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17年第16期 总第204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河南省新增2例H7N9流感病例 河北省确诊1例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 正进行隔离治疗 河北发布3月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居榜首 北京报告一名H7N9患者死亡 国务院 推动掺假造假行为直接入刑 国家卫生计生委 用机制凝聚脱贫攻坚力量 北京海淀孕妇可享艾滋病、梅毒、乙肝免费筛查 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尘肺病职业中毒高发势头要遏制 寨卡或引发新生儿癫痫 美精神病学服务期刊:有830万美国人患严重精神压抑症 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 贫困地区9种大病救治要全覆盖 大病集中救治攻坚战该怎么打 云南艾滋病死亡率降至2%以下 流动人口监测新增传染病专项调查 国家卫计委 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启动 减患者负担 国务院 要求六部门深化三医联动 国家卫计委 流动人口监测新增传染病专项调查 青海打响包虫病防治攻坚战 北京新增H7N9病例 今年已报告13例 国家卫生计生委 贫困地区9种大病救治要全覆盖 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 两险合并试点有领导机构 科研动向 启动临床项目:中国干细胞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小果蝇身藏大密码:自闭症有救了 研究发现男人脸长智商高 短期吃泼尼松也会增加健康风险 每天快走25分钟有奇效 英国开发人工智能新算法 提高心脏病发作预测准确率 只需微量汗液即可诊断疾病 癌症预防绝不是无用功 医学专家发现:“爱情激素”竟成胰腺癌恶化“帮凶” 欧美科学家称孩子爱睡懒觉罪魁祸首是人造光 脑积水研究专业学组成立 一氧化碳给药难关被攻克 青蛙皮肤黏液成分有望用于抗流感 塑化剂致癌有新证据 谨记!不要在临睡前洗澡 孩子智商受谁影响更大? 熬夜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七种癌症和酒精直接有关 艾滋病天然免疫研究有新发现 研究发现骑车上下班利健康 癌症、心脏病风险减半 舆情信息 重庆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基层专委会成立 新技术能窥探更细微基因变异 养宠物或可降低婴儿过敏风险 聚焦当代青年的“空心病”:不知为什么活下去 不打疫苗 是拿孩子生命开玩笑 湖北首次发布肿瘤登记年报 35岁后癌症发病率明显攀升 查出幽门螺杆菌不必太担忧 但这四类人群应根治 向“超级细菌”宣战 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华上市 多地已开始接种 成立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 提高大众健康素养 重庆:健康数据县域内将互通 全国养老金涨幅连跌两年 李克强为啥要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 我国将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试点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夯实安全基础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生物安全主题科普活动 浙江卫监执法“双随机一公开”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共识发布 病毒或是牛皮癣关键诱因 中药材冰片镇痛功效被证实 人工智能“自学”预测心脏病发作 超过3200万人签约 四川四成居民有了家庭医生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专家提醒结节不等于肺癌 8项放射诊疗设备质控检测规范出台 织密舌尖谣言的“免疫网” 养精胶囊获科技奖 血友病患者“生命礼物”的背后 新加坡眼角膜捐献记录创新高 但仍无法满足需求 “肠?道”项目启动 搭建专注肠道健康的演讲平台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加强育龄女性“优孕优生”教育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与各省、市健康管理协(学)会举办联席会议共商全民健康管理大计 食品谣言治理迫在眉睫 应高度关注流动人口的传染病问题 中心李新华书记、王健副书记一行到营养所调研 大数据给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加把力 解析北京医改逻辑 上海率先设立现代心脏康复中心实现精准康复 专家指出:中国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要敢于正视 业界在京探讨慢病防控 倡打响“健康自卫战” 8旬夫妇吃蒲公英中毒 医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 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 中非人口与发展论坛举行 我国全科医生数量近21万 科技人才将分类评价 浙江健康文化宣传基地出炉 健康城市将有指标评价体系 鼻出血原来是患了罕见病 肿瘤干预要“前赴后继” 美喷气推进实验室探索用太空技术治疗乳腺癌 “贵人语迟”无科学依据 孩子说话太迟可能患有自闭症 警惕“舌尖上的谣言” 别让这种“非法添加剂”忽悠健康 H7N9禽流感的输入性病例与本地病例究竟有何不同? 汕头海关:超百吨疫区肉冻品被销毁 热点追踪 河南省新增2例H7N9流感病例 2017-04-16 新华网 从河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获悉,2017年4月8日至14日,河南省新增2例H7N9流感病例。目前患者病情较重,正在接受治疗。 患者李某,女,45岁,南阳市南召县人。患者邓某,男,54岁,平顶山市新华区人。目前这两名患者所在地区的卫生计生委已启动应急预案,对密切接触者加紧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专家提醒公众,近期应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更不要接触病死禽;选择购买冷鲜、冰鲜禽类产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从事禽类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行业人员接触活禽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6/8200734.shtml 河北省确诊1例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 正进行隔离治疗 2017-04-16 央视新闻客户端 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河北省廊坊市确诊1例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 患者刘某,男,67岁,廊坊大城人,农民,因肺部感染住院治疗。经廊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患者为H7N9病毒核酸阳性。经专家组综合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为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 通报称,目前患者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均已实施医学观察,未发现异常。相关部门已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6/8200724.shtml 河北发布3月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居榜首 2017-04-15 中国新闻网 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日前发布2017年3月份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居榜首。 通报称,2017年3月1日零时至3月31日24时,39种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未收到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5种,丙类传染病8种。 3月河北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3498例,死亡14例。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和布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5.57%。有死亡病例报告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狂犬病和艾滋病。 3月河北共报告丙类传染病8441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数由高到低排序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斑疹伤寒和黑热病。有死亡病例报告病种为流行性感冒。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5/8200234.shtml 北京报告一名H7N9患者死亡 2017-04-16 健康报 近日从北京市疾控中心获悉,截至4月13日,北京今年共报告6起H7N9禽流感疫情,涉及7名患者。其中,4月5日报告的2名病例经调查判定为一起聚集性疫情,是该市首起本地聚集性疫情,2名患者有共同暴露史,其中一名已死亡,另1名正在医院治疗,病情基本稳定。 据悉,7名患者中,3名为本地病例,4名为外地来京就诊的输入性病例。在4名外省输入病例中,2名来自河北省廊坊市,1名原籍辽宁现居河北省秦皇岛市,1名来自山东省青岛市。2016年同期,该市未报告H7N9禽流感病例。 据介绍,该市发生的3例本地H7N9禽流感病例中,均有活禽接触史,调查发现感染来源均来自于其购买流动商贩或饲养的活禽,这些活禽最终来源均指向河北省流动商贩。鉴于此情况,北京未来有可能出现散发的本地病例,不排除出现少量的聚集性疫情。加之外地来京就诊人数众多,因此出现输入性病例的风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6/407994.html 国务院 推动掺假造假行为直接入刑 2017-04-17 健康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强调,要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推动掺假造假行为直接入刑;年底前出台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出台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工作安排》提出,推动地方食品生产经营“三小”即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管理办法在年内全部出台;推动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重拳整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滥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 《工作安排》强调,要净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强种养环节源头治理。加大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农药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管理,禁止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等农作物的生产,分期分批对高毒农药采取禁限用措施。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 《工作安排》提出,要严格生产经营过程监管,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落实餐饮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对网络订餐的监管。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以信息公开倒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统筹国家、省、市、县四级抽检计划,对重点产品、重点问题加强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及校园和周边地区食品安全监管。 《工作安排》明确,要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加大食品安全投入力度,保障各级食品安全监管所需经费,特别是检验检测经费。强化对各省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督查和现场考核,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建立食品安全工作绩效与履职评定、奖励惩处挂钩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7/408004.html 国家卫生计生委 用机制凝聚脱贫攻坚力量 2017-04-17 健康报 国家卫生计生委4月14日在山西省临汾市召开吕梁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全力打好吕梁山片区脱贫攻坚战,要以精准扶贫脱贫为主线,确保片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以规划目标为引领,推动片区区域发展;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实片区脱贫攻坚;要以特色产业为重点,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要以片区联系机制为纽带,凝聚脱贫攻坚力量;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据介绍,2016年,山西省和陕西省分别实现片区人口脱贫11.5万和15.58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623元和10582元,均快于山西、陕西两省平均发展速度,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公共事业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卫生计生委作为吕梁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牵头单位,2016年,共安排山西、陕西两省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卫生计生项目资金195.2亿元。在吕梁山片区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健全兜底保障机制,对大病和慢性病实施分类救治,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试点,为吕梁山片区脱贫攻坚提供健康保障。 王培安指出,疾病是贫困增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健康扶贫列为改善民生三大行动之首,作出了全面部署。王培安强调,健康扶贫要精准施策。要进一步核实核准农村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确保健康扶贫对象精准;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全面开展患病贫困人口分类救治,对患有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集中救治;要落实各项医保措施,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兜底保障。健康扶贫要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兜底保障机制,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行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7/408003.html 北京海淀孕妇可享艾滋病、梅毒、乙肝免费筛查 2017-04-18 新京报 为有效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传染病的母婴传播,国家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工作纳入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近日,新京报记者从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获悉,从4月开始,在海淀区的助产机构进行产检和分娩的孕产妇,都可享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种疾病的免费筛查检测。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每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大约为8000人,感染梅毒的孕产妇大约为7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大约为100万人。这三种疾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由孕产妇传染给孩子,根据三种疾病的母婴传播风险估计,面临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婴儿人数大约为1600-3600人,面临梅毒母婴传播危险的婴儿人数大约为3.5万-5.6万人,面临乙肝母婴传播风险的婴儿人数大约为5万-90万人。 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张颖强调,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若不进行母婴阻断,可能会造成胎儿生长发育受限、早产、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出生的孩子还可能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梅毒孕产妇若不进行母婴阻断,可能发生自然流产、死产、胎儿水肿、新生儿窒息等,孩子还可能是先天性梅毒患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孕产妇若不进行母婴阻断,孩子可能会感染乙肝病毒。张颖表示,孩子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90%会发展为慢性HBV感染,而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仅有3-5%会发展为慢性HBV感染。 “只有孕妇早孕期进行艾梅乙三病筛查,才能尽早诊断、尽早进行相应母婴干预,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孕产妇将艾梅乙三种疾病传染给孩子的几率。”张颖介绍,我国希望通过综合和及时的母婴阻断技术,消除梅毒的母婴传播,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几率降低到2%以下,将乙肝母婴传播几率降低到5%以下。目前海淀区共有24家助产机构,包括9家三级助产机构和15家二级助产机构,从4月开始,在这些机构进行产检和分娩的孕产妇都可以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 惠民政策内容包含: 1.每位孕产妇整个孕产期可以享受一次免费检测。 2.常规产检孕妇免费筛查检测项目包括:HIV抗体筛查试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 3.没有产检过、临产时才到助产机构的孕产妇,可以免费享受检测项目包括:HIV抗体快速检测、梅毒螺旋体抗原快速检测和乙肝表面抗原快速检测。 4.有些孕妇需要进行孕早期和孕晚期两次艾滋病、梅毒、乙肝筛查检测。其中一次可以免费筛查。 摘引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4/18/c_1120826896.html 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尘肺病职业中毒高发势头要遏制 2017-04-18 健康报 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15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4月1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2017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宣传主题为:健康中国,职业健康先行。活动强调,要提升全民职业病危害防治意识,全力遏制职业性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 活动要求,各地要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进一步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企业主体责任;要发挥爱国卫生各成员部门、单位在职业病防治宣传工作中的作用,与建设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等行动紧密结合,针对本地区重点职业病危害、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建立职业病防治宣传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健康企业建设;要深入企业、车站、市场等人口密集地区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向社会公众和从业人员集中宣传职业病防治方针政策和自我防护知识等,回答群众关心的职业病防治问题;要利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的人员和技术优势,选择职业病危害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特别要针对粉尘、化学毒物等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的典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让劳动者了解其致害途径和危害后果,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各中央企业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把宣传活动作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的重要内容。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8/408071.html 寨卡或引发新生儿癫痫 2017-04-19 健康报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7日说,除小头症外,寨卡病毒还能引起新生儿癫痫,应加强监测与报告。 美疾控中心专家当天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卷》上发表评论文章说,巴西最近的两项研究表明寨卡病毒与新生儿癫痫存在关联。在其中一项研究中,48名婴儿的母亲疑似孕期感染寨卡病毒,结果这些婴儿中有50%报告临床癫痫;另一项研究中,13名婴儿的母亲在孕期确认感染寨卡病毒,结果其中7名婴儿确诊为癫痫。 专家指出,寨卡病毒病对发育中大脑的影响与其他和癫痫相关的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似。而婴幼儿癫痫症状很难识别,这意味着与寨卡病毒相关的癫痫可能会被误诊或少报。 美疾控中心指出,癫痫发病率高,医疗成本也高,及早识别和治疗有可能减缓一些与发育迟缓相关的不利后果。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呼吁医护人员和相关家庭提高对寨卡病毒与癫痫关联的认识,加强监测与报告。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9/408152.html 美精神病学服务期刊:有830万美国人患严重精神压抑症 2017-04-18 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台湾“联合新闻网”4月18日报道,美国《精神病学服务期刊》4月17日公布研究显示,倍感压抑和焦虑的美国人数已逐渐增多,美国成年人中约830万人患有严重的精神压抑,占总人口的3.4%,而以前的研究认为只占3%。 纽约大学研究人员指出,美国的精神病患者和自杀者数量都在增多,可能是2007年的经济衰退给人们造成的压抑与焦虑,一直持续到现在。许多人在经济衰退中精神受到创伤,但又无助,因此加剧压抑,数十万人囿于条件的限制,得不到医治。 研究主任茱蒂?魏斯曼(Judith Weissman)表示,精神疾病患者有增多趋势,自杀人数也在增加,而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则数量不足。研究人员分析了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的资料,发现从2006至2014年,与没有精神压抑的人医疗服务条件相比,患有严重精神压抑患者的条件更差。 在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中,2014年近一成者因为没有保险而不能看医生。在得不到专家的医疗指导,他们比正常人多出近三倍。在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中,2014年约10%的人付不起治疗费,高于2006的不到9%的比例。魏斯曼说,许多人连维持生计都感到艰难,“美国梦”也在经济衰退中受到重创。 马里兰州普拉特精神疾病卫生系统的主管翠韦德认为,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加重了人们的压抑和焦虑情绪,过去人们与人交流需要出门,回家只是为了睡觉。但如今回家也难得消停,在网络的影响下,没有时间休息恢复。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8/t20170418_523713852.shtml 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 2017-04-19 健康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4月1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问效,加强和改进督察工作,拓展督察工作广度和深度,点面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效。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会议审议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6个专项小组开展改革督察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指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着力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开展便民服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要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会议强调,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相关职能部门衔接配合,完善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分级联动应对机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加强协商调剂、完善短缺药品储备等措施,打通短缺药品研发、生产、流通、采购等各个环节,更好满足人民健康和临床合理用药需求。 会议指出,督察既要抓重点改革任务,也要抓面上改革工作,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部署的情况。要善于抓正面典型,及时发现总结基层创新举措和鲜活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改革落地。督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提高督察实效。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有的问题要一竿子插到底。对重大改革、复杂问题,必要时要“回头看”。对督察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梳理,列出问题和责任清单,明确时限要求,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整改什么问题,是谁的问题就由谁来负责整改,同时举一反三、由点及面,推动更大范围内整改。要盯责任主体,抓“关键少数”,落实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就追究责任。牵头部门和地方是抓改革的责任主体,要加强改革自查,定期跟踪并报告改革落实情况。要搞好督察工作统筹,形成合力。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9/408162.html 贫困地区9种大病救治要全覆盖 2017-04-19 健康报 4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启动会议,要求在2017年年底前,对儿童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等9种大病的集中救治要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到2018年,覆盖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覆盖农村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对他们在门诊统筹、住院补偿、大病费用报销和医疗救助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要求,要做好集中救治对象的动态追踪管理、提高医疗救治规范化水平、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动态追踪管理是“精准救治”的前提,要把握好建账、更新、研判3个环节,各省要建立本地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把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信息定期上报。要科学选择定点医院、细化诊疗方案、加强质量控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把定点医院设置在县级医院。此次农村贫困人口集中救治的9种大病全部按照单病种付费,要重点做好提标、控费、衔接三方面工作,加大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支持力度,科学合理确定单病种费用标准,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应急救助、商业补充保险一站式联动报销机制。同时,也要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实现贫困患病群众大病不出县发挥关键作用。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陈洪波说,今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数据库可能会发生变化,要通过核准,确保把其中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大病专项救治范围。扶贫系统还将对扶贫存在突出问题的省份开展巡查,对大病重病患者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地方,督促尽快整改。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说,各地民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做好排查摸底,搞清楚究竟有多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属于所列的大病范畴。要为救治对象建立档案,及时跟踪救治对象的住院诊疗、费用结算、健康恢复情况。落实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和大病保险对困难群众的倾斜性支付政策。 据介绍,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确认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还有因病致贫返贫734万人。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了“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工作思路,其中,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是首当其冲的关键举措。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遴选了上述9种大病作为首批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先行在8个省份开展集中分类救治试点,目前已经集中救治了9.2万人。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9/408161.html 大病集中救治攻坚战该怎么打 2017-04-19 健康报 4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相关部门,针对患有9种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吹响集中救治的“集结号”,要求用近两年时间,消除患病贫困人口存量。这场扶贫攻坚战该怎么打?一些先行先试地区给出了答案。 ■精准筛选救治对象 “要让每位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患者都享受到集中救治这一重大健康福祉,就要确保不遗漏每一位应救治对象、不遗漏每一类应救治病种。”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黄平说。 黄平说,作为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省着力做实、做细精确认定患者和精确认定病种两项基础性工作。经过层层审核,该省共认定农村贫困人口罹患大病对象2658人。此外,该省省、市、县三级还分别成立专家组,负责指导帮助市、县两级确认特殊疑难病例。同时,将贵州省易发多发的4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纳入专项救治范围,救治病种在国家9种的基础上扩大到13种。 作为8个大病集中救治试点省份之一,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入户调查,建立电子数据库,摸清了患病底数。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戴征社介绍,在国家确定的9种大病基础上,该省增加了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两种疾病,增加救治计划1200多例。 “2016年,组织全省近3万名基层卫生计生人员,集中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全省87.1万户贫困家庭、197万贫困人口开展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摸底调查,建立了健康脱贫对象个案信息数据库,为精准施策提供了基础依据。”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于德志说。 ■保证诊疗效果和质量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4月18日召开的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启动会议上指出,医疗质量是大病专项救治工作的生命线,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各地实践中,这一要求是如何落实的呢? 于德志介绍,为实现精准有效救治,安徽省确定了专项救治9个病种的133家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原则上安排在县级医院。同时,省级、市级成立4个大病专项救治专家组,通过对口支援、巡回医疗、派驻治疗小组、转诊等方式开展救治。 黄平介绍,贵州省由省级龙头医院对该省10个市(州、区)实行分片区包干指导。同时在省、市、县分别组建救治工作专家组,全面负责辖区内各定点医院疑难重症病例的诊治方案制订、手术、会诊、技术指导等,实施精准救治。当前,该省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对象2658人全部纳入集中救治,已治愈581人、占21.86%。 ■综合保障为患者减负 在这一造福贫困患者的工作中,如何为这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病人减负,一直是各地进行制度设计和工作落实的重点。 “通过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紧密衔接,对符合13种大病临床路径的专项救治对象实行全免费救治。这也是对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政策的一项创新。”黄平说,贵州省对儿童白血病、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实行按病种定额付费和按病种限额付费,定额或限额费用内新农合报销比例80%、民政医疗救助10%,剩余费用直接进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报销,不设起付线、不受目录限制。此外,该省还鼓励各地拓展救治范围和补助政策。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积极对接医保、民政等部门,对该院费用结算流程和信息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推进精准扶贫对象住院一站式结算。该院院长刘亮说,医保统筹地区内患者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保险二次补偿、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五条保障线”均能在医院直接结算。同时,还实施农村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先诊疗、后付费。 于德志说,安徽省还建立了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实施多项保障措施,如今,安徽省贫困人口对年度自付医药费用有了封顶线和明确预期,住院医药费平均报销比例可提高到90%左右,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可达90%~95%。单纯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仅需600元左右。”于德志说。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9/408160.html 云南艾滋病死亡率降至2%以下 2017-04-20 健康报 近日从云南省卫生计生委防艾局获悉,云南省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切实保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权益,在治病人的病毒有效控制率达到90%;病死率逐年下降,从10年前的10%左右降至目前的1.9%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悉,云南省建立和完善关怀救助长效机制,逐步推行将农村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截至2016年12月,累计对3701名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给予新农合重大疾病补偿1547.7万元。对享受低保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定期随访,持续提高救助覆盖面及救助水平,妥善解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生活困难。从2016年开始,该省所有感染者不论CD4多少,都纳入治疗。目前,该省累计抗病毒治疗8.8万余人,在治病人近7万名,形成了省—州(市)—县(区)—乡镇的治疗网络,129个县(市、区)都有治疗点,其中237个治疗点提供免费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20/t20170420_523716562.shtml 流动人口监测新增传染病专项调查 2017-04-20 健康报 4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京举行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师资培训班,全面启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工作。今年的监测调查将流动人口重点疾病流行影响因素作为专题调查内容,为流动人口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服务管理及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 开班仪式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要加强监测调查数据的开发应用和宣传推广。推动数据资源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让监测调查的成果落在实处。推动监测数据的开放共享,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智力资源,在繁荣相关科学研究的同时,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要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做到不留漏洞、有始有终。 