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4年第27期

发布时间:

2024/7/30 16:18:43

浏览次数:

3110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4年第27期                                                     总第541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二四年七月三十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三伏天千万别做这5件事,很多人以为在养生,其实在“养病”!
中国疾控中心严俊副主任带队赴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开展“数据要素×”专题调研
2024年流感病毒生信分析培训班在江苏无锡举办
提高能力素养,打造过硬队伍
——2024年天津市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专业骨干人才培训班正式开班
江苏牵手黑龙江 共谱疾控事业发展新篇章

科研动向
“癌干细胞”重要调节因子!中国医科大学马晓欣团队:发现癌症治疗新途径
早期使用抗生素竟埋下过敏性哮喘隐患?Immunity:生命早期施用抗生素所导致的菌群失调
会破坏吲哚-3-丙酸(IPA)的产生,加剧成年后患过敏性气道炎症的风险
在你的人生中,你习惯当主角还是配角?多项研究表明:
成为生活的主角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感,拥有较强自尊心的人或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
Lancet:1期临床试验表明靶向CD22的CAR-T细胞有望改善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舆情信息
脆皮年轻人养生:扎堆整活,20元吊脖子
体重决定寿命?研究发现:50岁后,这样的体重刚刚好,你达标了吗
想要减脂?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我国肿瘤早筛工具走向多元化精准化
难治复发性风湿免疫性疾病
有了新疗法
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多少才好
关于肿瘤筛查的这些说法靠谱吗
女性压力大 三种心脏病易找上门
救命药硝酸甘油 用不对真要命

 

热点追踪

三伏天千万别做这5件事,很多人以为在养生,其实在“养病”!

2024-07-29    网易健康

加长版三伏天已经过去1/4,进入了中伏。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

三伏天难熬不仅因为这是一年中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也是各种疾病易扎堆的时候。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三伏养生、冬病夏治”。不过,三伏天千万别做这5件事,你以为在养生,其实在“养病”!

【夏练三伏减肥养生】导致横纹肌溶解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很多人喜欢在三伏天更加努力锻炼,认为正好多出出汗,可以祛湿、减肥,但殊不知有些人三伏天过度锻炼,反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近日,邵逸夫医院介绍了一个案例,解先生(化名)今年23岁,为了减肥进入7月经常在健身房里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地锻炼。一天解先生进行腿部训练完,那叫一个酣畅淋漓。一觉醒来他觉得两条腿有些酸胀,也没有太重视。可是,第二天两条腿胀痛得越发厉害,小便的颜色也加深,人也很累,于是请了一天假在家,以为休息休息就会好了。第三天,解先生彻底爬不起来了,两条腿胀痛难忍,像木棍一样,不能弯曲了,小便呈现酱油色,于是朋友赶忙把他送到医院就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吴俊男经过检查后,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解先生的化验检查显示:他的肌酸激酶高达16万U/L(参考范围50~310u/L)。 ①

医生提醒,夏天运动尤其是三伏天,千万别对自己练得太狠!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适当锻炼,可以练一练八段锦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舒筋健骨、舒缓压力、改善睡眠。

【喝点冷饮解暑消热】狂吐血1000毫升

三伏天炎热,很多人都喜欢喝点冷饮解暑消热。据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新闻夜航》报道,2022年7月的一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急诊室内出现了一名白衣男子,只见他佝偻着腰,刚进画面,就开始吐血。

急诊室护士长介绍,男子大概吐了4-5口,近1000毫升左右的鲜血,当时已经是休克的初期,是朦胧状态了,幸好得到及时抢救。

经过抢救,男子表示自己38岁,身体状况良好。因为最近天气炎热,一口喝完了冰镇饮料后就感觉不舒服了,于是就开始吐血。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消化内科副主任马志斌表示,冰镇食品或者刺激性食物快速进入消化管的时候,消化道黏膜会产生强烈的痉挛,而且还会对黏膜产生机械和物理的损伤,由贲门撕裂导致患者大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旦发生,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②

医生提醒,虽然夏季炎热,可以适量吃一些冷饮解暑,但不要毫无节制,尽量少吃点并且减少进食冷饮的速度。

【三伏天晒背补阳气】把自己晒进急诊科

三伏天持续高温,很多人却很热衷“三伏天晒背养生”,认为能补阳、减肥。据温州都市报报道,今年50岁王女士(化名),今年三伏天已经晒了9天背了。第10天早上8点多晒了背后,觉得肚子不舒服也想着晒一晒,大概晒了半个来小时,就开始觉得不对劲了,被家人马上送往了医院。

刚到医院时,王女士体温40.3度,精神疲软,呼吸困难,全身皮肤潮红伴肤温高,双下肢乏力,一看就是中暑症状。医生立即给予降温等对症治疗。但王女士的血化验单上出现多项危急症状:高渗性脱水、急性肾前性肾功能损害、横纹肌溶解等。

医生介绍,高温会对横纹肌细胞造成损害,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细胞内的物质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释放入血,从而引发横纹肌溶解。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医生提醒,虽然三伏天晒背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晒背的时间点和时长需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晒、及时补充水分。尽量选择清晨和傍晚太阳不是很强烈的时候,时间不宜过长,以个人体感舒适为宜,不宜大汗。不要在正午的烈日下长时间暴晒,避免晒伤和中暑。

同时,晒背也并非适合所有人,紫外线过敏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患者、孕妇、火气旺盛的人、易上火易皮肤过敏人群、老年人、儿童等不推荐晒背;皮肤病患者也需慎重。 ③

【三伏天吃苦解热祛暑】盲目乱吃反而伤身

一进入三伏天,很多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认为此时多吃些苦味食物,可以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不过每年都有一些因为盲目吃“吃苦”进医院的案例。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医师何璠2024年7月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介绍,中医认为,夏季属火,与五脏的心相应,炎热的夏季不少人有心烦、便秘、尿黄、口舌生疮等心火炽盛的表现。苦味入心,能泄、能燥,具有清热、通便、降气、燥湿的功效。

“苦味食物虽好,但也要注意用量,一周吃2-3次即可。”何璠医生解释,过于寒凉的食材虽然能清火,却容易伤及脾胃,很多人在不清楚身体条件时盲目“吃苦”,苦寒败胃,会引起食欲不振、腹泻等一系列症状,所以不是人人都适合在夏季“吃苦”。经期女性、体质差的人群、脾胃虚寒的人群更应谨慎“吃苦”。

何璠医生提醒,丝瓜、甜瓜、黄瓜等葫芦科的瓜类蔬果,有时会产生有毒物质葫芦素(碱糖甙毒素),吃到嘴里会有苦味。误食葫芦素后,可发生上吐下泻、毛发脱落的症状,还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 ④

【狂饮绿豆汤清热解暑】过度饮用损伤脾胃

三伏天,冰绿豆汤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消暑神器。但23岁的方女士(化名)却因为连续喝了一周冰绿豆汤而腹胀腹泻,情况越来越严重,她赶紧来到医院就诊。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方女士因工作原因经常熬夜,再加上近日持续高温,她胃口不好,精神萎靡,每天都觉得很疲惫。她觉得自己是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想到喝绿豆汤可以清热解暑,为了尽快缓解不适,就每天煮上一大锅绿豆汤冰镇起来,下班回家就喝上几碗。就这样连续喝了一周,她发现不仅疲惫感没有缓解,还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情况越来越严重。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丁艳霄接诊后,发现方女士的腹胀腹泻是由于脾胃虚弱,加上喝大量的冰绿豆汤所致。丁艳霄医生提醒,绿豆不单是食物,也是一味中药。绿豆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等功效。但脾胃虚弱的人群,如果过多食用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从而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症状。 

