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诊及体格检查 对就诊患者,要详细询问其是否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和盗汗等症状,症状出现和持续时间,既往抗结核治疗史和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 (二)检查 对就诊患者,要开展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核病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 1.胸部影像学检查。 (1)对15岁及以上的所有就诊患者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拍摄胸片)。 (2)0~14岁儿童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要先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或者伽马-干扰素释放试验)及相关的结核病实验室检查,对于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和/或病原学阳性者,以及与其他肺部疾病需要鉴别诊断者,要拍摄胸片。 2.结核病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查包括涂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具体流程如下: 1)收集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3份痰标本(即时痰、夜间痰和晨痰)进行痰涂片检查。 2)对所有涂片阴性的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或痰培养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要选择3份痰标本中的1份性状较好的痰标本进行检查;痰培养检测要选择3份痰标本中的2份性状较好的痰标本进行检查。 (2)耐药性检测。 对所有病原学阳性的患者要进行耐药筛查。如果具备分子生物学核酸耐药检测技术,则优先采用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对于利福平耐药的患者进行传统二线抗结核药物和异烟肼药敏试验。如果仅具备传统药敏试验检测技术,则对涂阳或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的痰标本进行痰培养,并应用传统药敏试验检测技术对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一线、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 以下两种为特殊情况处置: 1)对于初治患者分子生物学检测为利福平耐药,需取另一份痰标本重复检测,若仍为利福平耐药,判定为利福平耐药,否则按利福平敏感处理。 2)对于初治患者传统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为耐多药,若采用利福平敏感治疗方案治疗有效(2月末痰涂片阴转和肺部病变明显吸收),则按利福平敏感诊断和治疗,但须密切观察(2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若痰培养阳性,需进一步开展药敏试验检测进一步确定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