疫苗的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解析了单一疫苗组分的影响效应,并提供了首个直接证据表明,乙肝病毒特异性的CD4T细胞的有效激活对于开启乙肝病毒的免疫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确定了哪种组分是成功的治疗性乙肝疫苗所需要的,也为合理设计治疗性疫苗来用于急需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此外,研究人员还进一步证实了TherVacB的效果并解释了其作用方式,未来研究人员将会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评估其疗效。本文研究结果极大地支持了克服乙肝病毒特异性免疫耐受以及通过治疗性疫苗来恢复抗病毒B细胞和T细胞反应来一劳永逸地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愿景。本文研究在一个具体的案例中证实并扩展了教科书上的知识,同时强调了启动疫苗接种对于促使机体免疫系统向预期方向进展的重要性。因此,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或改善抵御慢性乙肝的疫苗设计,同时还能帮助加速科学家们治疗人类慢性乙肝的新型疗法的开发。

综上,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识别出,在启动阶段CD4T细胞的激活或许能作为利用TherVacB作为靶向性治疗性疫苗的乙肝病毒特异性抗体和CD8T细胞免疫力的一种关键决定因素。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dc1e5691372.html

JAMA Int Med:坚持多种健康的饮食模式或与人群机体过早死亡的风险降低有关

2023-01-29    生物谷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AMA InternalMedicine上题为“HealthyEating Patterns and Risk of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多种健康的饮食模式或与机体过早死亡风险降低直接相关。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相比得分较低的参与者而言,在坚持至少四种健康饮食模式中至少一种方面得分较高的参与者在研究期间死于任何原因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死于心血管疾病、癌症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也较小,相关研究结果与现行的美国饮食指南一致,该指南推荐人群应摄入多种健康的饮食模式。

研究者Frank Hu表示,美国膳食指南(DGAThe DietaryGuidelines for Americans)旨在为人群提供以科学为基础的饮食建议,从而帮助促进更好的机体健康并降低主要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研究DGAs推荐的饮食模式与人群长期的健康后果,尤其是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很少有研究评估是否更多地遵守DGAs推荐的饮食模式与人群机体总的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长期风险有关,为此,研究人员利用来自“护士健康研究计划”中75,230名女性和“卫生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计划”中44,085名男性超过36年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所有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并未患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且每四年会完成一次饮食调查问卷。其信息会根据四种饮食模式指数中的每一种进行评分,这四种饮食模式指数包括2015年健康饮食指数(HEI-2015)、备用的地中海饮食(AMED)、健康基于植物的饮食指数(HPDI)和备用的健康饮食指数(AHEI)。所有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全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豆类,尽管其它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饮食模式中也会有所不同。

研究者表示,至少有一项指数得分较高或许就与机体全因过早死亡的风险较低有关,也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风险较低有关。AMEDAHEI中的较高得分与较低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死亡风险有关,这些结果对于非西班牙裔白人、非西班牙裔黑人和西班牙裔人而言是一致的。目前的DGAs(20152020)推荐了多种健康饮食模式,其能适应个人的食物传统和偏好;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和农业部(USDA)每隔5年会发布一次指南的更新版本。

研究者Hu说道,评估坚持DGAs推荐的饮食模式和人群的健康结局(包括死亡率)非常重要,这样就能帮助指南及时进行更新;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于2025-2030年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非常有价值,目前该委员会正在组建,旨在评估当前围绕不同饮食模式和健康结局的证据。综上,在这项对2个大型前瞻性队列进行长达36年的跟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群对多种健康饮食模式的更多坚持或许与其总体和因特定原因的死亡风险降低有关,而且相关研究结果也支持美国膳食指南的建议,即多种健康饮食模式可以适用于个人的食物传统和偏好。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b90e569064b.html

Nat Commun:科学家揭示肺癌用来躲避宿主机体免疫攻击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3-01-29    生物谷

IRE1α-XBP1信号如今正在成为多种癌症类型中恶性肿瘤进展和免疫抑制的核心调节子;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题为“Tumor-intrinsicIRE1α signalingcontrols protective immunity in lung canc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在肺癌细胞中常见的高水平蛋白或能控制一种主要的免疫抑制通路,从而促使肺部肿瘤能够躲避宿主机体的免疫攻击,相关研究结果或能促进科学家们开发新型疗法从而克服肿瘤的防御机制并改善肺癌患者的治疗结局。

文章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人类肺癌数据库并对肺癌临床前模型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转录因子XBP1s或能通过抑制相邻免疫细胞的抗癌活性,从而增强肿瘤的生存;此外,XBP1s还能通过驱动名为前列腺素E2的强大免疫抑制分子的产生来施加这种效应。研究者VivekMittal博士说道,我们发现,XBP1s或能作为癌细胞中调节肺部肿瘤局部免疫环境的重要通路的一部分,并且其能被禁用来增加机体的抗癌免疫力。

据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每年大约会有25万新发肺癌病例,且有超过13万肺癌患者死亡病例,这或许就使得这种形式的癌症成为引发美国人群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病例都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通常只有进展到晚期阶段才会被诊断出来。试图瓦解癌症免疫抑制防御机制或利用工程化改造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的新型疗法目前已经展现出了抵御其它类型癌症的希望,但对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成功却非常有限。这或许是由于此类肺癌的额外以及未被发现的免疫抑制机制所造成的,如今有很多研究都旨在揭开并发现新方法来去除这些额外的调节性通路。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对未折叠蛋白反应的IRE1α-XBP1臂进行研究,其是一种在很多癌症中都会被长期上调的途径;此前对其它类型肿瘤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了相关证据表明,该通路不仅能直接促进肿瘤的生存和进展,还能帮助抑制邻近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然而,该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被阐明。当IRE1α在经历压力的细胞中被诱发时,其就会开始产生XBP1sXBP1s是一种多任务转录因子,其能以一种特定背景的方式来控制多种基因程序的表达,于是研究人员就分析了国家数据库中收录的一大组人类非小细胞肺癌样本中编码XBP1s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发现机体携带表达该水平XBP1s的肿瘤的患者往往生存机会较差;与这一研究发现一致的是,研究者还发现,从小鼠机体中的非小细胞肺癌样肿瘤中敲除IRE1α或XBP1s就会导致肿瘤消退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

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剔除非小细胞肺癌中的XBP1s或会通过促进宿主机体免疫系统更加有效地攻击肿瘤来损伤肿瘤的生长,研究者发现,当XBP1s在肿瘤细胞中产生时就会增加前列腺素E2的产生,后者往往会被分泌到肿瘤微环境中,并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的抗癌活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失活IRE1α-XBP1s或许能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良好的治疗策略,且与其它免疫疗法相结合或许能实现特别好的效果;Cubillos-Ruiz博士说道,靶向作用Cubillos-Ruiz或能代表一种非常有用且双管齐下的方法,其在控制肺癌进展的同时或许还能诱导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性抗肿瘤免疫力。

目前研究人员非常感兴趣寻找新方法来将IRE1α阻断药物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作为本文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还绘制出了在小鼠非小细胞肺癌肿瘤中敲除IRE1α所引起的基因活动标记,结果发现,人类非小细胞肺癌肿瘤中相同基因标记的存在或许能更好地预测患者的生存状况;而基于这一标记的临床测试未来或有望帮助预测患者的治疗结局并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手段。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癌细胞中内在的IRE1α激活的免疫调节性角色,以及靶向作用该通路或有望帮助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9aee569104b.html

NEJM:林丹瑜团队证实,二价mRNA疫苗加强针在预防Omicron的住院和死亡方面更有效

2023-01-29    生物世界

2022831日,美国FDA批准了Moderna公司,以及辉瑞/BioNTech开发的二价mRNA新冠疫苗。这两种二价mRNA新冠疫苗,都包含了等量的编码新冠病毒原始毒株S蛋白的mRNA和编码OmicronBA.4/BA.5突变株S蛋白的mRNA。这两款二价mRNA新冠疫苗获批可在完成2剂接种或3剂接种2个月后,作为加强针紧急使用。

而这两种二价mRNA新冠疫苗获得FDA的紧急使用授权,是基于它们的非临床数据、针对BA.1的二价mRNA疫苗的数据,以及单价mRNA疫苗数据。自20229月以来,在美国等地,这两种二价mRNA新冠疫苗已取代单价mRNA新冠疫苗,对12岁以上人群进行加强接种。

2023125日,北卡罗莱纳大学林丹瑜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题为:Effectivenessof Bivalent Boosters against Severe Omicron Infection 的文章。该研究表明,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二价mRNA新冠疫苗作为加强针效果好于单价mRNA新冠疫苗作为加强针。

研究团队比较了接种单价mRNA疫苗加强针或二价mRNA疫苗加强针的12岁以及上个体因Omicron感染导致住院或死亡的概率。这项研究分析了20225月至12月北卡罗来纳州600多万居民的疫苗接种和感染数据,在此期间的新冠流行毒株是OmicronBA.4.6/BA.5,以及OmicronBQ.1/BQ.1.1

结果显示,mRNA疫苗加强针的有效性在接种后约四周达到峰值,随后减弱。在加强接种三个月期间,一剂单价加强针对导致住院或死亡的严重感染的平均有效性为25%,而一剂二价加强针的有效性为62%

研究团队重点分析了从202291日至128日使用二价mRNA疫苗加强接种的数据,以及从2022525日至831日使用单价mRNA疫苗加强接种的数据。对于所有年龄在12岁以以上的参与者,接种一剂单价mRNA疫苗加强针,在15-99天内对导致住院的重症的有效性为25.2%,而一剂二价mRNA疫苗加强针的有效性为58.7%。接种一剂单价mRNA疫苗加强针,对导致住院或死亡的有效性为24.9%,而一剂二价mRNA疫苗加强针的有效性为61.8%

对于18岁以及上成年人,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这些疫苗效果类似,此外,Moderna和辉瑞/BioNTech的二价mRNA新冠疫苗作为加强针有效性估计值相似。

这项大规模研究表明,二价mRNA新冠疫苗作为加强针可为以前接种过疫苗或接种一剂加强针的人提供了显著的额外保护,以防止感染Omicron带来的重症或死亡,尽管其效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但二价mRNA新冠疫苗作为加强针的效果高于单价疫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642e57318b4.html

Redox Biology:糖尿病内皮细胞的糖酵解依赖DNA修复缺陷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2023-01-30    生物谷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一个关键事件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ECs)丢失。

这种统一的机制引起了人们对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在糖尿病内皮细胞病理中的作用的关注:活性氧物种(ROS)的增加导致DNA损伤和DNA修复酶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过度激活,PARP通过消耗细胞内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池来用多ADP-核糖修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并损害糖酵解。

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的积累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内皮细胞丢失的重要致病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糖代谢异常是否导致DNA修复缺陷,以及高血糖诱导的内皮氧化应激损伤。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Redox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nhancementof glycolysis-dependent DNA repair regulated by FOXO1 knockdown via PFKFB3attenuates hyperglycemia-induced endothelial oxidative stress injury”的文章,该研究表明,糖尿病内皮细胞存在糖酵解依赖的DNA修复缺陷,并参与了高血糖诱导的血管功能障碍,这可能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的积累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内皮细胞丢失的重要致病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糖代谢异常是否导致DNA修复缺陷,以及高血糖诱导的内皮氧化应激损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证明了Foxo1基因敲除减轻了糖尿病相关的视网膜DNA损伤和血管功能障碍。

在机制上,FOXO1基因敲除通过促进氧化应激损伤的MRN(Mre11-Rad50-NBS1Complex)-ATM通路介导的DNA修复,避免了高糖环境下内皮细胞持续的DNA损伤和细胞衰老。此外,FOXO1基因敲除通过恢复高糖下的糖酵解能力而介导了强大的DNA修复。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糖酵解酶PFKFB3被激活,除了对糖酵解的促进作用外,还直接参与了DNA修复。在基因毒性应激下,PFKFB3通过与MRN-ATM途径相互作用,重新定位到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部位,促进DNA修复。

总而言之,本研究提出,高血糖下的代谢重编程不仅通过诱导氧化应激而且通过损害依赖糖酵解的DNA修复来损害基因组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抑制FOXO1和补充PFKFB3可能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新的保护方法,因为它们可能促进糖尿病内皮细胞的DNA氧化损伤修复。代谢重新编程和缺陷DNA修复的相互作用应该会激励未来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ab0e5744793.html

Nature:新研究构建出线粒体蛋白图谱

2023-01-30    生物谷

线粒体负责有机体的能量供应,并在代谢过程和信号传导过程中履行职能。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波恩大学医院和弗莱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线粒体中的蛋白组装有了系统的了解。他们所构建的线粒体蛋白图谱为进一步研究细胞能量工厂的功能特性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12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itochondrialcomplexome reveals quality-control pathways of protein import”。

线粒体是最重要的细胞区室之一。它们是由双层膜包围的界限分明的细胞器。线粒体产生所有细胞过程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此外,它们还承担着新陈代谢中的许多其他功能,并为炎症过程和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信号传导表面。

线粒体中的缺陷导致了许多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对线粒体过程的分子理解对基础医学研究具有最高的现实意义。细胞中的分子工作者通常是蛋白。线粒体可以包含大约1000种或更多不同的蛋白。

为了执行功能,这些分子中的几种经常一起工作并形成蛋白机器,也称为蛋白复合物(proteincomplex)。蛋白还在分子过程的执行和调节中相互作用。然而,人们对线粒体蛋白在这些蛋白复合物中的组装知之甚少。

动态蛋白机器分析的精确性

波恩大学医院的Thomas Becker教授、Fabian denBrave博士与弗莱堡大学的BerndFakler教授、UweSchulte博士和NikolausPfanner教授及其同事们一起,构建了线粒体蛋白复合物中蛋白组装的高分辨率图像,称为MitCOM

这涉及一种称为复合物组分析(complexomeprofiling)的特殊方法,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记录单个蛋白的指纹。MitCOM揭示了来自面包酵母的90%以上的线粒体蛋白在蛋白复合物中的组装。这允许识别新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和蛋白复合物---这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从线粒体入口通道去除被捕蛋白的质量控制机制模型。图片来自Nature,2023, doi:10.1038/s41586-022-05641-w

以线粒体入口通道蛋白TOM的质量控制为例

这些作者展示了这一数据集如何被用来阐明新的过程。线粒体99%的蛋白来自细胞的液体部分,即细胞质。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称为TOM复合物的蛋白机器使这些蛋白通过线粒体的双层膜进入到线粒体中。

然而,当蛋白在转运过程中被卡住时,它们是如何从TOM复合物中移除的,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楚。为了阐明这一点,Becker教授和den Brave博士领导的团队使用了MitCOM数据集的信息。他们的结果显示不是进入线粒体的蛋白经过特异性标记后随后在细胞中遭受降解。

博士生Arushi Gupta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些经过标记的蛋白随后遭受靶向降解的一个途径。了解这些过程很重要,因为蛋白输入缺陷可导致细胞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

Becker教授说,“我们研究中的例子证明了MitCOM数据集在阐明新机制和途径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这种蛋白图谱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它将帮助我们了解细胞能量工厂的功能和起源。”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34ce5747716.html

Sci Rep:新型细菌疗法或有望帮助治疗人类肺癌

2023-01-30    生物谷

肺癌是美国和全球其它国家人群所面临的最致命性的癌症,目前很多可用的疗法都并没有效果,这或许留给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就非常少了,而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治疗肺癌的新型策略或许就是细菌疗法,尽管这种疗法在过去5年里已经从实验室迅速发展到了临床试验中,但其对特定类型癌症最有效的治疗或许就是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Reports上题为“Designof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engineered bacterial therapeutics in non-small celllung canc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肺癌模型细菌疗法特征的临床评估流程,文章中,研究人员将细菌疗法与其它疗法相结合来提高治疗的疗效,同时还不会对患者产生任何额外的毒性作用,这种新方法或能快速分析细菌疗法的特征,并将其成功与针对肺癌的当前靶向性疗法相结合进行使用。

研究者Dhruba Deb说道,我们想要快速并有选择性地扩大这种评估流程来改善治疗实体瘤的疗法疗效和安全性,作为一个因癌症而失去亲人的人而言,我希望能看到这种策略在未来从工作台走向床旁。研究人员利用RNA测序技术揭示了癌细胞如何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细菌产生反应,他们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哪些癌细胞分子通路能帮助细胞对细菌疗法产生一定的耐受性,为了检测这种假设,研究人员利用当前的癌症药物阻断了这些通路并发现,将药物与细菌毒素结合起来或能更加有效地消除肺癌细胞,随后他们证实了细菌疗法和AKT抑制剂相结合的联合性疗法在治疗肺癌小鼠模型中的效力。

研究者Upal Basu Roy表示,这项最新研究描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药物研发管线流程,此前其并未在肺癌研究中探索过,即使用源自细菌的毒素进行相关研究,相关的临床前数据或能为在这一领域继续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由,从而就能为被诊断为致死性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新型疗法选择。研究人员计划将这一策略扩展到临床前难以治疗的肺癌模型的大型研究中,并与临床研究人员联合来推动相关研究结果的临床转化。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管线流程或能快速分析细菌疗法的特征并能将其与当前的靶向性疗法结合来治疗人类的肺癌。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d85e5444031.html