据介绍,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8年。 摘引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4/20/c_1120840916.html 国家卫计委 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启动 减患者负担 2017-04-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 18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大病专项救治工作的目标任务:2017年底前9种大病专项救治覆盖所有贫困地区;2018年底覆盖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覆盖农村计划生育特困家庭。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会上强调,做好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是患病贫困群众同步迈进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落实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制度创新,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人民健康获得感的重要举措。 李斌在会上归纳了强化责任担当、突出精准要求、加强政策衔接、注重因地制宜等四方面经验。 会议明确,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是贯彻分类分批救治,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的问题。 会议提出大病专项救治工作的目标任务:2017年底前9种大病专项救治覆盖所有贫困地区;2018年底覆盖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覆盖农村计划生育特困家庭。 李斌要求:一要做好救治对象的动态追踪管理;二要提高医疗救治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三要按照提标、控费、衔接原则,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减轻贫困患者负担;四要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摘引网址:http://www.nhfpc.gov.cn/zhuz/mtbd/201704/ 国务院 要求六部门深化三医联动 2017-04-20 健康报 4月1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央编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六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意见》要求,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用药保障范围。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逐步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 《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深入开展按病种收费工作。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0/408226.html 国家卫计委 流动人口监测新增传染病专项调查 2017-04-20 健康报 4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京举行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师资培训班,全面启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工作。今年的监测调查将流动人口重点疾病流行影响因素作为专题调查内容,为流动人口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服务管理及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 开班仪式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要加强监测调查数据的开发应用和宣传推广。推动数据资源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让监测调查的成果落在实处。推动监测数据的开放共享,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智力资源,在繁荣相关科学研究的同时,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要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做到不留漏洞、有始有终。 据介绍,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8年。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0/408223.html 青海打响包虫病防治攻坚战 2017-04-21 健康报   4月19日,青海省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召开。青海省农牧区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包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青海省副省长高华表示,青海省在包虫病防治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将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多部门联手综合施治等措施,打响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   高华介绍,自2006年以来,青海省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已扩大到全省39个县(区),覆盖480万人。2016年,全省共投入两亿元,筛查180万人,对新发现的2200余名患者全部给予免费手术和药物治疗。目前,青海省包虫病流行蔓延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包虫病传播链复杂,加之青海省包虫病流行区经济欠发达,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较粗放等,因此,要充分认识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措施。   青海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定邦表示,玉树州是青海省包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今年3月,国家将玉树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纳入西藏、四川、青海3地藏区包虫病综合防治体系,同时争取中华慈善总会等机构的医疗救助项目支持,对新发现的包虫病患者给予免费手术或药物治疗。该省今年在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将加强人才支持,组织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等做好结对帮扶,并计划用5年时间为玉树、果洛等重点地区免费培养一批专科以上、包虫病防治方面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加强部门协调,综合施治,农牧部门重点推进包虫病源头控制,实施犬驱虫、羊免疫、健康教育和无害化处理“四位一体”的畜间包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民族宗教部门将在寺院开展包虫病知识宣讲工作,倡导宗教人士发挥作用,带头和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参与防治工作;公安部门将采取措施实行家犬登记挂牌管理,减少流浪犬数量,从源头上降低包虫病感染风险。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1/408304.html    北京新增H7N9病例 今年已报告13例 2017-04-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北京市疾控中心今天报告,北京昨日又新增一例H7N9病例。   2017年1月以来,北京共报告13例H7N9病例,其中7例为本地病例,6例为输入性病例。调查发现7例本地病例均有活禽或活禽市场暴露史(3例有病死禽接触史),其中5例病例发病前曾从流动商贩处购买活禽,2例病例的活禽最终来源仍在查找中。   H7N9病毒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据世卫组织公布,尚无证据证明H7N9病毒可持续人际传播。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尽量避免接触禽畜,发现死禽不要随意丢弃、处置,要及时报告动物疫病部门。不要购买流动商贩、农贸市场和集市的活禽,注意远离禽类屠宰现场,不要食用病死禽的肉。从正规渠道购买正规企业生产的冰鲜禽肉,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煮透,并注意生熟分开。经过妥善制备和烹调的肉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此外,禽类养殖户如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禽接触史,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相关新闻:威海发现一例H7N9流感病例   4月11日下午3时56分,威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威海市确认一例H7N9流感病例,患者男性,60岁,目前正在医院积极救治。威海市卫生计生部门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密切接触者追踪,目前尚未发现其他类似病例。威海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要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与活禽的不必要接触,降低人感染禽流感风险。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注意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至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等表现。   威海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尽量避免接触异常死亡的禽类,尤其是处理死亡家禽时,应穿防护衣,戴手套和口罩,事后马上消毒或用肥皂洗手;接触禽类后,如出现发烧、头痛、发冷、哆嗦、浑身疼痛无力、喉咙痛、咳嗽等症状,且48小时内不退烧者,应马上到医院就诊;饲养家禽时,做好个人防护及环境消毒工作。必要时,禽类饲养人员可接种流感疫苗;生禽流感疫情时,应采取强制性的防疫措施。   此外,专家建议,发生家禽或候鸟不明原因死亡时,应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报告;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勤换衣,特别是接触禽类后更要及时洗手;避免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水果,有助于增强抗病力;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21/t20170421_523719033.shtml    国家卫生计生委 贫困地区9种大病救治要全覆盖 2017-04-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启动会议,要求在2017年年底前,对儿童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等9种大病的集中救治要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到2018年,覆盖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覆盖农村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对他们在门诊统筹、住院补偿、大病费用报销和医疗救助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要求,要做好集中救治对象的动态追踪管理、提高医疗救治规范化水平、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动态追踪管理是“精准救治”的前提,要把握好建账、更新、研判3个环节,各省要建立本地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把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信息定期上报。要科学选择定点医院、细化诊疗方案、加强质量控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把定点医院设置在县级医院。此次农村贫困人口集中救治的9种大病全部按照单病种付费,要重点做好提标、控费、衔接三方面工作,加大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支持力度,科学合理确定单病种费用标准,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应急救助、商业补充保险一站式联动报销机制。同时,也要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实现贫困患病群众大病不出县发挥关键作用。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陈洪波说,今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数据库可能会发生变化,要通过核准,确保把其中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大病专项救治范围。扶贫系统还将对扶贫存在突出问题的省份开展巡查,对大病重病患者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地方,督促尽快整改。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说,各地民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做好排查摸底,搞清楚究竟有多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属于所列的大病范畴。要为救治对象建立档案,及时跟踪救治对象的住院诊疗、费用结算、健康恢复情况。落实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和大病保险对困难群众的倾斜性支付政策。         据介绍,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确认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还有因病致贫返贫734万人。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了“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工作思路,其中,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是首当其冲的关键举措。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遴选了上述9种大病作为首批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先行在8个省份开展集中分类救治试点,目前已经集中救治了9.2万人。   摘引网址:http://www.nhfpc.gov.cn/zhuz/mtbd/201704/    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 两险合并试点有领导机构 2017-04-21 健康报   4月20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做好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通知提出,为做好试点组织领导工作,国家成立了由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组成的部际试点工作小组(以下简称部际工作小组),试点地区所在省份和试点城市要相应成立两项保险合并实施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将两项保险合并实施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通知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密切配合,认真研究和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完成试点任务。试点地区所在省份要加强对试点城市的指导,主动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试点方案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制订,方案出台前要充分征求部际工作小组意见,方案出台后报部际工作小组备案。试点城市要确保在2017年6月底前出台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通知要求,试点地区要对两项保险的参保人数、待遇享受、基金运行、服务管理等方面开展摸底调查,采集基线数据。试点期间,每个月10日前要将上月试点进展情况向部际工作小组办公室报告,出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要适时开展自我评估,定期上报评估情况。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组建试点评估专家组,对试点期间各项改革措施执行情况、实施效果、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试点方案》要求,2017年6月底前在河北省邯郸市等12个地区启动试点,将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征缴,试点期限为一年左右。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1/408309.html 科研动向 启动临床项目:中国干细胞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2017-04-17 科技日报   4月1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国正式启动世界首批基于配型开展的多能干细胞分化细胞临床移植研究项目。中科院院士周琪说:“这表明中国的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以后,帕金森病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将会开启新的篇章!”   帕金森病和黄斑变性常规治疗十分困难   这两项临床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开展。为了实现干细胞临床治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库已经做了长达10年的准备。仅在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项目中,他们在猴子身上已经进行了5年研究,目前为止,实验数据显示该方案安全有效,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干细胞研究团队负责人周琪院士,现年46岁,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干细胞组织(ISCF)主席等重要学术职务,在世界干细胞研究领域无疑具有权威地位。   周琪说,我国之所以首选“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及“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开展临床研究,是因为这两种疾病均为老年人中多发和难治的重大疾病,其中帕金森病是世界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在老年人致盲因素中居重要位置。这些疾病晚期病情难以控制,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强强联手,两项干细胞临床研究落地中原   全国可以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的机构共30家,在国家卫计委和食药监总局近日完成备案的首批8项干细胞临床研究中,郑大一附院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承担两项临床研究工作的医疗机构,令全国瞩目。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资环生物处处长任小波认为:“正是郑大一附院与中科院干细胞团队的强强联手,高效整合、高效协作,开启了全新的干细胞治疗研究领域,赢得了在国家备案的8项干细胞临床研究中的两项。”   此次临床研究的合作单位负责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医院院长许予明主任医师介绍,郑大一附院是全国30家有干细胞研究资质的机构之一,病源丰富,仅神经内科每年门诊量就高达17万人,住院人数1.2万人,河南省帕金森病患者近30万人;该院有133名神经内科大夫,其中39名有高级职称,是全国极少数拥有术中磁共振手术室等先进医疗设备的医院之一。   中科院动物所北京干细胞库已经建立200余株人胚胎干细胞系,可以满足70%汉族人群的配型需求。郑大一附院主要依靠自己的临床优势进行合作研究。   临床研究,病源是前提。在4月11日启动仪式上发出招募令后,5天内报名的帕金森病患者已有50多位。   中国干细胞研究及转化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   “与之前进行的干细胞移植不同,此次临床研究采用的是取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从医院临床捐献的胚胎中获取的。”周琪说,如果可以通过配型找到与患者匹配的供体细胞,就有可能大大提高细胞的治疗效果。   周琪表示,国家首批备案的胚胎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在中国率先启动,体现了国家在干细胞领域的系统布局和重要进展,表明中国干细胞研究、监管及临床转化已跻身世界前列。   多年来,我国在干细胞领域进行了前瞻和系统布局,逐步明晰了干细胞领域的创新方向和转化路径,并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备案的方式,在鼓励创新转化的同时强化监管。   在即将开展的临床研究中,数百万个由人胚胎干细胞分化来源的功能细胞经过免疫配型后,将借助手术机器人被精准地移植到帕金森病和黄斑变性病患者体内。在随后长达数年的随访中,研究人员将系统评价新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预期结果后,将进一步进行多中心试验。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7/8200890.shtml    小果蝇身藏大密码:自闭症有救了 2017-04-17 科技日报   东南大学一间实验室里养着数万只果蝇,这种在生活中常被人忽视,甚至惹人厌的小生物,居然藏着大密码。记者4月16日从东南大学获悉,该校教授韩俊海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掘出了自闭症的基因密码,最新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尖发育生物学杂志《发育细胞》的封面上。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患者通常起病于3岁之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甚至需要持续一生的治疗。自闭症的病因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闭症的有效药物。   果蝇的寿命为60—90天,其间一只雌果蝇能够产卵800多只。正因为拥有和人类相似的神经发育过程和极高的繁殖率,果蝇成为研究自闭症的重要实验样本。韩俊海说,果蝇虽然生长周期短,属于低等生物,但睡眠特性和人类非常相似,加上其神经结构比较简单,容易解剖观察,研究出果蝇的睡眠调控机制后,就可以推测出人的睡眠调控机制。   韩俊海研究发现,自闭症重要致病分子Neurexin在神经元投射阶段就已经开始产生表达,而非此前国内外研究团队公认的在神经元联系过程中才开始作用。这一发现,成为研究自闭症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为把自闭症“扼杀”在源头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对果蝇神经结构的研究,他们不仅找到了一些调控睡眠的基因,还发现了一些促进睡眠的神经元和抑制睡眠的神经元。“这对进一步开发治疗睡眠障碍、嗜睡的药物提供了模型,使通过药物来解决人类的睡眠障碍困扰具有了可能性。”韩俊海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7/t20170417_523710621.shtml    研究发现男人脸长智商高 2017-04-14 生命时报   虽然我们被教导不要以貌取人。但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发现脸是透露性格的窗口。 脸型决定性格,研究表明脸宽的人更有主见。   研究员卡门?勒费夫尔解释道:“生物学因素(比如基因及激素水平)会影响人们的成长,同样,它们也会塑造性格。”   例如:睾丸素水平高的人往往颧骨会更大,性格上也更倾向于有主见,有时带有侵略性。   脸较瘦的人不容易得传染病,除此之外,他们往往也更不容易抑郁、焦虑,这是因为心理健康往往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而脸部肥肉暗示脂肪堆积在了有害地区,因而患病风险高。   肤色的细微差异也能揭示健康秘密,同一人种的人群间肤色区别可能反应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脸色微微发黄,暗示着健康状态更好。其中包含的胡萝卜素,它有助于人体建立健康的免疫系统。   脸色泛红是体内良性循环的标志,也可能是女性生育能力的标志。女性在月经周期的高峰时会稍微红些,可能是因为雌激素引起脸部血管微微扩张。这些微妙的变化是女性在怀孕时候更漂亮的原因。   研究还称脸型决定男人智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具有从男性面部形状辨别其智商高低的能力,但此法并不适用于女性。   研究称脸型决定智商高低   研究团队选用了40名男性和40名女性的面部静态照片来考察智商与长相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智商较高的男性,其面部特征表现为脸型较长、两眼间的距离较宽、鼻子较大、嘴角轻微上扬和棱角分明的下巴。   研究者认为,这种辨别方式对人类进化的研究颇具意义。由于男人更关注女性外貌,因此此方法不适用于女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sina.com.cn/hc/2017-04-17/doc-ifyeimqy1531325.shtml    短期吃泼尼松也会增加健康风险 2017-04-18 健康报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与未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成年人相比,成年人短期口服这类药物会增加骨折、血栓和脓毒症等健康风险。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2012年~2014年约150万名18岁~64岁美国成年人的匿名医疗数据,其中超过1/5的人曾至少一次短期(小于30天)口服泼尼松等皮质类固醇药物,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背疼痛、过敏等。   研究人员发现,服药的成年人30天内出现健康不良事件的概率最高,包括脓毒症、静脉血栓栓塞和骨折等。在其后的31天~90天内,这一风险逐渐降低。不过,3个月后,这种风险依然保持上升趋势。   研究人员指出,此前医生往往只关注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后果,但很少考虑短期服用的潜在健康风险。研究人员呼吁,由于皮质类固醇药物较为常用,甚至有可能出现滥用,因此应加强对医生和公众的教育,了解服用这类药物的潜在风险,普及安全使用要求。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18/408053.html    每天快走25分钟有奇效 2017-04-18 中国新闻网   德国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快步走25分钟,可以延长寿命7年;对年龄在50岁到60岁的人来说,罹患心脏病的机率也可减半。   这项研究针对一群年龄在30岁到60岁、原本没有运动习惯的男女进行。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每天运动,并观察记录他们血液中的一些指数,结果发现,经过半年的运动之后,受试者体内出现一些有助DNA修补的转变。   另外,有研究指出,体重正常的人如果不爱运动,比起积极运动的胖子,死亡会提前3.1年。   专家指出,运动有助延年益寿,并可保持开朗心情。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8/t20170418_523712493.shtml    英国开发人工智能新算法 提高心脏病发作预测准确率 2017-04-18 科技日报   心脏病发作很难提前预测。据《科学》杂志17日报道,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新算法,能显著提高心脏病发作预测准确率,若投入临床应用,每年或可挽救数百万生命。   目前,全球每年近20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疾病,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脑动脉梗塞和其他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为了预测这些疾病,许多医生使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学会(AHA)提供的指南,包括评估年龄、胆固醇水平、血压等8个风险因素,但这些指标过于简单,无法顾及患者服用多种药物、其他疾病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诺丁汉大学流行病学家史蒂芬?翁带领团队,详细比较了ACC/AHA预测指南与4种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逻辑回归、梯度增强和神经网络之间的数据分析效率,并希望在没有人为指导的情况下创建预测工具。   机器学习被“投喂”了大量数据,包括英国378256名患者的电子病历,目的是在与心血管疾病发作有关的记录中找到共同模式。人工智能算法先用大约78%的病历记录,建立自己的内部“指导方针”,然后对剩余的记录进行测试。基于2005年的可用记录数据,人工智能预测了在未来10年内哪些患者心血管疾病会首次发作,并对照检查了2015年的记录数据,其考虑的变量比ACC/AHA指南多出22个,包括种族、关节炎和肾脏疾病等因素。   结果显示,机器学习方法表现明显优于ACC/AHA指南。表现最好的神经网络算法,比ACC/AHA方法的正确预测率高出7.6%,还降低了一定的错误预警率,相当于在8.3万名患者中额外挽救了355人的生命。其中,对预测结果影响最强的变量包括是否有严重精神疾病、是否服用口服皮质类固醇,以及是否罹患糖尿病。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数据科学家认为,如果“投喂”更多的数据给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可能获得更佳的效果。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8/t20170418_523712788.shtml    只需微量汗液即可诊断疾病 2017-04-19 健康报   美国研究人员17日报告说,研制出一种腕带类型的可穿戴传感设备,能通过检查汗液帮助诊断糖尿病、囊胞性纤维症等疾病。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传感设备由柔性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组成,贴在皮肤上可刺激汗腺分泌汗液,根据相关电信号测量汗液中存在的分子与离子。如果氯离子含量高,患者有可能罹患囊胞性纤维症;如果血糖高,可能意味着患糖尿病。与此前的汗液收集仪器不同,这款传感设备只使用微量汗液,患者不必为获取汗液而长久静坐。囊胞性纤维症是一种常见遗传病,会导致黏液在肺部和胰腺等器官积聚。按常规方法,患者必须去专门机构做检查,静坐30分钟,利用电极刺激皮肤汗腺以获取汗液再进行检测。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19/408154.html    癌症预防绝不是无用功 2017-04-19 健康报   前不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称,66%的癌症基因突变归咎于健康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随机错误,是“坏运气”所致,29%归因于环境因素,剩下的5%源于遗传因素。癌症发生真的跟“运气”有关,预防做得再好也只能听天由命吗?癌症诊疗未来的重点方向在哪里?在2017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基因突变≠癌症发生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贝尔特?福格尔斯坦教授等人在研究中,基于423个国际癌症数据库,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全球近70个国家人群干细胞分裂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癌症基因突变和正常干细胞分裂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并首次计算出不同癌种中造成癌细胞基因突变的各种原因所占的比例。除癌细胞基因突变两大经典来源(遗传和环境)之外,贝尔特发现了另外一种突变来源,即细胞增殖、DNA复制过程中的随机错误。在多数肿瘤中,这种基于DNA复制的内源性突变对癌基因突变的贡献度比环境、遗传因素更大。   “有媒体据此认为的‘多数癌症发生是因为运气不好’其实是一种误读。癌症基因突变存在随机性不等于癌症发生具有随机性。”曾师从贝尔特?福格尔斯坦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焦宇辰教授表示,该研究是针对肿瘤基因突变来源的研究,其结果提示,66%的癌症基因突变来自于人体细胞增殖造成的内源性突变,但被不少人误读为66%的癌症是随机产生。   专家介绍,人体的每个细胞都带有一整套基因组DNA,是一部长达30亿个碱基(字母)的天书。细胞每一次增殖,都需要将30亿个碱基重新“抄写”一遍,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就存在“抄错”几个“字母”的情况。据估计,一套基因组DNA复制一次大约会“抄错”3个碱基,这种内源性突变的极微小差错是随机发生、不可避免的。肿瘤学界既往更多关注突变对重要基因的影响,而对突变原因,尤其是内源性突变研究较少。这一最新研究对内源性突变在癌症基因突变中的贡献度进行了新的阐释。   焦宇辰解释说,癌症发生是基因突变的累积,在遗传、环境、内源性突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癌症发生必然存在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并不一定导致癌症发生,基因突变需要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导致癌症产生。   “既然内源性癌基因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更凸显出避免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导致外源性基因突变的必要性,从而降低基因突变累积致癌的风险。”焦宇辰指出,内源性突变存在随机性,但随机散在突变积累形成癌症的过程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有规可循,可以通过积极预防来进行干预。该研究结果与既往公卫研究结果有一致性,也认同40%的癌症可以通过预防致癌环境因素来避免。   早期诊断尤为关键   这一研究对那些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人依然发生癌症给出新的原因解释,即使再好的环境、遗传、生活方式,由于有内源性随机突变存在,癌症依然有可能会发生。焦宇辰认为,该研究意在进一步提升癌症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该领域也是贝尔特?福格尔斯坦近年来的研究和积极倡导的重点。   据专家介绍,贝尔特?福格尔斯坦是肿瘤遗传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他此前在结肠癌克隆进化研究中发现,正常细胞发展到晚期肿瘤需要30年,前27年是可治愈阶段。基于这个研究和其他一些研究,美国现已提倡给50岁以上男性进行结肠镜筛查。他近年对癌症早期诊断的新关注领域是循环肿瘤DNA应用于早期筛查和无创活检。   贝尔特?福格尔斯坦在癌症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在新癌症基因发现、发明数字PCR技术等多领域都有重磅研究突破,其SCI文章引用率非常高。“他所有研究都是直接关注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焦宇辰说。   近年来,贝尔特的研究重心转向癌症早期诊断。他认为,未来100年内,癌症的发生和致死将大大降低,但这将主要归功于癌症的早期发现,而不是由于能够治愈广泛转移的癌症患者。他在一个专访中说:“我在这里(指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出生,在这里读医学院、行医,之后在这里做了几十年的肿瘤研究。我没有退休的打算,会在这里工作到生命终结的一刻。在我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对我来说高于一切的目标就是,使基于基因突变的癌症筛查成为年度体检的常规内容。希望这种早期筛查成为癌症防治的新标准——这是最重要的。”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9/408157.html    医学专家发现:“爱情激素”竟成胰腺癌恶化“帮凶” 2017-04-18 中国新闻网   中国医学专家最新研究发现,被称为“爱情激素”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会促进胰腺癌细胞在代谢应激条件下的生长,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新近刊登了相关研究论文。 供图 摄   中新网上海4月18日电 (陈静 袁蕙芸)胰腺癌又称“癌中之王”,以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著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18日披露,由该院外科医生团队和基础研究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发现,被称为“爱情激素”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会促进胰腺癌细胞在代谢应激条件下的生长,这种物质通过调控有氧糖酵解作用,竟然是加速胰腺癌恶性进展的重要“帮凶”。   这项新发现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老药新用”的新策略。   该研究由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志刚和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孙勇伟带领团队合作完成。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新近刊登了相关研究论文。   胰腺癌(PDAC)是目前人体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5年生存率小于6%,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号称“癌中之王”。该论文阐明了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系统的存在及其失调现象,证明了5-羟色胺会促进胰腺癌细胞的生长,进而促进胰腺癌的恶性进展。   张志刚介绍,5-羟色胺是身体中一种特殊而神秘的物质,能让人心情愉快,属大脑奖赏机制范畴。人们对5-羟色胺、多巴胺等物质更熟悉的称呼是“爱情激素”。科学家发现5-羟色胺的作用不仅限于爱情领域,它还参与调控身体肥胖、激素平衡,乃至肿瘤的发展。孙勇伟告诉记者,与其他恶性肿瘤不同,胰腺肿瘤“外壳硬”,致密的间质成分可达肿瘤组分的90%。换言之,胰腺肿瘤的周围细胞血供很少,营养缺乏。   癌细胞的快速分裂和生长要大量能量,那么胰腺癌细胞是如何在极端的生存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能量保持生长,从而完成自己的恶性生物学功能?由此,孙勇伟与张志刚开始了从手术室到实验室的合作研究攻关。   历经4年努力,张志刚带领团队找到了影响这一环节的重要因素:肿瘤微环境中紊乱的5-羟色胺系统。原来,能让人心情愉快的5-羟色胺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坏作用”,它为“坏细胞”的生长提供了大量原料。   张志刚说:“我们的研究发现了一个胰腺癌能量利用的法宝,并且阐明了它的作用机理。当我们剥夺了胰腺癌的这一法宝时,它的生长被显著抑制了。”   