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2年第43期

发布时间:

2022/12/16 10:16:26

浏览次数:

12898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2年第43期                                总第462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截至12月8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2月9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2月10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2月11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2月12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2月13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截至12月15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科研动向

l  Nature:现有药物可终结新冠!关闭新冠感染受体,不怕病毒变异

l  JDS:绿茶真的有益无害吗?绿茶提取物或会损伤携带特定遗传突变人群的肝脏健康!

l  npj Vaccines:新型mRNA疫苗或能使出组合拳来帮助人类抵御疟疾的感染和流行

l  Nat Commun:空气污染和孕妇死产率的增加直接相关 贫穷国家尤其如此!

l  Nature子刊:只需每天3分钟剧烈运动,就能显著延长寿命,降低死亡风险

l  Nature重磅:找到了终结新冠的药物,封闭ACE2受体,让所有变异株都无法感染!

l  这个冬天,情况复杂,多个奥密克戎新突变亚型迅速崛起,让疫情难以预测

l  《癌细胞》:科学家分析了近130万个细胞,发现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极端的免疫多样性!

l  为什么新冠、流感都在冬天更流行?原来是鼻子里的免疫军团“冷到怠工”了!

l  郑州大学!HNRNPK/CLCN3轴通过CAF-肿瘤相互作用促进LUAD的进展

l  Nat Commun:揭示昼夜节律钟影响机体疫苗反应的分子机制

l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 组织蛋白酶B通过促进NLRP3介导的

l  下垂加重糖尿病心肌病变

l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每一口饮料都要命!近30年中国人含糖饮料死亡人数翻倍

l  孕期高脂饮食,或致男胎患抑郁症、自闭症!Nature子刊:

l  高脂饮食以性别特异性破坏胎盘、脑轴

l  PNAS:无糖也不健康!增加焦虑风险,甚至会遗传给后代

l  《自然》子刊:肠道“性别”,长寿的秘诀!中国科学家发现,两性之间寿命差异的原因和对抗衰老药物反应不同的关键生物机制!

l  科学家利用空间动态代谢组学确定人类肾脏分化中的代谢细胞命运轨迹

l  PNAS:肥胖为何会增加癌症风险?肥胖促进血管新生唤醒休眠肿瘤


舆情信息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专家提醒新冠病毒感染者——重复、超剂量用药或致肝衰竭

l  兰科药用植物中提取出高含量抗衰老多糖

l  “芯片上心脏病”模型可复制心肌梗塞有朝一日可作为个性化药物试验台

l  神经元调节反应敏感度机制发现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市民现在买不到药怎么办?北京药监局:已采取多项措施

l  新华时评:发热门诊要应设尽设、应开尽开

l  北京:强化社区服务 工作重心由管控向服务管理转变

l  上海宣布“清零”,地铁、餐饮场所等,什么码也不要

l  关口前移主动施策,终结结核病流行

l  战疫,守护14亿多人的生命方舟

l  瞄准问题找答案,依据实情做方案

l  人体水周转率方程揭示每天喝八杯水有点多

l  利用毫米波雷达可无接触实时监测心电图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海地接收超百万剂霍乱疫苗

l  “阳”过了,离回归正常生活还有多远?

l  钟南山院士讲“抗疫课”——新冠感染并不可怕,建议加强异种疫苗接种


热点追踪

截至128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09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8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63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9例(广东12例,湖北11例,北京7例,上海5例,辽宁4例,四川3例,陕西2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江西1例,山东1例,重庆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辽宁);本土病例3588例(广东1391例,北京1185例,河南198例,重庆111例,福建96例,浙江73例,海南67例,四川67例,山东64例,辽宁52例,黑龙江48例,云南45例,内蒙古31例,贵州30例,上海28例,江苏25例,陕西19例,湖南14例,山西13例,青海11例,湖北10例,天津2例,河北2例,广西2例,新疆2例,安徽1例,西藏1例),含22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135例,浙江20例,北京19例,重庆15例,黑龙江11例,福建10例,青海7例,山东4例,四川2例,云南2例,山西1例,内蒙古1例,河南1例,海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例(在上海),本土病例1例(在北京)。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74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本土病例3670例(广东1600例,北京394例,重庆278例,黑龙江187例,四川151例,新疆146例,河南139例,山西125例,山东109例,内蒙古85例,福建68例,浙江64例,云南54例,辽宁42例,江苏34例,贵州34例,吉林32例,湖南29例,上海27例,陕西18例,河北17例,海南9例,安徽8例,湖北7例,青海5例,天津2例,江西2例,甘肃2例,广西1例,宁夏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84691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5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18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2804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527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8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3158*(其中重症病例14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09259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57652*,现有疑似病例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478654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459212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160例,其中境外输入156例,本土13004例(重庆2656例,广东1989例,北京1488例,山西1060例,黑龙江717例,陕西590例,山东428例,天津327例,贵州320例,上海303例,云南285例,四川281例,江苏271例,湖北260例,福建213例,河南206例,宁夏194例,浙江167例,吉林161例,辽宁157例,海南155例,青海147例,河北134例,广西99例,甘肃92例,内蒙古77例,安徽72例,湖南55例,新疆48例,江西35例,西藏13例,兵团4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3048例,其中境外输入199例,本土32849例(广东8342例,重庆6507例,四川1730例,北京1516例,吉林1510例,新疆1434例,山西1321例,青海1098例,山东1094例,河南959例,黑龙江924例,天津676例,甘肃663例,内蒙古615例,江苏580例,广西579例,湖北521例,宁夏418例,云南387例,辽宁365例,河北321例,安徽277例,陕西234例,上海210例,湖南192例,贵州128例,福建90例,江西71例,浙江55例,海南26例,兵团5例,西藏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32例(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22042例(境外输入1724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898272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69948例(出院101657例,死亡1089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51例(出院791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427473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585例)。

备注:*北京核减2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tb/202212/9380bd53c0f0413eb30dc4de5

截至129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10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9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08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广东10例,福建6例,重庆6例,北京4例,辽宁4例,天津3例,上海3例,四川3例,内蒙古2例,山东2例,浙江1例,湖北1例,云南1例,陕西1例,甘肃1例),含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内蒙古1例,浙江1例,广东1例,云南1例);本土病例3034例(广东1115例,北京924例,重庆240例,海南122例,河南104例,四川100例,福建80例,浙江71例,山东63例,云南39例,辽宁38例,内蒙古35例,黑龙江21例,陕西20例,贵州14例,上海13例,江苏12例,湖北11例,河北4例,山西4例,安徽2例,湖南1例,广西1例),含31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重庆129例,广东122例,浙江17例,福建13例,北京9例,河南5例,山东4例,海南4例,四川3例,安徽2例,陕西2例,黑龙江1例,湖南1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68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2例,本土病例4609例(广东2013例,北京498例,四川351例,重庆220例,河南181例,山西171例,新疆158例,浙江132例,内蒙古116例,黑龙江114例,云南110例,山东91例,福建78例,辽宁77例,江苏55例,陕西48例,湖南44例,上海33例,贵州30例,安徽17例,河北16例,湖北14例,广西11例,青海10例,吉林8例,江西3例,海南3例,甘肃3例,天津2例,宁夏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184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6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94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09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59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9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1559例(其中重症病例15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13940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0734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4876547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230253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0729例,其中境外输入178例,本土10551例(重庆2248例,广东1819例,北京1308例,黑龙江769例,山西643例,陕西452例,山东396例,天津291例,上海259例,江苏237例,湖北235例,云南228例,吉林173例,青海170例,四川158例,河北132例,浙江127例,宁夏124例,辽宁115例,福建106例,海南103例,广西101例,贵州58例,内蒙古57例,安徽56例,甘肃56例,河南51例,江西27例,新疆21例,湖南17例,西藏14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5815例,其中境外输入193例,本土35622例(广东6704例,重庆5917例,甘肃2432例,北京2278例,青海1916例,山西1870例,吉林1599例,四川1535例,新疆1238例,河南1141例,湖北973例,广西881例,山东838例,天津783例,辽宁665例,江苏643例,内蒙古514例,宁夏461例,安徽448例,黑龙江414例,云南413例,湖南387例,河北368例,上海313例,陕西232例,贵州188例,江西151例,福建145例,浙江144例,西藏16例,海南11例,兵团4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17例(境外输入4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96639例(境外输入170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914325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71619例(出院102052例,死亡1091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78例(出院791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441828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617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tb/202212/ba74eb59e3194a79b8094c31d08d5dc5

截至1210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11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10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338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8例(广东27例,湖北13例,重庆5例,北京4例,上海4例,内蒙古3例,辽宁3例,山东3例,四川2例,天津1例,江苏1例,福建1例,陕西1例),含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内蒙古1例,辽宁1例);本土病例2270例(北京784例,广东735例,海南163例,重庆141例,浙江106例,四川77例,河南44例,福建41例,辽宁27例,黑龙江25例,江苏22例,云南21例,内蒙古20例,陕西17例,山东14例,湖南13例,湖北5例,山西4例,上海4例,河北3例,贵州2例,天津1例,安徽1例),含8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4例,北京10例,福建10例,浙江8例,重庆4例,四川4例,河南3例,陕西3例,湖南2例,黑龙江1例,山东1例,海南1例,贵州1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50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4例,本土病例4432例(广东1980例,北京515例,四川270例,重庆246例,云南206例,浙江188例,黑龙江150例,贵州130例,山西95例,河南92例,内蒙古85例,福建60例,江苏58例,海南46例,辽宁44例,陕西43例,山东35例,新疆35例,上海33例,湖南33例,青海31例,吉林16例,湖北16例,河北13例,安徽5例,广西3例,天津2例,江西1例,西藏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28737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4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88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16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673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10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9391例(其中重症病例15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18446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3072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493667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60781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8477例,其中境外输入150例,本土8327例(重庆1846例,广东1791例,北京877例,黑龙江625例,山西429例,山东333例,天津278例,陕西253例,湖北220例,上海197例,青海193例,江苏162例,河北124例,海南124例,云南123例,吉林107例,福建107例,四川89例,广西70例,辽宁69例,浙江62例,宁夏57例,内蒙古41例,河南39例,安徽25例,甘肃25例,湖南22例,西藏16例,贵州12例,新疆10例,江西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0898例,其中境外输入228例,本土30670例(广东5838例,重庆4124例,北京2993例,山西2317例,四川1482例,新疆1214例,甘肃1042例,黑龙江954例,天津932例,云南910例,河南882例,宁夏788例,青海730例,吉林676例,江苏643例,辽宁599例,湖北597例,内蒙古527例,广西511例,山东490例,陕西392例,贵州361例,河北315例,上海295例,安徽231例,浙江226例,湖南224例,福建162例,江西104例,海南75例,西藏28例,兵团8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85例(境外输入2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74133例(境外输入162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930363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73347例(出院102457例,死亡1093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912例(出院794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456104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641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tb/202212/1f0cf09b6ede4209a16eccd200ecb09d

截至1211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12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11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24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9例(广东21例,内蒙古10例,四川10例,上海7例,湖北6例,北京5例,天津3例,山东2例,重庆2例,辽宁1例,福建1例,陕西1例),含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在辽宁);本土病例2171例(广东879例,北京528例,海南207例,浙江106例,重庆101例,四川96例,河南80例,福建41例,辽宁29例,云南19例,黑龙江13例,山东12例,内蒙古11例,上海11例,江苏10例,湖南7例,山西4例,湖北4例,陕西4例,河北2例,广西2例,贵州2例,天津1例,安徽1例,西藏1例),含6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6例,福建9例,重庆8例,北京4例,浙江3例,黑龙江1例,江苏1例,山东1例,海南1例,四川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5例,均为本土病例(均在北京)。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66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0例,本土病例3613例(广东1736例,北京522例,重庆222例,四川196例,黑龙江191例,云南147例,福建105例,内蒙古75例,河南72例,山西61例,浙江54例,贵州47例,江苏43例,山东25例,湖南14例,陕西14例,辽宁13例,上海13例,新疆13例,湖北12例,海南10例,河北6例,安徽6例,广西4例,青海4例,吉林3例,天津2例,江西2例,甘肃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03892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4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07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23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723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11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7968例(其中重症病例14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2109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5312例,现有疑似病例6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499630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13759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598例,其中境外输入143例,本土6455例(重庆1744例,广东1468例,北京609例,山西292例,黑龙江286例,天津253例,山东242例,青海172例,湖北154例,陕西139例,河北125例,上海120例,海南117例,江苏99例,云南82例,福建76例,河南75例,浙江68例,吉林60例,四川53例,辽宁43例,宁夏41例,广西37例,甘肃31例,内蒙古26例,安徽16例,湖南9例,西藏9例,江西3例,贵州3例,新疆3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9843例,其中境外输入113例,本土29730例(重庆7112例,广东5168例,甘肃3087例,北京2055例,四川1307例,山西1249例,河南1153例,青海1100例,新疆842例,云南752例,江苏680例,黑龙江619例,天津470例,山东453例,宁夏399例,吉林379例,辽宁333例,广西309例,贵州306例,湖北264例,陕西253例,内蒙古246例,福建240例,河北227例,上海207例,安徽206例,湖南118例,江西96例,浙江86例,西藏8例,海南4例,兵团2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66例(境外输入1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50822例(境外输入1654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946179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75036例(出院102909例,死亡10959例),澳门特别行政区956例(出院79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470187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679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3593fd79b51c42ad906cbaa5e8a24d68

截至1212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13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12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31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5例(广东22例,北京8例,上海8例,浙江2例,天津1例,福建1例,山东1例,湖北1例,陕西1例),含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浙江);本土病例2270例(广东775例,北京559例,浙江243例,海南186例,重庆180例,河南74例,四川71例,福建29例,山东28例,黑龙江20例,云南16例,辽宁14例,上海14例,山西12例,湖南9例,陕西8例,内蒙古7例,安徽6例,江苏4例,湖北4例,天津3例,河北2例,江西2例,广西1例,贵州1例,西藏1例,宁夏1例),含15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107例,重庆26例,福建11例,浙江3例,山东2例,北京1例,江苏1例,安徽1例,宁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例(在上海),本土病例11例(均在北京)。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94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1例,本土病例3882例(广东1802例,北京473例,四川341例,重庆216例,福建142例,云南133例,浙江108例,黑龙江91例,河南83例,内蒙古74例,辽宁65例,山西50例,陕西50例,江苏49例,湖南39例,山东38例,贵州37例,上海31例,河北13例,湖北11例,新疆10例,安徽6例,海南6例,青海5例,西藏4例,广西2例,天津1例,江西1例,甘肃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95613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6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91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2827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784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12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6340例(其中重症病例14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6052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7627例,现有疑似病例18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057211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777516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364例,其中境外输入183例,本土5181例(重庆1398例,广东1264例,北京468例,山西231例,黑龙江214例,天津213例,山东199例,青海127例,河北125例,上海115例,陕西106例,湖北102例,河南82例,云南80例,江苏76例,海南64例,浙江57例,吉林45例,四川42例,广西39例,辽宁36例,福建35例,宁夏25例,安徽17例,内蒙古5例,西藏4例,新疆4例,甘肃3例,兵团3例,江西1例,湖南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5685例,其中境外输入176例,本土25509例(广东4732例,重庆3996例,四川2233例,甘肃2143例,山西1480例,北京1414例,河南970例,云南823例,新疆802例,湖北684例,山东626例,黑龙江613例,江苏608例,辽宁397例,天津362例,内蒙古353例,吉林337例,浙江335例,湖南321例,陕西296例,福建286例,安徽265例,青海246例,贵州229例,广西225例,河北212例,上海198例,宁夏162例,江西117例,西藏24例,海南16例,兵团4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55例(境外输入2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30346例(境外输入1659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958677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76597例(出院103196例,死亡1098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040例(出院801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10853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710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