中国疾控中心严俊副主任带队赴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开展“数据要素×”专题调研

2024-07-29    中国疾控中心

为强化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治理工作,增强数据使用效率,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推动中心高质量发展,2024 年 7 月 23 日下午,严俊副主任带队前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开展聚焦“数据要素 ×”专题调研。

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首席专家和市场拓展部副总经理介绍了目前数据要素市场有关政策要求,以及与北京市6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健康数据流通试点,实现医疗健康数据“首登记”、“首交易”,首创数据匿名化处理标准等工作情况。通过试点工作,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助力试点医院完善了医疗健康数据流通标准、内部数据管理制度,提升对数据资产认知,规范数据管理流程,增强了试点单位数据管理能力和水平。

严俊副主任表示,数据要素正在逐步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疾控领域拥有的大量公共卫生数据,要响应国家“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梳理清数据资产,借鉴医疗健康数据流通试点经验,做好数据确权、数据使用管理、数据要素流通等工作,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服务疾控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网安处处长傅罡、副处长张英杰,信息中心主任苏雪梅,传染病处彭志行研究员以及信息中心王晓风,慢病中心王黎君,环境所郝舒欣一同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2024年流感病毒生信分析培训班在江苏无锡举办

2024-07-29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7月22-25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主办,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首届2024年流感病毒生信分析高级培训班在江苏省无锡市顺利召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控中心60余名技术骨干参加了此次培训。

开幕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王大燕主任主持,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副主任结合工作经验强调了生信分析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焦建栋主任致欢迎辞。

本次培训邀请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授课,就基于人工智能的病毒变异分析模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溯源及反向病原学、基于基因序列的流感病毒一站式预测预警分析平台、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等进行理论培训。国家流感中心工作人员就季节性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的序列拼接、质量分析、进化分析等进行手把手实操培训,并组织了流感病毒生信分析考核。

通过本次培训,提高了各省对流感病毒的生信分析能力,推动了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助力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

提高能力素养,打造过硬队伍

——2024年天津市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专业骨干人才培训班正式开班

2024-07-29    天津市疾控中心职业健康所

为持续推进天津市职业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市职业健康管理与服务水平,全面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护航高质量职业健康事业发展,按照国家和天津市方案的有关要求,市疾控中心作为培训基地,经前期精心筹备,于7月23日顺利启动2024年天津市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专业骨干人才培训。

市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处处长马志忠同志、市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傅衍勇同志、市疾控中心职业健康所有关领导出席开班仪式。经遴选的16名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专业骨干学员、各区疾控中心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等90余人参加开班仪式。

马志忠处长发表讲话并指出,我市一直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人才培养和职业健康培训工作,建立了培训工作“五统一”机制,通过规范培训过程管理,切实提升培训成效。2024年是开展职业病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工作的第三年,为进一步落实京津冀职业健康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结合《京津冀职业健康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本年度部分课程将由京津冀三地开展联合培训,共享教育资源,为三地职业健康工作搭建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马志忠处长强调开展该项培训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求培训基地要认真执行好培训计划,强化过程管理,切实发挥技术支撑优势,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参训学员要珍惜学习机会,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真正发挥专业骨干作用。最后,马志忠处长再次强调了我市2024年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扩面、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职业病防治机构提质合规行动等重点工作内容,勉励职业病防治技术人员以实际行动助力我市职业健康工作迈上新台阶。

开班后,即拉开了本年度培训序幕,接下来为期90天的培训课程,我们将邀请国家职业卫生领域知名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共计完成353学时理论知识课程、180学时实践操作课程,内容覆盖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多个关键技术要点。同时,为扩大培训范围,使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受益,在符合经费管理前提下,我们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部分课程与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机构等专业技术人员共享学习。市疾控中心将严格落实培训任务,做好培训统筹安排、过程保障及京津冀联合培训统一管理,确保培训效果与质量,为我市及京津冀区域职业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江苏牵手黑龙江 共谱疾控事业发展新篇章

2024-07-29    江苏省疾控中心

2024年7月25日,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交流合作框架签约仪式在哈尔滨举行。根据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两地疾控中心将在党建联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实验室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加强两省疾控系统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两省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建设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朱宝立介绍,此次合作协议的签订,不仅是两省疾控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深化区域合作的生动体现。他表示,一是两省疾控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交流,通过双方互派技术骨干,定期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推动人才流动和相互促进;二是合力推动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相互借鉴好的做法,互通信息,共同推进高质量的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三是强化科研合作。

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孙巍讲话,他说,今天的签约仪式将是我们双方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互利双赢的开始,我们将努力构建双方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新机制,进一步深化资源利用、业务整合、全流程服务等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战略协同层次和水平,提升创新潜力,实现战略发展中新的跨越。

在江苏省疾控局局长周明浩和黑龙江省疾控局局长方庆伟见证下,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成功举行。多年来,江苏省疾控中心、黑龙江省疾控中心一直保持着交流与合作,双方有着深厚的工作基础和感情基础,在当下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家单位作为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将继续切实推动对口合作走深走实,携手共赢,开启深度合作交流助力两地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动向

“癌干细胞”重要调节因子!中国医科大学马晓欣团队:发现癌症治疗新途径

2024-07-29    转化医学网

7月23日,中国医科大学马晓欣研究团队在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研究论文,题为“WTAP/IGF2BP3 mediated m6A modification of the EGR1/PTEN axis regulates the malignant phenotypes of endometrial cancer stem cells”,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WTAP和m6A的水平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干细胞中均降低,并且敲低WTAP促进了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特性,包括增殖,侵袭,迁移,顺铂耐药性和自我更新。WTAP的下调导致EGR1 mRNA的m6A修饰减少,IGF2BP3作为m6A阅读器难以识别和结合失去m6A修饰的EGR1 mRNA,导致EGR1 mRNA的稳定性降低。EGR1水平的降低导致了抑癌基因PTEN表达的降低,从而致使细胞内稳态的失调和丧失,进而培养了EC干细胞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WTAP, EGR1和PTEN的强制过表达抑制了ECCs和ECSCs的体内致癌作用,而WTAP + EGR1和EGR1 + PTEN的联合过表达进一步降低了这些细胞的致瘤潜能。本研究结果揭示了WTAP/EGR1/PTEN通路是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维持、化疗耐药和肿瘤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和有前景的治疗途径。

子宫内膜癌(EC)是发达地区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76000名女性死于该病。虽然所有年龄组的确诊病例数都有所增加,但40岁以下女性的子宫内膜癌病例数增加了一倍。尽管早期诊断和手术、化疗和免疫治疗策略的整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预后不良。因此,阐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干细胞(CSCs)是一类特殊的肿瘤细胞亚群,具有自我更新、多能性、增殖、转移、免疫逃逸和化疗耐药等特点。肿瘤干细胞的鉴定和检测极大地提高了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研究表明,可以从雌激素依赖的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EC)中提取EC干细胞(ECSCs)。越来越多的文献强调了ECSCs在EC进展中的关键作用,确定了未来研究和潜在治疗干预的关键领域。