据介绍,针对这一法宝的药物已开始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的临床实验,因此当日披露的研究成果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老药新用”的新策略,这将大大缩短研究成果进入临床实验的时间,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仁济医院副院长戴慧莉当日介绍,仁济医院与上海市肿瘤所合并后强强联手,在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健人的大力支持下,仁济医院肿瘤所成立院士基金,每年花100万元资助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开展有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张志刚与孙勇伟的研究正是受此资助。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8/8202735.shtml    欧美科学家称孩子爱睡懒觉罪魁祸首是人造光 2017-04-19 新华社   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青少年喜欢睡懒觉?欧美科学家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既不是缺觉也不是激素使然,罪魁祸首可能是人造灯光。如果让孩子们多些户外活动,习惯自然光线,晚上少盯屏幕,多数孩子早起不再是难事。   英国萨里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联合调查了2.5万名欧洲人和2个非洲游猎部落成员的睡眠习惯,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后发现,都市青少年的生物钟在所有年龄群中受光线影响最大,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屏幕以及LED灯发出的蓝光对生物钟干扰尤其严重。学生们整天坐在电子屏幕前,晚上灯光又那么亮,更容易感到疲倦。   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子刊《科学报告》上刊文说,他们研究初衷是想看推迟早上上课时间是否有助学生睡眠,结果发现,这样做反而让学生们睡得更晚,早上更起不来。而利用自然光线调整生物钟,能让多数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养成早起习惯。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9/t20170419_523714587.shtml    脑积水研究专业学组成立 2017-04-19 健康报   近日,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委会脑积水学组在京成立。据悉,这是首个全国范围内跨学科、跨地区研究脑积水的专业学组。同时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被授牌首家脑积水门诊。   学组首届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邢岩指出,脑积水诊疗涉及神经内外科、影像科、康复科等,但目前国内各学科间均缺乏有效沟通,没有形成内科评估、外科手术的规范合作模式,存在大量漏诊误诊。国际成人脑积水临床研究网络项目负责人瑞肯教授同时表示,目前亚洲尚没有大型的脑积水研究学术组织,相关临床数据缺乏。   据介绍,该学组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心理、神经康复等学科的国内外专家组成。学组将以北京为中心,联合全国多区域脑积水研究分部,建立国内脑积水多中心研究数据库,总结国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形成专家共识和诊疗指南,推动国内脑积水的多学科规范化诊疗。同时开展学术交流,加快培养基层及青年骨干医师。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9/408151.html    一氧化碳给药难关被攻克 2017-04-20 健康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化神经科学中心、麻醉与危重急救研究室柯博文与周诚副研究员开发出世界首个一氧化碳(CO)小分子药物,该药在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顶级刊物《德国应用化学》上。   硝酸甘油的出现使一氧化氮(NO)在心脏病治疗方面被广泛应用,而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内源性气体分子一氧化碳却因给药困难,一直无法得到应用。据专家介绍,一氧化碳已被证明具有多种重要生理作用和潜在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抗肿瘤以及显著提高器官移植中受体的存活率等。有报道称,一氧化碳能选择性地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1000倍),降低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但是,一氧化碳的输送却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如剂量控制、靶向输送、病人肺功能的个体差异性等,使一氧化碳的临床转化异常困难。因此,一氧化碳开发的关键是找到一种能够安全可控释放一氧化碳的“硝酸甘油”。   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利用“Click Chemistry”分子内反应实现药物一氧化碳可控释放的设计,并成功开发了一种一氧化碳前药。这类一氧化碳前药通过结构的优化可以控制一氧化碳的释放速度,半衰期从几分钟到几天,能够满足临床应用的不同需求。此外,一氧化碳还产生强烈的荧光信号,能够追踪在复杂生物环境中一氧化碳的释放,为研究一氧化碳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类强大的探针工具和有潜力的候选化合物。   研究还显示,一氧化碳小分子前药不仅在细胞水平表现出了强烈的抗炎活性,显著降低TNF-α水平,而且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也表现出极强的抗炎活性和显著的治疗效果:释放的一氧化碳能明显提高结肠炎小鼠的生存率,改善肠炎评分,干预结肠长度与厚度异常变化,并有效降低结肠过氧化酶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20/408228.html    青蛙皮肤黏液成分有望用于抗流感 2017-04-20 健康报   青蛙不仅吃害虫,还有可能帮我们抗流感。美国和印度研究人员18日说,他们发现一些青蛙的皮肤黏液中有一种成分,有望用来杀灭H1型流感病毒。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免疫》杂志上报告说,此前已知青蛙皮肤分泌的宿主防御肽能够防御细菌感染,但他们从印度南部一种色彩斑斓、网球大小的青蛙中,找到32种宿主防御肽,发现其中4种肽还有抗病毒能力。   在这4种抗病毒肽中,有3种对人类细胞有毒性,只有一种可安全使用。研究人员根据一种印度经典软剑“乌鲁米”,把这种无毒肽命名为“乌鲁米肽”。   研究人员说,“乌鲁米肽”可抗多种流感病毒,尤其是H1型流感病毒,但对H3N2等流感病毒无效。未接种疫苗的小鼠使用“乌鲁米肽”后,可承受致死剂量的流感病毒而不死亡。   电子显微镜观测显示,“乌鲁米肽”与流感病毒表面的蛋白质血凝素结合,从而中和流感病毒的毒性,阻止病毒入侵人体细胞。   研究作者之一、美国埃默里大学副教授乔希?雅各布说,当出现新的流感病毒毒株而没有疫苗可用,或流行的病毒毒株对现有药物产生抗药性时,这种抗病毒肽也许能派上用场。   但研究人员也强调,他们只是证明了青蛙皮肤分泌的肽有抗病毒能力,但它能否在人类身上起到预防作用还需更多研究。此外,他们也在研究这种肽能否杀灭寨卡和登革病毒等。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20/408219.html    塑化剂致癌有新证据 2017-04-20 健康报   塑化剂可能通过刺激肝癌细胞的炎性反应、激活NFκB信号通路“助纣为虐”,导致癌细胞增殖和生存能力增强。这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冯英研究组得出的最新研究结论。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毒理学学术刊物《活体外毒理学》杂志上。   塑化剂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苯二甲酸酯类是最常见的塑化剂,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DEHP。DEHP不仅被用在多种塑料制品中,且容易从相关制品中渗漏到环境、食品和饮水中。DEHP的内分泌干扰毒性是比较明确的,但其致癌风险目前仍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在冯英研究员的指导下,魏宁博士等科研人员为了弄清楚DEHP的致癌风险及其作用机制,在参考人类日常塑化剂暴露剂量的基础上,选用人类的肝癌细胞HepG2作为实验材料,模拟人类日常暴露剂量,对HepG2细胞进行长期刺激处理,观察了DEHP对癌细胞生长、生存状态的影响。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长期、极低浓度的DEHP刺激可以提高HepG2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能力。后续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癌细胞在长期的DEHP刺激之后,其细胞内与炎性反应相关的TLR-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以消除DEHP增强癌细胞生长、生存能力的作用,这些均提示DEHP可能通过诱发炎性反应促进癌症的发生。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20/408206.html    谨记!不要在临睡前洗澡 2017-04-20 中国新闻网   睡前洗澡是不少人的习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好处不少。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生刘建湘提醒,晚上洗澡得早一点,洗完就睡,反而睡不好,特别是喜欢泡澡的人。   有研究发现,临睡前任何使人体温度升高的活动,都可能影响人们正常入睡。因为只有当人体体温降到特定温度时,才会安然入睡。这看上去好像和让人们睡觉前泡澡有些出入,实则不是:洗澡可以使人心态放松,洗完擦干,能加速身体“冷却”,使身体开始释放出比人们在洗澡中所获得的更多热量,释放得越多,进入睡眠就越深。   主持密歇根大学行为睡眠医学项目的托德?阿内德特博士说:“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一天辛苦工作回到家后连澡也洗不成了,只是不宜在睡前泡澡。”   专家建议,提前一两个小时洗澡,或者在饭后1个半小时也可以。37摄氏度至39摄氏度的水温对身体刺激较小,放松身心的作用也最好。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20/t20170420_523716710.shtml    孩子智商受谁影响更大? 2017-04-2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基因决定论是错误的,因为生长环境对于人的智力来说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娶一个聪明的老婆,孩子就会很聪明”,因为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个,所以妈妈的智力在遗传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对于男孩儿而言,则完全受母亲智力的影响。这种说法靠谱吗?   英国杂志《自然综述遗传学》在2005年第6期杂志上的文章《X染色体的智力影响》指出,X染色体上的近千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里至少有40%都在大脑里表达,这个比例要高于常染色体,更远远超过Y染色体。这也就是说,X染色体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水平的确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美国的调查显示,母亲与儿子的智商相关度与父亲对儿子的智商影响差值不足10%,这么小的差距并不足以说明母亲的智力对孩子有本质的影, 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力说,基因是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要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形成编码来控制大脑工作的,基因决定论是错误的,因为生长环境 对于人的智力来说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同时,基因的分裂和遗传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孩子如何继承父母的基因也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天才也是一门“概率学”。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脑成像研究院院长唐一源说,人类遗传是在多对染色体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不能仅仅归结为某一对染色体。“人本身是一个完善的系 统,影响人体系统的因素很多,生物学机制,也就是基因只是一方面,还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人处于环境之中的经历和行为影响,受环境影响之后学到的行为和自我 调节方式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基因的表达。所以,基因只是从纯生理角度来决定智力的潜力,能否开发出来还要靠后天的挖掘和培养。”   据科学家综合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由后天生长环境决定,在日常生活中母亲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 师,文化水平高的母亲会给孩子带来优质的家庭教育。从生理上说,在一些偏远地区,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生育年龄普遍偏小,由于过早生育,自身的骨骼 和组织还未生长成熟,如果承担起孕育的重任则容易对胎儿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比如缺血、营养不良等,也增加了损伤智力的风险。   智力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而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染色体是如何分裂的也充满着“神秘感”。所以,智力的影响因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至于哪一种因素会占据上风,科学界还未作出肯定的回答。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20/t20170420_523716707.shtml    熬夜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2017-04-20 中国新闻网   据外媒报道,熬夜对身体伤害很大,脑袋理所当然也会跟着受害。研究发现,没睡好第2天会“头痛欲裂”的现象并非偶然,正常人如果一整晚不睡觉,脑袋就会产生某种负面物质,带来的伤害宛如敲打过后,也就是说,缺少睡眠恐会对大脑造成严重的损伤。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本笃(Christian Benedict)教授指出,他们将研究者分成2组,想借此观察缺乏睡眠,是否真会对脑部造成伤害。结果发现,整晚没睡的受试者,其脑部的化学物质NSE and S-100B会呈现上升趋势,而这正好是用来脑部损伤的标记物。   本笃指出,整晚不睡觉,NSE and S-100B上升的幅度虽不及脑部损伤,但增加的化学物质,仍会对脑部组织带来负面的影响;另外专家也提醒,缺少睡眠,除了对大脑造成损伤,久而久之还会导致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以及多发性硬化症。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拥有良好睡眠,对于维持脑部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本笃相信,不规则的睡眠模式会引发一系列病症;另外睡眠若是少于8小时,则可能导致第2天智商下降,民众不得不轻忽。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20/t20170420_523716607.shtml    七种癌症和酒精直接有关 2017-04-21 健康时报   法国健康杂志《TOPSANTE》近日引述科学期刊《Addiction》最新一项研究称,酒精直接参与导致7种癌症,并对不同程度的饮酒者均有影响,建议停止饮酒。   报道称,虽然酒精对人体的有害影响众所周知并有所记录,但至今酒精和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仍不明了。新西兰一项最新研究再次表明,酒精会直接参与导致7种癌症的产生:乳腺癌、结肠癌、肝癌、食道癌、直肠癌、喉癌和口咽癌。在上述癌症类型当中,因喝酒致患癌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癌症逝者的6%左右,其中还不包括相关的皮肤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   研究称,风险也同样波及轻度或中度饮酒者。研究报告的作者珍妮?康纳(JennieConnor)称,饮酒越多,患癌风险越高。不过,鉴于酒精在社会中的广泛存在,其对轻度饮酒者产生的影响也值得注意。此外,同时吸烟饮酒者患咽喉癌或口腔癌的风险比只吸烟或只饮酒者更大。相关机构应向普通大众宣传停止饮酒,而不是仅仅只针对重度饮酒者。令人欣慰的是,该研究还显示,准备停止饮酒的饮酒者能够减少患肝癌、喉癌或口咽癌的风险。   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杜万君发现门诊中的酒依赖患者越来越多,平均半天门诊就能遇到两三个。“酒依赖是一个慢性自杀的过程,很多人从20多岁开始喝,形成饮酒习惯,越喝越多,大量酒精损害肝脏及整体健康,因此,大部分酒瘾者寿命都大大缩短。”   酒精依赖患者会出现一系列表现,如视饮酒为生活最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事,断不了,不喝就想。医学上对诊断酒精依赖也有严格的诊断标准,其中有一个耐受性的增加,也就是酒量的增加。其次就是不喝酒就有“戒断症状”,即手抖、心慌等不舒服的躯体症状。“酒依赖患者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喝‘睁眼酒’,即早晨起来空腹饮酒,因为经过一晚上的代谢,就可能出现出汗、手哆嗦等戒断反应,必须喝两口酒才感觉舒服。一旦不喝,手就会哆嗦,有些人甚至连简单的刷牙、吃饭都完成不了。”杜万君指出,长期大量饮酒还会使人出现幻视、幻听,甚至还会导致人格改变。   一些人认为,喝酒靠自己也能戒,但事实上,跟吸毒一样,因为长期的心理和躯体依赖,戒酒同样很难。“你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力避免心脏病的发作,同样,酗酒导致大脑的生理基础发生了改变,又如何靠意志力来对抗酒瘾?”黄薛冰比喻道。   如果自己随意戒酒,可能还有生命危险。杜万君教授最近接诊了一位男性患者,因喝酒导致急性胰腺炎,紧急救治后情况稳定,但患者却突然癫痫发作,医生就马上建议转到安定医院进行专业治疗。“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酒依赖患者,长期喝酒导致肝硬化,因为胰腺炎入院治疗,不能喝酒,就出现了抽搐、谵妄等严重的‘戒断’反应。”因此,酒依赖患者戒酒应该找专业医生寻求帮助,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sina.com.cn/hc/2017-04-21/doc-ifyepsch1976557.shtml    艾滋病天然免疫研究有新发现 2017-04-21 健康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郑永辉研究员和张险峰博士在艾滋病天然免疫研究领域获得新发现,揭示了丝氨酸整合因子(SERINC)家族各成员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成果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病毒学杂志》上。   丝氨酸整合因子是一种膜蛋白,其家族共有5个成员,其中SERINC5和SERINC3是目前最新发现的抗艾滋病病毒天然免疫分子,可阻断病毒感染新的细胞,从而降低病毒的感染力。然而,对于SERINC家族各成员的抗病毒活性、体内表达以及抗病毒机理,科研人员还知之甚少。   张险峰通过系统性比对SERINC家族5个成员,不仅发现SERINC5具有最高的抗病毒活性,还检测到该分子在人体细胞中表达的5种不同分子亚型。5种亚型中只有I亚型能够高效表达,相对于其他亚型多了一个跨膜区,从而增强了蛋白稳定性并产生抗病毒效力。同时,I亚型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表达丰富,预示其在抵抗病毒感染中具有重要功能。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21/408298.html    研究发现骑车上下班利健康 癌症、心脏病风险减半 2017-04-21 新华社   原标题:骑车上下班利健康 癌症、心脏病风险减半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骑车上下班能够显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令人患上癌症或心脏病的风险几乎减半。   根据通勤方式不同,研究人员将25万英国上班族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类,前者骑车或走路上下班,后者则坐车或搭乘公交出行。这项历时5年的调查发现,与“静态”组相比,经常骑车上下班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41%,患上癌症或心脏病的风险分别减少了45%和46%。研究针对的骑行通勤者平均每周骑车48公里,骑车越多越健康。   走路上下班也降低了患心脏病的风险,但主要集中于平均每周步行近10公里的人群。研究没有揭示骑行或步行究竟如何作用于人体健康,但相比久坐不动,这两种“动起来”的通勤方式显然更有利健康。   研究团队称,相比去健身房,骑行上下班更容易坚持,并因此呼吁改进基础设施、鼓励人们骑车出行。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周刊。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21/t20170421_523718757.shtml 舆情信息 重庆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2017-04-17 健康报   日前从重庆市卫生计生委了解到,2017年该市将全面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发挥市级三级甲等医院及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在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逐步下沉到基层,确保区县域内就诊率达90%左右,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比例达到55%。   据悉,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该市今年将培养基层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和全科医生1100名,考核招聘基层急需紧缺人才1000名。继续实行在晋升高级职称和聘任中级职称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下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的规定。同时,为提高基层技术水平,该市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120项适宜技术,逐步减少三级甲等医院(含部队、武警医院)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量,将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控制在95%以内。   该市还将建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的配套制度,其中包括鼓励二级、三级医院医生和退休临床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鼓励绩效工资分配向承担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倾斜。力争今年内,实现签约服务覆盖20%的城镇、45%的农村常住人口和60%以上的重点人群,以及所有建卡贫困户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去年,该市已新增63个区县域内医联体,完成市县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远程诊疗已覆盖70%的区县,区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5%。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7/408002.html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基层专委会成立 2017-04-16 健康报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基层应用专委会成立大会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该专委会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参谋助手作用,利用好基层卫生信息化专家智库,搭建好基层医务工作者与研究机构、社会单位、相关企业等多方交流的平台,推动远程医疗、远程培训,以及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区域检查中心建设,探索智能辅助诊断与合理用药等智慧医疗服务,拓展基层健康大数据生态圈,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动信息化整体水平上台阶,促进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加速基层健康大数据便民惠民应用普及与推广。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6/407991.html    新技术能窥探更细微基因变异 2017-04-17 健康报   中美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在此基础上不仅有望避免许多遗传性疾病遗传给后代,从基因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癌症也将成为可能。   单细胞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许多关键的生命活动都和细胞间个体差异密切相关;许多重要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问题所能依赖的样品往往也是极少数细胞。但在相关研究中,由于单个细胞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含量极少,先需要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DNA进行扩增,从而便于单细胞测序。   最新单细胞扩增技术名为LIANTI,由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经4年努力研发而成。谢晓亮同时在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任职。他告诉记者,跟以往的技术相比,新技术在所有指标上都有大幅度提高,让单细胞扩增与测序更加精准。   首先,单细胞基因组经LIANTI技术放大后,“噪音”非常小,这使测量基因拷贝数的精确度非常高。拷贝数是指某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个数。人的体细胞内基因拷贝数一般是两个,分别来自父母,但在癌症中基因拷贝数有可能变多或变少,在遗传疾病中甚至有时缺失。许多癌症和遗传病都与拷贝数变异有关。   谢晓亮说,新技术使得测量拷贝数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由此能查出基因组上以前查不出来的一些小段碱基微缺失。这意味着能更有效、更精准地检测出更多遗传疾病。   其次,测单碱基突变的灵敏度大大增强。单碱基突变是指基因组上只有一个碱基突变,它同样有可能导致癌症与遗传病。   第三,新技术测量基因组的覆盖率达到97%。也就是说,一个细胞基因组里97%的碱基可以测到。   谢晓亮说,LIANTI技术跟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类似,但不同的是,前者放大的不是单个基因,而是整个基因组。与PCR技术的指数放大方法相比,LIANTI技术的线性放大方法减少了“噪音”与错误。PCR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其发明人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对于新技术的意义,谢晓亮说,人的基因组时刻在变化,LIANTI技术使人们能了解细胞基因组怎样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临床方面,可以用它来筛选没有遗传疾病的受精卵,从而帮助许多夫妻获得健康后代;这项技术能在单细胞上看基因突变,对了解癌症也非常重要。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17/407997.html    养宠物或可降低婴儿过敏风险 2017-04-17 健康报   许多家庭在打算要孩子的时候,往往因为害怕影响婴儿健康而把宠物送走。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养狗等宠物可有助婴儿健康,一些养狗家庭中的婴儿患过敏性疾病和肥胖症的风险会更低。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安妮塔?科兹斯基等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微生物组》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了一些加拿大婴儿的粪便样本,以及他们家庭中养宠物的情况,发现从母亲怀孕到婴儿3个月大这一时间段,如果家中有狗等毛茸茸的宠物,婴儿肠道内的瘤胃球菌和颤螺菌数量会增加。这是两种有益细菌,可分别降低儿童过敏性疾病和肥胖症的风险。   科兹斯基说,这可能是因为狗等宠物的毛和爪子上带有这些有益细菌,这些细菌不仅可能直接传递给婴儿,还可以通过间接途径传递,即先传递给母亲再传递给孩子。过去已有研究显示,女性分娩过程中可将自身携带的微生物传递给新生儿。研究人员因此表示,如果女性在孕期接触了狗等宠物,即使在生产前把狗送走,仍可能通过上述途径将有益细菌传给孩子。   研究人员说,如果不养宠物也想增加孩子体内有益细菌含量,今后也许可以制造一些包含有益细菌的药片,孩子直接服用就能起到类似家中有宠物的效果。科兹斯基说,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因为现在制药行业已经在生产一些含有益生菌的补充剂。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17/407996.html    聚焦当代青年的“空心病”:不知为什么活下去 2017-04-17 中国青年报   2014年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曾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青年价值观的关注与讨论从未止歇:1980年5月,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刊发在《中国青年》上,诚挚抒发了那一代青年的困惑和创伤。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近40年,在去年年底的一个论坛上,北大心理学学者徐凯文的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引发了一场“北大空心病”的热议,后续争议与讨论仍引人深思。   青年价值观近40年来到底经历了哪些变迁?教育和婚姻问题在其中占据着何种位置?通过校园教育,当代教师在科学、人性化地关怀青年一代上又有哪些可以作为的空间?为此,《思想者》特约请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范雷副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基础教育管理中心张娜主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陈一副教授予以解析。   价值观变迁中的女性因素   ■在女性越来越独立的进程中,婚姻的意义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能独自养活自己,婚姻也逐渐摆脱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幸福成为人们选择婚姻的首要追求。为了获得个人幸福,当代女性逐渐远离传统女性“为他人而活”的人生信条,因此,离婚对于女性而言越来越普通,女性有强烈的愿望“去过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诚挚地书写了青年的人生痛苦和创伤,信中这样写道:“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到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此信一经刊登,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青年的人生观大讨论,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   30多年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去年年底的一个论坛上作了一个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其引发的热议一直持续至今。徐凯文在这篇演讲中总结说,“一些学生因为价值观缺陷导致了心理障碍”,他称之为“空心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如果说“潘晓来信”点燃了上世纪80年代青年自我意识的火苗,徐凯文提到的“空心病”则是当代青年在探索自己生活道路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热点现象。在当代,究竟为谁而活?为怎样的生活而奋斗?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就这些很难归纳出一种占据主流的观点,但是,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奋斗的目标如金钱、工作、权力、爱情等,它们无疑是“为自己而活”的人生观的体现,而最能证明“为自己而活”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一个例证便是,当代青年女性的个人选择日益增多,生活经历日益多样化——我们的青年女性逐步走出“为他人而活”。下述社会现象就能证明这一点。   “剩女”、女博士等女性群体名词的社会污名化   有研究已经发现,近30年来,我国男女两性无论是总体的还是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入学机会差异,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而且当前女性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超过男性。女性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得青年女性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自主权,这有助于发展她们的自我意识,使她们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女性教育机会的大大提升,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但与此同时,追求自我生活道路的青年女性也遭到社会污名化的威胁。当代青年女性可以追求自己的生活,制订自己的人生计划,探索自己的未来,但由于她们的平均教育程度较其父母大幅度提高,尤其高于她们的母亲,因此,她们不得不甩开以前传统的妇女角色和形象,并且生活规划也不同于她们的母亲。而且,社会中也有一部分人怀有十分传统的观点,即认为女人应为家庭而活,这些人会强硬地站到“剩女论”“回归家庭论”的支持队伍中,对于受教育程度高、有能力独立生活但未婚未有感情生活的女性,势必会加以激烈鄙视。   婚姻逐渐摆脱客观因素的影响   以往的工业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得到广泛认可,而当代社会中,尤其是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女性越来越多地外出工作。脱离了单调的家庭环境,女性不得不在外面的社会世界中打拼,在社会环境中,她们不再是女儿、姐妹、妻子,她们的生活和抉择不再直接“为他人而活”,她们不再是家庭的核心,她们是一个个体,独自在社会中打拼。   在女性越来越独立的进程中,婚姻的意义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由于越来越多女性能独自养活自己,婚姻也逐渐摆脱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幸福成为人们选择婚姻的首要追求。为了获得个人幸福,当代女性逐渐远离传统女性“为他人而活”的人生信条,女性有强烈的愿望“去过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   期待善于推动社会前进的青年多一些   上述社会现象已经表明,在当代青年女性的生活环境里,她们是如何从“为他人而活”逐步演变到“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遇到的危机又有哪些。窥一斑而知全豹,当代青年在探索“究竟为谁而活?为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的过程中,与青年女性这一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即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出个人的意义,有能力探索个人的独特意义,但真的想独一无二时,又很难得到传统的支持,面临的危机又转嫁到了个体身上。   上世纪80年代潘晓的困惑,以及如今不少学生不知人生意义在哪里的迷茫,都体现了一种“被迫的自主性”,社会学家鲍曼曾指出现代的社会结构迫使人们成为积极、自主的个体,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承担全部责任并发展出一个自反性的自我,而这个社会结构便是高等教育体系、劳动市场、国家规定等一系列社会制度。当社会制度推动个人选择的增多,个人认为自己可以自主自决创造人生意义和人生轨迹时,社会的舆论、对危机的谴责、对个人的污名化等也同样使得个人迷茫,责任也不得不由个人来全部承担。   这样狭窄而弯曲的人生道路,青年又能有多少可以顺利通过呢?当下,绝大多数青年会通过从众来实现个人的生活,即对于社会制度的依赖使得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年轻人不得不通过现有的规则、法则度过自己的人生,因此他们在狭窄的人生道路中,只能小心翼翼地拉手前行。   当下,笔者怀念上世纪80年代的“潘晓来信”、忧虑“空心病”的学生,不过是期待未来狭路行进的过程中,勇敢者多一些,勇于、善于推动社会前进的青年多一些。   当前青年价值观变迁主要特点   ■与上世纪80年代“潘晓讨论”中将青年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化”不同,目前的“空心病”讨论则是将青年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化”。   “空心病”一词的确与价值观有关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观念领域的冲突、变化尤为激烈和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到北京大学与广大师生促膝谈心时曾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从由《中国青年》读者来信引发的“潘晓讨论”,到心理学学者徐凯文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引发的“空心病”讨论,社会对有关青年价值观的关注从未间断。而青年的价值体系运作机制,也从全社会整体静态调节为主走向青年个人动态调节为主,在社会活力增强、节奏感加快的同时,不安定感和失落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上升了。   改革开放初期的“潘晓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自上而下发起的,是为解决青年中存在的由理想主义与社会现实较大差距所引发的困惑、失落而展开的。这一讨论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成为新时期分析我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原点。而目前有关“空心病”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延续,它以互联网讨论的形式,聚焦于个体的生存意义,反映出在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背景下青年一代的极度焦虑。两者尽管在讨论内容、形式及社会影响上存在一定差别,但本质上都反映出青年对于所处不同现实社会的敏锐反应,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积极思考。而“空心病”的讨论则表现出当前青年价值观变迁的主要特点,即对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再思考。   “空心病”一词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中提出的,这位大学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健康角度描述了北大学生中部分存在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等现象,其症状与抑郁症相似,按抑郁症治疗却无效,因此徐凯文将其归因于“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并比喻为“空心病”。   