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4年第26期 总第540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大暑:热蒸雨煮,祛湿防暑
大暑正伏天,养生重在防暑养心健脾
雷海潮会见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李爱兰博士
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局领导一行到市疾控中心调研疾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传染病监测预警创新试点工作中期总结培训顺利召开
科研动向
你是不是已经不敢吃「猪油」很久了?研究反转:
富含Omega-3的猪油好处多多,如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护肠道健康!
Nat Commun:足细胞OTUD5通过去泛素化TAK1,减轻足细胞炎症和损伤,减轻糖尿病肾病
干细胞凋亡的惊喜?!Theranostics:
凋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释放的细胞外囊泡(ApoEVs)开启骨质疏松治疗新篇章
Nat Commun:法尼基转移酶抑制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并最终延长癌基因成瘾NSCLC患者治疗
舆情信息
难治复发性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获得新突破
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成立 将加快推进医疗保障标准化建设
国家药监局:这一药品暂停进口、销售和使用
印度确诊一例尼帕病毒感染病例 人感染死亡率达75%
法媒:“安乐死胶囊舱”年内可能将在瑞士首次投入使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
对任何形式的伤医事件零容忍
您被“新中式养生”圈粉了吗
促进户外运动行业健康发展
“三伏”与“三暑”是一回事吗?
你眼中的完美体态在医生看来是病
牙龈突然变厚或是这些药作怪
不用一万步 走起来就有好处
热点追踪
大暑:热蒸雨煮,祛湿防暑
2024-07-2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在炽热的阳光中,金黄的向日葵热烈绽放,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到来了。
今年7月22日为大暑,此时节,酷热的天气已到了极点,世间万物也将能量释放到极致——草木感暑气而奋发,万物向烈阳而争时,稻田飘香,瓜果成熟,流萤飞舞,荷花怒放,一切都是生命最绚烂璀璨的模样。
大暑前后,衣衫湿透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热。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几句形容苦热的诗令人拍案叫绝:“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盛夏时节,柴能燃出火,汤能熬成膏,天上的飞鸟嫌弃自己的羽毛,地上的兽类也厌烦自己的皮毛,真是热得无处可逃啊。
大暑时节为何会炎热至极?气象学家解释,自入夏以来,地表从太阳吸收的热量越积越多,此时积累的热量不仅多于夜间散发的热量,而且这种积累已经达到峰值,所以大暑成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大暑期间,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摄氏度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在南方,多地经受着酷热和暴雨的双重夹击,此时的“湿热交蒸”可谓是达到了一年中的顶点。
炎夏之日,酷暑难耐,但对农作物来说,就是另一番光景。民间有谚:“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时节的高温多雨对于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在大自然提供水热养分最慷慨最充分的时节,万物尽情享受着金灿灿的阳光,奋力生长。对于南方一些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而言,“禾到大暑日夜黄”,此时是一年中最紧张、艰苦的“双抢”季节,正所谓“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人们要及时收割早稻,还要兼顾种植晚稻,力求粮食丰收。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生,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的,实际上是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在湿热的大暑时节卵化而出,于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梦幻美景指日可待了;此时高温高湿,“溽暑”便是那种湿漉漉的闷热,湿气好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过后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时节通常是全年最热的时候,雨水较多,日晒、暑热、水湿互结,养生应尤其注意防暑、祛湿、防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刘璐提醒,此时既要预防中暑,也要避免贪凉引起的风寒感冒,同时注意健脾祛湿,养心安神,维护身心健康。
浮瓜沉李,花式消暑
大暑时节,墙壁如炙,地热如炉,摸哪儿都烫手,用什么办法来消暑呢?
对现代人来说,西瓜、WiFi和空调构成了夏日避暑的“三宝”——窝在空调房,从冰箱拿出半个冰镇西瓜,挖出中间最甜的那一块吃下,简直凉在嘴里、美在心里。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应对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呢?
聪明的古人很早就有了在三九寒天采冰藏冰、在三伏热天用冰消暑的方法,盛夏时将冰块置于房内,任其散发出的丝丝凉气,就能达到降温祛暑的目的。但由于古代采冰、制冰、运冰、藏冰耗时费力,冰的价格十分昂贵,不是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这一冰凉之物。古代帝王将冰块作为赏赐厚礼。《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夏颁冰,掌事。”表明早在周朝之时,已有赐冰的制度。
没有冰的时候,夏天吃点儿凉东西也能解暑。古人把瓜果浸在井里,井里的水很凉,等拿出来的时候就是冰雪般清凉,沁人心脾。瓜果一般以甜瓜和李子居多,所以叫“沉李浮瓜”。西瓜传入中国后,人们才开始吃冷水浸的西瓜。宋代词人李重元曾写下这样诗意盎然的句子:“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唐朝时,冰块流入市井之中,不再被皇室贵族垄断,冷饮也得到极大发展。据说,唐朝章怀太子墓的《仕女图》和唐代壁画《野宴图》中,都出现了一道冷饮美食——酥山,用奶酪、蜂蜜、蔗糖和冰块制成,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冰淇淋了。“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酥》诗中描述的就是这种美食。
到了宋朝,人们真正初步实现了“冰块自由”,冷饮成了街头巷尾立等可取的平民美食。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紫苏饮子、甘豆汤、香薷饮、姜蜜水……《事林广记》等史书记载,宋代人夏天能买到的冷饮多达数十种,简直可以媲美如今的冷饮奶茶店了。
当然,冷饮吃得太多也容易闹肚子。史书记载,宋孝宗就曾因“饮冰水过多”而拉肚子。“暑热蒸腾之下,许多人为了快速降温,常常大口喝冰镇饮料或者一次性喝太多的冷饮,这样很容易损失脾胃阳气,出现心慌、气短、腹痛、腹泻等现象。”刘璐表示,中医认为春夏宜养阳,寒凉之物均应慎食,而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使用,夏季受里寒和表寒的病例屡见不鲜。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一次也不宜吃太多。同时,天气炎热时人体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也不宜洗冷水澡、用冷水洗脚或直吹空调,否则易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引发疾病。因此,越是炎热时,越要注意防寒凉。
饮食有节,冬病夏治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但各地时令习俗依然丰富多彩。
俗话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广东、湘东南地区大暑时流行“吃仙草”,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是一种类似龟苓膏的甜品,有很好的消暑功效;福建莆田一带的人们有大暑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亲友间也常以荔枝、羊肉作为互赠的礼品,名为“过大暑”;大暑时节,民间还有饮伏茶的习俗,伏茶就是三伏天里喝的茶,多由金银花、甘草等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大暑往往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若湿气入体,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人四肢无力、胸闷气短、精神萎靡。因此,人们常说夏天‘无病三分虚’,中医认为,大暑时节宜清热消暑、健脾祛湿、养心安神。”刘璐提醒,此时应多饮水,可以选择金银花茶、菊花茶、荷叶茶等清热解暑的养生茶饮,防止暑热伤津。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以清为补,可以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避免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以防伤脾胃。同时,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尿、祛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丝瓜等,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也是不错的消暑选择。此外,大暑阳气旺盛,适合冬病夏治,体寒的人可以适当吃点羊肉,容易上火的人可以适当多食西瓜、芒果、西红柿、甜瓜、黄瓜等。
大暑期间,河南、山西、湖南等地还有晒伏姜的习俗。伏姜是一种以生姜和红糖为原料,经由三伏天的阳光充分晒制而成的传统养胃饮品,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伏姜具有温中散寒、健脾胃的作用,在寒冷季节使用效果更好。”刘璐介绍,通过晒伏姜,可以将夏季的阳气储存起来供冬季使用,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