截至1213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14    国家卫健委

1213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29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2例(福建8例,山东8例,北京6例,广东5例,上海4例,陕西4例,四川3例,内蒙古2例,黑龙江1例,江苏1例);本土病例2249例(广东1044例,北京476例,重庆179例,海南112例,浙江90例,四川73例,福建70例,河南66例,辽宁20例,山东20例,陕西19例,上海16例,云南16例,内蒙古13例,江苏12例,黑龙江11例,贵州4例,湖北2例,广西2例,天津1例,河北1例,山西1例,湖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7例,均为本土病例(北京6例,重庆1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35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89例,本土病例3268例(广东1800例,北京295例,重庆177例,福建168例,山西132例,山东102例,黑龙江79例,云南72例,内蒙古67例,河南61例,浙江57例,江苏45例,四川41例,贵州37例,陕西34例,辽宁25例,上海22例,湖南14例,新疆9例,安徽8例,河北7例,广西5例,湖北2例,西藏2例,甘肃2例,青海2例,天津1例,吉林1例,江西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32391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44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2831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873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13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5274例(其中重症病例15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9409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9918例,现有疑似病例14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10927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96873人。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977357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78020例(出院103631例,死亡1102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142例(出院804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498195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722例)。

    说明:当前,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的策略,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无法准确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量,从今天(20221214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b116e06cd2e847baad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2-13    国家卫健委

    截至2022121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5024.4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e2b3e84dad9a4d

截至1215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16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15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5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6例(广东17例,北京14例,四川11例,黑龙江6例,上海6例,山东3例,天津2例,内蒙古2例,云南2例,辽宁1例,浙江1例,福建1例);本土病例2091例(广东1065例,北京428例,重庆154例,福建62例,四川61例,浙江43例,山东39例,上海36例,云南31例,河南30例,内蒙古27例,天津23例,山西16例,辽宁14例,河北13例,青海11例,江苏10例,贵州8例,黑龙江7例,广西4例,陕西3例,宁夏3例,海南2例,西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为本土病例(北京1例,重庆1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14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4例,本土病例2091例(广东858例,北京262例,四川180例,福建141例,云南97例,陕西75例,山东73例,河南68例,重庆55例,黑龙江44例,内蒙古40例,山西31例,浙江31例,江苏30例,贵州27例,甘肃17例,河北16例,辽宁14例,上海11例,湖南7例,安徽5例,新疆4例,江西1例,湖北1例,西藏1例,青海1例,宁夏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16701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6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24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43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01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15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4707例(其中重症病例19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34119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74075例,现有疑似病例1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205242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46786人。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901456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81354例(出院104617例,死亡1107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299例(出院874例,死亡7例),台湾地区8531911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796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16ee7e5fe6ed478f8207f8892e9bf69b.shtml

科研动向

Nature:现有药物可终结新冠!关闭新冠感染受体,不怕病毒变异

2022-12-10    生物探索

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这项研究表明(图1),一种用于治疗肝病的现有药物能够“锁定”SARS-CoV-2进入人体细胞的通道,即细胞表面上称为ACE2的受体。由于这种药物针对的是宿主细胞而不是病毒,因此它可以预防病毒的未来新变种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冠状病毒。

来自剑桥大学Wellcome-MR剑桥干细胞研究所和Addenbrooke医院的FotiosSampaziotis博士与柏林夏里特健康研究所的LudovicVallier教授合作主导了这项研究。研究者表示如果该研究的结论可以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便可以提供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保护那些接种疫苗无效或无法获得疫苗的人群。

Sampaziotis博士表示:“疫苗通过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来保护我们,使其能够识别并清除病毒。但疫苗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例如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而且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疫苗。”研究人员寻找了替代方法来保护人体免受SARS-CoV-2感染,这些方法不依赖于免疫系统并且可以补充疫苗接种。

熊去氧胆酸对类器官

和动物最初的影响

Sampaziotis博士之前一直在研究类器官——“微型胆管”用以研究胆管疾病。类器官是可以在培养物中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簇,具有与正在研究的器官部分具有相同功能的3D结构。研究人员在试验中发现,一种被称为FXR的分子大量存在于这些胆管类器官中,它直接调节病毒“门道”ACE2,有效地打开和关闭它。

继续深入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idUDCA)是一种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肝病药物,它可以“降低”FXR并关闭ACE2通道。发表在Nature的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表明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关闭“微型肺”和“微型内脏”(代表SARS-CoV-2的两个主要目标)中的ACE2通道,并防止病毒感染。

为证明UDCA这种药物不仅可以预防实验室培养细胞的感染,还可以预防活生物体的感染,为此,研究人员与利物浦大学合作,合作研究UDCA可以预防暴露于SARS-CoV-2病毒的仓鼠感染,该病毒被用作抗SARS药物临床前测试的“黄金标准”模型。研究得到了重大发现:用UDCA治疗的仓鼠受到了保护,免受病毒的delta变种的侵害,这种变种在当时是新出现的,而对现有疫苗有部分抵抗力。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仍需要适当对照的随机试验来证实以上发现,但数据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充分表明UDCA可以作为可靠的药物来预防COVID-19并作为补充疫苗接种计划,特别是在弱势群体中可以发挥很大价值。”

熊去氧胆酸对人体器官的保护力

接下来,研究人员与纽卡斯尔大学合作,为了研究UCDA在仓鼠身上的发现是否适用于暴露于该病毒的人类肺部。研究小组取了一对不适合移植的捐赠肺,用呼吸机让它们在体外呼吸,并用泵让类似血液的液体在肺中循环,以保持器官的功能,同时可以对它们进行研究。一个肺被给予药物,但两个肺都暴露于SARS-CoV-2。果然,接受药物的肺没有被感染,而另一个肺却感染了。以上结论对器官移植非常重要,考虑到通过移植器官传播COVID-19的风险,UCDA可能会开辟在移植前用药物治疗器官以清除病毒的可能性。

来自剑桥大学的第一作者TeresaBrevini表示:“这项独特的研究让我们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转化科学,利用实验室发现直接解决临床需求。使用几乎所有触手可及的方法,试验证明了一种现有药物UCDA可以关闭病毒的大门,并可以保护人类免受COVID-19的侵害。更重要的是,因为UCDA这种药物作用于我们的细胞,所以它不受病毒突变的影响,即使出现新的变种也仍有效。”

Sampaziotis博士表示,这种药物是保护那些对COVID-19疫苗无效或无法获得疫苗的群体的一种负担得起且有效的方法。医学界已经在临床上使用UDCA多年,所以深知UDCA是安全的并且耐受性很好,这使得对COVID-19高风险人群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UDCA这种药物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量生产且易于储存和运输,这使得药物在病毒爆发期间可以快速被广泛使用;UDCA不针对免疫系统或病毒本身,因此可能对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有效,并防止病毒产生耐药性;UDCA也可能对未来的冠状病毒大流行有效,因为ACE2是许多此类病毒的入口。研究人员表示:我们乐观地认为这种药物会成为我们对抗COVID-19的重要武器。

特别提醒和需要注意的是,关于UDCA对于COVID-19治疗以及预防的作用仅限上述Nature的论文研究中的试验结论,如有相关药物上市后的具体效果,还需关注后续的信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b3ee5121822.html

JDS:绿茶真的有益无害吗?绿茶提取物或会损伤携带特定遗传突变人群的肝脏健康!

2022-12-12    生物谷

长期使用大剂量的绿茶提取物或会对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和2型糖尿病产生一些保护作用,但也会在少数人群中引起肝脏损伤。那么哪些人群有风险呢?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of Dietary Supplements上题为“Hepatotoxicitywith High-Dose Green Tea Extract: Effect of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and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4 Genotyp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提供了首个可靠的线索表明,两种基因突变或许能帮助预测风险人群。

研究者Hamed Samavat说道,学习预测哪些人群会遭受肝脏损伤具有潜在的重要性,因为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高剂量的绿茶提取物会对那些安全服用的人群产生明显的健康益处;利用来自明尼苏达绿茶试验计划(MinnesotaGreen Tea Trial,一项研究绿茶对乳腺癌影响效应的大规模试验)的数据,研究人员调查了,相比其他人群而言,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人群在每天摄入843毫克绿茶中中的主要抗氧化剂—儿茶素(EGCG)一年后是否机体会表现出肝脏压力的迹象。

随后研究人员选择了两个基因突变进行研究,因为每一个基因突变都控制者分解EGCG的酶类的合成,研究人员选择明尼苏达绿茶试验计划中的数据,是因为其是一项针对独特人群的大型精心设计的研究,这项为期一年的安慰剂对照试验包括1000多名绝经后女性,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者在3个月、6个月、9个月以及12个月时的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基因型中发生一种变异的女性中,其机体肝脏损伤的早期迹象比正常情况下更为常见,且由尿苷5-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4UGT1A4)基因型的变异能对患者机体的肝脏损伤进行强烈预测。

平均而言,携带高风险UGT1A4基因型的参与者在摄入绿茶补充剂9个月后,机体指示肝脏压力的酶类的水平上升了近80%,而携带低风险基因型的个体机体相同酶类的水平仅上升了30%。研究者Samavat说道,我们距离能安全摄入高剂量的绿茶提取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肝脏毒性的风险仅与高水平的绿茶补充剂相关,而与摄入绿茶或者甚至服用低剂量的绿茶提取物并无关联,这一基因型的突变并不能完全解释研究参与者中肝脏酶类的改变,而完整的解释可能包括一些不同的遗传突变或者一些非遗传性的因素。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已经确定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部分,并朝着能预测哪些人群能够安全地享受高剂量绿茶提取物所带来的任何健康益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理解绿茶提取物相关的肝脏毒性背后的遗传学机制或许能为绿茶提取物的治疗性使用提供重要的遗传性指导模式或范式。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5b0e5089617.html

npj Vaccines:新型mRNA疫苗或能使出组合拳来帮助人类抵御疟疾的感染和流行

2022-12-12    生物谷

全球有超过90个国家都存在疟疾的流行,每年疟疾会在全球引发2.41亿人感染,且会造成约62.7万人死亡,疫苗是一种能帮助消除致死性疾病的预防性措施,然而目前尚无针对疟疾的疫苗,而最近诸如在治疗SARS-CoV2mRNAs疫苗上的疫苗开发的先进技术或有望帮助开发新一代的疟疾疫苗。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pj Vaccines上题为“mRNA-LNPexpressing PfCSP and Pfs25, two leading vaccine candidates targeting infectionand transmissio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两种mRNA候选疫苗,其或能高效降低疟疾的感染和传播,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两种实验性的疫苗能在机体诱导出强大的免疫反应,而无论其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

研究者Nirbhay Kumar说道,消除疟疾并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这种疫苗或许有望将疟疾从全球很多地方“驱逐”出去,mRNA疫苗技术或许有望改变当前的疟疾防治规则,我们看到该技术在抵御COVID上是非常成功的,本文中,我们对这种技术进行了调整,旨在让其作为一种帮助有效抵御疟疾的工具。研究人员重点对恶性疟原虫进行了研究,其只引发疟疾的四种疟原虫中的一种,也是对人类最致命的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主要是通过按蚊的叮咬来进行传播,其占到了全球所有疟疾病例的90%以上,而且占到了疟疾死亡病例的95%以上;大多数病例和死亡病例都发生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但世界上一半的人群都有感染这种致命性疾病的风险,为此,文章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两种特殊的mRNA疫苗来干扰疟原虫生命周期的不同部分。

研究人员利用靶向帮助疟原虫在机体内移动并入侵感染的蛋白的mRNA疫苗来免疫一组小鼠,随后他们利用能靶向帮助疟原虫在蚊子肠道内繁殖的蛋白的另一种疫苗来对另一组小鼠免疫,随后利用能引起感染的疟原虫来对免疫过的小鼠进行挑战,并对疫苗所诱导的抗体进行检测来确定其是否能干扰疟疾的传播。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疫苗都能在小鼠机体中诱导出强大的免疫反应,而且能有效减少宿主和蚊子载体体内的疟原虫感染,在疟原虫传播到健康蚊子期间,保护性抗体的存在或能明显降低蚊子体内的疟原虫载量,这或许就是干扰疟疾传播的重要一步。研究者Kumar说道,这些疫苗或能高效预防疟原虫的感染,其有可能完全消除疟原虫的传播潜力,随后研究人员利用上述两种疫苗来免疫小鼠,结果发现,共免疫或能有效降低小鼠的感染和疟疾的传播,同时还不会影响小鼠机体的免疫反应。

为了观察这些mRNA疫苗与其它基于核酸的疫苗平台之间的差异,研究人员利用DNA质粒重复了实验,结果发现,相比DNA疫苗而言,mRNA疫苗在诱导机体免疫反应方面要优越地多。后期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更多的研究(包括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进行相关的研究)来将这种新型疫苗推向市场,旨在产生能安全用于人类机体的疫苗。

最后研究者表示,拥有一种能有效干扰疟原虫生命周期多个部分的疫苗混合制剂或许是开发疟疾疫苗的“圣杯”之一,这项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在开发能安全用于人类机体预防疟疾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研究人员旨在开发出能帮助人类战胜疟疾挽救生命的潜在疫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54de5088710.html

Nat Commun:空气污染和孕妇死产率的增加直接相关 贫穷国家尤其如此!