如果仅作为一种心理障碍现象,“空心病”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它与价值观缺失相联系并引发网络热议,进而成为社会现象,则表明“空心病”一词的确触动了“价值观”这一社会敏感的神经,即使是反对这一比喻的人也延续价值观话题而反问:“所有的意义,都是被建构出来的。而需要被建构才能出来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是必需品?”由此,有无“意义”的问题延伸到要不要“意义”的问题,这就表明“空心病”一词的确与价值观有关,并揭示了代际之间对于“价值观”本身价值的不同看法。   青年价值观的矛盾冲突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就价值目标而言,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就价值主体而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化;就价值取向而言,由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就价值评价而言,由排斥向宽容转化。而否认“意义”有意义、否认“价值观”有价值,也是当前社会价值观方面现实主义、个体本位、价值多元及宽容的极端表现。因此,“空心病”一词所引发的讨论涉及了要不要有价值观、人们目前有没有价值观,以及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讨论是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远离理想主义、群体本位后的再一次思考。   青年个体目标与现实社会间的差距加大,通常是青年个体价值观内在冲突形成和加剧的主要原因。青年初涉社会,家庭、学校所要求的价值观、个人目标与其独立生存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使青年价值观面临多重矛盾并需要自我调适。目前,青年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期望过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不足。改革开放为个体发展开拓了较大空间,青年承载家庭和学校期待对自身发展有更高期许,但其最终实现与否依赖于个人能力、自我奋斗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条件。一旦期望遇阻,便极易产生价值观动摇。   第二,个人本位和集体本位的冲突与矛盾。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由集体本位转化为个人本位,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团队中的互助合作依然是个体生存的基本原则,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参与社会公益,依然是社会对个体的更高要求。因此,青年在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间徘徊游离、自我调适的过程,也会对其原有价值观产生影响。   第三,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评价多标准考验着青年对自身价值观的调适能力。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日益多元,为青年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可能,以宽容取代排斥来化解多元社会的价值困扰成为人们的对应之策。但在具体环境、具体问题上,社会中的个体仍旧依其价值观作出确定的唯一选择。因此,多元背景下的抉择考验着青年对自身价值观的调适能力。   教育问题始终处于关键性位置   与“潘晓讨论”中将青年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化”不同,目前的“空心病”讨论则是将青年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化”。其讨论的核心,不只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是围绕焦虑、教育等现实话题而展开。这就构成了“空心病”讨论所表现出的当前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另一主要特点。   在将青年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化”过程中,教育问题始终处于关键性位置,它一方面被认为是青年价值观出现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解决青年价值观问题的重要途径。   将青年问题归因于教育是目前的惯例,它既反映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某些问题,也表现出人们对于正规学校教育在青年成长中作用的高度依赖。现代教育制度是基于国家主义的权力要求、平等主义的教育理念和精英主义的利益诱导而建立的。精英主义的利益诱导,对于个体的社会身份获得和社会阶层确实至关重要。当现代教育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命运的时候,它所受到的指责之多也就不言自明了。   现代教育基于考试这一以部分推测全部、以现时推测未来、以虚拟状态规避现实风险的个人特质评价活动,建立了学历制度后,每一次考试的通过都成为个人人生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当学历制度因其作为社会快速识别个人能力的工具,而成为连接社会与学校的接口;当考试制度以其在评价、选拔等方面的效率而成为人们获得学历的必要途径后,一条经由学校阶段的考试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未来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高低的社会流动捷径,也就形成了。基于考试所形成的一连串由现代教育制度设定的个人目标,最终通过高考实现后,人们才发现教育之外的目标变得更加难以选择。因此,过度依赖教育制度内设定的考试目标,既是教育制度自身的问题,也是社会自身的问题。此次“空心病”讨论主要集中于“985”“211”学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特征。   青年群体价值观的自我调适   无论是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远离理想主义、群体本位后的再思考,还是将青年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化”尤其是“教育问题化”,均表明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青年,始终没有停止对于自身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所存在差距的思考,这也是青年价值观作为问题存在的意义和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动力。一般而言,这种思考是个体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但其由个体层面凸显为社会层面,则反映出相关问题的普遍性。在当前社会变迁加速的背景下,关注教育竞争氛围中青年群体的成长,关注老龄化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呼声,关注高成本城市生活中青年群体的负担,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青年群体价值观自我调适的压力。   “空心病”不能只怨青年   ■“空心病”的受害者一定是各有各的具体情况,“一人一策”才是真正关爱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白了,还是得用心、用爱。   表面看起来都挺“迷惘”,甚至也涉及“自杀”这样的极端话题,但这次所谓大学生“空心病”的讨论,与当年的“潘晓来信”不一样。当年的“潘晓来信”是青年自我与主体性的觉醒,是自我反思性的体认,而如今的“空心病”似乎印证着部分青年主体意识的稀薄,折射了某种自我放逐。   “空心”源于回避“意义”二字   笔者没有查到徐凯文先生关于“空心病”一文中各种数据的具体来源(如“北大一年级新生,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40.4%的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因而无法去核实这些数据采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但是根据自己在高校工作的观察,类似情形的确存在。   最近,我一直在和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谈毕业论文,我认为文科的论文写作就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写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应该是大学生在一段学习结束时给自己最好的交待。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坐到我对面时一脸茫然,他们不知道有什么话题可以挖掘、有什么现象值得讨论。当你觉得活着都没有意义的时候,还有什么学术问题会让你觉得有意义呢?   一些大学生回避“意义”二字,这绝不仅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我们的教育从幼儿阶段开始,更习惯于让孩子“接受意义”而不是“寻找意义”。网上流传过一篇中美历史教育比较的文章,在学习某次战争的时候,中国学生被要求熟记时间、地点、事件这些“史实”,而美国学生会被要求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如果这场战争英国军队赢了会怎样?”   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认为,教材的说法总归是对的,老师讲的也一定是对的,从而在一开始接受教育时就缺乏反思和批判的动力,也逐渐养成了实用主义倾向——只要和书本、老师一致,就能拿到分。   分数是我们学生的“命根子”,网上说“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直接导致我们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出现很多不适应:要么觉得进入大学后可以喘息一下;要么觉得父母规划的人生目的已经实现,可以交差了;要么把大一变成“高四”,依然用中学“刷题”的思路来应对大学的学习,考前突击一番,最后分数还不错……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大学生出现上述种种情况,再与大学的“扩招”、功利主义和数据导向的考核以及师生关系的淡漠等问题叠加在一起了,因此,简单地把板子打在青年身上是不妥的。   “焦虑”折射出时代境遇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命题和问题。在“潘晓”之前,我们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潘晓”之后,还有“平凡的世界”。在任何急遽变动的时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永远会摆在青年面前,而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又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历史地看,人的精神状态也是近现代西方文学和哲学讨论的一个重点。1925年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创作了诗歌《空心人》(The Hollow Men),刻画了现代人的无聊、空虚、焦虑的精神生活,被认为是描写当时人的精神状态的代表作。1930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写出了《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特别讨论了“个体自我在当代状况中的维持”“精神的衰亡与可能性”等问题。雅斯贝斯曾长期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研究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他说:“以往是少数人焦虑地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而现在,大战以后,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了。”1964年,面对西方世界进入发达工业社会之后的各种问题,另一位美籍德裔哲学家马尔库塞出版了《单向度的人》一书,他阐明了西方社会中人们内心里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是如何被一点点侵蚀掉的,人最后如何成为“单向度的人”,即丧失了创造力,不再想象和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如果说以往我们在读这些内容时还觉得都是“西方语境”,那么现在这些问题也随着中国社会高速的变革与发展来到了我们面前。马克思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这也许就是“时代的精神状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我在做大学生班主任时,常会去学生宿舍转转,让我担忧的是,学生宿舍的很多书架上,最多的几种书往往是公务员考试、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和心灵鸡汤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的导师告诉我,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读大学时,宿舍条件很差,没有独立书架,但当时的大学生却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经典名著、床上床下塞满了书……   当然,当年的大学生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不用交学费,能读书自然远强于“昼出耘田夜绩麻”。如今的大学生必须面临市场的选择、经济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形势,一方面有可能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非常功利化地读书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乃至迷失自我。   我们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赶上了中等发达国家,但同时也有相当多软件和硬件没有跟上,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也还比较滞后。高等教育普惠百姓是一件好事,但文化心理、群体心理这些层面的跟进和调适,可不像造一幢教学楼那么容易。   应对“空心病”须防简单粗暴   现在不少大学生,就像“被拉坏了的弹簧”,每只弹簧都有它一定的拉伸限度,一旦超过极限,再想恢复这个弹簧的功能就很难了。或许,这些青年正是“空心病”的受害者:当来自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压力过多地传导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可能就塌陷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至今日,不少青年可能更接近于卡夫卡说的“我们称之为路的,不过是心中的彷徨而已”。今天的年轻人如何找到自我,如何帮助每个年轻人找到自己独特的路,让他们不彷徨或者不太彷徨,这能否作为应对“空心病”的一帖药呢?   面对“空心病”,最先诉诸行动的必然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一定有能力改变整个生态,但是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小的试验田,让学生尽可能获得一些“分数之外”的东西。雅斯贝斯在另一本名为《什么是教育》的书中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诚哉斯言,虽然做起来难上加难,但不妨有空拿出来品咂一番。   此外,全社会不妨以此为契机,展开对“空心病”现象的严肃讨论和学术研究。我查阅了中国知网,发现徐凯文先生本人至今也还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过直接和“空心病”相关的研究成果。“空心病”不一定能成为学术概念,但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问题,一定是可以研究的。如果“空心病”只是被媒体和大众炒来炒去,那只能说明这种“病”在到处蔓延。   最后,我们要警惕那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应对“空心病”的做法,莫将教育者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学生身上。相关学校和部门,千万不能因为看到有“空心病”现象的报道,就把学生一批批拉去听讲座、做测试、填量表、建心理档案。从表面上看,这样做了之后学校可以表态说“我们工作不缺位了”,不过“空心病”的受害者一定是各有各的具体情况,“一人一策”才是真正关爱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白了,还是得用心、用爱。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7/t20170417_523710630_2.shtml    不打疫苗 是拿孩子生命开玩笑 2017-04-17 人民网   最近,一篇题为《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声》的微信文章在网上广泛传播。作者不仅用自己的“多年经验”劝说大家不要给孩子打疫苗,还建了一个500名家长参与的微信群,在上面发表各种言论,给家长们“洗脑”,影响很大。很多父母表示,不准备再带孩子去打疫苗了。对于文中的各种谣言,北京电力医院疾控处处长、主任医师曹家绪很是气愤,并逐一进行了澄清。   谣言1:没有什么疫苗是必须打的,疫苗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这种说法非常荒谬。疫苗出现至今已有200多年,是迄今为止应对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武器,让全球人民从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流感、结核等传染病的魔爪中挣脱出来。如今,天花已经被消灭,麻疹发病率被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1990年~2016年,疫苗挽救了全球1.22亿儿童的生命。我国曾经一穷二白,传染病在国土上肆虐,但如今,结核病已经大幅减少,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前的9.75%降到2012年的7%以下。可以说,疫苗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征服传染病的历史。如果孩子不接种疫苗,今后被各种传染病侵袭的风险会很大。   疫苗非但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反而是免疫系统的“辅助兵”,协助自身免疫对抗各种有害微生物的侵袭。散布错误观点的人可能认为,疫苗属于抗原,会诱发免疫系统应答,进而发展成自身免疫病。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发生接触,免疫系统早就有所适应,而且,这种接触能帮助免疫系统真正成熟起来。孩子接种的疫苗剂量与通过环境接触到的微生物抗原量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所以不存在破坏免疫系统的可能性。   谣言2:接种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很大   疫苗是一种药品,存在不良反应并不奇怪,但很多人严重夸大了这种不良反应,甚至将一些偶然事件归咎于疫苗。疫苗应用于健康人群,其安全性要高于治疗用的药品。对大多数人来说,疫苗是非常安全的,它的不良反应主要有3类:1.接种部位的红、肿、热、痛,以及全身发热等,症状比较轻微,基本无需治疗或只需对症治疗后就能缓解,通常持续1~2天;2.与免疫机制有关的过敏反应,绝大多数是轻微的过敏性皮疹,极少数是比较严重的过敏反应,但发生率很低;3.减活疫苗中活细菌或病毒造成的感染,主要集中在卡介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上。其中,卡介苗引起全身感染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引起小儿麻痹症的概率约为二十五万分之一,并非谣言文中随口一说的千分之一。总体来说,由疫苗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只有百万分之一。疫苗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接种后的24~48小时内,后期再发的可能性很小,建议打完疫苗后留院观察30分钟。   医学界承认疫苗有不良反应,并在不断改进其安全性。比如,全球范围内都在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的灭活疫苗,解决了口服疫苗安全性的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疫苗只会越来越安全、有效。中国从2005年开始建立疫苗安全性监测系统,2011年和2014年都高分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这意味着中国疫苗生产过程、安全性、有效性均符合国际标准。据统计,2013年,中国所有疫苗的不良事件报告率仅为26/10万剂次,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率只有2/100万剂次。总而言之,使用疫苗的获益远超不良反应的损失。   谣言3:一次只接种一种疫苗,别一次接种两种疫苗   现在的通行做法是,尽量安排多种疫苗同时接种,尽量使用联合疫苗,无需担心疫苗不良反应。比如,英国给6周龄孩子安排接种五联疫苗+肺炎疫苗+轮病疫苗+流脑疫苗等4剂疫苗,包含8种疫苗成分;美国给2月龄儿童接种9种成分;澳大利亚给2月龄孩子安排六联疫苗+肺炎疫苗+轮病疫苗3剂疫苗,包含8种成分。   谣言4:认为自然免疫比疫苗免疫好   有些疾病(比如麻疹)得过一次后,体内确实会产生免疫保护,以后不会再得了,但很多严重的传染病一旦患上,就可能致残、致死。认为自然免疫比疫苗好,就是拿生命开玩笑,即使是非致死性传染病,比如水痘,没接种疫苗者身上会长出上百个皮疹,要忍受极大的痛苦,而疫苗让人们免受这种不必要的痛苦。再比如麻疹,病情严重时会导致麻疹肺炎、麻疹脑炎等并发症。因此,疫苗让我们既不得病,又有了针对疾病的抗体,保护身体。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忽悠,而拿自己孩子的健康开玩笑。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7/t20170417_523710563.shtml    湖北首次发布肿瘤登记年报 35岁后癌症发病率明显攀升 2017-04-17 湖北日报   15日至21日是第23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省肿瘤医院、省癌症中心联合发布我省第一部肿瘤登记年报。   据省肿瘤医院院长魏少忠介绍,年报系统全面地报告了2012年全省肿瘤登记地区人群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流行情况,涉及武汉、荆州、宜昌、黄冈、孝感、荆门、咸宁7个登记点,人口覆盖约822.1万人,约占全省当年总人口14%。数据显示,登记地区新发病例数 24182例(男13385例、女10797例),其中,城市地区 14278例,占新发病例数59.04%,农村地区9904例,占新发病例的40.96%。   我省登记的发病率第一位的仍是肺癌,占全部新发恶性肿瘤的21.90%。之后依次为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其中,男性发病率前三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女性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   数据显示,0—35岁年龄段肿瘤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35岁后呈明显上升趋势。魏少忠指出,近年,临床上中青年患者越来越多。以往认为防癌体检适龄段为40岁以上,现在看来体检关口应前移,建议健康人群35岁、高危人群30岁就应该每年定期进行防癌体检。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7/t20170417_523710545.shtml    查出幽门螺杆菌不必太担忧 但这四类人群应根治 2017-04-17 广州日报   自从52岁的钟阿姨一个月前体检时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她就一直很是不安,原因是听说这个病会传染,家里有1岁多的小孙子,怕传染给他,而且据说还有可能得胃癌。尽管医生告诉她不必太担忧,但她始终不放心。   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陈烨教授表示,自从幽门螺杆菌被称为导致胃癌的元凶之一,又被定义为一种传染病,很多人在体检查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惊慌不已。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后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是否需要彻底治疗等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达6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60%,广东地区感染率估计与全国持平或略低。   陈烨表示,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全球约一半的胃癌新增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   同时,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根据最新的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水源等途径传染,“经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比如,家长将咀嚼后的食物喂给婴幼儿、情侣间接吻、饮水不卫生、食物未充分清洗煮熟等。父母感染后,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出很多,因此感染情况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四类人群应根治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否需要彻底根治,在医学界有一定争议,“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要分情况对待。”陈烨说,国际共识推荐,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进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如高龄、合并重大疾病、社区再感染率高等方面的考虑。   基于我国感染者人口众多、医疗水平和药物使用的地域差异明显,陈烨强烈建议以下四类人群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治:患有消化性溃疡的人群、慢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胃癌术后人群及其一级家属、患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   此外,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预防胃癌,有着来自我国科学、严谨、客观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王振宇教授联合国内多家医院一起就根除幽门螺杆菌在预防胃癌中的效果进行过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尤其是在萎缩和肠化发生之前来根除)可以明显降低胃癌发生率。在中国台湾地区,一项随访15年之久的相关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的发生率下降了25%,胃黏膜萎缩的发病率下降超过70%。   “日本也是胃癌高发国家,日本于2013年起开始实施消灭胃癌计划,推荐对12~20岁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实施该策略后,预期至2020年日本胃癌病死率可下降约40%。”陈烨说,现有的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   仅不到1%最终得胃癌   “幽门螺杆菌应规范治疗,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治疗。”陈烨说,一些专家学者不提倡根除幽门螺杆菌,最大的顾虑或许基于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无症状人群太庞大,以及根除方案混乱导致抗生素滥用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往往需要3~4种药物联合使用,其中至少两种是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其实是把双刃剑,杀死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其他问题,比如胃部不适、肝功能损害、皮疹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   另外,尽管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但这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胃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病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最终仅有不到1%发生胃癌。所以专家建议,幽门螺杆菌感染无症状者可不治疗,以免增强其耐药性。有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几十年,到去世都没症状。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7/t20170417_523710528.shtml    向“超级细菌”宣战 2017-04-17 人民日报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世界上最具耐药性、最能威胁人类健康的“超级细菌”列表“12强”,上“榜”的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急需开发新型抗生素来应对。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类似清单,意味着拉响了“超级细菌”警报。   “超级细菌”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急需开发新抗生素的12种重点耐药性细菌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绿脓杆菌、肠杆菌类为第一队列,在需要新抗生素的迫切度上最高,其次是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青山教授介绍说, 所谓“超级细菌”,是指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细菌是微生物的一种类型,而微生物是指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资料显示,细菌共有约4万种,目前已知的有4760种。它们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   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全球死于抗生素耐药的约有70万人。英国抗菌药物评估委员会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000万人遭遇抗生素耐药问题。而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值得警惕和重视。   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的统计也显示,我国目前已批准的兽用抗菌药物种类超过70种。国际权威杂志用著名的“两个一半”描述了这种状况:2013年中国抗生素使用量达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其中又有一半是兽用。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表示,这份清单不是为了用“超级细菌”来吓唬人们,而是提醒科研人员和制药公司,他们优先应该做的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也一直为此做出努力:2011年世界卫生日主题为“控制细菌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2015年出台抗生素抗药性全球行动计划,要求所有成员国在2017年5月之前实行国家行动计划。   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公报承诺将“推动谨慎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耐药性的话题已经上升到了国际高度,成为世界性议题。同月,出席联合国大会的193个成员国签署宣言承诺加强管制抗生素。   当人类使用了抗生素,细菌会通过四种途径来化解危机,并变得更加顽强   从弗莱明1929年发现青霉素,到1942年青霉素大规模使用,抗生素的出现帮人类解决了很多问题,作为人类健康的卫士,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如今,随着一个个“超级细菌”的出现,耐药细菌的阵容愈发整齐强大。世界各国也逐渐意识到,抗生素滥用以及耐药细菌的出现正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一大严峻危机。   “耐药菌是极其聪明的顽强分子。”黄青山说,当人类使用了抗生素,细菌通常会通过四种途径来巧妙化解危机以求得自我生存,并变得更加顽强。第一种是抗生素外排泵机制,即细菌将抗生素当作敌人赶出去;第二种是抗生素降解酶机制,即细菌通过自己产生的降解酶将抗生素降解掉;第三种是抗生素修饰酶机制,就是在无法降解抗生素的时候,采取一种同化的方式,使抗生素对细菌不具有威胁性;第四种是自我救护机制,即当抗生素阻断细菌生命要道时,细菌能十分聪明地开辟新路线,避开抗生素的锋芒,重新打开自己的生命通道。所以,一般在一个新的抗生素上市后,往往不到两年时间就会出现新的耐药菌,且刺激细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从而使治疗更加困难。   面对耐药细菌的猖狂进攻,人类向科学寻求手段。1964年,国际上首先发现了一种溶葡萄球菌酶。该酶能直接裂解细菌的细胞壁,作用机理不同于传统抗生素,可迅速将细菌杀灭,对静止期和繁殖期的细菌都有效。上世纪90年代初,黄青山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常务委员陆婉英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在国内外率先提出“生物杀菌”的新概念,即用抗菌酶或抗菌肽取代部分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   令人振奋的是,还在生物酶制剂研发的初级阶段,科研团队就成功救下一名术后“超级细菌”感染患者。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布国家抗耐药菌行动计划,中国一直在积极行动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布国家抗耐药菌行动计划,中国也一直在积极行动。2015年8月,卫计委修订并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2016年8月,14个部委联合发布《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今年2月,农业部制定了《2017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   在科学界,中国工程院院士夏照帆教授领衔撰写的《我国耐药致病菌及菌群紊乱态势和防控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在基础研究方面应探明耐药菌、耐药基因的分布流行规律,产生与传播的关键因素;在应用研究方面开发新型抗菌药,如生物新型抗菌药物、中药抗菌药;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加强兽用抗菌药及兽用饲料监管的长效机制建设。   不过,近10年来,国内外新抗菌药的研发已经进入瓶颈状态,新药上市少,与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快速上升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造成某种耐药菌感染无药可用的窘境。目前多国政府、企业和科学家都越来越重视抗菌药物和耐药菌的研究,重点开发具有全新杀菌机制的能高效杀菌、安全无刺激、不易产生耐药、易分解无残留、对环境友好的新型抗菌制剂。   陆婉英与黄青山的团队经过研究发现: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优于目前常用抗生素,该团队新发现的噬菌体裂解酶AB09、GK抗菌肽也有希望攻克世卫组织公布的耐药性细菌“12强”中的3强。   目前,养殖场已成为耐药菌的重要发源地,动物成为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重要贮库(人体病原菌60%以上来源于动物)。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华领衔的创新团队成功创制新型抗生素替代品——新型抗菌抗内毒素双效肽,其安全性高、抗菌性更强,具有很好的新药临床开发优势。   夏照帆院士认为,不断研发新型杀菌机制的抗菌药物,遏制细菌耐药,合理使用传统抗生素是人类努力奋斗的目标。相信通过全世界科学家的努力和各国政府的积极推进,终将用科技战胜“超级细菌”。   摘引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4/17/c_1120820989.html    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华上市 多地已开始接种 2017-04-16 新华网   昨天,辉瑞公司用于6周龄到15月龄婴幼儿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上市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多位疫苗和疾病预防与控制领域的领导、专家以及辉瑞创新医疗中国区总经理单国洪共同出席会议。   “辉瑞公司致力于与各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积极合作,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把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带给中国的婴幼儿。”辉瑞创新医疗中国区总经理单国洪表示,“作为目前中国市场唯一可用于6周龄至15月龄婴幼儿的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它的上市可以保护更多中国宝宝健康成长,未来辉瑞创新医疗将继续与各相关方面密切配合,帮助更多中国婴幼儿远离疾病侵袭,改善社会公共健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研究员曾光教授在会上说:“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级疾控中心应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示,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不断提高基层疾控人员对疾病预防以及疫苗接种重要性的认识,规范疫苗接种的流程,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疾病预防与免疫接种领域的相关临床与预防医学知识。”   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为婴幼儿“健康杀手”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民生大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要实现婴幼儿死亡率从8.1‰降到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0.7‰降到6‰。在所有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中,肺炎球菌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病因。据估计,在中国每年有大约3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各种肺炎球菌性疾病。   据介绍,肺炎球菌疾病是由广泛定植于人类鼻咽部的肺炎球菌(又称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菌血症性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婴幼儿是肺炎球菌的主要携带和传播人群。6月龄开始,宝宝由于母传抗体消失,自身的免疫系统又尚未发育完善,更易受到肺炎球菌侵袭,引起侵袭性疾病,并可能导致如耳聋、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也被称作婴幼儿“健康杀手”。鉴于肺炎球菌疾病对儿童健康的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肺炎球菌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积极预防胜于治疗 专家呼吁尽早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目前,抗生素仍然是治疗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的主要方法。