农历六月又被称为“荷月”,因荷花开得正盛而得名。旧时,人们会携上家人或三五好友出门赏荷纳凉。青翠欲滴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莲蓬,粉白辉映的荷花,令人赏心悦目、暑气顿消。据说,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泛舟其上;南京人则在大暑前后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好不惬意。
“大暑时节阳气旺盛,人的情绪容易浮躁,适当的精神放松非常重要。古人赏荷纳凉、暑月游船都是很好的消暑安神、情志养生的方法。”刘璐说,现代人还可以通过听音乐、练字、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神宁静。此外,大暑期间应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还要适当安排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以怡养心神。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四季更迭的脚步悄然无声,走过挥洒汗水的夏,便能迎来凉爽丰收的秋了。让我们尽情拥抱这个夏日的热情,在滚烫的时光中觅得心静清凉。
大暑正伏天,养生重在防暑养心健脾
2024-07-22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田晓航)7月22日将迎来大暑节气。中医专家提示,这一时节正值“中伏”前后,通常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养生尤需注重防暑和养心健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副院长李圣耀说,高温暑湿环境下人体易发疾病,老人及体虚者应格外注意防范中暑。当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胸闷、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宜及时去医院就诊。
“暑湿天气还易伤心脾。”李圣耀介绍,若心火旺盛,人容易出现心烦、失眠、口渴、便秘、尿黄、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而脾虚湿阻,会使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若还贪食寒凉,则易导致感冒、腹痛、腹泻等。
大暑伏天里,人们可以从饮食、运动、起居、情绪等多方面调养身心,预防疾病。
李圣耀介绍,这一时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重在补气健脾、消暑生津,多食粥、汤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可选用绿豆、黄瓜、苦瓜、鲜藕、西瓜、薏米等食材;足量饮水,可适量饮用酸梅汤、柠檬水、绿茶等,但饮品不宜太凉,以免脾胃受损,也不宜太甜,以免内生痰湿。
此外,可于早晨或傍晚选择散步、太极拳、广播体操等运动锻炼身体,每周5天、每次半小时,微微出汗即可;坚持夜卧早起、午睡半小时,睡觉时避免凉风直吹,空调温度不低于26℃。
天气酷热,人们还易出现心烦易怒、无精打采、心神俱疲等情形,即“精神中暑”。专家介绍,此时宜保持心境平和,切忌大喜大怒;听音乐、冥想、读书等活动有助于调和情绪,饮用玫瑰花、佛手、茯苓、淡竹叶、莲子心组成的代茶饮亦有帮助。
雷海潮会见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李爱兰博士
2024-07-21 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7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京会见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李爱兰博士,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深入交换意见。
雷海潮首先介绍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卫生健康领域未来五年改革目标和任务。他表示,中国政府将采取更有力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同世卫组织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中方将继续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事务中发挥领导协调作用,期待双方创新合作模式,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合作,通过世卫组织平台分享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李爱兰感谢中方介绍三中全会精神,高度赞赏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对全球卫生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感谢中方长期支持多边主义和世卫组织。世卫组织愿同中方一道,推动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球卫生作出积极贡献。
委办公厅、人事司、规划司、财务司、国际司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局领导一行到市疾控中心调研疾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2024-07-20 北京市疾控中心应急办公室
近日,北京市疾控局副局长曹昱一行到市疾控中心新址开展疾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专题调研。市疾控局应急处置处处长靳大力、市卫健委医疗应急处副处长于海玲、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主任邓锴、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等陪同参加调研。
调研组一行参观了市疾控中心新址在建的应急大楼、室内演练场地、示教实验室和平急两用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了解新址建筑功能设计及应急业务用房情况。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应急办主任孙鑫贵、迁建办主任郑之国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所长彭博,分别对市疾控中心新址整体设计方案、平急转换方案、应急业务用房功能及信息化深化设计等工作进行了全面汇报。
座谈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局、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与会领导,分别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和进一步优化设计的意见建议,与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进行深入交流。于海玲表示,新址整体空间布局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善,下一步要合理规划利用好室内外实训演练空间,从市疾控中心同时管理多层级多类别应急队伍的角度出发,着力优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业务处置能力和物资储备能力。靳大力针对物资储备智慧化建设、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深化医防融合培训演练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建议。
曹昱充分肯定了我中心结合新址迁建落实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相关要求所做出的努力。他强调,应急部门在统筹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提高站位,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统筹考虑,进一步周全谋划、精心设计,持续推进应急处置能力模块化、标准化、机动化、集成化建设,提升现代化、智能化、自我保障化水平;依托市疾控中心新址建设,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沟通,提升疾控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疫情风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将市疾控中心打造成为全国疾控应急管理的标杆。
传染病监测预警创新试点工作中期总结培训顺利召开
2024-07-22 浙江省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做好全省传染病监测预警创新试点工作,传染病监测预警创新试点工作中期总结培训于7月17日-18日在杭州顺利召开。来自省疾控局、省疾控中心,以及17个监测预警试点地区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和疾控中心的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共计6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省疾控中心蒋健敏副主任、省疾控局监测预警处许锋华副处长(主持工作)、涂惠敏副处长出席培训并讲话。
培训班上,17个试点地区依次汇报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特色亮点、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改进的意见建议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蒋健敏副主任和涂惠敏副处长就各试点地区工作分别给以点评。与会人员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群策群力,积极解决实际问题,交流经验做法。最后,许锋华副处长对各试点地区的工作给以肯定,并对项目实施和经费执行提出了要求。指出,建立机制是传染病监测预警创新试点的关键,各试点地区要做好工作统筹,突出重点方向,关注重点人群,积极创新,实现监测预警关口前移。
本次培训对各地开展的试点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要求,紧密围绕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监测预警工作的重点难点,为试点地区相关人员提供了交流平台,为下一步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推动全省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研动向
你是不是已经不敢吃「猪油」很久了?研究反转:
富含Omega-3的猪油好处多多,如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护肠道健康!