近年来,表观遗传机制在肿瘤发生和进化中的关键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n6 -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细胞中最常见的转录后RNA修饰,甲基转移酶样3 (METTL3)、甲基转移酶样14 (METTL14)和肾母细胞瘤1相关蛋白(WTAP)共同构成m6A甲基化酶复合体。WTAP有助于m6A甲基化酶复合物的核定位,促进METTL3和METTL14的募集。去甲基化主要包括2种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FTO)和alkB同源物5 (ALKBH5)。WTAP在m6A修饰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6A修饰在肿瘤干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TCGA-UCEC配对样本的数据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EC中EGR1的表达显著降低。来自GSE17025数据集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发现,该数据集也表明EGR1在EC中的表达降低。研究还显示EC组织中的EGR1水平低于正常组织。EGR1的降低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转移进展有关。免疫组化评价进一步证实,与正常组织相比,EC组织中EGR1的表达降低。EGR1的下调被认为是维持ECSC表型所必需的。功能分析表明,ECCs和ECSCs中的EGR1过表达增加了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而EGR1敲低则降低了这种敏感性。CCK-8实验显示,在ECCs和ECSCs中,EGR1过表达会降低细胞增殖,而EGR1敲低则会增加细胞增殖。评估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迁移试验显示,在ECCs和ECSCs中,EGR1过表达阻碍了这些过程,而EGR1敲低促进了这些过程。凋亡分析表明,EGR1过表达增强了细胞凋亡,而EGR1敲低抑制了ECCs和ECSCs的凋亡事件。球体形成试验用于评估ECSC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表明EGR1表达降低是ECSC维持的特征。EGR1的过表达抑制了内皮细胞的自我更新,而EGR1的下调促进了内皮细胞的自我更新。免疫印迹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发现,显示EGR1过表达抑制了干性标志物NANOG和SOX2的表达,而EGR1敲低则增加了。这些综合的分析阐明了EGR1在调节子宫内膜癌的各种细胞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对化疗的敏感性,增殖,侵袭,转移,凋亡和维持干细胞特性。

为了证实WTAP, EGR1和PTEN在体内肿瘤生长中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在ECCs和ECSCs中分别过表达WTAP, EGR1和PTEN,或联合过表达WTAP + EGR1或EGR1 + PTEN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独过表达WTAP、EGR1或PTEN组的平均移植瘤体积显著减小,而联合过表达WTAP + EGR1和EGR1 + PTEN组的平均移植瘤体积最小。同样,与对照组相比,单独过表达WTAP、EGR1或PTEN均可显著降低裸鼠移植瘤的平均重量,且WTAP + EGR1和EGR1 + PTEN联合过表达组的平均重量最低。另外,裸鼠移植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独过表达WTAP、EGR1或PTEN可显著降低裸鼠移植瘤中Ki-67、NANOG和SOX2的表达,其中WTAP + EGR1组和EGR1 + PTEN组中Ki-67、NANOG和SOX2的表达最低。最后,研究人员总结了WTAP/EGR1/PTEN轴在EC中作为调控EC干细胞干细胞维持的机制图的作用。这些实验结果为WTAP, EGR1和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调节肿瘤生长和维持干细胞样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异种移植模型的结果肯定了靶向WTAP/EGR1/PTEN轴作为一种策略方法来抑制子宫内膜癌的肿瘤进展和干细胞驱动的肿瘤增殖的潜力。

研究小结

综上,本研究阐明了WTAP/EGR1/PTEN轴的关键作用,它的抑制导致细胞调节的丧失,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癌的恶性和维持干细胞特性。另外,体内实验加强了WTAP/EGR1/PTEN轴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临床相关性。该轴的过表达具有良好的减缓EC进展的潜力,突出了该轴作为对抗这种疾病的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靶点。本发现为EC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即通过靶向WTAP/EGR1/PTEN调控机制来抑制其进展。

早期使用抗生素竟埋下过敏性哮喘隐患?Immunity:生命早期施用抗生素所导致的菌群失调

会破坏吲哚-3-丙酸(IPA)的产生,加剧成年后患过敏性气道炎症的风险

2024-07-29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揭示了抗生素治疗导致肺部对过敏性气道炎症易感的机制,为我们理解抗生素使用与过敏性疾病风险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未来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全球普遍存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闷及持续咳嗽。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其在生命早期使用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的问题。

近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Benjamin J. Marsland研究团队在Immunity发表了题为Antibiotic-driven dysbiosis in early life disrupts indole-3-propionic acid production and exacerbates 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dulthood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指出,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进而破坏吲哚-3-丙酸(IPA)的生成,最终加剧成年后出现过敏性气道炎症的风险。

研究人员观察到,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小鼠在接触尘螨后,其气道炎症明显加重,气道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细胞的侵入也有所增加。即便是在肠道微生物群恢复正常之后,这种过敏敏感性依然存在。这表明,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会增加成年小鼠对尘螨诱发的过敏性哮喘的敏感性。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易感性增加与肺部结构细胞和免疫系统的长期相互作用有关。抗生素治疗改变了气道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使得它们在遇到过敏原时产生更强烈的炎症反应。这说明抗生素不仅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影响全身免疫反应,还能直接作用于肺部细胞,改变其功能和反应性。

代谢物分析发现,抗生素治疗显著降低了由肠道细菌产生的IPA系统水平。IPA是一种由肠道细菌产生的重要代谢物,能够减少线粒体呼吸和超氧化物的生成,并调控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免疫调节中起到关键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抗生素治疗组小鼠血浆中的IPA浓度明显降低,导致免疫细胞过度激活,从而加剧了过敏反应的程度。

随后,研究者进一步验证了IPA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性。他们发现,在抗生素治疗期间给小鼠补充IPA可以显著减轻成年后对尘螨引起的过敏性哮喘的反应,这表明通过补充IPA能有效防止成年后过敏性气道炎症的加剧。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抗生素治疗导致肺部对过敏性气道炎症易感的机制,为我们理解抗生素使用与过敏性疾病风险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未来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过,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抗生素可能直接影响气道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IPA对人体原代上皮细胞代谢的具体影响。

在你的人生中,你习惯当主角还是配角?多项研究表明:

成为生活的主角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感,拥有较强自尊心的人或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

2024-07-29    生物谷原创

不妨试着从今天开始,给自己加个“主角光环”吧!或许你就会发现,你能掌控的实则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你是选择当聚光灯下的主角,还是甘愿成为默默无闻的配角?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关乎着个人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有人可能会认同“人生不得已才当主角,能够当配角就尽量当配角”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能避免压力和责任的方式;而另一些人则坚信应当成为自己人生的“大女主”或“大男主”,主动塑造自己的故事,追求更大的幸福和成就感。

“建模潦草、生命值很低、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等到0点任务重置,我被确诊为NPC(非玩家角色,也可指配角)”,现在很多人喜欢这么调侃自己,同时也吐槽一下生活单调无趣。

什么是NPC的一天?那就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圆——早上醒来→配合主角,完成日常任务(上班/上学)→晚上回家→再次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些关于自己是配角的说法,作为玩笑倒也不必太当真,但要是久而久之,真把自己当作一个生活中的配角,那么对于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会有影响。

01. 你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正是解锁个人幸福的关键

不久前发表在《人格研究期刊》上的一篇题为“The autobiographical critic within: Perceiving oneself as a major character in one’s life story predicts well-being”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在人生故事中的角色,对整体幸福感的重要影响。

一般认为人们都会把自己当作自己人生故事中的主角,也就是给自己大男/女主的设定。但该研究发现,有些人可能将自己视为自己人生故事中的配角甚至是打酱油的NPC。这种独特的自我认知视角被认为对个体的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精心设计的三项研究,引入了一种新的自我评价方法,来调查人们如何将自己视为人生故事中的主角或配角。令人惊讶的是,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区别对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那些认为自己在生命故事中扮演“重大角色”的人,更倾向于拥有较高的心理需求满足度、更强的自主性目标追求、更高的幸福感,甚至较低的自恋倾向。简而言之,感觉自己是故事的主角,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还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焦点从人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转移到人们如何批判性地评估自己在这些叙述中的角色上。通过采用元认知的视角,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反思他们将自己视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角色,还是边缘的次要角色。