2022-12-12    生物谷

女性妊娠期暴露于环境细颗粒物(PM2.5)污染中或会增加死产的风险,但相关的疾病负担研究人员却并不清楚,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中(LMICslow- andmiddle-income countries)。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Estimation ofstillbirths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fine particles in 137 countri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或与死胎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尤其是在较为贫穷的国家,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来自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卫生调查部分的交叉引用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揭示了上述关联。

胎儿的死产即在孕妇分娩前不久或在分娩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且这几乎贯穿于女性怀孕的整个过程;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每年大约都会发生近200万死产病例,而且主要发生在贫穷和不发达的国家中,大多数的死产都是由于胎儿的异常、分娩时并发症、母亲胎盘的问题或健康状况,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推测空气污染或许在其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如此多的死产病例会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中。

为了找到空气质量和死产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利用来自卫生调查部门的交叉引用数据,比较了多个国家的死产数量以及其空气污染率,他们重点关注了细颗粒物空气污染。在分析中,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明显的模式,即死产率较高的国家出现细颗粒物空气污染的水平也较高,排名第一的是印度,其发生平均死产数量是最高的,每年2500万新出生的婴儿中,就有21.7万例死产病例,而印度也是细颗粒物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此前有研究显示其平均空气污染率为60.15Ug/m3,而WHO5 Ug/m3作为细颗粒物空气污染的安全水平上限。

研究者建议,本文研究结果或能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被使用,而知晓所呼吸的污染空气会增加死产的风险,孕妇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比如,其可以在外出活动时佩戴N95口罩,如果可能的话,在特别糟糕的天气完全避免外出或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低收入国家中,阻断孕妇接触或暴露于PM2.5污染或能改善其机体健康并进一步降低死产的发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b55e5088679.html

Nature子刊:只需每天3分钟剧烈运动,就能显著延长寿命,降低死亡风险

2022-12-13    生物世界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我们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但是需索人并没有动力和恒心去进行运动。而一项最新研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在日常工作中,只需进行三四次每次1分钟的剧烈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我们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但是需索人并没有动力和恒心去进行运动。而一项最新研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在日常工作中,只需进行三四次每次1分钟的剧烈运动,就能大大降低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这项研究由来自悉尼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南丹麦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以:Associationof wearable device-measured 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with mortality 为题,于128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NatureMedicine 上。

    这项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只需3-4次每次持续一两分钟、短促、剧烈的体能活动(如非常快地步行,赶公交时的跑动),与死亡风险大量下降有关,全因和癌症相关死亡风险降低40%,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49%。这样下降的风险在量上相当于闲暇时运动中剧烈体能活动的效果。

    可穿戴设备使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体能活动的数据,从而有可能评估短暂爆发性活动的健康结果,此前这些活动很难测量。

    Emmanuel Stamatakis 等人分析了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25241名参与者的可穿戴加速计数据,他们报告自己没有参加闲暇时的体力锻炼。在这一平均年龄61.8岁的阵列中,平均跟踪6.9年可获得死亡数据,跟踪时间内发生了852例死亡。

    这项研究中的发现:

    大约89%的参与者做了一些日常间歇性剧烈体能活动(VILPA,定义为每次一阵活动不超过12分钟);

    在参与VILPA的人里,93%VILPA运动每次持续1分钟;参与者平均每天进行8VILPA运动,每次最多1分钟,每天总共6分钟;平均每次VILPA运动持续45秒左右;

    相比没有VILPA的人,每天进行4-5VILPA运动的人,健康益处涨幅最大;

    每天进行VILPA运动的次数越多,健康益处越大,这表明VILPA运动越多越好;

    研究结果显示,参与日常间歇性剧烈体能活动(VILPA)的人,和那些没有VILPA的人相比,其全因死亡、癌症相关和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有极大下降。

    VILPA的每日持续时间和频率与全因死亡率降低相关

    VILPA的每日持续时间和频率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VILPA的每日持续时间和频率与癌症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Emmanuel Stamatakis 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表明,通过增加日常生活中附带活动的强度,可以获得与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类似的好处。每天3-4分钟的几次非常短的剧烈运动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大多数40岁以上的成年人没有定期锻炼或运动习惯,而这项研究提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无需提前准备,也不要购买健身房会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时,只需要提高速度,多花点力气,例如赶公交时快速跑几步,走路时加快脚步,做一些家务,都可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该研究总结道,每天有3次持续12分钟的VILPA,与全因及癌症死亡风险下降38-40%有关,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48-49%有关。这一死亡风险下降,接近于报告说参与闲暇时锻炼的62344名英国生物样本库参与者当中剧烈体能活动带来的好处。

    作者认为,这些发现表明,不能或不愿锻炼的人仍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短时剧烈活动当中获得很大好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c17e5169082.html

Nature重磅:找到了终结新冠的药物,封闭ACE2受体,让所有变异株都无法感染!

2022-12-12    生物谷

    随着国内一波又一波解封浪潮的袭来,增强抗病能力成了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疫苗是当下抵抗新冠最有效的药物,强化疫苗接种也是较理想的应对措施。

    随着国内一波又一波解封浪潮的袭来,增强抗病能力成了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疫苗是当下抵抗新冠最有效的药物,强化疫苗接种也是较理想的应对措施。

    不过,奥密克戎病毒株已经演化出极强的感染能力,希望通过疫苗来杜绝感染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奥密克戎对老人和孩子的危害仍然不可忽视,而这两类人群又正是免疫力较弱的群体,疫苗接种效果可能较健康成年人偏弱,对他们的保护非常必要,也需要其他措施加持。

     其实,不管是奥密克戎,还是之前的德尔塔等变异株,它们感染人体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那就是利用它们携带的“钥匙”打开细胞的“门锁”,进而实现感染和传播。

    这个“钥匙”就是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而“门锁”便是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随着病毒的变异,“钥匙”越来越适配“门锁”,以至于传播力不断增强。

    如果可以让ACE2减少,或者将其封闭,阻隔病毒刺突蛋白和ACE2的结合,那么不管病毒如何演变,也无法“开锁”进入细胞。值得庆幸的是,这个美妙的想法似乎就要实现了!

    125日,《Nature》重磅刊登了一篇论文,研究团队在文中称它们发现了封闭ACE2的药物,而这个药物竟是平平无奇的老药——熊去氧胆酸。

    熊去氧胆酸最初是从熊体内提取获得,如今已经可以人工生产。它被广泛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具有利胆功能。

    研究团队曾意外发现,胆汁酸能使ACE2的表达升高,其原理是胆汁酸激活FXR通路,FXR结合到ACE2基因启动子部位,驱动ACE2的转录。FXR广泛分布在气道和肠道,而这也正是新冠病毒易于感染的部位。

    接下来,研究人员用胆汁酸刺激气道和肠道类器官,FXRACE2含量果然升高;用熊去氧胆酸处理则使FXRACE2含量下降。同时他们还发现,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中,熊去氧胆酸都可以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率。

    这些基础实验结果让研究人员信心倍增。于是,他们进一步利用人体器官进行研究。由于伦理限制不能直接在人体进行实验,实验人员选择了两个未用于器官移植的健康人供肺,一个用熊去氧胆酸灌注,另一个作为对照。

    与设想一样,熊去氧胆酸处理后,肺组织的ACE2含量明显降低。在灌注熊去氧胆酸后再用新冠病毒感染肺组织,结果显示,熊去氧胆酸极大地降低了肺组织的感染程度。

    至此,实验团队申请进一步在人体进行研究。他们招募了8名健康志愿者,让他们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的熊去氧胆酸,连续使用5天,然后再用棉棒擦拭获取受试者的鼻腔粘膜上皮细胞用于检测。

    果不其然,熊去氧胆酸治疗之后,受试者的鼻腔粘膜上皮细胞ACE2含量明显下降。另外,他们还收集了临床患者的血清蛋白信息,这些患者中的一部分使用过熊去氧胆酸。相关分析提示,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的患者,其血清ACE2水平更低,这与之前的实验结论吻合。

    为进一步验证熊去氧胆酸是否可以抵御新冠病毒感染,研究人员分析了相关临床数据。结果显示,在感染了新冠的患者当中,使用熊去氧胆酸的群体预后更好,住院时间更短,重症率和死亡率更低。

    那么,熊去氧胆酸是否可以和疫苗协同发挥作用呢?他们发现,已接种疫苗的人群里,使用熊去氧胆酸的群体出现中、重度病情的比例明显更低。

    尽管还没有临床试验确证熊去氧胆酸治疗新冠的效果,但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新希望。熊去氧胆酸购买途径广泛,价格低廉,副作用较少,相较于所谓的新冠特效药,更适合普通民众使用。

    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仍然只是一项基础研究,熊去氧胆酸究竟临床效果如何还需要更多关注。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病毒是否会开辟ACE2以外的途径感染人体也不可知,一切都还需要谨慎对待、密切监测。

    参考文献

    Brevini T, et al. FXR inhibition mayprotect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by reducing ACE2. Nature. 2022 Dec 5. doi:10.1038/s41586-022-05594-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295e5167247.html

这个冬天,情况复杂,多个奥密克戎新突变亚型迅速崛起,让疫情难以预测

2022-12-13    生物世界

    去年冬天以来,奥密克戎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株,其中BA.5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奥密克戎亚型,BA.5在今年夏秋之际引发了大量新增病例。而如今,BA.5正在消退,只占现在新增病例的14%左右。

    最近,大多数新增COVID-19病例病例来自奥密克戎新亚型,据美国疾控中心最新估计,目前美国约68%的新增COVID-19病例是由BQ.1BQ.1.1这两种奥密克戎新亚型引起的。

    BQ.1BQ.1.1都是奥密克戎的亚型,自去年冬天以来,奥密克戎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株,其中BA.5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奥密克戎亚型,BA.5在今年夏秋之际引发了大量新增病例。而如今,BA.5正在消退,只占现在新增病例的14%左右。

    而在新加坡、孟加拉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一种名为XBB的奥密克戎亚型正在掀起了新的感染浪潮。新加坡在XBB疫情期间,COVID-19住院和死亡人数有小幅上升,但其严重程度比之前的疫情要小。

    新冠病毒主要突变株谱系

    据《纽约时报》报道,最近美国几乎所有州的住院人数都在增加,尽管新增病例和住院人数有所上升,但与早期疫情相比,现在的新冠相关死亡人数已经大幅下降。随着冬季和假期的到来,旅行和聚会可能会加剧新冠和流感的传播。

    BQ.1BQ.1.1是奥密克戎的新突变株,奥密克戎是去年冬天首次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变种”,奥密克戎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COVID-19感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BQ.1来源于奥密克戎BA.5株,并带有一些额外突变。而BQ.1.1携带了额外的关键突变,使其成为需要格外密切关注的对象。

    20221118日,德国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传染病》期刊发表了题为:Omicronsublineage BQ.1.1 resistance to monoclonal antibodies 的文章【1】。

    该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新亚型BQ.1.1对目前所有已知的单克隆抗体治疗都具有耐药性。

    该研究观察了奥密克戎的变种BJ.1BA.4.6BA.2.75.2BQ.1.1,以及目前所有可用的新冠单克隆抗体对它们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所有这些变种都对某些单克隆抗体治疗具有耐药性,而BQ.1.1对所有的单克隆抗体治疗都具有耐药性。

    而在2022126日,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石培勇等人在 Nature Med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Low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A.2.75.2, BQ.1.1, and XBB.1 by parentalmRNA vaccine or a BA.5-bivalent booster 的研究论文【2】。

    该研究显示,针对奥密克戎BA.4BA.5的二价mRNA疫苗对新出现的奥密克戎亚型BA.2.75.2BQ.1.1XBB.1没有产生强大的中和作用。而先前的感染会显著增强了二价mRNA疫苗诱导的中和作用的幅度和广度。

    虽然,这些奥密克戎新亚型能够逃逸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和疫苗,但整体上,这些疫苗依然能够有效预防新冠重症和死亡。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曹云龙团队一直在研究新冠病毒突变株的免疫逃逸能力,他在近期接受 Nature 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情况就像是“新冠变种汤”。

    谢晓亮/曹云龙团队近期在预印本 bioRxiv 发表了题为:Imprinted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evolution 的研究论文【3】。

    该研究显示,XBB相对于BQ.1的优势可能部分是由于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之外的变化,XBB在编码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NTD)的部分基因组中也有突变,XBB能够逃逸针对NTD的中和性抗体,这可能会使它感染对BQ.1及相关亚型免疫的人。但值得注意的是,BQ.1正以极快的速度出现NTD区域的突变。这些突变大大增强了这些变体逃逸接种疫苗和以前感染所产生的中和抗体的能力。

    曹云龙博士表示,如果感染了BQ.1,可能会对XBB有一些保护作用,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供证据。

    总的来说,当前的奥密克戎新亚型BQ.1BQ.1.1XBB等正在形成一种所谓的“新冠变种汤”,这些能够逃逸免疫的奥密克戎新亚型的多样性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北半球冬季的到来和节假日的人员流动,这些复杂性使得预测未来的感染浪潮更加困难。

    论文链接:

    1.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2)00733-2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2162-x

    3.https://doi.org/10.1101/2022.09.15.507787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445-6

    5. https://www.cnet.com/health/medical/what-we-know-about-bq-1-and-bq-1-1/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fb2e51689d0.html

《癌细胞》:科学家分析了近130万个细胞,发现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极端的免疫多样性!