Nature:机体特定的免疫T细胞或有望帮助开发出高效的抗癌免疫疗法

2023-01-30    生物谷

DNA错配修复缺陷(MMR-dDNA mismatchrepair-deficient)的癌症会表现出大量的新抗原,其被认为能够解释癌症对免疫检查点阻滞疗法(ICB)的异常反应性。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γδ T cellsare effectors of immunotherapy in cancers with HLA class I defec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机体特定的免疫细胞是如何检测并移除免疫系统常规防御机制“看不到”的癌症的,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癌症免疫疗法。

通常情况下,机体对异常细胞的识别是T细胞的一项任务,而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白细胞,其能识别多种类型的机体异常,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等,但免疫系统有时也会在检测癌细胞方面出现困难,如果特定分子被吸附到T细胞表面,T细胞才能只识别出癌细胞,为了躲避宿主机体的免疫识别,某些癌症就会缺失这种分子并对T细胞变得不可见。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一些携带“不可见”癌症的患者对癌症免疫疗法的反应非常好,而这些疗法依赖能激活或重振T细胞活性的抗体。研究者Noel deMiranda说道,由于这些癌症缺少能促使T细胞识别癌细胞的特殊分子,我们并不能理解为何患者会对疗法反应如此之好。通过对来自患者机体的细胞进行分析后,研究者发现,一种不太为人所知晓的名为γδ T细胞的特定免疫细胞或能检测出对常规T细胞不可见的癌症。

这或许就表明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种备份系统,当识别肿瘤细胞的主要方式不起作用了,机体或许还有第二道防线,本文研究发现最终或有望帮助科学家们利用γδ T细胞来开发治疗不可见癌症的新型疗法。目前研究人员仅仅是刚开始揭示γδ T细胞在开发新型癌症免疫疗法上所表现出的巨大潜力。

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理解这些免疫细胞如何在癌症患者体内发挥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其来开发新型癌症免疫疗法,这对于治疗那些不太能被常规T细胞所消除的癌症的治疗或许意义重大。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γδ T细胞或会促进癌症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滞疗法产生反应,同时还强调了γδ T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所表现出的巨大潜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50ce5692336.html

Int. J. Biol. Sci.:神经肽Y通灭活M1巨噬细胞保护急性肾损伤

2023-01-30    生物谷

急性肾损伤(AKI)被定义为由于肾脏,特别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严重损害而导致的肾脏功能的突然丧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KI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然而,AKI的有效治疗方法仍然有限,对AKI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具有挑战性。

近日,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Int.J. Biol. Sci.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europeptideY protects kidney from acute kidney injury by inactivating M1 macrophages viathe Y1R-NF-κB-Mincle-dependent mechanism”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神经肽Y通过Y1R-NF-κB-Mincle依赖机制灭活M1巨噬细胞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神经肽Y(NPY)由神经系统产生,可能与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有关。本研究发现NPYAKI患者和动物模型中具有新的保护作用。有趣的是,NPY通过共表达NPYCD68+标记物在血液和常驻肾巨噬细胞中结构性表达,而在顺铂诱导的AKI患者和小鼠中缺失。

出乎意料的是,NPYAKI中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因为缺乏NPY的小鼠在顺铂和缺血诱导的AKI中出现更严重的肾坏死性炎症和肾功能障碍。重要的是,NPY也是一种治疗AKI的药物,因为外源性NPY治疗可剂量依赖地抑制顺铂诱导的AKI

机制上,NPY通过Y1R-NF-κB-Mincle依赖机制灭活M1巨噬细胞,从而保护肾脏免受急性肾损伤的侵袭,因为删除或沉默NPY可减少Y1R,但增加NF-κB-Mincle介导的M1巨噬细胞激活和肾脏坏死性炎症,这可被NPY或沉默Minc所逆转,但可被BIBP3226阻断Y1R而促进。因此,NPY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可能成为AKI的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神经肽Y可能通过抑制NF-κB-Mincle介导的M1巨噬细胞活化和肾脏坏死性炎症,通过Y1R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综上所述,研究者确定NPY是由常驻巨噬细胞结构性产生的,在AKI条件下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调节因子来灭活M1巨噬细胞和抑制肾脏坏死性炎症。重要的是,NPY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对AKI有治疗作用。从机制上讲,神经肽Y信号通过Y1R,通过阻断NF-κB-Mincle信号通路对M1巨噬细胞介导的AKI发挥抑制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b2de57446db.html

新抗原:癌症治疗的有希望的靶点

2023-01-30    生物谷

在癌症中积累的基因改变会导致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或新抗原的产生,这些抗原可以由肿瘤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MHC)分子呈递。这些肿瘤特异性多肽-MHC(PMHC)复合体被T细胞识别,并在患者体内触发抗癌免疫反应。

这些免疫逃逸机制可以被癌症免疫疗法逆转,包括使用肿瘤疫苗改善抗原提呈,通过过继转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T细胞受体(TCR)转导的T细胞来增加抗肿瘤T细胞,通过免疫检查点阻断(ICBS)恢复CD8+T细胞的效应能力,通过双特异性抗体(BsAbbs)和嵌合抗原受体(CAR)转导的T细胞增加对肿瘤的免疫识别,以及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

各种临床研究检验了针对肿瘤相关抗原(TAA)的免疫疗法的有效性,如针对ERBB2MUC1hTERT的疫苗。TAA在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或仅在特定的分化阶段产生,而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极其有限。癌症患者中TAA的流行使他们成为现成免疫疗法的公共目标。然而,由于TAA是非突变的自身抗原,中枢T细胞耐受可能是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T细胞反应很差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肿瘤免疫疗法的广泛应用一直受到各种癌症靶向抗原短缺的阻碍。

近日,来自四川大学的研究者们在Signal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Therapy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eoantigens:promising targets for cancer therapy”的综述性文章,该研究对新抗原的鉴定和特性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基于新抗原的免疫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本综述还探讨了它们的现状、内在挑战和临床翻译潜力。

新抗原研究的最新进展加速了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发和监管批准,包括癌症疫苗、过继细胞疗法和基于抗体的疗法,特别是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新抗原是肿瘤细胞因多种肿瘤特异性改变而产生的新的抗原,如基因组突变、RNA剪接失调、翻译后无序修饰、整合病毒开放阅读框等。新抗原被认为是非自我的,并触发一种不受中枢和外周耐受影响的免疫反应。

随着下一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特异性新抗原的快速鉴定和预测成为可能。与肿瘤相关抗原相比,高度免疫原性和肿瘤特异性的新抗原为个体化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并可作为预测肿瘤生存预后和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的前瞻性指标。通过了解新抗原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潜在机制,并通过简化基于新抗原的免疫治疗过程,将有助于癌症治疗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抗原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癌症疫苗、ACTs、基于抗体的治疗和ICBS。这篇综述总结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了通过靶向这些癌症特异性新抗原而不破坏正常组织的治疗策略,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支持新抗原与临床成功的免疫治疗的相关性。

正在采取许多举措,以新抗原为基础开发个性化或现成的抗癌药物。然而,为了解决先进的个性化新抗原免疫疗法的时间和经济问题,需要在实验和理论上进行改进,包括有效地招募患者,优化测序技术和新抗原预测算法,以及针对公共新抗原采取现成的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3f7e574434e.html

当爹要趁早!Nature子刊最新研究:父亲年龄越大,传递给后代的基因突变越多!

2023-01-31    生物谷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晚婚晚育的现象也日渐普遍。提到“生育年龄”,人们第一反应总联想到女性,“高龄产妇”、“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是热点话题。男性在生殖过程中担任的角色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其实男性也有“最佳生育年龄”。那么男性生育年龄较大,对后代会有什么影响呢?

近日,NatureEcology & Evolution杂志发表一篇题为“Transcriptional and mutationalsignatures of the aging germline”的研究论文[1],发现与年轻雄性果蝇相比,年长雄性果蝇可能会给后代传递更多的新生基因突变,可能与年长果蝇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清除突变的能力较差有关。

来自洛克菲勒大学进化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将雄性果蝇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羽化后48小时的果蝇为“年轻组”,羽化后25天的果蝇为“年长组”。研究者对两组果蝇的睾丸生殖细胞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同时对体细胞组织进行了基因组测序(DNA测序)。需要说明的是,体细胞是一个相对于生殖细胞的概念,体细胞的遗传信息不会像生殖细胞那样遗传给下一代。

本研究使用Seurat 4[2],将生殖细胞分为6种类型,根据精子发生的过程依次列出:生殖系干细胞(GSC /早期精原细胞、晚期精原细胞、早期精母细胞、晚期精母细胞、早期精子细胞和晚期精子细胞。

研究者通过单细胞 RNA 测序推断基因组突变,然后将它们与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将突变与它们发生的细胞类型相匹配。如果这种突变不存在于同一只果蝇体细胞的 DNA 中,则判定为这是一种新生突变(denovo mutation)。

为了评估年轻组和年长组果蝇之间的突变负担,研究者比较了每种细胞类型中至少检测到一种突变的细胞比例。结果发现,在GSC/早期精原细胞中,与年轻组果蝇相比,年长组果蝇的突变细胞比例稍高,但在统计上十分相似,均约50%GSC/早期精原细胞至少有一种新生突变。但在随后的细胞类型中分化明显,年轻组果蝇晚期精子细胞只有8%发生突变,年长组果蝇晚期精子细胞40%发生突变!

研究者比较了年轻组果蝇和年长组果蝇6种突变类型的比例,发现在年轻组果蝇中主要发生T>GT>C突变。而在年长组果蝇中,突变类型主要为T>A突变。这提示在精原细胞产生过程中可能存在与年龄相关的突变偏倚或基因突变修复偏倚。那么这些突变特征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年长组果蝇的GSC/早期精原细胞中基因组维持基因的表达显著低于年轻组果蝇,表明可能是年长组果蝇中基因组维持基因的低活性影响了突变偏倚。

随后,研究者对211个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差异表达测试。发现在年轻组果蝇GSC/早期精原细胞中24DNA损伤反应基因显著富集,而在年长组果蝇中仅有4个基因富集,基因组维持基因表达不足可能会影响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修复效率。

紧接着,研究者发现年轻组果蝇GSC/早期精原细胞中富集的主要是RNA聚合酶亚基或参与转录的一些基因。这表明,年长组果蝇的突变特征可能是由转录偶联修复缺陷引起的。

研究者通过比较dN/dS值,探究了衰老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失调对进化是否存在影响。首先,我们了解一下dN/dS值是什么,简单来说,dN/dS值越大越好,即正向选择占主导地位,有害突变占比越小。

结果发现,在年轻组和年长组果蝇中,晚期生殖细胞富集基因比GSC/早期精原细胞富集基因具有更高的dN/dS值,这一结果表明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是快速进化或正向选择的来源,突出了晚期精子发生在转录和功能创新中的重要性。出乎意料的是,在相似的细胞类型中,与年长组果蝇相比,年轻组果蝇细胞中富集基因dN/dS更高,提示年轻果蝇比年长果蝇具有更大的进化优势。

综上所述,该研究为男性生殖细胞的转录和突变特征提供了新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的突变是针对转录本的检测,然而不同细胞间存在差异,后续可通过同时对单个细胞进行RNA-seq和全基因组测序排除该因素的影响,并且该研究结果在人类身上是否适用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2f2e57578de.html

重大突破!科学家利用iPSC首次培养出高度成熟神经元,

有望治疗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2023-01-31    生物谷

 2006 年山中伸弥等发现了将体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的奥秘后,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聚集到了这一领域。人们相信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可被用于广泛的体外研究,甚至用于更加精准的定制化细胞疗法中。不过,尽管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分化干细胞成为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在功能上还是不成熟的,这极大的影响了iPSC衍生神经元的应用和研究潜力。

2023  1  12 日,西北大学的研究者们在体外条件下由 iPSC 创造出了高度成熟的人类神经元,这项工作将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创伤治疗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机会。

SamuelI. Stupp 博士与 EvangelosKiskinis 博士团队利用超分子纳米纤维(supramolecularnanofiber)生成适用于神经元的细胞外环境(ECM),诱导了细胞的分化以及功能形成。该项研究以 Artificialextracellular matrix scaffolds of mobile molecules enhance maturation of humanstem cell-derived neurons 为题,在 Cell Stem Cell 期刊上线上发布。[1]

超分子纳米纤维——新型 ECM

利用 iPSC 模型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相对体内研究有着诸多优势。然而其重大的限制之一是无法有效模拟成熟神经元的功能。文章通讯作者 Stupp 博士说:“将 iPSC 诱导成为神经元,我们得到的是初生神经元。但想要在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发挥作用,我们需要成熟的神经元。否则就如同让一个孩子去干成人才能完成的活儿了。”[2]

为了突破这一难题,研究团队试图从神经元的 ECM 入手。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 ECM 对于细胞功能的维持、细胞分裂、自体更新以及干细胞分化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 针对 iPSC 诱导神经元的研究,当前的可及的 ECM 方案主要采用了二维平面上包被 laminin的方式,而 laminin 是体内神经元 ECM 的主要成分之一并在成熟的脊髓的细胞中高表达。然而,在类似的二维环境中,神经元常常产生大量聚集,这不仅使得利用高分辨率显微镜进行观察极其不便,也不可避免地阻碍了神经元的成熟,以及后续的相关研究。于是,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利用超分子纳米纤维生成了神经元 ECM

该种超分子纳米纤维由肽两亲分子(peptideamphiphilesPA)自组装形成,暴露在表面的是源于 laminin α-1 的肽段(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研究团队针对性地对中间的链接部分进行了优化改造,从而创造出了三种具有不同移动性的超分子纳米纤维 PA1PA2  PA3。团队首先利用冷冻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cyro-TEM  SEM)验证了肽两亲分子的成功自组装,接着用窄角 X 光散射(SAXS)、广角 X 光散射 WAXS)、原子力显微镜(AFM)、弛豫核磁共振光谱(T2-NMR)等验证了超分子纳米纤维的结构,并展示了 PA2 相对于 PA1  PA3 的高流动性、高移动性与高水合性。

超分子纳米纤维支持神经元成熟化

团队将由人类 iPSC 诱导的运动神经元生长在由 PA1PA2PA3 超分子纳米纤维形成的 ECM 或者商业化的 lamininECM 上,均观察到有效的细胞贴附。纳米纤维培养的细胞β1-integrinITGB1)高表达,且在纳米纤维上的细胞贴附依赖于 ITGB1

接着,团队将细胞培养的时间延长到 60 天,惊奇地发现在纳米纤维上细胞生长良好,而 laminin 上的细胞层厚度大大减小。通过蛋白质谱以及基因聚类分析,团队识别到多个重要通路,包括“细胞-基质贴附”、“肌丝-微观组织”、“细胞运动调控”以及“细胞凋亡”等通路在纳米纤维上的运动神经元中得到调控。而这些通路中的大多数都已在之前的研究中被确定可以被 intergrin 调控。细胞层面上,纳米纤维培养的细胞存活率较 laminin 更高。而其中 PA2 培养的细胞,则有更大的神经元胞体,更长、更复杂的分支形成以及更广泛均匀的细胞分布。

神经元功能性上,团队展示了 PA2 培养的神经元细胞相较 PA1PA3  laminin 培养的细胞有更高的突触前和突触后相关蛋白表达。利用单细胞膜片钳,团队发现 PA2 培养的细胞产生更强更密集的电位;多电极阵列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这些均说明 PA2 培养的细胞更加成熟,功能也更完备。

超分子纳米纤维支持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体外模型构建

为了探索利用该纳米纤维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性,团队选取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ALS)作为模型。团队将一种被广泛运用的 ALS 细胞模型,SOD1+/4AV 培养在 PA2 上。团队发现与 laminin 培养相比,PA2 培养的突变细胞表现出更多的 SOD1  ubiquitin 蛋白聚集,而这正是 ALS 发病的组织学特征之一。

文章另一位通讯作者 Kiskinis 博士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在 iPSC 诱导的体外实验中看到成人 ALS 神经元的错误蛋白聚集,这是一项突破。虽然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出现这一症状的原因,但我们期待在未来可以更好地解释该疾病。”[2]

本研究突出展现了利用具备高流动性的超分子纳米纤维构建 ECM,使得 ECM 与神经元的接触更加动态化的新型体外培养方式。这可以更好地维持神经元功能,促进神经元成熟。以该培养方式为基础的体外模型,可以用于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在内的各项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更进一步地,提取病人的细胞进行重编程,以生成正常的细胞用于治疗各项疾病也将成为可能。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7ebe575776b.html

Int. J. Biol. Sci:血清M6PR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种新的预后标志物

2023-01-31    生物谷

胞外体是一类纳米级的胞外囊泡,近年来作为一种非经典分泌途径的新介体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外泌体的分泌受RabGTP酶成员Rab27a的控制,并依赖于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外泌体是肿瘤微环境(TME)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作为载体在肿瘤细胞之间以及在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之间,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运送功能分子,包括蛋白质、信使RNAsMicroRNAsDNA和脂质。对于食道癌,目前只有两篇关于外泌体蛋白在肿瘤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的论文,与大量关于外泌体RNA功能的文献形成对比。

近日,来自香港大学的研究者们在Int.J. Biol. Sci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6PR-and EphB4-Rich Exosomes Secreted by Serglycin-Overexpressing Esophageal CancerCells Promote Cancer Progression”的文章,该研究首次证明外泌体M6PREphB4在肿瘤血管生成和恶性肿瘤中起重要作用,血清M6PRESCC患者的一种新的预后标志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泌体参与了癌症的进展。然而,对癌细胞外泌体传递蛋白的功能研究很少。先前,研究者曾报道丝氨酸甘氨酸(SRGN)过表达促进食管鳞癌(ESCC)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研究了SRGN过表达的ESCC细胞的外泌体(SRGN Exo)ESCC细胞侵袭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旁分泌作用,并用质谱仪鉴定了相关的外切体蛋白。阳离子依赖的甘露糖-6-磷酸受体(M6PR)和肾上腺素B受体4(EphB4)SRGN Exo中显著上调。