2024-07-21 生物谷原创
研究表明:富含Omega-3的猪油不仅能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能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组,促进肠道健康,进而可能对整体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今社会,健康饮食已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从“轻食”到“植物基”,从“无糖”到“全谷物”,人们越来越注重食物对身体的影响。而这其中,有一个我们可能从小很爱吃,但是长大后因害怕引发肥胖、三高而逐渐忍住不吃的美味——猪油!现在,我们可能需要对它进行重新评估。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脂症,即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的异常升高,正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前的研究已证实,控制饮食中的脂肪类型和量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而猪油——其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会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胆固醇”)。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吃猪油不仅会诱发肥胖,还会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然而,一篇由来自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卜蜂食品企业有限公司等研究人员撰写的,发布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上题为“Effects of Omega-3-Rich Pork Lard on Serum Lipid Profile and Gut Microbiome in C57BL/6NJ Mice”的论文却反驳了“吃猪油不利于健康”这一观点,研究表明:富含Omega-3的猪油不仅能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能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组,促进肠道健康,进而可能对整体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
Omega-3脂肪酸简介以及本研究实验设计
Omega-3脂肪酸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心脏健康有显著的益处。它们被称为“必需脂肪酸”,因为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饮食摄取。主要的Omega-3脂肪酸包括:1. α-亚麻酸(ALA),其是一种短链Omega-3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如亚麻籽油、菜籽油和核桃油,以及一些绿叶蔬菜和豆类;2. 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长链Omega-3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鲭鱼、鲱鱼和沙丁鱼。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23只16周大的雄性C57BL/6NJ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随机分为三组:一组接受标准饲料(对照组),一组喂食高脂椰子油,另一组则食用富含Omega-3的猪油。经过为期四周的喂养周期后,研究人员分析了小鼠的血清脂质水平和粪便微生物组。
吃猪油吧,但要吃对的那种!
经检测,研究人员发现,Omega-3猪油饮食组小鼠体重增加最大,增加了35%,其次是高脂椰子油饮食组小鼠,增加了22%,对照组小鼠增加约6%。
虽然Omega-3猪油喂养组小鼠的体重增加了,但相比于对照组以及高脂椰子油饮食组小鼠,Omega-3猪油饮食组小鼠肝脏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显著降低,内脏脂肪的相对重量增加。
补充说明:肝脏重量减低表明小鼠患脂肪肝的概率可能更低,内脏脂肪对内脏具有保护作用,内脏脂肪增加说明小鼠内脏保护性更好。Omega-3猪油虽然增加了体重跟脂肪,但是对小鼠的健康其实是有益的哦!
Omega-3脂肪酸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研究结果显示,与高脂椰子油饮食组相比,Omega-3猪油饮食组小鼠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尿素氮水平显著降低,这表明,Omega-3对血脂调控有积极作用。这一发现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Omega-3脂肪酸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改善血脂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相比于对照组,高脂椰子油饮食组小鼠的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Bacteroidaceae 和Burkholderiaceae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而与对照组相比,在Omega-3猪油饮食组小鼠中,Bacteroidaceae, Peptococcaceae和Burkholderiaceae相对丰度增加;与高脂椰子油饮食组相比,Omega-3猪油饮食组小鼠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Bacteroidaceae 和Burkholderiaceae的相对丰度与血清脂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与胆固醇、甘油三酯、LDL和HDL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且Lachnospiraceae家族的细菌通常与健康的肠道环境相关联,它们的增殖有助于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和代谢健康。
以上结果提示Omega-3脂肪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间接改善血脂水平。
总结
过去人们常常将所有饱和脂肪视为不健康的来源,但此研究表明,富含Omega-3的饱和脂肪来源,如经过特殊饲养的猪油,可能具有独特的健康效益。对于追求健康饮食的个人,尤其是需要控制血脂水平的人群,适量摄入富含Omega-3的食品可能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不推荐产品,不是广告哦~)。
这一发现为猪油这一传统食材赋予了新的健康价值,强调了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平衡的重要性,也为未来的营养疗法提供了新思路。
Nat Commun:足细胞OTUD5通过去泛素化TAK1,减轻足细胞炎症和损伤,减轻糖尿病肾病
2024-07-21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观察到OTUD5在HG/ pa刺激足细胞和糖尿病肾组织中下调。足细胞特异性Otud5敲除显著加重糖尿病小鼠足细胞损伤和DKD。
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是终末期肾脏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DKD的特征是蛋白尿增加,肾小球滤过减少,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积聚,足细胞损伤加重。足细胞是排列在肾小球基底膜(GBM)外表面的高度分化的上皮细胞,对维持GBM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足细胞数量或密度的减少导致膜破坏并促进蛋白尿。因此,通常将足细胞损伤程度作为评价DKD进展的指标。此外,足细胞炎症的积累与足细胞损伤的加重有关。确定足细胞损伤调控的关键蛋白可能为DKD治疗提供策略和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泛素化/去泛素化作为一种翻译后修饰,在调节蛋白质的稳定性、定位和功能,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去泛素化酶(DUBs)通过去除底物蛋白中的泛素分子,负向调节动态可逆的泛素化过程。目前关于DUBs对肾功能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肾癌和肾纤维化方面。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USP11的缺失通过促进EGFR14的降解来改善肾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肾功能。
OTUD1和USP22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纤维化和损伤。此外,USP13通过去泛素化ZHX217促进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肿瘤发生。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DKD中DUBs与足细胞损伤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足细胞功能在DN中的重要性,研究者对高浓度葡萄糖和棕榈酸(HG/PA)条件下的足细胞进行了RNA测序(RNA-seq)分析,发现足细胞中可能与dkd相关的DUB,卵巢肿瘤去泛素酶5 (OTUD5)。
OTUD5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属于OTU蛋白家族。它包含两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催化OTU结构域和泛素相互作用基序(UIM)结构域。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OTUD5在介导先天免疫和炎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此外,OTUD5在各种癌症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发现,例如在肝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OTUD5通过去除TRIM25和肿瘤蛋白P5321的泛素化而发挥致癌作用。然而,OTUD5在足细胞中的作用仍然未知。
近日,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者们在Nat Commu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odocyte OTUD5 alleviates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through deubiquitinating TAK1 and reducing podocyte inflammation and injury”的文章,该研究表明足细胞OTUD5通过去泛素化TAK1,减轻足细胞炎症和损伤,减轻糖尿病肾病,扩大了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最近的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在糖尿病肾病(DKD)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蛋白质的去泛素化修饰广泛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研究了脱泛素化酶OTUD5在足细胞损伤和DKD中的作用机制。RNA-seq分析显示,HG/ pa刺激足细胞中OTUD5的表达显著降低。在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中,足细胞特异性Otud5敲除加剧足细胞损伤和DKD。此外,avv9介导的OTUD5在足细胞中的过表达显示出对DKD的治疗作用。