2022-12-13    奇点糕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患者的80%以上,不仅存在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而且还具有复杂的组织学亚型和明显的突变特征[1]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患者的80%以上,不仅存在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而且还具有复杂的组织学亚型和明显的突变特征[1]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的进步,使得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微环境能够被深入剖析。但是众多scRNA-seq研究的主要局限是,每个研究的样本量都是有限的,同时还缺乏基因组数据和长期随访数据。这些因素阻碍了对肿瘤微环境生物异质性、治疗耐药性和生存结局的全面分析。

    白细胞是NSCLC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细胞类型。过去针对大多数肿瘤的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学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在瘤内驻留白细胞中占比8%-20%[2,3]

    但是近年来,关于NSCLCscRNA-seq数据却极少提及中性粒细胞。所以,研究中性粒细胞在NSCLC 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期,来自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的Zlatko TrajanoskiAndreasPircher研究团队合作在CancerCell上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4]。他们发现,NSCLC的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功能特性不同的组织驻留中性粒细胞(TRNs)亚群。更重要的是,TRNs的基因标记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不良预后相关。

    研究团队收集了来自19项研究和21个数据集的scRNA-seq公开数据,结合团队自己的NSCLC数据集(UKIM-V),他们开发并整合出一个全面的、具有大规模样本量的NSCLC单细胞核心图谱。

    核心图谱包括212NSCLC患者和86名对照者的转录组数据,以及196个肿瘤样本和168个非肿瘤对照样本。在212NSCLC患者中,156人为肺腺癌(LUAD),41人为肺鳞状细胞癌(LUSC)。

    在这个NSCLC核心图谱中,他们发现中性粒细胞群仅占所有细胞的1.5%,但是图谱里78%的中性粒细胞来自UKIM-V数据集,其中中性粒细胞分别占UKIM-V所有细胞的12%和所有白细胞的18%,与他们的流式细胞分析数据一致。

    中性粒细胞在循环中的半衰期仅为7-10小时[5],所以表达的mRNA分子量极低。通过整合六种不同的测序平台,研究团队发现,BD Rhapsody平台捕获的mRNA分子数量要丰富得多,因此可能更适合检测低mRNA含量的细胞。

    为了深入分析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特征,研究团队利用BD Rhapsody平台测序的UKIM-V队列数据进一步分析。他们发现,LUSC中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较高,而LUAD中巨噬细胞、CD4 T细胞、2型肺泡细胞、过渡型棒状细胞/2型肺泡细胞(transitionalclub/AT2)更为丰富。

    研究的总体流程和细胞类型

    接下来,他们根据患者肿瘤微环境浸润模式对NSCLC患者进行分层,发现了四种不同的肿瘤免疫表型:免疫荒漠型(没有明显的免疫细胞浸润,但肿瘤细胞比例高);B细胞优势型(主要为B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髓系细胞优势型(主要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优势型(主要为CD8 T细胞,CD4 T细胞,调节性T细胞)。不同免疫表型也表现出具有差异性的细胞因子信号特征。

    不同肿瘤免疫表型的细胞因子信号特征

    早期研究发现LUADLUSC也呈现出不同的免疫景观(landscapes),前者以炎症状态为主,后者以伤口愈合状态为主[6]

    为了分析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之间配体-受体互作的在组织学中的差异,通过构建细胞-细胞通信网络。

    他们发现,LUADKDRVEGFR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通信上调为特征,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开启免疫抑制信号,而LUSC则以SPP1(分泌型磷蛋白1)和JAG-NOTCH信号通路上调为主要特征,前者促进肿瘤转移,后者通过募集中性粒细胞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

    细胞互作分析

    通过结合分析关联的TCGA队列数据的细胞类型转录组与生存数据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肿瘤B细胞的富集度与NSCLC患者的良好预后成正相关,而中性粒细胞则呈负相关。对CD8T细胞亚型的分析显示,幼稚CD8T细胞与良好预后呈正相关(下图G)。

    TCGA数据中细胞组成和生存率的关系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一步鉴定了NSCLCTRNs的异质性细胞亚群。结果发现,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和邻近正常组织相关中性粒细胞(NANs)具有不同的表达谱特征,并且中性粒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VEGFA的主要来源,印证了TRNs重要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他们还注意到,TANs中凝集素型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升高,肿瘤组织中存在较多的LOX-1+细胞浸润,但在匹配的相邻的正常肺组织中未发现LOX-1+细胞浸润,说明LOX-1可能是一种特异性的TANs标记物。

    为了深入解析TRNs不同亚群的异质性,研究团队继续对图谱中TRNs进行聚类分析,鉴定出了4TAN亚群和3NAN亚群。

    值得注意的是,TAN-2亚群CD274PD-L1/PDCD1PD-1)信号通路显著上调,提示了TANCD8 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这与过去报道的中性粒细胞的富集与抗PD-1/PD-L1治疗无应答有关的结果一致[8]

    为了确定TRNsNSCL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研究团队分析NSCLC患者治疗前肿瘤的RNA-seq数据,这些患者经历了抗PD-L1抗体或化疗药单药治疗。结果显示,TRN基因标记与抗PD-L1治疗应答和生存预后呈明显负相关(p=0.003),但在化疗组中并不显著。

    TRN基因标记与免疫治疗应答和预后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个研究在单细胞水平上对NSCLC肿瘤微环境进行了全面剖析,不仅着重分析了数据稀缺的中性粒细胞群,对肿瘤微环境中具有不同功能特性的TRNs亚群进行深入表征,而且还整合了基因组数据以及长期随访数据,揭示了中性粒细胞与免疫治疗抵抗和不良生存结局的关联,为后续开发中性粒细胞耗竭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Chen Z, Fillmore CM, Hammerman PS,Kim CF, Wong KK.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s: a heterogeneous set of diseases[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at Rev Cancer. 2015 Apr;15(4):247]. Nat RevCancer. 2014;14(8):535-546. doi:10.1038/nrc3775

    [2] Eruslanov EB, Bhojnagarwala PS,Quatromoni JG, et al. 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 stimulate T cell responsesin early-stage human lung cancer. J Clin Invest. 2014;124(12):5466-5480.doi:10.1172/JCI77053

    [3] Kargl J, Busch SE, Yang GH, et al.Neutrophils dominate the immune cell composit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at Commun. 2017;8:14381. Published 2017 Feb 1. doi:10.1038/ncomms14381

    [4] Salcher S, Sturm G, Horvath L, etal. High-resolution single-cell atlas reveals diversity and plasticity oftissue-resident neutrophil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ublished onlineahead of print, 2022 Oct 27]. Cancer Cell. 2022;S1535-6108(22)00499-8.doi:10.1016/j.ccell.2022.10.008

    [5] Shaul ME, Fridlender ZG.Tumour-associated neutrophil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Nat Rev Clin Oncol.2019;16(10):601-620. doi:10.1038/s41571-019-0222-4

    [6] Thorsson V, Gibbs DL, Brown SD, etal. The Immune Landscape of Cancer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Immunity.2019 Aug 20;51(2):411-412]. Immunity. 2018;48(4):812-830.e14.doi:10.1016/j.immuni.2018.03.023

    [7] Zilionis R, Engblom C, Pfirschke C,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of Human and Mouse Lung Cancers RevealsConserved Myeloid Populations across Individuals and Species. Immunity.2019;50(5):1317-1334.e10. doi:10.1016/j.immuni.2019.03.009

    [8] Kargl J, Zhu X, Zhang H, et al.Neutrophil content predicts lymphocyte depletion and anti-PD1 treatment failurein NSCLC. JCI Insight. 2019;4(24):e130850. Published 2019 Dec 19.doi:10.1172/jci.insight.13085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202e51691c2.html

为什么新冠、流感都在冬天更流行?原来是鼻子里的免疫军团“冷到怠工”了!

2022-12-13    生物探索

    回顾新冠病毒流行的这三年可以发现,每到冬天,新冠就会对人类造成更严重的威胁。新冠病毒“看季节下菜”这一点,与流感病毒可以说如出一辙,今年11月,钟南山院士更在“世界流感日”科普宣传与学术会议上表示,要警惕“新冠疫情和流感疫情叠加流行的风险,特别是今年冬季。”

    在谈起为什么冬天更容易发生感冒、流感时,大家似乎都能说出一二:冬天天气寒冷,温差也比较大,人体抵抗力变低,更容易遭到病毒细菌的侵犯。但是要具体说明这里的“抵抗力”到底是什么,又是怎样在低温条件下被削弱能力的,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得出来了。

    而最近,马萨诸塞州眼耳医院和波士顿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首次在2018年在鼻子内部发现的一种能够抵抗上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反应,在低温环境下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得普通感冒、流感以及新冠更容易在寒冷的季节发生。

    这项研究以“Cold exposure impairs extracellularvesicle swarmmediatednasal antiviral immunity”为题发表于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Immunology

    细菌几乎存在于我们吸入鼻腔的每一口空气中。鼻子既是很多细菌和病毒感染人体的第一站,也是人体应对这些外来的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过去我们知道,鼻腔中的粘膜纤毛和粘膜分泌物可以拦截住空气中传入的细菌和灰尘并输送到咽部,这一机制被称作“粘膜纤毛清除”(MucociliaryclearanceMCC)。但尽管被困在鼻腔粘液中,病原体到鼻咽后部时可能仍然存活,而抗菌肽却在这一期间被大量水解,这使得鼻咽后部接触病原体的上皮细胞更容易遭到攻击。那么免疫系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2018年,马萨诸塞州眼耳医院耳鼻喉科转化研究主任、同时也是哈佛医学院副教授的BenjaminBleier博士,和波士顿东北大学药学系主任MansoorAmiji博士共同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鼻子中还存在着一种先天免疫机制:一旦鼻子前部监测到细菌,前鼻粘膜的上皮细胞就会释放出数以亿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EV,以前称为外泌体)。这些富含多种特异性参与先天免疫反应的蛋白质的微小囊泡会进入到鼻腔粘液中,直接发挥抗菌作用,并且还能随MCC将免疫保护物质“转赠”给鼻子后部的细胞,“警告”它们细菌的存在并用防御分子和蛋白质“武装”它们。

    Bleier博士打比方道:“这就好像踢到马蜂窝了。”当鼻子前部的细胞检测到细菌或病毒时,会触发一种称为TLR的受体,该受体被刺激后,数十亿个EV就会从前鼻粘膜的上皮细胞中倾巢而出,“所有的马蜂都会飞出来攻击你,阻止你进入它们的巢穴。”

    Bleier博士眼中,这些EV像是上皮细胞的简单副本,“虽然不能像真正的细胞那样分裂,但它们就像专门设计来杀死这些病毒的微型细胞。”

    EV不仅会在数量上取胜,每个EV表面的受体也比原始细胞多得多。“这些受体就像伸出的一条条手臂,能够更好地抓住你吸入的病毒颗粒。”Bleier博士表示,他们发现EV表面“受体数量高达20倍,这使得它们‘黏糊糊的’。”EV将充当诱饵,抢在病毒结合鼻细胞前,让病毒优先和自己的受体结合。

    “诱饵越多,EV就越能在病毒与鼻细胞结合前清除鼻腔粘液中的病毒,从而抑制感染。”2022年研究的第一作者、马萨诸塞州眼耳医院和东北大学研究院DiHuang博士说。

    此外,EV中含有的一氧化氮合酶的数量也会在TLR受刺激后翻番,这是一种保护性酶,产生的一氧化氮具有广泛的杀菌和杀病毒能力。在TLR受到刺激后,鼻子中的EV中含有的miR-17的数量也达到了之前的13倍,而miR-17转染人鼻上皮细胞能够有效抑制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的复制。

    但当冬天来袭时,这些优势会如何转变呢?

    研究人员请志愿者在4.4℃的环境下呆上15分钟,这使得他们鼻子内部的温度大约下降了5℃。随后他们将相同的温差施加到鼻组织样本上,观察免疫反应。结果发现在32℃时,TLR受刺激下分泌的EV数量减少了近42%miR17的数量减少了近一半,EV表面受体数量最多下降了70%

    “鼻尖的一点点寒冷足以从根本上消除EV所具备的三种免疫优势。”Bleier博士说。

    “这就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季节性变化提供了解释。” DiHuang博士说。

    口罩还要继续戴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采集志愿者鼻子中的细胞和鼻组织样本,考察了鼻细胞暴露于三种病毒(一种冠状病毒和两种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时抵抗病毒的机制。未来,研究人员将考察使用其他病原体能否复制这一发现,并进一步在动物模型或人类身上测量其鼻免疫反应。

    Amiji博士表示:“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将如何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尤其是在寒冷季节重建这一防御机制来加强它的保护?”研究人员已经在设想据此设计一种鼻腔局部的药物疗法,如鼻喷雾剂,来加强鼻子中EV的数量或EV受体的数量。

    Bleier博士则表示,新冠疫情的流行也多少带来一些好处,“口罩不仅可以防止你直接吸入病毒,还像是给你的鼻子穿了一件毛衣。”温暖的环境能让这种先天免疫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是戴口罩的另一个理由。那么,这个冬天,你还会继续戴口罩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422e516955e.html

郑州大学!HNRNPK/CLCN3轴通过CAF-肿瘤相互作用促进LUAD的进展

2022-12-13    生物谷

    肺癌是一种侵袭性极强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LC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大多数,肺腺癌(LUAD)是最常见的病理亚型。

    尽管LUAD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早期发现困难、转移率高、对放化疗耐药以及缺乏系统治疗,患者的5年存活率仍然很低。因此,深入了解LUAD发生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分子标记,对于提高LUA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来自郑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Sciences的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NRNPK/CLCN3axis facilitates the progression of LUAD through CAF-tumor interaction”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HNRNPK/CLCN3轴通过CAF-肿瘤相互作用促进LUAD的进展。

    氯离子通道3(CLCN3)受转录辅活化子调控,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哪个核心转录因子调控CLCN3CLCN3在肺腺癌(LUAD)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者用5-生物素标记的CLCN3启动子探针下调启动子结合转录因子。使用LUAD样本、细胞系和异种移植小鼠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

    CLCN3在人LUAD中表达上调,CLCN3基因敲除可抑制肿瘤的体外增殖和迁移。接下来,异质性核核糖核蛋白K(HNRNPK)被首次证实为CLCN3启动子结合转录因子。从机制上讲,HNRNPK基因敲除抑制了CLCN3的启动子活性,从而在转录水平上调控了CLCN3的表达,并确定了结合基序‘GCGAGG’和结合部位‘-538/-248BP’。

    随后,RNA-seq数据表明,HNRNPK的主要功能与CLCN3相似。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CLCN3的表达和功能受HNRNPK的调控。通过从人LUAD中分离原代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研究者证实了HNRNPK基因敲除引起的细胞外CLCN3分泌减少抑制了CAF的激活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产生,从而反馈地抑制了核HNRNPK的表达和LUAD的进展。

    此外,在加入转化生长因子-CLCN1后这种现象被挽救,揭示了HNRNPK/β轴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促进了LUAD的进展。最后,研究者发现CLCN3HNRNPKLUAD患者中表达上调,并与预后不良相关。

    在这项工作中,重点是确定HNRNPK/CLCN3轴在LUAD细胞中表达的变化。鉴于HNRNPK的主要功能和预后作用与CLCN3相同,研究者认为HNRNPKCLCN3LUAD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靶向HNRNPK和靶向CLCN3的治疗潜力可能相同。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提供了LUADCLCN3HNRNPK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首先,CLCN3在人类LUAD中表达上调,并促进肿瘤的增殖和迁移。其次,验证了HNRNPK是一个CLCN3启动子结合转录因子,并鉴定了其结合基序‘GCGAGG’和结合位点‘-538/-248BP’。HNRNPK在体内外对CLCN3的表达和功能均有调节作用,HNRNPK-CLCN3轴通过CAF-肿瘤相互作用反馈促进LUAD的进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816e5153312.html

Nat Commun:揭示昼夜节律钟影响机体疫苗反应的分子机制

2022-12-13    生物谷

    来自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昼夜24小时机体时钟影响机体对疫苗所产生的免疫反应背后的分子机制。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在加工并将抗原呈递给原始T细胞从而激发适应性免疫性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众所周知,昼夜节律能帮助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多个方面,然而其在树突细胞功能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题为“Thecircadian clock influences T cell responses to vaccination by regulatingdendritic cell antigen process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昼夜24小时机体时钟影响机体对疫苗所产生的免疫反应背后的分子机制。

    文章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参与机体疫苗反应的关键免疫细胞中线粒体所发生的改变,这或许有助于帮助设计并改进未来疫苗的接种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接种有效性。此前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对某些疫苗的反应较大,这或许依赖于一天中疫苗所接种的时间,然而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其背后的原因;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机体的昼夜节律钟能改变树突细胞中线粒体的形状,线粒体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树突细胞在一天中功能的发挥情况。