而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以前对肺炎球菌有效的抗生素现在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耐药性。北京儿童医院杨永弘教授在会上说:“作为儿科医生,我们在临床上亲身亲历了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给儿童及其家庭带来的沉重的疾病负担、经济负担以及精神负担!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产生的后遗症,有可能毁了一个家庭。然而,儿童肺炎球菌性疾病,尤其是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远远没有引起相应的关注,2岁以前是儿童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的高风险期,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表明,预防接种是给儿童最好的保护。”   据了解,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目前全国以乡镇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有效控制并消除了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牢固的免疫屏障。   “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是保护中国儿童健康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孩子远离疾病侵袭,还有益于孩子的身心智力发育,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疫苗也有利于节省家庭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对公共卫生健康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曾光表示。   据悉,2009年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欧洲获批,迄今已被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之中,成为全球使用广泛的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目前,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已在昆明、沈阳、西安、福州和南京开始接种,未来还会有更多城市陆续可以接种。   摘引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4/16/c_1120818735.html    成立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 提高大众健康素养 2017-04-14 新华网   慢性病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数据显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超过了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为了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和家庭保健能力,树立正确健康观和慢性病防治意识,4月12日,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施慧达药业集团协办的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启动暨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成立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据悉,新成立的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是全国首支国家级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队伍,它将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并协助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针对家庭和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的宣传服务。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介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造成的死亡比例不断攀升。“在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进入平台期,而我国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生活习惯不健康、用药依从性差是重要原因。”梁晓峰表示,调查数据显示,约9成患者不了解该如何合理用药。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会上表示,要实现健康中国,就要发动群众,群防群控,让每个人自我管理慢病,管理健康,提高家庭保健、自我保健的意识,否则,很难实现全民健康。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姚宏文指出,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影响健康的最重要环境,社区是服务健康的有力支撑,启动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及成立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就是希望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汇聚各方力量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水平。   据介绍,志愿者团队将按照在规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守则,走进医疗机构和社区协助进行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的宣传,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活动,促进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的跟踪服务和治疗。2017年度实现不少于1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5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到2018年,实现不少于2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10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   “由于需要长期按时服药,慢病患者普遍面临用药依从性较差问题。希望通过长期、持续、反复地宣教,让患者加强慢病管理理念和合理用药知识,从自己内心意识到坚持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更好地进行自我慢病和健康管理。” 施慧达药业集团总经理、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刘凤江表示。   据悉,该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达到“汇聚三千力量、实现1%目标”的愿景。即组建至少一千名的医学或药学专家队伍、一千名基层医生的讲师队伍和一千名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的目标。   摘引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4/14/c_1120808932.html    重庆:健康数据县域内将互通 2017-04-18 健康报   从近日召开的重庆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和统计管理工作会上获悉,重庆市正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年内所有区县将实现县域内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互联互通。   据介绍,去年以来,重庆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市级平台已接收38个区县信息上传,累计采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近2000万条,电子病历数据800多万条,并即将完成15家公立医院区域医疗数据集成。同时,该市“市—区县”两级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已初具雏形,初步实现了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应用。并扎实推动医疗机构以缩短等候时间、减少排队次数、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为主题的移动信息服务应用;完成部分区县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读片)中心医疗信息惠民项目试点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年内,重庆所有区县将实现县域内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互联互通,50%以上区县实现跨区域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共享共用格局。“十三五”期间,重庆将进一步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延伸和丰富医疗服务内容。   摘引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4/18/c_1120827292.html    全国养老金涨幅连跌两年 2017-03-17 北京商报   全国养老金涨幅连跌两年全国养老金涨幅连跌两年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张畅)日前,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17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自今年起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去年退休人员月人 均基本养老金的5.5%左右,这是我国养老金水平的第十三次连涨,但涨幅已连续第二年下降,预计将有89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17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 退休人员从中受益。分析指出,由于经济增速下调及部分地区养老基金支出压力不断加大,今年养老金涨幅再度下调,而未来的年增速也将更多依据物价、职工收入 等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按照惯例,我国每年都会调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但涨幅不尽相同。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05-2015年,我国连续11年较大幅度提高企业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2200多元,年平均增长率12%左右。但去年养老金涨幅首次回落到6.5%,今年的涨幅则进 一步下调至5.5%。不过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强调,“5.5%左右”的调整水平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全部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总体人均水平,而不是说企业和机 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别以各自人均养老金水平为基数都按照5.5%的比例调整,更不是每个退休人员都按5.5%增加养老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整统一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定额调整体现社会公平,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调整标准基本一致;挂钩调整体现激励机制,使在职时多缴费、长缴费的人员多得养老金。   在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看来,今年5.5%的涨幅主要是根据物价的变化情况、工资的增长情况以及经济的发展水平,考虑到基金的收支的增长 情况综合决定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期步入中高速发展新常态,GDP增速由2005年的11.3%逐步下降到去年的6.7%,与此同时,职 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持续高于基金收入增长率,基金支出压力不断加大,部分统筹地区当期征缴收不抵支”,金维刚表示,在此背景下,如果不顾现实条件随 意提高养老金水平,将导致更多的统筹地区实现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目标难度加大,不利于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也不利于促进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也指出,养老金此前连续多年上调10%,一是因为养老金起点较低,二是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养老金涨幅要高于物价涨幅,但不宜长期超过工资增幅,只要在两者之间,都是合理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sina.com.cn/hc/2017-04-17/doc-ifyeimqc4318006.shtml    李克强为啥要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 2017-04-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这些年影响百姓改革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如何从根本上将广大群众从对医疗服务的不满意中解脱出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始终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4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医疗问题再次得到总理的关注,会议部署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群众提供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会议指出: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   早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就在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做出重要批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要求各地方、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在2015年,李克强在洛阳考察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时说,健康是幸福的基础,生命是平等的,无论是城镇居民、职工还是农民,人人都应享有医保服务。   从总理一次次的讲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出本届政府对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的坚定信念,而将看病问题上升到了生命权的高度,更体现出总理对全面均衡地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的殷切期待。   虽然说与欧美国家还存在医疗技术方面的差距,但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在一些局部地区,医疗服务甚至完全可以与最发达的国家看齐,在检查化验、就诊时效性方面,更是走在了很多欧美国家的前面,与他们动不动就排队到几个月之后不同,我们的迅捷程度是这些国家无法比拟的。   但为什么人们的就医体验依然得不到改善,始终给中国的医疗服务贴着“难”和“贵”的标签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和配置极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与一般医疗资源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桥梁,那些集中了主要优质资源的大型医疗机构和那些常年分布在百姓身边的普通医疗机构几乎处于冰火对立的两种境地,一个门庭若市,一个门可罗雀。而优质的医疗资源长期分布于中心城市,虽然面向全国,但在更多时候,还是难以为基层群众带去应有的关怀。   这种状况,在直接导致各家医院就诊秩序混乱的同时,也带来了全国各地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医疗服务极不公平的现状。加之我们国家在医改早期缺乏一个有效的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支付体系,由此在广大群众中造成了看不上病且看不起病的情况。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本届政府看得非常清楚,一方面不断完善医保的覆盖面,为更多的人口提供医疗就诊的资金保证,另一方面就是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不断向基础医疗机构转移,让更多的医疗资源向基础下沉。可以想见,随着这两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极大缓解。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了医联体的作用,更是紧紧抓住了我国医疗供需矛盾的关键,只有将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搭配成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不同层次的疾病患者,才更容易找到适合他们的医疗服务,而非一定要找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在这个团队中,也才可能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让医疗资源的发展更加均衡。医联体的工作做实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才有可能更好的发展,因为每个家庭医生只有与优质的医疗资源建立充分的合作关系,他们才可能有底气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也才可能让大型医疗机构中的患者找到分流的出口。   人们常说,一个人可以在吃喝住方面将就,但很难在健康方面将就,健康方面的所有需求都可以算到刚需的层面上,所以,健康服务方面的公平也必然是人们最为在意的基本公平,只有基层群众有获得感才是硬道理。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这个问题的每一次关注,都是给社会一次庄严的许诺。   摘引网址:http://www.nhfpc.gov.cn/zhuz/mtbd/201704/    我国将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试点 2017-04-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近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2017年,我国将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   王贺胜表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0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医联体试点,逐步形成“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多种较为成熟的模式,试点工作成效初显,积累了一定经验。   王贺胜指出,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重点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包括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在医疗资源不足的边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等。二是完善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机制。包括加强全科医生培养,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对部分慢性病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等。三是促进医联体内部优质资源上下贯通。包括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四是完善保障政策。包括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的挂钩机制等。   在谈到“医联体”建设能给市民带来哪些好处时,王贺胜表示,一是能让群众就近就医。医联体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最终构建起有序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同时,在医联体内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   二是能让群众便捷就医。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比如,在医联体内建立转诊绿色通道,上级医院对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三是能让群众获得全面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吸引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不同功能的医疗机构加入,围绕群众健康需求,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使医生不仅“管治病”,更“管健康”,让群众得到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四是能让群众节省医药费用。对医联体实施医保打包预付,医疗机构原来的收入变成了成本,可以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不合理费用。此外,通过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合理设定报销水平差距,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诊。   摘引网址:http://www.nhfpc.gov.cn/zhuz/mtbd/201704/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夯实安全基础 2017-04-17 中国疾控中心   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夯实国家安全基础。   唐军是湖北省宜昌市一家快递公司的收派员,每天经他手收寄的快件都要开箱验视、查验寄件人的身份信息。   我国是全球第一快递大国,2016年共送出了313.5亿件快递。快捷便利的同时,安全风险也与日俱增,寄递危险化学品致人死伤案件、邮寄违禁物品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着社会安全。2015年以来,中央综治办联合多部门规范寄递行业。要求对寄运物品实行100%实名制、100%X光机查验、100%先验视后封箱,目前这项制度正在全国推行实施。   国家安全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你我身边。近年来,生物安全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5年对韩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造成韩国上百人感染、数十人死亡。当时一名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患者经香港飞往中国内地,被中国相关部门及时发现,有效控制,避免了疫情在中国的蔓延传播。   互联网时代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2016年我国境内有1499万台主机被境外的4.8万台控制端控制。我国已成为遭受网络攻击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我国从网络立法、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多个方面不断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支柱和基石。2014年4月15日,总体国家安全观首次提出并被确立为新时期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由此构建的国家安全体系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经济、网络、生物等十多个重要领域。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cdc.cn/mtbd_8067/201704/t20170417_142155.html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生物安全主题科普活动 2017-04-17 中国疾控中心   4月15日是《国家安全法》实施以来的第二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当天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在京举行了“生物安全,共同的责任”主题活动。   此次活动通过举办“院士讲堂”、开辟“科普长廊”、邀请公众“走进生物安全实验室”、开设“青少年课堂”、 倡议“生物安全,从我做起”等活动,向公众讲解疫情防控知识,让公众了解神秘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在“院士讲堂”环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高福院士介绍,近年来令人胆战心惊的病毒密集出现,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和人类行为的不断变化。我国每年出现1—2种新发再发传染病,传染病防控的任务非常艰巨。要防控传染病,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染途径。   在“走进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实验室活动”环节,学生和公众走进流感实验室、媒介实验室,近距离接触实验室的检测对象和检测设备,了解在疫情防控现场如何降低生物危害。在青少年课堂上,工作人员向北京市40多名中小学生讲解了生物实验室及个人如何进行疫病防护等知识,并现场进行了个人防护装备穿戴演练。   中国疾控中心介绍,2016年12月2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明确提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实现每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有1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在昌平园区建设了国内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群,可以开展鼠疫、结核、禽流感、黄热病、寨卡等多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活动。随着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疫情防控等卫生应急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据了解,4月15日前后,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其他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将陆续开展以“生物安全 共同的责任”为主题的公众教育活动。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cdc.cn/mtbd_8067/201704/t20170417_142158.html    浙江卫监执法“双随机一公开” 2017-04-18 健康报   4月17日下午2时,随着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杨敬鼠标轻点,浙江省“双随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的22家医疗机构检查对象和44名执法人员的名单在电脑显示屏上随机产生。被抽取的卫生监督员领取任务以后兵分两路,分别前往目的地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与此同时,浙江省11个地、市都根据现场抽取的任务同步开展现场执法检查。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卫生监督员史臻荣、高燕燕,来到刚刚被随机抽取的杭州艺星美容整形医院,现场检查了该医疗机构的依法执业、人员资质、器械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情况,并出具相应的文书。检查信息同步推送到国家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享。   据介绍,“双随机”指检查对象和执法人员随机通过系统产生。“一公开”指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尤其是行政处罚的信息将在“信用中国”公布,实现一处受罚,处处受限。   为保障“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在卫生计生监督领域的全面推行,“双随机”全面依托浙江省卫生监督管理系统及其App,省卫生监督所对全省的卫生监督监管对象进行全面清理,做到底数清;同时结合卫生计生监督执法队伍实际,建立了一线执法人员名录库,为“双随机、一公开”的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和人员保障。   在执法检查现场,下城区卫生监督所所长胡立群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在有的地方管得很严,有些地方监管却存在‘盲区’。而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监管方式,压缩了寻租交易空间,增强了监管科学性和执法公正性。对提高执法效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都十分有益。”   据浙江省卫生监督所副所长汪严华介绍,这种执法新模式是提高卫生计生监管效能,规范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行为,创新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方式的重要举措。2017年,浙江省将以卫生计生监督“双随机”抽查工作为契机,规范执法监管行为,创新卫生监督管理方式,强化市场主体自律和社会监督,使之成为日常监管的主要方式。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8/408077.html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共识发布 2017-04-18 健康报   近日,由《药品评价》杂志组织多位内分泌科专家起草的《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专家指导意见》发布。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目前尚缺乏国际指南和经验借鉴,此次中国专家推出的《指导意见》是首个同时覆盖新诊患者和已诊断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专家指导意见,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规范地开展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介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使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显著获益。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具体指征、治疗方案的选择与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法等仍缺乏具体指导。   《指导意见》以两类2型糖尿病人群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流程图为主线,结合目前已有的临床循证证据和专家实践经验,对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胰岛素泵以及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方案的初始剂量设定、剂量调整、血糖监测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由赛诺菲中国支持的专家指导意见培训项目当天启动,计划于今年5月~8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举办10场培训会和600余场学术会议,并邀请500余位基层内分泌专科医生到全国顶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学习。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8/408065.html    病毒或是牛皮癣关键诱因 2017-04-18 健康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宏林课题组新近研究揭示了病毒感染在激发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了以往学界普遍认为银屑病是细菌,特别是链球菌引起的固有认识。该研究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欧洲分子医学期刊》。专家指出,这是首次报道病毒或是引发银屑病的关键因素,为银屑病的有效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中国有800万名~1000万名患者。近年来,陆续有报道表明,银屑病的发病受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影响,但其病因学机制尚不清楚。   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早在2012年就被确认为银屑病的易感基因,其作为胞质内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感知胞内病毒感染并启动下游信号通路抵抗病毒入侵。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王宏林研究员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朱慧媛等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在银屑病患者和类银屑病小鼠模型皮损中,RIG-I是显著上调的。RIG-I的特异性配体可直接引起银屑病关键致炎因子IL-23的分泌并诱发小鼠皮肤异常增厚;在无任何微生物的环境中,IL-23不能够介导小鼠类银屑病的发生,而RIG-I的基因剔除可显著减轻小鼠类银屑病的症状。   由此,科研人员提出,包括甲型流感病毒、家畜和禽类纽卡斯尔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内的RNA病毒或是引发银屑病的关键因素。IL-23作为人体内的重要细胞因子主要是用来对抗包括病毒在内的微生物感染,而携带银屑病易感基因的个体在对抗病毒时由于信号通路异常,容易失控过量表达,从而引发银屑病。   王宏林表示,人体为了抵抗病毒会增加抗感染因子,然而,抵抗病毒的抗感染因子失控过量表达却可能激发银屑病。临床观察发现,银屑病患者不易感冒,而一旦感冒则会加剧银屑病病情,这可能与这类人群抗病毒信号通路及因子异常活跃相关。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18/408078.html    中药材冰片镇痛功效被证实 2017-04-18 健康报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离子通道药物研发中心和上海长征医院合作,通过临床试验和生物医学基础研究证实中药材冰片具有良好的镇痛功效,并阐明了其科学机制。该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欧洲分子生物学协会-分子医学》上。   据了解,冰片味辛苦、性凉,一个重要作用是消肿止痛,可外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疮疡肿痛等,中医临床应用超过千年。天然冰片是从樟科植物中获取的近乎纯粹单体的有机化合物结晶。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树介绍:“一直以来,外用冰片镇痛的临床功效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和双盲试验数据,并且其镇痛的科学机制也未被阐明。”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离子通道药物研发中心和上海长征医院合作,首次开展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冰片临床研究。研究人员在对122名试验参与者随机分组后,进行了以安慰剂组为对照的双盲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外用冰片对术后病人的伤口疼痛确有良好的镇痛作用。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对疼痛信号传导通路上不同分子靶点的筛选,证明外周神经元上的TRPM8离子通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哺乳动物体内对冰片最为敏感的靶点。   科学家进一步建立了小鼠疼痛模型, 通过敲除小鼠TRPM8基因和药理学阻断实验,证明外用冰片的镇痛作用主要是由TRPM8通道介导,最终导致疼痛神经信号传递的抑制。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18/408067.html    人工智能“自学”预测心脏病发作 2017-04-18 健康报   医生有很多工具和方法预测患者的健康隐患,但仍无法百分百应对人体的复杂性,心脏病发作就是最难预测的情况之一。英国研究人员最新报告说,他们研发了一种人工智能系统,让计算机通过“自学”各种医学指征和数据,来预测患者的心脏病发病风险,准确率高于人类医生。   美国心脏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近2000万人死于心梗、中风、血管堵塞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美国心脏病协会在内的很多机构使用年龄、胆固醇水平、血压等8项~10项指标来预测患者的心脏病发作风险。   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报告说,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人体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十分复杂,计算机科学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探索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在他们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中,计算机使用了4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英国近38万名患者的电子医疗记录,寻找心脏病发病模式。   据介绍,人工智能系统首先进行自我训练,使用78%的患者数据来寻找发病模式并构建自己的诊断指导系统。接下来,系统用剩余22%的医疗记录对自己进行测试:先用2005年的数据进行学习归纳,然后预测此后10年内哪些患者会首次患上心血管疾病,最后使用2015年的记录检查预测结果。   结果显示,4种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心脏病发作的准确率全部优于传统医生诊断标准。美国心脏病协会预测指导方针的准确率在72.8%,而4种人工智能方法的精确度在74.5%~76.4%之间。其中准确率最高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还降低了一定的错误预警率,相当于在8.3万名患者中额外挽救了355人的生命,因为错误预警诊断可能会让本不需要服用降低胆固醇药物的人服药,滥用药物同样对人体有害。   此外,与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指导方针不同,这个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考虑了超过22个因素。