一般来说,在生活中把自己看作是主角还是配角跟自尊心有关,而自尊心强一些竟对身体也有好处。

02. 自尊心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此前,一篇发表在《大脑、行为和免疫-健康》期刊上的论文就深入探索了在人们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自尊心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系统性炎症这一关键健康指标的联系。系统性炎症作为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该研究挑选了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年成年人样本群体,共计863人,并请他们完成了关于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自尊心高低、基本人口统计信息及健康行为模式的详尽问卷。随后,在两年后的回访中,研究人员采集了参与者的血液样本,重点分析了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这两种关键的炎症生物标志物。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炎症标志物水平之间存在微妙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又深受个人自尊水平的调控。具体而言,当个体的自尊感较低时,其社交媒体使用与CRP及IL-6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会显著增强,这说明,低自尊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所带来的炎症性健康风险的侵扰。

不过这关系、距离甚远的两者之间究竟还有些什么联系呢?正如俗话说的: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里不明,肠道菌群。

03. 低自尊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很复杂,涉及肠道微生物

在《遗传学前沿》上,一篇题为“Examining the immunoepigenetic-gut microbiome axis in the context of self-esteem among Native Hawaiians and other Pacific Islanders”的研究就深入分析了自尊、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夏威夷瓦胡岛上的居民群体,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经过改良的罗森伯格自尊评估量表来评估自尊水平(特别考虑了文化适应性),这可以作为精神健康的一个指标。此外,研究还分析了参与者的2型糖尿病(T2DM)状况、全面检查了粪便样本以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检测了血液样本以进行免疫特征分析,以及分析了单核细胞DNA的甲基化。

研究发现,与正常自尊(NSE)的人相比,低自尊(LSE)的人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低自尊的人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8和TNF-α的浓度更高。宏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自尊水平人群之间肠道细菌组成的显著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与自尊评分有关。

这些发现强调了自尊、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进一步探索这些联系,并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改善健康状况。

小结

在自己的生活中被戏称为NPC(非玩家角色),这看似一句轻松的调侃,实则往往蕴含着深深的无奈与自我认知的局限。它反映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或许感到自己如同游戏里的背景板,被动地接受着周遭环境的安排,而非主动塑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但正如那句充满智慧的话语所言:“身份都是自己给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指出了通往自我觉醒与转变的道路。

为了摆脱这种无奈,为了身心的健康与和谐,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在自己的生活舞台上,适当地策划并上演几场精彩的“逆袭”戏码。这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拿起生活的剧本,不再满足于旁观者的角色,而是主动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以主角的视角去体验生活,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大男/女主剧本。这样的转变,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极大地增强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满足感。

其实,上文中的研究结果很好理解,当我们以主角的身份投入到自己的人生中,我们就更能以积极、主动的的心态去参与生活、迎接挑战。而更为重要的是,积极的心态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此外,我们体内那些微小的“盟友”——肠道菌群,它们也与我们的免疫系统紧密合作,共同维护着我们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因此,不妨试着从今天开始,给自己加个“主角光环”吧!或许你就会发现,你能掌控的实则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Lancet:1期临床试验表明靶向CD22的CAR-T细胞有望改善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2024-07-29    生物谷原创

这项临床试验的结果是靶向CD22的CAR-T细胞疗法获得FDA批准用于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常规临床治疗必须清除的一系列障碍中的第一个。

靶向癌细胞表面上的一种特定蛋白的CAR-T 细胞疗法可使约半数化疗疗效不佳的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缩小或消失。但是,如果 CAR-T细胞治疗失败,或者癌症再次复发——大约有一半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预后就会很糟糕。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六个月。

如今,在一项1期临床试验中,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靶向癌细胞表面上一种不同蛋白的新型 CAR-T 细胞疗法能显著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在参加这项临床试验的 38 人(其中的37 人在初始的 CAR-T细胞疗法治疗后复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的癌症出现了完全反应。在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在治疗后至少存活了两年。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7月9日在线发表在Lancet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D22-directed CAR T-cell therapy for large B-cell lymphomas progressing after CD19-directed CAR T-cell therapy: a dose-finding phase 1 study”。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助理教授Matthew Frank博士说,“平均而言,参加这项临床试验的患者已接受了四种先前的治疗。这些患者没有可能的治疗选择,他们很害怕。他们中有一半人会在五到六个月内死亡。但是在这项临床试验中,我们看到了非常高的持久完全缓解率,这意味着他们的癌症变得检测不到了。”

突破性疗法

这种初始的 CAR-T细胞疗法于2017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涉及从患者体内提取出称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并插入一个基因,帮助它们攻击淋巴瘤细胞表面上一种名为CD19的蛋白。这项临床试验中使用的CAR-T细胞疗法则靶向一种名为CD22的分子。

2022 年 9 月,FDA将针对大 B 细胞淋巴瘤的 CD22 靶向 CAR-T细胞疗法指定为突破性疗法,此举旨在加快开发和审查特别有前景的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大大改善针对严重疾病的现有疗法。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骨髓移植与细胞疗法主任David Miklos博士说,“这项临床试验是将动物临床前研究的想法一直应用到学术医疗中心的患者身上的一个例子。值得注意的是,FDA在审查了我们的初步数据后与我们联系,敦促我们申请突破性疗法认定,而不是等我们去找他们。这对我们进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大有帮助。”目前,由Frank领导的一项规模更大的2期临床试验正在美国全国多个地点进行。

CAR-T细胞疗法首次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性或耐药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25岁以下儿童和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目前已有六种 CAR-T 细胞疗法获准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中四种CAR-T 细胞疗法的靶点是 CD19,它存在于健康和癌变的 B 细胞表面;两种CAR-T 细胞疗法的靶点是细胞表面上另一种名为 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 BCMA)的蛋白。

CD22 是成熟 B 细胞表面上的另一种蛋白,科学家们将它作为 CAR-T 细胞疗法的第二个靶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是因为虽然靶向CD19的 CAR-T 细胞疗法通常都能取得成功,但许多患者很快就会复发,因为癌细胞找到了减少其表面 CD19 数量的方法,或者他们体内的CAR-T 细胞因长时间攻击而变得功能衰竭。

几项试临床验尝试了同时识别 CD19 和 CD22 的 CAR-T 细胞,旨在探索这种双重靶向攻击是否能在癌细胞学会如何逃避治疗之前消灭它们。这些努力的结果有好有坏。虽然更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对这种双靶向CAR-T细胞疗法产生了反应,但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却不尽如人意。

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中,这种双靶向CAR-T细胞疗法取得了一些疗效,但并不比单独靶向 CD19 的CAR-T细胞疗法更有效。Frank、Miklos和他们的同事想知道,如果只靶向 CD22 会发生什么。

新靶点

这些作者从38名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身上收集了称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这些患者的癌症在接受了包括化疗在内的先前疗法后开始生长。除一名患者外,所有患者在接受了靶向CD19的CAR-T细胞疗法后都出现了疾病进展;剩下一名患者的癌细胞表面不表达CD19。

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细胞与基因医学实验室与癌症细胞治疗中心合作,培育了T细胞,并对它们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使之靶向CD22,然后将这些靶向CD22的CAR-T细胞输注回患者体内。在这38名患者中,68%的人的癌症缩小了,53%的人获得了完全缓解,这意味着他们的癌症再也检测不到了。

Frank说,“这不仅是高缓解率,而且许多缓解在中位 30 个月的随访中都相当持久。如果这种情况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那么它将超越我们为这些患者提供的其他治疗方案。此外,大多数患者的副作用很小,而且可以控制。”