    揭示昼夜节律钟影响机体疫苗反应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Annie Curtis教授说道,我们的研究发现解释了机体对疫苗产生反应的一个关键方面,并强调了昼夜节律钟在机体免疫力功能发挥中的重要性,为此研究人员就能在疫苗开发过程中应用这一认识,从而确保我们能得到来自疫苗接种最大的效益。树突细胞中的昼夜节律钟能控制线粒体是否会形成两种形状之一,即长串的网络状结构或破碎成效的点状碎片;正是在这种网络状形状的形成过程中,疫苗的接种是最有效的,因为树突细胞有着较好的能力能将疫苗分解成小块状从而与宿主机体的免疫细胞(T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了一种方法来诱导线粒体的网状化阶段,从而对于疫苗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或许就能帮助优化机体的免疫反应,而不用考虑在一天中的接种时间。

    研究者指出,近年来,线粒体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其作为“细胞能量工厂”的常见标签,尤其是在免疫系统细胞内,研究人员很高兴地揭示这种与机体免疫系统及疫苗反应相关的新关联。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树突细胞线粒体形态改变相关的线粒体钙质的节律性改变或许能帮助调节宿主机体抗原的呈递处理过程。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3a1e5090021.html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组织蛋白酶B通过促进NLRP3介导的

下垂加重糖尿病心肌病变

2022-12-13    生物谷

    糖尿病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世界十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会导致长期的微血管和大血管损伤。

    糖尿病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世界十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会导致长期的微血管和大血管损伤。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与血管损伤无关。扩张型心肌病以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肥大、炎症和细胞凋亡为特征。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而且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更差。到目前为止,DC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此外,临床上对扩张型心肌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日,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者们在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athepsin Bdeteriorates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induced by streptozotocin via promotingNLRP3-mediated pyroptosi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组织蛋白酶B通过促进NLRP3介导的焦亡加重链脲佐菌素所致的糖尿病心肌病。

    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是溶酶体组织蛋白的一员,参与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我们先前报道了CTSB在压力超负荷时增加小鼠心脏心肌细胞的凋亡,而CTSB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CTSB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研究者用小鼠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分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用高糖(33.3 mM)培养,建立体外模型。糖尿病心肌病(DCM)小鼠心脏和高糖刺激的心肌细胞中CTSB蛋白水平升高。

    CTSB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心功能、心脏纤维化、心脏炎症和焦亡水平的改善。相反,转CTSB基因的DCM小鼠表现出加重的心功能障碍、纤维化、炎症和焦亡。研究者发现CTSB可以与NLRP3结合,从而增加NLRP3/caspase-1炎症体通路的激活。当研究者使用NLRP3基因敲除小鼠时,通过腺相关病毒(AAV)9传递的CTSB过表达的恶化效应被消除。

    NLRP3基因敲除消除CTSB转基因对DCM小鼠的恶化作用

    综上所述,CTSB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焦亡,加重DCM引起的心脏重构,加重心功能不全。通过与NLRP3相互作用,CTSB调节炎症小体的形成,并引发NLRP3介导的焦亡和炎症。因此,CTSB可能成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新的治疗方法的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f52e5085371.html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每一口饮料都要命!近30年中国人含糖饮料死亡人数翻倍

2022-12-13    医诺维

    该研究发现,三十年来,中国因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达到4.6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95%,几乎翻了一番。过量消费含碳饮料导致的死亡率增加了35%

近年来,全球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不断增加,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含糖饮料高消费会导致肥胖以及相关疾病、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8.4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含糖饮料,含糖饮料的消费也被认为是全球死亡最大行为风险因素之一。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含糖饮料的定义是,在制作过程中人为添加糖,含糖量超过5%的饮料。常见的含糖饮料包括软饮料、果汁、运动饮料、能量饮料和维生素饮料、加糖的咖啡和茶。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人在《欧洲公共卫生期刊》(Europea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Study on the death and diseaseburden caused by high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ntake in China from 1990 to2019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三十年来,中国因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达到4.6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95%,几乎翻了一番。过量消费含碳饮料导致的死亡率增加了35%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中国1990-2019年各省因高糖饮料摄入导致的死亡病例,以及疾病负担、生命损失年和残疾生活年,并比较1990年和2019年的死亡率变化。

    从死亡人数来看,1990年,中国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为23974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9年,中国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46633人,同比增长95%,几乎翻了一倍。

    从死亡率来看,同期,过量饮用含碳饮料导致的死亡率从1990年的0.34%上升到2019年的0.46%,增长了35%

    中国人群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比较

    从性别来看,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男性因高糖饮料摄入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了100%,高于女性死亡比例增加的87%2019年有26826男性死亡,19807名女性死亡。而女性的死亡率(39%)略高于男性(35%)。

    此外,研究还发现,含糖饮料导致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死亡是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

    1990年相比,2019年因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95%94%,当年死亡人数分别为42098人和4534人。与此同时,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DALY分别增加了49%88%

    中国人群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疾病负担DALY1990年的647770增加到2019年的1016191,增长了57%

    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慢性病死亡和疾病负担

    从不同省份来看,2019年,中国因摄入过量含糖饮料而死亡人数最多的五个省份是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和广东,死亡人数分别为4337例、3881例、3010例、2762例和2611例。

    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里,中国居民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中国因摄入含糖饮料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和疾病负担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表示,过量摄入含糖饮料是一项重要的危害健康因素,与高BMI、高血压、红肉摄入、饮酒和吸烟一样有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饮食转变为减少谷物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高肉类等。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建议应关注中国人群摄入过量含糖饮料的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231e51694cd.html

孕期高脂饮食,或致男胎患抑郁症、自闭症!Nature子刊:

高脂饮食以性别特异性破坏胎盘、脑轴

2022-12-13    生物探索

    研究发现孕妈的高脂肪饮食会触发雄性而非雌性小鼠幼崽大脑发育中的免疫细胞过度消耗影响情绪的大脑化学物质血清素,从而导致类似抑郁的行为。研究人员表示,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

    在美国,超过一半的女性在怀孕时超重或肥胖。虽然在怀孕期间超重可能会给妈妈们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但也有迹象表明,这可能会使腹中的胎儿在出生后患上自闭症或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这些疾病对男胎影响往往大于对女胎的影响。

    然而,尚未了解的是,孕妈体内脂肪组织的积累可能如何以性别特异性方式通过胎盘发出信号,并重新排列发育中后代的大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杜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AlexisCeasrine博士和她在杜克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StaciBilbo博士实验室的团队研究了高脂肪饮食的怀孕小鼠。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Metabolism上,题目为“Maternal dietdisrupts the placentabrainaxis in a sex-specific manner”。研究发现孕妈的高脂肪饮食会触发雄性而非雌性小鼠幼崽大脑发育中的免疫细胞过度消耗影响情绪的大脑化学物质血清素,从而导致类似抑郁的行为。研究人员表示,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

    研究人员比较了小鼠孕期饮食会如何影响雄性和雌性后代,他们分析了小鼠胎儿大脑和胎盘组织,以及小鼠后代的行为学指标,如交流、对社会刺激的反应,以及喜好糖水的奖赏寻求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喂食高脂饮食母亲生下的雄性小鼠,其大脑的血清素可得性会降低。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到小鼠成年,可能还会导致雄性小鼠的行为变化,如糖水偏好降低,这也是缺少奖赏行为的一个指标。

    患有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的人通常会对愉快的活动失去兴趣。对于小鼠来说,一种与生俱来的愉悦行为便是喝糖水。由于小鼠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优先喝糖水而不是普通纯净水,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的饮料偏好作为抑郁症的行为判断指标之一。由高脂肪饮食的孕鼠所生的雄性小鼠缺乏对糖水的喜好,这种类似啮齿动物的抑郁症向表明,孕鼠在怀孕期间的高脂营养在发育过程中改变了雄性后代的大脑。

    以此类推,研究人员还分析了人类胎儿大脑和胎盘组织,发现孕妇血脂(衡量饮食脂肪含量的替代指标)偏高与人类男胎和小鼠雄性胎儿大脑的血清素水平偏低有关。

    导致这一现象的最大“嫌疑人”就是血清素。血清素通常被称为“快乐”化学物质,它是一种分子脑信使,血清素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快乐的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节激素,提高血清素含量能改善睡眠,让人镇静,减少急躁情绪,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带给人更多快乐。通常在抑郁症患者体内血清素会减少。研究人员发现,高脂肪饮食孕妈产下的抑郁样雄性小鼠无论在子宫内和成年后的大脑中的血清素都较少,这表明这些早期影响会产生终生影响。

    另一个推论:细菌是罪魁祸首。多项研究表明,当人体高脂肪饮食时,身体会患上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血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的液体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表现,这意味着人体血液中循环的细菌或内毒素增加了。

    为了测试内毒素是否是母亲传递给雄性胎儿的关键信使,研究小组进行了测量,发现怀孕期间的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胎盘及其后代发育中的大脑中的内毒素水平。这可以解释脂肪堆积如何通过增加细菌的存在来触发小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雄性小鼠的脑细胞过度消耗。

    为了解这是否也适用于人类,Ceasrine 与杜克医学院妇产科副教授Susan Murphy博士合作,后者提供了先前研究中的胎盘和胎儿脑组织。正如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观察到的那样,他们发现在人类胎盘组织中测得的脂肪越多,男胎大脑中检测到的血清素就越少,而女胎则不然。所以,孕妇在怀孕期间的饮食结构、合理搭配尤为重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6f7e516967a.html

PNAS:无糖也不健康!增加焦虑风险,甚至会遗传给后代

2022-12-15    医诺维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不断增加,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含糖饮料对心脏代谢健康的有害影响正在积累。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8.4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含糖饮料。

众所周知,含糖的饮食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减少糖的摄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食用人造甜味剂。人造甜味剂被广泛用作糖的无热量替代品,存在于全球数千种产品中,特别是超加工食品,如无糖饮料、零食和低热量食品等。人造甜味剂被认为是一种更健康的替代品,但其对健康的影响仍存在争议。

近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rans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spartame-induced anxiety and changes inglutamate-GABA signaling and gene expression in the amygdal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增加焦虑风险,甚至会遗传给后代。

阿斯巴甜,是人造甜味剂的一种,用于用于数以千计的低热量食品和饮料中,早期研究显示,食用阿斯巴甜后,会分解成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所有这些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强烈影响。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给小鼠饮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饮用水或普通水,含量约为FDA批准的人类每日最大摄入量的8-15%,相当于人类每天约6-8235ml的无糖汽水。

在持续12周的研究中,通过迷宫测试,研究发现,饮用阿斯巴甜饮用水的小鼠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样行为。

然而,当研究人员给小鼠一种用于治疗人类焦虑症的药物时,发现有助于缓解小鼠焦虑样行为。

进一步分析发现,阿斯巴甜影响了小鼠的基因,改变了小鼠的杏仁核,使其细胞更加活跃,这可以解释小鼠的焦虑。

此外,研究人员还检查了小鼠行为的变化是否会遗传给后代,将接触过甜味剂的雄性小鼠与未接触过甜味剂的雌性小鼠进行繁殖。然后,将这些孩子与其他也未接触阿斯巴甜的雌性小鼠进行交配。

研究发现,接触过阿斯巴甜的小鼠后代和后代的后代也表现出类似焦虑的行为,这表明甜味剂的作用可以遗传给后代至少两代。

对小鼠后代进行药物治疗,发现有助于缓解症状,但第二代的症状减轻程度要高于第一代,这表明甜味剂的作用在几代之后有所减弱。

研究人员表示,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人造甜味剂竟然会引起一种如此强烈的类似焦虑的特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d74e51553c8.html

《自然》子刊:肠道“性别”,长寿的秘诀!中国科学家发现,两性之间寿命差异的原因和对抗衰老药物反应不同的关键生物机制!

2022-12-15    网络

性别差异是一个永恒而又有趣的话题。比如,女性平均活得比男性要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这种男女平均寿命的差别在某些国家地区甚至超过10年。男女之间的老年健康状况也有显著不同,很多时候女性更容易受到老年相关疾病的困扰。

有趣的是,身体内不少组织器官,例如号称“第二大脑”的肠道,也有性别差异。早在2016年,科研人员就在果蝇这一常见的实验动物模型中发现了雌性和雄性各自的肠道,其大小、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而你有没有想过,肠道的这种性别差异,竟然会关乎到寿命长短?

近期,一项发表在《自然·衰老》的研究有了有趣的发现[1]。研究者们发现,原来两性之间的寿命差异,竟然可能是看“肠道的性别”。当给雄性果蝇换上“雌性肠道”,原本无效的雷帕霉素也能让它们延命10%之久了!而换上“雄性肠道”的雌性果蝇,更是直接获得了延命buff

这项研究揭示了两性之间寿命差异的原因和对抗衰老药物反应不同的关键生物机制。同时,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在衰老模型果蝇上发现了通过转换肠道的性别能延长个体的寿命。此前奇点曾报道的另一项有关衰老研究也是来自同一科研团队。

研究的第一兼通讯作者吕宇轩博士表示:“两性不仅在寿命长度和衰老相关疾病发病率有明显不同,而且在对很多已知有“抗衰老”成效的饮食、药物、基因疗法都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差异。我们希望通过整合两性各自的独特优势,令男性能活得和女性一样长,而老年女性则能像同龄男性一样健康。”

众所周知,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但由于两性之间生理学和社会学差异的复杂性,包括在性染色体、性激素含量和社会行为上的不同,要找出衰老与性别背后的关键生物机制实属于“超纲难点”。

在针对果蝇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实验室环境下,果蝇有着和人类类似的两性寿命差异,即雌性比起其雄性同伴活得更久。同时,雌性果蝇对抗衰老“神药”雷帕霉素有更显著的寿命延长反应。但是药物对雌雄果蝇体内的下游分子信号(p-S6K)有着类似的作用,表明两性对雷帕霉素反应不同的原因不能归因于药效动力学(PD)。

雷帕霉素只对雌性果蝇起到寿命延长效果,即使药物对雄性有着与雌性相同的下游信号抑制效果

有意思的是,虽然雌性果蝇活得更长,但在老年时的肠道肿瘤发生率却比同龄的雄性要高。这说明果蝇和人类一样,雌性虽活得久但在老年时更容易“饱受”疾病困扰。

而雷帕霉素能有效地降低老年雌性果蝇的肠道肿瘤发生率,使其达到没有喂食雷帕霉素的老年雄性果蝇的水平。可是,雷帕霉素并不能改善原来就比较健康的老年雄性肠道。

雌性果蝇在老年时更容易得肠道肿瘤,而喂食雷帕霉素能有效的降低老年雌性的肠道肿瘤发生率,使其达到与正常老年雄性的水平

进一步实验发现,雌性果蝇肠道的细胞自噬水平相对雄性来说较低,利用RNA干扰手段降低雌性果蝇肠道中的细胞自噬水平,发现对其肠道健康和寿命没任何影响。但是以相同手段降低雄性的细胞自噬水平会导致其肠道肿瘤增加和寿命缩短。表明雌雄两性肠道中不同的细胞自噬水平很有可能调控果蝇的健康和寿命。