质谱和共免疫沉淀实验显示,炎症调节蛋白TAK1是足细胞中OTUD5的底物。在机制上,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在K158位点去泛素化k63连接的TAK1,随后阻止TAK1的磷酸化并减少足细胞的下游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OTUD5- tak1轴与足细胞炎症和损伤有关,并突出了OTUD5作为DKD治疗靶点的潜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到OTUD5在HG/ pa刺激足细胞和糖尿病肾组织中下调。足细胞特异性Otud5敲除显著加重糖尿病小鼠足细胞损伤和DKD。相反,OTUD5在足细胞中的过表达可改善T2DM小鼠足细胞损伤和DKD。在机制上,研究者证明OTUD5直接与TAK1相互作用,并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减少k63连接的TAK1残基K158的多泛素化,随后抑制TAK1介导的炎症反应和足细胞损伤。最后,研究者在体内验证了OTUD5-TAK1轴通过抑制TAK1调控足细胞损伤和DKD的作用。本研究报道了OTUD5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扩大了对DKD发病机制的理解。
干细胞凋亡的惊喜?!Theranostics:
凋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释放的细胞外囊泡(ApoEVs)开启骨质疏松治疗新篇章
2024-07-21 生物谷原创
该研究揭示了凋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的ApoEVs在治疗骨质流失中的显著作用,为细胞治疗领域开辟了新途径。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与个人健康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进而增加骨折风险。长期以来,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抑制骨吸收的抗分解代谢药物,尽管这类药物能增加骨量,但未能恢复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的自然平衡,从而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因此,开发促进骨形成的新型骨合成代谢药物成为骨质疏松症治疗领域的迫切需求。
间充质干细胞(MSCs)凭借其卓越的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能力,在组织再生与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近年来,MSC移植(MSCT)在缺血性心力衰竭、骨坏死和骨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然而,研究发现,移植的MSCs往往只能在宿主体内存活数天,随后便会凋亡。尽管如此,干细胞治疗的益处似乎并不完全依赖于细胞本身的存活,而是与凋亡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外囊泡(EVs)密切相关。
凋亡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ApoEVs)在组织稳态维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能传递特定信号,促进组织发育和稳态保持。前期研究表明,来源于MSCs的ApoEVs能够通过局部注射促进骨组织再生,并在皮肤伤口愈合和关节炎治疗中展现出优越效果。然而,静脉给药的MSCs是否通过ApoEVs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目前尚未有明确答案。
近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研究者们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apoptotic BMSCs ameliorate osteoporosis via transporting regenerative signal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凋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的ApoEVs在治疗骨质流失中的显著作用,为细胞治疗领域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标记和跟踪,证实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移植后两天内发生凋亡,并产生大量ApoEVs。随后,他们对ApoEVs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包括形态、大小分布和标记蛋白表达,并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ApoEVs与BMSCs在蛋白质功能上的差异。
实验显示,ApoEVs富含多种功能蛋白,易于通过血液循环抵达骨骼部位,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吞噬后,能显著促进其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在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ApoEVs治疗有效减轻了骨质流失,促进了骨形成。机制上,ApoEVs携带的Ras蛋白激活了Ras/Raf1/Mek/Erk信号通路,进一步促进了成骨和骨形成。
综上所述,ApoEVs在治疗效果上与BMSCs相当,说明凋亡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治疗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活细胞相比,ApoEVs的使用避免了细胞突变或DNA损伤带来的肿瘤发展风险,且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细胞外囊泡,ApoEVs的提取率更高,提取流程更为简便,更适合大规模临床应用。ApoEVs作为“无细胞”干细胞疗法的新型形式,不仅解决了传统MSCT中伦理、致瘤性和免疫原性等问题,更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Nat Commun:法尼基转移酶抑制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并最终延长癌基因成瘾NSCLC患者治疗
2024-07-21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肿瘤细胞在TT耐药的早期阶段动态可塑性的分子复杂性,跨越不同的致癌成瘾模型。
靶向治疗(TT)已经彻底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管理,这些患者的致癌驱动基因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rs原癌基因1 (ROS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v-raf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 (BRAF)、MET原癌基因(MET)、或最近的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
然而,尽管有这些进步,TTs很少能治愈非小细胞肺癌,几乎所有患者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耐药性。虽然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来阐明耐药性的机制,但在复发肿瘤中发现的大量遗传和非遗传分子事件强烈限制了患者复发时的治疗选择。
尽管成功靶向了一些已确定的耐药机制,但其他耐药机制的出现系统性地破坏了该策略的有效性。这促使科学界深入研究这些耐药性的起源,最初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耐药克隆在治疗前是否已经存在于肿瘤内,还是它们在对药物的反应中重新出现。尽管这两种机制可能在肿瘤内共存,但随着所谓的耐药持久性(DTP)或耐药细胞(DTC)群体的出现,以及由此发现的大量研究,强烈表明通过肿瘤细胞的表型可塑性进行的药物适应可能在遗传和非遗传耐药机制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dtc被定义为在高药物暴露后通过随机选择出现的缓慢至非增殖细胞的表型异质性群体,没有已知的耐药机制的证据。研究显示,dtc基因具有表观遗传、代谢改变以及转录和翻译重编程的功能。鉴于这些观察结果,已经提出了各种策略来根除dtc,特别关注那些由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型NSCLC引起的dtc。
这些方法包括EGFR-TKIs与表观遗传调节剂,铁凋亡诱导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抑制剂,极光激酶A (AURKA)39和极光激酶B (AURKB)40抑制剂或AXL抑制剂等的组合。尽管在临床前模型中有很好的结果,但这些组合目前都没有被批准用于临床使用,这可能是由于对耐药状态的分子机制了解不完全。
近日,来自法国图卢兹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在Nat Commu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Farnesyltransferase inhibition overcomes oncogene-addic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daptive resistance to targeted therapies”的文章,该研究表明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克服了癌基因成瘾的非小细胞肺癌对靶向治疗的适应性抵抗,为评估靶向治疗作为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并最终延长癌基因成瘾NSCLC患者治疗反应的方法铺平了道路。
药物耐受性已成为驱动对靶向肿瘤细胞(T - T)产生耐药性的主要非遗传适应过程之一,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控制这种适应性反应的分子事件的动力学和序列仍然知之甚少。
药物耐受性是一个涉及多步骤表型重编程的动态状态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将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实时监测和单细胞RNA测序结合在一个广泛的致癌成瘾组中,如EGFR-, ALK-, BRAF-和KRASmutant NSCLC,用相应的TT治疗。研究者确定了一种共同的药物适应途径,它总是涉及肺泡1型(AT1)分化和rho相关蛋白激酶(ROCK)介导的细胞骨架重塑,研究者还分离并表征了一个罕见的早期逃逸细胞群,它代表了在治疗的第一个小时内从at1样细胞群中出现的最早的耐药启动细胞。
表型药物筛选鉴定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FTI),如替法尼尼,是防止体外和体内几种致癌成瘾模型中TT复发的最有效药物,这一点通过法尼基转移酶的遗传耗尽得到证实。这些发现为TT和FTI联合治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以有效预防癌基因成瘾的NSCLC患者的肿瘤复发。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肿瘤细胞在TT耐药的早期阶段动态可塑性的分子复杂性,跨越不同的致癌成瘾模型。研究发现at1样分化是NSCLC对TT适应性反应中最早的事件之一,它始终与法酰化蛋白表达的解除相关,这些发现为评估TT和FTI联合治疗作为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并最终延长癌基因成瘾NSCLC患者治疗反应的方法铺平了道路。