这项临床试验的结果是靶向CD22的CAR-T细胞疗法获得FDA批准用于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常规临床治疗必须清除的一系列障碍中的第一个。Miklos认为,这也凸显了医学和研究相结合的优势。

Miklos说,“我们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临床前研究,将研究结果在我们的细胞制造和癌细胞治疗中心进行转化,并在这里照顾病人。这个管道使我们能够以迭代的方式利用我们的研究和临床发现。如果有些东西不起作用,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我们的方法,迅速转向新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患者。”

Frank指出,“对于一个学术医疗中心而言,一种疗法获得突破性认定实属罕见。这是一种谦卑。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还需要完成,FDA能否批准也不能保证,但这对团队的所有成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对患者及其护理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信号。”

 

舆情信息

脆皮年轻人养生:扎堆整活,20元吊脖子

2024-07-29    网易健康

年轻人扎堆理疗颈椎,“吊脖子”成了一景儿——人们排排坐,接受颈部牵引治疗,红光点缀其间,画面略显诙谐。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实地探访并体验了解到,医院门诊大多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做完20分钟牵引再去上班,而牵引治疗每次收费20元。

不过,康复医学科江澜副主任技师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颈椎牵引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吊脖子”。

实际上,“熬最长的夜,敷最贵的面膜”,对于自嘲“脆皮”的年轻人来说,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努力补救的“朋克养生”已经多次引起热议。从咖啡奶茶到中药代茶饮的乌梅汤,从全方位防晒到三伏天晒背,从KTV聚会到中医按摩艾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养生方面“整活”,逐渐孕育出消费新风口。

牵引器材热销,医院同款成噱头

“刚刚给你做了个简单的颈椎肌力测试,你的颈椎屈曲和伸展都不达标,后期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诊断,也许需要来做几个疗程的牵引治疗了。”贝壳财经记者体验“吊脖子”之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技师先对记者进行了测试。

“现在每天门诊60%-70%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最早6点多就有人在科室门口排队,我们8点上班,很多年轻人做完20分钟牵引后再赶去上班。”江澜副主任技师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牵引治疗每次20分钟,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需要2-3个疗程。

据江澜介绍,牵引治疗每次收费20元,可以纳入医保报销,周一至周六都有门诊。

江澜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颈椎牵引其实属于一种物理治疗的方法,通过1个牵引带绑在患者头上,然后给予一定的力量进行牵拉。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吊脖子。”江澜提醒,颈椎牵引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需对病人进行评估,以及颈椎肌力测试再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诊断,才会建议牵引治疗。

“吊脖子”潮流已然带动了牵引器材热销。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主流牵引器材主要分为气囊式、牵引式和颈托式,价格在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个别销量达到8万+。

贝壳财经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时发现,不少商品打着医院同款的旗号,销量也较高,部分产品标榜“解决颈椎根本问题”。一些牵引椅比医院的要豪华,宣称采用沙发级座椅久坐更舒适,牵引带加宽加厚,可根据脸型自我调整。

此外,在不少团购平台上,还有美容院、健身房、私营医院,养生会所提供颈椎牵引服务,标价每次80至200元不等。

不过,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每当有网友分享颈椎“自救神器”,留言都有反对声音。比如,网友推荐某款颈托好用,便有人分享自己失败的例子。

对于网上购买简易牵引器在家“吊脖子”,江澜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使用前应该通过检查和诊断,让医生排除牵引的禁忌证,制订个性化的牵引“处方”。一般不太建议患者自行购买简易牵引器。

年轻人涌入养生市场,理疗也要性价比

当代年轻人正成为养生主力军。

2023年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显示,在18岁-35岁年轻人消费榜单排名中,保健养生位列第三。根据《2023中国新消费趋势白皮书》,超过四成00后选择为健康花钱,购买过功能性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

上海杨浦区一拨筋养生馆负责人杨先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加入养生大军的年轻人年纪越来越小,自己门店也顺势以低价揽客。“一个部位的拨筋按摩一般是30分钟左右,价格在100元左右,团购还可以更低,所以会有很多年轻人来。”

杨先生介绍,根据年轻人消费特点,门店改变了预付费推销,实行按次消费。

养生馆之外,医院康复科凭借性价比受到年轻人青睐。因为备战考研,高校学生小张常到中医馆做理疗、艾灸、推拿等项目,每次花费上百元。“我还是学生党,每次百元价格还是有点难以承受,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路径,那就是去医院康复科。专业的医生推拿,还可以刷医保。”

有业内专家指出,年轻人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孕育出巨大的商机,想要赢得新的市场份额,企业需要紧绷创新这根弦。包括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深入了解年轻人的养生需求和消费习惯,研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养生需求,此外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精准营销和品牌推广,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并激发其购买欲望。

体重决定寿命?研究发现:50岁后,这样的体重刚刚好,你达标了吗

2024-07-28    网易健康

老吴年轻的时候是练举重的,后来因伤退役后就没有继续练习,但是饮食上却没有减少,以前还有高强度的运动增加代谢,现在只能转化为大腹便便男。

如今年纪上来后,看着他毫无节制的饮食,妻子也不由担心,每天难免抱怨几句“吃吃吃,你看看你现在胖成啥样了,就不怕影响寿命吗?”

但他却觉得年纪上来了发福也是福,而且专家都说微胖对寿命更好。

近年来老年人肥胖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有人说老人胖一点才健康,真的如此吗?

一、“发福”不是福,警惕老年肥胖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肥胖也是慢性疾病,而且世卫统计,全球范围内,肥胖症人群超过了6.5亿。还有多项研究指出,肥胖与多种疾病相关,除此之外还可能影响寿命。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癌症研究所曾于2014年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关于肥胖和寿命关系研究,根据结果显示,超重的人因癌症或心脏病、中风、糖尿病、肾病和肝病等疾病而死的风险较高。

研究人员发现随着肥胖程度的升高,总体死亡风险和其他健康原因的致死率不断上升。其中最高级肥胖组死亡人数最多,死因大多与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而且肥胖带来的寿命风险从40岁就开始了,2020年《Obesity Reviews》发表的一篇综述指出,肥胖的人会端粒长度更短,肝脏、免疫系统功能更差,从而加速人体衰老,肥胖的男性40岁以后预期寿命缩短5.8年,女性则缩短7.1年。

此外,《细胞》子刊也发表了相关研究,指出肥胖的人脂肪细胞衰老速度更快,而大量衰老细胞的积累也会加重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从而加速人体衰老。

研究发现,老年人随着脂肪组织的增加,血脂浓度上升,血流速放缓,为满足机体供血需求,血压会进一步上升,加上肥胖的人大多伴随高胰岛素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活跃,都会加重高血压病情。

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压力给到心脑血管,引发血栓、心梗、脑梗等高危疾病,另外肥胖还和多种癌症发病相关,增加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内分泌异常等风险,刺激癌细胞生长。

二、研究发现:上了年纪,老来胖可能更安全?怎么回事?

虽然肥胖和很多健康风险有关,但多项研究却指出对于老年人,胖一点可能更安全。

期刊《自然-衰老》发表了一项关于肥胖与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关系的研究,通过长达20年对2.7万余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随访数据分析结果来看:

BMI<18.5的人比起与BMI在18.5~23.9正常范围的高龄老人,死亡和生活无法自理风险增加30%左右,而BMI在24.0~31.9的超重和轻度肥胖者,相应风险却降低约20%,研究员认为微胖可能有利于长寿。

当然,不是说老人肥胖都是好的。2021年《流行病学年鉴》就刊登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研究员通过73年的随访研究证实,年轻期间一直保持稳定的正常体重,是微胖老人长寿的关键。

实际上不同年龄段健康体重指标是浮动的,我国现行相关标准建议,64岁以下的成年人健康体重指数是18.5~23.9,65岁以上及高龄老人的理想体重指数则会相应提高,分别是20~26.9和22~26.9,也就是说微胖老人其实不是真的胖,只是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总的来说老年人体重保持稳定更长寿,《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就曾刊登过相关研究,发现无论男女与体重稳定者相比,体重减轻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都会增加,而且体重下降还可能是其他疾病的早期征兆。

三、老年人该如何维持科学体重?