另外,研究者们也分析了近几年很火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衰老中的变化,结果发现雄性中肠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具有比雌性高出一个数量级的差异,暗示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也对两性生物差异有一定影响。但是,雷帕霉素治疗后,不同性别肠道微生物变化并无差异,说明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效果可能不是因为肠道中微生物群的作用。

肠道中组蛋白蛋白水平展示出性别差异和对雷帕霉素处理后不同的反应,反之肠道微生物群只展示出性别差异

最后,研究者们运用巧妙的遗传学手段,在不改变果蝇整体性别、不影响其生殖能力的前提下,使肠道细胞性别转换,培育出具有异性肠道的超级果蝇。

令人兴奋的是,原本对雷帕霉素没反应的雄性,在获得雌性肠道后对雷帕霉素有显著反应,能延长约10%的寿命,且其体态和生殖能力并没有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获得雄性肠道的雌性即使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也同样能长寿,其寿命能达到与使用雷帕霉素延寿的普通雌性一样。

通过被精确转换肠道细胞性别而具有异性肠道的果蝇能获得长寿的好处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控制衰老寿命和对药物反应这些性别差异的关键因素,也突破性地发现仅仅转换肠道的性别就能延长个体寿命。本研究资深作者 Linda Partridge 教授表示:“性别可能是抗衰老药物有效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了解具有性别特异性治疗药物的反应过程将推动个性化医疗更好地发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2fde5120981.html

科学家利用空间动态代谢组学确定人类肾脏分化中的代谢细胞命运轨迹

2022-12-15    科技部生物中心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新陈代谢在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空间上评估新陈代谢来验证组织微环境的异质性和细胞动态非常困难。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空间动态代谢组学确定了人类肾脏分化中的代谢细胞命运轨迹。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Stem Cell》上,题为:Spatialdynamic metabolomics identifies metabolic cell fate trajectories in humankidney differentiation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多组学分析技术,可以在组织中进行特异性原位细胞的代谢组学研究。将动态空间代谢组学与单细胞转录分析相结合,可以全面研究复杂组织中的各种代谢途径。他们将这个技术平台应用于发育中的人类肾脏代谢研究,创建了一个高分辨率的图集,描述了人类肾脏发育过程中的代谢轨迹。研究综合数据显示,肾脏发育过程中能量和脂质代谢发生特异性变化,糖酵解向脂肪酸β氧化进行转变。研究人员还发现,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肾脏类器官代谢功能并不成熟,不能利用线粒体长链脂肪酸进行能量代谢。此外,补充丁酸盐可促进培养的肾脏类器官小管上皮分化和功能成熟。

综上,该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深入了解了人类肾脏发育过程中代谢过程的空间和时间活动,有助于指导干细胞的分化调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913e51070e3.html

PNAS:肥胖为何会增加癌症风险?肥胖促进血管新生唤醒休眠肿瘤

2022-12-15    生物世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近20亿人超重或肥胖,从19752016年,全球肥胖率翻了近3倍,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导致的死亡高达280万。

肥胖不仅会导致生活不便、运动能力下降,还会增加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数据,肥胖会增加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等13种癌症的发病风险,还与多种癌症死亡风险升高有关。但肥胖究竟是如何增加癌症风险的,目前还不清楚。

近日,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Escape frombreast tumor dormancy: The convergence of obesity and menopau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肥胖可能会导致休眠的肿瘤出现新生血管,肿瘤在得到血液供应后会加速生长。该研究在小鼠上证实,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能够使乳腺肿瘤处于休眠状态。

论文通讯作者 MarshaMoses 表示,一旦血管侵入肿瘤,肿瘤就会开始呈指数级增长,如果我们能延缓肿瘤脱离休眠的时间或抑制其早期生长,就能降低治疗肿瘤的挑战性。

观察肿瘤脱离休眠状态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研究模型,包括肥胖的更年期小鼠,使他们能够实时观察肿瘤新生血管。然后,他们将携带Luciferase荧光素酶基因的人类乳腺肿瘤细胞注射到肥胖和瘦弱小鼠的乳腺脂肪垫中,从而形成乳腺肿瘤。然后将Luciferase荧光素酶底物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底物与荧光素相遇后,就能在活体成像仪下发光,从而实时观测新生血管侵入肿瘤的情况,并追踪肿瘤生长。

一开始,这些肿瘤并不发光,因为还没有血管侵入肿瘤中,因此荧光素酶底物也没有到达肿瘤中。但在,3-6周内,血管开始侵入肥胖小鼠乳腺肿瘤中,这些肿瘤开始急剧变亮。相比之下,非肥胖小鼠的肿瘤在12周时仍处于休眠状态。

来自脂肪细胞的信号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肥胖小鼠的脂肪细胞分泌了更高水平的促进血管生成物质: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这些因子使肿瘤脱离休眠状态并开始进展。

对以这一现象,论文的第一作者 RoopaliRoy 解释道,肥胖时,脂肪细胞体积会变得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会变的更加缺氧,并开始死于细胞凋亡,这通常会导致炎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脂肪细胞会分泌血管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增加氧气输送。此时,如果脂肪组织中有一个休眠的肿瘤,就会被这种炎症性血管生成微环境所包围,从而导致肿瘤脱离休眠状态。

接下来,研究团队使用舒尼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血管生成)对肥胖乳腺癌小鼠模型进行治疗,能够显著延长肿瘤休眠期,增加无肿瘤生存期。研究团队还在多种小鼠模型中证实,舒尼替尼能够使乳腺肿瘤保持在休眠状态。

尿液中的肥胖和癌症生物标志物

研究团队希望将这些发现用于帮助乳腺癌患者,他们希望通过检测肥胖女性的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来筛查乳腺癌,这些生物标志物表明肿瘤已经血管化并开始生长。检测呈阳性的患者可能通过接受血管生成抑制剂或其他靶向药物治疗来减缓乳腺癌发展。研究团队目前已经确定了一组尿液生物标志物,并开始验证其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不同癌症中的效果。

论文通讯作者 MarshaMoses 表示,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关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这项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关联的背后机制,这有助于我们开发针对这些特殊癌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1d7e5197228.html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2-11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21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817.5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jzqk/202212/bdf09923a0724760becaa8a775c71a6b

专家提醒新冠病毒感染者——重复、超剂量用药或致肝衰竭

2022-12-12    科技日报

  1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药师团队提醒,新冠肺炎患者居家期间,千万别“病急乱投医”,退烧药、感冒药一起上,要警惕重复用药、超剂量或超次数使用药物,同时还要避免某种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

  日前,新冠肺炎防疫居家自我管理指引发布,建议用药清单中有退烧药、止痛药以及复方感冒药、止咳药等。从奥密克戎的症状特点来看,发烧、头痛、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会出现,类似感冒。

  同济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李娟介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目前解热镇痛的推荐药物,可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可用于缓解轻、中度的疼痛症状,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但使用这些退烧药,一定要注意不可同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同属于一类解热镇痛药,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急性肝衰竭。

  此前有很多肝脏损伤的案例都与过量使用此类药物有关。曾有报道:患者因过量服用感冒退烧药而导致肝衰竭死亡。

  除不要同时使用退烧药外,还需注意退烧药不可与常见的感冒药如泰诺、白加黑等同时使用,也不可与部分中药感冒药同时使用。

  常用的复方感冒药中,常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酚麻美敏片、氨酚麻美干混悬剂等,部分中成药如感冒灵颗粒、速感康、强力感冒片等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因此服用感冒药前需要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核对药物成分,避免同时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品,导致服药过量或蓄积,从而导致药品毒副反应。

  避免超剂量使用。部分患者居家治疗期间,可能会超过推荐剂量下吃药,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过量的药物不仅不能缓解症状、加速康复,还会导致更多的毒副作用。例如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急性肝衰竭;治疗干咳的右美沙芬过量情况下可引起精神混乱、兴奋、紧张、烦躁、神志不清等,儿童过量可引起嗜睡、紧张、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

  避免超次数使用。药物有不同的起效时间和半衰期,应严格根据药物特征按时间间隔服用药物。尤其退烧药,切忌因为高烧不退时反复去多次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一天内不要使用超过4次。使用布洛芬退烧时,应注意每次间隔6小时,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若持续发热或疼痛,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

  避免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酒精可增加右美沙芬的中枢抑制作用,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期间饮酒,会损害肝脏,因此服用此类药物期间应避免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服用布洛芬期间饮酒或吸烟还可能增加发生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因此应避免饮酒或抽烟。

  同济医院主管药师李伟杰提醒大家,使用布洛芬可能抑制凝血功能,用药后可能更容易出血,因此,如使用软毛牙刷和电动剃须刀等应避免受伤。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期间可能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因此应密切监测血压。

如出现咳嗽等症状,需服用镇咳糖浆等,注意服用后半小时内不要喝水。如咳痰严重需要使用对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切记要将泡腾片溶解在温水中后服用,千万不要把泡腾片直接吞服,已有直接吞服泡腾片导致死亡的案例。如出现流鼻涕等症状,服用了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等药物,请不要驾驶汽车或高空作业。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2/12/

兰科药用植物中提取出高含量抗衰老多糖

2022-12-12    科技日报

兰科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观赏和科研价值。记者11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研究人员从铁皮石斛中首次获得了一种具有抗衰老作用的高含量低聚糖,这意味着兰科药用植物多糖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期刊《碳水化合物聚合物》。

  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古老、最大的科之一,是一个高度进化而复杂的科,全科约800属两万余种,分布地域广泛。我国是世界上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全球兰科植物分布中心之一。

  按照生态习性,兰科植物主要分为地生、附生或腐生三类,对应的药用兰科植物有白及、石斛、天麻等。由于特殊的生理生境,兰科药用植物在块茎、茎或假鳞茎等部位富含多糖。多糖不仅是兰科药用植物能量存储的主要方式,也是药用部位的主要物质之一。由于天然多糖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及研究手段的局限性,长期以来给化学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也阻碍了人们进一步认识兰科药用植物多糖类成分的药学活性。

  近年来,昆明植物研究所胡江苗专题组主要从事天然多糖的结构表征以及代谢性疾病等药学研究,并开展兰科多糖的研究工作。近期他们运用有效的降解方法,从铁皮石斛中首次获得了一种高含量的α-甘露糖型低聚糖。通过基因、细胞、离体皮肤以及人体临床等多维度的研究表明,该低聚糖可作为外源性的补充,并通过相关信号通路,触发细胞外基质表达等生物学过程,从而发挥抗衰老作用。

据悉,这也是首次通过高度特异的方法,研究低聚糖缓解皮肤等的老化,并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抗衰老问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2/12

 “芯片上心脏病”模型可复制心肌梗塞有朝一日可作为个性化药物试验台

2022-12-12    科技日报

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芯片上心脏病”模型,该设备有朝一日可作为开发新的心脏病药物甚至个性化药物的试验平台。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科学进展》杂志上。

  研究人员称,该设备在一个相对简单易用的系统中复制了心脏病发作的一些关键特征,这使他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发病后心脏的变化,从而开发和测试最有效的药物,限制发病后引起的心脏组织退化。

  当冠状动脉中的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严重阻碍流向心脏的富氧血液时,就会导致心脏病发作。然而,科学家们并不完全了解这个过程,尤其是心脏健康部位和受伤部位的细胞如何相互“交流”,以及它们在心脏病发作后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研究人员相信“芯片上心脏病”模型可以揭开这些谜团。

  模型底部是一个22×22毫米见方的微流体装置,由一种称作PDMS的类橡胶聚合物制成,在相对的两侧有两个通道,气体从中流过。上面是一层非常薄的相同橡胶材料,可渗透氧气。然后,在芯片顶部模刻一层蛋白质,使心脏细胞对齐并形成与人类心脏相同的结构,再让啮齿动物心脏细胞在蛋白质上生长。

  为了模拟心脏病发作,含氧气体和不含氧气体通过微流体装置的每个通道释放。微流体设备体积小、清晰且易于在显微镜下看到,因此允许研究人员实时观察心脏在病发后发生的功能变化,包括心律失常/心律不齐和收缩功能障碍。

  相比之下,动物模型无法让研究人员进行这种实时观察。此外,传统的细胞培养模型将心脏细胞均匀而非梯度地暴露在高、中或低水平的氧气中,这意味着它们无法模拟心脏病发作后所谓边界区受损心脏细胞的真实情况。

【总编辑圈点】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风险,同时也可能影响他们及时、便利地看病就医。因此,疫情期间我们更应提升对此类疾病的重视和警惕,关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福祉。上述研究在芯片上构建了模拟心脏病发作的模型,更清晰地揭示心脏病的发作机制,这对于更深入地认识心脏病,进而更好地对心脏病进行预防和诊疗都大有裨益。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2/12/

神经元调节反应敏感度机制发现

2022-12-12    科技日报

近日,德国波恩大学领导的科研团队揭示了大脑中的神经元调整反应敏感度的机制。他们发现一种特殊酶可调控中间神经元,进而独立调节神经细胞对传入信号的反应敏感度。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报告》杂志上。

  大脑中的神经元可自行微调反应敏感度,但一直以来,人们并不知道神经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波恩大学医学院领导、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和马克斯·普朗克行为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参与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相关神经细胞网络的研究,揭示了神经细胞调节反应敏感度的机制。

  波恩大学医学院实验癫痫学与认知研究所的海因茨·贝克教授说:“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受到来自丘脑的信号刺激,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然后传递到大脑的其他部分。为了使其正常工作,神经细胞必须适应兴奋信号的强度。”例如,当传入的刺激非常强烈时,它们必须降低敏感度。“我们现在发现,一种名为SLK的特殊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它使神经细胞能够单独校准自己的兴奋性。”

  研究人员解释说,特殊的神经细胞,即所谓的中间神经元,在这种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LK决定了中间神经元调节这个控制器的程度,即它们的抑制作用有多,强。中间神经元向兴奋的神经细胞发送抑制性动作电位。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转动了降低灵敏度的“旋钮”。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中间神经元。一种是由来自丘脑的输入脉冲直接激活的。当受到丘脑的刺激时,它们同时会抑制神经细胞;另一种仅由大脑皮层中神经细胞的活动开启,即恰好应该在之后抑制它们的神经元。它们是负反馈循环的一部分。

未来,该研究还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的机制。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对于大脑功能极为重要。例如,特征性癫痫发作就是由大面积神经细胞过度兴奋引起的。有研究表明,在一些癫痫患者中,神经细胞中的SLK比正常人少。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2/12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2-12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21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899.2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