被人工智能系统认定为心脏病发作高危因素的严重神经疾病、口服皮质类固醇等因素都没有在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指导方针中。而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将糖尿病作为预测心脏病发作的高风险因素之一,但4种机器学习算法都排除了这一风险因素。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计划接下来让机器学习算法涵盖生活方式和遗传等因素,进一步提高预测的精确度,更好地帮助医务人员预测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18/408055.html    超过3200万人签约 四川四成居民有了家庭医生 2017-04-18 人民日报   在四川,人们对“家庭医生”这个概念已日渐熟悉。截至去年底,四川有超过3200万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40.16%。家庭医生为普通群众带来了怎样的就医体验?家庭医生是否有助于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机制?怎样才能激励家庭医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请看记者的实地调查。   “血压没问题,饮食配方记得要照做。”给一位高血压患者做完家访,李瑾收拾着医药箱,准备赶往下一户居民家里——作为成都市锦江区盐市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她在这周内要完成10多户签约居民的回访。   “家庭医生”这个曾经“高大上”的概念,如今在四川已成为普通群众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截至去年底,四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40.16%,超过3200万人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根据四川去年底下发的《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全省将力争在2020年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制度全覆盖。   无偿+有偿,居民就医实现差异化管理   “家门口就能看医生,干嘛还去医院挤呢?”72岁的邬善城是成都武侯区玉林社区居民,患有高血压的他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早的一批签约患者。自从与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订《健康管理服务协议》,中心不仅为他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估、制定健康计划,而且每年提供一次体检和中医体质辨识服务。   享受这些服务,邬善城不用掏一分钱。根据实施意见的规定,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而针对签约居民的收费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类似邬善城享受的基础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居民完全免费;二是含有增值内容的有偿服务项目,由居民个人承担部分费用。   同为玉林社区居民的方悦就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了付费增值服务。“3年的费用总共才1600多元,算下来比专门儿童医院便宜多了。”方悦告诉记者,这款名为婴幼儿保健服务包的签约项目专门针对0到3岁的婴幼儿,内容包括智力筛查、黄疸测试、婴儿抚触等服务,并可全天24小时获得医护咨询。   “家庭医生制度有利于分级诊疗的推进。”成都跳伞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勇介绍说,该社区65岁以上老人共7700多人,占社区总人口11.2%,这对基层诊疗提出了大量需求。“随着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的升高,医疗咨询和照护的需求量很大。”李勇表示,家庭医生的出现,有利于医院病患“分流”到社区,尽可能节约医疗资源,同时通过设置不同内容的有偿签约服务,为居民就医提供差异化管理。   家庭医生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让“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机制成为现实。“需要转诊到医院时,通过家庭医生走绿色通道要快得多。”四川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设有双向转诊的三甲医院有专门的办公室,负责接待社区家庭医生转来的患者,这比直接去三甲医院挂号更方便快捷。   严进+严管,配强家庭医生团队   根据实施意见规定,社区家庭医生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不仅需获得转岗培训合格证,而且要具有较为全面系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以成都为例,当地的家庭医生转岗培训都是在省里的顶级医院完成,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四川省全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李绍敏表示,要当好居民健康的“守门员”,家庭医生需具备优良的综合业务能力。   翻开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曾玲的绩效本,社区4支家庭医生团队的考核记录和患者评价清晰地映入眼帘。“这些都是绩效考核的依据。”曾玲表示,家庭医生的工作都有量化考核标准,工资待遇和考核结果挂钩,考核垫底者的收入只有最优者的一半左右。   “我们当地家庭医生的平均工资收入大概在每月8000元左右,相当于二级医疗机构医生的收入。”武侯区卫计局局长田军表示,家庭医生的工资除财政拨付外,还有有偿服务项目的收入补贴,加上不用像医院那样有夜班轮值,因此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其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年一签”的制度加大了居民签约的自主性:实施意见规定签约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居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我们社区有7支家庭医生团队,哪只团队有患者改签甚至投诉,都会公布出来。”成都晋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肖莉表示,“一年一签”不仅体现了签约自主的原则,而且有利于激励家庭医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留住回头客”。   互联网+医联体,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自从成为1000多位居民的签约医生,上午坐诊、下午回访便成为成都新华少城社区全科医生陈锐的工作常态。“有时好几位患者同时找你上门服务,就有些抽不开身了。”陈锐表示。   “有的社区好几万甚至十多万人,家庭医生团队却不到10支。”成都市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有的家庭医生团队几乎处于“饱和运行”状态,只有提高效率,才能保证服务质量。   “欧美的家庭医生历史比较久,制度也比较完善。”武侯区卫计局副局长高艳表示,在欧美发达国家,社区的健康教育和宣传等非核心工作由义工或志愿者完成,极大地减轻了家庭医生的负担,这一点值得借鉴。   去年10月,四川微医互联网医院成立,这是一家线上线下同时运营的医院。通过相关APP,居民可以在线签约家庭医生,遇到疑难杂症,家庭医生也可在线向专家发起远程会诊。“目前已实现电子病历云端共享、生命健康体征云端监测。”该院院长张立表示,今后互联网医院还将实现电子处方和物流送药,尽可能方便家庭医生和患者双方。   目前,“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在四川的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中已不鲜见:在成都锦江区,当地正与电信部门共建家庭医生电视签约、服务平台。“打开电视进入‘家庭医生’板块,系统就会自动识别签约状态。”锦江区卫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平台建成后,用户可通过电视接收远程医护随访服务,通过电视面对面与医生交流。   “省内推行医联体建设,才让家庭医生真正发挥了分级诊疗的作用。”成都青白江区大同镇卫生院院长江义玺介绍,该院的家庭医生团队中纳入了医联体的医院专家,能够一起会诊复杂的疾病,让患者的转诊更加顺畅。   四川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各地正在推行医联体全覆盖,鼓励上级医院专家加入家庭医生团队,推进远程会诊、集中阅片等,让群众就近享有低价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从而让家庭医生真正发挥“小病在基层、疑难有会诊、大病及时转”的作用。   基层首诊应该成为就医首选(记者手记)   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群众看病困难是普遍难题,慢性病发病率升高、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则进一步加大了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盘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类基层医疗资源,能有效促进分级诊疗,化解看病难题。   盘活基层资源需要制度层面的统筹设计——打造扎根社区的家庭医生队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只要提升软硬件能力,人手较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成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医疗服务机构,家庭医生也能成为群众信赖、就诊首选的对象。在这方面,四川的做法值得借鉴:既抓人才建设又抓制度管理,让家庭医生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基层力量。   家庭医生的作用不仅限于诊疗,对患者“按需转诊”也是其作用之一。打通从家庭医生到医疗机构的转诊通道,让社区和医院形成无缝对接,让家庭医生成为患者和医院之间的桥梁纽带,才能真正让群众享受到快捷方便的医疗服务。当业务能力强、转诊渠道通畅的家庭医生走进千家万户时,看病难的问题才会最终得以解决。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8/8201893.shtml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专家提醒结节不等于肺癌 2017-04-18 新华网   在第23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4月15日,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癌症基金会共同举办的“2017年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活动”在京启动,此次活动的主题为“我能、我们能、抗击癌症”。   中医能治肿瘤吗?体检发现肺上长了结节,是否意味着得了癌?……作为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多个科室的医生在“健康大讲堂”上,针对癌症患者、家属和大众关心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解答。“在我国,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也是癌症死因之首。”该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邵康表示,肺癌潜伏期相当长且早期大多没有症状,所以坚持定期查体很关键。   中医药可贯穿肿瘤治疗的全过程   “肿瘤治疗强调的是综合性治疗,包括手术、放化疗、生物免疫治疗等,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医药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叶霈智表示,中西医对疾病和健康的理解不同,对肿瘤病因病机的分析也不同,治疗的切入点也有所区别,“肿瘤治疗要用‘两条腿’走路,实现中西医相结合”。   在中医看来,什么样的体质容易得肿瘤?“肿瘤发生十之八九是由正气内虚所致,简单理解就是免疫功能不足。”叶霈智说,此外,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过度,长期食用烧烤、罐头食品或霉变食物,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六淫都可能诱发癌症。他提醒,尤其要注意“寒”这个危险因素,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寒病一是来自于季节变化,比如冬季更容易得寒病;二是由吹空调导致,很多人刚脱下羽绒服就开始吹空调,长此以往也会诱发疾病”。   一旦得了癌症,该如何用中医治疗?叶霈智表示,中医药治疗适用于肿瘤治疗的全过程,绝不只是“预备役”。中药能为放化疗手术“保驾护航”,减少副作用;患者术后没有胃口,可以用中药调理脾胃;晚期病人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来减轻疼痛,吃得下、睡得着,保持大小便通畅,提高生存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能代替手术、放化疗。“如果把肿瘤治疗比喻成一场战争,中医更多时候不是直接和癌细胞作战,而是提供后勤保障,保证所需的粮草、弹药供应得上,从而让身体战胜癌症的概率更大。”叶霈智解释。   发现肺部结节应尽快就诊判断良恶性   “大夫,体检报告结果显示我的肺部长了结节,我是不是得肺癌了?”邵康在出诊时,经常会听到患者提出类似的疑惑。对此,他表示,结节只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词汇,它可以是很多种疾病的表现形式,查体发现的肺结节可能是炎症、结核、良性肿物、淋巴结肿大等,其中很少一部分可能是恶性肿瘤。   在我国,肺癌是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在今年2月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0.59/10万,死亡率为163.83/10万,其中,全国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约59.1万人死于肺癌。研究显示,肺癌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可长达20余年,然后突然发展成为难以治疗的恶性肿瘤。   “早期肺癌大多没有症状,所以坚持定期查体很重要。”邵康建议,如果通过查体发现肺部长了结节,要及时找有经验的医生咨询或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结节的性质。有时由于结节缺少典型特征,医生判定结节的良恶性非常困难,此时应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密切随访或采取其他处理措施。   据了解,在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胸外科、营养室、护理部、头颈外科、乳腺外科、胰胃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共开展了9场“健康大讲堂”讲座,吸引1000多观众现场参与。所有讲座同步进行网络直播,并通过官方微信播放视频录像。   活动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还举办了百名专家现场义诊、中国癌症防控对话、患者关爱快闪活动、防癌健康查体、科普宣传、康复交流、专业咨询等活动,当天共计5000多人到场参与。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8/t20170418_523712682_1.shtml    8项放射诊疗设备质控检测规范出台 2017-04-19 健康报   4月1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等8项卫生行业标准。其中,4项为修订规范并代替原规范,4项为新制定规范,8项规范都将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4项原有规范同时废止。   据悉,部分原有放射诊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发布实施时间较长,技术内容已无法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急需修订;有些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放射诊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处于空缺状态,急需制定。此次制修订的规范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辐射防护关口前移,强化放射诊疗设备的验收检测;落实医疗机构在辐射防护中的主体责任,将部分状态检测指标调整到稳定性检测中,并提高检测频度,以保障放射诊疗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9/408150.html    织密舌尖谣言的“免疫网” 2017-04-19 健康报   “紫菜是塑料做的”“紫菜嚼不烂别吃了”……今年年初刷爆朋友圈的“塑料紫菜”视频,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从“速成鸡”“激素鸭”到“浑身是虫的皮皮虾”,舌尖上的谣言千变万化、耸人听闻,造谣者乐此不疲,消费者却如入迷阵。   舌尖谣言泛滥成灾,很大程度上源于造谣传谣者利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蓄意编造、偷换概念,而消费者又缺乏科学判断。专家指出,粉碎舌尖上的谣言,需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套路。   病毒式传播为哪般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一些诸如“2016年朋友圈热门谣言,2017年不要再传了”的辟谣文章也有较高关注度,但与此同时,一些旧谣言改头换面后重新传播,动辄“10万+”刷爆朋友圈,仍然引起很多人的焦虑。   为何一些谣言屡辟屡传?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指出,一方面是由于辟谣主体公信力不高,专家声音缺失;另一方面则归因于一些民众科学素养不高,容易接受负面信息。此外,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对造谣传谣乐此不疲,也导致谣言屡辟不止。   低成本造谣、高成本辟谣,是谣言传播的特点。专家指出,网上谣言不过几句话、一张图、一段视频,但一旦传播开来则呈现病毒式、裂变式趋势,既给行业带来巨大损失,又对老百姓正常生活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甚至给社会制造恐慌情绪。比如,“面条洗出胶不能吃”等谣言的传播,势必冲击面条生产企业,而“塑料紫菜”谣言则会伤及菜农的元气,同时给替代产品生产者带来利益。   朋友圈爆文须甄别   专家指出,食品安全谣言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快捷、广泛,造谣者善于利用受众心理造势、借势,导致食品谣言不断翻新。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从微信文章到短视频,谣言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在小道消息面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不少人的心理;一次善意的转发,往往无意间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究其原因,对食品信息缺乏及时的科学解释,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为谣言的肆虐提供了土壤。   专家呼吁公众警惕朋友圈中的不实消息,关注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指出,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信息时,应多想、多听、多看、多问,学会利用官方公布的信息查询渠道求证,避免为谣言所伤。   五位一体织密“免疫网”   “辟谣力度越大,谣言舆论场的净化速度就越快。加大打击谣言的威慑力,用足够的速度和精准度去辟谣,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博士钟凯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说,该局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五位一体击碎谣言,共同织密甄别、抵制谣言的“免疫网”。   信息公开是遏制谣言传播的利器。据了解,国家食药总局近年来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增加重点信息展示强度,强化信息查询服务功能。食品药品安全抽检信息现已做到周周公开。   苏婧指出,在应对谣言方面,企业作为食品谣言的直接受害者,应积极主动开展科普,尽量将谣言传播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主任李忠指出,目前对造谣传谣行为的处罚力度和造谣对象遭受的损失不相匹配。在法律层面上,要加大对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对造谣情节严重的,坚决打击,追究其刑事责任,起到震慑作用,使谣言无处遁形。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19/408149.html    养精胶囊获科技奖 2017-04-19 健康报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西医结合男科主任金保方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养精胶囊专利药,临床应用取得显著疗效。该项研究成果近日荣获第八届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   据介绍,养精胶囊是金保方基于补肾活血理论组成的经验方,由淫羊藿、熟地、黄精、紫河车、沙苑子、煅牡蛎、黄芪、荔枝核、当归、炙水蛭等中药组成。研究表明,养精胶囊可以增加精囊的分泌功能,增加精囊内压力,增强阴茎勃起和射精功能,临床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和功能性不射精,疗效突出。近年来,该研究团队根据养精胶囊的研究成果,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5篇SCI论文和2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为其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technology/2017/0419/408153.html    血友病患者“生命礼物”的背后 2017-04-19 健康报   今年2月,最新公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了对基因重组因子Ⅷ的临床限制,中国血友病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望加速推进预防性治疗的普及,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圆其正常生活梦。这对今年4月17日的国际血友病日来说,可谓一份沉甸甸的“生命礼物”。而这份礼物背后,折射着包括医保进步在内的医改成绩已经更多、更直接地汇集到血友病这种罕见病种的小众群体上,人民群众对医改的获得感将更加直接。   小目标   规范防治实现年出血小于3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赵永强教授介绍,血友病患者的预防治疗是指患者在未发生出血的情况下,定期接受足剂量凝血因子注射。患者缺乏凝血因子Ⅷ就给他注射凝血因子,预防出血。通过预防治疗可以把重型患者变成中型,甚至变成轻型患者,更理想的话能够变成亚临床状态,使其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这就是预防性治疗的重要意义所在。身体内凝血因子越接近正常水平,出血的频率就越少,就越能接近正常人一样地去生活。   国际上希望是实现“0出血”,但根据我国国情,最新的指南建议第一步把我国血友病患者的年出血次数控制在3次以下,将来的终极目标是通过预防治疗将出血次数降低到零,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   最新中国血友病治疗指南与共识强调,对血友病患者应积极推进规范化预防治疗的普及,尤其是儿童患者,可首选获得国际权威医生组织推荐的基因重组因子Ⅷ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目前北京血友病儿童患者的治疗水平基本上能够做到与国际接轨,进入到预防治疗的层面,差距在于剂量。因为涉及报销额度的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的多为低剂量的预防性治疗,即采用国际推荐的凝血因子注射剂量的一半进行预防性治疗。但随着医保政策的进一步倾斜,相信我国将很快会向国际推荐剂量靠近。”赵永强说。   大前提   基因重组凝血因子保障是核心   赵永强说:“从10多年前的按需治疗,到现在低剂量标准化预防治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我国部分成人血友病患者也开始接受预防治疗,一些已残疾的患者,通过预防治疗、康复训练恢复状态很不错,能够生活自理、自己行走。在成人患者治疗方面,可以说我国还走到了国际水平的前列。”   而对于国际推荐的重组因子Ⅷ的应用,由于目前医保依然要求在治疗中优先使用血源性凝血因子,对于像北京这样血源供应充足的城市,患者对更为安全高效的基因重组因子Ⅷ暂时只能望药兴叹,并寄希望于医保政策对于重组因子应用的进一步放开。   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儿童患者以及大多数的成人患者依然在接受按需治疗,即出血后再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预防性治疗的推广一方面是先进治疗技术和理念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预防性治疗的开展离不开凝血因子药物的可及性。血源性凝血因子由于其来源问题,供应存在不稳定性,同时还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的供应保障对于血友病预防治疗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胡宁宁副秘书长介绍,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已将特殊人群用药的保障提上了日程,将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2017年2月公布的最新《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已将甲型血友病的儿童患者、出血时的成人患者对基因重组因子Ⅷ的使用纳入了医保范围。此前由于家庭经济水平和医保政策覆盖比例有限,很多患儿无法坚持长期采用足剂量的预防治疗方案。这一政策的调整对于血友病儿童而言,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坚持长期预防治疗,从小治疗才能保持正常的关节功能,在健康成长的基础上避免残疾,从而回归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未来之路   共付模式构建完善保障体系   赵永强说,非常高兴看到医保目录的更新降低了对于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Ⅷ的限制,这是经过医生、病友甚至社会各方面不断地呼吁才得以实现的。随着我国血友病诊断率的进一步提高,对凝血因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因此降低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Ⅷ的使用限制,无论是从治疗的安全性还是药品供应保障上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华慈善总会项目部主任邵家炎表示,“从2009年到现在,中华慈善总会的血友病援助项目已经累计救助数以千计的患者,但对于像血友病这样的大病救助,慈善的作用主要是补充保障,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完善医保覆盖。比如说2016年,中华慈善总会与厦门市慈善总会合作,遵循以‘政府救助为主,慈善救助为辅’的原则开展对血友病患者的援助,厦门市慈善总会在医保报销、中华慈善总会援助的基础上,对患者购买百因止药品剩余的自费部分给予全额报销资助,使厦门市成为全国首个完全实现血友病患者购药‘零自付’的地区。多方协作的共同支付模式切实为患者减负,但医保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depth/2017/0419/408156.html    新加坡眼角膜捐献记录创新高 但仍无法满足需求 2017-04-18 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报道,新加坡眼库(SEB)于4月17日发布了一组角膜捐献数据,该数据显示,新加坡眼角膜捐献数量在去年就已达到历史高峰,却仍不能满足每年眼角膜移植手术的需求。此外,新加坡眼库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相较于2015年的222例眼角膜捐献,2016年的236例眼角膜捐献再创捐献记录新高。   据报道,新加坡眼库成立于1991年,负责通过新加坡综合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新加坡陈笃生医院(Tan Tock Seng Hospital)医院,樟宜综合医院(Changi General Hospital)、国立大学医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以及国际多器官捐献组织联合开展的角膜捐赠项目,向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提供人体角膜组织。   在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该眼库一年会完成250至300次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其临床效果超越了许多国际角膜移植项目,因此被公认为是世界领先角膜移植中心之一。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新加坡人均角膜组织采购在亚洲排名第三,斯里兰卡位列第一,印度排名第二。   报道称,这一创纪录的角膜捐献数量虽然仍不能满足新加坡角膜移植手术需求,但合乎情理。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18/t20170418_523713628.shtml    “肠?道”项目启动 搭建专注肠道健康的演讲平台 2017-04-18 新华网   4月17日,由新华网、民福社会福利基金会及“热心肠先生”共同主办的“肠?道”启动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很多百姓并不知道“美食促慢病”的道理。当前,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所带来的新挑战。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全部死亡人数的88.38%。而肠道健康不仅与老年病、慢性病关联,也与孕产妇、婴幼儿、青少年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从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出发来普及均衡营养和合理膳食知识,以达到未病先治、预防慢性疾病的尝试,是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全民健康意识,改善百姓生活质量的重要科普途径。   由新华网、民福社会福利基金会及“热心肠先生”共同主办的“肠?道”系列科普活动,力求建立一个宣传科学常识的科普平台。通过讲科学的态度来演讲“肠?道”,改变中国人的健康和营养观念,以科学实用的视频演讲作品广泛传播给百姓,提升全民健康意识。   新华网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金春丽表示,新华网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我们愿意利用其自身优势,为民众搭建起一个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肠道健康起来的科普平台,进而达到推动增强国人体质与健康的目的。   民福社会福利基金会总顾问刘少雄致辞   民福社会福利基金会总顾问刘少雄表示,相信这将会是增强公众科学营养理念的重量级公益性科普传播行动。作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将积极主动募集公益资金,为项目提供经费支持。   “热心肠先生”创始人蓝灿辉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肠?道”项目及品牌合作方案。此次活动通过搭建专注肠道健康与科学营养的公益性类TED演讲平台,组织科研院校、医疗机构的师生以固定主题的科学演讲,采用“网上初评+现场评选+赢者通吃+专业完善+精心制作”的方式,每个主题最终评选出最优的前6名。目前,活动已经开始接受报名,6月份将正式开赛。   “热心肠先生”蓝灿辉致辞   主办方向20余位策展人发出邀请,感谢他们对“肠?道”演讲系列公益活动的关注与支持,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会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301医院消化科杨云生主任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微生物研究所朱宝利教授,分别为现场的观众进行了“肠道科学:慢性病的根源”“人体微生物组与精准医学”为主题的演讲。   杨云生主任在演讲中指出,肠道是我们身体这个超级生态系统的“母亲河”,爱护你的肠道,就是在爱护你身体的“母亲河”。朱宝利教授介绍了,人体微生物组与精准医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影响。   20余家企业参加了此次发布会,包括量子高科、杜邦营养与健康、丹麦科汉森、保龄宝、知易生物、万泽医药、天狮集团、英纽林等,其中丰宁平安高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晓国、河北一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林森分别作为企业代表进行了发言。   摘引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4/18/c_1120830969.html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加强育龄女性“优孕优生”教育 2017-04-19 新华网   4月19日,拜耳公司与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在深圳举办今年首场消费者健康教育讲座,主题为“爱孕营养行—母婴专家与消费者交流会”。据悉,本次活动是双方在消费者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尝试,旨在把消费者身边最常见的疾病、最需要了解的健康常识进行普及,让消费者关注自我保健。   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新的健康观的提出,自我保健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到了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自我保健行为对健康的重要性。   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销售副总裁黄新峰表示,通过自我保健,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疾病。近年来,拜耳公司一直积极地投身到推广自我保健的事业当中,在2016年“国际自我保健日活动”上,由拜耳支持、国际自我保健基金会组织编著的《中国自我保健蓝皮书(2015-2016)》正式发布,其中一项对950多个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教育结果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参加自我保健教育后,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住院率在教育开始后短短六个月内就有所降低。   “女性群体在自我保健过程中还需要给予更高关注。受到妇女群体增加、医保支出提高以及大众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国内妇科用药规模在2014年已达到350.3亿元,较8年前翻了一番,这需要引起重视。另外,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出生缺陷仍然是我国婴儿出生一年内死亡的重要原因。对育龄女性进行‘优孕优生’教育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黄新峰表示。   据黄新峰介绍,2017年,拜耳将在海王星辰旗下重点1100家门店加强专业信息分享,帮助消费者了解更多备孕相关的专业知识,孕育出健康的宝宝。今天是第一场消费者健康教育,计划在今年推出近百场活动,覆盖近万名消费者。   海王星辰市场部总监栾斌认为,自我保健贯穿于未病期、患病期和病后康复整个过程,能积极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大幅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使患病率下降,康复率提高,为个人和医疗保障系统节省一定的医疗费用支出,为国家和民众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   活动结束后,拜耳还将在线上和线下,陆续举办一系列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健康讲座,内容涉及头皮健康,女性健康、皮肤健康,过敏的预防和防治,慢性胃炎的预防等多个领域,响应健康中国的号召,提高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摘引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4/19/c_1120838668.html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与各省、市健康管理协(学)会举办联席会议共商全民健康管理大计 2017-04-19 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为加强全国健康管理协(学)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汇聚各地健康管理经验,更好地凝聚和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共同推进全民健康管理事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于4月16日在北京与各省、市健康管理协(学)会举行了联席会议。来自全国17个省、直辖市的健康管理协(学)会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处长曲典、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健康台台长冯定祥等莅临会议。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郭渝成主持会议。   会上,北京、天津、江苏、台湾四个健康管理协(学)会负责人介绍了本单位工作经验,提出了今后健康管理的工作设想和建议;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军介绍了协会成立以来主要开展的工作和下一步拟与各省、市健康管理协(学)会开展合作的意向和初步打算;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程功明宣读了《实施全民健康管理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倡议书讨论稿。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亿阳集团董事长邓伟介绍了助力健康管理服务事业发展的设想。   与会代表围绕如何加强合作,扎实推进全民健康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并就倡议书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下一步,与会各协(学)会将联合发出《实施全民健康管理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倡议。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郭渝成会长在总结中指出,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康、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大好形势下,作为健康管理领域社会组织的负责人,能够参与到“健康中国”战略大局中,用实际行动去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伟大事业。健康管理领域的社会组织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贯彻、落实大会精神;要牢固树立大健康观念,坚定不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把习主席提出的“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作为核心任务全力推进,打一场全民健康攻坚战、保卫战。   