舆情信息
难治复发性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获得新突破
2024-07-19 科技日报
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费用高,是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记者从海军军医大学获悉,该校第二附属医院徐沪济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使用异体通用型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难治复发性风湿免疫性疾病,为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难治复发性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展示了异体通用型CAR-T的巨大潜力。相关成果7月15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如何提高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愈率,最大限度降低患病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近年来,生物制剂和靶向小分子药物等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对许多患者仍无效,或改善后复发,患者最终发展出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徐沪济介绍,CAR-T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已经在B淋巴细胞(以下简称B细胞)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革命性的疗效。在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中,B细胞的异常发育和功能失调是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该团队使用健康供者来源的T细胞,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制备出针对B细胞CD19的异体通用型靶向CAR-T细胞药物,实现了CAR-T细胞药物的批量生产,满足了CAR-T的随时使用。使用该细胞药物,徐沪济教授团队成功治疗3名严重复发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患者。
结果表明,靶向CD19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药物在上述患者体内能够有效扩增和完全清除B淋巴细胞,3个月后实现B细胞的重塑。此外,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证实靶向CD19的异体通用型CAR-T安全性良好。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表示,这项异体通用型CAR-T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为无法接受自体CAR-T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结果显示出该疗法的潜力,值得在未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推广和验证。
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成立 将加快推进医疗保障标准化建设
2024-07-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7月18日,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在京成立。我国将加快推进医疗保障标准化建设,统筹制定各项医疗保障标准,推动各项标准贯彻实施,为医保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标准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国家医疗保障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就以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为突破口,制定发布了医保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等18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构筑了全国统一的医保标准库和数据池;通过梳理全国现行近33万条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形成了14688项全国医疗服务项目,确保医院治病收费清楚,群众看病付费明白;将全国359个统筹地区的地方“门诊慢特病”病种支付标准,规范统一为1029个病种代码,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五个“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有了一定基础,但全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认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政策衔接和数据共享,为此,国家医保局成立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介绍,接下来要坚持科学权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规范管理和提升服务为出发点,参照国际国家和行业已有标准,科学制定标准,构建医疗保障标准化新体系。
国家药监局:这一药品暂停进口、销售和使用
2024-07-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药监局今天发布公告,公告称:按照2024年度药品境外检查计划,国家药监局拟组织对韩国DAEWOONG BIO INC.注射用头孢地嗪钠(英文名:Cefodizime Sodium for Injection;注册证号:国药准字HJ20160445、国药准字HJ20160446;生产地址:244,Galmachi-ro,Jungwon-gu,Seongnam-si,Gyeonggi-do,Korea)开展境外生产现场动态检查。
近期,该企业书面表示不能按照要求接受现场动态检查,上述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医疗器械境外检查管理规定》,药品检查机构对该项检查判定为“不符合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九条、《药品医疗器械境外检查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等有关规定,国家药监局决定,自即日起,暂停进口、销售和使用DAEWOONG BIO INC.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各口岸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暂停发放该产品的进口通关单。
印度确诊一例尼帕病毒感染病例 人感染死亡率达75%
2024-07-22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20日,印度喀拉拉邦政府证实,该邦默勒布勒姆地区确诊一例尼帕病毒感染病例,感染者是一名14岁男孩。
喀拉拉邦卫生部长维娜·乔治告诉印度报业托拉斯,浦那国家病毒研究所已确认该男孩感染尼帕病毒,目前患者在一家私立医院接受治疗,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将被转往科泽科德地区的公立医学院。“对其接触者的流调工作已经展开,高风险接触者已被隔离,其医学样本已送检。”
乔治补充说,有关方面将以默勒布勒姆地区潘迪卡德镇为中心,在其周边三公里范围实施防疫措施。她提醒当地民众注意在公共场合戴好口罩,尽量少去医院。
喀拉拉邦卫生部门警告,不要吃被禽类或其他动物啃食过的水果,不要饮用存放在开放式容器中的饮料。
喀拉拉邦位于印度南部,曾多次暴发尼帕疫情,最近一次是去年9月。2018年的一波疫情导致21人死亡。尼帕病毒能攻击人和动物的肺部和大脑,症状包括发烧、头疼、嗜睡、昏迷、意识模糊,感染这种病毒的人和动物的死亡率分别高达75%和60%。
尼帕病毒1998年首次在马来西亚被发现,感染者主要是养猪户和与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据世卫组织介绍,这种病毒潜伏期4至14天不等,最长可达45天。
目前并无专门针对尼帕病毒的疫苗和有效疗法。
法媒:“安乐死胶囊舱”年内可能将在瑞士首次投入使用
2024-07-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法新社18日报道,“安乐死胶囊舱”可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在瑞士首次投入使用,使用者可以在无需医疗监督的情况下自行安乐死。
据报道,作为全球为数不多安乐死合法的国家,瑞士为发明安乐死设备的企业提供了市场。一家名为“最后手段”的非营利协助死亡组织在17日表示,他们发明的Sacro自助式自杀设备提供“完美的死亡方式”,能够让使用者“在永恒的睡眠中平静离世”。用户在进入设备后,一旦按下按钮确认“自行安乐死”,舱内的氧气浓度就会在30秒内迅速下降至 0.05%。用户会陷入昏迷,并在大约五分钟后死亡。
报道称,这套设备最早于2019年亮相,但至今还未进行过活体实验。“最后手段”组织预计,首个用户会在年内出现。此外,该组织已宣布不会将此设备用于执行死刑。
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
对任何形式的伤医事件零容忍
2024-07-22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倩)7月19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发生一起暴力伤医事件,该院医生李晟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离世。国家卫生健康委7月20日表示,暴力伤害医务人员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此表示强烈谴责;伤医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正常医疗服务秩序,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任何形式的伤医事件零容忍。
2020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指出,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
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将联同公安部等部门指导各地加强平安医院建设,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各地要完善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切实落实安检措施,强化警医联动,保护医患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呼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切实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共同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又讯:中国医师协会7月20日发文表示,在伤医事件发生后,该协会积极启动医师维权救助程序,对李晟医师家属提供援助。该协会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伤医行为;坚定不移地捍卫医务人员尊严;强烈呼吁有关单位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医务人员生命安全;强烈呼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良好医疗环境。