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重,据预测2035年后将存在4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而老年人无论是肥胖还是过瘦都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比如各种慢性疾病、免疫力下降、肌肉流失、骨质疏松,甚至死亡风险也会显著增加,那么老年人应该怎么保持健康体重?

1、动态监测BMI

建议每月定期测量,监控体重浮动情况,如果近三个月体重波动超过5%,可以视情况增加体重测量频次,根据体重变化调整饮食或生活习惯。

2、健康膳食习惯

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保证膳食多样性,不要偏食,对于食物选择要增加包容性,尤其是优质蛋白的摄入,比如水产类、白肉以及大豆、蔬果等。

3、坚持科学运动

长期坚持科学运动,根据自身条件保持运动习惯,比如有氧、抗阻、高强度间歇运动,都可以保证健康的同时控制体重增长,也有助于体型管理。

4、良好睡眠

睡眠质量也会影响体重浮动,睡的过多或太少都不好,可以参照良好睡眠指标,提高睡眠质量。尤其是老人,睡眠不佳往往受心理因素影响,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

5、医学治疗

除了生活方式的干预,体重还是无法正常控制,可以及时求医通过药物治疗控制,当然必要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减重手术,控制体重过度增长,术后也要注意保证营养摄取,避免营养不良的问题。

总的来说老人想要健康长寿,体重稳定很重要,太胖或者太瘦都不利于健康,有体重问题困扰的老人,可以学习上述方法科学减重,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定期运动配合,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达到控制体重的目标。

想要减脂?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2024-07-28    网易健康

最近天气起起伏伏,前天还在穿短袖,今天直接可以穿棉袄了,就像在过山车一样。习惯晨跑的小伙伴要注意了,一定要注意保暖,那么除了跑步,在逐渐暖和的天气里,我们还可以选择游泳。

游泳相对于跑步跳绳来说,更燃脂更安全。在水中阻力较陆地空气大,其传热性能也比较大,从这方面来说,相同时间内游泳比跑步更燃脂。

同时,游泳的安全系数也是极高的,无论是跑步还是跳绳都对我们的膝关节和踝关节有很大的伤害,尤其是体重较大的运动者,而游泳时体重带来的压力会被浮力所分解,同时水对关节还具有按摩作用,让僵硬的关节得到放松,所以更加安全。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游泳来减脂。

但是游泳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游泳结束后相对于跑步跳绳更容易饥饿,一旦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很容易被运动后带来的短暂饥饿打败,让当日份的运动白费。

水下运动难免温度较低,此时身体会存储脂肪来保暖,这样一来游完泳身体就会企图进食新的热量,从而食欲大增,一发不可收拾,游泳结束后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人马妞建议游泳前一个小时可以进食一点食物,比如香蕉苹果都是不错的选择,预防游泳结束后的食欲大增。

游泳减脂很好,但游泳并没有那么简单。

想要通过游泳更好减脂需要关注两点:游泳的频率、时间以及游泳的姿势。

01

游泳的频率和时间

游泳的频率很重要,想要达到更高效的减脂,每周3-4次的游泳是必要的,同时在时间上游泳时要尽量保证45分钟以上,控制在60分钟以内,不宜过长,如果实在要求强度,最高也不能超过2小时。

02

游泳的姿势

作为一项技能型运动,游泳的姿势也是相当重要。

游泳一般分为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四种,每一种姿势不一样,对肌肉的刺激也是不一样的。

刚接触游泳的小伙伴们,第一步应该先学习的是蛙泳,蛙泳主要是蹬夹动作,在蹬水与夹水之中更多的是利用腿部力量,所以更有助于消除大腿的赘肉,尤其是大腿内侧赘肉。

自由泳更多的是利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来发力,所以更多刺激的是手臂肌肉,针对想要瘦手臂的小伙伴是不错的选择。

03

什么情况下谨慎游泳?

刚刚吃饱饭:

游泳会影响消化系统的运作。给自己的胃一点时间,不然胃疼起来是很受罪的一件事。

刚刚做完剧烈活动:

比如说打完篮球洗个澡就约上朋友一起去游泳舒缓一下,人在剧烈运动之后新陈代谢明显加强,相对的体温也会大幅度升高,这时候去游泳受到冷水的刺激,容易引起感冒。

喝完酒之后:

很多男性朋友很喜欢在喝酒之后去游泳冷静一下,但是酒中的乙醇会对人的神经系统进行麻醉,从而产生头晕、精神下降等症状。最重要的是身体协调能力会减弱,反应能力更是不用说了。这时候游泳,非但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还会因为不能及时处理水中的突发状况而发生危险。

04

什么人不能游泳?

①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药物不能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有诱发中风的潜在危险;

②某些心脏病患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较严重的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心律失常)等患者;

③中耳炎患者。水进入发炎的中耳,可使炎症加重、扩散,使病情加重;

④急性结膜炎患者。俗称红眼病,是因病毒感染所致,在游泳池里特别容易感染;

⑤皮肤病患者。游泳使某些皮肤病加重,一些传染性皮肤病更不能游泳。

05

热身非常重要

游泳能够很全面的调动身体肌肉参与锻炼,实现减脂目的。但是游泳时也要把握时间和频率,找对姿势。同时,游泳前也不要忘记做好热身运动。

下面三个热身动作,游泳前操练一下,游泳更舒畅。

▲肩胛提肌拉伸,坚持15秒,做3组

▲胸大肌拉伸,坚持15秒,做3组

▲背阔肌拉伸,坚持15秒,做3组

在减脂中,不断解锁新技能,这大概就是游泳的趣味性所在。

既能减脂又能愉快的玩耍,何乐而不为呢?小哥哥小姐姐们明天咱们约游泳吧!也欢迎各位聊聊为什么你们喜欢去游泳。

我国肿瘤早筛工具走向多元化精准化

2024-07-30    科技日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食管癌和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研究表明,针对癌症高风险人群开展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可有效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负担。当前,临床已有哪些成熟的肿瘤筛查技术和工具?我国在癌症早筛领域取得哪些突破?如何进一步加强癌症筛查力度,推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多种工具判断病情

“肺癌、消化道肿瘤,以及在血液中能检出相应肿瘤标记物的癌症,相对容易在早期筛查出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刘卫平说。

“当前,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是临床中相对成熟的癌症筛查手段。”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主任张贺诚介绍,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光检查、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检查等。这些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影像提供潜在肿瘤信息,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是否出现远处转移。内镜检查主要包括胃肠镜检查、宫腔镜检查、气管镜检查等。实验室检测手段则主要包括血液肿瘤标志物浓度检测、涂片细胞学检测等。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2年肺癌发病率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肺癌的早期发现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作为有力的肺癌早筛手段,低剂量CT扫描能够在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就捕捉到结节或肿块等肺部微小的异常变化,且相较于常规CT的辐射剂量更低,大大减少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2022年,我国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三大消化道癌的发病率位居前列。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医生可通过胃肠镜进行有效早筛,直观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微小病变,如息肉、溃疡及早期癌变等。

人体血液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对癌症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特异性很高,阳性率可达7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前列腺癌最具特异性的指标,阳性率高达50%—80%。