郭会长提出各健康管理协(学)会要加强沟通、齐心协力,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特别是在组织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国健康管理事业创新发展,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和服务行业”的职能作用,引领健康管理事业走上规范有序、持续有力的发展道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康管理之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7/0419/c14739-29221652.html    食品谣言治理迫在眉睫 2017-04-20 中国医药报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类似于柿子酸奶吃死人、西瓜打针、纸馅包子等食品谣言在社会上“兴风作浪”。而与此同时,则更有诸如螃蟹注胶、面条燃烧、塑料紫菜等具有“科学含量”的食品谣言不断被炮制出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增强,食品领域谣言频繁出现,造成恐慌,严重威胁社会安全,治理食品谣言已刻不容缓。   网络成为重灾区   肯德基使用“六翅鸡”、避孕药催养黄鳝、笔直黄瓜喷了药、微波炉致癌……大多数人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这些信息。而每过一段时间,新的“更具有科学含量”的食品谣言又会出现在大众视野。   2016年1月1日~2017年4月5日,有关机构监测到的数据显示,传播范围较广的食品药品类谣言达40余则,其中食品类谣言33则。   2016年6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60.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谣言最多;而在谣言主体方面,最常见的则分别是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互联网监测发现,80%的谣言持续了两年以上的时间,有些甚至早在2007年就在网络上传播。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介绍,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占45%。   谣言成因颇复杂   多数专家认为,食品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食品科学知识不足导致存在认知误区。日前,在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年会上,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表示,该中心在中国食品安全公众感受度研究中发现,目前,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主观关注程度非常低,只有10%;有一半的消费者是遇到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表现对食品安全是关心的;一些人偶尔关注一下食品安全;约7%的公众对食品安全从来不关注。   在去年举办的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王四新教授对食品谣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除了公众认知误区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产生食品谣言以外,有相当一部分谣言是由商业利益和不当竞争导致。有人雇用黑公关和“水军”恶意编造、散布谣言;一些公众号将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赚取市民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谣言,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知名食品科普专家、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中心副主任钟凯指出,有些食品谣言的产生,是服务于资本市场的博弈。有人认为,用食品谣言来撬动资本市场,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办法。   “爆款”传播有规律   颜江瑛对食品安全谣言的特点和传播规律进行了分析。她表示:“塑料紫菜视频属于有意编造,别有用心。这类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牟取不正当利益。”   “塑料紫菜视频属于典型的‘现身说法’式造谣。”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说。   “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质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这属于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此类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颜江瑛说。   “这一类谣言,往往假借国外研究之口,断章取义,整体结论和真实的研究背道而驰,混淆使用行业专有名词。目前关于牛奶、维生素、农兽药残留谣言等均借用这种形式。”苏婧说。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揭露了谣言的时令性规律:每当西瓜上市季节,有关西瓜打针的谣言就会出来;而草莓上市季节,草莓有激素的谣言则开始泛滥。这都属于老谣言贴上新包装,重新炒作。   “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这属于戏谑嘲讽,负面传播。”颜江瑛说。   据苏婧介绍,目前,微信圈还流行一种简单粗暴、科学含量极低的谣言,即利用“食品相克、食品有害”等说法造谣,利用受众的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来传播,一般都会带有“紧急”“震惊”等字样。   谣言之害猛于虎   2017年初,一条有关塑料紫菜视频疯狂传播导致多家品牌厂家的产品全部下架,紫菜厂家叫苦不迭。相关统计显示,全国60%~70%的紫菜产自福建,“塑料紫菜事件”对福建紫菜产业将造成近亿元的损失。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鲍家科主任药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塑料紫菜等炮制食品谣言行为表示出强烈的愤慨。他强调,食品谣言不仅会引发产业危机,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会引发社会公众恐慌情绪,甚至系列社会事件,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近年来,食品谣言损害产业和公共利益的案例并不少见。据《人民日报》报道,“蛆橘事件”造成全国柑橘严重滞销,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抢盐风波”“滴血食物传播病毒”等网络谣言也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钟凯认为,当前,有些媒体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却把自己的社会责任扔进了“废纸篓”。不负责任的报道削弱了民众对食品行业的信心,也蚕食了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的信任。   颜江瑛表示,食品谣言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7/0420/c14739-29223351.html    应高度关注流动人口的传染病问题 2017-04-19 中国疾控中心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最为显著的人口现象之一。到2016年底,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45亿,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为主要的人口要素。自2008年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每年在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000多个县区开展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了解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流动迁移趋势和特点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利用、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等情况,为国家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政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监测调查首次增加传染病专题调查内容,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承担。   2017年4月18日,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监测调查师资培训班在京举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王培安副主任在培训班上做了重要讲话,对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方向、新目标和新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重点就今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关键环节进行强调和部署。王副主任指出,在新的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长期化、家庭化趋势将继续增强,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更加多元,新生代流动人口面临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入的双重压力,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他要求通过健全监测和调查工作机制,做好数据采集分析和科学研究工作,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支持人口发展战略决策,助推人口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大目标的实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副主任出席了此次师资培训班,他表示中国疾控中心将按照委领导要求,切实做好今年全国流动人口传染病专题调查任务。他指出,近年来,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影响因素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有利于疾病传播的社会与自然因素在不断增加。全球化、城镇化以及现代化交通工具发展迅猛,跨地区的人员流动史无前例的频繁。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必然对我国传染病的流行形势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染病流行和疾病谱不断出现新的特点。他强调,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加强对流动人口中影响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各类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和科学研究,通过收集流动人口传染病相关的第一手数据,加深对流动人口传染病流行情况的认识,为国家有针对性的制定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策略,评估现有防治政策和措施提供基础科学依据,从而实现对高危人群、高风险地区和重点疾病进行精准施策、精准防控。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cdc.cn/zxdt/201704/t20170419_142211.html    中心李新华书记、王健副书记一行到营养所调研 2017-04-19 中国疾控中心   2017年4月18日下午,中心李新华书记、王健副书记一行来营养所调研,在所领导班子、党委委员的陪同下考察了实验室和办公区后,王健副书记主持召开了营养所全体中层干部座谈会。丁钢强所长介绍营养所整体工作和业务发展情况,刘开泰书记全面介绍营养所党建工作情况,赖建强副所长和张兵副所长分别汇报纪检和基建等相关工作,党委委员杨晓光研究员对营养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李新华书记在会议上做了重要发言,他首先肯定了营养所近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二是要狠抓工作落实,做中央决策、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和中心党委工作部署的坚决执行者;三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维护领导班子和单位的团结和谐;四是要坚持廉洁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他希望营养所能够在新形势新要求下,以“一纲要两规划”为发展蓝图,探寻自身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不但要培养更多国内一流的营养专家,还要在世界营养领域树立起权威。   刘开泰书记代表全所党员和职工表示,营养所在中心领导下已经克服了诸多困难,逐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心领导指示,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管理和业务工作并重,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向中心汇报。服从大局,认真研究“一纲要两规划”,将营养工作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当中。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cdc.cn/yw_9324/201704/t20170419_142213.html    大数据给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加把力 2017-04-20 健康报   为将先进的健康管理和科学传播理念以及优质的医疗专家资源引向基层,打通知名医生与乡村社区百姓的健康路,4月18日,中国健康大数据促进巡回论坛暨首届“慢病健康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在京启动。此次活动计划从北京出发,途经天津、河北、河南、贵州、江西、广东等省(市),深入基层贫困地区,结合相关医院资源和互联网技术优势,为10万名慢性病患者提供义诊服务,并捐助1万名因病致贫、久病不愈的患者。   我国慢性病患者主要分布于人口密度低、地域辽阔、医疗条件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表示,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医疗健康管理特别是健康促进,提供了比以前更为有效的方式。应该积极利用现有的医疗大数据等资源,研究慢病的起因,合理、高效应对慢病负担。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慢病处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强调,要着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突破传统三级预防理念,贯彻零级预防方针;把健康管理作为慢病防治的重中之重;做好体系建设,建立慢病防治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民指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诊疗能力应以健康大数据为支撑,为基层医疗人员搭建平台,通过开展远程医疗、资讯、会诊、健康教育等解决基层技术能力低的难题,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和促进的新理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此次活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健康报》社和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医指通医疗集团共同主办,著名心血管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领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医院的100多名学科带头人共同参与。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0/408221.html    解析北京医改逻辑 2017-04-20 健康报   4月8日,北京市正式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在京所有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通过政策联动下的“平移”方式,推动医院利益格局调整和激励机制的改变。与其他地方的公立医院改革方式不同,北京的“套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城市特点。这一模式如何酝酿成形,又将怎样重构首都医疗服务格局?   4月8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实施。3600余家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医疗服务价格也进行了“有升有降”的调整。图为北京协和医院医护人员在向患者解释医改新政。   ■医事服务费挑起医改大梁   “早在2010年,北京市就按照综合改革、政策联动的思路,研究医药分开改革方案。”原北京市医改办主任、发改委委员韩晓芳说,改革之初,设计思路不仅仅是增量式的单一专项改革,而是着眼于影响全局的体系性、机制性问题。所以2012年北京出台的试点方案不仅以医药分开为突破口,在5家大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而且推出了包括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服务模式等6大方面的综合改革任务,在财政、医保、价格、编制、医院管理及收入分配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新政。   “改革的思路和方法非常重要。在兼顾医务人员、老百姓、医疗机构三者利益的原则下,顺着患者负担不增加、医院收入不减少、医保资金负担能承受的改革路径,提出了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的具体方法,把虚高的药品、检查、耗材等价格降下来,把体现劳务价值的价格升上去,改变扭曲的激励机制。改革的前期测算就是按这种思路进行的。”韩晓芳说。谈及此,她还略有遗憾地表示,在当时环境下,时机还不太成熟,所以大方案并没有落地,只有医事服务费打了前站。   谈及医事服务费,经历此次改革的当事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不仅仅因为它贴着“北京原创”的标签,更在于它“能用比较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难题”。据悉,医事服务费的名称,参考了当时比较流行的药事服务费,但医事中的“事”内涵更为丰富。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解释说,医事服务费补偿的成本范围,远远不止是挂号等管理服务,还包括了医疗服务和药事服务。“相对于药品加成政策,医事服务费具有7大突出的制度优势:激励机制不同、医疗机构补偿效果不同、费用增长空间与费用影响不同、对医疗安全质量的影响不同、医疗行为调整与监管难度不同、医务人员的感受不同、医疗资源配置效果不同。无论是从试点阶段看,还是从全面推广的情况看,医事服务费的促进分级诊疗和院内层级诊疗的效果十分明显,到大医院开药的患者明显少了,专家号中疑难重病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更多的疑难病患者有机会看上专家号。”钟东波说。   将医事服务费直接与补偿药品零加成挂钩,“平移”医院原有药品加成收入的做法,正是北京医改的不同之处。通常试点城市的做法是在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相应减少的收入由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府财政补偿、公立医院自行消化3条途径,按照不同的比例共担。“不能让医院承担改革成本,‘平移式’改革既不依赖财政补贴的增加,也不增加患者费用,却能改变医院的激励机制。”韩晓芳说。   2012年,医药分开试点最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开始,取消了1500多种药品的加成,设立了医事服务费。   可以说,试点医院普遍有压力。“根本问题未完全解决,单纯建立医事服务费很难完全弥补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给医院造成的影响,没有真正切断医生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该院一位负责人表示。另一个压力则跟现在后加入的其他3600多家医疗机构一样:医务人员忐忑、患者不理解。不过,“早改晚改,都是改。”北京朝阳医院理事长封国生说:“那还不如趁早改。不过,这次新加入的医疗机构,压力可能不会那么大。”这不仅仅是因为有试点经验,更重要的是,此次无论从方案设计还是具体措施的落地上,很多问题都在一步步明确,而且解决问题的机制更加灵活。   ■“属地化推进”挪开绊脚石   作为敲门砖的医事服务费预热了医药分开改革,也试出了改革中的绊脚石。据了解,2013年下半年,北京市医改相关部门对“医药分开”试点的评估报告显示,从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等5家试点医院的运行效果看,单纯的价格“平移”政策不能消化改革增加的成本,如果大范围推进,势必会加大各级财政压力。   而北京“医药分开”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增加财政负担。那么问题出在哪?有专家表示,“其他联动改革,是时候动真格的了”。当年,《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曾提出,推广“医药分开”过程中,要对公立医院逐步建立起新的价格补偿机制,而单纯的一项医事服务费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自2014年起,医药分开改革开始加速联动其他措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韩晓芳口中的“大尺度”改革文件浮出了水面。那就是2014年出台的北京市《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这份文件里,2017年几项主要的改革几乎都能找到对应。   遗憾的是,虽然2014年的文件与今年出台的改革方案在思路等方面高度一致,但是说好的“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在一次次爽约中徘徊了好几年。韩晓芳笑言,那段时间“自己成了没有信用的人”。一位长期关注北京医改的资深专家表示,这其中关键问题之一是北京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特别复杂,属地化改革难度太大。   众所周知,北京是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其医疗机构隶属关系也极为复杂,包括中央系统、市区两级政府卫生局、教育系统、部队系统等,业内称作“八路大军”。其中,公立三级医院共有66家,而市属医院仅占22家,也就是说全市2/3的三级医院,北京“管不着”。   但当改革到了一定时候,,再不推不行了。“环境变了,全社会有了更加统一的认识。”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说。于是,北京市成立了医药分开改革协调小组,国家有关部委、军队、武警和北京市共同组成协调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了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工作小组,12个部门参加;建立了由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武警后勤部卫生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等组成的归口管理机制,将参加改革的3600多家医疗机构划分为24个归口管理系统进行组织。   北京医改的属地化推进就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形势下,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全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齐步走。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连接点就是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后,药品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本,医院将不得不更加注重压低药品和耗材成本,而这必将引起医药流通领域的深刻变革。   其中,北京对目前使用的4971种药品在阳光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具体采购中,全部药品“平进平出”,实行零差率销售。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取消药品(中药饮片除外)15%的加成,叠加上药品阳光采购8%的降幅,药价平均的降幅将达到20%。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治疗肝病用量最大的药恩替卡韦为例,两种品规(一盒7天量),通过阳光采购,价格分别从169元和140.8元下降到78元和46.84元,降幅分别达到53.8%和66.7%。此外,对以往一些常常面临断货的短缺药品,阳光采购平台则不再设置全国最低参考价,通过市场的作用保证短缺药品供应。对于超出阳光采购候选目录的,且临床必需又不能替代的45种药品,医管局要组织统一议价。   财政投入也是医院关注的重点。“在医药分开问题上,财政一分钱不给。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财政不加大投入。”韩晓芳说,财政要花钱买机制。比如,北京市在市属医院建立了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财政补助与其挂钩,与亏损额、人头费脱钩,按照公益性考核结果补偿。   相比较于市属医院,此次改革中,央属医院等对政府投入的落实更加期盼。“医院是相对被动的一环,但是相信政府会根据运行情况应该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希望政府能在人员费用、仪器设备维修等方面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作为此次改革的积极响应者之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医药分开”改革之初,就同时配套了医保“总额预付”改革,旨在废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带来的大处方、过度用药、滥用检查及高值耗材等积弊,压住医院逐利冲动。   ■找到撬动利益的支点   改革越深入,波及面越广,利益调整触及核心的需求就越迫切。从最初站在全局角度设定改革方案,到多年持续的增量改革推进,再到从众多专项改革中适度抽离,重新着眼于影响全局的体系性、机制性问题。北京医改围绕“利益”二字串联起了一条明晰的改革路径。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医改办主任燕瑛总结:由试点探索到全面覆盖,由单项突破到综合推进,由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由形成框架到制度建设,最终实现由打好基础到提升质量。   医务人员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主力军,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而要想真正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离不开薪酬制度改革的深化。不过,这一点也被公认为难题。如何优化薪酬结构,落实公立医院分配自主权,如何让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如何落实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等,都需要北京不断探索。   方来英透露,北京将在市属公立医院扩大工作人员控制数额管理试点,开展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同时,推进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探索院长年薪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北京在具体的改革方法论上,找到了一个撬动利益的支点,那就是打包定价、打包付费。韩晓芳认为,按项目定价,最大的弊病在于对医院来讲,项目越多定价收入越多,如药品加成政策就有鼓励医疗机构多开药、开贵药的导向。而打包定价方式,比如按病种打包、按服务单元打包、按康复效果打包等,可以促使医院主动降低相关成本。所以,按项目定价应该逐步过渡到打包定价为主。   韩晓芳强调,有升有降,只是价格改革之一。医改说到底要改政府,改定价机制和方式,以及价格管理制度。以打包项目为主,建立一个新的定价机制,否则在原有老路上,改革遥遥无期,而且社会效果值得商榷。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depth/2017/0420/408199.html    上海率先设立现代心脏康复中心实现精准康复 2017-04-19 中国新闻网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葛均波院士现代心脏康复中心”19日正式揭牌,率先在全国开展“心脏体外震波联合体外反搏序贯治疗”,为患者“精准评估,精准治疗,精准康复”。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上海率先设立现代心脏康复中心实现精准康复   中新网上海4月19日电 (记者 陈静)尽管中国心血管病治疗水平跻身国际先进之列,但预防和康复环节仍落后国际顶尖水平。   19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葛均波院士现代心脏康复中心”正式揭牌。该心脏康复中心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为核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常务副组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徐亚伟教授领衔,以“关爱健康,从心开始”为主题,在中国填补空白,率先在全国开展“心脏体外震波联合体外反搏序贯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据了解,中国的心脏康复临床目前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对很多心血管医生而言,心脏康复这一概念依然陌生。临床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的抢救与治疗,但是,发病前的预防、发病后的康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发病后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   心脏康复中心服务人群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稳定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搭桥术后、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相关疾病患者。   葛均波指出,中国心脏康复水平落后国际顶尖水平20年,一大批带病生存患者的管理,涉及巨大的家庭、社会医疗资源消耗。如何有效遏制这一趋势?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徐亚伟当日告诉记者,传统的康复方式注重通过器械、运动提升体能,而对心脏功能的康复水平并无客观评估标准。当日揭牌的“葛均波院士现代心脏康复中心”则借鉴国外先进的心脏康复经验,大力发展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心脏康复治疗项目,例如体外反搏治疗和体外震波治疗等,同时,利用诸如D-SPECT等精准心脏影像手段评估治疗效果,以实现“精准评估,精准治疗,精准康复”。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9/8203926.shtml    专家指出:中国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要敢于正视 2017-04-19 中国新闻网   4月19日,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主办的“2017首届中国人生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暨生涯导师、家教导师认证培训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 张希敏)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主办的“2017首届中国人生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暨生涯导师、家教导师认证培训项目启动仪式”19日在北京举行。   活动旨在落实22部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加强人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论坛以“健康中国、幸福人生”为主题。来自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心里健康、家庭教育、生涯规划和人生科学等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探讨与交流。   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说,现在健康的理念变了,不仅仅只有生理上的健康,还有心理健康,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说,中国的精神障碍性疾病非常严重,重症精神病,老百姓称之为精神分裂症的有1600多万。17岁以下的青少年心理障碍至少有5000多万人。   他说,睡眠障碍,也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问题,46.2%的人都有不同的睡眠障碍。心理专家说,几乎90%的睡眠失眠障碍,还不光是失眠,都跟心理精神障碍有关系。世界卫生组织说,一个人的健康,一是合理的膳食,二是适量运动,三是戒烟限酒,四是心理平衡,虽然摆在第四,也是最重要的。   殷大奎建议,出现心里健康问题要敢于认识它,敢于正视它,不要歧视它。通过积极的心里疏导、心理辅导,完全可以解决。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李志海在作题为“人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演讲时表示,一个人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以无限的活力,在人生生涯规划事业发展中、在幸福家庭健康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生涯规划导师、家庭教育导师,将会成为社会的第三方力量,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武维敏表示,将通过开展生涯规划导师和家庭教育导师双导师的培训认证,为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技术支持与能力提升服务,实现个人、家庭、组织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秩序。   与会专家认为,此次论坛在开展主体多元心理健康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生科学”这一新的科学领域。为实现健康中国、幸福人生的大目标展开探讨。同时,在如何加强民众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等方面,交流了建立“中国人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动人生心理健康格式化教育和人生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模式与应用,有助于推动人生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学术研究。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9/8203820.shtml    业界在京探讨慢病防控 倡打响“健康自卫战” 2017-04-19 中国新闻网   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甚至快速增长,如何防控慢性病?业界专家汇聚北京探讨推动慢病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以实现用生活方式解决及预防生活方式病。   为期两天的慢性病综合预防控计划研讨会暨逯博士健康管理年度工作会议18-19日在京召开。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会长张凤楼在会上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与健康管理》时提到,目前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规划》一系列的指标中得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指标到2020年要达到73岁,到2030达到79岁;到2020年,健康产业的总体规模超过8万亿,到2030年要达到16万亿,这为从事大健康产业的人、大健康产业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懂得发展机遇,要以这些重要的文件的精神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夯实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效果显著、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真正将收入投入到大健康行业,以产品的品质、质量来营造品牌,创造一批既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品牌,争抢国际竞争力。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是医生,10%是社会因素,8%是医疗条件,就是医疗只占8%。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强调,只治不防,花钱心慌;只治不防,痛苦非常。健康教育要早,健康管理当中要建立档案,了解清楚情况,哪些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要在哪些方面改善,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实现用生活方式解决及预防生活方式病。   在慢病防控上探索17年的逯博士健康管理计划创始人逯明福谈到如何让“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时表示,这些年,在发展中不断调整管理计划,实现了从亚健康人群到高危人群的转变,从追究效果到追求简单的转变,而且不断做调理计划的减法,“唯有简单方能形成习惯;唯有形成习惯方能打造健康。”   大会上,巨鹿和延安两个区域展示慢病防控试点效果。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首批调理者不但对慢病防控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健康管理生活方式,而且四高调理者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均有了明显改善,今后管理计划将致力为更多慢性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9/8203775.shtml    8旬夫妇吃蒲公英中毒 医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 2017-04-19 沈阳晚报   春暖花开,小区里、路边上、公园里,各种野菜随处可见。4月17日,家住浑南区河畔新城的一对老夫妇迷上了挖野菜,却因食用过量的野菜而双双中毒。   8旬夫妇食用蒲公英双双中毒   今年80岁的赵大爷最近迷上了挖野菜。每天一早和老伴儿出去挖,回来清洗后蘸酱或煮汤吃。4月17日上午,赵大爷和往常一样,去河边挖野菜,因为最近嗓子一直红肿疼痛,赵大爷就专门将目标盯在了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蒲公英上。中午回家,赵大爷和老伴儿挖了大半塑料袋蒲公英。赵大爷和老伴儿做了一锅小米饭,然后用蒲公英蘸大酱,吃的时候,俩人仿佛找到了小时候吃野菜的感觉,不吃不觉吃了一大盘。   晚饭时,赵大爷担心剩下的蒲公英留到第二天会不新鲜,就和老伴儿把另外一盘子蒲公英也蘸酱吃了。刚吃完时,赵大爷夫妇丝毫没感觉不舒服。晚上9时,赵大爷突然觉得腹痛不止,同时伴有呕吐,不过十分钟便疼得满头大汗。几乎与此同时,赵大爷的老伴儿也出现了腹痛、腹泻的现象。因为老夫妇一直单独居住,且与子女相隔甚远。无奈,赵大爷只好向邻居求助。   在邻居的帮助下,赵大爷夫妇被送到附近的医院。医生了解情况后,断定赵大爷夫妇是食用蒲公英过量导致。在用完药后,赵大爷夫妇症状得到缓解。医生表示,蒲公英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效果,经常服用蒲公英不仅能够治疗肝脏方面的疾病,同时还具有利尿、利胆以及治疗消化不良、便秘的作用,对湿疹等皮肤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并不是所有体质的患者都是适合服用蒲公英的。   