您被“新中式养生”圈粉了吗
2024-07-2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进入三伏天,“晒背”这一养生方式又火了。
在公园草坪、社区空地、海边沙滩,不少年轻人或趴或坐,以各种姿态沐浴在阳光下。“晒完背感觉通体舒畅”“晒背能够祛湿补阳”……在各类社交平台中,许多网友分享自己的晒背心得和体验,认为这是“不要钱的‘天灸’”“免费的大自然补药”,引得更多网友纷纷效仿。
事实上,岂止是晒背,近年来,许多年轻人早已一猛子扎进“新中式养生”的大潮中:早起用经络梳梳头,再打一段八段锦;上午泡一壶养生茶,工作或学习间隙拿艾草锤拍八虚;加餐首选黑芝麻、八珍糕等中式滋补零食;闲暇时与三五好友相约“针灸推拿养生局”,睡前半小时草本护肤加上热水泡脚……难怪有人调侃,从质疑养生到理解养生再到热爱养生,年轻人“养生血脉觉醒”。
所谓“新中式养生”,是指在传统中式养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养生方式,已迅速收获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如今不少年轻人夸人都爱说“你看起来有种气血充盈的美”。“气血”这个典型的中医词汇成了当下年轻人定义“美”的新标准。
“新中式养生”为何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小时候害怕看成绩单,长大后害怕看体检单”,一位网友的话道出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声。熬夜、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的亚健康问题愈发普遍,更多人开始审视自身的生活进而作出调整,如何防病和调理身体成了关键,而向来以“治未病”见长的中医药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与其说年轻人“养生血脉觉醒”,不如说是健康意识觉醒。
“新中式养生”逐渐赢得年轻人的心,也离不开中医药自身的与时俱进。新中式养生不仅保留着传统中医药的专业性,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求。比如,最近流行的“中医炫彩耳贴”,在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像水钻耳钉一样的装饰物,不仅提升了耳贴的美感,也有利于增强耳穴按压的刺激强度和效果,一经推出就获得不少好评;还比如,不再拘泥于“良药苦口”,有的中医药老字号推出新式养生茶饮和中药糕点,有的中医院积极推荐药膳食谱,引来不少人争相打卡……当中医养生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生活,备受年轻人青睐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新中式养生”走红的背后,更有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作支撑。其实,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是“顺四时而养生”,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生、夏长、秋生、冬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健康管理中往往能事半功倍:当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懂得借自然外力,顺着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体质。三伏天晒背就是如此,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好时机,晒到身体微微出汗,可补充阳气,有助于祛除陈年痼疾。不过,晒背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无论晒背还是其他养生方法,具体都要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选择,切忌盲从。
当然,“新中式养生”绝不仅限于泡脚、八段锦或晒背这些形式。放慢生活节奏,选择张弛有道、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称之为“新中式养生”。近来年轻人里悄然流行起了“公园20分钟理论”,在经历了一整天高强度的紧张工作后,花20分钟时间在公园里四处走走,看花草虫鱼,感受微风吹过耳畔的韵律,谁不会被这样的自然力量治愈到?从这个角度看,中医养生其实就是更好地爱自己——不耽于短期的快乐,细微体察自身的健康需求,追求一种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您说是吗?
促进户外运动行业健康发展
2024-07-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山地中徒步,锻炼耐力和意志力;从山脚溯源溪流,享受自然的美景;在公园里滑起桨板,感受水面上的“松弛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进行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竞技、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活动。户外运动的流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百姓健康意识提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下,许多人追求更加休闲、健康、放松的生活方式,进行户外运动有利于人们锻炼身体、减轻压力。同时,对于爱好者们来说,户外运动提供了一种与大自然互动的方式,激发了他们挑战和探索未知的欲望。在征服高山、探索森林的过程中,人们得以强身健体、挑战自我。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人。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等部门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要创新财税金融手段促进户外运动行业健康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场地建设、设备购置、运营费用等。要落实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减轻户外运动企业经营压力。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提供贷款等方式,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优化发展环境,让户外运动行业发展活力更足。登山、露营、滑雪、皮划艇、滑翔伞等户外运动项目无一不需要在大自然中进行。户外运动以自然环境为载体,这就决定了与自然资源的亲近程度会直接影响爱好者参与户外运动的体验。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形地貌丰富,本身就具备较好的开展各类户外运动项目的自然资源基础。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因地制宜推动更多的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探索户外运动进入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有效做法,进一步拓展户外运动行业发展空间。
丰富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对更高质量户外运动产品的需求。目前,户外运动产品供给还难以满足群众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露营这一广受欢迎的户外运动为例,爱好者们反映的痛点主要集中在露营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露营装备种类较难满足细分人群需求等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和地方从群众需求入手,根据不同户外运动项目的特点,促进户外运动产品多层次、高水平、多元化供给。
加强安全管理,以更高的安全水平推动行业发展。客观来说,进行户外运动存在着一定风险。由于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运动受到天气情况、交通状况、地质情况等因素影响,加之部分爱好者缺乏专业素养,对自身能力预估不足,运动准备不够充分,近年来,户外运动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令人痛心。对此,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户外运动行业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户外运动救援体系。相关企业和组织须增强安全意识,合理筛选户外运动项目,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保险机构要继续创新产品、丰富险种,强化户外运动保险保障。爱好者们需学习更多的户外运动知识,根据自身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户外运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户外运动需求将持续释放,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动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户外运动行业能更加规范有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伏”与“三暑”是一回事吗?
2024-07-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7月22日,我们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民谚有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说“小暑大暑,日蒸夜煮”。“三伏”的日子是怎么确定的?和小暑、大暑有什么关系?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它的日期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共同决定,所以也被归为“杂节气”一类。民谚云“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日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开始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为末伏。两者之间是中伏。在“十天干”中,每个庚日相隔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的长短取决于入伏早晚。经计算,入伏的日子在阳历7月10日至21日之间。如果在7月18日前入伏,则中伏为20天,三伏天共40天;在18日后入伏,则中伏为10天,三伏天共30天。今年是在7月15日入伏,三伏天就是40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年三伏天的全国平均气温看,三伏天长并不意味着这一年要比三伏天短的年份热。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3个节气带有“暑”字:小暑、大暑和处暑,合称“三暑”。“三暑”反映的是暑热变化趋势。从小暑到大暑,暑热不断加强。经过立秋节气,到处暑时,“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所以“处暑”也俗称“出暑”。如果将入伏和出伏的时间对应到节气时段的话,通常是在小暑节气期间入伏,立秋、处暑节气出伏。也就是说,“三伏”与“三暑”的时段基本重合。
既然如此,古人为何又要设置一个“三伏”呢?