市民现在买不到药怎么办?北京药监局:已采取多项措施

2022-12-12    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1212日电 (李博)老百姓现在买不到药,药监局采取了哪些措施?1212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31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王厚廷介绍,近期广大市民集中采购同一种药品,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挑战。市药监局已强化部门协同联动,针对目前的情况,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如想方设法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梳理境内具备资格的进口药品在跨境电商平台销售,协调已出口紧缺药品回流本市销售,按专家建议用可替代的相关药品等措施。请大家合理购药、理性购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2/c14739-32585861.html

新华时评:发热门诊要应设尽设、应开尽开

2022-12-13    新华网

    坚持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是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之举。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新特点,各地积极开设发热门诊、急诊,多措并举保障群众求医问药需求,将有效强化诊疗力量,稳定社会民心,成为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坚实后盾。

    确保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考验着各地的担当与能力。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要始终以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心,结合防控形势,立足患者需求,科学统筹医疗资源,扩充医疗力量,进一步简化、优化发热患者就诊流程,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还应关心好、维护好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基本权益,为冲锋陷阵的白衣天使们扫除后顾之忧。

    确保发热门诊运行秩序,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要与人民同心,创新方式加强科普宣传,疏导和安抚社会上的焦虑、恐慌情绪,与人民群众共同做好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支持有条件的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进行居家自我照护,通过线上方式给予他们必要的诊疗支持。对于确需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要引导其做好防护,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未曾动摇。依据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主动提升防控措施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认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我们便能走小步、不停步,共同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3/c14739-32585940.html

北京:强化社区服务工作重心由管控向服务管理转变

2022-12-12    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1212日电 (李博)1212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31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强化社区服务,充实基层专业防控和救治力量,尽快适应工作重心由管控向服务管理的转变,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细致做好群众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2/c14739-32585814.html

上海宣布“清零”,地铁、餐饮场所等,什么码也不要

2022-12-12    澎湃新闻

    原标题:上海宣布“清零”,地铁、餐饮场所等,什么码也不要

    1212日晚,“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我市持续优化调整相关疫情防控措施,除特定场所外,不再要求查验“随申码”扫“场所码”》一文。

    文中显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持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的相关措施,具体如下:

    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含托幼机构)等特殊场所外,本市其余场所不再要求查验“随申码”等健康码,不再要求扫“场所码”(含“数字哨兵”)。

    上述措施自20221213日零时起实施。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健康码查验等防控措施。后续,本市将根据国家政策和疫情形势动态调整相关措施。

    请广大市民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尽快接种疫苗,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当日,有网友在微信公号“上海发布”询问:地铁也不需要出示了吗?

    上海发布回应:不需要。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含托幼机构)等特殊场所外,本市其余场所不再要求查验“随申码”等健康码,不再要求扫“场所码”(含“数字哨兵”)。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健康码查验等防控措施。

    有网友问:“餐饮行业也不用扫码了对吗?””进入商场超市需要“扫码”吗?”,上海发布均回答:不需要。

    同日晚, “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还发文《1213日零时起,上海7个高风险区解除管控》。文中显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根据《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等要求,经研究决定,自20221213日零时起,将以下7个高风险区解除管控: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康定路44519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江宁路239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6314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长临路380174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闻喜路5556

    闵行区梅陇镇虹梅南路155531

    嘉定区江桥镇金耀南路30014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路街道;闵行区梅陇镇;嘉定区江桥镇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20221213日零时起,全市疫情风险区“清零”,全市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16602454_260616?edtsign=

关口前移主动施策,终结结核病流行

2022-12-14    科技日报

    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对结核病的治疗、对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者的治疗,共挽救了7400万人的生命。这也得益于新技术、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的使用。

    过去3年,当大家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时,另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却在卷土重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下降趋势发生逆转,在多年以年均2%的比例下降后,2021年结核病发病率较2020年增加了3.6%,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全球结核病防控为何会出现停滞甚至逆转?要控制好结核病,还需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近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坚定目标,推进终止结核病的国际承诺”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围绕《报告》内容以及如何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全球结核病、耐药结核病患者数双增长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也称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病,而肺结核约占80%85%。除头发、牙齿、指甲外,人体其他组织和器官都可能受到结核杆菌的侵犯。结核病在全球主要死因中排第13位,它也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主要死因之一以及与抗菌素耐药相关的主要致死性传染病。不过,目前绝大多数结核病患者是可以被治愈的,在康复后,也不会再传染其他人。

    《报告》估算,2021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人,较2020年增加4.5%;耐利福平结核病新发病例45万例,较2020年增加了3%2021年,全球160万人死于结核病,回到2017年水平。这也是多年来,首次报告结核病患者数、耐药结核病患者数、死亡人数均有增加。

    全球结核病防控为何会出现停滞甚至逆转?在“坚定目标,推进终止结核病的国际承诺”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博士说,新冠肺炎大流行,对获得结核病诊断、治疗以及结核病负担产生了影响。其中,一些结核病常规检测、治疗和诊断服务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受到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相关人员、经费和设备持续投入力度也有所减缓。

    《报告》显示,在全球层面,新诊断的结核病报告病例数从2019年到2020年减少18%。尽管2021年新确诊人数从2020年的580万人回升至640万人,但仍然远低于疫情前水平。据估算,2021年有420万例结核病患者未被诊断,或诊断后未向国家相关部门正式报告。也就是说,结核病例诊断报告减少说明没有得到诊断、治疗的结核病人数量增加。没有得到治疗,导致结核病死亡人数增加;没有得到诊断,疾病在社区内传播率提高,随着时间推移,结核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

    根据联合国结核病高级别会议2022里程碑目标,2018年到2022年要治疗4000万名结核病患者,治疗耐多药、耐利福平结核病患者150万人。陈仲丹说,截至2021年底,全球治疗了2630万名患者,仅完成目标的66%;治疗耐多药、耐利福平结核病患者不到65万人,完成率仅43%;研发经费不到全球目标每年20亿美元的一半,仅每年9亿美元。

    主动筛查+预防性治疗创建无结核社区

    《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万,较2020年下降了7.4%。结核病发病率由2020年的59/10万减少至2021年的55/10万,但新增耐药结核病患者1.68万人。

    “如果按照现有的传统模式开展结核病防控,我国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难度不小,可能要到2087年才能实现。”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说,要实现既定目标,亟须创新手段、综合施策,其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关口前移”,采取主动发现措施,对亚临床期结核病患者和新近感染者给予早期干预。

    研究显示,在通常情况下,人暴露在有结核杆菌的环境下,约有30%的人会被感染。在感染人群中,约有60%的人会呈潜伏感染状态,如果这个人有HIV感染、免疫缺陷等,每年发病概率约增加10%。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感染了结核杆菌,其一生中发病概率为5%10%

    结核病是传染病,潜伏感染是指宿主感染了结核杆菌,但在临床上并未表现出有结核病的证据。为减少和避免结核病在社区中传播,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如何才能实现主动筛查+预防性治疗?这就需要对已发现的结核病人所密切接触的重点人群进行筛查。比如5岁以下儿童、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缺陷等人群一旦感染结核杆菌,更易发病。还需在新生入学、新职工入职体检等重点时段,进行结核病检查等,尽早发现亚临床期和新近感染者等。“这就减少了后续的社区传播。”赵雁林强调。

    现在,居民多数在社区里居住。中国疾控中心在20229月发布了《无结核社区行动方案(20222027年)》,拟通过设置无结核社区项目点,在项目点实施“三筛、两管、一动员”,即主动发现结核病患者,加强耐药结核病患者筛查、高危人群结核病感染检测,规范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治疗管理、推广预防性治疗管理,通过政府倡导及公众宣传在全社会动员等措施,实现项目点发病率于2025年、2027年分别下降50%90%的目标。

    无结核社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区常住人口结核病发病率低于10/10万。赵雁林说,从社会基本单位的社区开始,由点到线再到面,从创建无结核社区逐步到无结核区县,再到无结核城市、无结核省、无结核国家,“这是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的中国路径”。

    新技术、药物、治疗方案不断涌现

    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对结核病的治疗、对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者的治疗,共挽救了7400万人的生命。这也得益于新技术、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的使用。其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可使患者得到早期和准确诊断,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结核病诊断技术、计算机辅助识别数字胸部X线影像学筛查结核病、新型气溶胶捕获技术等结核病诊断检测技术不断涌现;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评估并推荐了三种基于新抗原的结核杆菌感染皮肤试验方法,其性能优于传统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截至20229月,有16种疫苗正进行临床试验,还有26种抗结核药物进入Ⅰ期、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其中2种已进入药物监管机构快速审批通道。

    今年5月,我国结核病领域第一个1.1类创新药——舒达吡啶片已进入临床Ⅲ期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科研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及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结核病联盟的科研团队,揭示了蛋白激酶IGF1R/IR抑制剂有治疗结核病的潜在功效,并证实了将针对ATP依赖酶的新药筛选引入结核病新疗法的可能等。

    赵雁林表示,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需要主动发现并对高危人群给予预防性治疗,引入新的工具比如新药物、新疫苗、新诊断方法,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可及性等。单一的任何一项干预措施,都不能如期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人们需要用创新的手段,采取综合的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4/c14739-32586855.html

战疫,守护14亿多人的生命方舟

2022-12-14    光明日报

    三年,全球多轮新冠病毒变异、流行。

    应急救治阻击战,疫情防控常态化……三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了一波又一波考验,逐步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分级诊疗体系不断优化推进……14亿多人的生命方舟,他们奋力守护!

    救治病患:拧成一股绳,用生命赴使命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武汉抗疫,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奔赴前线,他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

    焦建辉来自应急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出身药学专业的他和作为护士的妻子李红梅一次次冲到抗疫一线。他说,“抽调”是这三年他们家的高频词,每次“抽调”都情况紧急,每次“抽调”都是“硬仗”。

    一场接一场“硬仗”的背后,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白衣为甲、奋不顾身的奉献。

    上海市公卫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晓林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卫中心几乎每天都在抢救病人。重症护士每天工作8个小时,分时间段为患者注入胰岛素、抗生素、升压药、镇静剂、营养液,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用药。“我们是守护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再累再难也一定要扛住。”张晓林说。

    一道道口罩勒出的印痕,一个个彻夜忙碌的身影,拼接出护佑生命的动人长卷。三年来,正是千万医疗卫生工作者超常负荷的坚守,让我们在一次次与病毒的鏖战中化险为夷。

    “发热门诊有一个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年龄67岁,目前未解除隔离。”324日,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急诊医生打来电话。

    “开通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立即启动应急措施!”一声令下,心内科的值班大夫以最快速度穿上隔离衣和铅服,待患者进入病区后直接将患者送往应急病房。吃药、建道、备皮,开通血管,一场“生死时速”,终让患者转危为安。

    这三年,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医者握着患者的手加油鼓劲。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安慰,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

    防控疫情: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

    从流调溯源以快制快遏制病毒蔓延传播,到及时推进全民免费接种疫苗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账放在经济收益账之上。

    伍业健是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部副主任技师,2022年除夕,是他在岗位上度过的第三个春节。疫情暴发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入境人员还是本土人员的新冠病毒核酸初筛结果异常,都需要经过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复核才能最终确认结果,这里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

    伍业健说,他们每一环节都要掐着表,精确到分钟。“工作群里会一直通报:原始标本几点几分到疾控中心,我们几点几分开始上机、预计几点几分出结果;几点几分重采标本,几点几分到达中心……有时候处理完原始标本后,通知说重采样马上就到了,接着密接、环境标本陆陆续续就来了。”

    这三年,在全国各地的疾控中心,成千上万像伍业健这样防控一线的“守夜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我们筑起了疫情防控安全网。

    大规模接种疫苗,被科学界公认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最终结束疫情大流行的最有效手段。

    第一时间启动疫苗研发——同步开展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可以很自信地讲,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始终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说。

    全民免费接种——在安全科学的前提下,不落下任何一个群体,抓紧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接种疫苗。接种速度就是证明:从突破1亿剂次到突破2亿剂次,用时25天;从2亿剂次到3亿剂次,用时16天;接下来,9天、7天、5天……每1亿剂次的用时越来越短。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看来,我国应对疫情有两道屏障。第一道是疫苗,第二道是中医药。

    疫情之初,武汉市武昌区曾是疫情的重灾区,中医药对新冠感染的控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从202023日开始发放药品,经过14天(病程周期)时间,确诊人数出现断崖式下降,并维持在低位水平,重症患者的死亡病例逐步下降,并保持低位水平。

    今年228日至32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评估专家会议,对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进行评估并在随后发布了专家评估会报告。报告指出,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是安全的、有效的,建议各成员国借鉴和推广。

    优化策略:千方百计为了人民

    2020年,在战疫主战场湖北,3000余位80岁以上、7位百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被成功治愈,多位重症老年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救回。这背后,是以生命为名,不计成本无论代价——湖北战疫期间,全国总医疗费13.5亿元,患者人均约2.3万元,这些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从诊治费用兜底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从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到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线上咨询诊疗,因时因势优化策略……千方百计为了人民,这是人民至上的坚定宣示。

    分级诊疗,关键在“强基层”——

    1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提出统筹现有医疗资源,以地级市、县为单位,按照分区包片原则,规划覆盖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内组建1个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或依托现有医联体将辖区内所有居民纳入管理。

    优化策略,最大程度保护生命——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流行的情况,1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所有医疗机构都要接诊核酸阳性患者……

    创新模式,线上就医便捷安心——

    12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要求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可在线开具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处方。据了解,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医院42个专科近2000名医生已全部开通线上诊疗,通过手机就可进行一对一线上咨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患者可根据互联网问诊处方订单在手机小程序选择“邮寄配送”,底方、门诊病历、药品及发票可一同邮寄到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4/c14739-32586853.html

瞄准问题找答案,依据实情做方案

2022-12-14    光明日报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简称“新十条”)。连日来,各地各部门对标对表“新十条”,因地制宜,迅速落实。落实“新十条”,更需讲究精准。

  以划定高风险区为例。此前发布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指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新十条”指出:“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划定高风险区,具体化到住户,这就要求各地坚持科学精准,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再拿新冠病毒变异株来说。据专家介绍,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的亚分支BA.5.2BF.7为主。各地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有所不同,其感染性和传染力有无细微差别,由此带给民众的心理反应是否也会有所不同?对此,各地也要全面评估,精准应对。

  对各地各部门来说,疫情防控措施“动态”优化,提出的要求更高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也就更需要展现治理水平。比如,“新十条”要求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那么问题来了,药店开始正常经营了,药品供应能否跟得上?