技术进步助力早筛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日趋精准。”张贺诚介绍,以肺癌筛查为例,早期的X光检查对早期肺癌以及隐匿部位肺癌的检出率很低;后来发明的CT机可以清楚显示肺部直径小于1厘米的磨玻璃结节;随后PET-CT机问世,小至1—2毫米的结节和病变都能被它显示在胶片上。这对于肺癌的早期筛查和定期跟踪意义重大。肺癌细胞增殖需要时间,通常细胞数量在3到6个月的时间里增加1倍。如果能在超早期获知肺癌的潜在风险,患者就可以每隔3到6个月定期复查,监测微小病变是否发生快速进展。

肿瘤血液标志物检测同样经历了飞跃。最初,传统的血清学检测主要依赖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等少数几种广谱标志物,但这些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限。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的应用,使肿瘤血液标志物的检测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的技术已能识别并验证数百种与不同肿瘤类型高度相关的特异性血液标志物。

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指出,早期干预是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对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而言,“早”意味着机会,意味着生命。

近年来,我国在肿瘤早筛领域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团队创立并推广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使部分鼻咽癌高发区筛查人群早诊率从20.6%提高到79.0%,5年生存率从64.5%提高到95.7%。该方案已写入最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疗指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游伟程团队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一些胃癌高发区居民进行了大规模胃镜筛查,样本规模超过37.5万例。通过长期随访和数据分析,研究团队不仅验证了胃镜筛查在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还明确了筛查的适宜起始年龄和重复筛查的最佳时间间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王洁团队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肺癌的早诊早治,成功建立了外周血动态监测肺癌驱动基因的新技术和无创肺癌诊疗体系,有助于实现肺癌的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这种无创检测技术或将成为肺癌早筛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升早诊早筛认知

多位专家曾表示,尽管癌症早筛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度仍然较低。一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地区居民健康防护意识相对薄弱,对癌症早期症状的了解和预防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即使在城镇地区,由于癌症筛查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部分居民缺乏主动筛查的意愿。这导致许多癌症病例在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增加了治疗难度和费用。

为进一步加强癌症筛查力度,推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也进一步强调癌症防治关口前移的重要性,推广癌症早筛、早诊、早治。

在政策护航下,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癌症早筛早诊相关活动。一些地区通过政府补贴、医保报销等方式,降低居民筛查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癌症早期症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疗机构通过开设筛查门诊、推广便捷筛查技术等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筛查服务。

“提升癌症早诊早筛认知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科研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医疗机构提高筛查服务质量效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配合等。”刘卫平认为,全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癌症防治,携手推动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难治复发性风湿免疫性疾病

有了新疗法

2024-07-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强 通讯员王根华)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费用高,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7月28日,记者从海军军医大学获悉,该校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教授徐沪济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使用异体通用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治疗难治复发性风湿免疫性疾病,为该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展示出异体通用型CAR-T的巨大潜力。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如何提高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愈率、最大限度降低患病率和致残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近年来,生物制剂和靶向小分子药物等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巨大进展。但对许多患者而言,这些方法难以产生效果,或患者在初期改善后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

徐沪济介绍,CAR-T作为一种创新治疗手段,已经在B淋巴细胞(以下简称“B细胞”)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突破性疗效。在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中,B细胞的异常发育和功能失调是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团队使用健康供者来源的T细胞,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制备出针对B细胞CD19的异体通用型靶向CAR-T细胞药物,实现了CAR-T细胞药物的批量生产。

团队成功使用该细胞药物治疗3名严重难治复发性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结果表明,靶向CD19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药物在上述患者体内能够有效扩增和完全清除B细胞,3个月后实现B细胞重塑。此外,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证实,靶向CD19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药物安全性良好。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表示,这项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振奋。结果显示出该疗法的潜力,值得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大规模验证和推广。

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多少才好

2024-07-30    科技日报

高血压是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且可改变的影响因素,降低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是公认的标准降压治疗目标。

日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李静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这项研究表明,对于具有心脑血管高危风险的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有卒中病史或合并糖尿病,采用收缩压低于120mmHg的降压目标值,比低于140mmHg的降压目标值,更能有效预防严重心脑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这一新策略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或有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

李静介绍,尽管此前的观察性研究显示,将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以下可能比140mmHg以下更有益,但相关结论仍缺乏证据支持。要科学证明这个观点是否合理,需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直接比较这两个降压目标值对预防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安全性。

围绕这一观点,全球曾开展过3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两项分别纳入4733名糖尿病患者和1280名卒中病史患者,得出的结论都是将患者的收缩压降到120mmHg以下和140mmHg以下没有差异。但这两项研究的样本量并不充足,且研究采用的设计方法可能对结果造成干扰。另外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虽然得出将收缩压降至120mmHg以下更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结论,但这项研究采用无人值守的血压测量方式,可能会使测出的血压水平低于标准的诊室血压水平。因此,这一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此外,这项研究并没有纳入糖尿病患者和卒中病史患者,不能明确合并糖尿病或有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患者是否应该将收缩压低于120mmHg作为降压目标值。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11255名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高血压患者。其中,39%的患者患有糖尿病,27%的患者有卒中病史。电子系统随机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以收缩压低于120mmHg和140mmHg作为降压目标。医生定期随访患者,平均随访时间约为3.4年。医生会根据患者血压水平调整降压治疗方案,直到患者达到设定的降压目标。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收缩压低于120mmHg,就将血压维持在患者能耐受的最低水平。结果显示,与以收缩压低于140mmHg为降压目标组相比,以收缩压低于120mmHg为降压目标的一组患者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因心力衰竭而住院、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进一步下降12%。

有人认为,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将收缩压降到120mmHg以下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脑供血不足等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以收缩压低于120mmHg作为目标值,并不会增加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也不会增加严重的低血压、电解质异常、跌倒受伤或急性肾损伤等风险,只有出现严重晕厥的风险每年增加了千分之一。”李静说。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控制都是一大难题。根据最近一次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我国仅有11%的高血压患者能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有人可能会担心,把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都这么困难,那降低到120mmHg以下是否可行呢?

对此,李静介绍:“我们在这项研究中发现,通过健康教育、合理用药和规律随访等方式,大多数患者的收缩压可以控制在设定的目标值以下,且绝大多数患者使用的是常用国产降压药物,价格便宜、容易获得。这也说明我们的降压策略在临床实践中便于推广应用。”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且患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未来,我们也将进一步分析以收缩压低于120mmHg为降压目标对患者肾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等问题。”李静说。

关于肿瘤筛查的这些说法靠谱吗

2024-07-30    科技日报

“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原则,是提高癌症治愈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策略。随着肿瘤筛查手段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肿瘤在早期就能被发现。“一次检查能筛出所有癌症风险”“临床上仅需一滴血就可筛查出癌症”“X光检查能‘揪出’早期肺癌”……目前,网络上流传着不少关于肿瘤筛查的错误说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说法一:一次检查能筛出所有癌症风险

专家回应:全面了解癌症风险需综合应用多种筛查手段

网上有这样的说法:通过一次全面检查就能筛出所有癌症风险。对此,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天津人民医院肿瘤诊疗中心主任王华庆说:“癌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统称,涉及人体多个器官和组织。”每种癌症都有特定的筛查方法和生物标志物,这意味着没有哪种单一的检查能够覆盖所有癌症类型。

王华庆举例说,比如乳腺癌的筛查通常采用乳腺X线摄影(钼靶);结直肠癌的筛查采用结肠镜检查或粪便隐血测试;前列腺癌的筛查可能涉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肺癌的筛查依赖低剂量胸部CT扫描等。“每种癌症的筛查工具和策略都是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和早期表现设计的。”王华庆说。