“暑”与“伏”的含义不同。“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既热又湿,是小暑和大暑节气的典型特征。小暑是我国全年降水最多的节气,开始进入“高温高湿”阶段。大暑是我国全年平均气温最高、高温日数最多的节气,“湿热交蒸”至此达到顶峰。而三伏之“伏”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说阴气伏藏;二是指人的伏藏,“隐伏避盛暑也”。基于这种认识,民间还衍生出吃伏羊、贴三伏贴等多种饮食习俗和保健传统。
相对而言,“三暑”是客观的气象表达,对于农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特别是小暑和大暑“雨热同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三伏”是中国古人对于暑热的观念认知,体现着传统的阴阳观,是民众调适生活方式的指南。换言之,“三暑”主要是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三伏”蕴含着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
你眼中的完美体态在医生看来是病
2024-07-20 北京青年报
天鹅颈、直角肩、蝴蝶背、“翘臀”……这些网络上疯传的曼妙身材,成为不少女生的审美追求,甚至许多人为了“拗造型”不惜花大价钱专门去锻炼。没去过健身房,就不知道何为“体态PUA”。殊不知,女生们梦寐以求的“完美体态”,在医生眼中其实是不健康的体态,说白了是“病”,得治。
抻出天鹅颈当心引起颈椎病
天鹅颈通常指脖子细长且直,曲线优美。脖子长没错,曲线优美更是好事,但是脖子过于直就不好了,脖子直实质上就是一种颈椎病。一般人的颈椎是呈“C”形的,这样可以更好地承受颈部各个方向的压力。
健康隐患 过于追求细长且直的颈部曲线会影响颈部的健康。刻意练出天鹅颈就是通过锻炼将颈椎强行练直,这样会加大颈椎的压力,颈椎周围肌肉失衡,处于持续牵伸紧张的状态,造成颈肩痛。可能还会造成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出现胳膊和手的酸麻胀痛;或者关节突关节紊乱,刺激颈神经后支,出现头痛、头晕。
所以,不建议大家刻意去练习天鹅颈。因为细长脖子的人,颈椎附近的肌肉可能会比较薄弱,如薄弱的肌肉不能很好地分担颈椎受到的压力,长此以往,会造成颈椎病。
改善方案 适当让脖子变粗更健康。加强颈部肌肉锻炼,提高颈椎稳定性,可以做做颈椎保健操拉伸一下颈部肌肉。还要加强颈部肌肉力量训练,颈部肌肉主要起到“低头(颈屈),抬头(颈伸),左右扭头(扭转),左右歪头(侧屈)”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稍加阻力(可以采用弹力带),就能起到锻炼颈部肌肉,强健颈部的作用。
生“拗”直角肩会让关节活动受限
最近,明星们近乎直角的肩膀成为爱美女性追捧的对象,一时间,各种练出直角肩的秘籍获得了很多关注。直角肩又叫做肩胛骨下回旋综合征,指两侧肩部水平甚至高于水平位置,脖子衔接到肩膀的角度以及肩膀到大臂的角度近乎90度,也就是肩斜度将近0度,而大多数人的肩斜度大概在22度左右。虽然直角肩拍照的效果更好看,但其实近乎直角的肩膀一点也不科学,甚至是病态的。
健康隐患 直角肩更多是通过人为方法“硬拗”出来的,如肩胛骨后缩、下沉……但长期拗直角肩,会影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
肩关节的活动有赖于正常的肩关节骨性结构、正常的肩肱节律及肩袖组织,而直角肩破坏了上述组织和结构,会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诱发肩峰撞击,引起肩峰下滑囊炎、肩袖损伤,甚至肩关节肱骨头脱位,造成斜方肌的紧张、酸痛。
除此之外,因为在肩胛骨下回旋时胸小肌紧张短缩,严重时会使胸小肌后间隙变窄,卡压间隙内的臂丛神经和血管,导致手臂疼痛、麻木、无力等情况。由于肩胛骨和颈椎间有肩胛提肌和斜方肌相连,肩胛骨下回旋会使颈后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拉伸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导致肩胛提肌和斜方肌劳损,失去弹性,限制颈椎旋转。
改善方案 不要刻意制造直角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确的方法锻炼肩颈,可使肩颈更健康。
首先,要避免长时间低头久坐。大家可以用筋膜球放松我们的颈肩部前方的肌群,如胸锁乳突肌。通过锻炼帮助我们拥有良好的体态。其次,可以用头画米字锻炼颈部。锻炼方法是保持颈部直立,收下颌向各个方向活动颈部,感受到活动方向对侧的肌肉拉伸感即可,每次10秒左右。这个动作可以有效锻炼颈椎,缩小颈围。
苦练“蝴蝶背”可引起背部疼痛
女明星的“蝴蝶背”成了热门话题,娱乐圈刮起了一阵露背连衣裙“大比拼”,惹得粉丝纷纷效仿。网上甚至出现很多关于如何锻炼蝴蝶背的方法,天花乱坠的训练方法更是层出不穷!
那什么是蝴蝶背呢?其实是当体脂率足够低的时候,背部的两块肩胛骨下角格外凸起,形状像蝴蝶一样,顾名思义为“蝴蝶背”。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翼状肩胛”!正常人的肩胛骨应该是贴紧胸壁的,而翼状肩胛则是肩胛骨下角和内侧缘突出的状态。
健康隐患 “蝴蝶背”在生理上其实是肩胛骨周边肌力出现了失衡,无法拉住肩胛骨,从而使得肩胛骨下角翘起,看起来像一个小翅膀一样。所以,很显然翼状肩胛则是一种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肩胛骨的功能是协助肩关节进行各个方向的运动。如果肩胛骨出现失能或活动不良,肩胛骨不稳定产生肩关节或肩胛骨周围疼,还会影响胸椎和颈椎,导致颈部和肩部的疼痛,降低肩关节的灵活性。
改善方案 通过强化薄弱的部位,放松紧张的肌肉,肩胛骨也自然就会回到原来的位置。那么如何去解决翼状肩胛呢?我们可以从拉伸三块肌肉出发:胸小肌、菱形肌、肩胛提肌。
首先,放松胸小肌,准备一颗筋膜球,将球放在胸小肌的位置,将球放在肩与墙壁之间,慢速进行来回滚动放松肌肉。其次拉伸菱形肌,臀部靠墙,双手尽量往前够,臀部始终贴紧墙面,保证骨盆不出现前后倾。最后,拉伸肩胛提肌,靠墙站立,使肩胛骨尽量靠后且下沉。做出低头、向右转45度左右的动作,可以用右手施加适当力量,左手沿着墙面往上抬起,使肩胛骨上回旋。
除了对肌肉进行拉伸,保障肌肉的活性状态外,还可以利用弹力带进行锻炼。
弹力带伸展:准备一条弹力带,双手向外拉,感受两个肩胛骨向脊柱移动,再缓慢回到起始姿势。
肩胛骨后缩:站立位,双手贴住墙面,用力推墙,感受肩胛骨后缩往脊柱移动。
前锯肌训练:站立位,屈肘90度,将前臂紧贴墙面,沿着墙面往上滑动,感受肩胛骨前伸。
哑铃前伸:仰卧位,单手持可负荷的小哑铃,往上推,感受肩胛骨离开床面,动作过程中慢起慢落。
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想做到位却不简单,最好有教练在旁指导,找到肌肉正确发力点,保证肩胛骨在正确位置,防止斜方肌过度激活代偿,头部要和脊柱始终在一条直线,收紧肋骨,上提耻骨收紧核心肌群。
病态“翘臀”其实是骨盆前倾
正值炎炎夏日,许多人穿短裙、短裤都以拥有性感的“翘臀”为傲。但一些有着前凸后翘“S”形身材的人,看似“翘臀”,实则可能是骨盆前倾所致。骨盆前倾是骨盆位置向前倾斜偏移一定角度的病态现象,其最明显的表现是腰椎生理曲度加大,臀部后凸,小腹前凸,整个人重心向前倾斜。
健康隐患 骨盆前倾时,腰椎前后肌群失衡(前侧腹肌弱,后侧竖脊肌紧张),髋关节前后肌群失衡(前侧髂腰肌紧张,后侧臀肌弱)。