上调的外泌体M6PR在体内外均介导了SRGN Exo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而增强的外体EphB4则介导了SRGN Exo在体外对ESCC的促侵袭作用。此外,体外研究表明,操纵M6PR的表达会影响ESCC细胞的存活和迁移。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M6PREphB4的表达水平与SRGN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血清M6PR水平高与总体生存率低相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SRGN过表达的ESCC细胞的外泌体在肿瘤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SRGN诱导的外泌体M6PREphB4分别具有促血管生成和促进侵袭的功能。GEO数据集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M6PRESCC中高表达,功能分析表明它对ESCC细胞的迁移和活性具有调节作用,以及它作为血清预后标志物的潜力,进一步证明了M6PRESCC中的重要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104e5752061.html

重磅研究!125-二羟基维生素D缺乏通过下调Sirt1基因表达加速衰老相关骨关节炎

2023-01-31    生物谷

以疼痛、关节软骨进行性丧失和结构改变为特征的骨性关节炎(OA)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维生素D缺乏也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缺乏或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与常见的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代谢性骨骼疾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新出现的观察数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然而,关于补充维生素D后预防骨性关节炎的研究尚无定论。

近日,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Int.J. Biol. Sci.杂志上发表了题为“1,25-DihydroxyvitaminD Deficiency Accelerates Aging-related Osteoarthritis via Downregulation ofSirt1 in Mice”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125-二羟基维生素D缺乏通过下调Sirt1基因表达加速衰老相关骨关节炎。

新的观察数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膝骨性关节炎(OA)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然而,维生素D水平与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以及补充维生素D在预防膝骨性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分析了6个月和12个月大的野生型和1个α(OH)ase敲除小鼠的关节软骨表型,发现125(OH)2D缺乏加速了年龄相关性自发性膝骨性关节炎的发展,包括软骨表面破坏、软骨侵蚀、蛋白多糖丢失和细胞减少,增加了OARSI评分、X胶原和MMP13阳性软骨细胞,并增加了具有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软骨细胞衰老。

补充125(OH)2D3可在体内挽救1α(OH)ase敲除小鼠的所有膝骨性关节炎表型,在体外125(OH)2D3可挽救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的骨性关节炎表型,包括软骨细胞增殖和软骨基质蛋白合成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衰老增加。

研究者还证明了VDR在小鼠关节软骨细胞中表达,并且VDR基因敲除的小鼠表现出膝骨性关节炎的表型。此外,125(OH)2D3可纠正1α(OH)ase敲除小鼠关节软骨细胞中Sirt1的表达下调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irt1的高表达,而125(OH)2D3通过维生素D受体介导的转录上调Sirt1的表达。最后,本研究证明了在MSCs中过表达sirt1可以挽救1α(OH)ase敲除小鼠的膝骨性关节炎表型。

总之,这项研究的结果提供了一个模型,表明通过VDR125(OH)2D通过增强VDR介导的基因转录上调Sirt1,激活p16/p21信号和降低氧化应激,促进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合成,减少关节软骨细胞衰老和SASP,从而预防衰老相关的膝关节骨关节炎。

因此,这项研究不仅确定了125(OH)2D缺乏在促进年龄相关性膝骨性关节炎发展中的新机制,而且还可能为潜在地利用125(OH)2D3或下游靶点,包括Sirt1激活剂来预防年龄相关性膝骨性关节炎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99de575178a.html

BJP:吗啡通过抑制质子泵抑制TLR2信号诱导胃微生物失调,从而引起胃炎症

2023-01-31    生物谷

阿片类药物是止痛的标准药物;然而,对它们对胃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阿片类药物使用者胃部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导致住院人数增加。疼痛管理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挑战。阿片类药物是治疗癌症和术后疼痛的最有效的止痛药,也越来越多地用于非癌症疾病。

尽管吗啡是缓解疼痛的主要药物,但使用吗啡也会导致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胃肠运动减少,称为阿片诱导性肠道功能障碍(OBD)。胃肠道转运减少会导致腹胀和特发性便秘,从而导致胃食道反流病。即使是临床剂量的阿片类止痛药物也会引起不良的胃肠道副作用。

近日,来自迈阿密大学的研究者们在BrJ Pharmac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orphineuse induces gastric microbial dysbiosis driving gastric inflammation throughTLR2 signalling which is attenuated by proton pump inhibition”的文章,该研究将吗啡引起的胃酸列为胃生物失调和病理的驱动因素,并建议将PPI作为临床治疗吗啡相关病理生理学的一种廉价方法。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们研究了吗啡使用对胃病理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另外进一步研究了质子泵抑制对克服吗啡介导的胃炎症的治疗益处。研究者在小鼠体内植入25毫克缓释吗啡和安慰剂微丸。进行胃微生物组分析。检测大鼠胃损伤程度。测定胃液pH值。用无菌小鼠和TLR2KO小鼠研究其作用机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进行胃保护研究。

慢性吗啡治疗会改变胃微生物的组成,并诱导链球菌和假单胞菌等病原菌群落的优先扩张。吗啡导致胃粘膜层的破坏,增加细胞凋亡,并增加炎性细胞因子。此外,在无菌小鼠中,吗啡引起的胃部病变明显减轻,无菌小鼠中吗啡胃微生物群的重建导致胃部炎症。

此外,在TLR2KO小鼠中,吗啡介导的胃炎症也得到了减轻。吗啡引起胃部pH值下降,从而导致胃部生物失调,导致胃部炎症。奥美拉唑治疗抑制胃酸,挽救吗啡引起的胃代谢失调,预防炎症。

综上所述,吗啡引起的胃损伤是由酸性pH引起的胃微生物群改变所致。胃微生物群通过TLR2介导的信号转导诱导胃炎症。奥美拉唑通过调节胃酸分泌,恢复正常胃微生物区系,预防吗啡所致的胃损伤。本研究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表明在吗啡给药的同时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是一种有前途的、安全的、廉价的减少吗啡引起的胃肠道病变的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859e5751508.html

科学界最新揭示了Sesn2调控线粒体吞噬的机制为腰椎间盘退变的防治开辟新的思路

2023-01-31    网络

椎间盘退变(IVDD)是一种由细胞凋亡介导的致病过程。髓核(NP)和环状细胞的凋亡在IVDD中起着重要作用。椎间盘细胞的凋亡破坏了椎间盘的动态平衡和代谢,包括胶原的合成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最终导致椎间盘组织不能保持生物和力学的完整性。

细胞凋亡和自噬在退变的椎间盘中很常见。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炎症性营养物质枯竭、生物和非生物应激以及病毒感染。因此,对椎间盘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的研究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近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Int.J. Biol. Sci.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esn2Serves as a Regulator between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andMitophagy i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UPRmt可通过上调Sesn2诱导的有丝分裂吞噬作用而减轻IVDD。本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Sesn2调控线粒体吞噬的机制,为IVDD的防治开辟新的思路。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可以诱导有丝分裂,保护细胞免受未折叠蛋白的侵袭。然而,UPRmt如何诱导有丝分裂来保护细胞尚不清楚。因此,Sesn2被认为是在椎间盘中传递UPRmt和有丝分裂的关键分子。

沉默Sesn2可逆转烟酰胺核苷(NR)对髓核(NP)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抑制UPRmt诱导的有丝分裂。UPRMT通过Eif2ak4/eif2α/ATF4上调Sesn2,进而诱导有丝分裂。Sesn2分别促进胞质ParkinSqstm1向缺陷线粒体的移位,从而增强有丝分裂吞噬。胞质Sqstm1向缺陷线粒体的移位依赖于Parkin

Sesn2的两个功能域是Sesn2ParkinSqstm1相互作用所必需的。Sesn2ParkinSqstm1之间的胞质相互作用不依赖于PINK1(人类称之为PINK1),但线粒体的易位依赖于PINK1Sesn2-/-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退变,NR不能完全减轻Sesn2-/-小鼠的椎间盘退变(IVDD)

UPRmt通过Sesn2信号通路诱导有丝分裂减少NP细胞的凋亡,改善NP细胞的代谢,从而减轻椎间盘退变。UPRmt和有丝分裂调控机制的紊乱可能是IVDD的一个危险因素。UPRmt激动剂NR有可能成为治疗IVDD的药物。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ff2e575146a.html

研究揭示通过poly(A)尾巴重塑母源mRNA调控人类卵子向胚胎转变

2023-02-01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卵子向胚胎转变过程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最重要的生命过程之一。在该过程中,人类胚胎8-细胞时期合子基因组激活之前,卵子和胚胎中DNA是不转录的。因此,卵子向胚胎转变过程主要受卵子中储存的母源mRNA调控。Nature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表了题为Remodeling of maternal mRNA through poly(A)tail orchestrates human oocyte-to-embryo transi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东北林业大学刘玉胜研究团队、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陈子江/赵涵/吴克良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兵研究团队、东北农业大学王加强研究团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发隆研究组合作完成。

该研究利用团队开发的PAIso-seqPAIso-seq2技术,绘制了人类卵子向胚胎转变过程中的两套相互支撑的全转录组poly(A)尾巴图谱,发现了在人类卵子向胚胎转变过程中mRNApoly(A)尾巴发生了全局性的重塑——卵子成熟过程中母源mRNA全局性poly(A)去腺苷酸化与3-UTR部分降解、大量的非A碱基掺入、受精后全局性mRNA重新加尾;同时,该团队初步探索了全局性母源mRNA重塑的机制,并证明poly(A)尾巴介导的母源mRNA重塑是人类受精卵第一次卵裂所必需的。这一工作为将来探索人类卵子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母源RNA转录后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不孕不育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317e57975a8.html

被子盖的重,晚上睡得香!研究发现,重被子增加褪黑素产生

2023-02-01    医诺维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修复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人的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而睡眠时间过短或睡眠不佳均会影响健康。

在当今社会,熬夜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常态。经常熬夜会给身体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众所周知,睡眠不足与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和总体死亡率的风险增加有关。

不睡觉会死,但失眠睡不着会让人愁死。在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而且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上升中。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 weighted blanket increasespre-sleep salivary concentrations of melatonin in younghealthyadults "的研究论文。

在这项随机交叉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6名健康参与者,包括15名男性和11名女性,参与者被要求睡觉时使用加重的毯子和轻薄的毯子,毯子重量为参与者自身体重12.2%2.4%,还收集了参与者唾液样本,用于测量褪黑激素、催产素、皮质醇以及交感神经系统。所有参与者都完成两次不同实验。

研究发现,使用轻薄毯子的参与者,唾液褪黑激素浓度在22:00-23:00之间平均上升约5.8,而使用加重的毯子参与者,唾液褪黑激素浓度在22:00-23:00之间平均上升约6.6,与使用轻薄毯子相比,使用加重毯子可使唾液中的褪黑激素浓度增加约30%

然而,在使用加重毛毯和轻薄毛毯,没有观察到催产素、皮质醇和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差异。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揭示了加重毯子促进睡眠的一种机制,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并且只研究了加重毯子的急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以及调查加重毛毯对褪黑激素的影响是否会持续更长时间。

对于加重毛毯促进褪黑素释放的潜在机制,研究人员认为,一种解释可能是加重毛毯施加的压力激活了皮肤感觉传入,通过脊髓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孤束核。

早在20209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睡眠医学会旗下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发表了一篇题为"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weighted chain blankets for insomnia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招募了120名成年人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使用重量在6-8kg之间的加重毛毯,另一组使用1.5kg的毯作为对照组,共持续四周。

研究显示,使用6-8kg的加重毛毯,在一个月内,42.2%使用加重毛毯的人失眠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在一年内,78%的人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还能减轻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研究人员表示,毛毯的重量模仿了被拥抱和被抚摸的感觉,可以帮助身体放松,从而获得更好的睡眠。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a56e5797257.html

一喝酒就脸红的“东亚”突变基因,增加冠状动脉疾病风险,但有药能治!

2023-02-01    生物探索

一喝酒就脸红:基因突变影响了酒精代谢

明明才喝一小杯,也没有醉的感觉,但就会满脸通红,感觉像是过敏,可能还会被朋友调侃怎么酒量这么差。其实,这种症状被称作酒精脸红反应(Alcoholflush reaction)或亚洲红脸症(Alcoholflushing syndrome,简称AFS),简称亚洲红脸(Asian flush)。AFS是酒精代谢过程中出现故障,导致出现“中毒”的一种表现。由于这种先天的不足,AFS人员应尽量少饮酒。

一般人在饮酒后,酒精会被体内的乙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s,简称ADH)分解成乙醛。乙醛会被乙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 2,简称ALDH2)进一步分解成乙酸。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乙醛具有生物毒性,为一级致癌物。所幸身体里的ALDH2能够将乙醛代谢掉,转化为无毒的乙酸,并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一喝酒就脸红的人就是缺乏ALDH2,而使乙醛在体内堆积,造成脸红、心跳加快、头痛和恶心反胃的症状。喝酒会脸红的人,除了脸红之外,颈部、肩膀甚至全身,也可能会发红。

ALDH2是酒精代谢第二步中的关键酶,对于解毒有毒醛类至关重要。喝酒脸红的人携带ALDH2基因突变(ALDH2*2),该突变导致ALDH2基因上E504K位置的谷氨酸被赖氨酸取代,改变底物进入ALDH2催化活性位点,使ALDH2酶活性降低,无法快速分解乙醛。此外,ALDH2*2通过增加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导致人体血管功能受损,与多种神经疾病、心血管病、皮肤病、药物代谢异常和不同类型的癌症相关。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而饮酒是CAD的危险因素。尽管在对非亚裔个体的研究中乙醇不是导致CAD的主要因素,但东亚人种的高ALDH2*2携带,意味着它可能对亚裔有重大影响。因此,确定ALDH2*2和饮酒对CAD的综合影响,来制定预防策略对降低ALDH2*2携带者的CAD风险至关重要。

CAD而言,内皮细胞(EC)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和结构在维持心血管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EC功能障碍与多种人类心血管疾病有关,是导致CAD的主要原因。ALDH2*2可增加血管炎症,从而与EC功能障碍相关。然而,ALDH2*2诱导的EC功能障碍的详细机制仍不清楚。

125日,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SGLT2inhibitor ameliorate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common ALDH2alcohol flushing variant ”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导致喝酒后面部发红的ALDH2基因突变通过诱导EC功能障碍,增加CAD风险。此外,已获得FDA批准上市的药物SGLT2抑制剂Empagliflozin(恩格列净,2型糖尿病药物)能够预防和治疗ALDH2基因突变相关的EC功能障碍。

研究人员在日本生物银行的一项大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发现,ALDH2*2是与CAD相关的最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之一;内皮功能的临床评估表明,携带ALDH2*2的人类参与者在轻度饮酒后表现出血管舒张功能受损;使用人类诱导的多能干细胞衍生的ECsiPSC-ECs)和CRISPR-Cas9校正的ALDH2*2iPSC-ECs,研究人员在体外模拟了ALDH2*2诱导的EC功能障碍,证明了氧化应激和炎症标志物的增加以及一氧化氮(NO)生成和血管形成能力的降低,且乙醇暴露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随后发现,SGLT2i(如:恩格列净)可减轻ALDH2*2相关的EC功能障碍;对ALDH2*2敲入小鼠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恩格列净可减轻体内ALDH2*2介导的血管功能障碍;从机制上讲,恩格列净抑制Na+/H+交换器1NHE-1)功能,并激活AKT激酶和内皮NO合酶(eNOS)通路,以改善ALDH2*2诱导的EC功能障碍。

这些发现表明,鉴于内皮细胞在血管功能中具有关键作用,ALDH2*2携带者应谨慎饮酒,因为即使是极少量的饮酒也会损害其内皮功能。此外,恩格列净可通过抑制NHE-1活性并恢复AKTeNOS信号传导,可能会降低该人群患CAD的风险。因此,从健康的角度来说,ALDH2*2携带者不适合酒桌上的觥筹交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饮酒或劝酒行为都应当基于负责任的角度适可而止!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2e3e579697a.html

两篇研究发现,咖啡加奶,抗炎效果翻倍

2023-02-01    医诺维

咖啡,当代人的续命神器,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80%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饮用一种含咖啡因的饮料。据估计,全球每天消费30亿杯咖啡。因其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常被人们饮用以醒神和提高工作效率。过去的多项研究表明,定期喝咖啡可以带来多种健康益处。

咖啡中不仅有咖啡因,还包括多酚成分,多酚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可减少人体的氧化应激。然而,人们对多酚如何与食物中的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知之甚少。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食品化学》和《农业与食品化学》期刊上发表了2篇新研究论文,题目分别为:

《食品化学》:Covalentbonding between polyphenols and proteinsSynthesis of caffeic acid-cysteine andchlorogenic acid-cysteine adducts and their quantification in dairy beverages

《农业与食品化学》:PhenolicAcid-Amino Acid Adducts Exert Distinct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in MacrophagesCompared to Parent Phenolic Acids

研究发现,在咖啡中入牛奶,可以增强咖啡的抗炎作用,使免疫细胞的抗炎效果翻倍。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人为地使免疫细胞发炎,分析了多酚-蛋白质结合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其中,一组细胞接受了与氨基酸发生反应的多酚,另一组细胞接受了相同剂量的多酚,还设置了对照组。

研究发现,当多酚与氨基酸发生反应时,它对免疫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增强。与单独使用多酚相比,用多酚和氨基酸组合处理的免疫细胞在抗炎方面的效果是仅添加多酚的细胞的两倍。

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分子是否会在加牛奶的咖啡中相互结合。实际上,咖啡豆富含多酚,而牛奶则富含蛋白质。

研究发现,在加牛奶的咖啡中,多酚和蛋白质之间的反应也会发生。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有益的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很可能发生在其他食物组合中,例如肉类和蔬菜或水果加牛奶,也会发生这种反应和潜在有益的抗炎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仅在细胞实验中观察到这些抗炎作用,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在动物身上进行验证,最后再研究对人类的影响。

此外,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还有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是寻找通过用蛋白质对人体进行工程改造来增强多酚活性的方法。

由于人类不会吸收那么多的多酚,许多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将多酚封装在蛋白质结构中,以提高它们在体内的吸收,这种策略具有增强多酚抗炎作用的额外益处。

综上,在细胞实验中发现,咖啡加奶,可以放大咖啡的抗炎作用,使免疫细胞的抗炎效果翻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5ace5797101.html

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你喜欢吃什么是怎样在生命早期被塑造形成的?