  再比如,随着发热门诊就诊量和流感样病例数明显攀升,如何既把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又能纾解民众焦虑?此外,大量新冠病毒感染者选择居家康复,他们对抗原试剂的需求量更大,,如何满足这一合理需要?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而怎么做,如何做到群众心坎上,如何做得更有效果,并不容易。归根结底,仍需围绕精准来推进。近期,不少地方终止了大面积核酸检测,这是优化之举,但仍有一部分人因工作需要离不开核酸检测。社会上的核酸点大幅度减少,让他们满城搜寻,往往费时费力而难以遂愿。这提醒我们,每一项具体安排都要倾听群众呼声,并在实施过程中考虑更全面,避免出现措施脱节或错位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很多地方都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精准出击、分类施策,实现抗疫效果最大化。无论是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还是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发热门诊;无论是补充108个中西药品种,还是向市场一次性投放2500万只抗原检测试剂,都回应了群众期待,也安定了人心,起到凝心聚力之效。

  应该说,边防控、边调整、边加强能力建设,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的防疫逻辑,也是被证明非常有效的防控经验。我国地方大、人口多,各地情况有差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也不能迷信“一招鲜吃遍天”。各地各部门唯有坚持科学精准,持续因时因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瞄准问题找答案,依据实情做方案,在具体推进中全力做到精准,才能取得更显著的防控效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4/c14739-32586851.html

人体水周转率方程揭示每天喝八杯水有点多

2022-12-14    科技日报

    每天喝八杯水(约2升)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真的科学吗?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饮水的认知,认为上述饮水建议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水量。

    在该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约翰·罗杰·斯彼克曼院士团队联合近100个国际团队,基于稳定同位素法,对26个国家共计5604名受试者进行了研究,样本年龄覆盖8天大的婴儿到96岁的老人,推导出全球首个用于预测人体每天需水量的公式,首次揭示了人类全生命周期的需水量规律。

    “了解影响水周转率的因素以及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是我们在预测未来水需求方面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这项工作建立在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贡献基础上,显示了国际科学合作在回答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性。”论文通讯作者斯彼克曼表示。

    不同人群的需水量各有不同

    没有水,人类只能生存3天。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

    斯彼克曼团队联合国际团队,基于国际“双标水”数据库,运用氘稀释技术测量了受试者的水周转率,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3060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3.3升,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到了90多岁,都下降到2.5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用水的需水量。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于食物和饮水,食物和饮水各半,因此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

    相比之下,女性饮水量较小,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1.4升。

    “该研究的一个主要结果是,每天8杯水(或每天约2升)这个饮用水推荐量,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太高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雪映表示。

    此外,研究发现水周转率的个体差异较大。例如仅在成年人中,有些人每天的水周转率仅为身体水分的5%,而另一些人的水周转率则高达20%。不同年龄段、性别、国家的人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因此,一刀切的健康建议并不适合对个体进行精准化健康指导。

    饮用水和富水食品管理方案制定有了新依据

    张雪映介绍,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于人类需水量的研究大多依赖于主观问卷调查和实验室里的生理学研究,样本量少且评估方法不精准。

    而该研究团队用氘稀释技术客观精确地测量了受试者的水周转率,研究了整个人类生命过程中,体重、年龄、身体成分、总能量消耗、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以及气候、纬度、海拔、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对水周转率的影响。

    分析发现,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环境和高海拔地区的人群,以及运动员、孕妇、哺乳期妇女和高体力运动水平人群中,水的周转率更高。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中,也观察到较高的水周转率;日常体育活动也会增加水周转率。

    此外,该研究提到,水周转率被证明与很多生理健康指标相关,例如身体活动水平、体脂率等,并首次提出了水周转率可以作为反映人类代谢健康的新生物标志物的理念,这为肥胖、糖尿病等各种代谢慢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上述因素对水周转率的影响,科研人员开发了全球首个用于预测人体水周转率的方程式。“该方程可以运用在世界各地的国家与地区,只需要了解一个人的基本生理指标和其所在生活环境的平均温度和湿度,就能预测一个人的需水量。”张雪映介绍。

    随着世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该研究提供了大数据集指导下用以预测人类需水量的方程式,为未来饮用水和富水食品的管理方案的制定与改进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水是生命所必需的,水周转率与需水量密切相关,该研究迈出了建立个性化预测水周转率算法的第一步。”斯彼克曼表示。目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成立国内首个“双标水”实验室和精准人类营养实验室,将进一步揭示生命规律,为人类制定精准营养策略提供科学指导。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4/c14739-32586839.html

利用毫米波雷达可无接触实时监测心电图

2022-12-1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吴曼青院士团队的陈彦教授、孙启彬研究员等人在无线人体感知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人体心电图实时监测,突破了心电图仅能通过接触式传感器获取的局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移动计算汇刊》。

    心电图监测一直被视为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之一,在疾病早期诊断发现以及后续治疗过程中均有极高的临床价值。然而,自发明至今,心电图监测一直需要将电极连接到人的皮肤上,来捕捉反映心脏状态的电活动变化,导致不适的用户体验。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长时间连续心电图监测往往难以实施,这会造成转瞬即逝的异常心电状态记录丢失,延误疾病的诊断。

    该团队聚焦于当前公共健康领域的痛点问题,研究非接触心电图监测技术以突破传统心电图监测接触式测量的应用瓶颈。陈彦等人利用心脏电活动与机械活动是心脏活动同源不同表征的特性,使用毫米波雷达以非接触形式测量体表的心脏机械活动,提取四维心脏机械活动信号。该团队随后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心脏机械活动与电活动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建模,最终还原出心电波形。

    陈彦介绍:“新方法中,被测者不需要佩戴电极,也不需要去除衣物,可以无感的方式完成心电图监测。”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在0.5米非接触感知距离、不同生理状态和人体相对静止躺姿约束的实验设计下,对35个实验对象实现了非接触心电图监测。

    “与传统心电图相比,非接触式心电图实现了时间中位数精度小于14毫秒、形态中位数精度大于90%的监测性能。”陈彦说,此外,该方法的监测结果支持对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关键指标——心跳间期的稳定监测,其误差在9毫秒以内。该指标对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陈彦说:“目前我们正在与相关医院进行合作,一旦获得临床认可,该技术将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日常监测与诊断提供重要的帮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4/c14739-32586836.htm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2-15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214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5315.6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jzqk/202212/7d158d35c0dc4d7195a60b6485151de9.

海地接收超百万剂霍乱疫苗

2022-12-14    新华社

  世界卫生组织13日说,海地接收了超过100万剂口服霍乱疫苗。这是海地本轮霍乱疫情暴发以来收到的首批疫苗。

  这批疫苗有117万剂,由疫苗供应国际协调小组提供。世卫组织说,疫苗接种定于数日内启动,首批接种对象为疫情重灾区西部省等地的1岁以上儿童。

  另一批50万剂疫苗预计数周内运抵。海地公共卫生部官员洛雷·阿德里安说,希望更多疫苗尽快送达,以供存在感染风险的民众接种。

海地卫生部门10月初通报,这个加勒比海国家时隔三年多再次暴发霍乱疫情。法新社13日援引卫生部门数据报道,海地本轮疫情累计确诊病例达1220例,疑似病例超过1.4万例,死亡超过280例。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2/12/14/030098496.shtml

 “阳”过了,离回归正常生活还有多远?

2022-12-16    科技日报

  “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核酸由阳性转为阴性就表明他没有传染性了。”1215日,针对科技日报记者关于“阳转阴是否还具有传染性”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回应,没有条件做核酸的话,自测抗原转阴也可以,但后者的准确度稍差一些。

  近期,不少新冠病毒感染者经过居家治疗后逐渐康复。那么,“阳”过之后,距离回归正常生活还有多远?也有人转阴之后又短时期内复阳是为什么呢?

  熬过67天,大部分能转阴

  “不少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后35天就能恢复个差不多,但我们还是建议从有症状开始67天后进行核酸或抗原的两次检测。”郭威说,每个人的状况不同,体内的病毒载量也不同,从临床经验看大部分人出现症状67天后基本能转阴。

  根据临床上的观察,目前大多数人感染后的症状持续35天,之后大部分症状都会消失,比如发热、肌肉酸痛、咽痛等症状都会消失。

  “但从我们专业的角度看,症状消失与否不能作为有没有传染性的判断标准。”郭威解释,每个人的机体免疫力不同,对新冠病毒的抵御能力不同,症状、病程等都因人而异,无法作为判断标准,而核酸检测能够最直观地显示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排放量,便于准确判断。

  “一旦连续2天核酸(或抗原)检测均是阴性,就可以解除隔离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了。”郭威说。

  “阳”过之后,还会复阳吗?

  “阳过之后仍然有可能复阳。”郭威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临床上发现一些人反复排毒,也就是说排毒是间歇性的,核酸检测结果会认为是转阴之后复阳;还有一些情况是由于病人有基础的肺病或者是病毒载量比较大,治疗后转阴,结束治疗后又复阳。

  复阳的情况会存在,但比较少见。“也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没有活性的核酸片段在体内没有清除干净而被检测到。”郭威说,临床上一般认为,复阳的患者一般问题不大,不会转成危重症,而且一般也不具备传染性。

  郭威仍旧提醒,阳性患者转阴之后要加强健康管理,要有一个健康的起居,还要对自己的健康密切观察。

  “我们也发现有的家庭里出现了反复感染的情况,比如一个家庭成员传染给另一个成员,前面的成员刚好不久,又反过来被自己的传染者传染了。”郭威说,为了避免病情的反复,有感染者的家庭,衣服、床单、毛巾、餐具等日常用品要单独使用,相互之间做到尽可能地隔离。

  “阳”过之后,还用做防护吗?

  有不少人认为,感染之后又康复,身体内有了抗体,就可以不做防护,真正回归疫情前的生活,真的是这样吗?

  “一般情况下,感染之后的中和抗体可以保护感染者36个月。”郭威说,这种保护针对的是同一种亚型的新冠病毒。例如感染奥密克戎BF.7之后,再遇到BF.7就有很好的保护效果,但如果之前感染的是德尔塔,遇到奥密克戎可能中和抗体就没有保护力。总而言之,病毒的差别越大,中和抗体的交叉保护越有限。

  警惕双重感染也很重要。郭威说:“有的人以为自己感染之后再不会感染了,就不注意防范、也不戴口罩了,最后感染上流感病毒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郭威提醒,秋冬季节还是要坚持佩戴口罩,当前新冠病毒的流行对于其他病毒的流行趋势可能存在交叉影响,因此,通过勤洗手、戴口罩、安全距离等方式避免其他病毒的感染仍然十分重要。

针对老年康复者,郭威表示,由于有基础性疾病,老年人康复之后还是规律生活,坚持之前的基础病用药和治疗,如果肺部不适或者有慢阻肺的老人,可以做一些肺部保健操,有助于肺部功能的恢复。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2/16

钟南山院士讲“抗疫课”——新冠感染并不可怕,建议加强异种疫苗接种

2022-12-16    科技日报

  1215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现身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进行了一场直播授课,主题为“新冠疫情动态及应对”。

  因为前几天不慎摔伤,他没能出现在中山大学讲座的现场。不过,钟南山仍以视频的形式,用两个多小时向全国师生严谨专业解读了如今的奥密克戎病毒和防疫政策。

  钟南山强调,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并不可怕,绝大多数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不过,个人防护仍然重要。他还强烈呼吁加速疫苗特别是异种疫苗的加强接种。

  “新冠肺炎”已成为新冠上呼吸道感染

  根据国家卫健委更新至126日的数据,在202112月中旬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在我国出现前,累计确诊人数为99780人,死亡4636人,死亡人数与确诊人数比例为4.65%。而奥密克戎毒株出现后,累计确诊人数达到250015人,死亡人数与确诊人数比例为0.240%

  从多家单位多个学者的实验室研究来看,奥密克戎毒株对上气道上皮的感染性显著增强,下呼吸道症状则明显减弱;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无症状感染人数比例也显著上升。从20229月以来我国广州、北京、重庆、郑州的数据来看,病死率在0.0130.019之间。

  根据广州实验室采用590万条新冠病毒序列训练的AI模型,对英国从新冠暴发以来将近400万人感染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新发病毒抵抗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逃逸能力持续提升,但是感染病死率在持续下降,特别是在中国和越南,病死率维持在0.1%左右。

  “总体来说,奥密克戎感染并不可怕,如今,它已经变成了新冠上呼吸道感染,而不再是‘新冠肺炎’。”钟南山说。所以,根据疫情的发展态势,我国及时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目前防控政策的重心已由防控感染转至防控重症。

  我国病毒并不存在“北强南弱”

  最近,不少人在网上分享自己感染奥密克戎后的心得体会,还有人表示,在北京和广州地区流传着两种不同的新冠病毒。北京的毒性更强,广州的则相对缓和。

  钟南山介绍,在广州、重庆等地流行的毒株为BA.5.2,在北京、保定等地流行的毒株为BF.7,但它实际上是BA.5.2.1.7的简称,是在BA.5.2基础上的突变株。总体上,两种毒株并没有明显差异。部分人出现咽干、咽痛、干咳、头痛、发热等症状,可能很不舒服,但是仍然属于轻症患者。“看起来北京地区发烧比较高,可能跟病毒的免疫逃逸有关系,也可能跟气温有关系。”钟南山说。

  至于“海淀区的病毒比朝阳区弱”的说法,钟南山也表示,这没有根据,就算有观察到,也只是个例。

  呼吁加强异种疫苗接种

  此前有声音认为,我国的灭活疫苗“作用不大”。钟南山摆出真实世界灭活疫苗效果的数据。总体来说,灭活疫苗同源加强接种,对肺炎的保护率达到75%,对重症的保护率达到94%。“这说明3剂疫苗有很好的保护效果。”钟南山说。

  在上海,20223月到6月期间,与未接种疫苗者相比,60岁以上完成加强免疫人群死亡风险降低至98.08%80岁以上完成加强免疫人群死亡风险降低95.83%

  另一项国内的研究也表明,灭活疫苗在人群整体中,对重症/危重症及死亡风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中国的疫苗是有用的,这个已经得到了证实。”钟南山强调。

  接下来,仍要继续加强疫苗接种。钟南山表示,用同种疫苗继续加强免疫,预防感染效果不会增强,但预防重症效果仍存在。用异种疫苗加强免疫(在两剂灭活疫苗基础上加用亚单位蛋白疫苗/腺病毒疫苗/mRNA疫苗),效果会明显提高。

  接下来,要重点加强老年人及脆弱人群的免疫接种,加强医务人员的疫苗保护,并加速研发及审批鼻喷、吸入型疫苗。

  同时,我国还有多种颇有前途的新冠病毒药物正在路上,钟南山也建议加快对这些药物的研发和审批进度。

  对个人来说,仍然要加强防护,坚持戴口罩、保持距离,减少公众聚集。“不用为感染而害怕,大多数感染者不需要去医院,居家注意常做抗原检测。患一般慢性病的老年人也要打疫苗。”钟南山建议。

大讲堂的尾声,钟南山这样展望:“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在明年初,一个非常开放、阳光、乐观的很有生气的社会,一定会实现!”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2/16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