骨盆前倾会引起下腹前凸、臀部后凸,长期还会导致臀部横向发展和下垂,圆肩、驼背、髋外旋、假髋宽、外八字、腿形走样、膝关节超伸、小腿肚后凸等,引起人体比例失衡、身材走样,严重影响个人形象。
骨盆倾斜还会造成腰部负重增加,肌肉力量失衡,身体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下降,容易出现疲劳、肌肉酸痛等状况,并且不易缓解。严重的骨盆前倾还会出现脊柱滑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问题。
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进行自查:贴墙站立,将头、肩、臀和脚后跟贴紧墙面,如果腰与墙之间的空隙可放入一个手掌,基本上是正常体态。如果腰与墙之间的空隙大于一个手掌的厚度,可放入一拳,说明腰椎曲度过大,那就可能是骨盆前倾了。
改善方案 一方面,改变日常不良姿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久坐,少做弯腰、低头、长时间看手机等动作,平时应尽量让背部处于垂直状态,保持昂首挺胸。行走时应轻轻夹臀、沉肩、微收下颌;坐着工作时正确放置办公桌及屏幕的位置,臀部在椅子上坐实,腰部有支撑;开车时将自己的背部放松,贴合座椅靠背。
另一方面,平时睡眠时建议平卧,膝关节下方可以放置软垫,可有效调节骨盆前倾的程度。尽量避免长时间侧卧位,以减少由于髋关节和骶髂关节受力不平衡引起骨盆前倾加重。
同时,建议患者穿负跟鞋矫正骨盆前倾:通过鞋的前后高低可以调整身体重心,使重心后移,或者准备一本大约厚20 mm的书,光脚前脚掌踩书,后脚跟着地,保持前高后低的姿势,一组保持30秒,做3至5组,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改善骨盆前倾的情况。
此外,日常加强肌群功能锻炼。基本方法是对比较紧张的肌肉,如髋前部髂腰肌、腰部肌肉进行放松,对于比较松弛无力的腹部及臀部肌肉加强训练。
牙龈突然变厚或是这些药作怪
2024-07-20 北京青年报
有些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降压药或抗癫痫药后,经常感觉牙齿不舒服,用舌头去舔时能明显感觉到牙龈变厚,甚至会有出血的情况。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警惕!您可能遭遇了“药源性牙龈增生”。
出现这些症状牙龈已“中招儿”
药源性牙龈增生是指由药物引起的以牙龈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尤其胶原成分)堆积为特征的药源性疾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
发生药源性的牙龈增生,往往有以下临床表现:
一般起于用药后数月或数年内。
主要表现为唇颊侧或舌腭侧龈乳头呈小球状突起,增生乳头向边缘龈扩散。增生严重者,甚至可覆盖大部或全部牙冠,但以上、下前牙区为重。
无炎症的情况下,增生的牙龈色淡粉红、质地坚韧、略有弹性、探查无出血。
增生的区域常因菌斑堆积而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此时,增生的牙龈呈分叶状,质松软,探查有明显的出血倾向。
警惕三类药物可引起牙龈增生
目前导致药物性牙龈增生的药物主要为以下几种。
降压药 钙离子拮抗剂的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牙龈增生。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贝尼地平、尼卡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均可能引起牙龈增生,其中氨氯地平、非洛地平临床使用年限较短,牙龈增生的报道比较少见。
抗癫痫药 长期使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氯巴占、地西泮、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扑米酮、托吡酯、丙戊酸、唑尼沙胺均可导致牙龈增生,其中以苯妥英钠最为常见。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他克莫司、依维莫司、西罗莫司、霉酚酸酯均有引起牙龈增生的报道,其中环孢素的发生率最高。
预防有方法 这里的卫生先搞定
对于发生药物性牙龈增生的患者,需要及时就诊于口腔专科,接受清除菌斑还有消炎的治疗。消除局部刺激因素,更要认真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牙龈再次受到刺激。上述举措均可以有效缓解增生,但是如果增生症状较严重,即使牙周治疗也无法缓解,则需要进行牙龈切除的专科手术。
药物并不是造成牙龈增生的唯一因素,做好以下功课,增生也是可以预防的。
做好口腔卫生 菌斑引起的牙龈炎症可能促进药源性牙龈增生的发生。长期服用上述药物,可使原来已有炎症的牙龈发生纤维性增生。而牙石、食物嵌塞等引起的牙龈炎症也能加速和加重药源性牙龈增生。
因此,通过认真刷牙,使用牙线、漱口水等方式改善口腔卫生环境,消除其他危险因素,均可以降低牙龈增生的发生率。
选择适当的药物 在治疗作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选用致牙龈增生风险小或无牙龈增生风险的药物。比如高血压患者尽量不选用硝苯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此外,不同的“地平”类降压药副作用的发生率并不相同,第一代硝苯地平副作用相对大,第二代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药物副作用相对小,而左氨氯地平的副作用会比氨氯地平进一步降低;器官移植患者尽量选用他克莫司而不用环孢素。但是,抗癫痫药物的替代治疗却是有限的,苯妥英钠仍然是临床首选的一线药物。
不用一万步 走起来就有好处
2024-07-20 北京青年报
“每天一万步,可以促进健康和长寿。”这一说法其实来源于1965年的日本东京,当时一家公司发布了一款早期的计步器,称之“一万步计步器”。该公司在市场推广中表示,这样的步数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如今我们知道,即使走不到一万步,它对健康的益处就已经开始显现。每天需要走多少步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走起来,每一步都走在通往更健康的路上。
2500步,就足以开始降低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每多走500步或在标准跑道上跑一圈,就能将风险再降低 7%。
大约4000步有助于降低任何原因导致的早死风险。
6000步可以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老年女性。
6500步,可降低血压。
8000步,可降低患肥胖症、睡眠呼吸暂停和抑郁症的风险。
9800步,患痴呆症的风险可降低50%。
10500步时,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比2500步时降低77%。
11000步时,患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肥胖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比6000步时降低了25%-50%。
11500步时,早死的风险可能比走4000步时低67%。