2023-02-01    生物探索

谈起吃,想必不论是谁都能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津津乐道。除了川湘粤闽苏浙徽鲁八大菜系之外,山西的面食、东北的乱炖、云南的米线、西北的牛羊肉等等,可谓数不尽数。作为文化重要的一环,饮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诠释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

显而易见,不同地域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口味偏好,那么这种口味偏好的差别是如何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呢?过去的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食物经验将会影响成年的后口味偏好,然而这一现象的具体神经基础尚未得到确认。近日,美国石溪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则回答了这个问题。该研究以“Experience-dependentplasticity of gustatory insular cortex circuits and taste preferences”为题发表于ScienceAdvances

所有哺乳动物的味觉系统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机制,因此研究人员采用小鼠模型,就味觉暴露对食物偏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小鼠在断奶后(21日龄,早期暴露,earlyexposureEE)或成年后(56日龄,晚期暴露,late exposureLE)进行了为期8天的味觉暴露,即在期间喂食蔗糖、柠檬酸、盐水、安素(Ensure,一种营养粉剂)等不同的溶液,而在味觉暴露之前或之后维持常规、清淡的标准饮食(食物和水)。空白对照组(naïve组)的小鼠则始终维持标准饮食。

在味觉暴露后的几周后,研究人员以小鼠舔食蔗糖溶液和水的次数比值,来量化小鼠对于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偏好程度,并绘制偏好曲线。

结果表明:

01生命早期的味觉暴露增强了对蔗糖的偏好,这种偏好由味觉、嗅觉和消化后效应共同整合形成

对于naïve组小鼠,不论是35日龄、56日龄还是91日龄小鼠,其对蔗糖溶液的偏好曲线基本一致,即该曲线不存在发育变化。35日龄、56日龄、70日龄的EE组小鼠的蔗糖偏好相对于naïve组增强。蔗糖偏好不受LE影响,表明食物经验对于蔗糖偏好的影响在发育上存在限制。

味觉暴露的8天内仅接触蔗糖溶液或盐水均不会影响偏好曲线,但安素溶液引发了相当的转变,这表明Ensure-EE组小鼠比naïve组小鼠认为蔗糖更可口。这种对蔗糖的偏好变化可以延伸到其他甜味剂,但并不会影响对盐的偏好。

EE过程中的溶液改为保留口腔味觉感觉(甜、酸、盐和鲜味)的无卡路里版本,相对于naïve组,该无卡路里的暴露未能改变蔗糖偏好曲线。管饲8天安素,即保留卡路里但取消口腔味觉的情况下,蔗糖偏好曲线也未被改变。在Ensure-EE期间诱发暂时性嗅觉丧失,与完整的Ensure-EE小鼠相比,蔗糖偏好曲线降低。这些都表明,蔗糖偏好的调节取决于味觉、嗅觉和消化后效应的综合影响。

02味觉暴露使得大脑味觉调节相关回路的抑制性发生变化,其可塑性受到PNN积累的限制

研究人员记录了小鼠味觉皮层神经元的活动。结果表明,EE使得该区域PYR神经元(一种兴奋性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减少,PV+神经元(一种携带PV蛋白的抑制性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增加,更少的PYR神经元对蔗糖有所反应,但作出反应的那些对蔗糖浓度更加敏感。

发生以上变化存在三种可能:1PYR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2PV+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3)神经元之间的“交流沟通”发生变化(突触传递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在排除了EE调节PYR/ PV+神经元内在兴奋性的可能后,确认了突触传递的变化是上述变化的原因。

PNNperineuronalnets,神经元周围网络)是一种围绕在神经元周围的由蛋白质、聚糖等构成的细胞外基质结构。对PV蛋白进行荧光染色并关注PNN的积累状况发现,naïve组小鼠的 PV荧光强度和PNN积累情况在时间上都是稳定的。而EE会使得缺乏PNNPV+神经元PV免疫荧光增强,但一旦PNN发生累积,PV强度就会稳定下来。EE还会增强PNN的聚集,使得具有PNNPV+神经元的比例上升。这表明,PNN的积累如同给PV+神经元带上“枷锁”,使其的PV表达不再受味觉体验的影响。

而在针对性地去除了成年小鼠味觉皮层的PNN后,食物经验对于小鼠蔗糖偏好曲线的调节又出现了,这说明抑制性突触的可塑性得到了恢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小鼠的蔗糖偏好只在出生后的几周内受到食物经验的影响,是因为PV+神经元周围的PNN积累关闭了生命早期的那个对味觉体验敏感的时间窗。

研究的主要作者HillarySchiff表示:“味觉偏好的发展也存在一个‘关键窗口期’是一个独特而令人兴奋的发现。此前普遍的观点是,味觉并不像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其他感觉系统,对体验有一个明确的高敏感窗口期。”

研究的资深作者、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系教授AriannaMaffei表示:“我们的研究旨在评估味觉体验和饮食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脑发育。这项研究表明,味觉体验对大脑有根本性的影响。下一步,我们将确定不同的饮食,如高脂肪、高糖或高盐,如何影响口味偏好和神经活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069e5796845.html

CancerRes:靶向RNA外切酶XRN1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2023-02-02    生物谷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抗体,如抗PD-1和抗CTLA4,已经改变了许多类型癌症的治疗格局。尽管取得了这一显著成就,但ICB疗法的应答率相对较低,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从治疗中受益。最近的研究比较了PD-1反应性黑色素瘤和无反应性黑色素瘤样本的突变特征,确认了干扰素信号在控制ICB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在用PD-1抗体处理的免疫活性小鼠中进行的体内CRISPR文库筛选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些发现表明,激活肿瘤细胞固有的干扰素信号可以加强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为开发干预方法扩大ICB的应用提供了线索。

近日,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ancer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argetingRNA exonuclease XRN1 potentiates efficacy of cancer immunotherapy”的文章,该研究发现为开发XRN1抑制剂并探索其与癌症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潜在临床应用提供了分子基础。

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应答率相对较低,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从治疗中受益。异常的RNA积聚可以介导干扰素信号并刺激免疫反应,提示靶向RNA降解机制可能使肿瘤细胞对免疫治疗敏感。考虑到这一点,研究者确定了一种RNA外切核酸酶XRN1,作为抑制RNA衰退和刺激抗肿瘤免疫的潜在治疗靶点。

沉默XRN1抑制了同基因免疫活性小鼠的肿瘤生长,并增强了免疫治疗效果,而沉默XRN1本身并不影响免疫缺陷小鼠的肿瘤生长。从机制上讲,XRN1缺失激活了干扰素信号和病毒防御途径;这两条途径在调节免疫逃避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异常RNA传感信号蛋白(RIG-I/MAV)介导了干扰素基因的表达,因为它们中的每一个缺失都会钝化XRN1沉默细胞中抗病毒/干扰素信号的上调。

对泛癌CRISPR筛查数据的分析表明,XRN1沉默触发的干扰素信号是一种普遍现象,提示XRN1沉默的作用可能扩展到多种类型的癌症。总体而言,XRN1缺失触发了异常的RNA介导的干扰素信号,突显了异常RNA传感通路在调节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研究者发现XRN1的缺失触发了一个强烈的异常--RNA介导的干扰素信号,并显著增强了免疫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强调了异常RNA传感通路在肿瘤细胞内源性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性,为开发XRN1抑制剂并探索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临床应用提供了分子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f93e58192a8.html

中科院营养健康所李于团队发现调控星状细胞激活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新机制

2023-02-02    生物世界

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为普遍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中约有25%将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NASH)。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严重类型,患者除肝脏脂质沉积外,同时伴有肝脏炎症损伤或纤维化病变。NASH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潜在致死性疾病。但是,目前NASH的具体发病机制依然不明确,且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于研究组在 Hepat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Intrahepaticosteopontin signaling by CREBZF defines a checkpoint for steatosis-to-NASH progress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CREB/ATF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CREBZF在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作用机制,为探索“肝细胞-星状细胞”对话的调控机制及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策略。

最近,李于研究员课题组发现CREBZF在调控胰岛素诱导的肝脏脂质合成代谢,以及肝损伤或肝切除诱导的肝脏组织再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ZhangF, et al, Hepatology 2018; Hu Z, et al, Hepatology 2020, Cui A, et al, Diabetes2021),但是CREBZFNASH的作用尚未可知。为了探究CREBZFNASH的潜在作用,研究团队利用CREBZF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通过构建高脂高果糖高胆固醇饲料饲喂的NASH小鼠模型,发现CREBZF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可显著缓解肝脏炎症反应与纤维化病变,证实CREBZF在调控NASH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通过肝脏转录组测序(scRNA-seqBulk RNA-seq),联合细胞共培养实验,发现CREBZF通过促进肝细胞中细胞外基质蛋白OPNosteopontin,骨桥蛋白)的表达与分泌,加速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对CREBZF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的肝脏回补OPN,可以加速肝星状细胞活化与肝脏纤维化病变。

此外,研究团队利用MicroRNA测序,发现CREBZF通过抑制肝细胞miR-6964-3p转录,进而靶向增加OPN mRNA表达。在临床NASH肝脏样本中,CREBZFOPN均在肝细胞中受到诱导激活,提示该调控机制对NASH诊断与治疗具有潜在临床意义。

肝脏CREBZF作为调节肝纤维化检查点和NASH进展的模式图:在NASH进展过程中,肝细胞CREBZF的过度激活通过抑制miR-6964-3p来增加促纤维生成因子OPN的表达和分泌,从而加速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肝纤维化。靶向CREBZF可能是治疗NAFLDNASH发病过程中脂质沉积和胶原沉积两个关键病理阶段的理想策略。

该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CREBZF通过负调控miR-6964-3p,增加OPN蛋白表达与分泌,进而加重肝纤维化与NASH的分子机制。CREBZF可能是调节肝星状细胞激活与肝纤维化的关键检查点,CREBZF-OPN途径激活可能是加重NASH病理学进展的重要诱因。同时,该研究表明抑制肝脏CREBZF可能是逆转肝纤维化与NASH发病的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于研究员、崔奥媛副研究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勇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风光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泸州市人民政府-西南医科大学科技战略合作项目基金的支持,同时得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f95e58126c9.html

男性避孕新选择!非激素男性避孕药迈出了有希望的一步

2023-02-02    生物探索

避孕药具的种类多种多样,科学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女性非意愿妊娠风险,即降低妊娠及终止妊娠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但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避孕药具大多是从女性角度进行避孕,不管是紧急避孕药还是阴道环、皮下埋植剂都会对女性身体带来很大伤害。

从男性角度进行避孕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避孕套,目前尽管避孕措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没有任何一种专门针对精子细胞的男性避孕选择。基于此,研究人员试图开发针对睾丸激素或以其他方式中断精子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近日,有研究团队在ACSPubl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题为“Screeningthrough Lead Optimization of High Affinity, Allosteric Cyclin-Dependent Kinase2 (CDK2) Inhibitors as Male Contraceptives That Reduce Sperm Counts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候选分子,或将成为一种有效的非激素类男性避孕药。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是经过验证的避孕靶点,没有CDK2受体的小鼠是不育的,因此靶向这种蛋白质的药物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避孕药。但由于CDK2与其家族中的其他酶结构相似,目前可用的抑制剂往往会因意外结合其他酶而产生不良的脱靶效应。因此,该研究团队想开发一种可以精准选择性抑制CDK2的药物,作为另一种避孕选择。

针对CDK2的非活性状态是开发选择性抑制剂的有效途径,实现所需选择性的一种方法是靶向ATP结合位点远端的变构位点,即开发Ⅲ型抑制剂。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分析方法,利用ANS荧光的环境敏感性来开发一种高通量分析方法,以发现与这种变构位点结合的类药物化学物质。

通过这种分析方法,研究人员筛选出了数万种不同的化合物,又进一步筛选出三种与CDK2变构位点亲和力较高的化合物,分别是EF-3-006EF-4084EF-4-177,最终发现表现最亮眼的是EF-4-177

EF-3-006相比,EF-4-177在人类中的半衰期长8倍以上,在小鼠中的半衰期长7倍以上。此外,动物试验表明EF-4-177可以在血浆和睾丸中长时间暴露,可有效用于避孕用途。且EF-4-177代谢稳定,口服生物可利用,并显著破坏精子发生,证明了该系列化合物作为口服避孕药物的治疗潜力。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研究人员对EF-4-177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以类似于其他非激素男性避孕药研究的方式分析精子数量。与赋形剂治疗相比,暴露于该化合物28天之后,EF-4-177小鼠的精子数量显著降低了约45%。研究人员表示,结合EF-4-177的最佳药代动力学特性,这一理想的表型结果证实了该系列化合物作为未来避孕药物的潜力。

该项研究发现可选择性抑制CDK2的药物或许可以作为一种避孕选择,在对多种化合物进行筛选之后发现EF-4-177表现出较长的半衰期和良好地扩散到小鼠睾丸中的能力,其可以显著降低雄性小鼠体内的精子数量。此外,EF-4-177CDK2变构位点的结合亲和力较强,是该位点亲和力最高的抑制剂。故而,这项研究证明了这种抑制剂在未来应用到男性避孕中的潜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0dfe5812423.html

多功能荧光探针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3-02-02    福建物构所

利用荧光探针监测微环境在细胞成像、疾病诊断、材料缺陷跟踪和高分辨传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荧光分子只能检测微环境中的一种或几种分析物或物理参数,极大地限制了它们在动态复杂微环境中的应用。开发可检测多种分析物或物理参数的荧光探针不但可用于监测多种微环境,还能提供更全面的微环境信息,实现实时监测微环境的动态变化。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黄伟国团队设计开发了基于菲啶的荧光探针分子:B1F1,和T1B1由菲啶和吡咯单元融合,表现出一维线性的分子构型。F1含有三个B1单元,中间以苯环为核进行连接,呈现出二维的刚性平面共轭分子构型。T1含有四个B1单元,中间以1357-环辛四烯(COT)为核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三维的动态共轭分子构型。基于COT的特性,T1可发生由马鞍形三维分子构型和平面二维分子构型的动态转变。由于三个分子均含有菲啶单元,因而可和多种分子形成Polar-π相互作用,展现出反刚致变色行为。菲啶单元上的 N 杂原子可对微环境中质子和离子进行响应。在极端高压下,三者均展现出荧光发射红移,其中以F1荧光红移程度最为明显(高达163nm),并实现了有机荧光分子鲜有的全彩“压致变色现”象。在细胞成像方面,F1T1选择性地对细胞核进行染色,而B1主要对细胞质进行染色。该研究为具多重响应的荧光探针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并在信息安全、细胞内传感、早期诊断及“靶向选择性” 治疗方面具潜在的应用前景。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等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49be58121a4.html

Nature:柳振峰团队发现叶绿体蛋白质传送器的组装原理

2023-02-02    生物世界

叶绿体是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细胞器。作为一种由两层膜包被的特殊细胞器,叶绿体含有其自身的基因组,其表达是与核基因组的表达紧密协调的。

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两种来源,有一小部分(50-200个)是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而大多数的其它叶绿体蛋白质(2000-3000个)则是由核基因编码的。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前体(preprotein)是在细胞质中由80 S核糖体合成,其氨基端带有一段转运肽(transitpeptide)。转运肽起到类似于进入叶绿体的入场券的作用。前体蛋白需要通过位于叶绿体内外膜上的蛋白质转运体复合物(“传送器”)介导被运送到叶绿体中。位于叶绿体外膜上的蛋白转运体被称为TOCTranslocon onthe Outer Chloroplast membrane),而位于内膜上的转运体为TICTranslocon on the Inner Chloroplast membrane)。TOCTIC是由多个蛋白亚基组成的膜蛋白复合体,可介导众多不同叶绿体蛋白的跨膜转运。它们对于叶绿体的生成、光合作用复合体的组装以及各种代谢途径的运转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过去30年间,组成TOCTIC的不同蛋白亚基陆续被发现并得到鉴定和研究。近年来的工作揭示了植物和绿藻叶绿体中存在一种由TOCTIC共同组成的超分子复合体(TOC-TIC超复合体)。然而,TOCTIC中各亚基之间如何组装在一起形成运送蛋白质的孔道?二者之间如何进一步组装形成跨越内外膜的超分子复合体,前体蛋白的运输路径位于传送器的哪个部位?这一系列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答案都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课题组与瑞士日内瓦大学Jean-DavidRochaix教授合作,在 Nature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rchitecture ofchloroplast TOC-TIC translocon supercomplex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通过解析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rdtii)来源的TOC-TIC超分子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图1),发现并定位了组成该复合体的13个不同蛋白亚基。除了Tic214蛋白是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外,其它蛋白都是由核基因编码的。这些蛋白共同组成了位于外膜的TOC复合物、膜间隙复合物(ISC)和位于内膜的TIC复合物。

令人意外的是,最大的一个膜蛋白Tic214跨越内膜、膜间隙和外膜,如同一座桥连接了位于内外膜和膜间隙的不同蛋白亚基,并且很可能是起到类似于脚手架的作用(图2)。位于外膜上的TOC复合物主要是由Toc34Toc90Toc75共同形成,Ctap4-Ctap3复合物位于Toc90的侧面。Toc90Toc75蛋白在外膜上形成一种混合的β-桶状结构,有一个朝向胞质侧的入口和两个朝向膜间隙开放的出口,并且还有一个面向膜内脂双层的侧向开口。Toc90Tic214相互作用的界面上存在一个六磷酸肌醇(也称植酸,InsP6)分子,起到稳定TOC复合物装配的作用。膜间隙复合物主要包括Tic214Tic100Tic56Ctap3Ctap5,它们相互缠绕并形成梯形塔状结构。位于内膜上的TIC复合物主要包括Tic214Tic20Ctap5以及三个分别命名为Simp1Simp2Simp3的小亚基。在Tic214Tic20界面的孔道中还发现四个脂类分子,它们起到稳定内膜复合物组装和防止渗漏的作用。

研究团队对TOCTIC复合物中的孔道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转运肽和TIC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预测。此外,该研究中还观察到分别位于TOCTIC中的两个孔道是由位于膜间隙区的表面沟槽连接。在综合考虑前人的生物化学和功能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前体蛋白可通过TOC-TIC超复合体中的多个不同转运途径进行分选和进入叶绿体内部的不同微区。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96de581202f.html

XY一定是男性吗?NO,可以是女性且能生子,Y染色体还可以来自妈妈!