医生表示,现在有一种以蒲公英为主要成份的中药消炎降火的效果很好,许多人坚信食用鲜蒲公英也能起到和中药一样的效果,为了获得更好更快的效果,就自作主张的加大蒲公英的用量,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也是很危险的。“如果大量服用蒲公英,那么很容易导致出现各种胃肠道不适的情况,如恶心、呕吐以及腹痛、腹泻等状况。这主要是由于服用大剂量的蒲公英之后身体中的肾小管变窄,而且肝细胞还有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出现了轻度浑浊、肿胀的情况,这就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一些脾胃比较差还有阳虚外寒的患者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管是蒲公英还是其它野菜,体弱的老年人都不应过量食用。”医生提醒道。   野菜最好从正规菜市场购买   春暖花开,小区里、公园里,路边、野地,随处可见挖野菜的市民,在这个庞大的挖野菜大军,老年人是主力。   医生表示,为了身体健康,建议市民从正规菜市场购买,不要自行挖采。不少野菜都有人工大棚培育的,在超市和菜市场买都可放心食用,但是最好晚上食用,以免诱发日光性皮炎。   同时,医生也提醒市民,如果食用野菜后有头晕、头痛、恶心、腹痛和腹泻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用手指或其他代用品触及咽喉部,进行催吐,到吐出清水为止,同时立即带上误食的植物前往医院急救治疗。除了导泻、洗胃等急救处理后,也可服用解毒剂,最简便的是吃生鸡蛋清、生牛奶或用大蒜捣汁冲服。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19/8203295.shtml    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 2017-04-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4月1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问效,加强和改进督察工作,拓展督察工作广度和深度,点面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效。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会议审议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6个专项小组开展改革督察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指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着力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开展便民服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要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会议强调,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相关职能部门衔接配合,完善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分级联动应对机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加强协商调剂、完善短缺药品储备等措施,打通短缺药品研发、生产、流通、采购等各个环节,更好满足人民健康和临床合理用药需求。   会议指出,督察既要抓重点改革任务,也要抓面上改革工作,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部署的情况。要善于抓正面典型,及时发现总结基层创新举措和鲜活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改革落地。督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提高督察实效。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有的问题要一竿子插到底。对重大改革、复杂问题,必要时要“回头看”。对督察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梳理,列出问题和责任清单,明确时限要求,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整改什么问题,是谁的问题就由谁来负责整改,同时举一反三、由点及面,推动更大范围内整改。要盯责任主体,抓“关键少数”,落实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就追究责任。牵头部门和地方是抓改革的责任主体,要加强改革自查,定期跟踪并报告改革落实情况。要搞好督察工作统筹,形成合力。   摘引网址:http://www.nhfpc.gov.cn/zhuz/mtbd/201704/    中非人口与发展论坛举行 2017-04-21 健康报   第一届中非人口与发展论坛近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和肯尼亚人口与发展理事会共同举办,主要就人口红利、人口转变问题进行了深入与细致的探讨。   专题发言中,与会代表就非洲国家如何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母婴死亡率及提高人口与预期寿命等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具体实践进行了论述。目前,非洲大陆国家普遍具有十分年轻的人口结构,非洲国家政府部门参会代表及学术界代表非常希望学习中国等国家的发展经验,将发展的机遇窗口转变为人口红利。与会专家认为,非洲大陆各国普遍存在的年轻人口结构只是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如何通过普及教育提高各国公民素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才是实现人口红利,进而取得经济增长的重要社会基础。来自中国、英国以及乌干达、肯尼亚、赞比亚、科特迪瓦、毛里求斯、布隆迪等国家的150多位代表参会。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1/408312.html    我国全科医生数量近21万 2017-04-21 健康报   2017年全科医师培训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社区卫生与全科医学学术年会4月20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幕。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在致大会的书面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推动各地不断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为深化医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了解,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已达20.9万人。近年来,首批遴选认定的559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393家基地设置了全科专业,2016年招收了1万名。同时,通过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定向免费培养、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和引进力度。   曾益新指出,当前我国全科医生制度还不健全,激励全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全科医生与综合医院的其他专科医师相比,待遇普遍较低,社会地位不高,职称晋升困难,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岗位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全科医生培养体系还不完善,学科建设薄弱,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有待提升,全科医生数量总体不足、增长缓慢,与发展目标和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巡视员金生国介绍,我国全科医生数量缺口为7万~21万。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表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尽快解决全科人员短缺问题是当务之急,转岗培训和签约前的岗前培训是重要途径之一。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1/408311.html    科技人才将分类评价 2017-04-21 健康报   科技部近日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重大人才工程与人才专项中建立中青年领军人才承担任务的优先机制,对35岁以下具有研究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针对科技人才评价,《规划》明确,实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才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推行代表作评议制,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允许科学家采用弹性工作方式从事科学研究。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技人才注重市场检验和用户评价。   《规划》提出,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按照国家统一规定逐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工资收入。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使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改变个人收入与项目经费过度挂钩的评价激励方式,加强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1/408308.html    浙江健康文化宣传基地出炉 2017-04-21 健康报   近日,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发布通报,公布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等13家基地、嘉兴市中医院“中医文化馆”等8个站室成为首批省级健康文化宣传基地(站)。   近年来,浙江省在推进健康浙江过程中,把加强卫生计生健康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利用健康文化宣传基地(站)这一平台,展示卫生计生优秀文化和卫生计生职业精神,传播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百姓对卫生计生工作了解和支持。   为加强健康文化宣传基地(站)建设,该省专门出台标准要求,包含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目标、工作步骤、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等。其中,健康文化宣传基地场馆使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健康文化宣传站使用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50天,并配备专兼职讲解员。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将建设一批省级健康文化宣传基地和站点(包括博物馆、遗迹遗址,以及医疗机构和有关卫生计生文化科普馆),力争覆盖全省地市。争取到2020年,建成全国卫生计生文化宣传基地3个,初步建立起特色突出、门类齐全、布局合理、作用显著的健康文化宣传基地(站)网络。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1/408306.html    健康城市将有指标评价体系 2017-04-21 健康报   4月20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布了2017年全国爱国卫生工作要点。主要包括: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打造绿色宜居健康环境,提高社会卫生综合治理水平,提高依法科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5个方面。   要点称,2017年将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对38个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的技术指导与支持,引导青年志愿者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制定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标准和工作规范,将爱国卫生工作融入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主题宣传实践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组织开展健康城市年度评价工作,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和评价体系。记者了解到,与卫生城市相比,健康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从健康的环境、社会、服务和人群等方面入手,重点改善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打造绿色宜居健康环境方面,将加强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强公厕建设管理,深化“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的建管新模式,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及重点传染病防控,组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督导检查。   提高社会卫生综合治理水平方面,将深入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限塑”工作力度。提高依法科学管理水平方面,将推进爱国卫生立法工作,加快爱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组织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系列活动。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1/408303.html    鼻出血原来是患了罕见病 2017-04-21 健康报   近日,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室人员严格遵循实验规范,坚持多次复检患儿标本进行分析对比,确诊一例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的罕见病例,确保患儿获得精准治疗。   当日8时许,患儿李亮(化名)因鼻出血就诊于开封市儿童医院五官科,当班医生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后,开具凝血功能检查及血常规检查。9时许,患儿在该院检验科采集静脉血标本用于临床检验室检测,血常规初检显示,血小板为87×109/升,略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100×109/升)。遵照实验室日常标本复检规则,标本于首次检测后1个小时内数次复检,患儿同一样本血小板绝对计数值从初检时的87×109/升逐步减低至12×109/升,当班人员遂联系检验科形态室检验人员,结合患儿血常规血小板直方图及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最终确认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样本。   改抽枸橼酸钠抗凝剂后,联合形态学、直方图,经数学换算后,最终确认患儿血小板绝对值为330×109/升。经过检验人员、主管医师、患儿家长的细致沟通,检验人员报出最终诊断结果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当班医生说:“从业十几年,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此类病例。”开始时怀疑孩子患有血液系统重病的患儿家长如释重负。患儿由医师进行了对症处理。   专家告诉记者,血小板是临床常用于诊断及判断疾病进展的指标,目前血小板的检测主要依赖全血细胞自动检测仪检测,而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经常碰到血小板增高或减少的样本,其中不乏一些假性增高和减少的情况,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就是其中较为罕见的一种,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在8/10000~9/10000。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7/0421/408300.html    肿瘤干预要“前赴后继” 2017-04-21 健康报   近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举办第29届上海市肿瘤防治宣传周。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上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且位居全国前列,但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专家认为,肿瘤干预需要“前赴”,即提前一步做好发病管理,以人群筛查、早期诊断带动健康教育;同时需要“后继”,即做好诊治后续的生存管理,从生命全过程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全方位支持。   发病管理:   以人群筛查带动健康教育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郑莹教授介绍,上海恶性肿瘤发病情况最明显的特点是与欧美国家相近:“生活方式癌”已然普遍。   “近年来监测数据显示,上海的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发病率持续上升,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等发病率持续下降。”郑莹分析,以消化道肿瘤为例,我国传统高发的上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等,在上海得到显著控制,这与膳食营养改善、感染和癌前期病变控制相关;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高发的结直肠癌等在上海出现发病迅速上升的现象,主要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比如吸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   郑莹认为,“生活方式癌”的干预,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通过政府立法和人群干 项目对全人群进行防控。   “上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也在于筛查等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郑莹说,例如,上海自2011年起开展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至今已累计开展粪便隐血初筛检查300万人次,大肠癌诊断时的早期比例从12.1%提高至52.8%。   更重要的是,这一项目的开展提升了市民对疾病防治的知晓率。2016年民生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该项目的市民知晓度(71.6%)和关注度(70.8%)均名列第二。项目实施以来,上海居民对大肠癌常见症状(大便异常改变、下腹部疼痛)知晓率从47.3%提升至60.4%,对粪便隐血检查的认知率从2.2%提升至71.8%,对肠镜检查的认知率从3.7%提升至42.5%。   郑莹指出,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诊疗水平差距较大,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将已成熟的癌症筛查措施纳入公共卫生服务,探索我国人群癌症筛查在公共卫生政策上的突破——通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开展大规模人群筛查的同时,做好肿瘤防治健康教育,提升公众对肿瘤核心知识的知晓率。   “我们可以将通过筛查获得早期诊断、良好预后的数据向公众证明,完全不必‘谈癌色变’,只要树立科学防癌理念,就能实现对肿瘤的有效防控。”郑莹说。   生存管理: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上海正迈入深度老龄化,人群年龄越高,患癌风险越大。比如,20岁的人患癌风险为万分之二,而85岁的人患癌风险可达1/5,两者相差100倍。”郑莹说,但上海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的同时,死亡率却呈现下降趋势,目前为266/10万。据上海市疾控中心公布的监测资料显示,上海现有恶性肿瘤患者超过35万人,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为53%,高于国家癌症中心报道的30%的全国平均水平。   在郑莹看来,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一方面归因于诊疗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亟须重视肿瘤患者,尤其是老年肿瘤患者的生存管理问题。“肿瘤是一种慢性病的理念已得到国际认可,但老百姓的想法还没有转变。”郑莹说:“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社会要关心肿瘤患者,但如何才是真正的关心?并不是把肿瘤患者‘隔离’开来,而是把他们当成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的慢性病患者来看待。同样,肿瘤患者及其家人也要有这样的理念:肿瘤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临床、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多方支持与协作,各司其职。”   郑莹认为,上海如今的医疗技术水平已与国际接轨,但另一方面,对于患者预后与康复阶段的管理依然缺失,而上海的问题也是全国的问题:如何满足肿瘤患者在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当患者出院,后续的家庭康复、社区治疗如何跟进?当患者处于晚期阶段,临终关怀是否可以及时给予?   “对于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管理,上海已在进行各种探索与尝试,比如通过专科医联体,发展社区的后续康复功能;通过推进舒缓疗护,提升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培养医务社工与志愿者,给予肿瘤患者及其家庭更多社会支持等。”郑莹说,最为关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积极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更需要迈出第一步的信心。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depth/2017/0421/408313.html    美喷气推进实验室探索用太空技术治疗乳腺癌 2017-04-21 科技日报   今日视点   数十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可谓是航天探索领域的“急先锋”,他们派遣了多种探测器进入太阳系,为人类了解宇宙乃至自身立下汗马功劳。   据《科学美国人》网站18日报道,目前JPL的科学家们正着力探索另外一个神秘的领域:人类的乳腺。他们希望,自己研制的太空探索技术能应用于乳腺癌分析检测,为人类再立新功。   行星探测技术也能“接地气”   JPL的首要目标是设计并制造机器探测器,用于在火星寻找水源,或钻入木星厚厚的云层之中进行探测。但最近几年,这里的顶级科学家意识到,他们强大的探索技术,或许也能更“接地气”地帮助解决地球上令人望而生畏的医学难题,如对付乳腺癌等。   JPL资深科学家利昂?阿尔卡莱说:“JPL拥有很多‘可上九天观星’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阿尔卡莱曾参与过数项太空探索研究,现在是JPL战略规划办公室的负责人。   首个医学突破来自乳腺癌   资深乳腺癌诊疗医生苏珊?莱福目前正尝试理解乳腺导管内的微生物菌群。乳腺导管是位于皮肤下的管道,能将乳汁输送到乳头。由于几乎所有乳腺癌均肇始于导管内,因此,莱福一直希望为导管“画像”,弄清导管内是否隐藏着一些在诱发乳腺癌中起重要作用的病原体。   但她在导管内发现了多于预期的微生物,研究遇到了困难。莱福解释称,用来清洁参与实验志愿者皮肤的防腐剂上沾满了死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会给志愿者带来危险,但使分析变得很困难。莱福说:“很难弄清哪些是重要的细菌,哪些只是干扰和污染物。”   机缘凑巧。专注于研究行星保护的科学家巴拉圭?瓦夏帕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后期间,一直研究母亲如何同婴儿分享微生物菌群。尽管很多生物学家们一直假定乳房和导管是无菌环境,但瓦夏帕彦认为,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他说:“当我看到莱福的研究时,我觉得很有趣。乳房中有很多微生物,我们研制出了多种工具来分析微生物的浓度。这些工具极为灵敏,因为它们必须确保NASA的探测器尽可能少地携带地球上的细菌,以免污染遥远的天体,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莱福分析乳房导管中的微生物。”   他们携手对23位健康女性和25位得过乳腺癌女性的乳房导管液进行了分析,并用高级测序技术来确定其中的微生物群。结果表明,乳腺导管液的确拥有与众不同的微生物菌群,而且这两种女性乳腺导管液内的微生物群落大相径庭。   科学家们估计,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健康女性身上发现的一种微生物,或许是保护妇女不患乳腺癌的“保护神”;但也有可能是辐射和化疗清除了乳腺癌患者体内的这种微生物。   不管怎样,这种差异让莱福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德尔菲娜?李打算进行深入的后续研究。梅奥诊所的微生物菌群研究人员尼克?奇亚也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的确在乳腺癌发育和扩散方面起重要作用,改变微生物菌群甚至有望成为一种新疗法。   更多太空技术大显身手   莱福所在的莱福基金一直尝试用常规3D医疗超声波来绘制正在哺乳的健康女性乳腺导管图像,但做到这一点很难。于是,又到了JPL“大显身手”的时候,因为JPL的行星科学家们的第二大任务,正是获得其他天体复杂地形的详细雷达图像。莱福决定,利用JPL的研究来修改乳腺导管系统图谱,她希望,新图谱能使手术专家更精确地进行乳腺癌手术。   鉴于JPL科学家对医学领域的兴趣,阿尔卡莱创办了医疗工程学论坛,其主要宗旨是,汇聚愿意从事医学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为他们提供少量种子资金。   这一机构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但JPL的科学家已开展了多项合作,包括同神经外科医生联手,研制更智能的材料用于脊柱手术,以及开发更好的成像技术等。阿尔卡莱表示,JPL拥有“为星系拍照的超精细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当然也可以为人脑绘图和用于癌症手术。”   摘引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4-21/8205086.shtml    “贵人语迟”无科学依据 孩子说话太迟可能患有自闭症 2017-04-21 人民网-科普中国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哑,却不懂得如何开口表达;他们不盲,却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他们不聋,却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当前中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那么,家长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患上自闭症呢?   《辽宁日报》介绍,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先天性的神经发育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高达0.6%;约有3/4的自闭症患者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梅其霞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表示,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社交沟通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据《健康时报》报道,自闭症儿童表现出的最早症状是缺乏手势语,即他们不懂得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10~12个月大的孩子来说,如果缺乏手势语,家长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另外,有些孩子说话较迟,不少家长都会以“贵人语迟”等观点来自我安慰,认为说话迟的孩子将来更聪明。但武汉协和医院康复科主任王刚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表示,说话早晚与孩子的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但说话迟并不代表孩子更聪明,也不意味着他们今后命运更好,“贵人语迟”的观点没有科学依据。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章岚在接受《成都日报》采访时提醒大家,在确诊的自闭症病例中,说话迟是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家长切莫受错误观点的影响而耽误了孩子的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副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提醒大家,如果孩子在1岁多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学习说话,并伴有刻板性的行为动作,而且不与别人进行目光交流,家长就需要考虑孩子是不是患上自闭症了。   如果孩子患上自闭症,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2医院青少年儿童行为医学科主任宋梓祥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家长要接受孩子患上自闭症的事实,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值,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包容与关爱。“只有温馨的家庭,才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和成长”,宋梓祥说。(张晓宁)   本文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医学心理学博士聂聪进行科学性把关。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21/t20170421_523718828.shtml    警惕“舌尖上的谣言” 别让这种“非法添加剂”忽悠健康 2017-04-21 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食品安全谣言也是一种“非法添加剂”   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4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举行通气会,邀请相关单位和人员,就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展开座谈。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谣言无处遁形。(4月18日《人民日报》)   “舌尖上的谣言”满天飞,食品安全诚信很受伤。食品安全谣言“言之凿凿”,让人将信将疑,真假莫辨,对公众构成了严重误导,甚至在某些环节和领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恐慌,同时,食品安全谣言也会损害经营者的商业信誉,给企业甚至某个行业的经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   食品安全谣言的滋生,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哗众取宠、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把谣言作为讹诈的筹码、以谣言为噱头吸引眼球等。如果说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绿、吊白块等是“实体非法添加剂”,那么,食品安全谣言就是“虚拟非法添加剂”,后者传播快、受众多、覆盖面广、杀伤力大,在某种程度上的危害不亚于前者。   我们应该像防范和打击“实体非法添加剂”那样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谣言这个“虚拟非法添加剂”。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食品安全跟踪评估机构、政府新闻信息发布机构以及主流媒体应该及时关注舆情,及时预警、发现谣言,对谣言进行调查甄别,用权威结论进行辟谣,给出合理解释,尽早扼杀谣言。   公安、司法部门则应用法律视野严格审视每一则食品安全谣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追究造谣者以及传谣情节严重者的法律责任,并可予以诚信惩戒,让造谣者一时造谣,处处受限,付出诚信代价和法律代价。   而民众也需增强对食品安全谣言的免疫力,看到朋友圈、微博、贴吧里那些貌似一本正经的食品安全“真相”“内幕”“警告”,多一些理性的判断分析,不对谣言的传播扩散推波助澜。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21/t20170421_523718779.shtml    H7N9禽流感的输入性病例与本地病例究竟有何不同? 2017-04-21 北京日报   原标题:H7N9病例 “本地”比“输入性”更可怕?   通常,在传染疫情出现之时,我们会在官方通报中看到“输入性”和“本地”的字眼。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输入性病例与本地病例究竟有何不同?各自代表着什么样的健康风险?   昨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疫情通报:截至目前,今年本市共报告1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6例为输入性病例,7例为本地病例。   所谓“本地”病例与“输入性”病例,有何区别?疫情通报显示,6位患者均来自外省市,在外省市发病后就诊于北京,因此被定义为“输入性”病例。同理,本地病例就是在北京被感染,并就诊于北京。已知的7例本地病例中,有2例有共同暴露史,即接触了同一传染源,其中1人已死亡,另1人病情稳定。经调查判定,这2例是北京报告的首起本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聚集性疫情。   从健康风险上来看,输入性病例一般不会导致本地病例的出现,因为现在还没有研究证明人与人之间会传播禽流感病毒。本地病例的出现,则说明北京地区的禽类动物中已有H7N9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且已传播给人类。但不必恐慌,只要不接触来源不明的禽类,有流感样症状及时就诊,这种风险是可控的。下一步,我们需要严加控制H7N9禽流感流行的风险,避免继续出现聚集性疫情。不过,散发的本地病例仍有可能出现。   病毒进入体内最常见的“门户”是口、鼻、眼。如果用被病毒污染的手去揉眼睛、抠鼻孔、拿东西吃,就会给病毒侵入人体的机会。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出现持续发热、结膜炎、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等流感样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禽流感患者及禽类动物的密切接触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进行预防。   那么,用不用像预防H1N1流感一样戴口罩呢?由于目前还没有发现H7N9型禽流感病毒人传染人的证据,除非是直接接触患者的家属和医护人员,一般的人与人接触不必戴口罩。但是,与禽类动物接触的人,如养鸡场的工人、宰杀鸡鸭的工人应戴口罩。他们的工作环境容易被禽流感病毒污染,空气中如带有较高密度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就可能会经呼吸道感染人。   目前,世界上尚无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因此预防禽流感病毒感染主要依靠“切断传播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应避免与禽类动物接触,不要捕杀野生禽类。饲养家禽者应尽量圈养,不要散养。同时,经常打扫鸡舍,鸡粪、鸭粪应经过化粪处理,不要用禽类粪便喂猪、养鱼,造成水源的污染。   市民如发现禽类动物死亡应及时报告,请防疫部门协助处理,千万不要贪图经济利益,自行处理死鸡,或把病鸡、死鸡处理后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远离非法活禽交易市场,不要自行宰杀活禽,可到正规超市购买冰鲜禽类;在家做饭时,生熟厨具分开使用。研究证明,吃煮熟的鸡肉、鸡蛋不会感染禽流感,市民不必过于紧张。   孕妇感染甲流易引发重症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俗称“流感病毒群”。它包括甲、乙、丙三型,分别引起甲、乙、丙三型流感。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具有高度易变性,在动物中广泛分布,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可突然暴发,迅速扩散。H7N9禽流感就是甲型流感中的一种。历史上,甲型流感曾多次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比如,2009年3月,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发,并迅速在全球蔓延。仅仅几个月,全球就有超过170个国家近28万人确诊为H1N1感染,包括高危人员在内的死亡人数超过7000人。   流感病毒并不会引起胎儿畸形或先天性感染,但孕产期妇女是甲型流感高危人群。2009年,我国孕产期妇女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率是非孕人群的2倍至4倍,病死率是非孕人群的20倍至40倍。   妊娠期感染甲流后容易并发肺炎、低氧血症和心肺功能衰竭。导致疾病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妊娠期子宫增大横膈上移压迫肺脏,腹式呼吸受限,呼吸道分泌物较难清除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发生低氧血症;妊娠期循环血量增加,心率增快、机体耗氧量增大,心肺功能下降。再加上妊娠期妇女担心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常常导致治疗延误。   孕产期妇女发生重症流感和死亡的风险,主要在孕中晚期。疫苗接种虽对H7N9禽流感无用,但计划怀孕的育龄女性最好在孕前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普通流感。孕产期妇女的家庭成员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孕产妇感染甲流的危险性。怀孕不是流感疫苗接种的禁忌证。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孕妇接种流感疫苗是安全的,在怀孕前和妊娠早、中、晚期,以及哺乳期的妇女均可接种。因此,接种疫苗后意外怀孕可以继续妊娠。   妊娠妇女一旦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疾病加重。无论妊娠哪个阶段,在流感起病48小时内都建议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达菲)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421/t20170421_523718648.shtml    汕头海关:超百吨疫区肉冻品被销毁 2017-04-21 广州日报   昨日,一批案值410.7万元、重达116.32吨的涉案冻品被汕头海关人员运往珠海,并在珠海市垃圾发电厂进行无害化集中销毁处理。   据汕头海关相关人员介绍,去年3月27日,汕头缉私局在高速公路闽粤结合部等处查获货柜车4部,并截获大量涉嫌走私冻品,该批涉案冻品为冻鸡翅、冻牛肉等货物,海关部门立即对其进行封存,并立案侦查。经检验,该批冻品来自于美国疫区,属于危及人体健康的危险品。为确保该批走私冻品无害化、无遗留处理,海关部门委托相关物流公司用全密封铁柜车、加施海关封条,把货物从汕头安全运至珠海并进行无害化集中销毁处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7/0421/c14739-2922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