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癌症风险,需要综合应用多种筛查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且检查应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生活方式等具体因素来定制。

王华庆建议,正确的做法是定期由医生制定针对个人癌症风险因素的个性化筛查计划,以期实现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

说法二:临床上仅需一滴血就可筛查癌症

专家回应: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相关产品投入应用

在一些电影中,医生仅凭一滴血就能诊断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类疾病。随着医疗水平发展,有说法指出“滴血验癌”的技术现在已经在临床上实现应用。

王华庆说,癌症筛查和诊断过程复杂。目前,临床上难以仅凭一滴血来筛查癌症。

液体活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癌症检测方法。它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生物标记物,如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或外泌体等检测癌症的存在。“然而,要从一滴血中准确筛查出癌症并非易事。”王华庆认为,首先,肿瘤释放的ctDNA浓度极低,且混杂在大量正常DNA中,检测难度极大;其次,即使检测到ctDNA异常,也不代表癌症一定存在,这种异常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最后,不同癌症释放的生物标记物数量和种类差异巨大,单一检测方法难以覆盖所有癌症类型。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科研团队已能检测到极微量的ctDNA,这些片段携带肿瘤特有的遗传变异。通过高精度测序技术,科学家正努力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力求在癌症信号微弱的早期阶段就能准确识别。“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液体活检有望成为癌症筛查的有力工具。”王华庆说。

说法三:X光检查能“揪出”早期肺癌

专家回应: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才能在X光图像上显现

在肺癌早期筛查中,X光检查常被提及。有说法指出,X光能够在早期阶段有效捕捉肺癌的踪迹。

王华庆说,X光检查对肺癌早期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尤其是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肿瘤,其检出率不足15%。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在X光图像上显现。而此时肺癌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显著增加,预后也明显变差。

X光检查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产生二维图像,帮助医生观察骨骼和某些软组织的情况。然而,X光成像受到人体组织重叠的影响,较小的肺癌病灶容易被周围正常组织结构遮挡,加之早期肺癌可能呈现为不规则或模糊的阴影,因此医生难以通过X光影像将早期肺癌与良性病变或正常变异相区分。此外,X光的分辨率有限,对于肺部深处或结构复杂的区域,其诊断价值更是大打折扣。

“与X光检查相比,低剂量螺旋CT检查是现代肺癌筛查的首选,尤其是针对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的个体等高风险人群。”王华庆解释,CT扫描可提供横断面的三维图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细节,即使是对微小结节也有较高检出率。这使其成为安全高效的早期肺癌筛查工具。

女性压力大 三种心脏病易找上门

2024-07-30    北京青年报

压力在社会中无处不在,而女性在重压之下,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更高。研究发现,女性发生与压力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病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精神应激性心肌缺血、应激性心肌病和自发冠脉夹层。

三种心脏病青睐压力大女性

研究发现,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比同龄男性更容易患精神应激性心肌缺血,即重压之下的心肌缺血。

应激性心肌病,即心碎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强烈情绪或巨大压力下,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据推测是血中的激素儿茶酚胺水平超过了生理能够耐受的程度,导致心脏扩大。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常见于围绝经期女士,也是妊娠和产后心梗的最常见原因,通常由强烈的情绪压力引发。

多种压力影响女性健康

女性婚姻不顺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比男性更强。在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婚姻不顺者发生冠脉事件复发风险增加了2.9倍。

据估计,全球照顾者中80%以上为女性,照顾家庭负担与女性的心理压力增加有关。初潮、妊娠和更年期会进一步加剧女性的心理压力。初为人母的心理压力和妊娠压力也会影响妊娠期间的心血管健康状况。

压力也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和妊娠高血压有关。

此外,心理压力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健康。对于女性,心理压力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机制是神经内分泌失调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引起的炎症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心理健康也与健康行为有关。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导致吸烟、肥胖、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睡眠障碍。

运动可缓解压力和焦虑

心理压力是一个关键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减轻压力可能是降低女性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措施。

研究发现,女性从体育锻炼中获得的益处大于男性。身体活动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并通过释放内啡肽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此外,还有很多减轻压力的方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能减轻焦虑和抑郁,正念、冥想可改善睡眠和降低血压,压力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有利于放松,增强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救命药硝酸甘油 用不对真要命

2024-07-30    北京青年报

硝酸甘油不仅是突发心梗时的“救命药”,也是缓解心绞痛的良药。硝酸甘油可以通过舌下含服的方式迅速发挥作用,起到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细胞缺血和乏氧状态的作用,从而降低心梗恶化的风险,为患者送医争取时间。

不过,在使用硝酸甘油时还有以下几个误区要尽量避开,否则不仅不能治病,甚至还会加剧心绞痛症状,发生心脏意外事件危及生命。

误区一 能扛过去就不吃

是药三分毒,药吃多了会有损健康,能够不吃药尽量不吃,这样的观点在很多患者身上得到体现。观点本身不错,但有些患者过分害怕吃药,认为救命药硝酸甘油是一种“烈性药”,怕经常使用会引起不良反应,以至于在发生心绞痛的时候也不吃药,想着“扛一下”。但这样的做法很危险,甚至会危及性命。

尽管硝酸甘油有头痛等副作用,但都在可控范围,经多次服用后,一般不会再发生副作用。因此,不能因为恐惧硝酸甘油而与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开玩笑。

误区二 用药跟着广告走

由于有些患者的用药认知依赖于广告,因此在心绞痛服药方面,首选的不是硝酸甘油,而是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心痛定等。他们认为这类药可“速效”缓解心绞痛。

显然,这部分人群不了解硝酸甘油含服是治疗心绞痛最好的急救药。当然,并不是说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心痛定等没有治疗作用,这些药能够缓解心绞痛,但是作为急救作用,硝酸甘油当仁不让是首选药物。

误区三 服用剂量打折扣

含服硝酸甘油的目标是尽一切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心绞痛症状,最大限度避免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病人含服硝酸甘油既不及时,剂量又往往不足,没有达到在最短时间内使症状消失这一目标。

硝酸甘油舌下含服2至3分钟后即可生效,并能维持10至30分钟。含服5分钟后不见效,应再次服用,含服3次后仍无效,应考虑为重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能是伴有胸痛的其他疾病,应尽快去医院求治。

误区四 卧床用水送服

一般服药都用水送服,但是硝酸甘油千万别用水送服。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吸收率在80%左右,一般在服后5分钟达到最大效果。用水吞服起效慢,而且肝脏对其有降解作用,只有约8%的药物成分被吸收,这就让药物的作用大打折扣。

含服硝酸甘油时姿势有讲究,最好坐着服用。坐位含服比躺着、站着都好,体位性低血压会引发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低血压,甚至晕厥症状;若含服时采取平卧位,可因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误区五 用药后眩晕是中毒

硝酸甘油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因此个别人在用药后可出现眩晕、摇晃等低血压症状,这并非中毒,只要平卧数分钟即可恢复正常。

误区六 把药瓶随身放

硝酸甘油的有效期受温度、湿度和光线影响。特别是开封后的硝酸甘油,其有效期会明显缩短,一般在3到6个月。因此,硝酸甘油应该避光、密封,最好用棕色玻璃瓶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照射。

有的人把硝酸甘油随意放置,而且药瓶盖子开着或者不拧紧,这会让药效大打折扣。有的人随身携带时还会将药片放在贴身内衣口袋内,殊不知,人体的体温会促使药品挥发失效。

因此,在服药的时候,应尽量快速打开盖子和拧紧盖子,以免瓶内药片接触空气而缩短有效期。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