2023-02-02    生物探索

如果说染色体为XY的人性别为女性,Y染色体还可能来自母亲,是否刷新了你的认知?但是,医学上已有这样的“奇迹”:一位性染色体为XY的母亲,拥有卵巢并正常发育怀孕产下XY女婴。那么,Y染色体怎么了?为什么没有发挥男性决定作用?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决定了睾丸的发育,但是,当SRY基因片段突变时,本应该表达出的酪氨酸变成了苯丙氨酸,导致“男性化”转录失效。一个小小氨基酸的错误,导致个体空有XY染色体,却无法拥有男性性征!

以男性为“故事”的开始,以女性为“事故”的结束

无论是XY还是XX的胚胎,最开始都是以女性形式发育。乳头和乳腺在性别分化前就已经存在,这也是男性虽无哺乳功能,但却有乳腺的原因。直到胚胎发育的第二个月,Y染色体的SRY基因发挥作用,睾丸开始形成,性别开始分化。如果SRY基因出现问题而无法起作用,那么,胚胎会按照默认的女性版本发育。

性别分化是由胚胎时期性腺分泌的激素控制的,在激素分泌前XXXY胎儿都具有缪勒氏管和沃尔夫氏管两套生殖导管和未分化的性腺。缪勒氏管会分化成正常的女性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子宫颈,阴道等);沃尔夫氏管会在睾丸分泌的睾酮作用下分化成正常的男性生殖器官(输精管、附睾等)。正常的雄/雌性只应含有一套生殖导管,另一套退化。

SRY基因有缺陷时,无差异的性腺无法分化为XY胎儿的睾丸。没有睾丸,就不会产生睾酮或使缪勒氏管退化的抗缪勒管激素(AMH)。沃尔夫氏管无法发育,因此不会形成男性器官;缪勒氏管会发育成正常的女性内部器官(子宫、输卵管、子宫颈,阴道)。缺乏睾酮意味着没有二氢睾酮形成,因此外生殖器不能男性化,导致形成正常的女性生殖器。最终,形成Swyer综合症。

Swyer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患有Swyer综合症的女孩性染色体为XY而非XX,她们看起来是女性,并且具有功能性的女性生殖器和结构,包括阴道、子宫和输卵管。但是,性腺功能丧失,无法分泌激素,大多数第二性征不会发育,身材瘦而高,青春期延迟。此外,因性腺功能丧失,她们需要终身服用激素,且极易长肿瘤,经常出现骨质减少。

医学从来不缺“奇迹”,很多奇迹只是人类未发现的现实。在人类繁殖方面,传统认知以为只有拥有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才能发育成男性,性染色体为XY的为男性,Swyer综合征患者无生育能力。但是,医学上却有这样的现实案例:一名发育为正常女性,性染色体为XY 的母亲经历了自发性青春期、月经初潮,拥有卵巢且月经规律,经历了两次妊娠,并最终生下一名性染色体同样为XY但性腺完全发育不全的女儿。详细内容已于2008年发表于Journal of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这也是首次报道XY女性生孩子的案例。

这个奇迹家庭发生了什么?XY为女性已是常识之外,能生孩子也是闻所未闻,女儿同样为XY更是见所未见!研究人员发现这位克罗地亚母亲患有Swyer综合征且为嵌合体,即不同细胞携带不同染色体:其外周淋巴细胞中具有46,XY核型,在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存在嵌合体(80%46,XY20%45 ,X) ,卵巢中主要为46,XY核型(93% 46,XY6% 45,X);对女儿和父母双方的Y染色体评估表明,女儿从父亲那里继承了Y染色体;基因分析揭示了母亲和女儿具有正常男性编码序列;家族分析发现许多没有显著第二性征而且不育的女孩,表明其Swyer综合征来自遗传。综合表明新的性别决定基因或易患染色体嵌合体的基因中可能存在突变传递。

Swyer综合征遗传机制复杂,20%SRYSOX9基因突变引起。SRY基因位于Y染色体短臂上,编码204个氨基酸组成的SRY蛋白质,包括由79个氨基酸残基(第58-137位氨基酸残基)组成的HMG盒(High mobilitygroup),该区域高度保守,能使DNA弯曲和解螺旋,为DNA结合域。HMG盒区域的突变影响SRY蛋白质与DNA的结合或DNA的弯曲,导致SRY蛋白质丧失功能,影响正常男性性别分化过程。

那么,Swyer综合征患者SRYHMG盒区域发生了什么?作为睾丸决定因子的SRY基因启动基因级联瀑布反应,当SRY蛋白表达足量时,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它都会诱导下游转录因子SOX9蛋白的表达,最终导致睾丸形成。其中,HMG需要与DNA双螺旋一侧作用,识别靶序列,调控基因表达。HMGDNA的结合域中任何一个氨基酸的突变都会减弱与DNA的亲和力1-3个数量级。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Michael Weis的团队发现,一些Swyer综合征患者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有个片段出现了突变,使SRY原本应该表达出来的酪氨酸变成了苯丙氨酸。酪氨酸并不直接参与“男性化”过程,但却像个“夹子”,可锚定水分子,架起连接DNA的桥梁,延长DNA-HMG蛋白复合体的寿命,从而延长转录时间,给SRY时间充分发挥“男性化”作用。虽然酪氨酸比苯丙氨酸在组成上只差一个氧原子,但苯丙氨酸无法发挥“夹子”功能,导致复合物加速分解,SRY功能发挥出现问题,XY无法分化出男性生殖器官。

Y染色体本就面临严峻生存危机,好不容易传了下去,却又被无形之手拿捏一个小小的氧原子而布下死局。难怪MichaelWeis说:“Y染色体的SRY基因是哺乳动物进化的创新,但却是进化‘倒退’的范例!”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a09e58133c3.html

舆情信息

中国为全球抗疫作出重要贡献

2023-01-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抗疫合作,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提供及时帮助

中国主动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这一调整科学及时,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社会活力,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抗疫合作,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提供及时帮助。早在20203月,中国医疗专家组就抵达巴基斯坦,向巴方介绍中国抗疫经验,也带来大批巴基斯坦紧缺的防疫物资。20212月,中国对外援助的第一批新冠疫苗运抵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民众对此深怀感激。中国疫苗在巴基斯坦灌装生产,为巴基斯坦普及接种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已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中国积极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为国际社会应对疫情挑战、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年来,中国坚持科学精准防控疫情,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和生产生活加快恢复正常,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更大动能。中国企业家组团赴多国洽谈合作,许多国家热情欢迎中国游客。各国商界人士纷纷发声,表达对中国优化防疫政策、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支持。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罔顾科学,无视本国疫情依旧严峻的现实,对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进行无端指责,个别国家甚至对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歧视性入境限制。这种做法不符合科学,也不利于全球团结抗疫。许多国家的卫生防疫专家指出,没有必要针对中国旅客采取特别入境限制,任何预防性措施都应基于科学并确保适度、非歧视。

巴基斯坦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等到来,同巴基斯坦人民一道建设巴中经济走廊。期待巴中合作不断升级,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期待国际社会携手努力,推动世界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实现更大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28/c14739-32612899.html

2023年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将于31日起施行

2023-01-26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6日电 记者日前从生态环境部获悉,《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将于31日起施行。

清单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根据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结合监管实际,经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社会影响评估,清单明确了14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我国是化学物质生产使用大国,加强新污染物管控工作,是深化环境污染防治、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对于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意义重大。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动清单中各项环境风险管控措施落地见效。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RTOMK2R8W

患者的需要就是冲锋的号角

2023-01-28    光明日报

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名誉院长汪建平教授,68岁的他刚刚完成一台多次手术后的复杂结直肠手术,依然神采奕奕。作为胃肠外科专家,他深耕胃肠外科领域40余年,一直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查房、教学、会诊、手术,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有深入研究。

“患者的需要就是冲锋的号角。”去年1210日,汪建平感染新冠病毒,尽管低烧咳嗽,但一个月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一直坚守在一线,坚持“让患者获益”的第一准则,以实际行动帮助患者脱离危难,传递温暖与力量。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呈现迅猛增长态势,每年新发人数达55万。一旦出现临床症状,被确诊时多数都是中晚期,患者因此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作为医生,我们要从人群筛查入手,才可以尽早诊断,尽早治疗,让患者受益。”他强调,结直肠癌防控关口需要前移,结直肠腺瘤发展成癌,这个过程很漫长,一般需要10年到15年,在这期间如果筛查出来并进行阻断,就不会发展成癌了。“我们建议40岁后大家要做一次肠镜,做完以后如果什么事都没有,5年后再做。如果不愿意做肠镜,觉得肠镜太复杂,也可以做粪便基因检测。”汪建平说。

“一切要为患者着想。”他表示,我国很多年以前就开始了肿瘤的早筛、早查、早治,尤其是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四大肿瘤,很容易发现,并且治愈率很高。所以他呼吁,大家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听从医生医嘱,积极参与肿瘤早筛早查,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健康,也可以更好地创造社会效益,造福整个社会。

早在2007年,在汪建平的带领下,中山大学就接管广州市工人医院,成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医院),汪建平任首任院长。在5年内,他将医院规模从接管时的246张床位、床位使用率40%左右的市级医院,发展成为1400张床位、床位使用率几乎100%的国内胃肠专科医院龙头。其中,胃肠肛门外科更是国内一流特色专科,直肠癌保肛术、保护性功能居全国领先水平,直肠癌保肛率近90%。汪建平说:“医院通过努力,让更优质的医疗技术惠及更多老百姓,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28/c14739-32612914.html

加强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新冠科普知识宣传

2023-01-28    光明日报

儿童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健康保障人群,但其自身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基础知识普遍掌握不足,应当如何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这需要多部门、多渠道进行新冠科普知识宣传。一是在宣传对象方面,对儿童宣传防控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老师、家长及看护人的防控知识宣传;二是在宣传方式方面,采用儿歌、动画片和图书等儿童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宣传;三是在宣传内容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内容要有针对性,采用相应年龄段儿童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文字进行宣传;四是要通过走入课堂,采用老师讲解、做游戏、角色扮演等教育方式开展新冠防控知识科普。

常昭瑞指出,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在提升儿童个人防护意识方面,一是家长要多教导孩子做好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二是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进家门时及时洗手,咳嗽的时候遮挡口鼻;三是要制定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规则;四是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老人同样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表示,相对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部分老年人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基本知识掌握还是有欠缺的,因此更需要多部门、多渠道进行科普知识宣教。

李燕明强调,在宣教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形式上,最好用农村老年人听得懂、容易接受的语言,多用图片,少用文字;二是内容上,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农村老年朋友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让他们在其中可以找到答案;三是在对象上,除了农村的老年人群外,还要注意让他周围的邻居、子女等同时了解新冠知识;四是在内容上,不仅要告诉老年人需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李燕明指出,广大乡村医生是农村防控的重点,也是农村防控的主力军,他们对农村人群日常基础疾病、基础状态非常了解,相信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指导。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28/c14739-32612912.html

各地医疗队伍加强重点人群帮扶保障基层健康服务

2023-01-29    央视网

为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春节假期,各地的医疗队伍加强重点人群帮扶,保障基层人员健康。在浙江湖州的农村,活跃着一支支防疫服务小分队。他们走村入户,提供防疫物资,送医送药,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为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回车岭村村干部和志愿者共同组成的防疫服务小分队,向村民发放“健康防疫包”。回车岭村外来人口近3000人,人员流动性大,另外,还有20多户残疾或者低收入家庭。当地提前做好重点人群台账,防疫服务小分队除了提供必要的疫情防控物资,还为有困难的群众提供送医送药、代购代办、照料关爱等服务。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回车岭村村干部 林春红:我们这里外地人比较多,老年人也比较多,我们要做到底子清楚,独居的老人感冒发烧,要是家里没其他人,我们都要上门去把药送到家里的。

目前,湖州各地农村加强值班值守,各级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保持常态化运行,服务小分队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保障农村疫情防控和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到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29/c14739-32613494.html

康复期间做好营养搭配(服务窗·科学防疫)

2023-01-28    人民日报

感染新冠病毒后食欲下降,如何做好营养补充?康复期间怎样做好营养搭配?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

“无论是感染期还是康复期,对感染者而言,正常吃饭永远是第一选择。”于康说,若感染后食欲变差,进食量减少,特别是减少超过1/3,建议有条件的感染者在能吃饭的基础之上,额外选用肠内营养制剂。如今,在医院都可以获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包括口服的肠内营养制剂,可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和补充。对于老年人、感染前已有明显营养不良、长期的低体重或者素食者等特殊人群,争取在吃好饭的基础上额外补充肠内营养制剂;对于原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患者,需对总营养素和总热量进行调整,配合治疗。

“阳康”后营养管理应该继续进行。于康说,合理的营养搭配可以加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能正常进食的人,“阳康”以后可以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基本原则:尽量保持食物多样化,餐桌上丰富多彩一点;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比如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保证几种重要的营养物质或者食物的摄入,包括但不限于优质蛋白质等,每日三餐做好荤素搭配,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保持充足饮水,少量、多次、规律性饮水。

“‘阳康’后进补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于康表示,“阳康”后很多脏器的恢复还需要一定时间,太急、太多、太猛地进补,或者暴饮暴食,可能会适得其反。国家卫健委食品司专门组织了全国的临床、营养和中医专家,集体围绕康复期编制了4期的食养方案,针对乏力、气促、嗅觉味觉减退等,具有实用价值和科学参考价值,公众可以参考。

补充蛋白质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于康认为,要把握好蛋白质补充的量。健康状况下,成人每公斤体重需要1克蛋白质,老年人可能要增加到1.2克,对于感染者,在康复期要提高到1.21.5克。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比如牛奶、鸡蛋、瘦肉、水产品中的蛋白质。如果进食量较感染前减少,可以在吃饭的基础上选择蛋白质补充剂进行补充。蛋白质的补充,应均匀分布于早中晚三餐。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往往是动物性食品,在增加蛋白质摄入的同时要避免过多的脂肪摄入,最好选择瘦肉。对蛋白质摄入量比较敏感、有肾功能问题的基础病人群,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蛋白质补充,不能盲目、过量补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T9N9a99F7

正值返程高峰,医生提醒:阳康后易血栓长途乘车乘机要注意

2023-01-28    新华健康

现在正值春运返程高峰,医生提醒,阳康后易形成血栓,长途搭乘汽车、飞机要注意途中多喝水、多活动下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詹少锋主任医师介绍,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这种凝血功能的变化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在发展为重症的患者中会更为明显。

此前有报道称,新冠感染者血栓风险增加主要出现在感染后的头30天。但也有研究发现,风险可能要过数月时间才会完全回落到感染前的水平。

在长途乘车、乘机的过程中,乘客的双腿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是导致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之一,这也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而且目前各地气温较低,寒冷会减慢血液循环,也会增大血栓形成风险。

小血栓会有大隐患。詹少锋介绍,在腿部静脉形成的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顺着血液循环跑到肺部,堵住肺动脉,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缺氧。

詹少锋提醒,阳康人群在返程中除做好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外,也要注意预防血栓的形成。途中可以多喝水,避免血液过于黏稠;增加下车、起身活动双下肢的频率,实在无法活动时,可以反复做绷直脚背、勾起脚尖的动作,以达到不断挤压腿部肌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效果。如果此前已经形成过血栓的阳康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提前服用预防性药物,穿着弹力袜。

最后要提醒的是,长途乘车、乘机后出现一侧腿的肿胀、疼痛,则提示可能发生了下肢静脉血栓,要尽快就医。如果出现了胸闷、胸痛、憋气,要警惕发生了血栓引起的肺栓塞,应立即拨打120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128/40bb2a620720473ea

上海实施新冠感染分级诊疗——小医院一线守护大专家远程搭脉

2023-01-28    新华健康

去年12月下旬,68岁的潘奶奶因感染新冠病毒发烧不退,就近到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就诊。由于病情发展迅速,主治医生张飞通过医联体远程会诊平台联系上海市级救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通过远程设备,胡必杰现场指点医务人员救治,让潘奶奶脱离了危险。

4天后,潘奶奶的病情出现反复。张飞又向上海市级新冠感染临床救治专家组申请会诊,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看到后迅速视频回应,调整了治疗方案。之后,潘奶奶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几天前,青浦区徐泾镇北大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到了95岁患者黄阿婆的女儿送来的表扬信。黄阿婆感染新冠病毒后迟迟未愈,如果去市中心大医院,来回就要五六个小时。仔细考虑后,家人带黄阿婆来到附近的这家社区卫生中心。经过一段时间治疗,阿婆病情日渐稳定。

据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接了全市超过50%的发热诊疗量,有效缓解了二三级医院的救治压力,并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治”来“保健康、防重症”。

小医院一线守护,大专家远程搭脉。夯实基层医疗的“网底”作用,源于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以及远程诊疗平台、互联网+医疗通道的强大支撑。上海组织132名市级专家和579名区级专家,分片区加强市区两级医疗机构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上海还建立每日重症患者的专家会诊,建立日清单和院内专家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多项制度。

过去一个月,上海市级专家提请全市大会诊126次,区级专家进行专题培训130次,现场巡诊137次,远程会诊698次,指导社区医生对3283例患者进行治疗。

专家下沉、包干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将养老院、护理院也纳入其中。青浦区有护理院16家,收住老人3224人。“针对护理院重点人群,我们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巡查机制和区级专家组包干对接机制,协调解决护理院的诊疗问题,积极协调保障抢救药品、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强化业务培训,降低住院老人死亡率。”青浦区卫健委副主任沈利群介绍。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126/f77367adfb714bcc8f2afa94

河北邢台任泽区探索适老化改造居家养老更贴心

2023-01-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咬一口松软的花卷,就着小菜喝着米粥,李现敏老人和老伴吃得心满意足,“自从有了社区食堂,饭菜花样多又好吃,不仅方便,大伙聚在一起也开心。”

家住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游雅社区的李现敏,今年70岁,子女平时忙于工作,只能在周末来看望他和老伴。以前自己做饭,总是“糊弄事儿”,晚上把剩饭菜热一热,凑合着填饱肚子。如今在社区食堂吃饭,每顿都热热乎乎,还荤素搭配。

“饭菜分为低糖套餐和低脂套餐,原本市场价8元的午餐,给老人们定价4元,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就餐,工作人员还可送餐上门。”游雅社区食堂负责人张少波介绍,“政府投一点、社区帮一点、个人掏一点,三方合力共建共享,有效保障了餐厅正常运营。”

2022年,针对特困、高龄、失能、残疾等居家老年人群体,任泽区开展养老服务提质增能工程,推进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门槛改成坡道,床边加装护栏,卫生间配备扶手和折叠式浴凳。任泽区民政局局长李贵朝介绍,在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时,按照户均2000元的标准,对改造对象予以资金补助,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改造方案,让老年人居家养老变“享老”。

截至目前,任泽区已累计建立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67家,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72户,惠及空巢独居老人2000余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29/c14739-32613429.html

河南武陟:夫妻村医的“健康夜校”

2023-01-29    光明日报

“广大村民注意了,今天晚上六点半,‘健康夜校’讲新冠病毒感染后期不适症状的康复常识,请大家准时到村卫生室听讲。”125日,大年初四傍晚,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封镇赵庄村,大喇叭响彻大街小巷。

“走,去村卫生室听有战夫妻讲健康知识!”村民薛德会听到广播后,边走边招喊着邻居。

1820分,村卫生室院内,村医郝有战和妻子秦文娜为前来听讲的村民发放一次性口罩和健康宣传折页。

“文娜,我转阴快一个月了,但总感到浑身没劲,你给我看看吧!”村民郝金香腿还没迈进门就开了口。

“姐,先给你量量血压吧!估计你是新冠感染后期不适症,今天‘健康夜校’讲的就是这方面知识,你要好好听听哟!”秦文娜熟练地给郝金香量血压,耐心地说,“血压稍微有点高,没有大妨碍。明天再来量量,要注意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1830分,郝有战走上讲台,幽默风趣的开场白后,就开讲了:“今天主要讲新冠病毒感染后期不适症状的康复常识。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呼吸不通畅、咳嗽、浑身无力等。因此,咱们要对症治疗,记住康复口诀,一是乏力没劲多休息,注意增加营养;二是咳嗽胸闷深呼吸,食疗冰糖炖梨;三是临症用药要规范,不适随时就诊……”

今年50岁的郝有战和妻子秦文娜均毕业于焦作市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后又到省市医院进修,回村当村医20多年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温馨贴心的服务守护着群众的健康,被村民们誉为“黄金搭档”。特别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他们夫妻两人依托武陟县大封镇卫生院探索的“健康夜校”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新冠病毒感染后期康复、老年病日常治疗和季节性疾病预防等话题,利用晚饭后卫生室就诊患者少的半个小时,坚持每周免费开办两期健康讲座。

“俺村的‘健康夜校’非常切合群众健康需求,很受欢迎,每期都有几十人参加。”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军告诉记者。

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

“今天的‘健康夜校’结束了,大家还有啥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可以随时来问。下期‘健康夜校’的主题是脑卒中预防知识,欢迎按时参加。”结束时郝有战不忘提醒大家。

“‘健康夜校’就是好,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健康夜校”的常客郝国际深有感触地说。

“下一步,我们还将适时邀请市、县、镇医院的科普专家来村里讲课,将‘健康夜校’常态化,切实当好父老乡亲健康的守护人。”郝有战信心十足地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29/c14739-32613441.html

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识

2023-0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加强健康科普,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生活的氛围,可以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强化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围绕群众的教育、健康、安全等需求,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这对健康科普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加强健康科普,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预防疾病的重要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健康科普工作,建设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建立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围绕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限酒、心理健康、疾病防治、健康环境促进等,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健康科普,需要鼓励更多医务人员加入科普队伍。医务人员接受过专业的医学教育,常年为患者健康服务,积累了大量科学的健康知识,相比其他人群,做健康科普更权威,也更有优势。医疗机构应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健康科普,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让他们有时间、有动力去做好健康科普工作。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借助自媒体平台,让健康知识普及更多人群。例如,北京协和医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协和医生说”,不定期发布一些本院专家的科普文章,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欢迎。

加强健康科普,要把重点应该放在基层。目前,偏远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居民健康知识缺乏,不健康生活方式相对比较普遍。在社区和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科普,可以帮助更多居民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便于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做好健康科普工作。因此,要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积极动员基层医生广泛参与健康科普活动。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科普,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生活的氛围,可以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应该认真推动,扎实落实。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3949.html

两款新冠口服药附条件批准上市

2023-01-2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9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消息,近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称:先诺欣)、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商品名称:民得维)上市。

上述两款药物均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

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

此前,已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疫苗5个,另有8个新冠病毒疫苗纳入紧急使用;批准治疗药物11个、各类检测试剂128个。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29/c14739-32613663.html

加快推进三甲医院网上问诊

2023-0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患有疑难杂症或严重疾病的群众都会想去规模大一些的医院就诊,各地三甲医院因此经常人满为患,部分偏远地区的患者就医成本很高。

近年来,一些医院开通了网上问诊项目,医生远程为患者诊断、开药,既方便了患者,也提高了效率。比如广东省三甲医院已全部开通网上问诊,如果按一家医院11万人次的问诊量计算,相当于新增设了6家大中型医院。

网上问诊可以有效缓解医院压力和看病难问题,降低就医交叉感染风险和患者就医成本,偏远地区的患者也可以尽快得到专业诊治。希望有关部门和各大医院加快推进网上问诊覆盖范围、提升网上问诊水平质量,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3946.html

安徽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23-0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合肥129日电  (记者田先进)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实施方案》围绕推进安徽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5项重点工作任务、17条具体措施。一是完善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提出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实行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等3项措施。二是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提出建立基本养老服务统计调查制度、建立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加强特殊老年人关爱服务等4项措施。三是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提出推动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强化资金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等4项措施。四是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提出推进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基础作用、推动公办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培育优质市场主体等4项措施。五是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提出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等2项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3950.html

辽宁锦州:区域联动救治重症患者

2023-01-30    光明日报

“今天输液后感觉咋样,还有哪里不舒服?”春节期间,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一病房主任柴文戍坐在患者冯盈芳病床边细心问诊。得知患者曾有下肢静脉血栓、房扑、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等病史后,柴文戍从怀中掏出听诊器,俯下身来检查。

“呼吸和心率都正常。”柴文戍望向一旁的血氧仪说,“血氧浓度稍微有些偏低,不过问题不大。新冠病毒容易诱发一些并发症,您先按时用药,稍后给您预约肺CT检查。祝您春节愉快,早日康复!”

去年四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联盟成立。辽宁省西部的锦州、葫芦岛、朝阳和河北省秦皇岛等地的4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通过线上协作的方式,沟通病情、预留床位,帮助重症患者转诊。柴文戍介绍:“春节期间,病房内住院人数仍有近50人,其中新冠感染后引起的基础疾病加重的老年患者是我们的重点关注人群,同事们24小时轮流值班,全力救治住院患者。”

今年71岁的赵久刚,家住凌海市建业乡育新村,在春节前感染了新冠病毒,继发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就医当天,赵久刚便从县医院转诊至作为辽西区域呼吸与危重症救治中心的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救治。“入院后经呼吸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患者气短症状已明显减轻,血氧也恢复稳定。”柴文戍说。

夜幕降临,值班医生阎雪仍在值守。“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进一步优化‘临床分型’治疗,我们利用辽西区域呼吸与危重症救治中心,与县区及基层医疗机构搭建起协调联动机制,持续做好相关患者的及时转诊转运工作。”阎雪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4057.html

天津:用质控提升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水平

2023-01-30    科技日报

“我们医院及时采用‘俯卧位通气’辅助治疗后,很多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因此受益,恢复了健康。”126日,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庞东旭对科技日报记者说,目前医院已有800多名医护人员参加了市卫健委组织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医疗救治专项质控系列培训”,其中就包括俯卧位通气机理和实施。

为提升新形势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1月初天津市开展了“新形势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医疗救治专项质控行动”,组织15家市级医疗质控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培训,对三级医疗机构及部分二级医疗机构开展现场指导和督查。同时搭建市级质控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共享基础数据分析结果。

医疗质控管理覆盖患者就医全过程

“有部分重症肺炎患者,在进行常规经验性治疗后效果不满意。我们便应用支气管镜对患者行肺泡灌洗,灌洗液病原学送检,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春广说,这种规范性操作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下发的《当前形势下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就进行过指导性提醒。通过规范的诊疗救治,很多患者转危为安。

不仅是重症医学科,各个科室、各个环节的诊疗规范在《指导意见》中都有针对性地提醒。

2023年元旦,天津市卫健委组织了市重症医学、呼吸、护理、急诊等15家市级质控中心,听取中心主任委员意见,将医疗机构统筹管理、优化流程、救治要点等内容形成专家指导意见,并在行业内定期发布。

同时,天津市卫健委还组织开展了新形势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医疗救治专项质控系列培训,内容包括俯卧位通气机理和实施、临床管理流程等。“截至目前,天津市已开展了五期培训,全市共有3.67万人线上参加了培训。医疗质控管理覆盖患者就医全过程,全方位保障救治质量与安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处长徐卫国说。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质控监督指导

为了将质控工作落到实处,除组织专项质控系列培训外,天津市医疗服务评价和指导中心搭建了市级质控信息交流互动平台,促进不同市级医疗质控中心沟通协作,共享全市医疗救治基础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对专家建议、关键指标数据分析、存在问题等信息的定期收集、分析、研讨、推动和落实,充分发挥多专业医疗质控中心协作的合力效应,千方百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医疗救治能力,最大程度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徐卫国表示。

数据分析显示:14日至18日,医疗机构呼吸科俯卧位通气治疗开展率增长了19个百分点;112日至18日,17家哨点医院急诊候诊时间缩短了50%;通过规范全市急诊的分级分区救治,增加医务人员、轮椅和平车数量等,提高接诊效率,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有效提高了治愈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4030.html

“将温暖送到群众身边”——安徽组织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见闻

2023-01-30    新华网

“这些物资来得太及时了,谢谢你们!”春节前,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火营村82岁的留守老人李为英收到了志愿者送来的“爱心健康包”,里面装有退烧药、N95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感觉心里暖暖的。”接到物资后,李为英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表示感谢。

“我们小分队主要为像李奶奶这样的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免费提供‘爱心健康包’配送服务。”志愿者王立佩说,当地志愿服务队由社区公开联系方式,“这样能及时收集群众需求,为居民提供物资代购和配送服务,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

连日来,安徽针对疫情防控工作新特点新要求,组织动员13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健康教育、感染者居家治疗管理、购药送药等服务保障工作,积极宣传防疫新政策以及惠民措施,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解决群众“疫”时之忧。

在黄山市黄山区,当地仙源社区推出“幸福守门人”志愿服务,引导志愿者对社区的老年人进行逐一摸排,做到“一人一档”,详细记录其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信息。当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手机“一键呼叫”获得志愿者的及时救助。

在宿州市灵璧县,当地公布290个村(社区)和210个城市小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小分队的联系方式,实行暖心配送服务“三个一”,即建立一套重点对象花名册,向重点对象发放一份防疫政策宣传单和一张紧急服务联系卡,实现群众有需要有人可找、有需求能及时办。

在滁州市明光市,当地中医院“杏林”志愿服务队开设“共享智慧中药房”,实现“线上诊断、专家开方、药剂配置、送药上门”,解决了8900余名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

在淮北市,当地在做好岗前培训的前提下,组织返乡医学院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防控及医疗救治工作。“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病人。”海南医学院学生徐铭昊寒假返乡后一直忙碌于导医导诊志愿服务中。

在阜阳市临泉县,当地“善桥”志愿服务队在线上发起“疫情下的心理调适”系列公益讲座,免费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目前,系列公益讲座总播放量已超过50万次,互动数突破8000次。“希望我们的讲座可以帮助大伙儿消除焦虑情绪。”项目发起人韦志中说。

据了解,近期安徽省文明办会同相关部门发动志愿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依托全省192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村居、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建超过12.3万支防疫志愿服务队,让志愿者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紧扣人民群众需求,广泛动员志愿服务力量,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以真情服务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安徽省文明办有关负责同志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4064.html

“暗访视频”疯传,被曝自行研发新冠病毒变种,辉瑞回应

2023-01-30    网易健康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吕克  环球时报记者  高雷】近日,一段美国制药公司辉瑞“自制变种新冠病毒”的暗访视频在境内外社交媒体引起轩然大波——“辉瑞高管”承认公司会考虑主动让病毒变异,好预先研发新疫苗,并继续从中获利。此番言论引得网友议论纷纷,更让美国参议员致信辉瑞,要求该公司给予解释。

据“mmm在线网”27日报道,美国一个名为“真相工程”的组织发布了一段暗访视频,视频中的“辉瑞高管”——研发战略行动和mRNA科学计划部门的主管乔登·特里什顿·沃克表示:“你知道病毒是在不断变异的,所以我们在探讨的其中一件事是,为啥我们不能自己让病毒变异,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专注于预先研发新的疫苗。”沃克详述了推动变异的做法——将病毒植入猴子体内,通过彼此传染提取更具传染力的病毒。通过一段时间的取样分析,辉瑞可以让这种变异朝着某方向发展。沃克坦诚道:“新冠或许将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里的一棵摇钱树。”除了病毒,“辉瑞研发主管”和“真相工程”的人还聊了辉瑞公司对利润的贪婪,以及整个美国医药行业“合法腐败”的问题,政府官员会对大企业进行照顾,然后离职后去大企业任职等。

该视频在“油管”网站上获得超过75万的浏览量,引发热议,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塔克·卡尔森专门在节目中讨论这段视频,并撰写专栏文章。美国佛罗里达州共和党参议员马可·卢比奥26日也向辉瑞首席执行官阿尔伯特·博尔拉公开致信,要求辉瑞对病毒进行变异的计划予以解释。辉瑞则于27日发表声明,表示在新冠病毒疫苗开发中“尚未进行功能获得或定向进化研究”。

在视频内容引发关注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怀疑视频的真实性。《环球时报》记者在辉瑞公司官网检索后发现,辉瑞公司只有一个叫“全球研发行动与mRNA科学计划部”的部门,与视频中的部门名称有所出入,且官网显示,该部门的主管是一名女性。此外,“真相工程”是一个极右翼组织,该组织长期表现出反疫苗态度。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health_news

紫外线消毒灯或损害室内空气质量

2023-01-31    科技日报

使用紫外线杀菌辐射(UVGI)方式对室内空间进行消毒,是一种明显有效的灭活新冠病毒等各种病原体的方法。然而,据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团队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该方法可能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体间接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UVGI消毒机器人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他们将医院使用的UVGI设备带到了赫尔辛基大学的气溶胶物理实验室,利用光谱仪和其他现代测量设备,测量了形成的气体和小颗粒的浓度、大小和化学成分。

结果发现,打开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大大增加了气体和小颗粒的浓度。在关闭紫外线灯立即通风后,尽管颗粒物和气体的浓度都开始下降,但直到30分钟到40分钟后,浓度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比如臭氧和羟基自由基等氧化剂的形成。以UVGI形式将紫外线辐射带入室内,使室外反应在室内发生成为可能。辐射引起的反应会形成一系列气体和小颗粒,吸入后对人体健康有害。高颗粒物浓度与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在内的几种疾病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在给房间消毒后,最好等一段时间后再进入,或者穿戴防护装备进入房间。

考虑到紫外线消毒灯引起的气体和小颗粒形成的复杂性,该研究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各种UVGI设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还取决于设备发出的紫外线辐射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波长,以及要消毒的空间的大小、通风和空气质量。

根据研究结果,在广泛使用这种设备之前,必须进行深入调查,以便了解不同的UVGI设备如何影响室内空气质量,以及衡量它们的益处(控制病毒)与不利影响(空气质量下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79.html

 “乙类乙管”落地见效新冠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

2023-01-31    科技日报

“‘乙类乙管’措施落地见效,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1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会上指出,要始终紧盯关键环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动态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和病毒变异等情况。

今年春节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疫情形势如何?消费市场表现如何?旅游交通情况如何?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做了介绍。

疫情平稳,未发现新变异株输入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新冠疫情形势如何?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情况如何?

“春节期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保持正常运行,提供发热诊室门诊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介绍,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情况始终坚持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和普通门急诊的诊疗人次总体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目前正在平稳回落。127日,基层机构的普通门急诊的诊疗量是203.6万人次,与节前相比减少近三成,约为20221229日普通门急诊峰值的4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整体平稳,能够满足群众发热诊疗和其他疾病的就诊需求。

“监测数据显示,本轮疫情主要以BA.5.2BF.7为主要流行株,目前没有监测到其他优势病毒株。”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春节期间中疾控收到全国各省上报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421条,经过分析发现仍以BA.5.2BF.7为主,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株输入。

消费市场实现“开门红”

据商务部监测,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与去年春节相比,增长了6.8%,消费市场实现了“开门红”。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耿洪洲介绍,各地结合春节消费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多地发放春节消费券、举办年货大集。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同比增长62.2%。商务部还组织开展了全国网上年货节,发挥积极带动作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5%

各地积极创新消费场景,冰雪、文娱、健身、游览等休闲消费快速升温,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体验深受欢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推出了国潮与科技融合的新春灯会,营造3D沉浸式消费场景。跨区域出行带动住宿消费加快恢复,部分电商平台住宿营业额同比增长约1倍。

小客车流量达到历年春运最高峰

数据显示,截至129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8.92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46.9%,比2022年同期增长56%。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累计7.44亿辆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4.6%,比2022年同期增长21.5%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提到,仅127日正月初六当日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6029.1万辆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2%,比2022年同期增长29.7%,小客车流量达到历年春运以来最高峰。

韩敬华表示,春节假期期间全国交通“大动脉”和物流“微循环”总体畅通,医疗物资、能源粮食、民生物资等各类重点物资运输安全顺畅有序。交通运输部与工信部、卫生健康委紧密对接,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医疗物资运输需求分布和流向,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重点物流企业与重点医疗物资保供企业主动对接,加强统筹调度,保障重点物资运输顺畅有序。同时,强化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区域人力、运力调配,及时补充运力缺口,畅通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交通运输部将会同春运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切实做好春运后半程运输组织、疫情防控和物流保畅保通等各项工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64.html

河南周口:用好中医药抗疫有良方

2023-02-01    光明日报

“这是专家研制的中药汤剂,能提高免疫力,更好抵御病毒。”119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巴集乡段寨村,从郑州返乡的大学生段贝贝收到村卫生所送来的特殊“礼品”,惊喜之余倍感温暖。

周口市按照国家“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要求,组织全市中医药专家制定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系列方剂,并制成汤剂、颗粒剂和香囊,发放给群众。

“这些中药汤剂是县中医专家根据近期疫情发展和诊疗效果精心熬制的,在应对春节返乡人流高峰和保健康、防重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同送药的巴集乡卫生院医生李平说。

像段贝贝一样,郸城县外出返乡人员和在家重点人群都收到了这样的“礼品”,全县总计发放60余万袋,群众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中医药在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项城市丁集镇村民刘春梅,“阳康”后双膝关节酸痛,难以行走,家人非常着急。在镇卫生院,医生使用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治疗后,刘春梅的酸痛等症状逐渐缓解。刘女士感慨:“没想到只花了20多块钱就治好了让人担心的病。”

走进市中医院煎药房,药剂人员在不停地抓药、称重、浸泡、熬制、封装,一锅锅沸腾的汤药升腾起大量的蒸汽,屋内烟雾缭绕、药香四溢。

    “从近期统计看,对新冠轻症单用中医药就可以解决问题,提前使用中药能阻止轻症转重,多数有症状患者病情都能得到控制。”正在查看生产情况的市新冠病毒感染中医预防救治技术指导组组长、市中医院副院长史卫东说。

“我们将大力支持各诊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深度参与‘保健康、防重症’防控救治工作,全力保障市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周口市卫健委主任胡国胜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1/c14739-32615491.html

科学家揭示光照影响血糖代谢机制

2023-02-01    科技日报

薛天团队发现光通过激活视网膜上特殊的感光细胞,经视神经至下丘脑和延髓的系列神经核团传递信号,最终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外周的棕色脂肪组织,从而压抑了机体的血糖代谢能力。

生命体要生存就必须要根据外界环境条件控制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平衡哺乳动物已经进化出了精确和复杂的调控网络用于持续动态调控血糖代谢。大量公共卫生调查显示夜间过多光源暴露显著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患病风险。而作为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光是否直接调控血糖代谢?其中涉及哪类感光细胞、何种神经环路以及外周靶器官,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教授团队在《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光通过激活视网膜上特殊的感光细胞,经视神经至下丘脑和延髓的系列神经核团传递信号,最终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外周的棕色脂肪组织,直接压抑了机体的血糖代谢能力。

视网膜自感光神经节细胞是“信号发生器”

该团队首先对小鼠和人执行葡萄糖耐受性检测,发现数个小时的光暴露显著降低了人和小鼠的血糖耐受性。哺乳动物光感受主要依赖于视网膜上的三类感光细胞。除了视锥和视杆细胞介导图像视觉感知外,光也能直接激活视网膜上的第三类感光细胞——视网膜自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它依靠自身表达的视黑素对波长靠近480纳米的短波长蓝光敏感。ipRGC支配诸多下游脑区进而调控如瞳孔对光反射、昼夜节律、睡眠和情绪认知功能。光降低血糖耐受性通过何种感光细胞介导?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该团队逐一“敲除”了以上三类感光细胞的感光能力,发现光诱发血糖不耐受由ipRGC独立介导。

紧接着,该团队探究了小鼠视网膜至脑内的哪些核团参与了光调控血糖代谢这一生理过程。下丘脑是调控机体代谢的重要区域,其中ipRGC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核团和视上核(SON)核团发出密集的神经纤维。已知数周的异常光照模式能够通过影响SCN核团,造成小鼠生物钟节律失调,进而间接影响其血糖的代谢功能。该团队分别损毁或利用化学遗传手段操控接受ipRGC投射的SCN核团和SON核团,发现光急性降低血糖耐受性这一过程独立于生物钟节律系统,而由ipRGC投射至SON核团的神经环路直接介导。

通过影响棕色脂肪组织压抑葡萄糖代谢

光是依靠影响外周血糖代谢器官来影响血糖代谢的。换句话说,该团队还得找到光阻止血液中的葡萄糖代谢是由什么器官介导的。他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血糖“消耗大户”——棕色脂肪组织上。

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肩胛间区、腋窝及颈后部,它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燃烧葡萄糖或脂肪,直接产热以维持体温稳态。研究人员同时也观察到光能显著压抑棕色脂肪组织的温度。

该团队确定了光降低血糖耐受性正是通过压抑棕色脂肪组织产热,进而减少该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实现的。

小鼠昼伏夜出,作息时间与人相反。人体的血糖代谢能力是否也受光的调节呢?该团队分别使用ipRGC敏感的蓝光与ipRGC不敏感的红光,测试人在不同波长光照射下的血糖耐受性。结果显示,只有在蓝光的照射下,人的血糖耐受性显著下降。该团队使被试者处于热中性温度环境下(热中性温度下棕色脂肪组织活性被压抑)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光不再压抑血糖耐受性。上述实验提示,光可以降低人的血糖耐受性,而且其机制很可能与小鼠相同,即光也被人的ipRGC感知并且通过人的棕色脂肪组织介导。

这项光调节血糖代谢的机制研究,提示现代人应该关注光线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针对夜间光污染造成的罹患代谢疾病风险的提高,人们应考虑生活环境中夜间人造光线的波长、强度以及人在其中的暴露时长。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1/c14739-32615489.html

孕妇进补应警惕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2023-02-01    科技日报

冬季来临多补一点,增强抵抗力多吃一点……这让不少孕妇出现了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科技日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获悉,该院近期收治了多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易导致多脏器衰竭、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严小丽介绍。该病在妊娠各个阶段皆可发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中度重症、重症三种类型。如果孕妇不幸患上该症,将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严小丽表示,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又分为妊娠合并胆源性胰腺炎和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两种。“这两种病症除了受孕期激素的影响外,还与孕妇摄入过量的高脂饮食,孕期营养过剩,体重过度增加有关。综上所述,孕妇要避免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需做到科学饮食。”严小丽说。

她提醒,孕妇除了要定期进行产检外,还要坚持科学饮食,尽量避免食用各类含脂较高的肉汤,适当食用纯瘦肉,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广大孕妈妈需控油控糖,适量摄入水果蔬菜,让体重保持在一个比较健康的区间。如果孕妇出现了早期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重症发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1/c14739-32615488.html

健康生活方式可帮助老年人预防痴呆

2023-02-01    科技日报

记者128日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获悉,该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6种生活要素与延缓记忆下降高度相关。

影响记忆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增长、生活方式和遗传易感性等,然而如何找到影响记忆的具体因素及提高记忆的具体方法,仍然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贾建平团队在长达10年的队列研究中发现,如果中老年人坚持7种推荐的饮食、每周大于等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大于等于75分钟的高强度体育锻炼、每周大于等于两次的社会活动、每周大于等于两次阅读思考和书写等,同时控制烟酒,记忆能力会更好,痴呆发生率也会大大降低。

该研究有力证明了找回记忆、预防痴呆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这种方法可总结为“管住嘴,迈开腿,勤动脑,多社交,记忆好”。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APOEε4携带者更容易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或者痴呆,出现记忆下降症状。目前,我国有2.7亿人携带APOEε4基因。该研究分析了上述健康生活方式对APOEε4基因携带者的影响,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抵消APOEε4所带来的发病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1/c14739-32615487.html

 “无细胞治疗”为延缓皮肤衰老提供新策略

2023-02-01    科技日报

129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整形外科主任肖志波教授团队在延缓皮肤衰老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研发了一项基于细胞外囊泡的“无细胞治疗”新方法,可有效改善皮肤光老化,为紫外线损伤皮肤修复、抵抗皮肤衰老提供治疗新策略。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化学工程》上。

肖志波介绍,人的衰老最直观表现于皮肤。与人体其他器官不同,皮肤不仅受到内在老化过程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紫外线辐射成为导致皮肤光老化的主要原因。与皮肤内在老化不同,光老化可导致皮肤角质细胞活性降低、更新减慢,表皮层的屏障功能减弱,使皮肤变得粗糙、松弛、起皱。

肖志波团队在紫外线照射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外囊泡(HDF-EVs)中,检测到393个差异表达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其中miRNA-22-5p显著改变。随后的研究发现,miRNA-22-5p能够直接对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起作用,GDF11与皮肤老化密切相关。当把HDF-EVs植入经UVB照射的裸鼠皮肤时,裸鼠皮肤光老化得到了改善。

该研究将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移植体内,其功能近似于将外泌体来源的母细胞移植体内所发挥的作用,但却有效避免了母细胞移植体内可能导致的生物安全问题和复杂的调控问题,因此这种“无细胞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逆转或延缓皮肤衰老提供了较好的策略和方向。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未来该研究成果有望转化应用于改善面部皮肤质地、延缓皮肤衰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1/c14739-32615485.html

破解“种牙贵”难题,从集采开始

2023-02-01    科技日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技耗分离、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牙冠竞价挂网等形成了种植牙专项治理“组合拳”,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种植牙耗材的供应结构,有利于国产种植体生产企业的销售和研发,促成了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和群众预期的合理价格。

“不看牙,牙疼;看完牙,心疼”牙病患者的这种感觉有望成为历史。近日,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在四川开标,39家企业产品拟中选,拟中选产品平均中选价格降至900余元,平均降幅达55%。再加上此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治理通知》)对于种植牙服务费用的调控,使得种植一颗牙的费用有望由数万元降至几千元,让人们实现“种牙自由”。那么,种植牙为什么一直这么贵?如何破解“种牙贵”?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有关专家。

材料进口、技术门槛高导致“种牙贵”

“为了保障种植牙的成功率,要让种植体‘锚定’牙槽骨,形成牢固的骨结合,整个种植过程环环相扣。”128日,参与集采的民营医疗机构、威海华怡口腔负责人周小东告诉记者,种植牙本身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因此收取的医疗服务费也较高。

“目前种植体的价格从三四千元到一两万元不等。”周小东说。之所以价格存在差异,一方面与材质有关。目前的种植体一般可分为钛锆合金、四级钛、四级冷作钛、五级钛等。“四级冷作钛是目前市场上相对较好的材质,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用上十来年’的需求。”周小东解释,四级冷作钛是在四级钛的基础上进行冷加工处理,经过处理后既保留纯钛生物相容性,又达到五级钛的机械强度,坚固不易折裂,性能优于四级钛和五级钛。因此选择四级冷作钛材质的种植体价格就会高一些。此外,种植体的品牌不同也会导致价格差异。目前来看,进口品牌占据了市场主体。同国产品牌相比,进口品牌价格较高。

可见,大多数材料来自进口以及技术门槛高是种植牙价格昂贵的部分原因。

“三步”挤掉泡沫、以量换价

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解读《专项治理通知》时表示:“为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降低种植牙医疗费用的诉求,我们创新性地开展了种植牙全流程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控。”

国家医保局在解读《专项治理通知》时指出:群众对口腔种植“天价收费”、宣传虚假补贴、用低价广告欺骗患者、用“好处费”“介绍费”买卖客源等问题反映强烈。

在专项治理中,曾经名目众多、雾里看花的种植牙收费渐渐规范化、透明化。通过专项治理,种植牙行业逐步实现更好评价、更好计价、更好监督的“阳光医疗”模式;医疗机构也走上了通过透明价格、优质服务、规范管理、良好口碑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技耗分离是专项治理的第一步。分离后,消费者种植一颗牙的费用非常明确地分为了三个部分,即种植体耗材、牙冠耗材和医疗服务费用。国家医保局通过对公立医院设定调控目标,引导市场收取医疗服务费不超过4500/颗。

收费名目的透明化挤掉了因获客竞争等市场行为带来的价格泡沫。过去医疗机构通过打包价收费,从种植牙材料和供应链差价中牟利的方式不再行得通。

2023111日开标的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是破解“种牙贵”的第二步。这次被称为“史上最难”的集采最终平稳落地,平均中选价格降至900余元,平均降幅55%。集采汇聚了全国近1.8万家医疗机构的287万套种植体系统需求,约占国内年总量的72%。专家表示,民营医疗机构和企业均积极参与,中选产品丰富,可有效满足临床需求。

以价换量对于种植体的生产企业来说,不仅通过“预售”模式节约了营销成本,更重要的是占据了不小比例的市场份额。

民营医疗机构也乐见其成。周小东说:“种植牙整体采购成本的降低,对民营医疗机构降低采购成本、降低种植牙的市场定价等有着积极意义,也会激发医疗机构提高效率、优化流程的积极性,通过自身实力的提升谋发展。”

牙冠竞价挂网将成为破解“种牙贵”的第三步。《专项治理通知》明确,牙冠制作的翻模精修、扫描设计、打印切削、烧结上釉、上色调改等具体操作作为成本要素计入种植牙牙冠价格。四川医保局将于近期对牙冠组织竞价挂网,形成牙冠价格的参照系,其他省份做好价格联动,以点带面,促进牙冠价格阳光透明。

让我国种植牙业态逐步走向成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种植牙专项治理“组合拳”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种植牙耗材的供应结构,有利于国产种植体生产企业的销售和研发,形成了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和群众预期的合理价格。

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种植牙业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总体来说,它应该既让产品和服务回归合理价格区间,又助力企业和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它应该既兼顾人才的培养,也探索居民医疗费用保障的合理方式。

据介绍,以往种植牙一直被列入医疗美容范畴,整个过程的费用均不在医保报销目录内。目前,浙江、安徽、内蒙古等地正探索将种植牙纳入医保。周小东说:“我们咨询了内蒙古各市、盟的医保局,以锡盟为例,种植牙以门诊统筹的方式接入医保。种植牙纳入医保,起到了减少患者医疗总费用的积极作用。”

“由于价格的大幅下降,很多以前因为经济原因而未接受治疗的群众,现在都能承担得起种植牙治疗的费用。”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据估算,口腔种植体系统费用的降低将带来国内种植牙数量的增长。

面对即将到来的蓬勃市场,我国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牙医。

“种植牙虽然是局麻小手术,但手术效果和种植牙的使用寿命与医生的技术有直接关系。”周小东解释,和其他学科的主刀医生一样,牙医也要在临床实践中增长“经验值”,医生的临床经验越多、技术越好,患者种牙后的咀嚼力、舒适度越好,种植牙使用寿命越长。

技术创新是一个行业生机蓬勃的关键要素。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主任满毅告诉记者,通过引入数字化导板技术、数字化导航技术、智能化机器人种牙技术等科技手段能让种植体植入更加准确,减少手术的时间,甚至能完成一些常规不能完成的病例治疗。

尽管起步较晚,多家国内高新技术企业也开始进入种植体生产领域,并成为集采中选企业。随着国内消费群体的增加、市场进一步成熟,包括种植牙材料在内的国产高值医用耗材也有望获得更多用于临床的机会。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1/c14739-32615484.html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第五批查处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违法典型案例

2023-02-02    新华网

哄抬血氧仪价格、使用过期医用防护口罩、经营未依法注册的抗原检测试剂……市场监管总局1日公布第五批查处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违法典型案例,引导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

202316市场监管总局带队对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销售血氧仪的价格行为进行了调查。经查,该公司血氧仪销售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推高了鱼跃牌血氧仪市场销售价格。以该公司生产的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型号:YX306)为例,202212月生产入库平均成本比11月上涨47%,向经销商的平均销售价格由100/台上涨至231.78/台,涨幅131.8%;最高价格上涨至254.15/台,涨幅154.2%131日,江苏省镇江市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改正违法行为,罚款270万元。

  20221224日,山西省朔州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对朔州市朔城区振华西街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检查。经查,该服务站使用过期医用防护口罩且未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违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2023111日,朔州市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该服务站处以警告、没收涉案医疗器械、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

2022129日,浙江省金华市开发区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线索进行突击检查,现场查获施某某库存的假冒香奈儿商标口罩5100个。经查,202211月以来,施某某购得假冒香奈儿商标的口罩,并在其经营的网店销售。经商标权利人鉴定,施某某销售的口罩均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违反商标法规定。2023110日,金华市开发区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没收侵权假冒口罩5100个,并处罚款1.4万元。

江西省吉安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线索,对江西三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执法检查。经查,该公司在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情况下,组织人员擅自生产二类医疗器械“医用防护服”4560件。20221213日,吉安市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改正违法行为,没收涉案“医用防护服”4560件,并处罚款188.1万元。

20221220日,广东省廉江市市场监管局对廉江市邦仁药业怡心店进行执法检查。经查,该店在成本未发生变化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中药饮片销售价格,销售金额合计1006元。此外,该店于1219日购进中药饮片金银花用于调配方剂,未能够提供合法有效的药品购进票据,也未能提供供应商经营药品的资质证明。2023120日,廉江市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改正违法行为,没收非法购进的中药饮片金银花12.5公斤、没收违法所得1006元、罚款155030元。

20221220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接到群众举报,对重庆同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进行检查。经查,该公司在两家网络平台销售药品,以销售的布洛芬片为例,进货价格2.48/瓶,127日前销售价格为3.674.87/瓶,128日起销售价格上涨到1160/瓶。该公司在药品进货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药品销售价格,构成哄抬价格违法行为。2023116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改正违法行为,罚款30万元。

20221215日,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对成都潞川康健大药房有限公司进行检查。经查,该公司销售未依法注册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违法所得600元。2023112日,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该公司处以没收违法所得600元、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

20221220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市场监管局根据线索,对王某学在自营店面和朋友圈销售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相关情况开展调查。经查,王某学未经许可从事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经营活动,涉案货值金额13779.2元,违法所得2273.6元。2023113日,碧江区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王某学处以没收涉案医疗器械、没收违法所得2273.6元、罚款13779.2元的行政处罚。

据介绍,春节期间,市场监管总局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全力维护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市场秩序,保障群众购药用药合法权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2/c14739-32616226.html

把科技穿在身上,既有温度也有风度

2023-02-02    科技日报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受寒潮天气影响,全国部分地区气温大幅下降,处于“速冻”模式中。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信息,节日期间,我国东北、华北部分地区,气温创今冬新低,黑龙江省漠河市最低温度甚至跌至零下53摄氏度。

为了防寒,连不少“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年轻人,都穿上了厚实的外套。

不过,想御寒保暖,不必非要把自己裹成“粽子”。如今,用在冬衣上的“黑科技”能够帮助人们“既有风度、也有温度”。

“人体热量的散失是由于热传递造成的,热传递有3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夏兆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为了达到保温效果,在设计上冬季防寒衣物要尽一切可能减少热量经由这3种途径流失,冬季保暖材料及保暖服装也都是围绕着这一原理进行研发和设计的。

仿造鹅绒:

即使被浸湿也能实现保暖效果

“冬天人体与外部低温环境间存在巨大温差,这就造成热传导,即热量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导到温度低的地方。如果在衣服中加入低导热系数的高蓬松保暖填充物,就可以阻止热传导,进而减少人体热量散失,达到保暖的目的。”夏兆鹏介绍道,这类保暖填充物主要起阻隔热传导的作用,目前比较常见的天然材料有棉、毛、羽绒等,比较常见的化学纤维材料有中空涤纶、喷胶棉等。

与传统保暖填充材料相比,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保暖填充材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这种填充材料不仅保暖性强、轻便,而且在潮湿的环境下依旧可以持续保暖。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防寒服中就用这种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作为填充材料,其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仍然能够达到98%的保暖率。

“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的主要成分是与鹅绒纤维直径长度相差不大的仿造鹅绒,同时混入远红外涤纶和热熔涤纶。”夏兆鹏解释,其中仿造鹅绒以中空涤纶和Y形涤纶为主体,这两种涤纶可以最大限度地储存静止空气,而静止空气可以较好地保存热量。此外,即使是在被水浸湿的情况下,中空涤纶和Y形涤纶依然可以储存一定的静止空气。

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能够克服天然鹅绒显臃肿、有异味、易跑绒和价格高等缺点,同时具有超轻、超薄、湿态保暖、高蓬松度等特点,而且洗涤后回弹性好、不缩水、保暖率不降低。

碳纳米管加热膜:

通电即发热,温度可调控

采用加热材料制作的电热服是国内外研究最多的冬季服装之一。

“常见的加热材料有镍铬加热丝、复合加热丝、碳纤维加热丝、碳纳米管加热膜等,这些材料被内置于衣服中制成电热服,当电热服连上充电设备后,电流经过衣服内部的加热材料就会产生热量,仿佛把电热毯披在身上。”夏兆鹏介绍,除此之外,该类衣服还内置了传感器,通过蓝牙即可实现对衣服的智能控温,用户只需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用手机随时调整衣服的温度。

其中,碳纳米管加热膜作为控温加热系统中的重要元件,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加热膜可以反复水洗,耐弯折次数达到10万次以上,而且薄膜厚度约为几十微米,具有非常好的柔性,发热效率大于65%。”夏兆鹏补充道。

除此之外,价格相对便宜的金属丝线性加热元件,如镍铬加热丝、复合加热丝等,也是加热“能手”。

   “金属丝类材料具有高导电性、良好的电加热性能,且具有传感、电磁屏蔽等性能。以复合加热丝为例,其是在金属丝中添加了钼,既减少了金属的氧化,同时还可以提高金属电加热元件的耐用性。”夏兆鹏介绍道,将含有钼的金属丝,通过冷拉伸工艺变成微米级金属微丝,使其由金属丝转变为纤维。该纤维可以与聚酯纱线混纺制备成纱线,用其制作出的织物具有导电性。

相较普通导电织物,这种导电织物的柔性及舒适性都有所提升。“其柔性及形态与传统纤维及纱线十分接近,舒适性也得到提升。”夏兆鹏表示,不过,这类制衣材料仍然存在不耐长时间水洗、比较重等缺点。

人体红外反射材料:

人体热辐射反射率可达60%

红外热辐射是人体热量损失的另一种形式,传统纺织品的红外辐射率高、热量损失快,有研究指出棉花不可避免地会以中红外形式辐射出人体50%以上的热量。而人体红外反射材料则可以通过将人体发出的红外波反射回人体的方式减少红外热辐射损失,以达到保暖的效果。

“人体红外反射材料多数由金属颗粒构成,这些颗粒以一种微结构形式存在,将此材料附在织物上,便形成了红外波反射层。该反射层可以把人体辐射的大部分红外波都反射回来,从而达到保温效果。”夏兆鹏补充道。

“人体红外反射材料通常被用来制作冬装外衣的内衬,一般其人体热辐射反射率可以达到60%,提高服装防寒保暖效果比较明显。”夏兆鹏表示,不过,如果长时间处在超低温环境下,由于人体辐射的热量有限,因此该材料或无法达到理想的保暖效果。

聚四氟乙烯微孔膜:

低温环境下既透气又防水

冬季户外可能会出现下雨、降雪、霜冻等天气,通过高密防水,层阻挡雨、雪、霜的侵入,可避免因衣物内层保暖材料被浸湿而导致保暖系数降低、保暖效率下降甚至失效。

“防水材料是在高密织物外面附上一层聚四氟乙烯微孔膜、水性聚氨酯膜或者聚氨酯膜。”夏兆鹏解释道,聚四氟乙烯微孔膜每平方厘米有十多亿个孔,在低温环境下,这些孔洞的开孔率可以达到80%。该孔的直径比水蒸气分子的直径大700倍,因此人体产生的汗蒸汽可以从中通过,从而保持衣服的透气性。聚四氟乙烯微孔膜上孔的直径比一般水的直径小很多倍,因此外面的液态水无法通过,从而达到了防水的目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2/c14739-32616217.html

 “脾脏芯片”深度模拟镰状细胞病

2023-02-02    科技日报

镰状血细胞会堵塞脾的过滤器,导致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微流控设备,即“脾脏芯片”,可模拟急性脾隔离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人员发现,低氧水平更有可能使脾的过滤器堵塞,提高氧气水平可疏通过滤器,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输血是如何帮助镰状细胞病患者的。

大多数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因此每天必须移除近1%的供应量。在脾内,血液流经红髓组织,其中包含称为内皮间缝隙的狭窄通道。这些缝隙由排列在脾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形成,其最大开口尺寸明显小于红细胞的开口尺寸。任何因受损、僵硬或畸形而无法通过这些微小开口的红细胞,都会被困住并被巨噬细胞摧毁。

为了模拟脾的过滤功能,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具有两个模块的微流控设备,即模拟内皮间缝隙的S芯片和模拟巨噬细胞的M芯片。该设备还包括一个气体通道,可用来控制每个芯片的氧气浓度,以模拟人体内的条件。

研究人员用来自镰状细胞病患者的健康红细胞和镰刀状红细胞进行研究,允许这些细胞在控制氧气水平的情况下通过他们的设备流动。

研究发现,在正常氧气条件下(20%的氧气),镰状细胞在缝隙处造成一些堵塞,但仍有空间让其他血细胞通过。然而,当氧气水平下降到2%时,缝隙很快就被完全堵塞了。当研究人员再次提高氧气水平时,堵塞就消失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2/c14739-32616212.html

禽流感病毒突变或增感染人类风险

2023-02-02    科技日报

近日,《自然》和《科学》杂志同时报道了202210月在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强调一种可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H5N1型流感病毒或增加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风险。研究人员警告说,如果不采取谨慎的预防措施,这种疾病最终可能会在人群中传播。

202210月,西班牙加利西亚地区一个养殖场的水貂开始死亡,起初人们认为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影响,因为新冠病毒已袭击了其他国家的一些水貂养殖场。但检测结果却表明H5N1禽流感病毒才是罪魁祸首。当局立即扑杀了该养殖场的5万多只水貂,并对工人进行了隔离检查。

从该养殖场的4只水貂身上提取的病毒样本,经过基因测序后显示,与禽流感病毒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包括一种聚合酶基因T271A的突变。这种变化有助于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更好地复制。在其他受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样本中也发现了这种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哺乳动物捕食鸟类或者吞食鸟屎后,也有可能会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意味着公共卫生风险有所上升。研究人员担心,水貂的大规模养殖会增加禽流感疫情的风险,甚至会成为各类病毒不断变异的温床。此前,新冠病毒也曾在水貂间大规模传播。

德国弗里德里希·勒夫勒动物健康研究所主任梅滕赖特指出,H5N1禽流感疫情此前已被零星观察到从禽类传播到浣熊、狐狸、貂鼠、海豹。但是202210月在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暴发的疫情,则有可能让病毒获得直接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能力。它意味着病毒又向适应哺乳动物宿主演化了一步。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的《欧洲监测》近期也有论文关注这一事件,它再次点燃了人们长期以来对H5N1病毒可能引发人类大流行的担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2/c14739-32616210.html

中疾控首次报告我国代表性婴幼儿膳食调查数据

2023-02-03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2日电(记者顾天成、李恒)我国05月龄纯母乳喂养婴儿的母乳平均摄入量为800.1/日,623月龄婴幼儿辅食来源的蛋白质偏高、铁和锌不足……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首次报告了“十三五”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婴幼儿膳食调查数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振宇表示,婴幼儿期营养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基础。膳食摄入不足或过多是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食物摄入评价可识别早期营养不良,为实施营养干预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据介绍,此次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05月龄婴儿母乳摄入量和623月龄婴幼儿辅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为推动我国母乳和辅食评估技术创新与发展提供最新信息。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婴儿母乳摄入量方面,2019年至2021年间我国05月龄纯母乳喂养婴儿的母乳平均摄入量为800.1/日,24小时平均母乳喂养次数为8次。母乳摄入量随着月龄的升高而增加,5月龄保持平稳。除个别月龄外,不同地域和性别05月龄婴儿母乳摄入量相近。配方粉或辅食引入直接影响6月龄内婴儿母乳摄入量。

在辅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方面,2019年至2021年间我国68月龄、911月龄、1217月龄和1823月龄婴幼儿每日辅食来源的能量分别为156.1千卡、258.0千卡、388.7千卡和581.1千卡。与世界卫生组织辅食营养素密度建议值相比,此次调查研究内的623月龄婴幼儿辅食蛋白质密度偏高,68月龄和911月龄婴儿辅食铁密度和锌密度偏低。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3/c14739-32616909.html

最高不超4500 种植牙告别“万元时代”

2023-02-03    北京青年报

“万元种植牙”时代将落幕。北京青年报记者22日了解到,近日河南、安徽等多省医保局发布通知,公布种植牙集采落地日期和目标价格等。其中,湖南、河北等省更是已经于131日执行了种植牙的目标价格。

多地开始实施“种牙价格调控”

河南发布通知,明确自2023210日起,单颗常规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为4300元,单颗常规种植全流程费用不高于调控目标的97%。此外,广东省医保局也提出将单颗常规种植牙按照“诊查检查+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的医疗服务价格实施整体调控,全流程收费调整为政府指导价,最高价不超过4500元,其中粤东、粤西和粤北12个地市最高价不超过4300元。

而湖南省、河北省则已经于131日开始实施了“种牙价格调控”。其中,湖南省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牙全流程医疗服务及药品总费用不超过4300元。河北省确定省级公立医疗机构调控目标为4300元。

安徽则将总费用控制在了4280元。根据安徽省发布通知,该省属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牙全流程医疗服务及药品总费用不超过4280元,包含种植全过程的诊察费、生化检验、影像检查费、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麻醉费等,不包括拔牙、牙周洁治、根管治疗、植骨、软组织移植、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加收、颅颌面部种植体植入加收、临时冠修复植入、种植体系统及冠(义齿)费用。

收费名目透明化挤掉价格泡沫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此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在专项治理通知中,曾经名目众多的种植牙收费渐渐规范化、透明化。通过专项治理,种植牙行业逐步实现更好评价、更好计价、更好监督的“阳光医疗”模式;医疗机构也走上了通过透明价格、规范管理、良好口碑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该通知明确一颗种植牙的费用分为三个部分,即种植体耗材、牙冠耗材和医疗服务费用。国家医保局通过对公立医院设定调控目标,引导市场收取医疗服务费不超过4500/颗。

收费名目的透明化,挤掉了因获客竞争等市场行为带来的价格泡沫。

带量采购 破解“种牙贵”

今年111日,在四川开标的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是破解“种牙贵”的又一举措。这次被称为“史上最难”的集采最终平稳落地,平均中选价格降至900余元,平均降幅55%

据国家医保局信息显示,此次参与报量医疗机构多达1.8万家,其中民营机构1.4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80%,需求总量达287万套,约占国内年种植牙数量(400万颗)的72%,预计每年可节约患者费用40亿元左右。具体来看,参与投标企业达55家,其中39家拟中选,中选率达71%

价格方面,拟中选产品中选价格区间在约600元至1850元左右。瑞士品牌士卓曼、美国品牌登士柏、瑞典品牌诺保科种植体系统从原采购中位价5000元降至1850元左右,市场需求量最大的韩国品牌奥齿泰和登腾种植体系统从原采购中位价1500元降至770元左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3/c14739-32616905.html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